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祥: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的建构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一、引言高中历史课程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科技、战争、贸易等。

构建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提高历史素养。

二、知识体系框架图1、古代史1)古代东方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文明。

2)古代西方文明: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等文明。

3)古代中国文明: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2、中世纪史1)中世纪欧洲:包括封建制度、教会、城堡等。

2)中世纪亚洲:包括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等。

3)中世纪非洲和美洲:包括奴隶贸易、土著文明等。

3、现代史1)早期现代欧洲: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2)早期现代亚洲:包括明清时期的中国、日本等。

3)早期现代非洲和美洲:包括奴隶贸易、独立运动等。

4)世界大战:包括一战、二战等。

4、当代史1)冷战时期:包括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2)全球化时期: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

3)当代亚洲:包括中国改革开放、日本泡沫经济等。

4)当代非洲和美洲:包括非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政治改革等。

三、结语以上是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

通过这个框架图,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

因此,学习历史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各个领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高中历史框架图一、古代史部分1、古代中华文明(1)早期中华文明: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2)秦汉文明:秦朝统一、汉朝独尊儒术、大汉盛世(3)繁荣的唐宋文明:唐朝开元盛世、宋朝经济文化高峰(4)明清文明:明朝政治经济高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2、古代西方文明(1)古希腊罗马文明:民主政治、罗马法、文化成就(2)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教会统治、城市兴起(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改革运动、科技发展(4)近代西方文明: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政治制度变革二、近代史部分1、近代中国:清朝衰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2、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民族解放运动三、现代史部分1、现代中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与分裂、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现代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新兴国家崛起、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四、世界史部分1、古代世界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2、中世纪世界: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中亚西亚伊斯兰教文明高峰、东亚儒释道文化圈形成3、近代世界:欧洲崛起与殖民扩张、启蒙运动与科技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4、现代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演变、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是其核心思想,提倡人类文化、艺术和思想的独立与自由。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构建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框架构建

