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简析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描写:苏轼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进行描写,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通过描绘山水和季节变化,表达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抒发情感:苏轼的诗歌情感丰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包括欢乐、忧愁、忧郁和思乡之情等。
他深刻地表达了人类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3. 借古讽今:苏轼的诗歌常常利用古代的典故和历史事件,以讽刺和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局势。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幽默的语言,揭示了社会问题,并对时政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4. 诗词颠覆:苏轼在诗词写作中除了遵循传统的格律和韵律,还大胆地进行了一些突破和创新。
他善于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总而言之,苏轼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承袭了古代文人的传统,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他深情的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类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使其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 引言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其中苏轼堪称一位传世诗人。
苏轼以其豪放派诗风而闻名于世,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豪放派诗风特点,以及他在文学领域中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2. 苏轼的豪放派诗风特点苏轼以其开放、直接、情绪激烈和自由奔放的写作风格而著称于世。
以下是他豪放派诗风的几个主要特点:2.1 情感表达直接而激烈苏轼笔下所呈现出来的情感非常真实和强烈,他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他通过直白、率真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体验到的喜怒哀乐。
2.2 畅游于自然与人生之间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贯穿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以自由闲适的态度面对自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并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景色、季节变化等的欣赏和感慨。
2.3 强调个性与人生哲思苏轼在他的诗中经常探讨关于人生、命运和人性等问题。
他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观点,如“知君用心如日月,向君心地胜淮海”等。
这些诗句体现了苏轼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
3. 苏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苏轼以其豪放派诗风为后世文学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3.1 开启豪放派文学新时代苏轼开创并发展了豪放派诗歌的风格,使这一风格成为宋代文坛上重要的流派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写作风格打破了传统束缚,为后世文学家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方向。
3.2 影响后世文人苏轼对后世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对后世诗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许多后世文人通过研究苏轼的作品,吸取其写作风格和技巧,使得豪放派诗歌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承下去。
3.3 对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和影响苏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开拓性的豪放派诗风,使自己成为后世文人所崇尚和模仿的对象,同时也为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4. 结论苏轼作为一位杰出豪放派诗人,他以开放、直接、情绪激烈和自由奔放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词人苏轼的创作风格分析

宋代词人苏轼的创作风格分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人之一。
他的词作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苏轼的词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创作风格。
一、艺术追求与独特风格表现苏轼的词作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禅宗影响,并融合了自身独特的观察力与情感表达能力。
他追求真实、自然和直接表达内心情感,通常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物、生活场景以及个人情感体验。
二、开放式情感表达和多元题材选择苏轼的词作涵盖广泛且多样化的题材,既有爱情抒发,也有倾诉社会时事,甚至还有揭示个人命运等。
他以开放式情感表达为特点,通过多元题材选择展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与认识。
三、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批判相结合苏轼的词作既包含了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自我剖析和深刻的洞察力,将个人情感与当时社会环境相结合,深入探讨人性、道德以及权力与矛盾等问题。
四、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形式苏轼摒弃了传统词牌格律束缚,更注重对字句把握的灵活运用。
他大胆地运用新颖的押韵方式和音律,打破了传统限制,并加入北方民间曲调元素,使其词作更具鲜明特色。
