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膜扣带术失败原因分析及治疗探讨
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几点改进

Deat n o pr me t f
Ab tat Obet e o i rv h rdt nlslr uki rcd r n t am n frt a d t h n. Meh d A src jci T mpoetet ioa eea b c l g poeue i r t e to e n e c met v a i l n e il a to s
is r o i n it s T e , f n u s b e v i n ie tf n u e p . Afe u d Wa r i e , i ta u a r s u e W n e t n st a d h au . h n u d sWa o s r e w t i d r c u d s o e i e d h t rf i s d a n d n r o l rp e s r a l c s ma na n y p e sn ce a wi ot n b d. C n e s t n a d Ar l e o g lt n we e a p id r s e tv l u i g o e ai n a d i t ie b r s i gs lr t c l u d h o o d n ai n : a rc a u a i r p l e p c i ey d rn p rto o s o e n
压, 成功 撕囊 , 分水 分离 , 利挽 核 , 持 注 、 充 顺 保 吸
4郭海科 , 李林, 杨瑞明, 白内障囊 外摘除术 中后囊破裂类 型分析及 等. 处理.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96 1() 4 9 . 19 ,82: — 3 8 5李朝鲜, 王文吉, 殷汝桂.5例人 工晶体眼视 网膜 脱离 的临床分析. 4 实
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是一种常见的血液透析操作技术,用于建立人工血液透析连接。
有时会出现穿刺失败的情况。
本文将分析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可能的原因是血管位置不清。
有时血管可能被深层组织覆盖,或者由于体表解剖结构而不易辨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运用超声技术,通过超声引导来确定血管的位置,同时结合病人的体位,寻找更合适的穿刺点位。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血管壁钙化。
在长期的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管壁容易钙化。
钙化的血管壁比较坚硬,难以被穿刺。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使用锥状针头来穿刺,以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第三个原因是血液透析连接部分的问题。
有时扣眼、血管透析针头等连接部分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扣眼不合适、血管透析针头不锐利等,导致穿刺失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使用高质量的透析器和连接器,并及时更换老化或出现问题的部件。
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也是影响穿刺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操作者应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血液透析操作技巧。
操作之前,应先进行充分准备和检查,包括确认穿刺区域、选择适当的器械和材料等。
在应对穿刺失败的情况时,操作者需要冷静处理。
应停止穿刺尝试,避免对患者造成进一步伤害。
然后,重新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找到适合的穿刺点位。
如果需要,可使用超声引导进行再次穿刺。
及时更换老化或出现问题的部件,确保连接部分正常。
为了减少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发生,操作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材料,检查器械状况是否良好。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穿刺,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失误。
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血管位置不清、血管壁钙化以及连接部分问题等。
操作者应具备良好的技术和操作经验,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并确保患者安全。
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是一种常用的血管通路,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但在临床实践中,也会出现扣眼穿刺失败的情况。
