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PDF.pdf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化交际理论第四章跨⽂化交际理论在过去的⼆⼗多年间,学者对跨⽂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
1983年,对于跨⽂化交际理论的初步探讨⾸次出现在《国际与跨⽂化交际年鉴》中。
随后,跨⽂化交际的理论探索渐⼊佳境,学者们互相借鉴、综合研究,使跨⽂化理论的发展突飞猛进,⾄今已有⼗⼏种之多,涵盖了跨⽂化交际研究的各个⽅⾯。
本章主要就⼀些研究⽐较成型、实践性较强的跨⽂化交际理论作以详细论述。
4.1 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们常常把谈话当成⽣活中最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们在交谈时经常按照⼤家预期的⽅式说话,这是约定俗成的⽅式。
为了了解交谈的本质,⼈们常常使⽤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
该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师W·巴内特·⽪尔斯和弗农·克罗农(W. Barnett Pearce and Vernon Cronen)提出的。
他们认为交际过程受到规则制约和指导,因此,规则在该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意义协调理论⼀般指个体如何确⽴规则,创造和解释意义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在交谈的意义协调中使⽤。
⽪尔斯和克罗农把⽣活⽐作是“没有导演的戏剧”,谈话则是这场戏剧中的主要产品。
由于没有导演也没有剧本,所以情节错综复杂,演员们根据⾃⼰的经验获得意义,同时⼜不停地与他⼈协调着他们的剧本。
实际上,那些能够读懂他⼈剧本的⼈在交谈中能够保持前后⼀致;⽽那些读不懂剧本的⼈则需要协调他们的意义。
可见,对谈话剧本达成共识⾮常困难。
⽪尔斯和克罗农这个鲜活的⽐喻阐明了意义协调理论的本质。
该理论是在哲学、⼼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的。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意义协调理论关注的是个⼈以及个⼈与他⼈的关系,并且它揭⽰了个体如何把意义赋予某个信息。
该理论有以下⼏个前提假设:1.个⼈⽣活在交际之中。
跨文化交际李成明unit2-A原文+翻译PDF

Unit 2With the amazingly rapid development in transportation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act more often than ever before, but misunderstandings even conflicts caused in the process of this interaction also grow increasingly. Just for this reason, much concern is focused upon the problem of how to help people interact and communicate successfully in a transcultural way. As a matter of fact, culture is not strange to us all. We hear, read and talk of it, such as Chinese culture, English culture, tea culture, campus culture and so on.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meaning of culture, it is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define what culture really is or should be.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的飞速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往越来越频繁,但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误会甚至冲突也日益增多。
正因为如此,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帮助人们以跨文化的方式成功地进行互动和交流。
事实上,文化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我们听、读、谈它,如中国文化、英国文化、茶文化、校园文化等。
跨文化意识对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独特的日本特有文化

| 中外互鉴跨文化意识对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独特的日本特有文化□俞启淼/文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文化的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的对象所属文化背景与自己不同。
当前随着世界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频繁,只有在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对象的语言文化才能实现充分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点是文化移情的能力,跨文化意识是文化移情能力的一部分,在此进行浅析。
1中日文化的正确认识跨文化意识即对与本国或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性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等有正确的认识,且以此为前提对其采取理解包容的态度,并努力适应和适当接受。
中日两国历史渊源悠久,但精神层面上有很大的不同。
纵观历史,日本虽然在中国的影响下发展,但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
中日之间是存在文化差异的,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且不可消除的,为了弥补这一差异性需要我们做到培养跨文化意识。
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该摆脱自身文化的思维定势,在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2日本文化的来源与发展首先,我们先来谈谈日本文化。
可能会有人认为日本没有文化,学习日本文化根本就没有意义,在谈及日本文化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模仿文化,明治之前以模仿中国为主,明治之后以模仿欧美为主,真正可以称之为日本文化的民族文化几乎没有。
日本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模仿,模仿是日本文化发展的一种特点。
纵观日本文化史我们可以在各处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子,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可能会使很多人认为日本没有文化。
周作人在《日本的衣食住》一文中曾写道:“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
”所谓“异域”大概是指欧美文化的部分,“古昔”大概是指中国文化的部分。
日本文化中包含了外来文化,但日本不是单纯的吸收模仿,还有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和发展。
这些吸收、改造和发展可以概括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
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离不开日本的本土民族文化,比如:“本地垂迹说”就是将佛教与日本独有的神道进行了融合,这对于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助力中国文化传播

P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的传播至关重要。
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条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复杂的、动态的、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清晰明确教学目标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在大学英语中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度和对文化差异的客观认识,使其具有在目的语国家得体的行事并开展人际交往所必要的文化理解力、态度和交际能力。
