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与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

合集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取得良好的财务绩效,有效的内部控制至关重要。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规范企业的运营流程,防范风险,还对提升财务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涵盖了一系列的政策、程序和措施,旨在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财务信息的准确可靠,以及经营活动的合规高效。

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多个方面对财务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

首先,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准确、及时和完整的财务信息是企业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

通过建立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内部审计机制以及规范的财务报告流程,企业能够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这使得管理层能够基于准确的信息制定战略规划、预算编制和资源分配方案,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良好的财务绩效奠定基础。

其次,内部控制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通过对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监控,内部控制可以发现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的环节。

例如,在采购环节,严格的内部控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采购支出,降低采购成本;在生产环节,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品和次品的产生,降低生产成本。

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再者,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防范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内外部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内部控制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等措施,能够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

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意味着降低了企业的损失,从而保障了财务绩效的稳定和提升。

此外,内部控制还能够促进企业的合规经营。

随着法律法规的日益严格,企业一旦违反相关规定,将面临巨额罚款、声誉损失等严重后果。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确保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避免因违规行为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

合规经营不仅有助于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还为企业创造了稳定的经营环境,有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

内控体系下的企业绩效评价

内控体系下的企业绩效评价

内控体系下的企业绩效评价内控体系下的企业绩效评价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确保其业务运营的高效性和合规性。

为此,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逐渐成为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内控体系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企业绩效评价。

本文将探讨在内控体系下进行企业绩效评价的意义、方法与挑战。

一、内控体系下企业绩效评价的意义内控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同样地,对于企业绩效评价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财务指标,而更加关注其他更全面的绩效指标。

在内控体系下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有以下几个意义:1.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降低风险、提高效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企业绩效评价作为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在风险控制、内部流程优化、资产利用率等方面的表现,并促进企业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战略,提高绩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企业绩效评价能够通过全面而客观的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估,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优势、劣势和潜在问题。

通过对企业各个方面的评估,管理层可以更加科学地制定战略、决策和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与修正,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优化资源配置企业绩效评价可以帮助企业识别资源利用的问题和优化的空间,从而合理配置企业的资源。

通过评价企业的不同业务单元和部门的绩效,可以发现存在的资源浪费和低效行为,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得企业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二、内控体系下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1. 设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企业绩效评价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业务模式制定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应当具有可量化和可比性,并覆盖企业的各个关键领域,包括财务绩效、市场表现、资源利用效率等。

在制定指标时,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行业的特殊要求,并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 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绩效评价需要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来支撑评价结果。

内部控制与研发补贴绩效研究

内部控制与研发补贴绩效研究

内部控制与研发补贴绩效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成为企业与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控制与研发补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内部控制与研发补贴绩效之间的,以期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有关如何提高研发补贴绩效的启示。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研发补贴作为一项政策工具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采用。

研发补贴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能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研发补贴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对研发补贴绩效的研究至关重要。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在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制定制度、流程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风险、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

在研发补贴领域,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分配资源,提高研发补贴的使用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

研发补贴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国家科技补贴、地方政府科技补贴、行业补贴等。

这些补贴的标准和申请条件因地区和行业而异,企业需要了解相关政策并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研发补贴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内部控制与研发补贴绩效之间存在密切的。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确保研发补贴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滥用。

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的研发活动,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更好地体现研发补贴的价值。

研发补贴的实施也能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为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提供反馈。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内部控制与研发补贴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企业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研发补贴的有效利用和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研发补贴政策时,也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对于未来研究,我们建议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部控制对研发补贴绩效的影响。

研发投入、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

研发投入、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5), 5533-5541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orfhttps:///10.12677/orf.2023.135553研发投入、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何美玲,李本光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贵阳收稿日期:2023年9月2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5日摘要近年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新兴技术成为企业保持市场地位和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但研发投入具有周期长和效益无法保证等风险,所以企业需要积极实施诸如内部控制等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

