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媒介与性别:女性魅力、男子气概及媒介性别表达

精彩摘录
关于劳动妇女和消费主义的性感女性的争论,为什么会走进死胡同。要从这两种解放性叙事中选取唯一一个 正确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两种形象,一种来自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推进,另一种由资本和市场所引 导,它们都不是属于女性的自主表达。
值
第二节劳动妇 女的婚恋与家 庭
第三节劳动妇 女的身体与母
职
第四节 《中国 妇女》的沉浮 与劳动妇女形 象的黯淡
第二节资本与爱情: 国产言情剧的价值济
学
第三节作为镜像的 参照:好莱坞电影 中的华人女性与中
国形象
第一节网络女 性写作—阅读 社群的在线活
动
第二节网络女 性写作的性别 化想象与通俗 女性主义
女性意识”是中国女性主义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很难在西方女性主义浪潮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述方式 和社会运动纲领。所谓的“女性意识”,一方面是指女性身为女性的自觉,或者说对女性身份的敏感;另一方面 是指女性对性别压迫的自觉和反抗。
这种被重新发现的过程,暗示了女性在性别叙事中的位置:无论是“被遮蔽”还是“被解放”,妇女性别身 份的塑造权都并没有掌握在女性自己手中。从“被遮蔽”到“被解放”,都是社会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
读书笔记
是刷到书友的书评觉得有意思,而后才将这本书加入书架。
脉络清晰,通俗易懂,看完本书甚至想去收藏下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妇女》。
结合《中国妇女》对上世纪50年代以后女性生存状态与两性亲密关系叙事的分析比较有趣,之后涉及网络写 作和言情剧的部分,没有看到太惊艳的分析。
作者反复提到女性特质,不知道到底是指社会建构的还是生物性别特征,如果是社会建构必然会因为社会文 化变迁产生不同标准,那作者如何对不同女性特征厚此薄彼呢?。
媒介与社会性别互动关系研究

2019.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一、社会性别理论基础“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女权学术研究的中心内容。
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了人类的性别具有双重性,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生理性别(sex)指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差异,即普遍存在的、一般不可改变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
而社会性别(gender)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它指的是男性与女性社会差异,是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差别和社会关系。
”[1]社会性别所研究的男性女性并非孤立的两大群体,而是在社会化进程中产生互动关系的,比如权利关系。
进一步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淀的结果,男女地位建构不平等,现状正是男性多居于统治主体地位,而女性多处于被支配的附属地位。
于是,在这场女性主义运动大潮中,社会性别理论持有者针对传统知识文化提出质疑,对生理性别进行批判,并认为以两性分别具有的共同特征为标准而将其直接归类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简单地说,他们认为两性之间所具有的“性别差异”并非先天的,而是在文化因素影响的社会化进程中产生的,是“非自然”的后天形成。
“性别是文化指定、文化分配、文化强加的。
用福柯的话说,是因‘一种复杂的政治机制’而产生于身体、行为和社会关系间的一套效应”。
[2]社会性别理论将性别研究视域切入至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文化根源,为人们重新审视“性别”提供了新的契机。
[3]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进程中,“非自然”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革新,因此影响社会性别问题的客观性因素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
可以说,社会性别理论的提出具有开创性意义,但是我们的研究视域并不该停留于某一时代,而是将其放置于实际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才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爬坡。
二、媒介与社会性别的互动关系(一)媒介对社会性别具有建构作用媒介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性别角色现状。
关于媒介批评的书籍

关于媒介批评的书籍关于媒介批评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几本经典之作:《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媒介批评学》《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媒介素养导论》《媒介伦理学》这些书籍涵盖了媒介批评的多个方面,包括传播学理论、媒介研究方法、媒介素养和媒介伦理等。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媒介批评的人来说,这些书籍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以下书籍:《全球传播与文化研究导引》:介绍了全球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路径和研究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全面深入的视角。
《网络传播学新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传播方式。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理解现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视角》:这本书将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媒介文化研究的多种方法和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媒介文化的本质和影响。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性别角色和关系。
对于关注性别平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媒介与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本书有助于理解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观点,有助于深入了解媒介批评的多个方面。
无论是对媒介研究感兴趣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者,都能从这些书籍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总之,关于媒介批评的书籍有很多,以上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书籍涵盖了媒介批评的多个方面,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媒介素养和伦理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媒介批评的本质和意义,提高对媒介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无论是对媒介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学者还是从业人员,都值得一读。
媒介和社会性别2 女权主义者Adrienne Rich及其思想介绍

