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诊治进展
ITP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ITP治疗临床研究进展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下降,导致出血倾向。
ITP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
然而,随着对ITP病理生理的深入理解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临床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以下是ITP治疗临床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1. 免疫抑制剂疗法:目前,免疫抑制剂已成为ITP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对血小板的破坏,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
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环磷酰胺等。
近年来,临床研究已经探索了新的免疫抑制剂,如雷立替尼(Rituximab),这是一种抗CD20抗体,已在ITP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 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类刺激骨髓产生血小板的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两种血小板生成素是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包括罗莫库珠单抗(Romiplostim)和艾柏仙单抗(Eltrombopag)。
这些药物可以刺激骨髓中的血小板生成,并提高血小板计数。
临床研究表明,血小板生成素在ITP治疗中具有很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以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
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一些免疫调节剂在ITP治疗中具有潜力。
例如,丹华替尼(Danazol)是一种合成的雄激素类似物,已被证明在提高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此外,一些免疫调节剂还在临床试验中,如Fostamatinib,这是一种靶向骨髓激酶(SYK)的抑制剂,已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改善血小板计数的有效性。
4.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领域,旨在通过操纵目标基因来治疗疾病。
在ITP治疗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扰素-γ,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上。
干扰素-γ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免疫反应。
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γ可以提高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并增加血小板的生存时间。
SLE、ITP诊断标准及诊治疗进展

ITP诊断标准及诊治进展诊断标准:多次检验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具有以下各项中任何一项:①泼尼松治疗有效;②摘脾治疗有效;③PAIg增多;④PAC增多;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病程6个月以内,起病急,血小板减少严重,巨核细胞趋向幼稚者属急性型,儿童多见;病程长(一般超过12个月),起病较缓者为慢性型。
治疗原则: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首选治疗措施。
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1~2mg/kg,口服。
待血小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缓慢减量。
小剂量(每日5~10mg)维持治疗3~6个月。
2.脾切除脾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适用于:(1)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者;(2)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停药或减量后复发或需较大剂量(每日10mg以上)才能维持者;(3)对糖皮质激素应用有禁忌者;(4)51Cr核素标记扫描显示血小板主要在脾脏破坏者。
脾切除的相对禁忌证有:(l)ITP首次发作者,尤其是儿童;(2)患有心脏病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3)妊娠期妇女;(4)年龄小于2岁者。
3.免疫抑制剂治疗适用于:(1)对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治疗效果不佳者;(2)不能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脾切除者;(3)初治后数月或数年复发者。
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
此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应慎用。
4.其他达那唑对部分患者有效。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可用于严重出血、手术或分娩前,以快速提高血小板数。
严重出血危及生命或需进行各种手术者,可输注血小板悬液。
应避免应用减少血小板数量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进展:美罗华、抗-D免疫球蛋白SLE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美国风湿病协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修订的诊断标准(1982年)1、颊部红斑疹(蝶形红斑)2、盘状红斑3、光过敏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表现为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7、肾病变:尿蛋白〉0.5g/24小时或+++持续或管型:红细胞、颗粒或混合性管型8、神经系统异常:抽搐或精神病(除外药物其他原因)9、血液学异常:溶血性贫血,白细胞<4.0×109/L至少2次以上或淋巴细胞<1.5×109/L至少2次以上,血小板减少<100×109/L10、免疫学异常:狼疮细胞阳性或抗ds-DNA抗体效价增高或抗Sm抗体阳性或梅毒免疫血清试验假阳性(持续至少6个月)11、抗核抗体(ANA)效价增高以上11项中先后或同时至少有4项阳性者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一)轻型SLE症状轻微,无重要内脏损害,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用非甾体抗炎药;以皮肤损害为主可用抗疟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策略与药物研究进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策略与药物研究进展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近年来,ITP的治疗策略和药物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治疗策略方面,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表现,可分为观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在无出血倾向的轻型病例中,可以进行观察,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和相关指标,密切观察病情的演变。
对个别症状明显但没有严重出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而对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如脾切除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药物治疗方面,以免疫调节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地塞米松和免疫球蛋白等,可以迅速提升血小板计数,但疗效可持续时间较短。
免疫抑制剂则包括环孢素、硫唑嘌呤等,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减少自身抗体的生成,以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罗昔康比(Romiplostim)和艾司欧肽(Eltrombopag)等,可以刺激骨髓内巨核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