扣眼穿刺失败可能会增加患者疼痛和不适,延误血管通路建立和治疗进程。
因此,及时了解导致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血流通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导致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较为复杂,可细分为以下两类:一、操作原因1.路径不正确: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时,穿刺针必须准确地进入扣眼位置,如果针头在穿刺过程中偏离了正确位置,则会导致扣眼穿刺失败。
此时,一般需要重新调整针头的方向,在正确的位置进行再次穿刺。
2.血流量不足:在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如果血流量不足,可能会导致针头不能顺利进入血管,从而造成穿刺失败。
这种情况下,需要让患者重新调整身体姿势,比如可让患者调整侧卧的角度,同时结合按摩等技巧,帮助增加血流量,从而避免穿刺失败。
3. 穿刺力度不足:在穿刺时,如果穿刺力度不够,很可能使针头没有能够完全进入血管内部,会导致穿刺失败。
因此,在穿刺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穿刺力度,并注意感受血管内部反馈信号,即可有效预防穿刺失败。
二、病理原因1.动静脉内瘘结构异常:在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可能会遇到结构异常的动静脉内瘘,如扣眼位置不明确,或血管过度弯曲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针头不能顺利进入血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暂停穿刺,并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下一步的穿刺方法。
2.静脉粘连或狭窄:静脉粘连或狭窄也是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常见原因。
如果患者的静脉粘连比较严重,那么针头很可能无法进入血管内部,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按摩、加热等方法,帮助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可以采用局部注射利多卡因或硝呋太尔等药物,从而很好地解决穿刺失败的问题。
1. 操作前充分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特别是狭窄或粘连的情况。
2. 穿刺前先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和消毒,并采用合适的穿刺方式。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的历程与新动向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的历程与新动向应海燕(综述)王方(校审)200080,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摘要] 自1929年开始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迅猛发展。
其中,巩膜扣带术作为一项经典术式,广泛运用于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主要发展为三种手术:巩膜缩短术、巩膜外加压术和环扎术。
近些年来,有关于治疗单纯性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B-C),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手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两种手术方式的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差异;在早期视功能恢复中,巩膜扣带术组的患者优于初期玻璃体手术组的患者;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发生率,初期玻璃体手术组明显高于巩膜扣带术组。
封闭裂孔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最基本的原则。
选择创伤小,视网膜复位率高,预后佳,并发症低的手术是每一位视网膜脱离外科治疗医生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玻璃体手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功能;视网膜复位率上世纪初,视网膜脱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直到1929年Gonin提出漏水的裂孔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原因。
Gonin以后,对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和材料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经典的巩膜外缩短术,巩膜外硅胶加压术和环扎术。