讲座: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的建构■动态性的知识概念框架■主题性的知识联接框架■模块性的知识组合框架■时序性的知识并列框架一、动态性知识概念的框架西周宗法制西周宗法制目的:巩固统治特征:血缘亲疏作用:稳定秩序外延:奠基分封西周宗法制特点:血缘亲疏中央:王位皇位(皇帝制度)地方:分封残存(家天下)家庭:宗族观人才观(唯亲制)政治伦理:尊尊等级生活饮食(礼仪)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开创:隋朝更立之期完善:唐朝革新之时运作:分工协作作用:分割相权,保证皇权三省六部制特点:分工、协作运作:牵制、监督集思广益演变:三省权力中心权力变化(中晚唐)行政:参、议优秀人才(科举制)与三公九卿与皇权矛盾(争、和)明朝内阁制明朝内阁制原因:政务繁多开创:成祖设置性质:内侍顾问结果:君权强化明朝内阁制原因:主观愿望(喜好)与客观时势(事务)性质:殿阁大学士地位:明初地位不高地位抬升(中晚期)行政:内阁与六部内阁与司礼监作用:社会矛盾内阁辅政(革新、权臣)内阁制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原因:海外市场、掠夺原料时间:1840-1842年主要过程:广州、香港岛、东南沿海城市结局:签订《南京条约》变局:国家主权破坏、社会矛盾激化新思潮激荡、世界市场压力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侵华原因:日本侵略的基本国策全面侵略:1937.7-1945.8侵略事件:华北、上海、南京、武汉等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民族统一战线结局: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世界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军国主义传统民族抗战:美苏冷战(20世纪中期)冷战起因: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美苏冷战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冷战概念:除战争以外一切敌对行为早期表现:美国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的反击政治、经济、军事冷战的国际影响:不安与稳定美苏冷战冷战起因: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冷战概念:除战争以外一切敌对行为表现:美国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反击:政治、经济、军事冷战下国际关系: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德国、朝鲜、古巴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冷战下国际经济:经济体系与区域经济主要国家的经济改革二、专题性知识联接的框架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曲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建国初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民主、法制遭践踏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政治建设文革期改革开放以来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初创完善统一大业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理论实践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外交政策调整70年代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具体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就新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步入世界舞台中日建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活动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加强国际合作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多极两极格局建立的基础两极格局的建立两极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的转换交替雅尔塔体系两大阵营对峙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第三世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美日欧)苏联解体旧的格局崩溃、新格局未成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社会主义政权巩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经济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生产资料集中 产品分配向社会主义过渡经济措施:新经济政策 生产资料调整 产品分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经济措施: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农业、工业、思想 特点:缺乏系统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苏联解体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专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课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具体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成就与苏联等十几国家建交步入世界舞台政策制定的背景:国家利益、国际形势政策表现建交高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课时——开创外交新局面外交突破中日建交开创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正常化新时期外交改革开放、和平国际环境外交活动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政策调整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国际合作:区域组织、国际组织日本的大国崛起立体——二战后的世界立体——共和制宪法典型的共和制宪法内阁辅佐法1875年宪法议会立法权对议会负责,权力分立总统行政权国会立法最高法院司法总统行政权对宪法负责,权力制衡国会立法内阁行政总理制约总统三权分立,权力制约美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中美、中日关系中美关系晚清时期(武力、经济侵华民国前期(扶持代理人侵华南京政府(扶持与默认日本民族抗战援华抗日解放战争援蒋反共新中国初期孤立封锁20世纪70年代缓和关系20世纪90年代称霸争、和中日关系晚清时期(武力、经济侵华民国前期(扶持代理人侵华南京政府局部侵华民族抗战全面侵华新中国初期追随美国20世纪70年代缓和关系20世纪90年代谋求大国四、时序性知识列举的框架时代——战国时期(转型变革)战国时期政治:宗法一统崩溃,集权体制实践与推广经济:农业生产革命与工商业的活跃思想:不同阶层的诉求差异,主流思想的起源文化:社会转型,文化创造军功赐爵、新兴阶级、王国自强与郡县技术工具与生产方式、产品产量与流通方式旧贵族、小生产者、新兴地主、社会异见者忧患——浪漫主义、绘画的成熟宋代时期政治:皇权独尊,中央集权经济:农业再次革命与工商业的活跃思想:儒家信仰的重塑,儒家思想的世俗化文化:文人阶层的意趣,市民阶层的生活化分割相权、控制地方、文人政治与危机经济中心、工商业繁荣(时间、空间)理学兴起、理学思想的生活化诗词的繁荣、绘画的风俗、书法的雅俗、技术的功用(印刷术、指南针、活跃)时代——宋代时期(转型变革)时代——清初时期(转型变革)清初时期政治: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国家的巩固经济:工商业繁荣,新生产方式萌芽思想:理学的日益僵化,早期启蒙思想文化:市民阶层的生活需求中央机构完善、边疆地区的控制民营工商、商帮、技术革新君臣关系、生活观、经济观、哲学观小说创作的蓬勃时段——19世纪60、70年代(转型变革)19世纪60 70年代政治:主权沦失,权力机构变化(总理衙门)经济:洋务产业的实践,新生产方式兴起思想:中体西用思潮,早期维新思想社会习俗:工业文明下的生活现代化领土、关税、司法军事、民营、卷入世界市场封建制、代议制、工业文明(技术)世界格局:新工业革命开启、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列强瓜分中国,洋人的朝廷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与困境思想:实业救国,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救国实践: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土、使馆、外务部、驻兵轻工业、沿海沿江、列强的排挤维新派、革命派、守旧派世界格局:新工业文明与世界市场确立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时段——20世纪80、90年代(转型变革)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国家解体20世纪8090年代美国:转型为知识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自主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政治改革与解体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经济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危机、调整、发展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格局:区域经济集团化与全球化时段——17世纪的英国时代(转型变革)17世纪的英国时代政治: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经济:海外殖民扩张,颁布航海条例思想: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科学:探寻自然规律,完成重大概括开启资产阶级代议制构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物理学—经典力学(牛顿)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市场、资金)。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指南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指南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指南高中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的兴衰到现代社会的变革,从政治制度的演进到经济发展的脉络,从文化传承的延续到科技进步的历程。

