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
包公审驴 说课稿

包公审驴说课稿【标题】包公审驴说课稿【引言】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包公审驴》。
这是一部以包公为主角的经典故事,通过包公审理一只顽皮的驴子的案件,展现了包公聪明智慧、公正廉洁的形象。
本次说课将围绕故事的背景、故事的内容、故事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故事的背景】《包公审驴》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的一则佳话。
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地点是开封府。
当时,包拯担任开封府知府,他以其聪明才智、公正廉洁而闻名于世。
而这只顽皮的驴子则是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它常常捣乱惹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
【二、故事的内容】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天,一位农民将自己的驴子绑在一棵树上,准备去做其他事情。
这只驴子非常调皮,经常逃跑或捣乱,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困扰。
当农民回来时,发现驴子不见了,他怀疑驴子又跑掉了。
于是,他来到包公的府衙,请求包公帮助找回驴子。
包公听了农民的诉说后,决定审理这个案件。
他首先询问了农民和周围的人,了解到驴子常常逃跑。
然后,他命令驴子的主人将驴子绑在同一棵树上,并在树下放置一堆鲜嫩的青草。
包公告诉农民,如果驴子不吃这堆青草,那么他就可以断定驴子是有问题的。
第二天,农民带着驴子来到包公的府衙。
他们发现驴子不仅没有逃跑,而且正在大口大口地吃青草。
包公看到这一幕,笑了笑,对农民说:“你看,这只驴子并没有问题,它只是需要更好的照顾和管理。
你要加强对它的看管,提供更好的食物和环境,它就会乖乖听话了。
”【三、故事的意义】《包公审驴》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民间故事,但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首先,故事中的包公展现了他聪明智慧、公正廉洁的形象,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推理,解决问题。
其次,故事告诉我们,对待问题要有全面的视角和客观的态度。
包公并没有一味地责怪驴子,而是从驴子的行为和环境入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故事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关系。
人类应该对待动物友善,给予它们合适的关爱和照顾,而不是一味地惩罚和折磨它们。
《包公审驴》读后感

《包公审驴》读后感《包公审驴》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记录下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收集的《包公审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叫《包公审驴》。
宋朝时,穷人王五把他的那头驮了木炭的,毛色发亮且强壮的驴牵着到了小市镇上,并栓在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
卖完木炭回来后,他大吃一惊,驴还栓在树上,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王五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被告正是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在公堂审理案件,轮到王五时,包公了解了案情,先叫衙役们把嘴套给驴套上,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
等到包公升堂审驴时,包公又叫当差的把这头驴痛打四十大板。
最后,包公竟把驴子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驴子又饿又痛又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
包公又让差役和王五跟踪驴子。
在驴子跑进的房子里,他们看见了被偷的好驴,也捉住了小偷。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好笑,一是笑包公那奇特的审案方式充满了戏剧效果。
二是笑窃贼精明算计,以为这偷梁换柱之计会迷惑包公,让他得逞,却没想到,包公竟用动物这一受惊就回家的习性,轻而易举地破了案,捉住了他。
包公真是太聪明了!确实,窃贼也非常聪明,普通的窃贼偷东西都不用计谋,直接把东西偷走就万事大吉。
可他却偷走了好驴,又换上了瘦驴,是善用计谋之人。
但他再聪明,也聪明不过包公这样一心一意为民效劳的清官。
窃贼如果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有聪明才智,一定要用在正道上。
你很聪明,但天底下,毕竟有比你更聪明的人。
《包公审驴》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历史背景
包公审驴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 、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学价值
包公审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THANKS.
包公曾任开封府尹,是北宋都城开封的父母官,任职期间致 力于打击贪污腐败,整顿吏治,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事迹在 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公正、廉洁的象征。
故事来源与流传
《包公审驴》是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源于民间传说,后 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以包公为故事主 角,讲述了包公如何巧妙地审理了一起失驴案,展示了他 的智慧和公正。
要性。
法律与道德的关联
02 故事展示了法律与道德的紧密关联,强调了遵守法律
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人性的复杂性
03
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表现了包公在审案过程中
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对比
传统法律文化
故事表现了传统法律文化中以律法为依据、以法官为中心的审判方式,体现了对法律权威和公正执法的尊重。
故事的艺术特色与
05
表现手法
语言文字的运用与特点
01
简练明快的语言
故事中运用了大量的短句和口语 词汇,使整个故事节奏明快,不 拖沓。
02
生动形象的描写
03
丰富多变的语气词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人 物和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故事中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如 “啊”、“哼”、“哎”等,使 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VS
人物塑造
包公铁面无私、智勇双全的形象,以及驴 作为案件关键角色的巧妙安排,为后世的 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蓝 本。
包公审驴的故事

包公审驴的故事相传在宋朝,有一位清官包拯,他以廉洁公正而著称。
有一天,有人告发一位老者偷了一头驴,老者被带到了包公的面前。
包公听完老者的辩解后,决定对驴进行审判。
这件事情就是后来被传为美谈的“包公审驴”。
包公对驴进行审判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有趣的笑话,更是对包拯廉政清官形象的一种传承和赞美。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廉政清官的向往和期盼。
包公审驴的故事也给了后人很多启示,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官的道理。
首先,包公审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官员应该以廉洁清正的形象示人。
包公作为一个清官,他不仅自己廉洁公正,还要求身边的人也要廉洁公正,这也是包公审驴的用意所在。
一个官员如果连一头驴都不能公正地审判,又怎么能够管理好一个地方呢?其次,包公审驴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官员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
包公审驴并不是为了开玩笑或者恶搞,而是为了让老百姓看到官员的廉洁形象。
官员应该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能因为一点小利益就忽视民生,这也是包公审驴给我们的启示。
最后,包公审驴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责任心和担当。
包公审驴并不是一种轻率的行为,而是包公对自己廉洁形象的坚守和对民生的责任担当。
一个官员要想做到包公那样受人尊敬,就需要有责任心和担当,要时刻为人民着想,为国家着想。
总之,包公审驴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个官员应该以廉洁清正的形象示人,以人民利益为重,同时还要有责任心和担当。
这些都是包公审驴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刻铭记的道理。
希望我们都能够以包公为榜样,做一个廉洁清正的好官员,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包公审驴的故事