70年代以后,随着玻切机以及各种眼内填充物的发明,玻璃体手术日益成熟,然而,在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用得最广还是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手术。
一,巩膜扣带术( scleral buckling)巩膜扣带术的实质是在眼球壁上造成巩膜的向内压陷以顶压裂孔,缓解或消除玻璃体的牵拉,缩小玻璃体腔,促使脱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接触。
1.巩膜缩短术1904年Müller 开始做全层巩膜缩短术,即切除一条巩膜后,再将两边的巩膜缝合,通过缩短巩膜,产生内陷凸嵴,使色素上皮能靠上脱离的视网膜。
后来虽屡经改进,但缩短巩膜的地方始终没有针对视网膜裂孔,所以手术后效果并不理想。
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4例临床分析

好 等优 点 手 术 成 功 的 关键 是 : 视 网膜 裂孔 的 查 找 、 定位、 预 压 和封 闭 。 关键 词 : 裂孔 性 视 网膜 脱 离 : 巩 膜扣 带 术
巩膜扣带术也称巩膜折叠术 , 是指使巩膜变形 向内 陷的方法。 它包括巩膜外加压术 、 环 扎术 、 巩膜缩短术 。它是通过巩膜壁 的内陷
使视 网膜 色素上皮层 与裂孔 处视网膜神经上皮贴近 , 以达 到封闭裂 孔, 缓解和消除玻璃体牵引的 目的【 l I 。此手术是治疗 原发性 ( T L 源性 ) 视 网膜脱 离的常用办法。我院 } {2 0 0 9年 1 月~ 年2 0 1 1年 1 2月 , 共 收治原发性视 网膜脱 离 1 1 7例 , 对其 中 1 1 4例( 1 1 4眼 ) 施 行巩膜扣
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 5 ) 。说明了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 疗腹股 沟疝与传统 的术式 比较具 有创伤小 、 操作简单 、 术后恢 复速
度快和不易复发等优 势, 适合在基层医院里广泛应用 。
参 考 文献 :
… 张 业 泽 无 张 力 疝修 补 术 在 基 层 I S . 院的临床应 用与体会 I J l S I . 学信 息( 上旬
刊 )2 ( 1 1 1 , ( ) 9 ( ( ) 6 ) : 1 0 5 —1 0 6
『 2 1 刘擎 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 术治疗腹股沟疝 5 8 例 临床分析Ⅱ 川占 床和 实验 医
学杂志 2 0 0 8 . 0 8 ( 0 5 ) : 7 8 — 7 9
余 责龙. 两种修补 术治疗腹股沟疝 l 临床 效 果 对 比观 察 U J 人 民 军医 2 0 1 1 , 1 2
医学信息 2 0 1 3年 1 月第 2 6 卷第 1 期( 上半月) M e d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 J a n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1
巩膜扣带术的成功率及复发概率

巩膜扣带术的成功率及复发概率巩膜扣带术又称巩膜折叠术,通过使巩膜变形、向内压陷,促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贴合,并减轻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主要用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包括巩膜缩短术、巩膜加压术和巩膜环扎术。
巩膜缩短术的适应症有:1.陈旧性网脱,2.视网膜下液较多的高度近视眼、找不到裂孔,3.锯齿缘离断型网脱,4.多个裂孔、脱离范围较大,5.玻璃体有牵拉条索,6.无晶体眼。
禁忌症有:1.巩膜极薄、巩膜葡萄肿,2.拟手术区域做过网脱手术,3.裂孔特别靠后,最好选巩膜外加压。
巩膜缩短术的成功率为71%。
手术并发症有:眼球破裂、玻璃体视网膜崁顿、继发青光眼、裂孔封闭不良等。
巩膜加压术最早于1937年提出,首次引入了“植入物”。
它分为层间巩膜电凝、层间巩膜加压和全层巩膜电凝、全层巩膜加压。
前者的植入物主要为自身巩膜、肋软骨、牛心包、阔筋膜、尼龙线;后者的植入物主要为硅海绵、硅橡胶、膨胀性聚四氟乙烯。
后来有人提出“不放液最小量节段性加压术”,即冷凝封闭裂孔、硅海绵加压、不放网膜下液。
巩膜加压术的成功率报道不一:Kreissig对107例巩膜加压术术环扎的15年前瞻性研究显示首次手术的成功率为93%,最终成功率为97%;童峰峰对57只PVR<C期的患者首次手术成功率为91.2%;宋虎平报道首次手术成功率为82.93%;谢桂军、惠延年对37例中34例网膜下放液患者的首次手术成功率为92%。
复发的原因主要为没有封闭漏水的裂孔(遗漏裂孔)和不适当垫压。
Kreissig在1978年报道7.4%的术后患者会发生,他在2005年报道5.6%的患者术后由于遗漏裂孔或不适当垫压发生网脱复发。
外植物的植入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并发症,主要有外植物的不耐受和巩膜坏死,不耐受表现为外植物暴露或者排斥,检查体征为抗生素治疗无法痊愈、反复发作的结膜炎。
具体原因有:感染,机械性张力(眼球运动、缝线),局部球结膜、筋膜组织缺损,外植物的位置(64.9%周边或锯齿缘裂孔,77.5%颞侧),外植物的大小、光滑度和数量,固定缝线过松、过浅,多次手术(是首次手术的10倍),外植物材料(硅胶的发生排斥率为1%--3%,硅海绵为22.4%--27.9%)。
