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doc

合集下载

新建文件夹 (2)-4

新建文件夹 (2)-4

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德莱塞作品的现实意义、罗曼·罗兰所倡导的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贝克特等现代荒诞派艺术的特点、肖霍洛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毕加索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人物和代表作“对号入座”)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判断小说《美国的悲剧》主人公克莱德悲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等待戈多》具有哪些艺术特点?它展现了西方社会什么现象?鉴赏感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你对此有什么感想?《记忆的永恒》中那几块表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觉得达利要以此表达什么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许多人被外部的物质所控制,内心空虚,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极度的空虚感和焦虑感,这种不良情绪积淀到一定程度,便要找机会宣泄,荒诞派艺术就这样在现代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了道德升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的各种心态有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一面,必须引起警惕;但也有人道主义和追求进步的一面,其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毕加索等人热爱祖国、提倡人道、维护正义的品格是值得人们尊崇的教学重点以德莱赛、罗曼·罗兰、贝克特、毕加索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对于荒诞派艺术的理解和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近代俄国哪一位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你能说出他哪些代表作的题目?(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2.请在下列绘画作品和相关作者之间用线条连接起来:《蒙娜丽莎》达•芬奇《向日葵》《最后的晚餐》梵高3.教师导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从文学、美术方面得到了反映。

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科技成就日新月异,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德莱塞(1871---1945)
思考:造成克来德悲剧的原因?
1、小说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美 国崇尚伪善的侈谈,并没有好好地培养青 年一代。当时实利主义流行,使青年人认 为,有了金钱便能占的一切。小说中所描 述的不仅仅是克莱德的悲剧,也是美国社 会的悲剧。
2、追求财富、贪图享受的虚荣心和利已 主义的恶性发展。
思考:造成克来德 悲剧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法国著名的现实主 义作家。出身中产 阶级家庭,代表作 有《群狼》、《丹 东》、《贝多芬 传》、《米开朗基 罗传》《托尔斯泰 传》等。1915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1866---1944)
塑造了一个个人奋 斗的知识分子的形 象,反映了他们对 帝国主义时代德国、 法国黑暗腐朽社会 的反抗,以及他们 个人奋斗道路必然 失败的悲剧。
肖洛霍夫(1905---1984)
二、现代美术
画家 国别 代表作 画派毕加索 西班牙〈尔尼卡〉 立体画派 达利 西班牙
超现实主 记忆的永恒 义画派
二、现代美术
画家 国别 代表作 画派
毕加索 西班牙〈格尔尼卡〉 立体画派 达利 西班牙
超现实主 记忆的永恒 义画派
毕加索 格尔尼卡
记忆的永恒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一、文学名著 作家 国籍 作品 体裁
德莱塞 美国 《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
罗曼罗兰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长篇小说
贝克特 法国 《等待戈多》 荒诞剧
肖洛霍夫
奥斯特洛 夫斯基
苏联 《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
苏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长篇小说
一、文学名著 作家 国籍 作品 体裁
德莱塞 美国 《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7张PPT)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7张PPT)

重点探究
细节研读探究
(10)文章的最后“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 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的哪些话呼应?“状元宰相”“地底下”有什么含义?
“状元宰相”是指国民党统治阶级及 其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 “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当时 还处在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 导下的革命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 以称“地底下”。
内容过关
整体感知
(3)结合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划分出全文的层次,并归纳每小结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 提出对方的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 直接反驳——失去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6—8) 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反驳敌论点。
第三部分(9) 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
B.玄虚(xuán) 脂粉(zǐ) 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uì) 慨叹(kǎi) D.省悟(xǐng) 脊梁(jí) 倘若(tǎng) B.脂粉(zǐ)——zhī; C.宰相(zhǎi)——zǎi; D.脊梁(jí)——jǐ;
小结练习
课堂内容练习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却也是
创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 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 “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8月27日,当时 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散布“中国人失去 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主要是为 了反驳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错误论 调,鼓舞当时的民族自信心。

2024-20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 (共39张PPT)

2024-20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 (共39张PPT)

【四】
拓展延伸
《且介亭杂文》书名的由来
《且介亭杂文》这个集子中收录的是鲁迅后期的杂 文,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 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 这个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 区域,叫作“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 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 “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 即“半租界的亭子间”。它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 治下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
直接批驳
驳论据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驳论方式
驳论证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
间接批驳 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
方的观点不能成立
【二】
基础梳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三】
感悟深意
1.如何理解文中的“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 意思?
“脂粉”指美化、伪装;“筋骨和 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 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 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
2.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1)渺茫( miǎo ) (2)诓骗( kuānɡ) (3)家谱( pǔ )
笼罩( lǒnɡ ) (12)笼
鸟笼( lónɡ )
(4)脊梁( jǐ ) (5)诬蔑( miè ) (6)笼罩( zhào ) (7)慨叹( kǎi )