同时,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借景抒发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动感和艺术张力。
结论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其创作风格被广泛认可,并对后世不乏影响。
他以追求真实、开放式情感表达、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形式等特点,从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角度出发,创作了众多经典名篇。
其词作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深情之作,也有对社会现象的犀利批评。
这种风格使得苏轼的词作别具一格,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注:以上所述仅代表笔者观点和简单分析,对于苏轼及其词作全貌来说可能仍存在不足之处,详细了解请参考相关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
古代诗人苏轼的文学成就与艺术风格

古代诗人苏轼的文学成就与艺术风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还表现在他的散文和词作中。
他的艺术风格则以豪放洒脱、自由奔放为主,兼具婉约之美。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苏轼的文学成就与艺术风格。
苏轼的诗歌作品堪称千古绝艳之作。
他的诗歌以自然、真实、生动为特点,常常描绘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赤壁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追求真理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也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展现了他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感叹之情。
苏轼的散文作品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散文以豪放洒脱、真实感人为主,常常描绘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例如《东坡乐府》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短暂和追求真理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展现了他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感叹之情。
苏轼的词作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他的词作以婉约之美为主,常常表现出对爱情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苏轼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他的词作中也常常描绘出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苏轼的艺术风格独特而多样。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洒脱的风格,又有婉约之美的气质。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以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为主题,表现出豪放洒脱的一面。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展现了他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感叹之情。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分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评论家。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1. 抒情主义的写作风格苏轼的诗歌创作以抒情为主导,通过真实直观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
他经常借助自然景色、季节变迁和个人生活经历等元素来传达感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首中,“落霞与孤鹜齐飞”,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美好赞颂,并将人与自然融合起来。
2. 清新自然的意境描绘苏轼善于运用意象描绘,以简洁而具体的语言塑造出清新自然、生动细腻的意境。
他注重捕捉瞬间之美,通过描写微妙之处来唤起读者的感受。
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首中,作者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来表达他自己在困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 异曲同工的独特技巧苏轼经常通过运用反衬、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一种富有张力和对比的意味。
他也擅长写景描写,通过独特的形象化表达方式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
例如,《赤壁赋》中,他将纷乱战事与恢宏壮阔的自然景色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磅礴壮丽、让人心潮澎湃的氛围。
4. 诗歌背后浓厚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歌不仅仅只是情感抒发和艺术表现,更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对人生、社会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通过诗歌进行了精细而有力的表达。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在描绘江山变迁的同时表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思念和对人生流转的深刻感悟。
5. 对后世文学影响的意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而多样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以其独立、卓越、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才华,成为宋代及之后文坛上最具有号召力和指导意义的文学宗师之一。
