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角度看德国经济发展
德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德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在全球城镇化的进程中,德国的城镇化建设独具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德国的城镇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德国的城市逐渐兴起,人口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聚集。
然而,与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是,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避免了过度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德国高度重视规划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其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充分考虑到了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需求。
规划涵盖了城市的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城市布局上,注重合理安排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避免相互干扰;在功能分区上,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配备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规划还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保留自身的特色和魅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德国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德国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运输高效便捷,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系统也十分完善,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产业发展是德国城镇化的关键驱动力。
德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慕尼黑的电子和汽车产业、法兰克福的金融服务业、汉堡的港口贸易等。
这些产业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的聚集。
同时,德国注重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德国也做得非常出色。
德国拥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为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职业教育更是德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人才的汇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还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第一章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迁居选择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流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原本居住在乡村的人口逐渐涌向城市,这种趋势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所影响。
在城市中,大量的新移民往往进入低端劳动力市场,他们的收入往往较低,生活水平也比较贫困。
在人口流动中,农民工人数多,也是城市中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民工往往到城市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的工资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困难。
虽然所得不高,但是由于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农民工仍然会继续涌向城市。
此外,在人口流动中还有很多原因。
例如,由于环境、气候等因素,一些人选择到其他地方生活。
此外,最近流行的“城镇化”政策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使得许多人选择到城市居住。
第三章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影响。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经济也在发展。
一方面,行政中心、商业中心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促进了城市规模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资本,形成了聚集效应,加速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其次,城市化进程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税收收入,这也促进了国家财政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型工业、高科技领域等新兴行业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第四章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虽然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的空气、水质、土壤受到的污染很大。
其次,城市人口的扩大会加重城市的交通和垃圾处理压力,甚至会导致社会矛盾、珠光宝气等问题。
同时,城市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农民工和其他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很低,而城市贵族却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1999-2009年德国经济发展与人口流迁定量关系分析

1999-2009年德国经济发展与人口流迁定量关系分析作者:杨文杰孙健夫连欢欢韦玮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经济发展与人口流迁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其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当然,其经济与人口流迁的关系轨迹表现出很强的个性。
尽管如此,其经济发展和人口流迁的关系还是可以给予我国较强的启示。
本文可以通过经济发展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同样也可以通过人口流迁的调控与管理刺激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经济结构人口流迁经济发展起伏不定—德国经济发展轨迹探析德国经济曾经是推动欧洲经济发展的先锋,但近年来却始终徘徊在停滞的边缘,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
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其中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为第四次经济衰退。
2001年,德国经济增速由2000年的3.0%急剧回落并步入轻度衰退,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结构老化;二是外部冲击;三是周期传导。
因此,德国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主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方面进一步扩张力度,在不突破《马约》标准和财政赤字压力的前提下加大财政支出,2000年欧央行的四次减息对德国有较明显刺激作用;实行税改和减税政策刺激经济,通过降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实现扩张性政策目标;调整劳资联盟关系,稳定和改善就业形势;积极参与国际协调等。
2003年德国经济跌至-0.2%,成为1993年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其难点主要表现在:2002年经济复苏目标已然落空,增长率仅为0.2%,居欧盟各国之末;失业规模居高不下,全年失业人数月均在406万规模上徘徊;财政赤字达772亿欧元,占GDP比重3.7%,突破《马约》标准。
2004年,德国经济逐渐复苏,GDP增长率达1.2%,继而经济增长趋于良好,特别是2006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加快,其主要动力则是来自德国。
现代德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特点

现代德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特点作为欧洲大陆的中心国家之一,德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独特的社会特点而备受世界瞩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经济和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变,从“铁血宰相”俾斯麦时期的工业革命开始,到如今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现代德国,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特点也与时俱进,变化万千。
一、德国经济德国的经济实力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便以其精湛的制造业闻名于世。
