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设备-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渗透气化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膜分离原理进行气体分离的技术。

它通过将气体分子通过膜的渗透和气体分子的化学反应来实现气体分离。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因此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膜的渗透性和选择性来实现气体分离。

膜的渗透性是指气体分子在膜上的渗透速率,而选择性是指膜对不同气体分子的选择性。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的膜材料通常是聚合物、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渗透性和选择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气体分子进行选择。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生产领域。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可以用于气体分离、纯化和回收等方面。

例如,可以将二氧化碳从天然气中分离出来,用于石油化工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2. 环境保护领域。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废气处理和污水处理等方面。

例如,可以将废气中的有害气体分离出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医疗领域。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呼吸机和人工肺等医疗设备中。

例如,可以将氧气和二氧化碳分离出来,提高呼吸机的效率和安全性。

渗透气化分离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膜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膜的制备成本较高,膜的寿命较短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渗透气化分离技术,提高其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总之,渗透气化分离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分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渗透气化分离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渗透汽化论文(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渗透汽化论文(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的进展及应用摘要: 综述了渗透汽化膜传递理论研究的现状, 分析了各种模型的特点, 并就渗透汽化膜传递理论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叙述了渗透汽化过程的新进展,并着重介绍了它在石化中的四方面应用,即(1) 有机溶剂及混合溶剂的脱水;(2) 废水处理及溶剂回收;(3) 有机混合物的分离;(4) 化学反应过程中溶剂的脱水。

关键词:渗透汽化;传递理论;模型;膜组件;脱水膜前言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 简称PV ) 是用于液体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新型膜技术。

自80年代以来, 渗透汽化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100 多套工业装置。

然而, 渗透汽化膜分离的机理由于涉及到渗透物和膜的结构和性质, 渗透物组分之间、渗透物与膜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涉及到化学、化工、材料、非晶态物理、统计学等学科的交叉, 研究工作的难度较大, 认识也不够深入。

也提出了几种描述渗透汽化膜传递机理的模型, 其中主要有溶解扩散膜型和孔流模型[1]。

膜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近30 多年来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已在石油化工、海运、冶金、电子、轻工、纺织、食品、医疗卫生、生化制药、环保、航天等领域内广泛应用,形成了独立的新兴技术产业。

据专家断言:“今后,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石油化工技术的未来”。

1 渗透汽化过程传递机理1.1溶解扩散模型溶解扩散模型认为PV 传质过程分为三步: 渗透物小分子在进料侧膜面溶解(吸附) ; 在活度梯度的作用下扩散过膜; 在透过侧膜面解吸(汽化)。

在PV 的典型操作条件下, 第三步速度很快, 对整个传质过程影响不大。

而第一步的溶解过程和第二步的扩散过程不仅取决于高聚物膜的性质和状态, 还和渗透物分子的性质、渗透物分子之间及渗透物分子和高聚物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因而溶解扩散模型最终归结到对第一步和第二步, 即渗透物小分子在膜中的溶解过程和扩散过程的描述。

一般研究者都认为PV 过程的溶解过程达到了平衡[2]。

渗透汽化膜技术及其应用

渗透汽化膜技术及其应用

渗透汽化膜技术及其应用
渗透汽化膜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用于分离气体的新技术,它可以将气体分离成不同的组分,使气体的组成更加纯净,有利于节约能源、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渗透汽化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气体分离技术,它可以将气体分离成不同的组分,从而获得更加纯净的组分。

它的原理是利用渗透汽化膜的渗透特性,将混合气体的组分分离出来。

渗透汽化膜的毛细管是由一种可渗透的材料制成的,它可以将混合气体中的组分分离出来,使气体的组成更加纯净。

渗透汽化膜技术具有节能、改善空气质量、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

比如,在燃料气中分离氧气和氮气,可以提高燃料气的燃烧效率,减少燃料消耗,从而节约能源。

此外,渗透汽化膜技术还可以将有害气体从空气中洁净,从而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

此外,渗透汽化膜技术还可以用于回收有用气体,从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环境。

渗透汽化膜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气体分离、空气净化、燃料气改良等领域。

在石油化工、环保、医药、冶金等行业中,渗透汽化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渗透汽化膜技术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分离技术。