巩膜扣带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分析

巩膜扣带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分析周恩亮;柯根杰;董凯【摘要】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行巩膜扣带手术治疗的人工晶状体眼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随访时间1 ~ 12个月.结果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8例(93.3%),最终复位30例(10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3例(76.7%).主要术后并发症为高眼压症、脉络膜脱离、黄斑前膜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结论对于人工晶状体眼的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且手术并发症较少.【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19(027)002【总页数】3页(P115-117)【关键词】巩膜扣带术;人工晶状体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作者】周恩亮;柯根杰;董凯【作者单位】230001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眼科;230001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眼科;230001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常用方法。
然而目前对于人工晶状体眼的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存在争议。
本研究中对于人工晶状体眼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眼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取得了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及较佳的视力预后,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人工晶状体眼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4~76岁,平均60.8岁;病程6 d至2个月;视网膜脱离范围1~2个象限14只眼,3个象限12只眼,4个象限4只眼;视网膜裂孔数量1个21只眼,裂孔位于4~8点位之上23只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分级:A级11只眼,B级17只眼,C1级2只眼。
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动静脉内瘘(AVF)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血液透析的手术方式。
由于各种原因,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有时会失败。
本文将分析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原因分析:1. 瘘管不通畅:动静脉内瘘的生理结构特点使得扣眼时瘘管内的血液流动较快,若瘘管存在血栓、狭窄或闭塞等情况,就很难成功扣眼。
应对措施:定期对瘘管进行血流检测,若发现瘘管不通畅,及时进行瘘管通畅手术,如血管成形术等。
2. 扣眼技术不精准:扣眼时,正确的扣眼点和角度是成功扣眼的关键。
如果扣眼点选取不准确,或者穿刺角度不正确,就会导致扣眼失败。
应对措施:培训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扣眼技术的准确性。
引入辅助工具,如超声引导扣眼,可以增加扣眼的成功率。
3. 病人因素:有些病人由于年龄、肥胖、动脉硬化等原因,导致皮下组织结构和血管走向改变,扣眼时很难准确穿刺。
应对措施:对于特殊病人,可以通过临床评估,选择合适的扣眼方法,如使用较长的针头或改变扣眼点位置等。
4. 感染和血肿:在扣眼过程中,若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可能会造成感染。
不正确的扣眼技术还可能引起血肿。
应对措施: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培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各项要求,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定期检查患者的瘘管周围有无血肿形成,如有血肿应及时处理。
5. 操作技术不熟练:动静脉内瘘的扣眼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如果医务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就难以成功扣眼。
应对措施:医务人员在扣眼前应接受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技能水平。
可以组织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扣眼技术。
