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简介 淮海战役中刘峙的军事才能如何体现

合集下载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初,国军统帅部为避免重蹈东北战场覆辙,拟定了一个“徐蚌会战计划”,决定以白崇禧华中“剿总”的2个兵团、3个绥靖区共23万人,防御平汉铁路南段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屏障华南;以刘峙徐州“剿总”的4个兵团、4个绥靖区共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沿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线成所谓“一点两线”部署,以攻势防御,确保这一地区的交通,拱卫南京、上海。其中,总司令刘峙为首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在徐州;黄百韬第7兵团在新安镇地区;李弥第13兵团在徐州以东碾庄圩、炮车地区;邱清泉第2兵团在徐州以西的黄口、砀山地区;孙元良第16兵团在蒙城地区;李延年第9绥靖区部队在海州地区;冯治安第3绥靖区部队位临城、枣庄、台儿庄地区;刘汝明第4绥靖区部队在商丘地区;周岩第1绥靖区部队在淮阴地区。同时,蒋介石又令白崇禧华中“剿总”所属之黄维第12兵团向确山、驻马店集中,准备转用于徐州方向。这样,国军在淮海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头在徐州,尾在确山的弯弯曲曲,尾巴很长的”长蛇阵“部署。总兵力达29个军70个师,近70万人。
1948年11月6日夜,华东野战军按预定的作战部署,发起淮海战役,向徐州东、西两面的国军进逼。华野主力从临沂、滕县等地向陇海路东段疾进,突击集团直扑新安镇、阿湖地区的黄百韬兵团。第6纵队首先歼灭了码头镇的敌军,鲁中南纵队包围了郯城;第4、第8纵队占领了邳县、滩上一线,先头部队向陇海线运河桥挺进,山东兵团第7、第10、第13纵队从临城、枣庄向韩庄、万年闸、台儿庄一线急进,于8日突破运河防线,直逼徐州东北面的贾汪。国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所部第59军和第77军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山东兵团的3个纵队通过该部防区迅速南下,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陇海路。解放军各纵队从东、东北方向进逼徐州。 刘峙见共军多路向徐州逼近,何、张率部起义,十分恐慌,遂于11月9日改变原定将各机动兵团撤至徐蚌线两侧的计划,着令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和孙元良的第16兵团向徐州收缩,以加强徐州的防御。刘峙的这一部署,恰好迎合了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略意图。战役刚开始,刘峙就想总退确,他的胆怯,注定了他的失败。当初蒋介石派刘峙到徐州坐镇指挥时,国军内部就议论纷纷,认为刘峙根本就不是解放军的对手。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该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如今只派来一只猪,眼看大门是守不住了。” 毛泽东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11月9日指示华野、中野:“徐州之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并要求中野:“你们勿须不顾一切,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至要至盼。”

历史趣谈:国民党“不倒翁”刘峙 屡次被免职却又迅速复起

历史趣谈:国民党“不倒翁”刘峙 屡次被免职却又迅速复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国民党“不倒翁”刘峙屡次被免职却又迅速复起
导语:淮海战役中出任徐州“剿总”司令的刘峙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虽因布阵屡屡失误而遭到惨败,屡次被蒋介石撤职,却又屡次被蒋介石起用
淮海战役中出任徐州“剿总”司令的刘峙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虽因布阵屡屡失误而遭到惨败,屡次被蒋介石撤职,却又屡次被蒋介石起用,因而在国民党军中有“不倒翁”之称。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刘峙被任命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从开封进驻保定,防守平汉路沿线。

当时,刘峙坐镇保定,加紧督率各部布置防御、构筑工事,但由于他在战略上仍套用从前的老战术,犯了消极防御的错误。

8月,日军绕过国民党正面守军,直插保定。

刘峙决定在保定附近与日军会战,但因再次决策失误,在参战部队大多未赶到之时,保定已落入敌手。

刘峙见状,率领总部官兵沿平汉线向西南一路狂奔,牵动孙连仲、关麟征等部也跟着后退。

刘峙逃到石家庄后,将指挥权移交商震、黄绍竑,又马不停蹄地退往开封。

经此一战,刘峙声誉大落,被当时的媒体讥讽为“长跑将军”。

鉴于刘峙的逃跑举动,蒋介石也认为刘峙“不堪重任”,随即下令解除刘峙兵权,调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兵督练公署主任,不久,又调为鄂湘川黔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驻宜昌。

日军攻陷武汉后,蒋介石又把他调到重庆做保卫“陪都”的工作。

刘峙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保定战败后,由洛阳到宜昌,这一年多时间,我任人在蒋公面前摆布,备受欺凌,但总是以忍让为先,当人们对我谈起东征西讨的战绩时,我便谢其雅意,说:你不看,窗外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请你去问长江里的水,古往今来,有多少是
生活常识分享。

