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校长对高等教育的贡献
马寅初执着于教学与研究的教育家

马寅初:执着于教学与研究的教育家赵成昌马寅初(1882-1982),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等职。
他一生专著颇丰,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
1951年6月1日,在北京大学的民主广场上举行校长马寅初就职典礼,场面庄重而热烈。
马寅初在致辞中说:“兄弟我今年69岁,既然受政府任命我就依照政府意旨做事,希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努力完成我们的任务。
”目睹校长马寅初这次讲话的师生,都感觉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直率。
据说有一次在中南海开会,马寅初也是这样跟毛泽东称兄道弟:“要兄弟把北大办成第一流学府,主席您就得支持我的工作。
”毛泽东笑着问:“马老,您要怎样的支持呢?”马寅初说:“不要别的,只希望主席能批准,兄弟点名邀请谁到北大演讲,就请不要拒绝。
”毛泽东高兴地答应了马寅初的请求。
就像这样,“兄弟”几乎成了马寅初的口头禅。
马寅初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求学历程息息相关。
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知识面十分广,不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理工科知识,其根基都很扎实。
1907年,马寅初以优异的成绩从北洋大学毕业,并被北洋政府保送到美国耶鲁大学。
当看到纽约市的繁华,他认为只有从经济入手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因此选择经济学为主科,法律社会学为副科。
1910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15年学成回国后,即走上各大学讲台,到1960年辞去北大校长,一生从教45年。
这些经历对马寅初一生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影响。
马寅初成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与他的身份转换也有很大关系。
他的初衷是研究中国经济,以此为国效力。
但自从担任大学校长之后,思想也随之产生许多重大变化。
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和管理思路。
在浙江大学,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有用的劳动者,体现了教育与社会融合的思想;他提出以教授治校,主张学界要与政府机构进行良性互动,使学校教学计划与国家建设计划相符合;他一贯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认为这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马寅初:响当当的铜豌豆

马寅初:响当当的铜豌豆作者:若素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19年第04期上世纪初,中国时局不定,经济衰败,官僚资本大发国难财。
马寅初年近花甲,依然积极抨击时弊,对军阀、政客的拉拢口诛笔伐。
他对冯玉祥将军说:“反正我的年纪大了,还怕死吗?国家这样,我什么也不顾虑了,只顾我的良心。
”不避权势,敢于直言1939年初春,57岁的马寅初就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
作为研究中国战时经济问题的专家,在重庆,他不避权势,敢于直言,轰动一时。
当时,经济学界有一个学术研究团体叫“中国经济学社”,荟集全国财经学者和行业人士,每年进行一场学术年会。
1939年,马寅初特邀当时的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参加,人们以为其想做个人情,但没想到,马寅初原来是“请君入瓮”。
在孔祥熙发言将毕之时,马寅初开始质询孔祥熙:“法币已经贬值,物价不断上涨,财政部不但不设法出面干预,防止通货膨胀,反而突然宣布大幅度降低法币对美元的对价,对物价上涨推波助澜。
而一些官员利用手中职权,在市场上抢购美钞、黄金,在黑市上转手倒卖,大发横财,坑了国家和百姓。
对此,不知部长先生有何感想?”孔祥熙在台上无言以对。
马寅初不避权势,说出了大家想说而又不敢说的心里话,与会代表无不内心称赞。
几日后,马寅初应邀到陆军大学演讲,面对国民党多名高级将领,义愤填膺,慷慨陈词,他说:“有一种所谓的上上等人,他们依仗权势,利用国家机密,从事外汇投机,翻手成云,覆手成雨,顷刻之间就获巨利,存到外国,大发超级国难财。
我可以告诉各位,这种猪狗不如的所谓上上等人就是孔祥熙、宋子文等人!”马寅初明知自己的讲话一定会传到孔祥熙的耳朵里,还一连演讲两个多小时。
置自家性命于不顾,为国家人民利益呼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唯一介书生马寅初也。
威武不屈,拒绝利诱1940年初秋,重庆大学校长叶元龙向马寅初婉言转达了蒋介石的邀请。
马寅初听后很气愤,对叶元龙说:“你陪我去见蒋介石,我不去,除非宪兵来‘请’!”威胁不成,改施利诱。
一代名师马寅初

《一代名师》:马寅初(1882-1982)央视国际2003年09月24日19:13主持人: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而早在1957年,马寅初先生就提出了“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张。
马寅初曾经三进北大,1979年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学界评价北大精神的代表,前50年是蔡元培,后50年就是马寅初。
简历:字元善,浙江嵊县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得经济博士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
先后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和北京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提出控制我国人口的主张1957年发表《新人口论》1979年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十九世纪末年,在浙江省嵊县一个酿酒的小作坊里诞生了一位后来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小男孩”,他就是在二十世纪在中国经济界,教育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界泰斗,一代师表——马寅初。
马寅初的童年是在两岸青树翠蔓,山光水色的家乡嵊县,他的青年时代正值中国打开二十世纪历史第一页之际。
中国人民面临的是一副令人惊心动魄的悲惨图景。
帝国主义列强的耀武扬威,封建专制统治的沉重把中国人民推入了苦难之中。