它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并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渗透汽化技术简介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渗透汽化技术简介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渗透汽化技术简介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即 permeation vaporation,简称 PV),最先由Kober于20世纪初提出,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膜技术,它是利用膜对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溶解性不同及各组分在膜中的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得以达到分离目的。

原则上适用于一切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具有一次性分离度高、设备简单、无污染、低能耗等优点,尤其是对于共沸或近沸的混合体系的分离、纯化具有特别的优势,是最有希望取代精馅过程的膜分离技术。

我国在1984年前后开始对渗透汽化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优先透水膜的研制与醇水溶液的脱水。

近年来主要开展优先透有机物膜、水中有机物脱除、有机物一有机物分离以及渗透汽化与反应耦合集中过程的研究。

一、渗透汽化的主要形式按照形成膜两侧蒸汽压差的方法,渗透汽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减压渗透汽化膜透过侧用真空泵抽真空,以造成膜两侧组分的蒸汽压差。

在实验室中若不需收集透过侧物料,用该法最方便。

(2)加热渗透汽化通过料液加热和透过侧冷凝的方法,形成膜两侧组分的蒸汽压差。

一般冷凝和加热费用远小于真空泵的费用,且操作也比较简单,但传质动力比第一类小。

(3)吹扫渗透汽化用载气吹扫膜的透过侧,以带走透过组分,吹扫气需经冷却冷凝,以回收透过组分,载气循环使用。

(4)冷凝渗透汽化当透过组分与水不互溶时,可用低压水蒸气作为吹扫载气,冷凝后水与透过组分分层后,水经蒸发器蒸发重新使用。

渗透汽化与反渗透、超滤及气体分离等膜分离技术的最大区别在于物料透过膜时将产生相变。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入至少相当于盘过物汽化潜热的热量,才能维持一定的操作温度。

二、渗透汽化的特点(1)分离系数大。

针对不同物系的性质,选用适当的膜材料与制膜方法可以制得分离系数很大的膜,一般可达几十、几百、几千,甚至更高。

因此只用单极即可达到很高的分离效果。

(2)渗透汽化虽以组分的蒸汽压差为推动力,但其分离作用不受组分汽一液平衡的限制,而主要受组分在膜内渗透速率控制。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膜分离技术,作为现代化工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分离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膜分离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从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剖析其在水处理、生物医药、食品加工、能源工业等多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及在这些领域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我们还将关注膜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膜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二、膜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膜的选择性透过性质,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提纯或浓缩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在于,当混合物在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混合物中的组分通过膜的选择性透过,从而实现不同组分的分离。

膜分离技术可以根据其操作原理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微滤(Microfiltration, MF):微滤主要用于分离悬浮物、颗粒物和细菌等。

微滤膜的孔径通常在1~10μm之间,可以有效截留大于膜孔径的微粒。

超滤(Ultrafiltration, UF):超滤主要用于分离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胶体、蛋白质等。

超滤膜的孔径在1~100nm之间,允许小分子物质和溶剂通过,而截留大分子物质。

纳滤(Nanofiltration, NF):纳滤膜的孔径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一般为1~100nm。

纳滤主要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无机盐和多糖等。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反渗透是膜分离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反渗透膜的孔径极小,通常在1~1nm之间,能够截留几乎所有的溶解性盐类、有机物和微生物,从而实现水的净化。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 ED):电渗析是利用电场力推动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进行分离的过程。

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应用及其浮浅思考

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应用及其浮浅思考

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应用及其浮浅思

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它可应用于
各种环保、水处理、化工等领域。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半透膜,将两种
含有浓差差异的物质分离开来。