淮海战役中的秘闻趣事 黄百韬至死都有三不解

淮海战役中的秘闻趣事 黄百韬至死都有三不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淮海战役中的秘闻趣事黄百韬至死都有三不解导语:黄百韬被困碾庄之后,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回到徐州便迅速拿出两个解救方案,想救出七兵团。

第一个方案是: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七黄百韬被困碾庄之后,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回到徐州便迅速拿出两个解救方案,想救出七兵团。

第一个方案是: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七至十天,以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以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会合第十二兵团先击破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华东野战军以解黄百韬之围。

第二个方案是:以第十六兵团守徐州,以第二兵团、第十三兵团之全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同时令第十二兵团向徐州急进,以第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

杜聿明把这两个方案在总部提出商讨时,总司令刘峙、参谋长李树正对第一方案摇首反对。

刘峙说:“黄百韬决不能久守。

坐视黄百韬被吃,太冒险。

何况中原解放军的情况尚未完全明白,万一它的主力不在涡、蒙附近,西路扑空,东路黄兵团又被吃,责任重大,谁来负呢?”第一方案否定了,第二方案虽勉强通过,但又顾及“邱兵团是否会奉命东调?”果然,增援、解救黄百韬兵团的行动“只来一个兵”。

碾庄之战,序幕一开,便紧张万分。

黄百韬被包围的第三天,即11月12日,徐州便开始调兵东援,只是援助不力。

15日,顾祝同到徐州,本是奉蒋介石严令,调动主力东援的,但仍不力。

追其根源,据说徐州“剿总”杜聿明对解救七兵团是本着上中下三策的。

即:上策保住徐州并救出七兵团;中策牺牲七兵团,保住徐州;下策七兵团救不出,徐州也不保。

究竟按哪“策”实施?尚未决定,战场已发展到不可收拾。

统帅部和徐州“剿总”均束手无策了。

11月20日,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奉蒋介石之命来徐州,提出一个生活常识分享。

淮海战役中的徐州战事

淮海战役中的徐州战事

淮海战役中的徐州战事1948年冬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止商丘,北至枣庄,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淮海战役。

这场战役,解放军以六十万的兵力,战胜了八十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统治,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州,由于它特殊的地理和经济位置,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淮海战役中,作为战役的中心和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徐州更是始终处在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一)1948年9月25日, 中央军委批准了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同时,提出“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然后再去攻占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等地区的方案。

11月6日晚,华野鲁中南纵队围攻郯城,打响了淮海战役。

华野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锋芒直指驻扎在新安镇一带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百韬兵团)。

然而,就在这前一天,顾祝同受蒋介石委派,在徐州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东西两方面的部队向徐州收缩,集结于徐蚌线上,以便于同解放军进行决战。

根据这一命令,11月7日凌晨,黄百韬兵团开始从新安镇一带向徐州方向转移。

11月8日,华野的几个纵队在新安镇扑了空,便立即调整部署全力对黄百韬兵团进行追堵,淮海战役就此全面展开。

此后的二十多天里,徐州一带成为了战役的主战场。

一、贾汪起义时间:1948年11月7—8日地点:今徐州市贾汪区、铜山县柳泉镇、利国镇及山东枣庄市境内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10纵、7纵、11纵国民党相关部队:第三绥靖区59军、77军淮海战役开始时,国民党军负责徐州以北防务的是第三绥靖区的部队,其司令部驻徐州,而前进指挥所则设在贾汪。

副司令何基沣就是这个指挥所的主任。

第三绥靖区共只有2个军,计4个师12个团。

其中,第59军军部及所属180师也驻扎在贾汪,38师驻台儿庄(山东枣庄市境内)。

第77军军部和所属37师驻柳泉(铜山县柳泉镇),132师驻青山泉(贾汪区青山泉镇)。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在指挥官选用上
蒋介石希望白崇禧担任总指挥, 但白崇禧认为国军的排兵布阵完全 陷入被动,于是坚决推辞。最后由 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担任总指挥。
粟裕提议进行 “淮海战役”
毛泽东电告华野,
提出“淮海战役” 三个阶段的设想。
华东、中原两大 野战军协同作战!
黄百韬贻误战机 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 我军“多路进逼徐州“策略
歼敌约1.2万人。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
意义:极大地提升了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统 筹指挥能力。
中央军委决定: 为统筹淮海前线作战事宜
和地方支前工作,由邓小平、 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5
位同志组成“总前委”。
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3 人任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事宜。 邓小平兼任总前委书记。
——杜聿明“东援计划”失败
—— 黄百韬贻误战机
黄百韬
战场形势 判断失误
战役行动 准备不足
临场指挥 犹豫不决
—— 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
—— 我军“多路进逼徐州”策略
——中原野战军力克宿县
中央军委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应直出宿 县、截断宿蚌路”;还指示华东、华北、中
原党政领导“应用全力保证我军供给”。
中野主力从南面逼近徐州;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 (另指挥9纵一部配合作战)于15日攻克战略枢纽宿县,
战前准备 战役经过 战役意义
—— 军事上
1948年9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军队 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同时宣告国军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济南 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在山东境内国军只剩青岛等少 数据点。粟裕于1948年9月24日电报中央军委,建议“立即进行淮海战役”。
团的主力逃到淮河以南。 至此,蒋介石的“三路会攻计划”宣告破产。