而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对新时期人才提出更高的跨文化交际要求。
他们需要具有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厚的中西文化知识积累、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对多元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习惯。
他们不仅要有能力游刃有余的斡旋于母语文化和目的国文化之间,而且应能够借助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自身的文化根基,坚定母国文化主体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现中华民族精神,让各国人民更好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中国性+时代性的教学内容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条件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课程仍是偏向英语语言教学和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性输入,而忽视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输入,导致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学习中出现“重西轻中”的现象。
很多课程教师指出,跨文化交际的课时量有限,教学过程中更侧重语言教学;教材中涵盖的中国文化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熟悉度较低,对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强;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在课堂中的讲授。
要想打破这种单向度教学,我们有必要在跨文化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加重中国文化的比例,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信息均衡,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能够批判性认知每一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兼容西方文化精髓,夯实中国文化的根基,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目的,使其在跨文化交际实践过程中,具备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pdf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3G0303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学分:2 适用专业:各学院拓展课程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跨文化交际》是徐州工程学院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第三学期开设的一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功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需要,包括从如何与西方人打交道入手,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简略地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
本课程的教学目是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碰撞的案例为轴线,通过阅读与课堂讨论,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并对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相对深入的掌握和探讨,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英语获取知识信息、表达意见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最终对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所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如何在讨论中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同时对西方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掌握文化,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核心术语以及一般学术词汇。
1.2理解有关文化的相关定义、功能;西方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1.3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专业技能目标2.1运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能够有效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2.2运用所学的阅读技巧,能够看懂相关学术文章;2.3运用所学的核心术语及学术词汇,能够有效参与相关研讨;2.4运用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的技巧,能够更加准确细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跨文化交际心得范文

跨文化交际心得范文首先,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挑战是语言障碍。
在与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交流时,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沟通困难。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会议,在会上与不同国家的代表进行交流。
由于语言差异,我发现我无法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法理解他人的观点。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开始学习一些常用的英语口语表达和沟通技巧。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领会他人的交流方式,我的英语交流能力逐渐提高,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
其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习惯差异也是一个挑战。
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待人接物和社交习惯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
我曾经过旅游走访不同国家,发现每个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都有差异。
有些国家注重面子和尊重,不喜欢直接拒绝他人的请求,而有些国家则更加注重效率和直话直说。
在我与不同国家的人沟通时,我开始注重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表达方式,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习惯。
我也开始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在交流中更加关注对方的感受和意见,以建立积极的跨文化关系。
除了挑战,跨文化交际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和启发。
首先,我从跨文化交际中学会了尊重和包容。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我学会了欣赏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观念,理解每个人有其独特的历史和背景。
我也学会了避免对他人的文化进行评判和歧视,以保持平等和友好的关系。
其次,跨文化交际也让我更加开放和好奇。
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我了解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
