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病无可替代
探究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

探究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的疾病。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
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总胆固醇(TC)的水平,从而减少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改善冠脉血流,从
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肌梗死、心血管
死亡和需进行血运重建的需要。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改善冠脉内皮功能,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从而减轻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
除了降低胆固醇水平和改善冠脉血流外,他汀类药物还有其他多种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内皮前体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增加内皮细胞的数量,从而改善
冠脉内皮功能。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少血管壁细胞的损伤,防
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可能会受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治疗
的不良反应的影响。
有些患者可能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者出现肌病等不良反应。
在应
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剂量,并监测相关的
生物化学指标和临床症状。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分析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分析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寻找适当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近年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降低血脂的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肝脏合成胆固醇的能力,从而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含量。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是基于多种药物的协同作用,通过不同机制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防治。
常用的联合心血管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降低血压、减少心脏负荷、阻断病理反应等,进而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分析表明,与单独应用药物相比,联合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脂水平、血压水平和症状等指标。
一项研究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他汀类联合ACEI治疗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组。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还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肌无力、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ACEI可能导致干咳、血钾升高等副作用。
在使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配方。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有效降低血脂、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病情的进展。
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被广泛使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动脉中胆固醇的积聚,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作用:1. 降低胆固醇: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使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减少,促进肝脏摄取和清除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
LDL胆固醇是主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因此降低LDL胆固醇水平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提高HDL胆固醇水平来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
HDL胆固醇具有清除动脉内的胆固醇的能力,可以将其带回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从而减少动脉中的胆固醇积聚,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3. 减少炎症反应: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白细胞黏附和活化,减少炎症细胞的渗透,从而降低动脉内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控制炎症反应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抗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是导致心肌梗死和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这些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5. 改善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管保持弹性和稳定。
内皮功能的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事件之一,他汀类药物通过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可以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和血管壁的炎症反应,进一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总之,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他们通过降低胆固醇、提高HDL 胆固醇、减少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和改善内皮功能等多个途径来发挥作用。
他们的使用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然而,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肌肉症状,以及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的用药,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他汀片的作用功能主治

他汀片的作用功能主治1. 介绍他汀片是一类常见的药物,也被称为他汀类药物或他汀类酶抑制剂。
他汀片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他汀片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酶,从而减少体内胆固醇的产生。
2. 作用功能他汀片具有以下主要作用功能:2.1 降低胆固醇水平他汀片可以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酶,减少体内胆固醇的产生,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脂质物质,它主要存在于血液中,高胆固醇水平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他汀片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2.2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壁被胆固醇斑块覆盖,导致血管腔狭窄和血液流动受阻。