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的一部历史剧情片,该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淮海战役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淮海战役电影基本信息《大决战2:淮海战役》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的一部历史剧情片,该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二部。

由李俊担任总导演,蔡继渭担任首席导演,韦廉、杨光远、景慕逵、翟俊杰导演,古月、苏林、吴志远、赵恒多主演。

于1991年8月在中国大陆上映。

淮海战役电影剧情简介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还有其他战场的胜利,使得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人民解放军增加到了310万,国民党军下降到了290万。

人民解放军在质量上早已有优势的情况下开始在数量上占有了优势。

面对岌岌可危的南线战局,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决心与解放军在徐蚌战场决一胜负,为此蒋介石急调南面的兵力自驻马店出发北上增援淮海国军,不料白崇禧却死活不肯去徐州指挥。

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趁辽沈战役结束,蒋介石还没有缓过气来的时候急速发起淮海战役,刘陈邓和粟裕张震同时制定好了详尽的淮海战役计划。

于此同时,徐州“剿总”内部却对是否能够战胜华东中原两路解放军的进攻各怀意见。

为此,蒋介石特派顾祝同到徐州制定了会战部署情况,确立了处在徐州两侧的国军部队回防徐州,还把44军和100军划归黄百韬指挥。

命令黄百韬放弃海州和连云港,急速经曹八集回防徐州。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向着黄百韬兵团扑了过去,由于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和张克侠起义,粟裕的大军很快到达了黄百韬面前。

加之黄百韬撤退的时候因为照顾刘峙的利益耽搁了两天,到达运河时又没有架设浮桥,致使10万人马在运河东岸徘徊不前。

粟裕和黄百韬两方为了争夺曹八集开始血战,最后黄百韬在损失三个师后被粟裕的六个纵队围在以碾庄为中心的狭小地域。

于此同时,南线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和陈邓合兵一处后,决定在孙元良兵团已经从宿县开拔而黄维兵团尚没有赶到的时机,快速抢占宿县以抵御自南线增援来的黄维、刘汝明和李延年三个兵团对于徐东战场的压力。

淮海战役,真正的奇迹

淮海战役,真正的奇迹

淮海战役,真正的奇迹。

中国的解放战争,其规模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而这场战争的高潮部分又非三大战役莫属,而在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又堪称军史上的奇迹,是一场不可想象的精彩之战,现在的人们回顾这场战役时,时常不得不击节赞叹,因为这场战役实在有太多让人感叹的地方,也实在有太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

淮海战役结束的当天,斯大林在日记中写道:60万打败80万,奇迹,真正的奇迹。

这应该说是淮海战役中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吧,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实力对比悬殊程度比淮海战役大的也有,但淮海战役这样的结局还是足以让人惊叹和不解了。

中共方面只有60万部队,是由华野和中野联合起来作战的,粟裕手下的华野可谓是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但除素质较高外,装备水平和后勤保障等等远不如国民党的部队,而中野的部队更是在大别山转战日久,被拖垮了,拖瘦了,实力是远远比不上国民党军的,除了良好的部队素质和领导阶层外,其他方面实在很难和国民党军一较高下。

而国民党方面在中原地区的部队实力可以说是大大地雄厚啊,兵也多,将也广,美式装备,机械化部队,几乎是国民党军最精锐的部队都集中到了中原方面。

正因为两党都把最精华的部队都投入到了中原地带,一时间中原未来的战局显得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两军对阵要先定谋略,而淮海战役前国民党在中国大陆已经优势尽失,机动力量不足,只能龟缩在几个大城市里,无法在广泛的战场上机动作战,国民党在战略上已经处于下风了,鉴于全国战局的现实情况,蒋介石调整了中原地区的战略部署,沿铁路线两侧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国民党方面称为常山之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到,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看表面上这战略定得很精彩,但其实说白了,不过是把主力收缩于城市里,等待共军前来进攻而已,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将军说国军的决战计划看不到一点积极主动的地方,纵观战场形势来看,也确实如此,国军的作战部署实在没有一点两军决战的样子,一支强大的军队应有的精神面貌,在国军那里都看不到,一支有前途和希望的部队应该有顽强的作风,积极勇敢的精神,无论哪方面都要做得出色,指挥艺术精湛,这样才不失为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此时的国军已经看不到这些了,国军虽然实力仍很强大,但实际上国军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纵观国军的内部,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黑暗,四个字,死气沉沉。