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还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应试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提供一份高中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的指南。

一、明确历史学习的主线在构建知识体系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几条主线。

一般来说,高中历史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思想等方面来划分主线。

时间顺序是最基础的主线,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将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串联起来。

例如,中国历史可以从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依次梳理;世界历史则可以按照古代文明(如埃及、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国际关系等阶段进行整理。

政治制度主线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及其演变。

比如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近代的民主革命与政治制度的探索,以及西方的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等。

经济发展主线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的变化。

像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

文化思想主线则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比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二、整理历史知识的框架有了主线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整理历史知识的框架。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制作时间轴以时间为横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标注在上面,并简要记录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时间轴能够直观地呈现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不同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和时间间隔。

2、绘制思维导图围绕各个主线主题,将相关的知识点以分支的形式展开。

比如在“政治制度”这个主题下,可以细分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近代政治制度等分支,再进一步细分具体的制度内容、特点和影响。

高三历史教学中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的架构与自我命题能力...

高三历史教学中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的架构与自我命题能力...

高三历史教学中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的架构与自我命题能力的引导杭州高级中学赵一兵内容摘要:笔者对高三的历史复习概括起来的心得,就是八个字即(掌握和使用知识理论时的)“死去活来”和(出题、解题时的)“得意忘形”并重,并以此来架构一个适宜高三历史教学的新复习模式。

“死去活来”就是指对历史基础知识要去死背,而且要背得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决不能模糊和混淆;对基本能力、基本历史常识和理论要活用,要来去运用自如。

“得意忘形”是指在解题时要能灵活运用历史知识之真意答题而不是死记、死用知识点,要善于寻找知识点间的线索来回答灵活的历史题目。

这实际上就是架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与自我设、解题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步骤是:(1)架构四层历史基础知识网络体系,即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知识网络体系;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以历史常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分地域和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知识网络体系。

这四层知识网络体系在架构的同时也在课堂上供大家交流和讨论,以期共同提高和激活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将各种的各类历史基础知识在架构好的知识网络体系中灵活运用,同时也是对基础较弱的同学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和补充。

(2)培养学生依托课本内容或基础知识网络体系来进行自我设计和解答练习题的能力。

即学生依托课本知识为材料进行出题、解题的训练,并通过课堂讨论,以期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解题能力的黄金结合来实现之。

通过架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与自我设、解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能力得到稳固,并提升了其各类考虑历史变化的常识能力和解题的思维能力,为其成为未来社会真正有用的合格公民创造一定的条件。

关键词:架构、知识网络体系、引导、命题正文:当历史教学进入高三阶段时,师生目标也逐渐趋同了,即在健全学生的人格、公民道德情操基础上,要争取在高考的文综考试中考出最好的成绩,以便更好地向高一级学府输出优秀人才(学生及家长更看重的是后者)。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知识体系框架构建(共32张PPT)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知识体系框架构建(共32张PPT)

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
两极格局建立 的基础
两极格局的 建立
两极格局的 演变
多极
两极格局的 终结
雅尔塔体系
全 面
两大阵营对峙
冷 战
国际力量的 分化、组合
第三世界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与 局
资本主义阵营(美日欧部)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苏联解体

