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合集下载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在现代医学领域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这一常见的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面的原理、技术特点、治疗效果以及注意事项。

原理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射频装置以及导向技术,将射频能量传导到病变部位,使其产生高温,引起组织的凝固坏死以及神经纤维的阻滞,达到减轻炎症、缓解疼痛的效果。

相比传统手术方式,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等优势。

技术特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具有以下技术特点:•定位精准:借助影像引导技术,可精确定位到病变部位,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

•温度控制:通过控制射频能量的输出,可以在不损伤周围组织的情况下,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精准消融。

•辅助检测:部分设备还具备电生理监测功能,可以帮助医生实时监测神经功能,减少治疗风险。

治疗效果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疼痛缓解:消融病变神经结构,减少神经传导,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炎症减轻:通过消融病变组织,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助于控制炎症反应。

3.功能改善:减轻疼痛、缓解压迫可以使患者的腰椎功能得到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注意事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虽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具有显著疗效,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一些事项:1.术前评估: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明确疾病情况,评估治疗适应性。

2.术中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等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3.术后护理: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遵医嘱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剧烈运动。

综上所述,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和患者应密切配合,遵守操作规范,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复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分析

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复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分析

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复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复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40例;参照组采用臭氧髓核消融术的方法,实验组采用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复合臭氧髓核消融术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价值。

结果: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实验组比参照组治疗方法更具有优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复合臭氧髓核消融术可有效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症状,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臭氧髓核消融术;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效果椎间盘源性腰痛属于脊柱外科疾病,是指患者椎间盘内部病变引发的疼痛,主要以腰部疼痛为主[1]。

治疗此病多采用手术疗法与保守疗法,但保守治疗的效果不确切,容易反复发作;而开放手术需要切除病变椎间盘,会降低患者腰椎活动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技术越来越成熟。

臭氧髓核消融术与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受到临床认可。

本文主要研究等离子射频髓核成形术复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将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0例;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43~75岁,平均年龄为(52.1±6.9)岁;参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44~74岁,平均年龄为(52.6±6.4)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行腰椎MRI及腰椎X线检查。

纳入标准:(1)患者症状以腰痛为主,久坐久站后,腰部疼痛加重,卧床休息时会有所缓解且下肢无明显疼痛;(2)严重腰痛在5个月以上,经系统保守治疗后,效果不佳者;(3)主要体征: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椎棘间及椎旁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一)(4)所有患者经腰椎MRI检查,可见相应病变椎间盘出现“黑盘征”,其中部分病变椎间盘纤维环后方有HIZ像;(5)患者椎间盘造影阳性者。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观察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观察

1 . 2
方 法
以往 锁 骨 下 静 脉 穿 刺 置 管 后 , 导 管 的 固定 方 法 主 要 为 传 统 的 两 点 固定 缝 合 法 , 本研 究显 示导 管脱 出发生 率偏 高 , 一
方 面 与 脑 血 管 病 人 生 活 不 能 自理 需 要 搬 动 检 查 , 需 要 协 助 翻

侧 固定翼与下方皮 肤 , 缝 合后将 缝合 针取 掉 , 然 后 将 缝 合
线在 固 定 翼 前 方 ( 靠 近皮 肤穿 刺点侧 ) 导管 上缠 绕两 圈后再 接上 缝 合 针 缝 合 另 一 侧 固 定 翼 皮 肤 处 , 接 着用 2 碘 伏 消 毒 待 干 后再 用 3 M 公 司生 产 的 1 0 c m ×1 0 c m 无 菌 透 明 敷 贴 常 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及缝合处 , 贴 膜 根 据 情 况 一 般 每 周 更换 2次 , 若 发 现 穿 刺 点 及缝 合 固 定 处 皮 肤 红 肿 时 应 每 日更 换, 局部用 2 碘伏消毒 ( 消毒直径>6 c m) 待干后更换贴膜 。
1 . 2 . 1 固定 方 法 : 两 点 固定缝合 组 : 穿刺 成 功后 , 在 紧 邻 穿
刺点导管上方安装 固定翼 , 用 1号 线 双 股 缝 合 , 将 固 定 翼 与
下方 皮 肤 固 定 , 然后 左 右 各 固 定 一 针 后 用 2 碘 伏 消 毒 缝 合
身、 扣背 ( 长期卧床 病人 以预 防肺部 感染 ) 有关, 另 一 方 面 与 固定 翼 处 卡 夹 导 管 不 够 严 实 、 缝 合 皮 肤 固 定 时 牵 拉 或 随 着 被 动体位改变有关 , 再者 , 与外 露 导 管 端 固定 不 妥 有 关 , 研 究 表 明, 外露导 管弯曲呈“ s ” 形( 减轻 拉力 防脱管 ) 固 定 或 尾 端 呈“ u” 形 固定 于 胸 前 可 有 效 避 免 导 管 因 牵 拉 而 脱 出 。 本研究显 示 , 三 点 固定 缝 合 组 C R B S I 发 生率相对 较低 , 缝 合 固定 技 术 缝 针 需 要 穿 透 皮 肤 , 易造 成皮 肤损 伤 , 破 坏 了 皮 肤 屏 障 的完 整 性 , 因而相对容易感染 , 尤其 对低蛋 白血症 、 水肿患者 , 缝合 针 眼更不 容易 愈合 , 增 加 了感 染 机 会 [ 2 ] 。有 研究显示 , 导 致 感 染 的 微 生 物 主 要 来 源 于 穿 刺 点 周 围 的 皮 肤 , 两点 固定缝合 法导管 脱 出发生率较 高 , 意 味 着 随 着 体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怎么样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怎么样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分析
在当代医疗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