九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课件:第18课

九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课件:第18课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知识梳理
美国:① 德莱赛 的长篇小说 《 美国的悲剧》.
文学
法国:② 罗曼·罗兰 的长篇小说 《 约翰·克利斯朵 夫》 ;贝克特的剧本 《 ③ 等待戈多 》
现代文学 和美术
苏联: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 《 静静的顿河》 ;尼·奥斯 特洛夫斯基的 《 ④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立体派:西班牙著名画家⑤ 毕加索 的 《 格尔
( )D
3. (2015绥化)名画《格尔尼卡》展出时,现场一
位德国将领问画家:“这是您的杰作吗?”画家回答
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这位画家是
C
()
A. 达·芬奇
B. 梵高
C. 毕加索
D. 德莱塞
现代美术
尼卡》
超现实主义画派:西班牙达利的 《 记忆的永恒》
※真题演练
1. (2015北京)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
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就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的
社会状况。它的作者是 A. 德莱塞
B. 海明威
(A)
C. 马克·吐温
D. 斯托夫人
2. (2015宿迁)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如果挑选一幅美术名作来揭露和控诉法西斯 屠杀无辜平民的血腥罪行,下面哪一幅最合适?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八单元导学案及试题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八单元导学案及试题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1、兴起(1)时间:世纪年代以来。

(2)标志: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内容(1)计算机技术①地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计算机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②影响:人类由此进入的社会。

(2)生物工程①基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

②作用: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发展新工艺或新产品,为人类服务。

③成就:尤为引人注目。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科学技术转化为的速度大大加快。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3)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影响(1)推动空前发展。

(2)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

巩固训练:1、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A、二三十年代B、四五十年代C、六七十年代D、晚期2、下列技术不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出现的有()A、计算机技术B、航天技术C、克隆技术D、飞机制造技术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A、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B、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使用C、航天技术的广泛使用D、原子能的广泛使用4、下列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B、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C、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D、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5、“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

”以上史实说明()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6、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今天,我们可以外出旅游,其中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发明的有()①乘坐火车②通过上网查阅资料③用电话与同学联系④收看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7.材料解析题:材料一:2001年11月20日,美国一家世界最大的药房——信息时代药房问世。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苏州园林》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介绍园林知识的说明文,壶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苏州园林》课文原文及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壶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苏州园林》知识点篇一一、文学常识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三、重点字词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模样(mú)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ɡ)蔷(qiánɡ)薇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ɡ)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

俯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四、艺术特色总分结合,结构清晰:文章开头就对苏州园林做了总体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总体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的特色。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_中考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_中考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1、十月革命:一战带来深重苦难,二月革命后,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性质)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的成立:1922年—1991年,最初有四个国家: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后来增加至15个。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919年,为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召开巴黎和会,签署对德的《凡尔赛合约》(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等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等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年,在美国开始爆发,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学习,使学生从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中找到对自己人生发展的警示;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的力量,即宽厚.仁慈和友爱的力量,了解罗曼•罗兰所倡导的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等待戈多》的学习,认识现代荒诞派艺术,学习正确评价荒诞派艺术的成就;通过赏析《格尔尼卡》, 理解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对现代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理解并尊重“现代派”所创造的新文化,增强而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人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木《等待戈多人现代派艺术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

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作品与时代联系起来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判断的能力;通过对《格尔尼卡》的介绍,提高学生分析现代美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鉴于教材对三部文学作品的介绍比较简略,而很多学生以前又没有读过这些作品,因此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这三部文学作品的青少年版。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较详细地介绍这些作品,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及交流,明确作品内容与特定历史背景的关系,逐步形成对20世纪世界不同地区文学艺术的正确理解。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他作品,与学生共同分析.欣赏,提高学生鉴赏现代美术作品的水平。

重点与难点重点: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而的主要成就是教学的重点。

《美国的悲剧》通过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德-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作者将人物构思和心理刻画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约翰-克里斯朵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生活为背景,通过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个人奋斗的经历,反映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

表现出作家反对现存秩序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

《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怪异、离奇、荒诞的内容和形式去揭示资木主义社会对于人们R常生活的控制,表现生活在西方世界中的普通人的尴尬难堪的处境。

剧中人对于戈多的徙劳等待,表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

剧中人彼此间的不可分手离弃,则隐喻着西方人逐渐已丧失了独立、健全的人格,也反映了在冷漠的西方世界中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

