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以及元素符号等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单元课题3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理解题目要求,规范书写,提高解题效率。
4.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不同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5.进行一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内容包括元素符号、元素周期律、实验现象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周期律的应用。
4.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周期或族的特点,归纳总结规律。
-设计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周期律的理解。
-创设真实情境,如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周期律解释现象,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针对元素符号的记忆难点,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采用趣味性记忆法,如编写元素符号顺口溜、制作元素符号卡片等,提高记忆效果。
-定期进行元素符号默写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记忆成果。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课题1 水的组成学案本节课你应该知道: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通过学习单质和化合物概念,了解物质的不同分类方法。
3、你在学习过程中沿着“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去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物质。
4、通过“水的组成的揭示”的科学史实,并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通过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水的组成(一)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二)、检验生成气体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正极收集的气体负极收集的气体(三)实验结论:二、物质分类试试看(写出化学式)铁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氮气高锰酸钾氯化钾二氧化锰氧气镁红磷硫二氧化硫分类:单质:化合物:课堂练习1,根据你所认识的物质分类的简单知识,对下列几种常见的物质,试着按要求给它们归类。
(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分类)氧气(O2)、矿泉水、二氧化碳(CO2)、蒸馏水(H2O)、氮气(N2)、氯化钾(KCl)、空气、硫粉(S)2.电解水时,当接通直流电源,两极上均有气泡产生,其中正极上产生的气体是(),负极上产生的气体是(),两者的体积比为()。
3.电解水的实验说明了()A、水是一种常见的元素B、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混合物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4.电解一定量的水,当某一电极上产生5 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A.2.5 ml或5 mlB.5 ml或10 mlC.10 ml或15 mlD.10 ml或2.5 ml5.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食盐水B.水蒸气C.氢气D.氧气6.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单质的是()A.氧气B.氖气C.水蒸气D.汞蒸气7.下列概念中,前者属于后者的是()A.化合物、纯净物B.化合物、氧化物C.化合物、单质D.化合物、混合物8.臭氧(化学式O3)在距地面10km~50km高空形成的臭氧层,是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保护层,必须加以保护。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14)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四、课时安排:2课时新课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趣】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回答】闻到了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讲解】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
品红是由许多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扩散到水中去了,品红看不见了,但水变红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教案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空气的组成。
2.理解纯净物、混合物概念,会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学会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的实验方法。
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点: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认识空气的组成活动1:请结合生活经验及教材图示,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1.通过日常生活及小学学习,你知道空气中所含的气体有。
2.通过动植物的呼吸活动,可说明空气中含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说明空气中含有;干燥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变松软,可说明空气中含有。
另外,还可通过,可说明空气中含有等。
3.从教材P60的图示可看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其次是。
另外,还含有等。
小结: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
活动2:按照教材P61的实验程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完成下列问题1.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前铜丝的颜色为色,实验后变为色,这说铜与发生了化学反应。
2.记录实验数据。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为 mL。
3.实验结论。
拓展反思:1.用加热铜丝的方法,不同小组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小结:①实验装置漏气;②加热的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③推动活塞次数不足;④读数时没有冷却到室温。
2.如图,利用燃烧红磷的方法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你认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小结:①利用化学反应在密封容器中把氧气消耗掉;②利用气体压强显示装置读数。
3.能否采用燃烧硫或碳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选择的药品应符合什么条件?小结:①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②生成物不是气体。
学习任务二:认识混合物与纯净物过渡:物质组成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像空气那样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另一类像氧气那样是由同种物质组织的线净。
活动1:请根据下列10种物质组成,将其分成两类。
①水、②食盐水、③酒精、④白酒、⑤氧气、⑥空气、⑦海水、⑧氮气、⑨二氧化碳、⑩糖水。
初中化学的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的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和规律
2. 掌握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和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
3. 化学反应的实验验证和观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特征?为
什么化学反应发生?
2. 学习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和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
3. 进行实验验证化学反应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
结论。
4. 总结和复习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物质
2. PPT课件和教学板书
3. 实验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以期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好个性化辅导和帮助学生消化掌握所学知识。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次课的教学改进做好准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能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分类。
【素养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多媒体展示《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同学们对其诗意已有所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化学角度思考过“为有暗香来”是什么原因?【导入2】教师事先在教室前面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
[演示]往水中加入白糖,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改用热水,缩短实验时间)[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讨论,提出合理的猜想: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 - 1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像(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特点[分析]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A,加入水,再加入酚酞溶液,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
化学九年级(第三章)教案

10 mL酚酞水溶液的两个小烧杯罩在一个大烧杯中,观察现象。
提问:从微观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播放动画:《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讲解: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不变,水的化学性质也不变,只是分子间隔变了。水分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通过该例子,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得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教师引导思考,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引导学生将微观世界形象化
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将抽象的微观世界形象化,学生在有趣的想象中理解了分子与原子,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用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将抽象的微观世界直观化,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学生在非常愉快的气氛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动手能力。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将知识系统化。
教学后记
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5个简单有趣的探究活动将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表观化。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表现活跃,能积极思考,互相协作进行探究,对探究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等进行表述和交流。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全册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全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离与净化的概念;2. 掌握物质的分离与净化的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离与净化的概念1. 引入: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物质的混合物,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这些物质分离并进行净化。
2. 探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物质的分离与净化的概念,并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归纳:让学生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明确物质的分离与净化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课时:物质的过滤分离1.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过滤分离方法,讲解过滤纸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过滤物质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数据。
3. 总结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过滤分离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第三课时:物质的蒸发分离1.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蒸发分离方法,讲解蒸发的原理和条件。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物质的蒸发实验,观察溶液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3. 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讨论蒸发分离的应用场景,探讨蒸发分离的优缺点。
第四课时:物质的结晶分离1. 知识讲解:介绍物质的结晶分离方法,讲解结晶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物质的结晶实验,观察结晶物质的形态并记录数据。
3. 总结讨论:让学生总结结晶分离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分析结晶分离的优缺点。
第五课时:小结及应用1. 复习: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应用:让学生进行几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总结: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所学内容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以上是本单元的教案范本,具体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梳理]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③.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 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非金属元素是
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4.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6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1~18号元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一般为多少?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以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各部分的意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
考点7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结论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⒉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注: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4.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X n+或X 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
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
例如,Al3+表示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若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
如:阳离子:Na+阴离子:Cl-
5.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硫酸根离子 CO32-碳酸根离子 NO3-硝酸根离子
OH-氢氧根离子 NH4+铵根离子
6.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即: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不带电)
阳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考点9 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写法
气态非金属单质用双原子分子表示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A.单质
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稀有气体:如氦--He,氖—Ne,氩--Ar
金属: 如铁—Fe,铜—Cu,镁--Mg
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磷—P,硫—S,碳--C
B.化合物的化学式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氧化物中另一种元素在前,氧元素在后,如:CO2 MgO P2O5
⒊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
⑴宏观上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⒊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一价氢氟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三五氮,铜汞二价最常见,一五七氯都齐全,氢一(+1)氧二(-2)为标准,单质零价永不变。
⒋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
化合价+1 -1 -1 -2 -2 -3
⒌化合价的应用
⑴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⑵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⑶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
6.一些数字的含义:
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N
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H2O
③、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④、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Mg2+
⑤、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⑥、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H2O
考点1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r)=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例计算5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5CuSO4·5H2O=5×[64+32+16×4+5×(1×2+16)]
=5×[160+5×18] =1250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例: 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氧化物的化学式:Fe2O3,则
m( Fe)∶m(O)=56×2∶16×3=112∶48=7∶3
3.原子个数比:脚标比
4.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比
5.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6.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