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 联 社 会
社会主义 经济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与三公九卿
与皇权矛盾(争、和)
明朝内阁制
明 原因:政务繁多 朝 开创:成祖设置 内 阁 性质:内侍顾问 制
结果:君权强化
原因:主观愿望(喜好)与客观时势(事务)
明 性质:殿阁大学士 朝 内 地位:明初地位不高
内阁制 地位抬升(中晚期)
阁 行政:内阁与六部 制
内阁与司礼监
作用:社会矛盾 内阁辅政(革新、权臣)
讲座: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的 建构
■动态性的知识概念框架 ■主题性的知识联接框架 ■模块性的知识组合框架 ■时序性的知识并列框架
一、动态性知识概念的框架
西周宗法制
西 目的:巩固统治 周 特征:血缘亲疏 宗 法 作用:稳定秩序 制
外延:奠基分封
特点:血缘亲疏
西 中央:王位 周
皇位(皇帝制度)
宗 地方:分封 残存(家天下)
对宪 法负 责, 权力 制衡
三权 分立,
知识——中美、中日关系
中美关系
晚清时期 (武力、
经济 侵华
民国前期 (扶持代
理人 侵华
南京政府 (扶持与 默认日本
民族抗战 解放战争

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高中历史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具教学特色的教学体系,然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发展中,高中历史知识点教学所具有的知识碎片化、多面化等特点都受到了广大高中历史教学人员关注,如何才能够科学而有效地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串联工作,从而帮助学生构造起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思维导图,提高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效率。

以下,本文以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题,从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两方面展开论述,深刻研究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标签: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高中;历史;应用引言知识体系法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在过程中提高知识点之间的串联程度,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有理可依、有迹可循的学习历史知识点。

知识体系法教学对于历史教学等文科教学意义非凡,在从前,历史教学始终被知识点碎片化等问题所困扰,学生在接受历史教学时往往难以形成一个科学而高效的知识梳理体系,而知识体系法教学就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需求,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历史知识点梳理成一个便于理解和背诵的知识体系,保证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而在知识体系法教学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应用经验不充足或是其他现实原因,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以知识体系构建不全面和知识体系构建不科学两方面尤为突出。

一.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知识体系构建不全面、知识体系构建不科学两方面。

1.1知识体系构建不全面在构建知识体系法教学时,知识体系构架的全面性是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

而很多教师在进行知识体系构建时,时常存在着知识体系构建不全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构架知识体系时经验不丰富等问题所导致的。

构建知识框架有效整合高中历史教材--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等课为例

构建知识框架有效整合高中历史教材--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等课为例

案例ANLI整合教材要以考试说明、知识点为核心,建知识框架。

下面以岳麓版《历史》例,浅谈笔者整合教材的方法。

方法一:知识迁移举例:以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为例。

这两课中都含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一知识点,而且此内容是高频考点。

为突出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并完善知识体系,笔者将第10课中第三个子目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的内容放到第11课第一个子目之前进行讲解,内容整合后,构建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历程”的结构框架:第一阶段—19世纪60至70年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第二阶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第三阶段—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19年一战结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第四阶段—1919年一战结束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萧条;第五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显著发展;第六阶段—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解放战争之前,近代民族工业日益萎缩;第七阶段—1945年解放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绝境。

如此一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一知识点内容完整、线索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标准》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只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之一,如果只拘泥于教材讲述,学生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肯定是残缺的,因此要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补充,内容整合后的知识框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新变化”:一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3.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4.实行福利制度);二是企业的自我调整(1.人民资本主义;2.经营者革命);三是第三产业兴起(1.含义;2.原因;3.影响);四是新经济的出现(1.含义;2.原因)。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知识结构顺应了课改要求,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顺应高考命题趋势,提高复习效率。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构建知识框架,将各模块、各专题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日常学习、高年级学生备考有很大帮助。

一、顺应新课程改课教材变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通史教学体系,不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循环,而是采用“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

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

历史学科的教和学亦离不开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

较之于传统通史教材体系,每个单元介绍同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使用现行的“模块+专题”的教材时,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主题明确,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注重主题性和系统性,“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整合”。

这种体系设置强调需要整体、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维能力。

不仅提高综合分析及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也带动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教和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传统历史课堂只是关注教授具体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要素划分为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记忆。