田雪原(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马老一生大家都在怀念他,都讲马老的精神那么马老最主要的精神是什么东西呢,我感到最突出的就是他对真理执着的追求,这点我是影响特别深刻。
而且马老他本身他这个性格啊,我讲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他的父亲就很想把他培养称为管帐先生但是马老马寅初小的时候,就不愿意干这个事儿。
他就喜欢读书,那么到最后父子两个闹得很不和,这个马老一气之下离家出去了。
出去了家里也很着急,最后一看不行,经过朋友的帮助,马寅初就没干这个管帐先生,就到了北洋大学去读书,。
当然以后,又到了美国耶鲁大学读了经济学。
所以小时候他就这样,那么以后整个马寅初先生一生活了101岁,他的这样一个性格始终没有改变。
1914年,马寅初用英文写出了题为《纽约市的财政》的博士论文。
介绍马寅初人物

介绍:马寅初先生与他的新人口论(介绍人物篇)之一前言:最近,有许多报刊与杂志在介绍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
其中当我读到介绍我国一位教育家马寅初先生时,顿使我眼前一亮,读到在他一生事迹中有其成名的“新人口论”即计划生育论,乃因我本人后来在医院任职时,也曾参与了计划生育的一些工作。
回想起来,这项工作是与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有其因果的相连关系啊!(1882~1982)一、马寅初先生的个人经历:1、出生:1882年6月24日至1982年5月,享年100岁。
2、籍贯:浙江绍兴3、最高学历:191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和哲学博士学位。
4、父亲:马棣生(在绍兴酿酒开一酒店为生)5、母亲:王贤惠6、儿子:马本初(共有八个子女)7、孙子:马思泽(有很多不一一罗列)二、马寅初的任职情况:1、他在1916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便回国,先任职北洋政府财政部工作。
2、后又被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出任北大经济系任教。
3、在民国时期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
4、南京政府立法院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长。
5、新中国时期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付主席(由周恩来的邀请)6、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经济委员会付主任。
总的来说,马寅初先生在三个不同的政权时期,其所担任的公职与教育都与他的专业经济相关联的。
三、他当官的抱负受挫:他秉持当官的理念与设想越来越渺茫。
他发现政府不能办富人的税,只能在穷人身上刮。
三民主义名存实亡,权贵资本是实的一个国民政府,他说这些是为人痛哭也。
因此他后来便弃政从教想以教育后人来挽回中国的命运。
他先后在杭州财务学校、上海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四、因为言论激烈被当局关押:1、1940年12月,马寅初被逮捕,中央社发稿称马奉命赴前方研究战区经济,实际上他已被押进贵州息烽看守所。
2、1942年8月,他回到重庆,便被软禁在歌乐山家中。
3、1944年12月,此时马寅初已62岁,因有周恩来等人的呼吁终于获得了自由,数年的监禁未能折损他的刚正公义。
执著于学术追求的教育家

执著于学术追求的教育家作者:张翼星来源:《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回顾了马寅初的学术和教育生涯,认为他一生的显著特点,是执著于学术的独立研究和真理追求。
当包含真知灼见的《新人口论》遭受批判时,他毫无顾忌地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他阐发“北大精神”,并恪守北大爱国主义和学术自由的传统。
同时他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健康满腔热忱,关怀备至。
今日的大学校长和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马寅初。
关键词:新人口论;北大精神;学术问题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6-0001-04马寅初(1882-1982)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出生于浙江嵊县。
191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5年回国后,因厌恶官场劣习,并避免官僚、军阀的笼络、利用,便公开宣称“一不做官,二不发财”,与蔡元培的办学宗旨相吻合。
马寅初在北京大学前后工作约20年,他对北大有过重大贡献,并一往情深。
然而由于学术与政治的纠结,他与北大有过“两进”、“两出”的曲折经历。
第一次是1916年经蔡元培推荐,他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兼经济系主任,1919年被推选为北大首任教务长。
1927年,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等革命师生,并取消北京大学,成立京师大学校,且另派校长。
马寅初于1927年9月愤而离开北大,于1929至1940年在南方各大学任教。
但他仍念念不忘北大,在1927年12月20日杭州举行北大建校29周年纪念会上,他又作了《北大之精神》的讲稿。
第二次是1951年5月,他从浙江大学校长岗位调任解放后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6月1日在沙滩红楼前的就职大会上,他激动地说:“我回到娘家了,见到了红楼,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他要求师生“团结一致”,“发扬北大光荣的革命传统,保持学术地位”,“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
”不料时至1958年,由于来自上层的“理论家”陈伯达、康生先后来到北大的煽动,马寅初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富于真知灼见的《新人口论》,受到长达两年之久的批判。
马寅初纪念馆观后感

马寅初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马寅初纪念馆让我深感震撼和感动。
马寅初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以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纪念馆中,我了解到了马寅初先生的一生经历和卓越成就。
他不仅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长期担任教育领导职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做出了不懈努力。
参观过程中,我被马寅初先生的坚定信仰和高尚品德所感动。