• 2) involving or exercising compulsion; coercive. • “Compulsion” (noun): 1) the action or state of forcing
or being forced to do something; constraint. • 2) an irresistible urge to behave in a certain way,
“OBLIGATORY” (Wittig, 107)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or INSTITUTION.
Compulsory/Compulsion
• “Compulsory” (adjective): 1) required by law or a rule; obligatory: for instance,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Wittig, 105; Rich, 652). • Both see heterosexuality as an IDEOLOGY deserving of
critical reflection (Wittig, 105; Rich, 638). • Both see heterosexuality as a “COMPULSORY” (Rich) or
• Both see sexuality as intimately related to politics and economics (class struggle, for Wittig).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散点读书笔记传播学班201012071036 路璐一、作者介绍曹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出版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学术研究聚焦传播政治经济学,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书刊出版研究。
2000年获得“南京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2002年7月学术论文《香格里拉:超越边界的想象》获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奖;(从这个论文题目来看,我个人觉得曹晋老师应该是一位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女性;而通过浅读这本书,也印证她“实证主义与理论架构”并行的研究风格。
)在上海高校教育领域和复旦大学教学领域都荣获过多个优秀荣誉。
2005年赴耶鲁大学访问研究, 2006年赴多伦多、魁北克、温哥华等城市完成加拿大国际出版研究项目。
2009年入选哈佛燕京项目, 并受邀在哈佛大学英文演讲。
已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三部,发表论文40余篇,另有多套为讲授课程主编的配套译丛。
二、内容摘要本论著的上篇着力勾勒西方女性主义批判传播研究的理论、主要议题与质化方法,揭示全球媒介组织与权力体制仰赖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运作,构连创造剩余价值的受众商品与阶级、社会性别、种族、科技的构建关系异常隐蔽地操纵(hidden manipulate)着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
论著的下篇是作者就本土社会传播情境中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专题研究,反思本土女性主义话语中关于女同性恋议题的盲点;另类媒介建构的同性恋公共空间讨论;体育媒介话语生产的男性气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市场经济的正当性如何交织为东方中国一致的现代化表征;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下时段,在地域与城乡的区隔中所潜藏的阶级与社会性别问题;以及妇女类时尚杂志如何作用于都市女性生活方式。
(书中引述了了卡特.斯坦纳提出应该从文本、机构、受众三者之间相互勾连的关系或一种高度内在化的结构来理解媒介,我想,作者应该是受此启发,并受到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影响,提出了)作者把传播现象与传播结构遮蔽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放置于支配(dominance)与从属(subordination)的社会“结构”问题的分析之中,希望解构媒介再现与传播科技使用的“社会性别平等”的种种霸权结构与迷思假象。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在对“什么是社会性别”、“怎样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媒介”等问题给予回答的同时,阐述了社会性别与媒介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美国女性电视频道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态进行了个案剖析,探讨涉及性别研究与媒介研究两大领域。
作者是刘xx,副编审。
中国传媒大学外事处长兼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传播学会会员。
著、译有:《媒体职业女性的困境》、《从女性研究谈传媒教育功能》、《高等教育中女性管理者的角色透视》、《国际传播》等。
2023年女性学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女性学专业考研书目2023年女性学专业考研书目1.《性别研究: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作者:张岩、李梅芳、朱果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2.《女性主义简史》作者:玛吉特.哈特曼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3.《女性主义批判》作者:瑞塔.费尔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4.《女性主义,黑色历史与红色转型:新世纪中国女性问题研究》作者:谢青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5.《性别与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作者:刘嫣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6.《对权力的批判:女性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作者:珍妮特.塞莫尔出版社:思想力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7.《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化研究》作者:孙军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8.《扭曲的恋爱:女性主义批判视角下的现代爱情》作者:伍凤霞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9.《妇女问题研究》作者:张锦华、刘青峰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0.《社会历史与女性:现代性、国家、民族和性别》作者:吕宁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11.《现代性、性别与跨国婚姻》作者:张瑞玲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2.《女性经验与历史理论》作者:罗西.布雷迪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13.《跨国女性主义批评:中西交织的视界》作者:严芊芊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4.《探索性别与身份:理论与文献研究》作者:斯蒂芬.佩'15.《跨越性别: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的贡献》作者:吴勇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1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生态环境研究》作者:侯青芳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7.《性别的世界》作者:路易丝.弗雷希特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8.《性别问题与家庭问题研究》作者:姚梓蜜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9.《性别话语批判的视域》作者:林现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20.《女性生命力:女性主义的发展和跨国对话》作者:贝尔.胡克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21.《性别与传媒研究》作者:卢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22.《女性经验与叙事治愈探讨》作者:于哲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23.《性别叙事与文化权力》作者:陈永福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24.《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性别问题研究》作者:龚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25.《女性主义跨国批评(精装版)》作者:罗西.布雷迪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以上书目涵盖了女性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供考生参考阅读。
2016年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及媒介与女性方向介绍