自二战后,德国经济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大潮下,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 创新驱动作为世界主要的高科技生产国之一,德国一直以来都以科研和创新为经济发展的基石。
德国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研究领域也十分广泛,涵盖了机械制造、汽车、电子、环保、能源等各个领域。
德国还倡导并支持企业家,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不断推出创新政策和举措,为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 制造业德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德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高质量、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这样的制造业特点也是德国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
德国的汽车和机械制造业尤其突出,如梅赛德斯-奔驰、大众、西门子、博世等一批世界知名的企业,已经成为德国乃至全球的经济重要代表。
3. 服务业虽然制造业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服务业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转型,德国逐渐向高科技、知识和服务型经济转型。
金融、信息技术、媒体和旅游等服务业正在成为德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为德国经济和就业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社会特点除了经济实力的强大外,德国的社会特点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
1. 教育德国的教育一直是世人所称道的。
德国拥有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其聚焦于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力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
德国的教育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不少大学开设了实践性课程和实习项目,使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
2. 社会保险德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优秀的。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是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方面,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对经济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一、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经济增长随着人口的迁移,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动将有效促进经济的增长。
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吸引了农民工和其他农村居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发展机会。
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带来了更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是人们聚集的地方,人口的集聚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口迁移将有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道路、桥梁、住房等,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流动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他们通过打工、创业等方式获取更高的收入,并通过汇款或者返乡投资的方式将资金回流到农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也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
二、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1. 促进产业升级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市场需求,提高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同时,城市化也刺激了市场经济的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了城市的产业发展。
2. 增强创新能力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创新。
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和各种资源的集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城市化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3. 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有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中的高水平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提升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水平。
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万方数据
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王跃如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黑龙江科技信息 HE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7,""(12) 0次
参考文献(3条) 1.卡尔 艾利希 博恩 德意志史--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2.阿 刘易斯 增长与波动 3.称佩尔 S 平森 德国近现代史
另一方面是国外移民。在德国统一之前, 德国是—个人口迁出国,大量的人口移居国外, 到他乡去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究其原因:2.1德 国分裂的状态、连年发生战争使人民没有安定 的生活。人们宁愿离开家乡去他乡寻找一份安 定;2.2德国的经济落后,商业极不发达,没有吸 收全部自然增长劳动力的能力,人们不得不去 国外谋生。而在德国统一二十年后,这一现象发 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德国从—个劳动力输出国 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劳动力输入国,而且德国的 境外移民人数占全国净增人口一个很大的比 例,这一结果是德国迅速工业化和急速城市化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人们不用到国外去谋 生。同时这些外来移民也为德国经济发展带来 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当时迁入德国的居民主 要有奥地利人、荷兰人、意大利人,他们大批的 迁人德国,在德国定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俄国也有大批移民到达德国。这种现象表明,德 国自产的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德国工业经济的发 展。
口的迅猛增长为服务性行业提供了市场,像科 乎翻了一番。城市越大,其城市化的进程也越
隆就因为成为西部地区服务业的提供者,城市 快。
化进程速度加快,三十年问人口增加了三倍。德
国内的人口流动除了从农村流向城市,还
德国的城市化_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_肖辉英

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肖辉英 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人口向工业、商业和服务性行业流动。
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又加速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较,德国的城市化有着突出的特点。
本文试就德国城市化、人口流动特点,以及经济比较均衡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德国也不例外,伴随工业化的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从农业转向工业及其他产业。
工业化和农业人口流动使德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各地逐步繁荣。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尽管如此,农村多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2万、汉堡13万、德累斯顿6万、科隆5万左右、布勒斯劳6万、莱比锡4万、慕尼黑3万。
①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同期,德国的小城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如巴门的人口已达1.3万、埃尔伯弗尔德1万、勒姆施艾德0.7万、哈根0.2万。
②(二)18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莱因地区的新兴工业区、萨克森和上西里西亚、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英国德国工业化进程中乡城流动人口融合的公共政策及启示

国是 人 民民主 专政 的政体 ,对 于流 动人 口
