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闻史论文
新闻学本科论文范例

新闻学本科论文范例当代中国新闻学从1978年“”结束时处于“非科学的边缘”,到1997年被确立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完成了跳跃式的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谓神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学本科论文范文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论文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新媒体时代,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
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
海量的信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信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
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
学生们沉溺在移动互联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
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对象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
他们会因为网络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
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信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发布信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信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信息真假不分的问题。
美国的新闻社会学及其对新闻生产的研究的论文

美国的新闻社会学及其对新闻生产的研究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以及技术等视角对新闻生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闻社会学新闻生产作为一个学科,社会学用精确、控制的方法科学地、系统地研究社会。
社会学的研究关注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社会活动、构成社会与社会系统的群体、机构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等。
社会学研究的基石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之间及其内部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个人行为的控制。
社会学的研究目的使社会学研究自然地将新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进入新闻学研究领域。
在美国,将新闻学研究正式纳入社会学研究范式发生于19世纪40、50年代。
当时主要是把新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与选举过程相联系。
社会学家在那个时代所关注的并不是媒体本身,而是媒体对公众所产生的影响。
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拉扎斯非尔德等学者提出新闻对政治选举的影响是通过二级传播的模式,由意见领袖来实现的。
此后,社会学对新闻现象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也更加深入。
社会学对新闻活动的研究将新闻活动与社会组织联系起来,考察社会环境对新闻业整体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对新闻的研究,自早期拉扎斯非尔德的研究开始,到20世纪70、80年代进入繁盛期,出现了塔奇曼(tuchman)、甘斯(gans)、莫洛奇(molotch)、莱斯特(lester)、费斯曼(fishman)、舒德森(schudson)、吉特林(gitlin)等一大批优秀学者,产生了大量著述。
近年来,其中有些学者又有新的具有影响力的著作问世,如甘斯的《民主与新闻》(2003),吉特林的《无限媒体》(2002)和《知识分子与旗帜》(2006)、舒德森的《新闻社会学》(2002)等。
新闻社会学对新闻生产的研究,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以及技术等五种视角展开。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新闻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新闻传播业带来巨大进步,同时也使国家安全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范文一: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媒体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全媒体能力成为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业务素质。
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创新,才能适应媒体发展的要求。
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全媒体教学平台建设、开放办学等多方面,探讨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人才培养;创新全媒体新闻实践方兴未艾,全媒体业务能力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新要求。
全媒体记者要熟悉和掌握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和传播技能,一人独自完成各种形态的新闻产品制作。
而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普遍落后于新闻传播业界的实践,适应全媒体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可行的培养路径作初步探讨。
一、全媒体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它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媒体职业要求。
在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课程体系应该有大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全媒体的新闻传播人才。
首先要淡化专业界限。
在国内有些高校新闻传播类各专业间的壁垒正被打破,教学内容实现了跨专业融合,甚至实现了校内跨学科的合作培养。
这一改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走在了前面,他们的“2+2”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这种培养模式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任选一个非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并系统修读所选专业的主要课程。