本文将从该技术的原理、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对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进行分析。

1. 技术原理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是一种通过高频交流电场作用下的等离子体产生和作用于病
变组织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高频电极产生的等离子体作用于患部,通过细胞的离子分布和温度变化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膜破裂、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受损,最终实现治疗效果。

2. 治疗效果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首先,在病变组
织中的蛋白质和细胞受到等离子体的作用后,组织得以焦灼,收缩,从而减轻了对周边神经结构的压迫,缓解了疼痛症状。

其次,等离子体对病变组织的作用还可抑制病变区域的炎症反应,促进损伤组织修复,有助于恢复椎间盘的功能。

3. 治疗安全性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过程中,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相对较为安全。

由于其采用
的低温等离子体对组织的作用较为精准,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较小。

而且,该技术操作简便、风险低,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4. 总结
综上所述,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显
著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

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当充分了解该技术的原理和治疗效果,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并根据自身病情和医生建议综合考虑是否选择该治疗方法。

以上是针对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的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
帮助。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硬膜外置管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效果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硬膜外置管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效果

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硬膜外置管治疗盘源性腰痛的效果目的觀察腰椎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连续阻滞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A、B两组:A组(42例)采用腰椎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连续阻滞手术治疗;B组(38例)采用腰椎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

比较两组术后1周和术后1、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AS);术后1、3、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进行疗效评定;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1、3、6个月的V 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个月,无下肢放射痛,保守治疗1个月以上效果欠佳;②直腿抬高试验阴性;③腰椎MRI:椎间盘突出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A组患者先采用腰椎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消炎镇痛液2周后,再行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腰椎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具体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向下,进针点选择在L2~L5椎棘间隙旁开0.5~1.0 cm,硬膜外穿刺针紧贴小关节内侧缘进入硬膜外腔,采用空气阻力消失法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置入带有钢丝导芯的导管。

C型臂(General Electric Company,型号:OEC 9900 Elite)下确定导管位于硬膜外腔前或侧间隙,缓慢注入造影剂(欧乃派克,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批号:16272420)3~5 mL,C型臂再次确认造影剂位于硬膜外腔。

打通皮下隧道固定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泵容量250 mL,消炎镇痛液:0.4%利多卡因250 mL+地塞米松5 mg+庆大霉素4万U,流速为5 mL/h)[6],持续带泵2周后停止给药并拔除硬膜外导管。

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责任间盘节段正中旁开8~10 cm为穿刺点,采用17G套管针进行穿刺,C型臂引导下调整针尖方向到达靶点(HIZ区为重点靶向目标)。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适应症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适应症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常常因此出现明显的腰痛、下肢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不仅疗效有限,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近年来,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介入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将重点介绍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适应症。

1. 腰痛症状较重
患者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疼痛症状较为严重,经过传统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时,可以考虑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

这种介入治疗方法通过热能破坏或阻断神经纤维,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2. 伴有明显的下肢放射痛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放射痛常常使患者痛苦不堪,影响生活和工作。