他汀片能够通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胆固醇斑块的形成和积累,从而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这对于预防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3 抗炎作用除了降低胆固醇水平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外,他汀片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他汀片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有助于改善血管壁的稳定性,减少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4 改善内皮功能他汀片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管的弹性和舒张性。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的一层细胞,具有促进血管扩张、抑制血栓形成和调节血管收缩的作用。
他汀片能够通过促进一氧化氮释放、减少内皮细胞损伤和增加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主治适应症他汀片主要用于以下适应症的治疗:•高胆固醇:他汀片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适用于高胆固醇患者;•高血脂症:他汀片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脂质水平,适用于高血脂患者;•冠心病:他汀片能够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进一步的发展;•心肌梗死:他汀片对预防心肌梗死具有重要作用;•脑卒中:他汀片能够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和复发率;•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片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抑制剂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最经典和有效的降脂药物,不仅从多个方面对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还以其生物多效性,巳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特别是即往有过脑出血病史或者己经明确有较为严重的血管淀粉样变性的患者的大脑半球的出血几率。
医务工作者应该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中掌握它的治疗作用,更要注意它的安全性问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增高,高血脂症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而血脂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其中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以及肥胖、吸烟等问题已经成为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血脂异常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长时间就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因此积极有效的调脂治疗是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调节血脂药的临床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他汀类药物是最为经典和有效的临床常用降脂药物[1],仍然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用药[2],在临床上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目前临床上他汀类药物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应用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医生对他汀类药物认识普遍不足,所以要加强医生平时的临床实践中掌握它的治疗作用,更要注意它的安全性问题,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并适当对患者和家属讲解该类药物的作用,使患者能够获益。
自从霉菌中提取洛伐他汀用于治疗高脂血症以来品种就不断发展,此类药物在降胆固醇、降血脂方面疗效非常显著,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经甲戊酸代謝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他汀类降脂药物可以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他汀类降脂药物可以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目的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与病毒性感冒严重时医生会建议患者服用抗生素的道理一样,抗生素不是为了杀灭病毒(抗生素本身也不会杀灭病毒),而是为了防止细菌感染造成的肺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
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使19%~37%需要冠脉介入术或冠脉旁路术治疗的患者免于手术,降低总死亡率和心血管、非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减少血管重建术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
一、预防冠心病对于没有冠心病而胆固醇增高的人,服用降胆固醇药物可以降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科学家和医疗医药专家多项研究发现:服用降胆固醇药物,每使总胆固醇降低1%,可使冠心病的危险降低2%~3%。
还有研究显示,血胆固醇正常的患者服用小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也能减少患冠心病的危险。
他汀使稳定斑块减小,从源头预防冠心病。
他汀使不稳定斑块变得稳定,预防心肌梗死。
治疗后斑块稳定,不易破裂。
二、治疗冠心病降胆固醇药物在治疗冠心病方面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可以减轻冠心病的急性发作以及避免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及安装支架等,并能防止血管再次狭窄。
三、对脑血管及其他血管的影响服用降胆固醇药物还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还可以延缓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可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病情。
四、他汀类降指药物可以阻止血管病变发展一项临床试验发现,服用降胆固醇药物2年后,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轻,并且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死亡的比例也要低39%。
研究表明:服用降胆固醇药物可以阻止血管病变进一步发展,甚至可以使血管病变消退,虽然这些血管病变消退的幅度不是很大,大多数血管病变的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
GREACE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4mg/d,治疗3年,使冠心病患者和卒中的风险降低47%。
降胆固醇药物可以明显减少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等的发生。
降胆固醇药物能使冠心病的血管病变有所消退,还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斑块。
他汀药物如何用于心血管疾病控制

他汀药物如何用于心血管疾病控制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上占据重要地位,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对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状况能够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
有许多患者对于他汀类药物有一定的疑惑,例如血脂正常还用继续吃他汀类降脂药吗?答案是肯定的。
今天我们便来一起认识以下他汀类药物,了解它是如何作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吧。
他汀类药物的功能及疾病防控范围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简单来说,他汀类药物并不是单纯的降脂药,它能够降低不好的低密度胆固醇,同时还能提高好的高密度胆固醇,通过对两个方面血脂的调整,维持血脂的正常水平。
同时他汀类药物还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帮助清理血管内的凋亡细胞,防止血栓形成,缩小粥样硬化的面积;增加内皮一氧化氮的含量,改善内皮功能,起到舒张血管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同时还能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黏附,起到一定的抗炎作用。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能够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通过舒张血管和降低炎症反应来延缓粥样硬化的发展程度。