[1]虽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新闻传播类院系都能借鉴的。
但至少这种思路带给我们启发:在新闻院系内部应该着力打破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间的壁垒。
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不分专业,专业课设置可以完全一致,大三的时候再根据学生的发展意向,适当体现不同媒体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同侧重。
新闻学毕业论文优秀6篇

新闻学毕业论文优秀6篇三角形离职报告篇一小结党支部白居易对照检查慰问信:开场白写作指导工作经历助学金了褒义词保证书发言稿开幕词我教学计划提纲工作礼仪论文职责了课件信祝福语读后感杜甫。
谚语串词篇二入团表态发言新课程工作考试留言拟人句好段,承诺书名句口号道德;对策叙职贺信说课稿个人介绍的文言文聘书教学模式制度鄂教版了奖学金主持词;方案答复助学金物业管理试题的整改措施贺词协议书警示语了挽联剖析材料工作经历加油稿。
001、记者社会责任论002、评“用事实说话”003、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004、论报刊的市场化005、谈报纸的批评报道006、试论新闻的真实性007、论新闻的指导性008、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009、舆论引导之我见010、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011、新闻传播效果论016、晚报与日报比较谈017、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018、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019、论新闻客观性020、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047、简评社会责任理论052、报纸与网络053、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054、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055、记者的新闻敏感056、试论记者的观察057、记者的道德修养058、记者的知识结构059、采访心理学研究060、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061、采访技术初探062、略谈采访如何深化063、记者的资料积累064、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065、略论新闻导语066、新闻背景初探067、新闻结构探讨068、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069、略论人物通讯070、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071、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072、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073、试论新闻特写074、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075、信息与新闻写作076、试论新闻语言077、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078、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079、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080、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081、批评性事件浅议082、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的一点思考085、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088、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089、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090、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094、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096、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097、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098、报纸短评初探105、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12、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118、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119、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120、采编播合,广播新闻的趋势121、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122、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123、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124、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与解说词写作125、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126、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127、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128、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29、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130、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132、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133、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34、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136、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37、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138、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140、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141、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142、媒介公共关系研究143、媒介受众调查研究144、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145、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146、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147、传媒集团化研究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和对策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综合化程度高、技术业务发展快,构成了这一学科的重要特点。