他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勇于捍卫真理和正义。
他的胸怀和胆略让人深感敬佩,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通过参观马寅初纪念馆,我深刻认识到了一个伟大人物所具备的品质和精神。
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还以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我们应该学习马寅初先生的精神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参观马寅初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了解马寅初先生的一生经历和卓越成就,我深刻认识到了一个伟大人物所具
备的品质和精神。
同时,我也从马寅初先生的奋斗历程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始终以马寅初先生为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寅初的生平和学术

2 0 1 4年 3 月
西安财 经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Xi ’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Fi n a n c e a n d Ec o n o mi c s
Vo 1 . 2 7 No . 2
国、 丹麦 、 法国、 美 国等 国家 多所 著名大学和 国际讲坛讲学 。撰写 或主持撰写学 术著作 5 O 余种, 发表学术论 文
1 0 0 余篇 , 获得 国内外多种学术奖励 。
1 2 4
张友仁 : 马寅初的生平和学术
论文收集 了充分的资料, 经过统计分析, 论述了纽约 市财政预算的编制 、 筹集 、 监督等方法, 以及纽约市
大 学通过 题 为《 中 国的公 共 收 人 》 ( P u b l i c Re v e n u e s i n C h i n a ) 的硕士论 文 , 取得文 学硕 士学位 。
乡继承家业 , 不让他离家。因此 , 他们之间发生激烈 的争执 , 最后 , 父亲在朋 友们 的劝导下 , 请来到浦 口 镇收购蚕茧的上海瑞纶丝厂经理张降声带马寅初到
Ma r .2 0 1 4
马寅初的生平和学术
张 友 仁
(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 , 北京 1 0 0 8 7 1 )
( 一) 生
平
认 为要 拯 救 中国 , 还 必须 改 造 中 国经 济 。他 开 始 阅
马寅初 ( 1 8 8 2 -1 9 8 2年 ) , 1 8 8 2 年 6 月 2 4 E l ( 清
在该校初等科 ( 相当于初 中) 学 习三年 , 在该校高等
科( 相 当于高 中) 学 习三 年 , 又 在特 科学 习一 年 。
马寅初名言名句

马寅初名言名句英文回答:I am a digital AI assistant, and I have been asked a question about Ma Yinchu, a renowned Chinese economist and demographer. I am requested to respon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with each language in a separate section and providing ample details.中文回答:前言。
大家好,我是数字人工智能小助手。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
生平与成就。
马寅初于1882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
他一生致力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研究,在人口理论方面尤有建树。
马先生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1. 人口理论,马寅初提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论”,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反对盲目生育。
他认为,人口过多会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2. 经济思想,马寅初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外国资本的侵略。
他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教育贡献,马寅初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期间,大力改革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他提出的“又红又专”的教育理念至今仍被广泛推崇。
名言名句。
马寅初先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其中一些流传甚广,至今仍被人们引用。
例如:1. “人口论是个科学,不是耸人听闻的怪论。
”这句名言强调了人口理论的科学性,反对一些人对人口控制的误解和偏见。
2. “中国人口不能不控制,如果不控制,就有两害,一是吃光,二是打仗。
”这句话深刻指出,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中国将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社会动荡风险。
3. “知识分子要敢于说实话,敢于为真理而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寅初校长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北京大学江长仁蜚声中外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一八八二年(清德宗光绪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农历五月初九)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浦口镇,出生时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又姓马,乡里间盛传“五马”齐全,一定是个非凡的人物。
确实,马老一生历经了三个朝代,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是举国公认的“学界泰斗”、“一代师表”。
一、一生致力于高等教育和经济学研究马寅初(1882年6月24日-1982年5月10日)初名元善,字尹初,后更字寅初。
出生在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市)一个以酿酒为业的小作坊主家庭。
前店后坊的马家,生意越做越红火。
童年时代,马寅初很想读书,更想到大城市去读书。
父亲马棣生见五个儿子中,排行老五的寅初最为聪明伶俐,一定要马寅初学管帐记帐,继承“酒坊”家业,学做生意。