药物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靶向治疗药物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研发。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是一种针对CD20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已被广泛应用于ITP的治疗中。
罗昔康比(Romiplostim)和艾司欧肽(Eltrombopag)则是血小板生长因子类药物,能够刺激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提高血小板计数。
这些新型药物相对传统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除了药物治疗,免疫吸附、干扰素等新的治疗方法也在逐渐发展。
免疫吸附是通过与患者的血液接触,去除体内异常的免疫因子,达到治疗效果。
而干扰素则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清除能力,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和改善症状。
总的来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策略和药物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策略和进展预后评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策略和进展预后评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其特征为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本文将讨论ITP的治疗策略和进展预后评估。
治疗策略:1. 观察治疗:轻度和无症状的ITP患者,可以采取观察治疗,尤其是儿童患者。
每3-6个月进行一次血小板计数检查,观察病情是否进展。
2. 药物治疗:对于有出血或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的患者,需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长春新碱和氟尿嘧啶)以及免疫球蛋白。
3. 促进血小板生成药物:对于无效或不适用于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促进血小板生成药物,如罗克司他(romiplostim)和艾尔阿替尼(eltrombopag)等。
4. 外科治疗:对于难以控制的严重出血或伴有巨大脾脏的患者,可以考虑脾脏切除术(splenectomy)。
进展预后评估:1. 首次确诊时的评估:包括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出血倾向评估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检测等。
这些评估可以帮助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2. 治疗期间的监测: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出血评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
此外,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特别是出血情况和全身状况。
3. 长期预后评估:ITP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大多数患者具有良好的预后。
但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慢性病程或复发。
因此,长期随访对于评估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在随访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管理并发症,以及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ITP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个体化选择。
观察治疗适用于轻度或无症状患者,而药物治疗、促进血小板生成药物和外科治疗等方法则针对有明显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的患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出血倾向和皮肤紫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ITP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在ITP的发病机制方面,自身免疫机制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特异性抗体对血小板抗原的结合,引起血小板被巨噬细胞破坏,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近年来研究发现,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ITP的发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ITP患者T细胞异常激活,导致对巨噬细胞的杀伤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从而增加血小板破坏。
治疗方法方面,ITP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以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为首选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提高血小板计数。
对于无法耐受或无效的患者,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他克莫司)和抗CD20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也可以用于治疗。
而手术治疗主要是脾切除术,脾切除能够显著提高血小板计数,但长期效果仍待进一步评估。
在预后评估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寻找预测ITP预后的因素。
例如,年龄、血小板计数、疾病持续时间、免疫学指标等因素与ITP预后有关。
一些研究还发现,血小板计数与预后有较好的相关性,低血小板计数与不良预后相关。
除了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还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值得关注。
例如,一些研究探讨使用干细胞移植治疗ITP的可行性,通过重建患者免疫系统,提高血小板计数。
另外,一些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与ITP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这为进一步研究ITP病因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的来说,对于ITP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在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还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出现。
这些研究进展为更好地理解和治疗ITP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
ITP的诊治进展1

关于病名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bmocytopenic purpura, ITP)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DOUGLAS B. CINES, M.D.AND VICTOR S. BLANCHETTE, 995M.B., B.CHIR. N Engl J Med, 2002, 346(13): 9951008. 2002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 • • • • • • 皮肤瘀点、瘀斑; 皮肤瘀点、瘀斑; 牙龈出血; 牙龈出血; 鼻衄; 鼻衄;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 内脏出血; 内脏出血;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 淋巴结不肿大,肝脾不肿大。 淋巴结不肿大,肝脾不肿大。
诊
断
1.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2.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 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 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 3.无明显的脾肿大; 无明显的脾肿大; 无明显的脾肿大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Initial treatment in children (pl 20000~30000/ul)
