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偏头痛的疗效。
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及西医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及护理,均治疗4周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9例治愈,20例有效,1例无效,有效率达到96.67%;对照组5例治愈,17例有效,8例无效,有效率达到73.3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及护理干预对于偏头痛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偏头痛;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偏头痛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头痛类型,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
其病程长短不一,最长者可达几十年;发作频率和发作的严重程度均不同[1]。
本院从2008年6月至2013年7月通过对30例患者采取积极的中西医治疗以及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13年7月本院住院患者,全部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推出的诊断标准[2],排除其它各种颅内外及全身器质性疾病。
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1~68岁,平均36.5±15.0岁;病程2~15年,平均6.5±2.5年。
对照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35.2±16.1岁;病程1~18年,平均7.0±1.5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全程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及西医护理,口服氟桂利嗪胶囊(10mg qn po),急性发作期加服尼美舒利胶囊(0.1g bid po)。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及护理,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对症下药:风寒证用川芎茶调散加减,风热证用芎芷石膏汤加减,风湿证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肝阳证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浊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肾虚证用大补元煎加减;血虚证用加味四物汤加减;瘀血证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主要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看,偏头痛多由外感风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气血不畅、经络阻滞、脑窍失养而发病。
二、西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1、药物治疗急性发作期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
预防性治疗:适用于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
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抗癫痫药(如托吡酯)等。
2、非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疗法:通过局部注射药物,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等。
三、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1、中药治疗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等不同证型,分别采用相应的方剂治疗。
常用方剂:川芎茶调散、芎芷石膏汤、羌活胜湿汤、天麻钩藤饮、加味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大补元煎等。
2、针灸治疗选穴:常用穴位有风池、太阳、百会、合谷、太冲等。
针法:根据病情选择毫针针刺、电针、艾灸等不同的针法。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肩部的穴位和肌肉,放松紧张的肌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痛。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优势1、提高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西药快速缓解症状和中药整体调理的优势,标本兼治,提高治疗效果。
2、减少药物副作用长期使用西药治疗偏头痛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嗜睡等。
结合中药治疗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从而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2结果 埘照组 3 3例中总有效例数为 2 例, 5 治疗组 4 例中总有效例数为 0 3 , 有效 率分别 为 7 .% 和 9 .%, 组闻差 异有最 著性 (<0 9例 总 58 75 两 P .
05) 。
3讨论 偏 头痛是 一种 以反复 发作 的一侧 搏动性 头痛为 主要瘫 状 , 有或 并
脑颗粒剂 的疗效 比较 , 经统计学分 析 , 差异有 显著性(<0 0)表 明两 P .5, 药联用有 明显的协 同作用 , 自发挥独特 的药理机 制 , 各 治疗 偏头 痛有确 切 的效 果 , 明 改 善病 人 的症 状 , 高生 活 质量 。 能 提
作者 单位 : 黑茏 江省 广播 电视 局五 一四 台卫生厨 中医科 1 0 0 560
1 ; 度 无效 : 疼痛无减轻 ; 总有效 率( ) ( % =痊愈 + 显效 +好转 ) 例数 i /总
1 00% 。
1 4 2 疼痈标 准和疗 效 ..