渗透汽化技术主要应用于海水淡化、
废水处理、纯水生产等方面,而汽体渗透膜技术则主要应用于气体分离,如二氧化碳、氢气等的分离。

通过渗透汽化技术,可以将海水中的盐分和杂质去除,从而得到
纯净的淡水。

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集中生产工业废水,减少对环境
的污染。

通过汽体渗透膜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出所需的纯净气体,
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加工和制氢等领域。

然而,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仍有其局限性。

技术成本高,
难以普及应用,同时膜材质的选择也需要更多的研究。

此外,技术在
使用中也需要频繁进行维护和更换。

总之,渗透汽化和汽体渗透膜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分离技术,对环保、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此技术仍然存在一些
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成本效益。

pdms渗透汽化膜的工业应用

pdms渗透汽化膜的工业应用

pdms渗透汽化膜的工业应用PDMS渗透汽化膜(PDMS pervaporation membrane)是一种高效的分离膜,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它由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简称PDMS)制成,具有优异的渗透性能和稳定性,因此在许多工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PDMS渗透汽化膜的工业应用非常广泛,其中之一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石油精炼过程中。

在石油精炼过程中,原油中含有不同种类的杂质,如硫化物、氮化物和氧化物等。

这些杂质会降低石油产品的质量和价值,因此需要进行分离和去除。

PDMS渗透汽化膜通过其独特的渗透性能,可以有效地将这些杂质从原油中分离出来。

具体而言,当将原油与PDMS渗透汽化膜接触时,原油中的杂质会通过膜的微孔和多孔结构渗透到膜的另一侧,而纯净的原油则通过膜的渗透孔隙传输出来。

通过这种分离过程,可以将原油中的杂质有效地去除,从而提高石油产品的质量。

PDMS渗透汽化膜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工业中的分离和浓缩过程中。

例如,在果汁生产过程中,经过榨取的果汁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杂质。

通过使用PDMS渗透汽化膜,可以将果汁中的水分和杂质分离出来,从而得到浓缩的果汁。

这不仅可以提高果汁的品质和口感,还可以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成本。

PDMS渗透汽化膜还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

例如,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污染物。

通过使用PDMS渗透汽化膜,可以将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分离出来,从而得到净化的水。

这对于保护环境、减少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PDMS渗透汽化膜在工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在石油精炼、食品和饮料生产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进行分离和浓缩。

通过其优异的渗透性能和稳定性,PDMS渗透汽化膜为工业过程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分离技术,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和进步。

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通过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本文将从石油化工中的膜分离技术应用的分类、具体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石油化工中的膜分离技术可以根据分离过程的性质和机制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气体分离、液体分离和溶剂分离。

在气体分离方面,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天然气净化、氢气制备、空气分离等领域。

对于液体分离,膜分离技术可用于石油加工中的脱盐、脱水、脱烃等过程。

在溶剂分离方面,膜分离技术可用于石油化工中的溶剂回收、溶剂浓缩等工艺。

具体应用案例方面,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天然气净化为例,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去除天然气中的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杂质,提高天然气的质量,使其符合管道输送要求。

在石油加工中,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脱盐和脱水过程。

膜分离脱盐技术可以将含盐的海水或矿井水通过半透膜分离,得到低盐水或纯净水,用于石油加工中的冷却循环水、注入水等。

膜分离脱水技术则可以将含水的石油通过选择性透水的膜,去除水分,提高石油的质量,符合后续加工的要求。

此外,膜分离技术还可以用于溶剂回收和浓缩等工艺,提高工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对于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首先,膜材料的研发和改进将是关键。

目前,膜分离技术的瓶颈之一是膜材料的选择和性能。

因此,通过研发新型材料、改进现有材料的性能,提高膜分离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次,膜分离技术与其他分离技术的结合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与传统的吸附、蒸馏等分离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更高效、更节能的分离过程。