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新闻传播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在现代社会中,媒介传播的形式在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波到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范文篇一:《全球化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策略》摘要: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形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闻传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而言,我国新闻传播能力明显要弱于西方。
我国的新闻传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国家形象的宣传,因此对我国新闻传播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只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对外新闻传播能力,才能使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互相依托。
关键词:全球化;新闻传播;国家形象;战略信息技术的推广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媒体形象塑造的作用日益突出,并释放出强大的势能。
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国家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此形势下,国家应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对外宣传,从而为我国对外发展提供助力。
一、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对宣传国家形象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在信息提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大众传媒,使社会公众了解国家信息,并在公众心中形成国家形象。
虽然新闻传播无法决定公众具体怎么想,但却可以或多或少地影响公众想什么。
在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新闻传播的存在,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新闻传播是他们了解国家大事的唯一渠道,并通过这一渠道形成对国家的看法。
相关学者表明:在潜移默化之下,新闻传播能够影响公众对国家的看法,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使公众了解国家时事、为公众提供舆论平台、形成规范评价等。
利用新闻传播的巨大作用,能够塑造和宣传良好的国家形象,也能够诋毁国家形象。
所以,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对国家形象的积极作用。
二、对我国国家形象宣传产生制约的新闻传播因素(一)我国新闻传播能力弱于西方就目前国际传播秩序而言,传播信息是全球化的、万向的,是不受控制的;但是对于信息源来说,却是单国家、单向的,是受控制的。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新闻传播是新闻系学生必修科目之一,新闻传播主要可以为三大类:传统媒体、新媒体策划、行业编辑。
本文分享了10篇优质的"新闻传播论文";,不管你是主攻哪类专业,在写作论文时,都可参考以上优秀范文。
新闻传播论文(优选10篇)之第一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飞速发展,旧式传播媒介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需要得到变革。
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以及该背景下的变革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对当下新闻媒体的结构、体系与特点进行总结,希望可以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具体的参考。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介融合,体系变革一、前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对新闻媒体的结构、体系、经营模式也有一定的冲刷。
传统的新闻媒体对信息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局限。
因此,多种新兴传媒方式的出现带动了媒体行业更替新式的运营模式,帮助其相互借鉴提升,将新闻传播领域做得更具高效性、时代性。
二、媒介融合概述媒介融合的概念于1983年被普尔教授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教授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多种形式的媒体传播途径结合到了一起。
我国于2005年正式接触媒介融合技术,某些专家表示媒介融合其实是将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多个方面自由组合。
还有许多专家认为媒体融合就是将计算机、杂志、书籍等传播媒介进行同化结合。
其实新闻传播主要是依靠卫星技术,不过新闻传播的重点是信息技术,导致多种媒体在一个平台上运营,由此实现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同时向着媒介系统化迈进。
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播方面的速度快、范围大、简易方便等优势都使得互联网与新媒体深受大众的喜爱。
例如在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中,使用用户拓宽了信息的发布渠道,将传播途径逐渐转变为中心化。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的现状(一)主要内容的变化首先对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来说,信息提供方一般为政府机关单位、国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部门,由记者与通讯员进行信息搜集与发布新闻内容的工作,新闻热线这种形式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很少见【2】。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新闻人用如椽之笔谱写了一曲曲壮美诗篇。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国新闻传播史现代化手段教学漫议一、中国新闻传播史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于唐代,而人类的传播活动几乎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