因此,本文以2012~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研发投入、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越高,企业绩效越好,研发投入可以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绩效,内部控制也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绩效,且内部控制可以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在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而积极进行研发投入时,可以主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来保障研发投入的实际经济效益,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关键词研发投入,内部控制,企业绩效,调节作用R&D Investment, Internal Control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Meiling He, Benguang LiSchool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Received: Sep. 2nd, 2023; accepted: Oct. 16th, 2023; published: Oct. 25th, 2023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rket competi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ier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o maintain market 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enterprise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R&D investment, but R&D invest-ment has risks such as long cycle and unguaranteed benefits, so enterprises need to actively im-pl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such as internal control to reduce risks.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the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of our country in 2012~2021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o conduct an何美玲,李本光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investment, internal control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R&D investment is, the better firm performance is.R&D investmen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firm performance. It shows that the enterprises can actively imple-ment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o ensure the actual economic benefits of R&D investment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KeywordsR&D Investment, Internal Control, Corporate Performance, Regulatory Role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和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

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

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内部控制是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组规范、制度和程序,以保证公司经营活动得以有效地展开,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为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内部控制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第一,内部控制有利于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内部控制旨在规范公司各项经营活动,防范多种风险,最终提高公司的效益。

通过各项制度的规定,公司能够在经营过程中,自主制定各项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其经营活动能合法、有效地进行。

同时,内部控制还能够规划资金、财务、人员资源,实现对内部资源的科学配置,使得管理成本更加精细,员工产出更精确,进而有效地提升公司绩效。

第二,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强调控制财务风险,确保管理过程正规规范,避免违法操作和资金流失。

同时还能够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促进财务管理流程透明化;管理过程不仅实现了财政工作内容的标准化,同时创造了财政管理工作的自动化。

这样,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使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得力,避免资产的损失,强化市场运营,进而提升公司的绩效。

第三,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公司管理人员的能力。

内部控制能够强调公司管理人员的责任和职业素养,避免管理人员的利益冲突,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

同时,内部控制贯穿于公司的各个层面,提高了公司内部人员对风险事件和管理过程的了解,培养了员工行业知识及管理技能,为公司内部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公司的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熟悉公司管理体系,把握企业经营发展趋势,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公司的高效运营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深远的。

内部控制规范公司各项经营活动,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同时,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自动化和流程协调,最终,能够提高公司的管理人员素质,为公司高效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的影响

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的影响

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的影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系统,对企业绩效评估具有重要影响。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通过设立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和机制,以确保公司运营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预防和控制各种风险,提高企业绩效和价值的一种管理方式。

本文将探讨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一、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影响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的准确性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企业能够有效控制各个环节的运作,降低操作风险,提高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合理的财务报告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虚假报告和财务造假行为,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内部控制也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追踪和评估业务运营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绩效评估的准确性。

二、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的规范性影响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的规范性影响十分显著。

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各项决策和操作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遵守商业道德,提高治理规范性和合规性。

规范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违法违规和道德风险,减少处罚和赔偿的风险,为企业提供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同时,规范的内部控制也为企业绩效评估提供了明确的基准和标准,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也便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和竞争。

三、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的提升作用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的提升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益,从而提升绩效评估的结果。

其次,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和纠正内部问题和不足,改进管理流程和制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绩效评估的质量和价值。

此外,内部控制还能够识别和管理各种风险,减少风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估具有重要影响。

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关系研究

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关系研究

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关系研究作者:宗智敏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5期如果一家公司的所有决策的成与否都是取决于一个人的话,那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后将会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并且还会造成绩效考核的无效以及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无法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而人才的流失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致命的。

本文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之间的关系,对造成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之间存在的问题1. 企业内部文化建设不够完善一企业在不断扩张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建设企业内部文化环境。

内部环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公司的组织活动、评估风险以及确立目标上都是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力。

如果公司的领导层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意识淡薄,公司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但是却不能够真正的贯彻落实。

很多公司领导层认为自己的公司规模还不大,因此,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对公司进行全面的掌控和管理,而且全面的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较大,收益在短时间内也是无法看到效果,这也将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处于不健全的状态。

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也是决定了整个公司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与否。

如果企业的领导层对于内部控制制度都不能够重视起来,那企业的员工更是如此,这也会导致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虽然公司出台了许多制度来加强管理,但是如果领导层破坏制度,没有积极的去培育具有本公司内部特点的企业文化,那将会导致管理制度的交叉重叠,执行力较弱,制度也仅仅是存在于纸上或者墙上,根本无法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如果企业内部的员工都无法认同企业的文化,对绩效考核存在抵触心理,并且认为绩效考核仅仅只是总经理用来监督约束自己的工具,严重者甚至认为这是总经理克扣自己薪酬的一种手段,那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1]。