此外,随着石油化工行业对产品纯度和质量要求的提高,膜分离技术也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提高膜分离技术的选择性、通透性和稳定性,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应用现状
2002年,以清华大学渗透汽化膜技术为 依托,组建了北京蓝景膜技术工程公司,主 要从事渗透汽化膜技术工业应用开发。
600mm流涎机
600mm涂膜机
600mm水洗、酸、碱处理流水线
600mm热处理流水线
600mm热定型流水线
1.广州天赐异丙醇脱水装置(8000t/a) 2003年
Cost comparison for the dehydration of ethanol (94 wt.%) by ‘azeotropic distillation’ and pervaporation. Costs estimated in Deutsch Mark per tonne of produced anhydrous ethanol (99.8 wt.%)
四、处在工业中试阶段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3、FCC汽油脱硫
低、中沸程
膜分离系统
低含硫汽油
FCC 汽油 高含硫渗透物
低含硫汽油 加氢系统 高沸程
渗透汽化膜法耦合加氢脱硫工艺过程示意图
五、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 水中脱有机物 从废水中脱除己烷、环己烷、氯甲烷、氯仿、氯乙烯、 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的分离因子已达到200~1000, 脱除醇、酮、酯、醛的分离因子已达到20~200,用于处理 含酚废水,可以使含3wt%的苯酚水溶液中的酚含量下降至
Diffusion
Dissolution
Permeate vapor
Feed liquid δ
Evaporation
料液 液相
出料