档案解密准海战役相关介绍

档案解密准海战役相关介绍

档案解密准海战役相关介绍我国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大小小的战役有很多,每一场战役都是惊心动魄,其中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准海战役,欢迎阅读!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

从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共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一个月后,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摄于中共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将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峙简介淮海战役中刘峙的军事才能如何体现
刘峙简介
刘峙简介要从他的出生开始讲述。

刘峙,1892年出生在江西省安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字经扶。

刘峙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国民革命时期陆军的二级上将,担任黄埔军校的教官,河南省政府的主席。

参加了很多战役,如北伐战争、中原战争等多个重大战役,并且还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

刘峙将军有北伐战争中的"福将"和国共内战中的"败将"之称。

刘峙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在刘峙不满周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稻田放水的问题,与隔壁村的霸主产生矛盾,于是被活活打死。

他的母亲为了持家,几度带着刘峙改嫁。

与安吉县的一个卸任统带结为夫妻后,当黄小山的部队要转移了,但刘峙母亲不肯离开家长,于是黄小山只带走了刘峙,回到了他的家乡,将刘峙交给他的结发妻子抚养。

刘峙到了黄家以后,黄家人对他不薄,先后将他送往私塾等多个小学堂读书。

刘峙读书也非常刻苦,曾经还跟着黄小山去日本。

但因为到日本刚好遇上中国留学生抗议日本政府的罢课运动,于是刘峙只好回国,虽然这次没有完成他的留学梦,但这也让他大开眼界了一回。

1907年,刘峙打算投笔从戎,一步一步走上国民党的道路,因为他的英勇抗战,还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赏。

在抗战时还曾担任过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

1948年刘峙被任命为徐州剿共总司令。

1954年刘峙到了台湾,与1971年在台湾病逝。

这就是刘峙简介,他的一生。

刘峙将军
刘峙,字经扶,1892年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户农民家庭。

刘峙信仰国民党,是国民党中的一员。

他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之后被封为陆军二级上将。

刘峙将军参加过很多战役,如有著名的北伐战役、中原战役等多场战役。

刘峙将军曾有北伐战役中的“福将”之称。

在北伐战争中,刘峙将军任军长,想要攻克济南,但因为日军的干涉,所以只能率领部队继续北伐,到了北伐完整后,刘峙被任命为第一师师长。

因为刘峙在北伐征战中的突出表现,和在他率领下取得成功的原因,之后就有了“福将”的著称。

此后,刘峙在蒋桂战争中,继续为蒋介石卖命,在形势不利的局面中,逐渐转危为安,将战役反败为胜,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立下了显赫的功劳。

在中原大战中,刘峙将军带领部队与阎锡山等大军展开了数十合的激战,即使经过数十回合,刘峙将军还是带领部队从冯玉祥的口袋阵中突破重围。

之后又大败了傅作义,重新占领了济南,是这场战役出现了转折性的局面。

在中原大战中,刘峙将军屡次带队取得胜利,所以在中原大战中刘峙将军有“常胜将军”的著称。

1954年,刘峙将军定居台湾,在台湾他过着平淡的生活,每天写写书之类,在数年后他整理出一部《我的回忆》,但因为没钱出版,所以只能以油印本的形式进行传阅,之后被出版社看中才得以出版。

1970年,79岁的刘峙在台湾逝世。

淮海战役刘峙
刘峙,1892年出生在江西安吉苗背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字经扶。

刘峙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国民革命党陆军的二级将领,他担任过黄埔军校的将官,他参与了众多战役,如北伐大战、中原大战、淮海战役等。

那么刘峙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如何呢?
在1948年到1949年的淮海战役中,蒋介石重新重用刘峙为徐州剿共产党的总司令。

但刘峙当场就表示:“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在刘峙担任总司令的第九天,河南开封就被解放军陈毅等部队攻克。

之后,解放军发起了总攻克,全歼杜聿明兵团,活捉了杜聿明,历时55天的淮海战役歼灭了敌人55多万人。

在1949年9月,刘峙应老朋友顾祝同之约,来到了旧地黄埔军校,看到一片荒凉后,感慨万分,由此想到了自己的穷途末路,不禁潸然泪下。

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带领55万军队驻防在徐州地区,而刘峙只有带领两千军队驻防在蚌埠。

到最后结果中野和华野只把杜聿明所带领55万军队弄的全军覆没,而刘峙所带领的军队却毫发无伤。

这说明了刘峙在淮海战役中的军事能力是很强的。

在淮海战役之后,刘峙曾对此做主了总结:供匪的各种搜索和侦察人员的各种手段都比较完善,加上各情报网所提供的各种资料都很完善,使我军对地方的一举一动较为清晰,这使供匪的作战指导更加适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