无症状:不治疗,口服激素 口服大剂量激素IVIg ( 1g/kg x 1d), IVIg ( 2g/kg /2~5 无症状:不治疗,口服激素, 口服大剂量激素 d),Anti-D , 皮肤出血点: 住院,口服激素, 皮肤出血点:不治疗 , 住院,口服激素 口服大剂量激素 ,IVIg ( 1g/kg x 1d), IVIg ( 2g/kg/2~5d), Anti-D , 黏膜出血:住院,口服激素,口服大剂量激素,大剂量静脉应用激素,IVIg ( 1g/kg 黏膜出血:住院,口服激素,口服大剂量激素,大剂量静脉应用激素, x 1d),.或IVIg ( 2g/kg /2~5d), Anti-D 或 严重出血:住院 大剂量静脉应用激素, 严重出血:住院, IVIg ( 1g/kg x 1d), IVIg ( 2g/kg /2~5d),大剂量静脉应用激素 口服 大剂量静脉应用激素 大剂量激素,口服激素, 大剂量激素,口服激素,Anti-D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策略及进展预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策略及进展预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血小板数量过低和出血倾向。
治疗策略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本文将向您介绍ITP的治疗策略及进展预后。
在ITP的治疗中,首先需要确定是否有出血风险,并根据出血严重程度来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采用观察和随访的策略,不进行专门治疗,但定期检测血小板计数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明显出血症状或血小板计数下降明显,需要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考虑药物治疗以提高血小板计数。
一线治疗通常使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或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来提高血小板计数。
大多数患者对激素类药物有良好的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如骨质疏松、皮肤变薄、容易感染等,因此需要定期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
如果激素类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长春新碱等,这些药物可抑制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活性,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谨慎,因为其可能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和其他副作用,如感染、肝毒性等,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
对于ITP患者中约20%的不响应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其他治疗策略。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IVIG通过抑制自身抗体的生成和清除已存在的抗体来提高血小板计数。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则是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ITP患者体内,以修复免疫系统功能。
这些治疗方法在提高血小板计数方面具有较高的疗效,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外,对于ITP患者来说,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保健措施也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避免外伤和剧烈运动,保持合理的休息和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坐立不动,充分休息,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常见的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小板减少和皮肤出血症状。
目前,对于ITP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诊断方面,根据国际血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ematology, ISH)的指南,ITP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并满足以下标准: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无明显致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无肝脾肿大或其他器官异常,无血小板抗体或其他免疫缺陷,无服用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史。
此外,对于可能是ITP的患者,骨髓穿刺检查应该被考虑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
治疗方面,ITP的治疗目标是提高血小板计数以预防或治疗出血的发生。
治疗策略可以分为观察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个方面。
对于无出血症状的轻度ITP患者,观察治疗是一种常见的管理策略。
这些患者通常不需要药物干预,可以通过定期的血小板计数监测来评估疾病进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和其他免疫调节剂的使用。
激素治疗,如泼尼松(prednisone)、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等,能有效提高血小板计数,但激素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一系列副作用。
免疫球蛋白治疗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来提高血小板计数,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抗D免疫球蛋白。
其他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A(cyclosporine A)、雷公藤酸(mycophenolate mofetil)等,可以作为激素无效或激素副作用大的替代治疗选择。
对于无法耐受或无效的药物治疗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作为最后的选择。
脾切除手术(splenectomy)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去除脾脏来提高血小板计数。
然而,脾切除手术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事件等,因此需要权衡手术的风险和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latelet Rate
6 5 4 3 2 1
ABC
8/5/2020
-血P小LT板
发病机制新观点
• 抗原刺激→APC→自身T细胞激活→TH1优势 →B细胞扩增→抗血小板抗体→脾巨噬细胞破
坏 • 抗体和激活的淋巴细胞攻击巨核细胞→巨核细胞
凋亡异常→产板减少 • CTL细胞杀血小板
8/5/2020
• 既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3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平均年发病率 (n = 1145)
8/5/2020
临床表现
• 出血症状一般与血小板计数 负相关
• 部分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无 出血症状或仅轻度出血
• 老年患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 于年轻患者
8/5/2020
8/5/2020
②需治疗以降低出血危险 ③除外其他原因
0月
3月
2012年
指南
新诊断ITP
持续性ITP
12月 慢性ITPLeabharlann 1996年 0月6月
指南
急性ITP
12月 慢性ITP
治疗原则
• 随访观察:血小板≥30×109/L,无出血表现,
不从事增加出血危险的工作或活动
• 增加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
• 年龄和患病时间 • 血小板功能缺陷 • 凝血因子缺陷 • 未被控制的高血压 • 外科手术或外伤 • 感染 • 必须服用抗凝药物
8/5/2020
Platelet Production
Cines DB, Blanchette VS.. N Engl J Med. 2002;346:995-1008.