对于伴有明显下肢疼痛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可以有效缓解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3. 经过药物和物理治疗无效
经过传统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非手术干预手段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依然没有明显好转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以考虑接受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介入治疗手段,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明显、伴有下肢放射痛及经过传统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适应症。

然而,在应用该治疗方法时,仍需患者和医生谨慎考虑,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作者:王泽茂牟明威孙国睿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第13期[摘要]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4~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骨伤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2例。

对照组采用牵引推拿,针灸配合中频、超声波物理和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患者满意、临床疗效,及视觉疼痛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症状体征积分、椎间隙高度R值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6.83±1.52)d]少于对照组[(14.98±2.13)d],治疗组患者满意率(92.98%)、优良率(93.94%)均高于对照组(72.41%、8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组治疗后VAS、ODI评分分别为(3.57±0.41)分、(10.61±2.37)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VAS、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治疗组随访6、9个月症状体征积分分别为(1.50±0.30)分、(1.42±0.22)分,均低于对照组[(2.61±0.41)、(3.11±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6、9个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简单安全、恢复快、手术时间短、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68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048-04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low 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nucle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intervetebral disc herniationWANG Zemao MOU Mingwei SUN Guorui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in East District, Dongzhimen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11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low 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nucle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intervetebral discherniation. Methods 65 cases of lumbar intervetebral disc herniation from April to December 2012 i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in East District of Dongzhimen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of 33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3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traction and massag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intermediatefrequency, ultrasonic physical and drug treatment,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low 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nucleoplasty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satisfacti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VAS, ODI score, symptoms and signs score, R value of height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6.83±1.52) d]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4.98±2.13) d]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92.98%) and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93.94%)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72.41%, 81.2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VAS and ODI scor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3.57±0.41) scores, (10.61±2.37) score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symptoms and signs score at 6, 9 months of follow-up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1.50±0.30) scores, (1.42±0.22) score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2.61±0.41), (3.11±0.43)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 value of height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before treatment, at 2 weeks, 6, 9 months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Low 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nucle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intervetebral disc hernia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trauma, simple and safe, quick recovery, short operation time, good spinal stability.[Key words] Low 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nucleoplasty; Lumbar intervetebral disc herniati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主要有手术髓核摘除、非手术、介入治疗3类方法,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3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1-2]。

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臭氧髓核溶解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体会

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臭氧髓核溶解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体会

-129-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5年第7卷第17期等离子射频消融联合臭氧髓核溶解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体会Treating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by plasm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lusozone dissolved nucleus朱静(新沂市中医医院,江苏新沂,221400)中图分类号:R27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5)17-0129-02【摘要】目的:探讨C臂机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臭氧髓核溶解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agenic Low Back Pain,D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于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盘源性腰痛患者55例,其中男25例,女30例,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7.5±11)岁。

射频消融: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定位穿刺,置入射频电极。

臭氧治疗:射频结束后拔出电极,抽臭氧5~10mL,缓慢推注。

观察术后疼痛改善及复发情况。

疼痛改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 AS)评分法评估。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及术中的诊断性药物注射,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腰痛的情况。

结果:V AS评分由术前的7.5分降至术后的0.8分,有3例术后半年内再次出现疼痛,V AS评分6分,无不良反应。

结论:射频消融联合臭氧髓核溶解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稳定可靠,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关键词】盘源性腰痛;等离子射频;臭氧髓核溶解【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icacy of plasm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lus ozone dissolved nucleus on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Methods: 55 patients (including 25 male and 30 female) with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were selected. The average age was (37.5 ±11) years old. After the treatment, improvement in pain and recurrence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Improvement in pain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Visual Analog Scale, V AS). Results: The V AS score was reduced from 7.5 points to 0.8 points. 3 cases felt pain again about half a year after operation. The V AS score was 6 points, there was no adverse reaction. Conclusion: Plasm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plus ozone dissolved nucleus was effective on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Keywords】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Plasm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zone dissolved nucleu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5.17.077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最早由Crock于1970年提出,又称椎间盘内紊乱,是由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释放出某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部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不伴有神经根症状的腰痛[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42例,采用等离子消融术进行治疗,治疗12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比较治疗前后疼痛情况。

结果所有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治疗效果:优18例,可17例,差7例,有效率为83.33%;V AS评分术前为6.78±1.49分,术后1个月及12个月分别为(3.46±1.03)分和(1.51±0.29)分,术后1个月与術后12个月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标签: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椎间盘源性腰痛;效果
椎间盘源性腰痛指由于椎间盘内发生的各种病变对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产生刺激,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腰痛,不伴有根性症状,放射检查无神经受压或节段过度活动的证据[1]。