我开始接受和尝试新的观念和方式,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我也开始更加主动地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习俗,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
最后,跨文化交际还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我发现我对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有更深的认同感。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母语和传统习俗,努力传承和维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我也开始从跨文化交流中发现和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在视听教学中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环球英语教程视听教程》的教学心得

生活方式 、 价值观念 、 行为准则等 , 为培养学生 的跨 文化交际意识 构建 了一个 良好的平台 。学生能借此了解文化差异 、 富社会文化知识 。 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提高跨 文化学 习的效率 生动的画面 、 精彩 的情节 、 的风俗都能 牢牢地 吸引学生的注意 别样 力, 激发他们感受 异域 文化的兴趣。加上视 听内容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 声音 和图像能有效 刺激学生 的感 官 , 使他们在跌 宕起伏 的情节 中进行 积极的思考 , 提高跨文化学习的效率。 3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 内容的记忆 . 视 听材料 往往具 有故 事性 , 就以《 环球英语 教程视听教程》 以下简 ( 称《 听》 中的情景喜剧《 视 ) 城市生活) i i n) > t Lv g ( y i 为例 , C 该部情景喜剧介 绍 了六 个来 自不 同国家的青年在纽 约生活 、 习 、 学 工作的真实故 事 , 他 们各 自身上都带着 自己独特 的文化 内涵。 视 听》 《 的每个单元都 有较强 的故事性 , 学生很 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再加以引导 , 学生 将终 身难忘 视听 的内容 。例 如 , 《 在 环球英 语教程 入门级 视听教 程》 8 元中 , 第 单 四位 主角决 定参 加一年一度在纽约举行 的波 多黎各 日 大游行 , 他们兴致 高涨 、 一路欢声 笑语来 到了游行地 , 但没有看到游行 , 他们殊不知 自己记错 了时间 , 时间应该是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 而 当天却 是六月 的第 一个星期天 。通过这个小插 曲 , 学生很容 易就记住 了波多 黎各 日 大游行 的时间 , 如果 教师能在波 多黎各 日大游行 的背景 知识上进行拓展 , 学生对于该节 日的理解便水 到渠成 , 也不容易遗忘 。
浅谈跨文化交际

、
章中看到作者想表达 的东西 ,欣赏行文 中汪洋恣肆的美感。 4 .西方人重视个人 隐私 ,而东方 文化 中谈论婚 姻 ,家庭 等话题 被 认 为是关 系亲密 的体现 。年龄是西方成年女性的禁忌 ,高龄在她们看 来 无 疑是一种否定 ,而 “ 老将出马” ,“ 老奶奶 ” ,“ 老板 ” 等有点 “ 老” 的表达在 中国却体现 出对人的尊敬。 5 .语用规则差 异引发 的窘境 : 中国商标 “ 白象”在 国内一直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 ,白象给人真诚 可爱 ,踏实憨厚 的印象 ,而 直译为 “ Wh i t e E l e p h a n t ”并销 往 国外 后却 意外遭遇冷遇。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西方谚语 中早有 对 “ i t e E 1 . 印h t ” 的定义 ,寓意大而无用的东西 ,这样 看来 ,白象 公司 的失败 并 非偶然。而美 国化妆 品公 司 R e v l o n 的商标 翻译却 为公 司进军 中国做 出了 巨大贡献 。R e v l o n的 中文翻译是 “ 露华浓 ” ,首先二者的发音十分 相近 , 而且明显借用 了李 白赞美杨贵妃的名诗 “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 露 华浓 ” 的典故 ,用这一表达作为化妆护肤 品牌 的商标 ,对消费者 的吸引 力 自然是不言而喻 的。 6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非语言交 际也 占用重要 比重 。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 ,因文化 的不同往往赋 予不 同的意义 。 不 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 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 。人 们的穿戴 ,选 用 的香水 ,家庭装修的色彩和风格 ,都有着浓浓 的文化 印记 ,都 属于非 语言交际的因素。 日 本人 鞠躬 、欧美人 的吻面礼 、拉美人 的脱 帽致意等 都表现出各 自的文化特征 ;而在 印度 ,点头意味着 “ N O” ,摇头 意味着 “ YE S ” ,也让人觉得充满异域特色。总的来说 ,西 方人对身体距 离的要 求 比较高 ,排队等候或 闲聊是如果你离对方太近会让对方觉得十分 不舒 服 ,而在 中国人严重 ,肢体 的接触却是表示深厚友情的好方式 。我 的一 位美 国外教 曾对我 感叹 ,中国人对 女性 同性恋 的开放 程度 远超 他 的想 象 ,随后给 出的论据竟是他在 中国看到特别 多女生手牵手 或亲密挽着逛 街 。当我 向他解释这只是一种友谊的体现与同性恋情无关 时 ,他看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本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一下三点:一、如何正确的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二、如何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三、如何提高跨文化的交流技能。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国家和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这时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便起了大用!我总结了一下中西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在客观主体方面,西方人向外探索客观世界,强调真善美、爱智,注重理性科学,注重求异,科学和逻辑发现。
中国人向内探索个人世界,强调真善美、崇善,注重情感、伦理,注重求同,经验、感情。
二、在处理问题方面,西方人采取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态度,中国人采取不可中直取,只可曲终求的态度。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
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三、在发表个人看法时,西方人直言、直去,中国人谨言、拐弯。
四、在民族性格方面,西方人偏重功利,好走极端,与其他民族存在斗争,强调以力争天下。
中国人偏重道义,以“中庸和谐”为贵,强调协和万邦。
五、在建筑物方面,西方建筑物主要为高大、雄伟、外展的建筑风格,而中国建筑物主要是小巧、玲珑、精致。
六、在个人观点问题上,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注重人个,以个体为本体,性格外向,亲情观淡漠,对待友情重视实际情况,强调人人平等,积极面对现实。
中国人以集体、组织为重,性格内向,对待亲情非常重视,对朋友两肋插刀,强调孩子所属是于家长,处理事物通常全盘考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就像是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
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
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在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
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除了思想差异,还有地理形态差异,宗教差异、饮食差异、建筑差异、服装差异、礼仪差异。
像是地理形态差异:西方主要是海洋文明,而中国主要是黄土文明。
宗教差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有四种分类: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