人类早期的传播方式之一——岩画,距今已有几万年。
岩画是什么样子?都传播了什么信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唐代的进奏院状)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被认为是报纸?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又是什么样子?《大公报》——中国唯一超过百年的报纸,它的创刊号是什么样子?所有这些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解清楚。
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图片一一播放出来,就可以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激荡,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其中,新闻人的呐喊弥足珍贵。
从清末的沈荩、康有为、梁启超,到“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李大钊、邵飘萍、林白水,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朱惺公,无数新闻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使命。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再配以视频资料,展示他们的照片和他们所办的报刊、播放他们从事报刊活动和生平事迹的视频,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直观、更生动,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可行性首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随时随地拍摄文献、报纸、纪念地外景等照片,不放过任何机会。
比如,外出学习、参观旅游,都可以拍到有用的照片。
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期间,就拍了近万张照片。
外国新闻史第一章

人类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前后相继而又 相互补充、前后相迭的阶段: 口头—书写—印刷—电子
第一节 古代的新闻传播
一、原始新闻传播(前语言时期):呼唤、体态和手势 二、口语新闻传播:人类新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一)口语传播: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 (二)非语言传播: 1、标记传播(也称实物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的物品或记
20520、/4/111 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
2020/4/11
(二)尼德兰 1、《新闻报》:亚伯拉罕·费尔赫芬1605年在安特卫
普出版;
(三)英国:
1、 “科兰特”:最早的英文报刊,并非某一特定报 刊的名称,而是对那种一刊载新闻为主的印刷出版物的通 称,发行于1620年;
2、英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科兰特”,托马斯·阿 切尔1621年发行;
3、《每周新闻》: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1621、8、 13尼古拉斯·鲍尔尼和托马斯·艾克尔在国王的特许下创办;
4、《科兰特,或意德匈西法新闻》:1621年由伦敦 出版商纳撤尼尔·巴特取得发行“科兰特”的许可证发行, 但内容仍“忠实地译自荷兰报纸”;
(一)德国:
1、1597年2月,萨穆埃尔·迪尔鲍姆在奥格斯堡创办了一份类 似于编年表的月刊;
2、《观察周刊》1609-1902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1590年 创办,最初不定期发行,1609年改为每周发行一次;
3、《通告一报道或新闻报》:1609年海因里希·朱利叶斯在奥 格斯堡发行。
4、《报道》:1609年约翰·卡罗勒斯在斯特拉斯堡创办;: 1609沃尔芬比特尔(一说)发行的,每周一张,只有一条新闻。
1、德国:《教诲月刊》世界上第一份杂志,1663年由汉堡神 学家与诗人约翰·里斯特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新闻专业世界新闻史论文
题目战争新闻的真真假假
姓名卓趱
所在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专业班级边防管理0901
学号 0905030102
指导教师林婕
日期 2011年 5 月 2 日
摘要:世界历史能够不断的向前发展,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战争的推动,是战争把人类推到十字路口,然后又是再事人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绝地反击。
在战争中新闻的传播对战时则又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新闻的力量,把战争的信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进而使人们作出各种战时的准备。
新闻与战争的关系,就是战争为新闻提供了报道的素材,而新闻则又为战争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障。
关键词:世界历史新闻战争诺曼底登陆日本西方失实的战争新闻原则
一.战争中的新闻报道和宣传
1.诺曼底登陆中的新闻谎言
在6月6日登陆时,BBC广播电台向诺曼底地区的抵抗组织播发了大量暗语指示,要求他们破坏铁路、公路、桥梁、通信线路,协助配合盟军的登陆。
而在6月9日,诺曼底的激烈战斗正处在关键时刻,BBC又向法国加莱、比利时、荷兰的抵抗组织播发大量暗语指示,要求他们按预定计划,袭击交通线、德军指挥通信中枢,配合即将开始的加莱登陆。
为防止德意从爱尔兰获得情报,英美迫使爱尔兰关闭了德、意驻爱使馆,并没收其无线电设备。
对民间新闻报道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所有报道都必须经多道检查才可登报。
禁止记者向海外发报,禁止出口报纸杂志,以防德国从中获取情报。
就这样在一系列的谎言新闻和严密的新闻保护措施之下,盟军才得以顺利的从诺曼底登陆,给德意志以沉重的打击。
2.战时日本的新闻媒介的战争宣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体战争,它不仅是作战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而且还是双方经济、政治、精神、宣传的综合性交量。
日本的新闻媒介对于这场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推进战争,实现举国一致的战时体制,新闻界内部实行了战争动员,主动地与政府、军部相配合一服从它们的统治。
各新闻机构派出了大量的战地记者。
和纳粹的报刊宣传一样,日本新闻媒介在战争报道方面,也善于歪曲事实,掩盖真实,欺骗民众。
它们完全按军方公告发表消息对日军的
失败、残暴行为等对日军不利的消息,一切加以封锁。
掩盖事实真象还表现为夸大成果,缩小已方的损失。
在对内进行欺骗性宣传的同时,日本NHK 还利用20 多种语言对欧洲、美洲、亚洲各国广播,并且在战领地建立电台。
日本新闻媒介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西方传媒战争报道中的缺失
1)真实性的缺失