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更要求理解和运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知识的网络,将各个模块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和原理,纳入完整体系之中,反映其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 国 时 期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时代——宋代时期(转型变革)
政治:皇权独尊,中央集权 分割相权、控制地方、文人政治与危机
宋 代 时 期
经济:农业再次革命与工商业的活跃 经济中心、工商业繁荣(时间、空间) 思想:儒家信仰的重塑,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理学兴起、理学思想的生活化 文化:文人阶层的意趣,市民阶层的生活化 诗词的繁荣、绘画的风俗、书法的雅俗、技 术的功用(印刷术、指南针、活跃)
时段——19世纪60、70年代(转型变革)
政治:主权沦失,权力机构变化(总理衙门)
19 世 纪 60 70 年 代
领土、关税、司法 经济:洋务产业的实践,新生产方式兴起 军事、民营、卷入世界市场 思想:中体西用思潮,早期维新思想
封建制、代议制、工业文明(技术) 社会习俗:工业文明下的生活现代化
世界格局:新工业革命开启、代议制的完 善与扩展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时代——清初时期(转型变革)
政治: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国家的巩固 中央机构完善、边疆地区的控制
清 初 时 期
经济:工商业繁荣,新生产方式萌芽 民营工商、商帮、技术革新 思想:理学的日益僵化,早期启蒙思想
君臣关系、生活观、经济观、哲学观 文化:市民阶层的生活需求
小说创作的蓬勃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模块性知识组合的框架
立体——二战后的世界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立体——共和制宪法
法 1875年 宪法 美 1787年 宪法 中华民 国临时 约法
议会立法权 对议 会负 责, 权力 分立
总统行政权
内阁辅佐 总统行政权 国会立法 最高法院司法 国会立法 内阁行政 总理制约总统
典型 的 共和 制 宪 法
美 苏 冷 战
冷战下国际经济:经济体系与区域经济
主要国家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专题性知识联接的框架
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建国初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人民代 初 政治 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 创 建设 文革期 民主、法制遭践踏 曲折 改革开 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 放以来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明 朝 内 阁 制
性质:殿阁大学士 地位:明初地位不高
内阁制 地位抬升(中晚期) 内阁与司礼监
行政:内阁与六部
作用:社会矛盾
内阁辅政(革新、权臣)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鸦片战争 原因:海外市场、掠夺原料
鸦 片 战 争
时间:1840-1842年 主要过程:广州、香港岛、东南沿海城市 结局:签订《南京条约》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建立 的基础
雅尔塔体系
两大阵营对峙
两极
两极格局的 建立
两极格局的 演变 两极格局的 终结
全 面 冷 战
第三世界
国际力量的 分化、组合
多极
与 局 资本主义阵营(美日欧) 部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热 战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世界格局的 转换交替
20 世 纪 80 90 年 代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时段——17世纪的英国时代(转型变革)
17 世 纪 的 英 国 时 代
政治: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 开启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海外殖民扩张,颁布航海条例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市场、资金) 思想: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 构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科学:探寻自然规律,完成重大概括 物理学—经典力学(牛顿)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中日关系
晚清时期 (武力、 经济 侵华 民国前期 (扶持代 理人 侵华 新中国 初期 追随 美国
南京政府 局部 侵华
民族抗战 全面 侵华
20世纪 70年代 缓和 关系
20世纪 90年代 谋求 大国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四、时序性知识列举的框架
时代——战国时期(转型变革) 政治:宗法一统崩溃,集权体制实践与推广 军功赐爵、新兴阶级、王国自强与郡县 经济:农业生产革命与工商业的活跃 技术工具族、小生产者、新兴地主、社会异见者 文化:社会转型,文化创造 忧患——浪漫主义、绘画的成熟
讲座:
高中历史知识框架体系的 建构
■动态性的知识概念框架 ■主题性的知识联接框架
■模块性的知识组合框架
■时序性的知识并列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动态性知识概念的框架
西周宗法制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巩固统治 特征:血缘亲疏 作用:稳定秩序 外延:奠基分封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特点:血缘亲疏
西 周 宗 法 制
中央:王位 地方:分封
家庭:宗族观
皇位(皇帝制度) 残存(家天下) 人才观(唯亲制)
政治伦理:尊尊等级
生活饮食(礼仪)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唐三省六部制
三 省 六 部 制
开创:隋朝更立之期 完善:唐朝革新之时 运作:分工协作 作用:分割相权,保证皇权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特点:分工、协作
三 省 六 部 制
运作:牵制、监督
演变:三省权力中心 行政:参、议
集思广益
权力变化(中晚唐)
优秀人才(科举制)
与皇权矛盾(争、和)
与三公九卿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明朝内阁制
明 朝 内 阁 制
原因:政务繁多 开创:成祖设置 性质:内侍顾问