2016年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及媒介与女性方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参考书目详细解析,自2009年起,中传就不再指定参考书,凯程中传考研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和命题老师的推荐,为大家列出传播学参考书目:
凯程为有意向报考传播学专业媒介与女性方向的考生提供相关介绍: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
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
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
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新闻传播学院王蕾
(一)英文原著:
mercializing Women:Images of Asian Women in the Media
2.Cosmo Woman:The World of Women's Magazines
3.Featuring Females Feminist Analyses of Media
4.Forever Feminine:Women's Magazines and the Cult of Femininity
5.Gender and Racial Images Stereotypes in the Mass Media
6.Images if Women in the Media
7.Out of Focus:Writings on Women and the Media
8.Representing Women: Myths of Femininity in the Popular Media
9.Screening Genders
10.Turning It On :A Reader in Women Media
11.Understanding Women's Magazines
12.Women and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Women and Media Challenging Feminist
Discourse
13.Women and media
14.Women and Print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Femininity in the Early Periodical
15.Women and the Media :Diverse Perspectives
16.Women Feminism and Media
17.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
18.Women Media and Consumption in Japan
19.Women Media and Crisis Femininity and Disorder
20.women politicians and the media
21.Women Watch Television
22.women, Media, and Politics
23.women, politics, media
24.Women's Magazines 1940-1960
25.Women's Magazines the First 300 Years
26.Women's Power and Roles in the Arts and Mass Media
27.Women's Worlds Ideology Femininity and Woman's Magazine
28.Doing Research on Women's Communication
29.Gender and the Media
30.Women Making News Gender and Journalism in Modern Britain
31.The First Magazine:A History of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32.Representing Men
(二)译著:
1.【荷】L.van Zoonen著;曹晋等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英】Cynthia Carter等编纂:《性别新闻学》(前版本中译名为《新闻、性别与权力》,
1999年出版),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
3.【美】卡罗琳·凯奇著:《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中视觉刻板印象的起源》,天
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4.【美】苏·卡利·詹森:《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7年。
5.【英】休·索海姆Thornham , S.:《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英】卡特(Carter,C.),【美】斯泰纳(Steiner,L.)编:《批判性读本:媒介与
性别》(英文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7.【美】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三)港台版学术专著:
1.香港电视醒觉协会编:《九十年代妇女与传媒》,香港,1991年。
2.香港中文大学:《性别与传媒》,香港,1996年。
3.Micky Lee,Anthony Fung著:Media ideologies of gender in Hong Kong,香港,2006
年。
4.《女声喧哗:媒介与文化阅读》,香港,2002年。
5.《女性书写:电影与文学》,香港,1997年。
6.张锦华著:《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理论与实例》,台湾,1994年。
7.林芳玫著:《女性与媒体再现:女性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台湾,1996年。
8.《女性与影像:女性电影的多角度阅读》,台湾,1994年。
9.《女性与电影:摄影机前后的女性》,台湾,1997年。
(四)内地出版学术专著: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4.陈阳:《协商女性新闻的碎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媒体里的国家、市场和女性
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5.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6.李琦:《传媒与性别:女性媒介的传播社会学阐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丁少彦:《意义的构成:美国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年。
8.刘胜枝的《当代女性杂志的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刘利群等:《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0.李晓红:《女性的声音: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学林出版社,2008年。
11.马中红:《被广告的女性:女性形象传播的权力话语研究》,新华出版社,2009年
12.赵群等著:《社会性別与技朮生存环境》,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13.李长青:《女性与信息技朮革命》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0年
14.刘利群著:《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张敬婕:《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16.《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
17.《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
18.《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
19.《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精选》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三联
书店2000年。
20.《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Susan.A.Bason著,(台湾)刘秀娟、林明宽译,
扬智文化,1994年。
21.《女性权力的崛起》,王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2.《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五)女性主义奠基作品(七部)
1. 彼森(Christine de Pizan):《女性之城》(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1405年出版。
2. 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2年出版。
3. 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出版。
4.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1949年出版。
5. 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1963年出版。
6. 米利特(Kate Millet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1970年在美国出版,1972年在英国出版。
7. 格里尔(Germaine Greer)的《女太监》(The Female Eunuch),1970年在英国出版,
1971年在美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