与此同时,人力资源部门也没有给予绩效考核应用的重视,考核的指标也是非常的单一,仅仅只是以员工的销售业绩来作为考核的标准,这将会使得员工为了自己的销售量做出一些有损公司形象的事情。

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内部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随着业务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也越来越复杂。

在这种环境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规范有序,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配套措施和管理方法的运行体系。

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还有助于减少管理风险,增加企业的绩效。

一、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其中包括了企业的制度、流程、制度实施、监督等方面。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有效控制业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控制,从而降低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例如,不正确的资产管理往往会增加企业的资产损失和浪费,而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对企业的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决策的精度。

例如,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和监督,可以大幅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并提高企业的财务透明度。

能使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好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及时掌握企业的重要信息以及现金流状况等。

3、提高企业竞争力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还能够大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如果企业销售部门制定了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产品销售情况优异时,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帮助企业对销售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考核,并及时调整或优化销售模式,从而提高销售成果,促进企业的业绩增长。

二、建立有效内部控制体系的方法建立有效内控机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明确管理目标,提高人员责任感,保障企业稳健发展。

以下这些方法是建立有效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

1、建立苛求的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规范的流程是在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避免问题的重要步骤。

针对不同的公司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要求和原则,并协同各部门配合实施。

通常,一个强大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来进行定制化,不断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控制与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以全国范围内创業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回收的639 份有效问卷作为研究样本,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内部控制质量与初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望创业企业加深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通过此种方法降低创业风险,减少创业失败率。

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控制环境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2)风险评估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3)控制活动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4)信息沟通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5)监督控制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出发,拓宽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丰富了创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标签:内部控制;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绩效1 引言随着创业时代的到来,大量的创业企业不断涌现,这些创业企业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创业企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一直居高不下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新创企业的规模常常较小,且无专门的内部控制人员,故新创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应当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

此外,2016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征求《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强调了内部控制是初创企业进行创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企业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内部控制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

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学者主要集中于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而很少关注创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本文以创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初创企业内部控制与其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学者在探究新创企业创业风险中,很少将视角集中于内部控制方向,而是主要关注风险识别、风险决策方面,因此,引入内部控制体系五要素的概念,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探究新创企业风险管理的问题,希望可以引起创业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认识到内控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改善我国新创企业失败率过高的现状。

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内部控制系统旨在帮助管理者达到公司目标并实现预期收益。

一个内部控制系统无形中可以加强一个公司的监控和汇报过程、并确证公司各项行动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它以这种方式对公司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

从内部控制一开始发展到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随着体系的成熟,慢慢的从一开始的财务报表导向转变成风险导向,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风险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的一个过程。

COSO在2004年发布《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进一步拓展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范围,由五要素增添到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

该报告将风险管理与内控结合,不仅标志着内控逐步转向风险导向型,也意味着内控从监督转向管理控制。

国内外均有大量研究证明:内部控制质量是企业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学者王凡林(2012)以IT行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内部控制的完善对财务绩效有正向积极作用。

胡雪萍(2012)在探究内部控制五要素分别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五要素对部分财务指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国外学者Prawitt DF (2008)等在企业内部审计与盈余管理联系的研究中表明,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越高,企业绩效水平更趋于优秀。

同时,J.S.Whisenant和K.Raghunandan (2003)也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会增加股票下跌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体系五要素是内部控制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企业的运作与发展,因此,本文分别从五要素分析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整个经营活动的基调。

张双鹏、胡本源等(2011)指出,内部控制应该与所处环境相适应才有利于企业的成长的与发展。

陈丽蓉、周曙光(2011)指出控制环境决定了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效率。

管理者高层阶梯理论提出“认知-行为-结果”的范式,即管理者认知会影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成长。

学者常启军、王璐、金虹敏(2015)也证明,高层团队综合异质性将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绩效。

因此,团队良好的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及企业文化等都是企业不可忽视的因素。

良好的内部环境将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绩效。

故本文提出假设:H1:控制环境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风险评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

高层管理者在进行一系列投资、经营决策时,要评估项目带来的风险和预期收益,并当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因此,创业企业在面临机会时,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风险作出有效的预警作用,降低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在损失发生前及时遏制,故本文提出假设:H2:风险评估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控制活动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要求企业要贯穿全部的经营活动,包括建立授权审批制度、资金管理制度、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合同管理、实物资产管理制度,这七项控制活动一项疏忽都将影响整体的经营效果,而相反,当企业严格执行各项控制活动,将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学者白华(2012)研究发现,控制活动是企业绩效的有力保障。