影响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瘘管不通畅、扣眼技术不精准、病人因素、感染和血肿、操作技术不熟练等。
对于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提高动静脉内瘘扣眼的成功率,从而更好地为透析患者提供疾病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08-10
编辑/肖慧
126
并且巩膜扣带术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早期视功能恢复佳,手术花费少,对手术
位置前后参差不齐,垫压块不能顶压住所有裂孔。 ④巩膜嵴高度不足或过高。
设备要求低,目前仍是首选的手术方式。 随着手术设备的完善和手术技巧的
⑤裂孔横径长,加压块相对较小,没能把裂孔头端压住。 ⑥冷冻时间及范围不
不断提高,成功率也不断提高。 但仍有部分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网膜不能复
次手术术前进展无统计学差异 。 第 2 次手术后随访 6 个月 ,30 例患者中 26 只 眼 网 膜 复 位 ,2 只 眼 取 硅 油 后 网 膜 再 次 脱 离 ,1 只 眼 再 次 巩 膜 扣 带 术 后 未 复 位 放
弃 治 疗 。 手 术 成 功 率 86.68%。 结 论 裂 孔 未 封 闭 、术 前 遗 漏 裂 孔 是 巩 膜 扣 带 术 失 败 的 主 要 原 因 。 为 了 提 高 手 术 成 功 率 ,术 前 应 使 用 双 目 间 接,极周边的裂孔等。 因此,术前细致眼底检查,查找裂孔和变形区、术中
第 1 次术后未复位 26 例,第 1 次术后网膜复位,1 个月内再脱 2 例,3 个月内
准确定位和封闭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们建议:术者应熟练使用间接检眼
再脱者 2 例。 所有病例均在网膜未复位或发现网膜再脱后 3~10 d 内进行再次
颗粒对应位置,应反复查找,必要时术中诊断性冷冻查找。对于下方网脱患者,
10 例、巩膜扣带术 3 例。 2 次手术前后进行视力、屈光状态、PVR 情况,双目间
除外在网脱范围内寻找裂孔,同时不能忽视寻找上方网膜有无裂孔及变性区。
接检眼镜及三面镜检查。 对第 2 次手术后病例随访观察>6 个月。 手术成功判
3 讨论
3.1 手术失败相关原因分析 巩膜扣带术成功的关键是封闭网膜裂孔。 本组
研究中 13 只眼由于原裂孔闭合不良导致手术失败,占 43%,分析裂孔闭合不
参考文献: [1]Azad RV, et al. Primary vitrectomy versus conventional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 in phakic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ActaOphthalmol Scand2007,85:540-545 [2]傅 守 静 .视 网 膜 脱 离 诊 断 治 疗 学 [M]北 京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1999:178. [3]刘 家 琦 .实 用 眼 科 学 [M].2 版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1999:412. [4]陈 丽 娟 ,徐 丽 丽 ,冯 国 萍 ,等 .巩 膜 扣 带 术 联 合 532 激 光 治 疗 孔 源 性 视 网 膜 脱 离 [J].临 床 眼 科 杂志 ,2010,18(3)268-268. [5]Daniel A. Brinton C.P. Wilkinson.Retinal Detach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6-101 [6]Dreyer RF. Sequential retinal tears attributed to intraocular gas [J].AmJ Ophathalmol, 1998, 126: 658-667.
10 30
第 2 次手术后 5
2
注:χ2=2.343,P=0.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8
15 30
2.5 并发症 以眼压高于 21 mmHg 为诊断标准[3],3 只眼于玻璃体切除联合硅
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噻吗洛尔、布林佐安对症治疗后眼压控制良好,取
出硅油后恢复正常,2 只眼取出硅油后再次发现网膜脱离。
足,未能完全包围裂孔。 ⑦PVR 牵拉裂孔后缘导致裂孔卷边,使 2 层视网膜无
位,面临再次手术,如何进一步治疗是目前面临的棘手问题。 本文就首次行巩
法紧密贴复。⑧巩膜缝线松脱。因此建议术前应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及三面镜仔
膜扣带术后失败的 30 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对再次手术方式、术后视力、网膜
细检查视网膜情况、术中认真操作再次核对网膜裂孔数量、位置,适度冷凝,尽
新裂孔的形成也是巩膜扣带术失败的另一原因。 巩膜扣带术后由于未处理
断标准:视网膜脱离术后网膜复位 6 个月者为手术成功,6 个月内未复位者为
的变形区,特别是格子样变性区可能出现新的裂孔,玻璃体牵拉、前部 PVR 形
手术失败, >6 个月或数年之后再次脱离为视网膜脱离复发[2]。