血小板生成不足是慢性ITP的重要发病机制
A 骨髓
慢慢I正T性性P常发IITITTP生PP+
T新旧P模O 式
C
正常PLT破坏
循环池 B
治疗措施 硫唑嘌呤 达那唑 地塞米松 艾曲波帕 大剂量静丙 泼尼松 利妥昔单抗 罗米司汀 脾切除 长春新碱 长春花碱酰胺
起效时间*(天) 30-90 14-90 2-14 7-28 1-3 4-14 7-56 5-14 1-56 7-14 7-14
达峰时间(天) 30-180 28-180 4-28 14-90 2-7 7-28 14-180 14-60 7-56 7-42 7-42
目录|Contents
1
ITP疾病概况
2
指南解读
3
ITP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诊断要点
• 血小板计数减少,形态无异常 • 脾脏不大 •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正常,成熟障
碍 • 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病毒(HIV、HCV)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继发于SLE、MPD的血小板减少
务必注意血栓栓塞:诊断时!PIT升高后!
巨核细胞成熟过程
多能造血干细胞
巨系-CFC
核内有丝分裂 形成多倍体 2N
红系瀑式生成单位 (E-BFU) 粒红单巨系集落形成单位 (GEMM-CFC)
4N
8N
16N
32N
64N
不成熟的巨核细胞
8/5/2020
成熟的巨核细胞 血小板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诊断要点
• 特殊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抗体检测(MAIPA法和流式微球法) 检测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的特异性较高 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素(TPO)不作为常规检测 有助于鉴别ITP与不典型AA或低增生性MDS
疾病分期
• 新诊断ITP:确诊后3个月以内 • 持续性ITP: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 • 慢性ITP: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 • 重症ITP:血小板<10×109/L,出血症状 • 难治性ITP:①脾切除无效或复发
ITP诊治进展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邢丽娜
目录|Contents
1
ITP疾病概况
2
指南解读
3
ITP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910年 Wright 第一次观察到 血小板产生于巨核细胞
8/5/2020
James Homer Wright, 瑞氏染色发明者
骨髓巨核细胞
8/5/2020
8/5/2020
骨髓产板巨核细胞
Bussel JB, Provan D, Kovaleva L, et al. Lancet. 2009;373(9664):641-648. Kuter DJ, Bussel JB, Lyons RM, Senecal FM, et al. Lancet. 2008;371(9610): 395-403. Wang SJ, Yang RC, Zou P, et al. Int J Hematol. 2012; 96(2):222-2228. Arnold DM, Dentali F, Crowther MA, Meyer RM, Cook RJ, Sigouin C, et alAnn Intern Med. 2007;146:25-33
②HD-DXM,40mg/d×4d,无效者半月后可重复
•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
成人ITP的二线治疗
• 脾切除*:
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病程迁延6个月以上 (新指南:12个月!)(‹4岁禁忌)
强的松有效,维持量>30mg/d 糖皮质激素禁忌
• 药物治疗
利妥昔单抗#,TPO和TPO受体激动剂£,硫唑嘌呤, 环孢素A,达那唑,长春碱类
ITP患者外周血涂片-无血小板
8/5/2020
ITP骨髓涂片-巨核细胞增生,成熟受阻
发病机制
• 对自身抗原免疫耐受缺失 • 血小板生成减少 • 血小板破坏增多
ITP发病机理示意图
Platelet Destruction
Autoantibody mediated destruction
T-Cell mediated destruction
*Godeau B, et al. Blood. 2008;112:999-1004.
# Gudbrandsdottir S, et al. Blood. 2013,121:1976-81. £ Saleh MN, et al. Blood. 2013, 121: 537-45.
不同措施治疗ITP的起效时间
紧急治疗
重症ITP(血小板计数<10×109/L),活动性 出血或需要急诊手术
方案:
•血小板输注 •IVIg[1.0 g/(kg•d)×2~3天]和/或甲基强的松龙(1.0 g/d×3 天) •其他方案 •重组人活化因子Ⅶ(rhFⅦa)
新诊断ITP的一线治疗
• 短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①泼尼松剂量从1.0mg/(kg•d),稳定后剂量快速减少至最小 维持量(<15mg/d),不能维持考虑二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