他被尊称为“诗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上对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与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艺术。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
他以其卓越的诗词艺术才华以及深远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一、苏东坡的诗词艺术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他的诗作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崇尚自由灵动的意境描绘,文字简练、意蕴深远。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激昂、豪迈慷慨的风格为主,常以写景抒怀、咏史咏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苏东坡的作品向来注重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对人民生活、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记录。
他的诗词常常反映出对社会进步、人民疾苦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关怀。
例如他的《赤壁赋》通过赋予历史事件美学上的意味,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诗词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苏东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开创豪放诗风: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豪放派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对乐府古体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豪放诗风的创立使得后世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更注重真实感与豪情壮志的体现。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将豪放的诗风发扬光大,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2. 注重个人情感表达: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强调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的真实表达。
他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感悟人生为目标,对后世文学家提供了一种深入挖掘内心世界的思路。
后世文学家在苏东坡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并将个体的体验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3. 增强写实主义色彩:苏东坡的作品注重对社会、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写实主义色彩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他通过描绘生活琐事、记录社会现象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现实感与可读性。
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使得后世文学家更加注重社会状况的反应与揭露。
苏轼的豪放诗风

苏轼的豪放诗风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豪放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诗歌作品充满个性、自由和激情,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轼的豪放诗风,分析其作品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苏轼的豪放诗风在题材选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作涵盖了广泛的主题,既有咏史抒怀类的作品,也有山水田园的描绘,甚至包括了饮酒作乐等生活场景。
苏轼眼中的世界是多元的、丰富的,他以自由的态度面对生活,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情感。
他勇于挑战传统的主题限制,敢于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去创作,让他的作品充满活力和真实性。
其次,苏轼的诗歌语言大胆独特,显示出他的豪放情怀。
他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善于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等手法来描绘事物,使诗歌充满生动感和张力。
他的诗歌充满了讽刺和幽默,常常打破传统诗歌中的严肃和庄重,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方式展现诗歌的魅力。
苏轼的诗歌语言直接、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当时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此外,苏轼的思想观点也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表达。
他关注社会疾苦、民生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对民众命运的关心。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爱情、友情、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权力腐败、官场黑暗的批判。
他的诗歌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呼吁。
苏轼用自己的文字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世界,让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苏轼的豪放诗风在后世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和写作方式。
在他的影响下,后世文人对诗歌创作的自由度和个性化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苏轼开创了一种以个人主体和情感为核心的诗歌创作模式,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与读者产生共鸣。
苏轼的影响力延续至今,他的作品不仅被广泛传诵,也为后世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借鉴。
