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高中音乐_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六单元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第二十九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表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模块名称:音乐鉴赏授课年级:高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介绍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及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作品整体把握的鉴赏能力,通过细赏其中的乐章,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
教材分析:1、《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
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
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全部合唱谱曲仅用六天的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
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
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
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五单元《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音乐2011版(简谱)六年级(下)第五单元-母亲河-音乐家故事教学目标:1、了解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故事。
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光辉的一生,知道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2、知道《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每个乐章的名称。
聆听《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
3、通过聆听、感受、理解,激发并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了解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学难点:感受歌曲情绪,理解作品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8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题材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包含八个乐章: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由复习《保卫黄河》导入,播放视频,学生跟唱说说:词曲作者分别是谁?二、新课讲授1、冼星海简介(视频资料1、2)说说你了解到哪些?2、光未然简介3、《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视频资料)4、《黄河大合唱》包含八个乐章:(1)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视频资料)a、说说:歌曲构成特点、演唱形式、表现了怎样的画面?b、师小结::此曲不是一首单纯的劳动号子,而是一首展示中华民族英勇搏斗的战歌。
黄河大合唱欣赏教案【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黄河大合唱欣赏教案第一篇:黄河大合唱欣赏教案导入:上课之前我们首先来欣赏一段音乐。
大家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吗?对,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其中一个乐章《保卫黄河》。
今天我们所要赏析的就是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大型的声乐作品。
提问:同学们知道声乐演唱有哪几种形式吗?独唱、齐唱、对唱、轮唱、合唱等等。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大型声乐作品(一)了解大型声乐作品、大合唱的概念大型声乐作品:是指作品在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互相有一定联系的多乐章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
包括:弥撒曲、安魂曲、清唱剧、组曲、康塔塔(大合唱)、声乐协奏曲。
(一)西方大合唱简介大合唱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一种音乐体裁,包括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还有朗诵,擅长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富于史诗性与戏剧性,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
西方大合唱简介:欧洲的大合唱自十七世纪起开始形成,主要有圣乐大合唱、清唱剧(也称神剧)、康塔塔等形式。
像亨德尔创作了《弥赛尔》,《桑拾》等32部清唱剧,巴赫写有200多部康塔塔。
古典主义时期以来也出现了许多不朽的名作。
像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等。
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创造性的加入了大合唱的形式,并命名这部交响曲为“合唱交响曲”。
(播放《哈利路亚》)西方合唱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品类繁多。
在巴洛克以前,主要是无伴奏合唱教会音乐,如弥撒、安魂曲、圣母悼歌、圣母颂歌、感恩赞、哀歌等,都是在礼拜仪式中用拉丁语演唱的。
于此同时,还有世俗体裁或半宗教、半世俗题材的复调合唱曲如克拉苏拉、经文歌、牧歌等,常用母语(法语、意大利语)等或混用拉丁语和母语演唱,有时采用乐器伴奏。
(二)中国大合唱简介自二十年代以来,立足于民族的土壤,借鉴西方的作曲技巧,我国音乐家开始了中国大合唱的创作历程,其中出现了如赵元任的《海韵》、黄自的《长恨歌》等著名作品。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运用聆听、讨论、鉴赏、示范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音乐的风格。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的声乐套曲。
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这部声乐作品共分为八个乐章,从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人民与敌人顽强斗争的坚强意志。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激励着我们坚决反抗外侵势力,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这部作品气势磅礴、旋律昂扬、朴实亲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三、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分析和表演能力的高中学生,能对乐曲的基本特征和情绪做出简单分析。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风格,了解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学习各乐章之间的衔接关系。
2、通过积极参与民族音乐的欣赏活动,了解民族音乐的概念风格特征及其审美价值,对其相关音乐文化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进一步了解合唱的魅力。
唤醒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更加热爱祖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精选音频材料,结合教师的讲解,在充分的聆听中尝试学唱模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辨析不同声乐表现形式及旋律音调变化中体验民族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关民族歌曲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光未然、冼星海生平及其重要代表作。
对民族音乐风格特征有较清晰的的认识,懂的从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等变化中进行音乐形象的把握。
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四)拓展目标:运用独唱、小组唱、表演唱、大合唱等不同表演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表现歌曲的情绪及风格。
初步认识我国民族音乐基本特征。
高中音乐鉴赏《冼星海》教案【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音乐鉴赏《冼星海》教案高中音乐鉴赏《冼星海》教案一一、学习目标(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感受《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聆听《怒吼吧,黄河》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曲谱、学生用的mp3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二)运用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电脑等多媒体资源。
(三)利用网络、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源,搜集整理所需要的文字、音响和音像等学习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课前指导学生分专题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料。
(二)课前引导学生用mp3先自听全曲《黄河大合唱》。