第三 ,“ 四大体 系”指以扭转 乡城流 动 的政治 融 合而言 ,主要 在 于提升 参政 议政
人 口的 “ 四大劣 势”—— 劳 动力 市场 的劣 能 力和 提供 参政 议政 机会 。地方政 府 可制
势、公 共管 理和服 务 的劣 势、政 治权 益 的 定 实施 相关政 策 以基层 社 区为初 级融 合平
蠢 藓
o)
望
的解 决除 了对 症治理 外 ,还 应培 植社 会 力 推进 。尤其 值得 一提 的是 住房 ,基于 中 国 量 ,发 挥各类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
人传统 的 “ 住 房 ” 观 念 ,异 乡 人 一 旦 在 迁
蠡
其次 ,“ 一个 保 障” 指 法 律 保 障。 我 入 地 拥 有 住 房 ,更 容 易 摒 弃 “ 过 客”心态 ,
口劳动 力市 场地位 的公 共政 策应 涵盖 : 鼓 2 0 1 6年第 1 0期 )
大体 系” 。
市场 需求的有实效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 德
首 先 ,“ 一 个模 式 ”指 政 府 主 导 。多 国的职业教育办 法尤其值得借 鉴 ) ; 实施与 元参 与的治 理模 式。英 国和 德国 工业化 城 缴 费 水 平 挂 钩 的 、 基 本 待 遇 水 平 相 近 的 社
市 化进 程 中的公 共政策 ,都表 现 出多元 主 会 保 障 等 。2 . 以 公 共 产 品 和 服 务 均 等 化 促 体 的参与 。除 了知 识分子阶层 、慈 善机构 、 社 会融合 。公 共政 策应关 注 剥离 附着 于户
宗 教 团体 外 ,工 人 阶 级 力 量 也 不 断 发 展 壮 籍 的 各 类 公 共 资 源 。 当 前 我 国 的 户 籍 制 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德国的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040-01
摘要德国经济发展过程显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其工业化与城市化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本文试就德国城市化、人口流动特点,以及经济比较均衡发展问题,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流动经济发展
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
19世纪中期,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加快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较,德国的城市化有着突出的特点。
国内学者普遍将德国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①:
第一阶段: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18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1871年德国建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一、德国迅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农业革命促进了是德国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农业革命解放出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工厂大工业的建立,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德国城市化的重要保证。
随着公共交通
事业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市民的居住范围,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范围得到扩大。
此外,城市对外交通的发展,使城市对广大农村更具吸引力,城市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也轻而易举地通过交通流线迅速扩散到广大地区。
3.科技教育是德国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发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国的教育改革,教育科技的进步为德国的大工业奠定有利基础,促进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型城市的出现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4.国内政治的统一加快了德国城市化的发展。
19世纪初,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均处于落后状态。
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专制度,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德国的政治统一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加速了德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变革,也加速了德国城市化进程。
政治统一推动了德国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对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对城市化进程都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对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城市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德国的城市化促进了作为工业化基础的农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就随之增长,由此刺激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德国东北部地区有很多专门种植土豆和甜菜的专业地区,土豆和甜菜是酿酒和制糖的主要原料。
通过专业化生产,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多种土豆加工食品和糖类,同时德国还比较重视引进和培育优良畜种,又有优良
天然牧场,使畜牧业有很大发展。
2.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就是就业结构的城市化,进而形成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产业逐步转移和集聚。
就城市化本身来讲,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业部门转移。
因此,就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而言,可以表述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体现为城市的变动,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作用的关系。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德国的乡村社会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变,城市的发展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3.城市化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在城市或者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增加开设学校,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发展科学研究。
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学习必要的技术专长,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改变社会地位。
德国能迅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正是得益于科学教育与生产活动的结合。
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改变社会地位,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学习必要的技术专长。
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职业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也相继建立。
在1910年,当时有135.6%接受职业培训,其中工业占39%,商业占6.4%,农业占6%,其余的为一般的职业培训。
通过各
种形式的培训,农村外流人口和广大就业者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
三、结语
从德国的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也得到了几点启示:首先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与它的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的发展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是基础产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为城市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和基本能源。
然后,德国重视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必需人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可以借鉴德国这一成功经验。
注释:
①肖辉英.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世界历
史.1997.5.
参考文献:
[1]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肖辉英.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世界历
史.1997.5.
[3]邢来顺.迈向强权国家1830年-1914年德国工业化与政治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