综上所述,苏轼的豪放诗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创作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一、苏轼生平 (1)二、苏轼性格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 (2)(一)诗如其人的独特风格 (2)(二)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 (3)三、苏轼诗艺术风格分析 (3)(一)寓物讽世,借古讽今 (3)(二)取景入诗,笔下生花 (4)(三)诗富哲理,理趣横生 (5)四、苏轼诗对后世的影响 (6)结语 (7)参考文献 (8)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摘要]:苏轼对于诗歌创作艺术,并不是专注于某一家,而是兼取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诗人的长处,最终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在其留下的几千多首诗中,其中涉及到当时社会现实和对人生的思考方面的题材特别醒目,苏轼通过诗歌的创作将当时现实社会中诸多不合理的现象,秉着不合时宜的入世态度,至始至终都以批判社会现实作为苏诗创作的重要母题。
最难能可贵的是,苏轼本人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并没有受到时代的局限而一味针对王安石的新政,而是能够跳出眼前,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封建社会遗留已久的种种弊政和陋习,并对此进行猛烈的抨击,其中体现出苏轼极为深刻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苏轼;诗歌;艺术风格;影响引言苏轼与其同时代的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将宋诗的创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但是如果以诗歌的艺术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三人也许在个性方面要比苏轼诗作更突出和鲜明,但是若言诗歌的创作成就则当属苏轼无疑。
无论是在广泛的诗歌题材上,还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上,抑或是深厚的思想内涵方面,苏轼诗作都是数一数二的。
最为突出的就是苏轼本人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兼容性,苏轼对于诗歌的创作艺术,并不是专注于某一家,而是兼取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诗人的长处,最终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加之,苏轼本着其文人的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在咏史诗中寄寓其对世事无常的思考,蕴含极为深厚的人生哲理,这也是东坡所作咏史诗与众不同之处,更是其诗作中的一大亮点。
本文着眼于苏轼诗作的艺术风格,带给后世的深远影响,来谈一谈功苏轼诗中与众不同之处,以供商榷。
一、苏轼生平我们要研究苏轼的诗歌作品,就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文化氛围,人是自然与社会中的生命个体,因而研究一个人必须要看其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其受特定时代精神的熏陶与浸染。
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下,使得宋朝的文人在文化性格方面与前人迥然不同。
苏轼就是其中一个,不仅他的处事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其思想中也受了很大的影响,既有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又其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苏轼从政的热情,与众多仕子无二,都是走科举入仕之路,胸怀“奋励有当世志”的远大抱负,常抒“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的凌云之志。
难能可贵的是在苏轼积极从政的过程中,仍然能比较冷静的头脑和心态,不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在其44岁那年,惨经“乌台诗案”,几乎丧命,其后在多方仁人志士的救援下,以及王安石上书中的“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得以“一言而决”,最终苏轼得以存活,其后经年更是屡遭贬谪,直至流落至海南的儋州。
在宋朝被放逐海南的处罚仅次于满门抄斩,在儋州的苏轼食芋饮水,与当地的原著居民一起过着异常艰难的困苦生活。
苏轼于苦难并非无感,而是对于外界强加其身的迫害,选择一种全新的姿态来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影响下,能够从容的蔑视现实中的丑恶、消解内心的苦痛。
二、苏轼性格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正是苏轼这种既执着于人生,同时又能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蕴育了苏轼坚定沉稳的性格与旷达乐观的精神,使得苏轼无论在何种逆境之中都能保持浓厚的生活情趣和用之不竭的创作精力。
因此,苏轼无论被贬至何处,都能在那安身立命、自娱自乐、甚至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他乡作故乡的乐观心态。
(一)诗如其人的独特风格苏轼率真洒脱的性格特点,形成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表现出一种追求自我,有所为及有所不为的诗歌意境。
在宦海沉浮的一生中,命运多舛的贬谪生活使苏轼在面对接踵而至的沉浮荣辱,有着异于常人的冷静和自持。
一如其被贬黄州之时,虽有痛苦和愤懑,但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表现在其诗作中的却是俾睨众生、傲视苦难的超越。
在黄州这座荒城下,由于生活困窘不堪,老友帮其申请了一片荒置的营地,苏轼颇费一番精力的整治后,躬耕其中,并在侧筑建居室,亲题名为“东坡雪堂”,此中不仅灌注了诗人的辛勤劳作,更倾注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自称东坡居士。
无论是其自嘲自伤般的《初至黄州》中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于自然处发现美,还是在山石崎岖、凸凹不平的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苏轼总能在逆境之中寻觅到生活的乐趣。
其后苏轼的人生更是变幻莫测,苏轼本人也曾在逆境之中概叹人生如梦一般,但他从未藉此否定自己的人生,相反,苏轼一直在超脱自我,始终以一种顽强的信念和超然的态度,熔铸于其诗歌的创作当中,形成其诗如其人的创作风格。