为读书,马寅初的执拗,使他再次饱受皮肉之苦。
父亲训斥他、罚他下跪。
“跪下也要去念书”,“打死我也不做生意”,马寅初忍着疼痛,一次又一次地反抗着。
1899年,马寅初进入上海教会学校“育美书馆”读中学,由于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勤奋刻苦,学习优秀,成绩年年班上第一。
他中学毕业后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本打算在矿冶方面干一番事业,,190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51年更名天津大学),选学矿冶专业。
1907年他被送往美利坚合众国公费留学,先入耶鲁大学矿冶系。
学习一年后,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国,为“强国富民”,就必须改革中国经济,于是马寅初在美国决定潜心攻读经济学,他是我国比较早到国外学习经济学的学者之一。
1910年他在耶鲁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1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他撰写的论文《纽约市的财政》出版发行后,立即轰动了美国财政界与经济学界,成为研究美国财政问题的重要参考书,而且还被哥伦比亚大学列为一年级新生的教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正式提出聘请他留校任教。
其他大学也纷纷发出邀请,聘请他前往任教,但是,马寅初都一一婉言谢绝。
他说:“我来美国留学,是为了报效我的祖国和人民,所以学成之后我不能留下。
”就这样,马寅初怀着一颗“强国富民”的爱国之心,于1915年返回阔别多年的祖国。
先在财政部任职,随即他发现,他所学的那套财政学说来这里毫无用武之地。
这样,他便断然拒绝了军阀政府的拉拢,宣称“官场习俗非我所愿”,发誓“一不做官,二不发财”。
不久,义无反顾地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马寅初担任北大经济学教授,在北大期间马寅初先后开设了多门实用的经济学课程,如货币学、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交易理论、汇兑论等,这些课程都属于经济学范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1917年被选为北大评议会评议员,又被选为北大经济门研究所主任。
1918年被选为北大经济、商学门主任,同年参加蔡元培校长发起和组织的进德会,为甲种会员,并经常在校内外进行演讲。
1918年1月北大校长蔡元培召集各研究所主任商讨创办《北京大学校刊》,每月出刊一期,每期由各研究所主任轮流主编。
第三期由马寅初主编,在这一期上他发表了《中国之希望在于劳动者》一文。
1918年11月北大在中央公园(即今中山公园)连续举行了三天演讲大会,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
马寅初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被邀在会上作演讲。
蔡元培作了题为《劳工神圣》的发言;李大钊在会上作了《庶民的胜利》这篇著名的演讲;马寅初作了题为《中国之希望在于劳动者》的讲演,他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热情地支持了当时广大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9年他被各门的教授会推选为北大第一任教务长,任期一年。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马寅初热情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6月马叙伦、马寅初等十二位代表与北洋政府交涉,要求释放被押北大学生。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校长为抗议北洋政府镇压学生运动,愤而辞去北大校长职务,马寅初同其他教授们联合到教育部请愿,表示如蔡校长不回校,北大教员“即一总辞职”。
他在任北大教务长时,贯彻蔡元培校长的整顿和改革的措施,废“门”改系,全校共分14个系,使北大向现代化综合性大学的方向转变。
1920年,他出任国立东南大学附设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曾兼任中国银行总司券(总发行人)等职。
1921年12月发起组织“北京大学经济学会”,并创办《经济学会》半月刊,被推选为会长。
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于8月6日下令撤消北京大学,将在北京的九所大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
反动军阀制定了一套极端腐败的教育制度,使北京大学的办学道路,向封建主义倒退,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寅初愤而离开了教学11年的北大。
他南下到达北伐军已经攻克的浙江,1927年出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并在浙江财务学校任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于1929年任南京政府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兼委员长。
此时他虽在政界服务,但始终未脱离教学,继续在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在陆军大学任教;1932年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并主持研究所的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同立法院迁到重庆。
1938年他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马寅初不满蒋介石独裁统治,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他不畏强暴,挺身抗争,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
被长期关押在息峰、上饶集中营和软禁,直至抗战胜利才恢复自由。
1946年2月,为重庆“校场口事件”中受伤。
1946年9月, 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
1948年,他当选第一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3月在香港地下党的安排下,马寅初与、柳亚子、曹禺等民主人士乘坐华润公司“阿尔丹”号苏联货轮北上参政。
1949年3月25日,马寅初与沈钧儒、黄炎培等民主人士到北平西郊机场欢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入北平。
194 9年8月26日,马寅初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
马校长在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发表了就职演说。