宫 内节育器 异位 2 3例 临床分析
李 瑞 琼
【 要】 目的 探 讨 宫 内节 育器 (u 异 位 的 临床 诊 治方 法 。 方 法 对 2 摘 1 D) 3例 宫 内节 育器 异 位 的 临床 资料 进行 回顾性 分 析 。 结果 所有 23例 I 位者 均 经 B超 监测 , D异 u 官腔镜 及 开 腹手 术取器 成 功 。 结论 及 时诊 断并 根据 患 者 的情 况 , 取 适 合 的治疗 方 案取 选
对照组 : 养血 清脑 颗粒剂 1 , 天 3 , 包 每 次 饭后 服 ; 治疗组 : 对 照 在 组 治疗的 基础 加尼莫 地 2 0 mg 每 H 3 , , 次 口服 ;Biblioteka 均连续 服用 3 O大 。
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其与神经血管功能紊乱、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饮食、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
中医则将偏头痛归为“头痛”范畴,认为其发病与外感风邪、内伤七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经络瘀阻等有关。
在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麦角胺类药物、曲坦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在缓解偏头痛急性发作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心血管不良反应等。
中医治疗偏头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如风邪袭络型常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肝阳上亢型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型常用八珍汤加减;痰浊上扰型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瘀血阻络型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等。
针灸治疗则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如太阳、风池、百会、合谷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推拿、按摩则可以放松头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中西医结合疗法将西医的对症治疗与中医的整体调理相结合,能够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例如,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时,可以先使用西医的止痛药物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在缓解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以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具体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药物联合。
在使用西医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在服用曲坦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能够增强平肝潜阳、熄风止痛的效果。
二是针灸与药物结合。
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进行针灸治疗。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降低血管紧张性,改善脑血流,与药物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索

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探索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方法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将对其进行探索。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遗传、神经血管调节功能障碍、神经递质失衡、内分泌紊乱、饮食、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中医角度来看,偏头痛多因外感风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导致气血逆乱,经络阻滞,脑窍失养而发病。
在西医治疗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和预防性治疗等。
急性发作期的药物治疗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
对于频繁发作或严重的偏头痛患者,可采用预防性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等。
神经阻滞治疗则是通过局部注射药物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中医治疗偏头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是其核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象,将偏头痛分为多种证型,如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瘀血阻络型、风痰上扰型等,然后分别给予相应的方剂治疗。
例如,肝阳上亢型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型可用八珍汤加减,瘀血阻络型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风痰上扰型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此外,针灸治疗偏头痛也有显著疗效,通过针刺头部及四肢的穴位,如百会、风池、合谷、太冲等,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中医疗法也有助于缓解偏头痛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例如,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可先使用西医的止痛药物迅速缓解疼痛,同时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方法,增强止痛效果,减少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在缓解期,以中医的调理为主,通过中药方剂和针灸等方法改善患者的体质,调节气血阴阳平衡,预防偏头痛的发作,同时可配合西医的预防性药物治疗,巩固疗效。
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缓解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法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
风邪侵袭,上扰清空;肝火上炎,循经上冲;痰湿内阻,清阳不升;瘀血阻络,气血不畅;气血亏虚,脑髓失养等,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内服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对于风邪侵袭型的偏头痛,可以使用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对于肝火上炎型,可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对于痰湿内阻型,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对于瘀血阻络型,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的效果较好;而气血亏虚型的偏头痛,则可服用八珍汤益气养血。
针灸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通过针刺头部及身体的相关穴位,如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缓解头痛。
推拿按摩则可以放松头部和颈部的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西医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急性发作期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等。
预防性治疗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离子拮抗剂(如氟桂利嗪)、抗癫痫药(如托吡酯)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减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头痛的食物等。
此外,心理治疗、神经调节治疗(如经颅磁刺激)等也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能够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例如,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时,可以先使用西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同时配合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增强止痛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在预防偏头痛发作方面,西药的预防性治疗结合中药的调理,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降低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7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组。
两组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入中医护理。
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并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前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临床护理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1]。
目前中西医治疗在该病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促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2]。
但是常规护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需要采取中医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主要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模式,可以强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3]。
为了观察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7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7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组。
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有15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为(46.6±3.6)岁;病程为1~6年,平均为(1.3±0.5)年。