(二)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苏轼正直的性格、坦率的处世态度,使得他无论是身处王安石厉行新法之际,还是司马光在竭尽全力废除新法时,苏轼都因其正直的性格而据持不同的意见,最后进退维谷,屡遭排挤。
在“乌台诗案”后,其仕途更是坎坷不平,接踵而至的政治打击、突如其来的精神折磨、贬谪途中的肉体病痛,都使得苏轼的内心深陷多重矛盾与困苦之中。
但是这些都没能消磨掉诗人坚强的意志与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即便以戴罪之身发放至惠州之时,苏轼也一如既往的从容冷静。
刚到此地便作诗《惠州一绝》,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绝句,即便是面对满地瘴疠之气,还能吟咏“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挥笔而就《寓居合江楼》中的“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旷达胸襟。
被贬谪琼州时,听闻其弟子由尚在藤州,作诗言表“他年谁作舆地质,海南万里真吾乡”,在苏轼的诗作中,我们能看到他总是将生活中的苦难,通过转悲为喜的方式融入到其诗歌的创作之中,从而形成其旷达乐观的处世风格。
三、苏轼诗艺术风格分析宋代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诗歌在经历了唐代的巅峰之后,进入了宋代以后,宋诗在研习唐诗繁荣的基础上,又进行更多领域的开拓与创新,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宋代文人都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其中尤以苏轼与陆游的影响最为巨大,成就也相对最高。
而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创作技艺、高度的创新意识,从而形成其别具一格的诗风。
在苏轼的诗作中,既有宋诗独具的特点,又没有他人诗作中常有的缺陷和流弊,建立了与唐诗卓尔不群的诗歌风格,使得其诗作堪称宋诗典范。
(一)寓物讽世,借古讽今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与强烈影响之下,苏轼的人生价值观中一直都有积极入世的思想存在,正是基于要有所作为,才使得他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始终都彰显出一种极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坚贞不屈的高尚道德情操。
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社会功用的特点极为明显,在他的政治诗中都有很强的现实性,直指那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其中寄寓了苏轼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和同情,还有对当时政治黑暗政治的无情揭露与强烈批判之情。
苏轼在贬谪惠州时,因惠州盛产荔枝,便创作了许多有关荔枝的诗作,其中就有结合当时的朝政以及自身的身世创作的七言古诗《荔枝叹》,来表达其内心的感慨。
诗人先是借古时向朝廷进贡荔枝之事,通过纪实的创作手法来追忆汉和帝时期交州为向朝廷进献荔枝,频设驿站以便荔枝的运送,从而使得无数人死在送荔枝的途中。
而后再写唐玄宗时派飞骑专送荔枝,送达长安时还新鲜如初,岂不知为博杨贵妃的欢心,而牺牲多少人的性命。
苏轼借与进献荔枝这些劳民伤财的历史史实,寓以讽刺现今统治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同时向天宫高呼祈求得以体恤百姓不受疾苦,其中表达了苏轼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并指出那些奸邪权臣和黑心的官僚们,只为迎合统治者的欢心而想尽办法争新买宠的丑恶行径。
在苏轼的《王莽》一诗中“汉家殊未识经纶,入手功名事事新。
百尺穿成连夜井,千金购得解飞人”,就是典型的借古讽今,因为所站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苏轼借《王莽》这首诗意在讽刺北宋继王安石之后的吕惠卿所推行的变法新政,就好比王莽在世时的欺世盗名行为一样。
而在《屈原塔》一诗中苏轼则是借屈原决绝赴死,赞美屈原舍弃人世间的富贵,进而执着追求其远大理想的高尚节操,从中寄寓了苏轼对未来的希冀和人生路上的正确选择。
在其日后的政治生涯中,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不与世俗妥协的处世态度,苏轼在诗中寓物讽世,针砭时政,以借古讽今之意,无情地嘲讽了现今统治权臣的腐朽与残暴,表现了苏轼的高尚人格。
(二)取景入诗,笔下生花在苏轼的诗作中有很多咏物诗,不仅意境十分优美,而且还诗意盎然,十分富有情趣。
特别是在取景方面,有如行云流水,取景入诗更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便能有笔下生花之效。
如其在《赵昌寒菊》中所作:“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起句用拟人色彩的“轻肌”、“弱骨”来写全面概写了菊花的形态,次句对菊花的色彩进行具体描写,以突显其品貌。
后两句言明菊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菊花常在百草摧折之时才尽情绽放,赞叹菊花高雅的品性。
而在《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首诗中,苏轼起句描写重重叠叠的花影走上了瑶台,极言花影的动态,其中隐意光线之动态。
次句花影之“扫不开”,言花影的不动之态,间接表明光线的停止不动。
而太阳落下后花影刚被收走,此时月亮却又将花影再次送了回来,苏轼通过这一“收”一“送”就将光线的变化巧妙的表达出来,既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一“去”一“来”的花影变化。
苏轼正是抓住了光与影之巧妙的关系,将原本静态的之景,呈现出一种跌宕起伏的动态之美。
以一种讽喻的方式,来表达那些有如花影一般密集又盘踞高位的朝中小人,正直的社稷之臣想尽办法也无法将其清除。
太阳落下花影骤然消失,还没来得及庆幸,明月又将其送来,颇有无可奈何之叹。
苏轼将其内心情感的变化巧妙的寓于变化的花影之中,从而使得其诗歌有了无尽的含蓄之美,借咏花影以抒其想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正如其在《李氏园》中所表达的史实一般,要读懂这首诗,必须要先懂东坡其人,在他第一次进入李氏园时所见诸景花、鸟、鱼、水、竹、桥,虽有破败但依然能感受到此园刚修建时的美好景观。
但是仅一句“问此谁所筑”便将观者拉回到现实之中。
因而,联想到昔日修建此园时“夺民田”、“破千家”的凄惨画面,感伤无尽,彼时东坡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之际,于《李氏园》中细细品来才能深切的感受到苏轼的一番雄心壮志。
苏轼此类诗作,皆是取景入诗,便可达笔下生花之效,意境十分深远。
(三)诗富哲理,理趣横生苏轼本人不仅极具社会责任感,更是一个善于思考人生的哲人,他在创作诗歌时,时常将一些极富哲理性的人生感悟熔铸到其诗歌的创作当中,于景物之中也能窥探出苏轼自身安身立命的处世态度,抑或是诗人表达其个人对待事物的一些与人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