结果:君权强化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原因:主观愿望(喜好)与客观时势(事务)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世界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与代议制的完善
鸦 片 战 争
原因:世界工厂与拓展市场 国内背景:农业经济的危机与政治腐败
对外:闭关锁国与贸易走私 战争进程:侵占要地与军事胁迫
抗争:军队抗战与民间自发 战争结局:签订《南京条约》与影响 变局:国家主权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新思潮激荡、世界市场压力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课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外交 政策 政策制定的背景:国家利益、国际形势 政策 表现 建交 高潮 外交 成就 步入世 界舞台
新中 国初 期的 外交 政策 与成 就
具体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与苏联等十几国家建交 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侵略进程:局部侵华与全面侵华 特征:重要事件与侵略暴行 民族抗战: 一民 战族 线统
国民政府正面 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战场 结果: 迟缓与丧师失地 存依 合配
中共敌后 战场
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开辟敌后抗日根 据地
百团大战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美苏冷战(20世纪中期) 冷战起因: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 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
对宪 法负 责, 权力 制衡 三权 分立, 权力 制约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知识——中美、中日关系
中美关系 晚清时期 (武力、 经济 侵华 民国前期 (扶持代 理人 侵华
南京政府 (扶持与 默认日本
民族抗战 解放战争 援华 援蒋 抗日 反共
新中国 初期 孤立 封锁
20世纪 70年代 缓和 关系
20世纪 90年代 称霸 争、和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抗日战争 侵华原因:日本侵略的基本国策
抗 日 战 争
全面侵略:1937.7-1945.8 侵略事件:华北、上海、南京、武汉等 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民族统一战线 结局: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抗 日 战 争
世界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军国主义传统 特征:转嫁危机与转移矛盾 国内背景:国共内战与国力贫弱 特征:可乘之机与军力自信
旧的格局崩溃、新格局未成
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专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与 改 革 社会主义 政权巩固 向社会主 义过渡 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
经济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生产资料集中 产品分配 经济措施:新经济政策 生产资料调整 产品分配 经济措施: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农业、工业、思想 特点:缺乏系统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课时——开创外交新局面 外交 突破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开 创 外 交 新 局 面
政策 改革开放、和平国际环境 新时 调整 期外 外交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交 活动 国际合作:区域组织、国际组织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日本的大国崛起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美 苏 冷 战
冷战概念:除战争以外一切敌对行为 早期表现: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的反击 政治、经济、军事 冷战的国际影响:不安与稳定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冷战起因: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 冷战概念:除战争以外一切敌对行为 政治:杜鲁门主义 表现:美国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反击: 政治、经济、军事 冷战下国际关系: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 德国、朝鲜、古巴 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变革)
政治:列强瓜分中国,洋人的朝廷
19 世 纪 末 20 世 纪 初
领土、使馆、外务部、驻兵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与困境 轻工业、沿海沿江、列强的排挤 思想:实业救国,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
维新派、革命派、守旧派 救国实践:农民阶级、资产阶级
一国两制 统一 大业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理论
实践
现代 中国 的 政治 建设 与 祖国 统一
完 善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建国初 政策 具体外交方针 期的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交政策 现代 与成就 成就 新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 步入世界舞台 中国 70年代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的 外交成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 对外 就 中日建交 关系 改革开放 外交政策调整 以来的外 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加 交活动 强国际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