冷凝器
渗透相 (汽相)
渗透汽化膜分 离原理示意图
真空系统
冷凝物
一、引言 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的突出优点: * 典型的节能技术(低能耗,一般比恒沸精馏节能1/2 ~3/4) * 典型的清洁生产技术(过程不引入其它组成,产品和环境不会受到污染) * 典型的便于放大、耦合和集成技术
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及其在石化领域中应用 李继定
(清华大学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一、引言 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应用现状 三、可直接工业应用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四、处在工业中试阶段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五、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一、引言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MF UF RO ED NF PV GS ? ?? ???
丙醇脱水16个、其它有机溶剂脱水16个、酯化反应脱水4个、
醚化反应脱水4个、三乙胺脱水1个,从废水中回收四氟乙烯1 个。按年增15%保守估算,至2005年底,该公司约有215套渗
透汽化工业装置在运行。
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应用现状
国内: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化学所、长春应 化所等(有机膜)。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无机 膜) 清华大学和中石化燕化公司,1999年,渗透汽化苯脱水工 业中试;2000年,渗透汽化碳六油脱水中试。 苯:600ppm 脱水至 30ppm以下 碳六油: 200ppm 脱水至 5ppm 以下
1965年,渗透汽化膜分离机理, Lonsdals (H.K. Lonsdals, V. Merten et. Al., J. Appl. Polym. Sci., 9:1341, 1965)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4年德国GFT公司首次建成了400吨/
年无水乙醇渗透汽化膜工业装置。
一、引言
三、可直接工业应用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5、含氯烃化物(一氯甲烷、二氯甲烷等)气相脱水
3000ppm 脱水至300ppm以下
丁基橡胶生产等。
四、处在工业中试阶段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1、脱甲醇 MTBE/甲醇分离、 DMC/甲醇分离
不同压力下共沸物的共沸组成与共沸温度的关系
压力/MPa 共沸组成/% (质量分数) 共沸温度 /℃ MeOH DMC 0.1 70 30 64 0.2 73.4 26.6 82 0.4 79.3 17.5 104 0.8 85.2 14.8 118 1.0 87.6 12.4 138 1.5 93.0 7.0 155
Utilities Low pressure steam Cooling water Electric power
Azeotropic distillation (entrainer = cyclohexane) 50–75 7.5 2.25
Pervaporation 6.25 2 5.70
Entrainer
Specific Separation Cost(euros/t)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45.50 22.28
38.55
31.40
Conventional Process
PV Polymeric adiabatic
Stefan Sommer,Thomas Melin,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Hybrid Separation Processes for the Dehydration of 2-Propanol and Other Organics,Ind. Eng. Chem. Res. 2004, 43, 5248-5259
2005年
8.东药集团东瑞公司乙醇脱水装置,5000t/a
2006年
9。山东新华多孚化工有限公司叔丁醇脱水装置,2000t/a
2006年
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应用现状
2003年至今,北京蓝景膜技术工程公 司做了8个工业应用项目,其中乙醇脱水2 个、异丙醇脱水3个、叔丁醇脱水3个。
三、可直接工业应用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四、处在工业中试阶段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2、脱乙醇 ETBE/乙醇分离、发酵液乙醇提取
四、处在工业中试阶段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3、FCC汽油脱硫 汽车拥有量不断扩大而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005年欧盟要求汽油中硫含量小于50ppm,2008年小于 10ppm。 现有的催化加氢脱硫技术投资大、流程长、操作困难、 费用高、汽油辛烷值下降。采用渗透汽汽油脱硫,一次性 投资节约79%,运行费节约20%。汽油辛烷值不影响。
2004年
2.山东淄博叔 丁醇脱水装置 (2500t/a)
3.四川泸州异丙醇脱水装置(2500t/a)
2004年
4.中石油锦州异丙醇脱水装置
2004年
5.哈药集团乙醇脱水装置,3000t/a
2005年
6. 山东淄博海正化工公司叔丁醇脱水装置,2500t/a
2005年
7.东药集团脑复康公司异丙醇脱水装置(300t/a)
Pumps, etc.
Total cost
2
36
22 4
29
4
12
U. Sander, P. Soukup,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a pervaporation plant for ethanol dehydration, J. Membr. Sci. 36 (1988) 463, (contribution of the company LURGI).
一、引言
1917年, 渗透汽化概念出现,Kober首次提出,描述水通过火棉
胶的情形。(P.A.Kober, J. Amer. Chem. Soc., 39:944, 1917)
1960年,渗透汽化专利出现,Binning (R.C. Binning, US Patent,
2923749, 1960)
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应用现状
国外: 1984年,德国GFT公司率先 在巴西建成了日产1300升无 水乙醇工厂,标志着渗透汽化膜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工业 化应用。
二、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应用现状
渗透汽化工业应用情况由于商业机密,很难获得精确数 字。GFT公司(现属于瑞士Sulzer Chemtech公司)1984年至 1996年间,做了63个工业应用项目,其中乙醇脱水22个、异
0.17wt%左右。
五、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 *
小烷烃/小烯烃分离 苯/环己烷分离
*
同分异构体的分离
如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分离
****
o/w o/o w/o other
渗透汽化膜技术可应用体系示意图
The end!
谢谢各位!
四、问题和思考
溶度参数法、自由体积模型和基团模型
1、含水恒沸体系脱水
大部分醇类、酮类等与水形成恒沸体系 用工业乙醇生产无水乙醇节能75%
2005年我国生产无水乙醇110万吨(其中燃料乙醇81万 吨),如果考虑部分乙醇作为溶剂循环使用,这样需要脱
水处理保守估计也要大于150万吨,另外,可以预期, 国燃料乙醇产量将呈大幅上升趋势。
三、可直接工业应用的渗透汽化膜分离节能技术
1、含水恒沸体系脱水 大部分醇类、酮类等与水形成恒沸体系 用含水15%的异丙醇生产无水异丙醇节能65%;用含 水15%的叔丁醇生产无水叔丁醇节能68% 醇类(除甲醇乙醇)、酮类,其2005年产量到目前 为止尚无统计结果,估计可能要在100万吨左右,其中大 部分作为溶剂循环使用,这样需要脱水处理保守估计也 要大于300万吨,
它特别适用于普通精馏难于分离或不能分离的近沸点、恒沸 点混合物的分离,对有机溶剂及混合溶剂中微量水的脱除,对
废水中少量有机物的回收,对有机物/有机物分离和与反应耦合、
将反应生成物不断脱除等具有明显的经济上和技术上的优势。
Comparison of energy costs (in kWh) for the dehydration of 100 kg of isopropanol (starting from the azeotrope: isopropanol 88 wt.%) by different separation processesa Utilities Evaporation energy Condensation energy Cooling water Azeotropic distillation 17 17 – Adsorption 3.3 – 3.3 Pervaporation 3.9 –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