在心肌肥大中:他汀类药物的抑制作用,如心室重构、改善心肌纤维化等对心肌肥大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心力衰竭中:他汀类药物在逆转心室重构、抗炎、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等方面的作用能够有效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
他汀类药物并不是一个药,而是一个种类,目前他汀类药物已经有三代共七种药物,另外还有中成药。
不同的他汀药物对于疾病的防控手段也不同,患者用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肝功能异常他汀类药物使用中最常见的肝脏问题便是血清转氨酶升高,正常情况下在停药后会逐步恢复正常,转氨酶升高不突破正常的三倍上限便应继续服药。
他汀适应症的患者若没有出现肝肿大、胆红素升高、黄疸等器质性的肝损伤,依然能够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
2、肌肉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引起肌肉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通常情况下表现为骨骼肌酸胀疼痛,同时可能伴有肌酸激酶的升高,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造成横纹肌溶解的严重后果,因此在服药中需要对出现的肌肉不良反应进行严格防范,用药中一旦出现肌压痛、肌无力及乏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血清肌酸激酶的升高值超过正常的五倍上限需立即停药。
他汀类药物:心血管健康的守护神

他汀类药物:心血管健康的守护神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健康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特别是对于心
血管健康而言,他汀类药物就像默默无闻的守护者,在背后默默地保
卫我们的心脏与血管。
作为一名文案创作者,我肩负着向公众普及他
汀类药物知识的责任,以便大家能更有效地呵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让我们探索一下他汀类药物的起源。
他汀类药物属于一种降脂药,它的主要功能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从而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这一药物的发现,得益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最早
被发现的具有降胆固醇作用的是红曲,这种来自亚洲的古老调味品。
科学家们对红曲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成功提取出了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家族庞大,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等多种。
这些药物的剂量和服用时间因人而异,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
具体状况来调整。
1. 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的增生,预防血管狭窄。
2. 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风险。
3.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血管弹性。
4. 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然而,他汀类药物并非适合所有人。
患有肝脏疾病、肌肉疾病、
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定人群应避免使用。
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一
些副作用,如恶心、腹泻、皮疹等。
一旦出现严重副作用,应立即停
药并就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人员在寻找他汀类药物的继承药物:既能降低LDL-胆固醇(LDL-C)又可升高HDL-C的药物。
由此,开发出一些新类别的降LDL-C药物,比如:胆固醇肠吸收抑制剂。
约有25%的循环胆固醇来自肠吸收,竞争性抑制吸收即可降低胆固醇血浆水平。
脂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抑制剂。
降LDL-C的另一个靶点的是ACAT酶,它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关键步骤有关,即催化游离胆固醇转换成胆固醇酯,然后被巨噬细胞吸收。
动物模型实验显示,抑制ACAT酶能减少泡沫细胞生成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消退。
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
角鲨烯合成酶参与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步,即催化法尼焦磷酸二聚成角鲨烯。
曾有研究提示抑制这一步可能避免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肌病等不良反应。
胆固醇调节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配体。
这些相关蛋白对肝细胞LDL-C受体上调负责,它导致LDL-C受体表达增加,从而增加循环LDL-C颗粒吸收和降低血清LDL-C水平。
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P)抑制剂。
MTP将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转运至新合成的载脂蛋白B (apoB),它必须经过脂化生成VLDL和LDL并进入循环。
抑制MTP是减少肝产生VLDL和LDL十分强有力的方法。
一种小分子药物implitapide的动物模型实验显示,它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达83%。
合成载脂蛋白E肽。
当给予剔除apoB小鼠时,可见数小时内胆固醇水平大幅度降低。
反义寡核苷酸。
靶向肝载脂蛋白BmRNA的可注射反义寡核苷酸,是靶向肝制造的apoB 异种型的第二代反义抑制剂。
一项Ⅱ期临床试验表明,用小于或等于40毫克稳定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胆固醇值仍高的病人,在用200毫克/周反义寡核苷酸治疗13周后,与单独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相比,可使apoB和LDL-C分别额外降低42%和48%。
除以上的药物外,还有一些升高HDL-C方面的药物,比如反向胆固醇转运靶。
HDL-C与血管壁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胆固醇流出,然后转移至肝通过胆汁排泄。
理论上,加速或便利这个过程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消退。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对他汀类药物治疗价值的评价有所降温,但它仍然是通过药学手段对付血脂异常的重要工具。
如果在开发的其他药物打算找到它们的位置,最可能做的就是作为他汀类药物联用治疗的伙伴。
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胆固醇和减轻心血管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可用于预防局部缺血性卒中。
此外,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中,他汀类药物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如2006年神经科学年会上有报告称,在服用辛伐他汀类药物至少7个月后,AD和PD的发生率分别降低了30%和24%。
对于没有高血压的病人,这种作用更强,发生率分别降低76%和65%。
无疑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和其他领域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进展1 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应用在冠心病中,血小板激活及其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在影响微循环再灌注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产生“无再流”现象的主要原因[2]。
血小板激活和活化对梗死相关区域心肌细胞再灌注的影响发生最早(微血管阻塞所致)[2]。
体外缺血/再灌注模型显示,血小板激活还可增加冠心状动脉微血管阻力(即所谓的“损伤-痉挛”学说)从而进一步影响心肌细胞水平的再灌注[2]。
而抗血小板类药物目前常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其中阿司匹林是主要代表性药物,其疗效肯定,价格低廉,为基层医院常用。
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I,阻断血小板内血栓素A2的合成,阻断血栓素A2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显著减弱血管收缩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和心肌缺血。
推荐使用剂量为75~100mg/d。
