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合集下载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
1不能2肉眼难辨
探究活动二:
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1交替张开闭合
2水→口→鳃→鳃盖后缘(体外)
探究活动三
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
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因缺氧而死。
D、在水中用鳃呼吸
3、关于鱼游泳时的动力,下述正确的是(B)
A、主要靠身体躯干部摆动产生动力(只有海马)
B、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C、各种鳍辅助鱼的游泳(笼统跟主要动力无关)
D、各种鳍的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还有躯干部)(海马特殊、鳃弓C、鳃耙D、鳃丝
七、当堂检测
1、下列动物属于鱼类的是(D)
A、章鱼B、鱿鱼C、娃娃鱼D、海马
2、鱼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下述不正确的是(C)
A、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B、依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C、体表都被有鳞片,并且适应各种水域环境
(鱼类海马无鳞,适应!哺乳动物鲸鱼无鳞适应
爬行动物蜥蜴有鳞,不适应)
教学环节
第一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备课人:备课时间:8月28日学科组长签字:第1教时
注意问题
1.创设情境
2.出示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3.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4.小组展示、汇报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上课讲义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上课讲义

一、知识结构 12病毒 3、微生物 细菌 真菌知识点归纳动物(第五单元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鱼1、运动器官:尾鳍——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2、呼吸器官: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3、 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②用鳃在水中呼吸。

(08中考)4、鱼离不开水的原因: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5、模拟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08中考)(1)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2)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 (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 (4)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环节动物(1)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2)蚯蚓:生活环境: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

食性:枯枝落叶、垃圾 运 动: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呼 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黏液溶解氧气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

(07、09中考) 3、哺乳动物:(1)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如兔、大熊猫(07、08中考)藻类 如水绵无种子 苔藓 如地钱 孢子植物植物的分类 蕨类 如肾蕨裸子植物 如油松、银杏 被子植物 玉米、向日葵 有种子种子植物注:(1)对动物的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2)细菌真菌等的分类也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腔肠动物:珊瑚软体动物:河蚌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蜘蛛 鱼类 两栖类:大鲵有脊柱 爬行类:龟鸟类 哺乳类无脊柱 动物的分类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呼吸:用肺呼吸;循环:心脏有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体腔:有膈分为胸腔和腹腔,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章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1、鱼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鱼的体型——梭形。

3、鱼的鳍分为尾鳍、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共5种,7个鳍,其中胸鳍、腹鳍是成对的。

4、鱼鳍的作用:尾鳍:维持平衡,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动力,保持前进的方向胸鳍:维持平衡,转变方向背鳍:维持平衡,防止鱼体侧翻腹鳍:维持平衡臀鳍:维持平衡5、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线,叫做侧线,就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6、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中的四种方法为:直接观察法、剪掉鱼鳍法、模拟实验法、捆扎鱼鳍法。

7、鱼呼吸的动作:口和鳃盖后缘的交替张合;鱼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

8、鱼鳃的颜色为鲜红色,原因是里面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水进入鳃之前氧气比较多,而在流出鳃的水中二氧化碳比较多。

9、鱼的特征: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腔肠动物的特征: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食物由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

代表动物:海葵、海蜇、珊瑚虫。

11、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有的贝壳退化,也是软体动物。

代表动物:章鱼、乌贼、扇贝、蛾螺、河蚌。

12、甲壳动物的特征: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代表动物虾类和蟹类,和身体不到一毫米的水蚤。

13、人类活动正在使许多水域环境遭到破坏,工厂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农田中农药和化肥随雨水冲进水体等。

14、叫鱼不是鱼的是鲍鱼、鲸鱼、娃娃鱼、鱿鱼、鳄鱼、甲鱼,是鱼不叫鱼的是海马。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生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特征:①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