故本文提出假设。

H3:控制活动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信息与沟通这一要素要求企业设立适当的组织层级,从而提高沟通效率,建立保护机制以鼓励员工勇于举报腐败等公司内部违规现象。

杨忠智(2007)认为沟通即有效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员工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还是内部与外部的交流,保持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是内控提高企业绩效的一种表现形式。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内部控制体系中积极且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减少组织内外部人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且有效地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从而减少由于逆向选择带来的高融资成本问题。

同时,信号传递理论指出,与组织外部进行积极的信息沟通可以传递内部控制系统完善的信息,并因此吸引外部投资者进行投资。

黄新建、刘星(2010)基于2006-2008年沪市制造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正向积极关系。

同样,信息披露作为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重要组成,积极的向组织外部传递信息,可以让市场上的投资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企业,并做出积极的投资。

故本文提出假设:H4:信息沟通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管理者会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做出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和决策,如挪用和侵占公司资产、瞒报虚报信息。

加强内部监督过程,即对定期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以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契约漏洞,确保组织有效的运行。

郑小荣(2011)指出,内部监督预示着企业是否能有效防范舞弊和企业有效运行。

研究学者林钟高、王书珍(2006)提出内部监督是企业科学审视自身的过程,对企业绩效有正向积极作用。

因此,良好的内部监督,可以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故本文提出假设:H5:内部监督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3 实证设计3.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收集本文以全国新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数据,共收回问卷690份,筛选方式如下:(1)筛出成立时间在8年以内的初创企业;(2)筛除所有题项均为一个选项;(3)筛除数据缺失的问卷。

共回收有效问卷639份。

表中显示了样本的基本特征,其中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于26-40岁,占所有创业者的845%,而创业者均受过高等教育,专科文凭及以上占96.9%,创业者男女比例基本各占一半,男性创业者居多,占58.8%,说明女性天花板现象依旧存在。

创业企业的人数规模在200人以内的企业占总样本97.81%以上,且资产规模主要集中在2000万以下,占89.2%,行业分布了近十几个行业,本文主要列出前五大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电子信息行业、住宿和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65.26%。

企业年龄在1年以上的企业居多,占93.58%,其中3-4年的企业最多。

3.2 研究变量与测量3.2.1 自变量国内关于内部控制量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采用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来量化企业内部控制,如杨明德(2009)、赵息(2013);二是以内部控制实现程度或五要素为根据而设计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林钟高(2007)、张双鹏(2011)构建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COSO委员会(1992,2013)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规定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环境(CE)、风险评估(RA)、控制活动(CA)、信息与沟通(IN)、内部监督(SU)。

因此本文选取以上五个方面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并根据Annukka Jokipii(2010)、卢彬彬(2012)的内部控制测量量表设计内部控制五要素量表。

3.2.2 因变量学界对绩效(P)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与深入,对绩效的评估分为财务指标:销售增长率、净利润等;也分为非财务指标:员工增长率、客户满意度、企业规模等。

另一方面,新创企业通常不愿意向大众披露自己的财务情况,且其绩效不适合用财务指标衡量,因为新创企业前期投入较大,不能简单通过利润、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衡量。

Hoque(2000)采用一种自我打分的主观方法来评价新企业绩效,引入与同行业比较的相对绩效概念可以剔除许多不可控的因素,降低评价误差。

因此本文结合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设计新创企业绩效的量表。

3.2.3 控制变量而内部控制并非存在与理论之中,在实践中发现,内部控制体系是根据不同公司的规模、成立时间、战略等因素而设计的(Jokipii,2010)。

国内研究学者张先治、张晓东(2004)发现,金融行业的内控水平相对好于其他行业;企业规模较大的内部控制的效果要优于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总体效果较差。

因此本文选取创业企业层面的三个变量:成立时间(Time)、所属行业(Industry)和资产规模(Scale)。

3.3 研究方法与模型4 实证检验与分析4.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本文分别采取Cronbach’s α和CICT值两项进行问卷的信度检验,本文选取的标准是删除CICT0.6且具有明显显著性作为标准进行检验,检验通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的提取和检验,累计解释方差的比例均大于50%,并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4的题项。

4.2 相关分析本文通过对各变量进行pearson检验,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如表4所示。

由表可以看出,控制变量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因此有必要引入该控制变量。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关系,说明可以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75以下,说明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