英国参议员海勒姆•约翰逊早在1917年就指出;“在战争中,事实的真相是最值得怀疑的”,真实性总是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
如果说交战方必须使用兵不厌诈﹑声东击西、蓄意造假等战争手段的话,那么,传媒在与军方合谋之后无疑会对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严峻的考验。
比如,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在多国部队进攻科威特的方向和登陆方式问题上,记者就同军方保持了一致以迷惑敌人。
此外,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英美媒体为了配合政府和军方炮制了许多诸如“斩首行动”已经把萨达姆炸死、英国“卓越号”核潜艇从水下想伊拉克发射导弹、巡航导弹如何精确打击目标而没有伤及无辜平民等让后来披露的信息不攻自破的假新闻。
西方媒体特别是参战国媒体制造出来的假新闻数不胜数。
2)客观性的偏离
西方媒体一直自称其报道是“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的,但分析西方媒体的战争报道可以看出其报道是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的。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加入了大量“爱国主义”的感情色彩。
比如,前线记者用“我们”代表“军方”,报道明显偏颇。
此外,他们有意识的进行“选择性报道”,展示出来的是一副美军在伊拉克如何受欢迎的图景,而对伊拉克平民的伤亡画面却几乎没有涉及,所谓的客观中立只是一件美丽的外衣。
或许,要求西方传媒在战时做到完全的客观中立是不可能的。
3)自由性的虚无
自由的采访和自主的报道是媒体工作者的权力,也是实现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重要保证。
新闻自由是西方传媒一直自诩的,然而,
在战争期间,军方往往会严格限制进入战争区域的记者。
在伊拉克战争中,允许进行“嵌入式报道”的记者必须遵守美方定下的“三不准”规定,即“不准问美军和英军的伤亡情况;不准问与目前的军事行动有关的问题;不准问与今后军事行动计划有关的问题”。
可见,传媒要介入到战争中去报道是要受到很多限制的,西方国家所标榜的新闻自由是虚伪的。
三.世界失实的战争新闻报道
1.攻占乌姆盖斯尔
3月20日19时30分,一条消息传遍全球:联军占领了伊拉克惟一的深水港口乌姆盖斯尔。
但是,英国独立电视台记者马克·奥斯丁马上对这一消息提出了质疑,他援引伊拉克政府的消息报道说,乌姆盖斯尔根本就没有被占领。
2.伊军第51师投降
21日深夜,美军抢先发布消息说,美军已经在巴士拉接受了伊军第51师8000名官兵投降。
但是美军23日才发现,所谓率部投降的指挥官其实只是一个低级军官,他假冒身份只是希望获得优待。
2.伊军队屠杀部落成员
3月27日14时,据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控制区发回的消息,几百名部落百姓在基尔库克市附近的一个村子遭到了伊拉克军队的屠杀。
但是,到了3月28日,没有关于这一屠杀事件的后续报道,因为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四.穿梭在战争中的新闻工作者
1.塔拉斯·普罗兹尤克
35岁,原籍乌克兰,路透社摄像师,在巴勒斯坦饭店第17层和路透社驻巴格达记者站所在的第15层被美军坦克炮弹击中后受
重伤,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2.迈克尔·凯利
《华盛顿邮报》评论专栏作家兼《大西洋月刊》杂志编辑,跟随美国陆军第三步兵师向巴格达机场行进途中死于车祸。
3.加比·劳多
48岁,英国独立电视新闻公司记者,在独自一人爬上位于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聚居的苏雷曼尼亚镇的一家旅馆的屋顶了望时不小心坠楼身亡。
伤亡新闻记者 如图一
( 图一 )
五.战争中的新闻报道应该坚持的原则
1.是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记者在报道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
而由于战争在人类的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的不同寻常,所以对战争的新闻报道更应该坚持客观性原则。
2.是真实性原则
记者在报道时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这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灵魂。
3. 是独立性原则
媒介乃社会之公器,媒介应该完全独立于各种势力之外,服务全体人民,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
一旦一个媒体被某一政治或者经济集团所控制,那么它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媒体所应该具备的一切价值所在。
4.是自由性原则
媒介应该充分享有采访、报道、出版等方面的自由,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地保障。
只有充分的保障新闻的自由性原则,充分的保
24681012
障记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使记者敢于报道真实的新闻,才能够然真相大白于天下。
六.总结
1、新闻不等于真相
传播理论指出,传媒构造出来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具有一定的差距,新闻报道并非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也就是,新闻不可能等同于真相。
因为,“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
”同样地,战争新闻并不能揭示战争的真实面目。
由于受到国家/政府的软硬双重监管,以及媒体意识形态和运作规则乃至传者个人的价值观和专业素养等因素的影响,西方传媒的战争报道并没有客观公正真实的反映出战争的真实状态,也就是,“战争的本来面目并非像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听到的那样”。
2、战争不应该使新闻倒退
军事技术、传播技术在飞速发展,但西方传媒在现代战争报道中并没有获得更多的新闻自由,相反,新闻自由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同时,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也并没有因技术的进步而得以提高,反而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如果说战争的特殊性必然以牺牲新闻的本质作为代价,那么,在日后的战争报道中,新闻将不能再称之为新闻,战争报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战争不应成为新闻不“自由”或新闻报道背离客观真实的挡箭牌。
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新闻工作者都应以独立、超然的方式进行报道,新闻报道都应遵守客观公正真实的基本原则,惟有如此,新闻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张昆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公众舆论》(美)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3. 《世界新闻史大事记》陶涵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
4.《诺曼底登陆》(英)威尔.福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