②陆地生活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1

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1
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身体柔软,有贝壳或已退化。
3、甲壳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
水城环境的污染
• 一是自然污染源 • 二是人为污染源
水域环境的危害
• (1)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江、河、湖、 海是水生生物栖息的地方。 • (2)对人体健康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水中生活的动物
• 鱼
•其它水生动物
海洋鱼类
海洋鱼类
淡水鱼类
淡水鱼类
1
2
3
4
中华鲟:中国一级保护鱼类
其它水生生物
• 腔肠动物 • 软体动物 • 甲壳动物
腔肠动物
珊瑚虫
海葵类
海蜇
甲壳动物
寄居蟹
水蚤
1、腔肠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水域环境的保护
水体污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污染问题,其后果是相当严重 的。但是人们对水污染问题绝不是束手无策的。随着科学技术 的进步,控制污染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提高。保护水质最根 本的办法是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废水量;对工业生产中必不可 免的废水要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后排出的废水, 必须认真加以处理,达到允许排放标准才能排放。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无害于环境,无害于人民身体健康。 对污水进行技术处理的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物理法、化学 法、生物法等。物理法主要是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废水 中的悬浮物质;化学法主要是用中和法、离子交换法等化学手 段除去废水中有害有毒的物质;生物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存在 的某些种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分解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保护海洋
• 人类为保护海洋正在做出种种不懈的努力,包 括禁止向海洋倾倒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生活 污水处理之后再排放入海。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拓展--保护中华鲟(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拓展--保护中华鲟(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保护中华鲟2001年8月,设在英国剑桥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监测中心公布了该中心近期一份调查报告:中国长江鱼王中华鲟的资源量(达到产卵群体尾数)已不足3000尾,而且仍在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减少。

为此,中外专家们紧急呼救——保护中华鲟中华鲟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因珍贵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鲟在地球上至少生活了一亿五千多万年,比我国另—种珍贵动物大熊猫的生存年代还要久远。

在这一亿多年里,地球上发生沧桑巨变,许许多多动物先后灭绝。

因此,人们把中华鲟称为当代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鱼类起源和进化的“活标本”。

中华鲟主要以幼小的鱼虾为生,食量一般为体重的百分之五,雌性中华鲟在怀卵期间不进食,主要靠清耗体内的脂肪维持生命。

中华鲟生长速度较快,一只幼鲟到成鲟,一年大约生长十二点五公斤到十五公斤,繁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但幼鲟的成活率则低到百分之十以下。

中华鲟的寿命一般为五十年,成年的中华鲟雌性都在四百公斤左右,最大的可超过五百公斤,算得上庞然大物了。

所以人们称中华鲟为长江“鱼王”。

中华鲟对于古生物学、地质学、仿生学等多种学科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开中华鲟更多的未解之谜。

中华鲟属海河回游鱼类,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奔腾的激流,是它们繁殖后代的唯一场所。

它们与其他鱼类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其他鱼类春季产卵,而中华鲟却在秋季产卵繁殖。

中华鲟受精卵大小如豆,随水散布,粘在石砾滩上发育。

铜鱼和黄颡鱼是鲟鱼卵的最大天敌。

它们恣意吞食鲟鱼卵。

中华鲟具备了超常的繁殖能力——单个雌性成体一次产卵量达三十万至一百万粒,约十五至五十公斤。

与恐龙同龄的中华鲟就通过这种大量繁殖能力,使子孙后代繁衍至今。

幸免于难的受精卵,大约需四天才能在卵膜中脱出,成为状如蝌蚪的稚鲟。

它们娇嫩的躯体从金沙江顺江而下,在滚滚江河中随波逐流。

敌害和险难往往使其生命的历程缩短。

大量的幼鲟就在这漫漫的东游路上夭折。

幸存的幼鲟,经过七至八个月的长途跋涉,当春江水暖时,才陆续到达长江入海口,此时,娇嫩的躯体变得强壮了,五排如铠甲般的骨板已可抵御外敌的攻击。

生物知识点总结(八上)1——2章

生物知识点总结(八上)1——2章

生物知识点总结(八上)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动物的分类1.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可以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变温)①脊椎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恒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②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2.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可以划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二.鱼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鱼能够在水中生活至关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1)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2)胸鳍、腹鳍(+背鳍):保持平衡。