由于阿司匹林对已经产生的血栓素A2及各种血小板激活因子无抑制作用,而且对二磷腺苷受体介导的血小板效应无抑制作用。
因此,临床常与可抑制二磷苷受体诱导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腊糖蛋白IIb/IIIa受体结合的氯吡格雷联用。
两药联用可使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减少近27%而出血危险并不增加,因此,这两种药物合用已成为ACS的抗血小板的标准治疗方案[4]。
而作为抗凝药的低分子量肝素除了可以发挥抗凝、降低血黏度抑制血栓形成外,还可以增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丝分裂的活性,在临床上有望用于刺激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UA患者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缩小缺血面积[5]。
2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目前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主要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和钙拮抗剂。
β-受体阻滞剂能拮抗儿茶酚胺类物质与心脏β肾上腺能受体结合,从而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减少心绞痛发作和增加运动耐量,减少心梗后死亡率。
硝酸酯类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能减少心肌需氧和改善心肌灌注,从而改善症状,开放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而钙拮抗剂通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减少心肌耗氧,起缓解冠心病心胶痛作用,对变异性心胶痛引起的以冠状动脉痉挛为主的心绞痛,钙拮抗剂为一线药物。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治疗心血管病的价值已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中得到充分证明,并在国内外指南中被推荐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梗后治疗及二级预防的药物[6]。
其主要作用机制为ACEI能竞争性地阻断AngI转化为AngII,从而降低循环和局部的AngII水平。
而AngII可增加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活性,并导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使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缓激肽降解增快;同时促进血小板的聚集、释放,从而促进凝血过程和影响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导致血栓形成[7]。
ACEI可增高缓激肽的水平,增加一氧化氮和有血管活性的前列腺素的释放,ACKI还能阻断血管紧张素1-7的降解,使其水平增加,从而通过加强刺激血管紧张素1-7受体进一步起到扩张血管及抗增生作用[6]。
此外,ACEI还能逆转高血压患者心脏肥厚,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改善血压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和糖尿病患者的内皮功能异常。
因此,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可从ACEI治疗中获益,但低危患者可能获益较小[8]。
4 他汀类降脂药他汀类降脂药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显著降低LDL-C、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上调HDL-C水平,为机体提供血脂均衡保护作用。
他汀类降脂药除有降脂外,还具有如下的非降脂作用:①降低血中LDL-C水平,使通过受损内皮进入斑块的LDL-C减少,缩小脂类核心,同时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T细胞的数量,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增加,而胶原含量增加有利于斑块的稳定。
此外其可增加粥样斑块纤维帽中平滑肌细胞的活性,使纤维帽易于修复,不致变松变薄,从而增加斑块的稳定性[9]。
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10]。
③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I,抑制组织因子生成,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④降低C-反应蛋白,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11]。
5 降糖药物冠心病患者常合并糖尿病或血糖调节异常,而糖代谢紊乱使冠心病患者出现心梗或残废的风险比无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有显著增高。
2005年在中国进行的心脏病调查发现,我国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率为76.9%,糖调节受损患病率24.0%,总糖代谢异常病率为76.9%。
包括著名的DECODE研究在内,心血管残废与餐后血糖水平呈线性相关[12]。
因此控制血糖为冠心病治疗重要环节。
而每种降糖药均有其不同的作用机理,对心血管的保护亦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正确认识各种降糖药利弊,充分考虑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适用性。
如双胍类药物其降糖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糖异生,降低与空腹血糖升高相关的肝糖原的分解,同时轻度增加肌肉组织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的摄取,主要用于无并发症肥胖患者;但因其可引起乳酸中毒,对严重心肺疾病、酗酒及冠脉造影前后属禁忌应用。
促泌剂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其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B细胞,增加胰岛素颗粒的移位和胞溢,主要用于消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老年人意识不清及肥胖者慎用。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其主要不良反应是水钠潴留,因此ESC/EASD指南明确指出心力衰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者慎用。
心功能NYHAIII IV级的心力衰竭禁用。
糖苷酶抑制剂主要通过竞争抑制小肠上段绒毛膜上的糖苷酶,延缓寡聚糖在小肠吸收,从而达到药物分餐的效果而降低餐后血糖。
在一项跨国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STOP-NIDDM的研究次要终点分析中,有关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风险部分结果表明,服用阿卡波糖3年,可使葡萄糖耐量降低(IGT)人群发生住院心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降低49%,高血压风险降低34%,降低心肌梗塞风险达91%[12]。
而冠心病患者如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或心功能衰竭时,血糖升高,因高血糖可加剧自由基损伤,活化促凝因子,损害血管皮功能,影响到梗塞后心肌重构,致使患者易发生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故现在主张使用胰岛素,它不仅能控制血糖、恢复体内内正常血糖水平,而且还能保护心肌细胞,防止再灌注损伤,缓解缺血、阻止心肌细胞凋亡[13]。
6 醛固酮醛固酮在冠心病的应用,主要用其在控制血压及冠心病后心衰及心肌梗塞后治疗。
在冠心病患者中有很大部分均因长期高血压所致,而醛固酮主要作用在于:①抑制高血压患者的醛固酮逃逸及胰岛素抵抗现象。
②改变血管平滑肌的张力和对收缩血管信号的反应以及动脉壁结构。
减弱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加压反应,防止血管重构[14]。
醛固酮用于冠心病心衰治疗,不仅有保钾利尿作用,还可通过影响醛固酮调控成纤维细胞的分泌功能而阻止心肌纤维化,延缓左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并降低儿茶酚胺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改善心率变异性,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14]。
综上所述,冠心病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而人体的血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管道,而是有着复杂功能的器官,其病变既是一种增生性疾病,亦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因此在其治疗上应综合分析,合理的联合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寿命及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