随着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成为近年来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微创介入方法之一。

本次我们应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技术治疗了4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42例,患者术前均行椎间盘造影术确诊。

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28~57岁,平均年龄(41.2±4.8)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
2.1±0.8)年;L3/4椎间盘3例,L4/5椎间盘13例,L 5/S1椎间盘19例,L4/5+L5/S1椎间盘7例。

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腰椎CT及MRI检查。

X线检查显示椎间隙高度丢失不超过相邻节段的1/3;腰椎CT检查显示无骨性椎管狭窄;MRI 检查无硬膜囊及神经根明显受压表现,病变间隙后缘有点状高信号。

1.2方法患者常规消毒后,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将等离子刀头自定位部位穿入髓核,以进入侧纤维环的内层为消融起点,对侧纤维环的内层为终点;脚踏消融键,将治疗刀头缓慢插入至终点,可见气泡自外口溢出,再在脚踏”热凝键”的同时缓慢撤出治疗刀头,按3点、6点、9点、12点方向分别进行以上操作,多个方位进行消融。

1.3观察指标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临床效果并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 AS)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2] ①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为优;②治疗后,患者仍略有症状,活动轻度受限,对工作以及生活无影响为良;④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略有减轻,活动受限,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
活为可;④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为差。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4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术后感染、血管损伤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治疗效果:优18例,可17例,差7例,有效率为83.33%;V AS评分术前为(6.78±1.49)分,术后1个月及12个月分别为(3.46±1.03)分和(1.51±0.29)分,与术前比较就,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综合征,是由于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纤维环内裂等病变,使得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受到刺激从而引起的慢性下腰痛。

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处于坐位时下腰部疼痛,久坐后加剧,可伴有定位比较模糊的下肢牵涉痛,无特异性体征。

微创手术介与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之间,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其开展时间短、例数少,临床应慎重选择;椎间融合手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金标准,后期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等;全椎间盘置换术本质是半关节置换,必然会使关节突的力学环境改变,其疗效不一定优于椎间融合术;两者前瞻性、随机性对比研究有待开展。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工作原理是将专用刀头穿入病变椎间盘内,可以对病变的椎间盘起到减容性减压的作用,解除对硬膜和神经根的压迫。

由于该手术具有可调控性、热损伤范围较小,因此既能够收缩髓核内的胶原蛋白分子,又能使髓核细胞的活力保持,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引起的邻近组织的热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3]。

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控制性组织消融方法(controlled ablation-coblation)。

应用100kHz射频使组织内的离子(K、Na等等)形成等离子体,并将其加速,这种加速的等离子体将髓核组织内的肽键打断,形成元素分子和低分子气体(O2、H2、CO2),这些气体从穿刺通道逸出,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

消融过程中仅产生40℃的温度,而在应用另外一个程序进行精确加热(70℃)时,胶原蛋白分子螺旋结构收缩,髓核内的胶原纤维汽化、收缩、固化,髓核的总体积缩小,降低椎盘内的压力,从而达到内减压的目的。

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症状缓解率不一,约为63%~87%。

本次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为83.33%,治疗效果比较显著。

张志等[4]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了47例椎间盘源性腰痛,并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6个月时复查腰椎X 线片,结果显示未见相应椎间隙狭窄;表明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方法。

本次我们研究结果也显示,所有4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术后感染、血管损伤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V 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

表明,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与以往的微创椎间盘手术相比,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优点表现在①微创:创口只有0.7mm左右,手术过程中几乎不出血;②无痛:只需
作皮下局麻,手术过程几乎无痛;③安全性达100%,无毒副作用;④恢复快:术后卧床24h后即可下地活动和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1w左右出院。

该治疗的适应症包括:明确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6~12w保守治疗无效者;根性疼痛及其它神经症状体征与受累椎间盘水平相一致者(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该方法的最佳治疗对象。

参考文献:
[1]付佳,高凡.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2):35-37.
[2]刘伟聪,吕国华,曾凯生.臭氧与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对比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4):702-705.
[3]赵文亮,俞立进,武大为,等.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下腰痛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53-55.
[4]张志,张飞,张霄雁.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初步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3):277-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