(3)背鳍、臀鳍:维持直立。

(4)胸鳍有转换方向的作用,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鱼鳍在鱼的游泳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是鱼的运动器官)(5)鱼鳔的作用:调节身体的比重,从而调节身体沉浮。

【鱼的呼吸】(1)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其中密布又细又长的鳃丝,鳃丝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作用:增加了毛细血管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2)呼吸过程:当水从口流入,经过鳃丝时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完成呼吸。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一.陆地环境的特点和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般具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

②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③气态氧供呼吸—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

④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二.陆生动物——蚯蚓【蚯蚓的生活习性】①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②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蚯蚓的外部形态】(1)身体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身体成圆柱形,前端有环带(生殖带),身体前端到环带共有13节。

(2)身体分节的意义:使躯体运动灵活【蚯蚓的运动】(1)蚯蚓通过肌肉与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有肌肉无骨骼)。

中考生物复习要点(八年级上)

中考生物复习要点(八年级上)

中考生物复习要点(八年级上)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动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柱,包括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1.鱼在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鱼的外形和体表:流线型,体表被鳞片,分泌黏液;能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游泳:靠躯干和尾鳍的摆动产生前进动力;尾鳍——改变方向;胸鳍、腹鳍、背鳍、臀鳍——维持身体平衡4.鱼在呼吸时,口和鳃盖是交替张合的。

水从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5.鳃由鳃盖和鳃丝组成,颜色鲜红。

鳃丝富含毛细血管,在此处进行气体交换。

6.流经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变化: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7.鳃丝在水中展开,利于气体交换。

在空气中鳃丝粘连,空气干燥,减少了与氧接触的表面积,易缺氧而死。

8.鱼在黎明时有浮头现象,是因为此时水中缺氧。

9.其他的水生动物: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贝壳)、甲壳动物(全身覆盖硬甲)、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10.模拟实验:制作模型或模仿某些实验条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生活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1)适应干燥气候: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鳞或甲,昆虫的外骨骼。

(2)运动:有支持和运动的器官,运动方式多样。

(3)呼吸:气管和肺。

(4)反应: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2.蚯蚓:(1)生活环境: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

(2)生活习性:昼伏夜出,以枯叶和朽根为食。

(3)运动:身体分节,靠刚毛的摆动和肌肉的收缩运动。

(4)呼吸:能分泌黏液,靠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5)体温:不恒定,生活在温差小的土壤中。

(6)大雨过后,蚯蚓要爬到地面上来是因为土中缺氧。

(7)价值:松土、处理垃圾、药用、饲料、监测环境污染。

3.环节动物:(1)定义: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

八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

八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全面)[]

一、知识结构 12病毒 3、微生物 细菌 真菌知识点归纳动物(第五单元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鱼1、运动器官:尾鳍——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 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2、呼吸器官: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3、 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②用鳃在水中呼吸。

(08中考)4、鱼离不开水的原因: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5、模拟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08中考)(1)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2)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 (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 (4)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环节动物(1)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2)蚯蚓:生活环境: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

食性:枯枝落叶、垃圾 运 动: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呼 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黏液溶解氧气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

(07、09中考)3、哺乳动物:(1)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如兔、大熊猫(07、08中考)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呼吸:用肺呼吸;循环:心脏有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藻类 如水绵无种子 苔藓 如地钱 孢子植物植物的分类 蕨类 如肾蕨裸子植物 如油松、银杏 被子植物 玉M 、向日葵 有种子种子植物注:(1)对动物的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2)细菌真菌等的分类也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腔肠动物:珊瑚软体动物:河蚌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蜘蛛 鱼类 两栖类:大鲵有脊柱 爬行类:龟鸟类 哺乳类无脊柱 动物的分类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体腔:有膈分为胸腔和腹腔,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