包公审驴的故事包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廉政官员,他以公正廉明而著称于世。
在包公的一生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包公审驴的故事。
相传,在包公任职开封府的时候,有一天,有人将一头驴推到了包公的面前,声称这头驴是他的,而另一人也声称这头驴是他的。
包公听了他们的争吵,便决定审理此案。
包公首先询问了第一个人,他说,“这头驴是我的,我从小就养了它,它是我的耕田的工具,没有它我无法生存。
”包公听了,点了点头,示意他暂时退下。
然后包公又询问了第二个人,他说,“这头驴是我的,我是从小就和它在一起的,它是我的伙伴,没有它我会孤独无助。
”包公听了,又点了点头,示意他也暂时退下。
包公思索片刻,然后宣布,“我有一个办法来判决这个案件。
”他让人把这头驴牵到了一片田地中,然后对两个人说,“我会放开这头驴,它会跟着谁,谁就是它的主人。
”。
于是,当这头驴被释放后,它竟然并不跟任何一个人走,而是径直走向了一片青草地,开始吃起了青草。
包公看到这一幕,便宣布,“这头驴是野驴,既不是你们两个人的,也不是我的,你们两个人都不是它的主人。
”。
这个案件的审理结果让在场的人们都感到震惊,但他们也为包公的公正感到敬佩。
包公以这样的公正和智慧,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包公审驴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公正廉明的官员,包公不仅仅是依法审理案件,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公正来解决问题。
他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通过客观公正的方式来判决案件,这种公正和智慧,不仅仅是包公的个人品质,更是中国古代廉政官员的典范。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要学习包公的公正和智慧,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带有任何私人感情,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包公审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廉政官员的典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愿我们都能像包公一样,做一个公正廉明的人。
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包公审驴》讲述了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包公审驴》教材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
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
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
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学情分析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
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
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
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包公审驴歇后语

包公审驴歇后语
1、包公审驴——蔓引株求
2、包公审驴——顺藤摸瓜
3、包公审驴——出神入化
4、包公审驴——高明远见
5、包公审驴——寻根究底
1、懒驴子驾辕——不打不走
2、骡子的脸儿——非驴非马
3、张果老骑毛驴——倒行逆施
4、破鞍子对瘦驴——穷凑合;穷凑
5、毛驴钉马掌——小题(蹄)大做
6、驴子打滚——四脚朝天
7、耳朵塞驴毛——说不通;听不见;装聋
8、两张纸画个驴头——好大的脸皮
9、好女嫁歹汉,驴子吃牡丹——搭配不当
10、马食槽不许驴插嘴——独吞
11、骑驴背磨盘——白搭;多此一举
12、长毛驴备银鞍——有点儿不配
13、懒驴进磨道——自上圈套
14、戴上笼头的小毛驴——听人使唤
15、没上套的磨道驴——空转一遭
16、盲人骑毛驴——随它去;由它去
17、懒驴子上套——打一鞭走一步
18、毛驴上套——屎尿多
19、棉纱线牵毛驴——不牢靠
20、毛驴啃石磨——好硬的嘴
21、东山跑过驴,西山打过虎——见过点阵势
22、大道边的驴——谁爱骑谁骑
23、打猎的不说鱼网,卖驴的不说牛羊——三句话不离本行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包公审驴》课文

《包公审驴》课文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
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
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
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
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
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
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
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
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
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智多谋
• 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 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 刘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 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
包公:欲擒故纵
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 然后再把他捉住。
小偷: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以劣代优。
好书推荐:
小组讨论
包公是怎样审这头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 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 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他吃,别给他喝! 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 它!”
足智多谋
•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
足智多谋
•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 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 闻的奇案。
闻所未闻
读3——11自然段
划出描写包公办案时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 自己的感受。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 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他吃,别给 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 我再来审它!”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喊道:“喂, 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 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 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 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 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 “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读第2自然段 ◆ 划出驴被换之后刘五的反应。
◆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 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刘五 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 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作业
1、读语文天地《诸葛亮少年的故事》 并作批注。
2、编排课本剧。
◆刘五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 踪影全无。
小练笔:
要求:加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让 句子更生动形象。
小明打开文具盒,发现最心爱的钢笔不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包公案》是一 部有关包公故事 的短篇小说集, 每篇写一则包公 断案的故事。是 中国古代文学三 大公案之一。影 响较大。
《孙子兵法》又名: 《孙子》、《孙武 兵法》等。是中国 古代的兵书,作者 为春秋末年的齐国 人孙武(字长卿)。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 老的兵书,历来受 到兵家的重视。
当堂检测:
练习册第五、六大题。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 就上哪儿。”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 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他吃,别给 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 我再来审它!”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喊道:“喂, 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 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 就上哪儿。”
智谋
包公审驴
蠢驴 木炭 懊恼 畜牲 衙役 狡猾 审理 痛恨 案件 嘴套 遵命 挨打 闻所未闻 养家糊口 冒名顶替 东奔西走 惊慌失措
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 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 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 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 “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