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颈椎病临床路径【最新版】

颈椎病临床路径【最新版】

颈椎病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有医生都需要烂熟于心。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公布了19个学科224个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骨科在线整理了其中的21个骨科临床路径,将陆续公布,敬请大家关注。

一、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ICD-10:M47.1和G99.2)。

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颈后路椎板成形术(ICD-9-CM-3:81.0201/81.03/81.00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多赫尔蒂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第14版)。

1.病史:有颈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脊髓受压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外科学》(多赫尔蒂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第14版)。

1.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和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5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5)X线胸片、心电图;(6)颈椎正侧伸屈位片、双斜位片、CT和MRI。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

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

一、项痹病(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①风寒痹阻证②血瘀气滞证③痰湿阻络证④肝肾不足证⑤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颈椎病)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 )有手术指征者(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O .75)(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 线片(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4) 心电图(5) 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 或MRI 、血脂、抗“ 0” 、类风湿因子、 C 一反应蛋白等。

(八) 治疗方法1.手法(1)松解类手法(2)整复类手法2.针灸疗法3.牵引疗法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鉴别诊断
颈部扭伤
脊髓空洞症
有颈部外伤史,疼痛剧烈,但无神经 根受压或脊髓受压表现。
可表现为颈部疼痛和脊髓受压症状, 但通常伴有感觉分离和营养障碍等表 现。
颅内肿瘤
可表现为颈部疼痛和神经根受压症状, 但通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 呕吐等。
03
中医临床路径
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颈椎相关穴位,刺激经 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和肌肉
总结词
保持乐观,积极心态
详细描述
颈椎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和焦虑。良好的 心态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促进颈椎康复。
总结词
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详细描述
颈椎病患者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减轻工作压力和生活 压力。适当的放松有助于缓解颈椎紧张状态。
THANKS
感谢观看
04
中医特色疗法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通过负压原理吸附在 皮肤上的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拔罐疗法的操作方法包括闪罐、走罐、 留罐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不同的操作方式。
对于颈椎病患者,拔罐疗法可以缓解 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和颈椎功能恢复。
紧张等症状。
针灸疗程
一般每周治疗2-3次,10次为一个 疗程,根据病情需要可进行2-3个 疗程的治疗。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治疗 过程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推拿疗法
推拿手法
通过运用推、拿、按、揉等手法, 放松肌肉,舒缓紧张的神经和关 节,缓解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推拿疗程
每周治疗2-3次,10次为一个疗 程,根据病情需要可进行2-3个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劲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编码:BGS000、ICD-10编码: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案1.手法(1)松解类手法(2)整复类手法2.针灸疗法3.牵引疗法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颈椎融合术)临床路径

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颈椎融合术)临床路径

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颈椎融合术)临床路径一、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颈椎融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ICD—10:M47、101+G99、2*)行前入路颈椎融合术(ICD-9—CM-3:81、0200x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病史:有颈脊髓、神经等压迫得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神经等压迫得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得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01+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3-5天。

1、必须得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颈椎正侧伸屈位片、CT与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全麻.2、手术方式:前入路颈椎融合术.3、手术内植物:前路钛板、Cage或后路螺钉、固定板(棒)、钛缆、钛网、人工椎间盘、各种植骨材料.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九)术后住院恢复5-11天.1、必须复查得检查项目:颈椎正侧位片。

一、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椎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颈背上肢疼痛2)运动功能障碍3)神经功能障碍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2.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平片,CT扫描或MRI检查。

(三)康复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7~8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评定具体内容如下:1.临床一般情况评定2.康复专科评定1)疼痛评定2)颈椎及上肢活动度评定3)肌力评定4)神经功能评定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常规治疗2.康复治疗1)物理因子治疗2)颈椎牵引3)手法4)运动治疗5)矫形器等辅助器具装配6)注射治疗7)中医治疗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9)健康教育(五)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颈椎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住院辅助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颈椎正侧位X片;(5)胸片、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及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颈椎动力位片、左右斜位片;(2)颈椎MRI或CT;(3)肌电图检查。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风寒痹阻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颈椎正侧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X线。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

颈椎病临床路径一、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ICD-10:M47.1↑ G99.2*)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ICD-9-CM-3:81.02-81.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病史:有颈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3-5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6)颈椎正侧伸屈位片、CT和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6天。