(三)课上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拓展鉴赏:聆听殷承宗、郎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不同版本,开阔学生眼界,感受其中不同的演奏风格。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价的建议(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用对比、讨论,抢答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二)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对冼星海及其相关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作出评价。
(三)学生结合实际浅谈该作品的现实意义。
高中音乐鉴赏《冼星海》教案二教学目标1、聆听冼星海经典名曲《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感,体会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
《黄河大合唱》教案 说课

《黄河大合唱》教案教材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激励人民起来反抗外来的侵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了解声乐的表现形式,区别各形式之间的不同点。
2、通过欣赏了解黄河大合唱各个乐章之间的衔接关系,了解艺术表现的情绪发展曲线。
3、结合大合唱的各个乐章,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合唱的魅力。
教学重点音乐表现的发展曲线,重点欣赏一、四、七乐章。
教学难点大合唱的声部概念,音乐表现层次。
教学模式作品分析——欣赏感知——赏析感化——赏后评论教学时数:1课时器材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一、导入:同学们好,大家都知道音乐的表现形式分为器乐和声乐两种,有人说,人声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人的嗓子也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乐器。
二、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声乐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
(放幻灯片背景音)。
1、《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
简介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一、《黄河船夫曲》二、《黄河颂》三、《黄河之水天上来》四、《黄水谣》五、《河边对口曲》六、《黄河怨》七、《保卫黄河》八、《怒吼吧黄河》其中:第三乐章为配乐诗朗诵,其余乐章则采用了合唱、独唱、轮唱等形式。
(2分钟)。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1=D混声合唱:从黄河源头开始,描写了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音乐家冼星海、了解大合唱形式。
教学难点: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精神,并由此展开教学内容。
二、介绍作曲家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原籍是广东番禺。
自幼酷爱音乐。
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
1928年,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1930年初,到法国半工半读,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1935年夏回国,不久即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
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宣传抗日。
1938年11月应聘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任音乐系主任。
1940年赴苏联莫斯科。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的题词。
冼星海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及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
此外,还有一些独奏曲及音乐论文。
三、介绍歌曲的创作经过1938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在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为歌词)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抱病开始谱曲。
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加工整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四、欣赏歌曲五、总结歌曲歌曲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优质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故事。
2、学习感悟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精神。
3、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1、了解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故事。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1、洗星海介绍: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
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2、《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的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3、黄河大合唱介绍:《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三、总结:同学们,我们学完了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故事,大家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欣赏及讲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大合唱,并对音乐家冼星海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熟悉黄河大合唱、了解音乐家冼星海、了解大合唱形式。
教学难点:
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体会黄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的精神,并由此展开教学内容。
二、介绍作曲家冼星海
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原籍是广东番禺。
自幼酷爱音乐。
1918年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6年到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
1928年,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1930年初,到法国半工半读,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
1935年夏回国,不久即投入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
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宣传抗日。
1938年11月应聘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年任音乐系主任。
1940年赴苏联莫斯科。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毛泽东同志作了“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的题词。
冼星海的主要代表作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交响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及歌曲《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数百首。
此外,还有一些独奏曲及音乐论文。
三、介绍歌曲的创作经过
1938年冬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酝酿长诗《黄河吟》)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在冼星海同志的建议下改为歌词)
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抱病开始谱曲。
1939年4月13日抗敌演剧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
1941年冼星海在苏联加工整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四、欣赏歌曲
五、总结歌曲
歌曲的基本主题是抗日和爱国。
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揭露了敌人的残暴,痛诉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勾画了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壮丽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及坚定的革命信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六、总结大合唱的知识
大合唱是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套曲。
从内容上看,各乐章间有内在的联系,但每个乐章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从演唱形式上看它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从伴奏形式上看,多用管弦乐队、民族管弦乐队或钢琴作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