成,过度冷冻[4]均会导致新裂孔的形成,此外 Dreyer[5]等认为玻璃体腔内注气也
或硅油填充术。 本研究中第 2 次手术成功率 86.86%,因此采取恰当的手术方
表 1 2 次手术前 PVR 分级情况比较(眼睛/只)
时间
无或 A 级 B 级 C1 级 C2 级 C3 级 D1 级 D2 级 D3 级 合计
第 1 次手术前 10
4 3 2 1 0 0 0 30
第 2 次手术前 6
8 9 3 1 0 0 0 30
1.3 统计学分析 对 30 例患者首次行巩膜扣带术失败的可能因素进行统计整
会导致新裂孔的产生。我们的体会是垫压嵴的高度要适中,太低不能充分解除
理, 比较 2 次术前 PVR 分级及术后视力情况, 统计第 2 次手术效果。 使用
玻璃体牵拉,导致产生新裂孔,太高可能导致视物变形及散光形成;冷冻时当
SPSS11.0 统计软件对两次手术前 PVR 分级程度及再次手术后视力进行 χ2 检
2.4 2 次手术后视力比较,见表 2。
术失败应尽早再次手术避免 PVR 进一步加重,第 2 次手术应根据第 1 次手术
表 2 手术前和第 2 次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眼睛/只)
失败原因及玻璃体视网膜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时间
<0.01 0.01~0.05 0.06~0.1 ≥0.1 合计
手术前
9
3
8
网膜未再脱。 手术后复位率 86.68%
或巩膜扣带术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对于裂孔不明确或找不裂孔者以及玻璃体
2.3 2 次手术前 PVR 分级情况比较(PVR 分级根据 1983 年国际视网膜学会命
浓缩、视网膜增殖、视网膜僵硬的患者二次手术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惰性气体
名委员会提出的分类法进行[3]),见表 1。
镜及三面镜,术前寻找裂孔、术中准确定位,必要时术中先放出视网膜下液后
手术。
再仔细查找裂孔,特别是对于球形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尤为重要,有利于发现隐
1.2 方法 30 只眼第 1 次手术均采取巩膜外冷冻联合巩膜外垫压术。 再次手
藏于网膜皱褶内的裂孔。若玻璃体腔存在大量色素颗粒,很可能裂孔就在色素
术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或硅油填充术 17 例、 巩膜扣带调位术
未封闭 13 例(43%),遗漏裂孔 12 例(40%),新裂孔产生 2 例(6.6%)未见裂孔
术时间间隔短,PVR 的发展不明显,因此手术失败多不是由于 PVR 所致。所以
3 例(10%)。
一旦确认手术失败应尽早再次手术避免 PVR 进一步加重。
2.2 第 2 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 出院时 30 只眼中除外 1 只眼再次行巩膜
仔细检查;术中再次检查裂孔及变性区,必要时穿刺放视网膜下液后检查、在色素颗粒沉积区域可诊断性冷冻查找裂孔。 同时准确定位裂孔位置,把握好冷冻
的 程 度 ,注 意 垫 压 嵴 的 高 度 。 一 旦 确 认 手 术 失 败 应 尽 早 再 次 手 术 避 免 PVR 进 一 步 加 重 ,第 2 次 手 术 应 根 据 第 1 次 手 术 失 败 原 因 及 玻 璃 体 视 网 膜 情 况 选 择 手 术
力 、眼 底 改 变 ,再 次 手 术 术 式 、术 后 网 膜 复 位 情 况 ,视 力 分 布 情 况 ,二 次 手 术 前 增 生 性 玻 璃 体 视 网 膜 病 变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情 况 、术 后 并 发 症 。
结果 30 例患者中裂孔未封闭 13 例 (43%),遗漏裂孔 12 例(40%),新裂孔产生 2 例(6%),未见裂孔 3 例 。 30 例患者均再次手术 ,第二次手术术前 PVR 较第一
3.2 再次手术方式选择 再次手术的时机及手术方式根据前次手术失败原因
扣带术后视网膜未复位,患者放弃治疗,余 29 只眼视网膜复位,3~6 个月后取
及目前玻璃体视网膜情况而定。一旦确定手术失败,应尽早采取适当的手术方
出硅油,其中 2 只眼硅油取出术后再次视网膜脱离。 其余患者随访>6 个月视
式再次手术。 对裂孔明确, 无明显玻璃体视网膜增殖者,通过巩膜扣带调位术
临床医学
医学信息 2013 年 10 月第 26 卷 6(中) Medical Information. Oct. 2013. Vol. 26
巩膜扣带术失败原因分析及治疗探讨
徐文荣,肖丽波,薛黎萍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云南 昆明 650021)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巩 膜 扣 带 术 失 败 的 原 因 及 再 次 手 术 方 法 。方 法 选 取 我 院 首 次 行 巩 膜 扣 带 术 失 败 的 30 例 患 者 (30 只 眼 ),随 访 记 录 第 1 次 手 术 的 术 式 、术 前 视
视网膜出现白色冰斑后立即解冻,既可以达到粘合脱离的两层视网膜,又可以
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明显减少新裂孔形成。
2 结果
PVR 是视网膜复位手术最终失败的唯一常见原因[6]。 本研究中再次手术
2.1 手术失败因素统计 本研究中巩膜扣带术失败的 30 例患者分别为:裂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