毕加索是西方现代美术诸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名字已成为“现代艺术”的代名词。

他是立体派绘画艺术的开创人,他把数学概念引入绘画艺术,用“三度空间”来画人物,把不同角度的同一对象表现在同一幅画®上。

作品《格尔尼卡》以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口、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3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学习,使学生从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中找到对自己人生发展的警示;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的力量,即宽厚、仁慈和友爱的力量,了解罗曼•罗兰所倡导的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等待戈多》的学习,认识现代荒诞派艺术,学习正确评价荒诞派艺术的成就;通过赏析《格尔尼卡》, 理解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对现代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理解并尊重“现代派”所创造的新文化,增强而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知识与能力学习木课,学生应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人现代派艺术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

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作品与时代联系起来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判断的能力;通过对《格尔尼卡》的介绍,提高学生分析现代美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鉴于教材对三部文学作品的介绍比较简略,而很多学生以前又没有读过这些作品,因此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这三部文学作品的青少年版。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较详细地介绍这些作品,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及交流,明确作品内容与特定历史背景的关系,逐步形成对20世纪世界不同地区文学艺术的正确理解。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他作品,与学生共同分析、欣赏,提高学生鉴赏现代美术作品的水平。

重点与难点重点: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是教学的重点。

《美国的悲剧》通过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德-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作者将人物构思和心理刻画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约翰-克里斯朵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生活为背景,通过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个人奋斗的经历,反映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O表现出作家反对现存秩序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

《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怪异、离奇、荒诞的内容和形式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R常生活的控制,表现生活在西方世界中的普通人的尴尬难堪的处境。

剧中人对于戈多的徙劳等待,表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

剧中人彼此间的不可分手离弃,则隐喻着西方人逐渐已丧失了独立、健全的人格,也反映了在冷漠的西方世界中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

毕加索是西方现代美术诸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名字已成为“现代艺术”的代名词。

他是立体派绘画艺术的开创人,他把数学概念引入绘画艺术,用“三度空间”来画人物,把不同角度的同一对象表现在同一幅画而上。

作品《格尔尼卡》以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口、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3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学习,使学生从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中找到对自己人生发展的警示;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的力量,即宽厚.仁慈和友爱的力量,了解罗曼•罗兰所倡导的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等待戈多》的学习,认识现代荒诞派艺术,学习正确评价荒诞派艺术的成就;通过赏析《格尔尼卡》, 理解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对现代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理解并尊重“现代派”所创造的新文化,增强而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人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木《等待戈多人现代派艺术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

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作品与时代联系起来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判断的能力;通过对《格尔尼卡》的介绍,提高学生分析现代美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鉴于教材对三部文学作品的介绍比较简略,而很多学生以前又没有读过这些作品,因此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这三部文学作品的青少年版。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较详细地介绍这些作品,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及交流,明确作品内容与特定历史背景的关系,逐步形成对20世纪世界不同地区文学艺术的正确理解。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他作品,与学生共同分析.欣赏,提高学生鉴赏现代美术作品的水平。

重点与难点重点: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而的主要成就是教学的重点。

《美国的悲剧》通过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德-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蓄意杀人犯的故事,揭示了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严重后果,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罪恶性腐蚀毒害作用。

作者将人物构思和心理刻画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作品具有丰满的现实主义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约翰-克里斯朵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生活为背景,通过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个人奋斗的经历,反映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岀作家反对现存秩序的进步立场和坚持人类进步文化的艺术观点。

《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怪异.离奇、荒诞的内容和形式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R常生活的控制,表现生活在西方世界中的普通人的尴尬难堪的处境。

剧中人对于戈多的徙劳等待,表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

剧中人彼此间的不可分手离弃,则隐喻着西方人逐渐已丧失了独立、健全的人格,也反映了在冷漠的西方世界中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

毕加索是西方现代美术诸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名字已成为“现代艺术”的代名词。

他是立体派绘画艺术的开创人,他把数学概念引入绘画艺术,用“三度空间”来画人物,把不同角度的同一对象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上。

作品《格尔尼卡》以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口、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充分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3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学习,使学生从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中找到对自己人生发展的警示;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的力量,即宽厚.仁慈和友爱的力量,了解罗曼•罗兰所倡导的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等待戈多》的学习,认识现代荒诞派艺术,学习正确评价荒诞派艺术的成就;通过赏析《格尔尼卡》, 理解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对现代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理解并尊重“现代派”所创造的新文化,增强而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并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人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剧本《等待戈多九现代派艺术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格尔尼卡》。

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作品与时代联系起来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判断的能力;通过对《格尔尼卡》的介绍,提高学生分析现代美术作品和艺术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鉴于教材对三部文学作品的介绍比较简略,而很多学生以前又没有读过这些作品,因此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这三部文学作品的青少年版。

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较详细地介绍这些作品,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及交流,明确作品内容与特定历史背景的关系,逐步形成对20世纪世界不同地区文学艺术的正确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