主要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世界性宗教为主体。
西方人绝大多数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国人主要信仰佛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神论宗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并有著作《圣经》以及21.4亿信徒,信徒之间互称对方为教友,每周至少做一次礼拜。
伊斯兰教是有穆罕默德创立,其名字原意为“顺从”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和安宁,共有57个伊斯兰国家,其标志为新月,教徒统称为“穆斯林”,并有著作《古兰经》,信徒14余亿人,日常穿着主要体现在妇女戴盖头,男子带礼拜帽。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发源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有四谛:苦、集、灭、道。
苦为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集为受苦原因为业惑,灭为如何消灭造成烦恼的原因以及如果消灭欲望,道为如何消灭苦因。
教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听歌舞、不睡高床,不着彩衣,不着财,过午不食等。
并在中国境内有四大名山,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王菩萨道场—九华山,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
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也孕育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宗教,那就是道教。
道教成立至今1800多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原始道教,并且有着特殊的风俗习惯,入教要先交五斗米。
二、理论阶段化,以葛洪为主体的部分人开始气功、炼制丹药。
、三、金代全真道,以《道德经》、《孝经》和《般若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强调万物之母为道,长生不老可肉身成仙,并有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真经》,标志为八卦图。
宗教的信仰不同,教义不同也会影响人们思维观念的不同。
饮食: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各国当然也都不会例外。
饮食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中西方都不例外。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21世纪全球化进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其中饮食文化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基本内容。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
主要差距在以下三点。
一、饮食观念的差别:西方对于饮食有着一种理性饮食的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障,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的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而中国人从始至终都很重视饮食文化,在中国的烹饪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了极致,以至于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生立命的根本,而对于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反而忽略的吃饭的真正意义。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门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大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中国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中国的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圆桌,这从形式上就造成一种团结、礼貌的气氛。
而在西方饮宴上,尽管食物和酒都非常重要,但是核心在于友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总而言之,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表露着其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
如:中国,吃的形式后面蕴藏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有许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餐饮文化及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的种类和数量,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
饮食的美性追求虽然压倒了理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
所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餐桌礼仪也趋向文明性,科学性。
两种文化间也不存在谁先进谁落后,未来的世界里,两种文化也将不断融合,贯通。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个个国家因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土人情和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
作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要多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不但对英语语言学习本身有巨大的帮助,而且在和国外友人的接触中能更好的了解对方,不至于闹出笑话。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生命的源泉。
社交称谓中沉淀着本民族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传承性符号系统。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
变异性和时代性,与其社会结构和文化思维模式密不可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反观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餐桌礼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反映,而生活习惯的形成又不是短时间内可得到了。
它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伸。
建筑差异: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注重个体美、人工美,讲究刚直、求实,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注重整体美、天然成趣,讲究曲柔,追求意境。
西方主要的建筑风格有五种。
一为和谐、完美、崇高、“柱式”风格的古希腊风格建筑。
二为以圆形为主,继承和发扬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古罗马风格建筑。
三为“苍穹顶”屋顶,中间突出,穹顶支撑在独立方柱上的拜占庭风格建筑。
四为空灵、纤瘦、高耸、尖峭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五为奇形怪状,各种元素胡乱结合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中国建筑长采取抬梁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井干式结构。
并且中国主要以木材为主,西方以石料为主。
服装差异: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首先中西方服饰用料不同,中国服饰主要用料是丝绸、棉等,西方服饰用料主要是麻。
其次中西方服饰造型结构不同,中国传统服饰往往给人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给人以审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