对照组患者中男有19例,女有16例;年龄为35~79岁,平均为(46.3±3.4)岁;病程为1~5年,平均为(1.2±0.4)年。
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②患者与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的患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头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众多,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方面的应用。
一、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是偏头痛发病的核心机制之一。
当大脑皮层受到刺激时,会引起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和血浆蛋白渗出,进而刺激三叉神经末梢释放神经肽,引起疼痛。
神经递质失衡也是偏头痛发病的重要因素。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偏头痛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因素在偏头痛的发病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偏头痛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家族中有偏头痛患者,其亲属患病的风险会增加。
此外,内分泌因素、饮食因素(如饮酒、食用巧克力、奶酪等)、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偏头痛。
二、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头痛”范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主要与外感风邪、内伤肝脾肾、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等有关。
外感风邪是偏头痛常见的病因之一。
风邪侵袭头部,导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从而引起头痛。
内伤肝脾肾也是导致偏头痛的重要原因。
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扰头目,可发为头痛;脾主运化,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荣头目,亦可导致头痛;肾主藏精,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也会引起头痛。
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也是偏头痛的重要病机。
头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不通则痛。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方法1、药物治疗西医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佐米曲坦等)、麦角胺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头痛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5-12-18T11:08:24.4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作者:邱亚丽
[导读] 周口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疗法及护理干预对于偏头痛有较好效果。
周口市中医院河南周口 466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偏头痛的疗效。
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及西医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及护理,均治疗4周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9例治愈,20例有效,1例无效,有效率达到96.67%;对照组5例治愈,17例有效,8例无效,有效率达到73.33%,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及护理干预对于偏头痛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偏头痛;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
偏头痛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头痛类型,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
其病程长短不一,最长者可达几十年;发作频率和发作的严重程度均不同[1]。
本院从2008年6月至2013年7月通过对30例患者采取积极的中西医治疗以及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13年7月本院住院患者,全部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推出的诊断标准[2],排除其它各种颅内外及全身器质性疾病。
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1~68岁,平均36.5±15.0岁;病程2~15年,平均6.5±
2.5年。
对照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8~70岁,平均35.2±16.1岁;病程1~18年,平均7.0±1.5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全程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及西医护理,口服氟桂利嗪胶囊(10mg qn po),急性发作期加服尼美舒利胶囊(0.1g bid po)。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及护理,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对症下药:风寒证用川芎茶调散加减,风热证用芎芷石膏汤加减,风湿证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肝阳证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浊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肾虚证用大补元煎加减;血虚证用加味四物汤加减;瘀血证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1.3疗效标准:痊愈:经过治疗,头痛及伴随的症状消失,且6个月以上无复发者;有效:若疼痛减轻,伴随的症状减轻或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或者疼痛的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1年内复发者;无效:若是疼痛减轻不明显或无改善,发作次数减少或持续时间减少不明显(低于1/3)者[3]。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均采用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4周治疗后,2组间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1。
3 护理
3.1生活起居护理:应保持病室及周围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为患者制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健康的起居安排。
顺应四时,调节阴阳平衡,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基础上安排适合患者自身的户外活动。
力求去避免强光、噪音、气候变化以及睡眠不足或过度等不良因素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3.2情志护理:偏头痛患者由于头部疼痛难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其日常生活,极易产生抑郁、焦虑、急躁等一系列不良情绪。
同时情绪上的不良变化也可以加重头疼和影响头疼的好转。
因此情志疏导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等个体情况,运用中医顺情从欲、移情相制、情志相胜法等情志护理原理对患者进行释疑解惑、说理开导、移情易性,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及转归,消除不良情绪,获得较为适宜的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3.3饮食护理:鼓励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忌烟、酒以及刺激性食物,与此同时遵循辨证施食、辨药施食,因时施食、因人施食等饮食调护原则,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
使患者以及家属了解饮食宜忌。
如风寒证者可用葱白、生姜泡水饮以祛风散寒,忌饮冷饮,忌食生冷瓜果;风热证者可多饮菊花茶、薄荷水以疏风清热,忌食辛辣类食物;痰浊证者可多食冬瓜、扁豆、薏米、木瓜等以健脾祛痰,忌食甜粘、厚腻、烟酒等助湿生痰之品;血虚证者可多食龙眼肉、山药、红枣、党参等补气生血之品,忌生冷、辛辣、粘腻食物。
3.4针灸治疗:在患者的头部和上下肢选穴位接电针仪,进行神经肌肉电针刺激治疗。
不同证型者选穴不同。
风寒证者可取百会、头维、合谷等以散寒止痛;风热证者可取印堂、太阳、风池等以疏风清热;风湿证者可取头维、行间及阿是穴以祛风胜湿;肝阳证者可取曲池、行间、涌泉等穴以平肝潜阳;肾虚证可取命门、关元、合谷以滋阴补肾;痰浊证者可取中脘、内关、丰隆健脾化痰;血虚证者可取肝俞、脾俞、气海等以补益气血;瘀血证者可取上星、率谷、合谷以活血通窍。
4.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其发病率高,疾病机制复杂。
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被激活,使脑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出现神经源性炎症,最终致使中枢神经内源性镇痛系统功能缺陷而成[4]。
偏头痛在中医学中属“头风”、“偏头风”等范畴,头痛的病因总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
外感以风邪为主,挟寒、挟热、挟湿,其证属实。
内伤头痛有虚有实,肾虚、气虚、血虚头痛属虚,肝阳、痰浊、瘀血头痛属实,或虚实兼挟。
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为其病机。
偏头痛严重影响
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
临床观察显示在此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及护理干预能够很好地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戴威.偏头痛患者80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9):833-834.
[2]于生元.全科医生在偏头痛诊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2):69-71.
[3]袁昌杰,陆玉雄.30例偏头痛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74):157-158.
[4]聂鹏,闫奇,聂国勇.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四川中医,2005,23(5):44-45. 作者简介:
邱亚丽(1973年11月----)女,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内科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