马校长十分激动地说:“过去在国民党统治下,我是连到浙大教书的机会也被剥夺了的,1946年、1947年,竺可桢校长亲自到舍间聘请两次,但都被反动派所阻挠。
做个教授尚如此之难,何况做校长呢?!现在由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斗争,打败了帝国主义,铲除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所以我才能够被任为校长。
”可见,他对国民党的恨和对共产党的爱,言溢于表。
1949年9月,他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参与、讨论、制定《共同纲领》,会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以后,他当选第二、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49年10月1日,马寅初与其他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出席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
1950年11月16-20日,曾任世界维护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和郭沫若等人一起出席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维护和平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
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北大将校庆日由过去的每年12月17日改为每年的5月4日。
党和国家非常关怀北大的发展,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北大题写校名并曾三次写信鼓励师生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周恩来总理曾先后6次亲临北大视察或做报告。
1951年6月,国务院任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为解放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6月1日,马老二进北大,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红楼门前的民主广场上,全校师生举行盛会,敲锣打鼓欢迎他,教育部长马叙伦、副部长钱俊瑞陪他来的,钱俊瑞还向师生说:“马老嫉恶如仇,绝不讲情面。
马老的治学精神和正派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行动表明,他是一贯坚持发扬北大的民主传统与作风的!”马校长致词说:“同学们,北京大学是我的娘家。
今天我回到了娘家,见到了红楼,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北京大学到底是北京大学;北大青年到底是北大青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
马老按照中央的部署,北大的校址也从北京市内的沙滩等地迁移到了位于北京西北郊著名园林风景区的原燕京大学校址,即“燕园”。
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侧重于文理基础科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大学。
深入观察中国社会的经济动向,并针砭时弊,著书立说,发表大量论文和演讲。
他在立法院任职期间,爱憎分明,在任何场合,对任何问题,他都旗帜鲜明,“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不断与孔祥熙、宋子文发生激烈的争辩。
他不为权贵炙手可热的权势所屈服,在经济立法中力求维护人民利益,反对官僚资本的利益,他不断发表演说,反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抨击四大家族鱼肉百姓的罪行,探讨经济政策和经济的改革。
他的这一突出性格给人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三省迅速被日寇侵占;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又策动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心愿。
在强烈的爱国心的驱使下,马寅初慷慨陈词,倾诉了他抗日的决心。
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大量言论支持抗战,如1931年11月在《交大抗日特刊序文》中,他满腔激情地号召:“全国国民当以必死之心,必死之力,必死之情为武力之抵抗。
亦当以必死之力,必死之情,为经济绝交之维持,以武力抵抗为经济绝交之护卫;以经济绝交为武力抵抗之后盾;相辅而进,以挫强暴,以求生存!”是有着铮铮铁骨,不畏强暴,抨击“蒋家王朝”独裁专制,疾呼“打倒官僚资本”的坚强不屈的民主战士,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肝胆相照的真挚诤友。
曾任世界维护和平大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
马老早年流血美国,攻读经济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5年返回祖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
曾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教务长、校长、名誉校长。
(一)马老不仅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勇猛的民主斗士,而且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对北大和北京高等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51年6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马寅初为北京大学校长,全校师生员工在民主广场隆重集会,热烈欢迎马校长就职。
当游人问及他的建校方针时,马老十分拥护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很坚定地说:“我认为建校方针是中央所定……一个大学校长应以执行中央的政策,推动中央的方针为己任。
”马老要求大家“认清时代,他说:“中国已经走上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只前进,不能后退。
倘若还是故步自封,不肯赶上时代,必然落后,甚至于被淘汰,”他勉励师生“团结一致,努力发扬北大光荣的革命传统,保持北大的学术地位,配合国家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国家造就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