1.麻醉方式:局麻+强化或全麻。

2.手术方式: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

3.手术内植物:前路钛板、Cage或后路螺钉、固定板(棒)、钛缆、钛网、人工椎间盘、各种植骨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得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①风寒痹阻证
②血瘀气滞证
③痰湿阻络证
④肝肾不足证
⑤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得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她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O.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得检查项目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X线片、颈椎MRI
(2)血常规、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血沉、Crp。

(4)心电图
2.可选择得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血脂、抗“0”、类风湿因子等。

(八)治疗方法
1.牵引疗法
2.中药熏蒸、中药硬膏贴敷、中药离子导入(3个项目中至少2个)
3、隔姜灸或灸法
4.针刀疗法(住院1周及出院前1天)
5、手法(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及针刺、穴位敷贴、拔罐、神经阻滞法、蜡疗、耳穴压豆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与血通痹。

7.运动疗法
8.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
1.颈项部及上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得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她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
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得执行,退出本路径。

三.住院诊疗疗程
(一)住院第1天,完善相关入院检查。

1.必需得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沉、凝血功能
(3)C-反应蛋白
(4)颈椎X 线(开口位+侧位,或正侧及双斜位)片
(5)心电图
2.可选择得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核磁核磁、骨密度指标、ASO、类风湿因子、血脂、CT检查等。

3、治疗:
(1)角度优质前屈位牵引作为首选治疗,起始重量为3kg。

同时予以颈托外固定。

(2)中药熏蒸、中药硬膏贴敷、中药离子导入(3个项目中至少2个)
(3)隔姜灸或灸法(必须其中一个)
(4)针刀疗法(住院1周及出院前1天)
(5)手法(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及针刺、穴位敷贴、拔罐、神经阻滞法、
蜡疗、耳穴压豆等。

4、辨证选择用药,可口服中药汤剂,还可根据病情选择中成药,口服本院颈腰痛胶囊5粒 3/日或疼痛1号片4片日三次。

可选择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或血塞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骨肽注射液等活血化瘀类注射剂静滴。

酌情予以脱水、消除脊髓神经水肿药物应用,如:甘露醇针、地塞米松针、β-七叶皂苷钠针应用。

口服汤剂如下: 1、颈型: 主要表现:头、颈、肩、背部疼痛,转侧不利,难以俯仰旋转,后期颈部易于疲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疗方法: 中药:葛根、当归、川芎、白芍、羌活、防风、秦艽、桂枝、甘草、随症加减治疗,日一剂水煎分2次,药渣热敷颈肩部。

2、神经根型: 主要表现:头、颈、枕部疼痛,肩背及一侧或双侧上肢
及手指酸麻、疼痛,头颈部活动或咳嗽,打喷嚏等使症状加剧,有明显得放射痛与串麻。

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治疗方法: 中药:黄芪、当归、川芎、桂枝、全虫、蜈蚣、地龙、玄胡、白芍、熟地、威灵仙、葛根、丹参、寄生、羌活、独活等随症加减。

日一剂水煎分2次。

3、脊髓型: 主要表现:颈部僵硬疼痛,四肢沉重,以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行走不稳、发抖无力,如“踩棉花感”,重者下肢瘫痪,二便失控,舌淡或红、少苔、脉细弱。

治疗方法:中药: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当归、茯苓、川断、牛膝、黄芪、龟板、鹿角胶、仙灵脾、葛根、丹参、黄柏、知母、锁阳、白术、木瓜、陈皮等随症加减。

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药渣薰洗患肢及颈部。

4、椎动脉型: 主要表现:头痛、颈痛、眩晕、且与体位有关,甚者猝倒,舌质淡,苔白腻,治疗方法:中药:茯苓、苍白术、法夏、丹参、胆南星、葛根、白芍、威灵仙、桂枝、白芷、柴胡、天麻、菊花等随症加减。

5、交感神经型: 主要表现: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等植物神经功
能紊乱为主,且与颈椎活动与姿势有关,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药物:葛根、丹参、桂枝、川芎、全虫、蜈蚣、地龙、炒枣仁、五味子、茯苓、夜交藤、当归、甘草等随症加减。

(二)住院第2---5天,维持原治疗项目,酌情予以神经阻滞、等以缓解症状。

(三)住院第6天,予以调节牵引角度为中立位牵引,重量不变。

(四)住院第7天,行局部针刀松解术。

(五)第9天,予以调节牵引角度为背伸位牵引,重量不变。

(六)第14天,必要时针刀治疗一次。

(七)出院标准:
1.颈部疼痛及止痛疼痛麻木等症状好转或消失;
2.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基本恢复。

迁安市中医医院(外二病区骨伤四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
: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