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新建文件夹 (2)-4

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德莱塞作品的现实意义、罗曼·罗兰所倡导的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贝克特等现代荒诞派艺术的特点、肖霍洛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毕加索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掌握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人物和代表作“对号入座”)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判断小说《美国的悲剧》主人公克莱德悲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等待戈多》具有哪些艺术特点?它展现了西方社会什么现象?鉴赏感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你对此有什么感想?《记忆的永恒》中那几块表有什么特别之处?你觉得达利要以此表达什么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20世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许多人被外部的物质所控制,内心空虚,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极度的空虚感和焦虑感,这种不良情绪积淀到一定程度,便要找机会宣泄,荒诞派艺术就这样在现代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了道德升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的各种心态有利己主义恶性膨胀的一面,必须引起警惕;但也有人道主义和追求进步的一面,其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毕加索等人热爱祖国、提倡人道、维护正义的品格是值得人们尊崇的教学重点以德莱赛、罗曼·罗兰、贝克特、毕加索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欧美文学和美术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对于荒诞派艺术的理解和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近代俄国哪一位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你能说出他哪些代表作的题目?(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2.请在下列绘画作品和相关作者之间用线条连接起来:《蒙娜丽莎》达•芬奇《向日葵》《最后的晚餐》梵高3.教师导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从文学、美术方面得到了反映。
进入现代以后,随着科技成就日新月异,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第6单元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了解“双百”方针。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展示:两弹一星群英谱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史料2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史料3如图。
教师:“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学生:“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史料4如图。
史料5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国名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时间7年零4个月4年 4 年零7个月2年零8个月教师: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学生: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历史ⅲ岳麓版第18课音乐与美术学案6

历史ⅲ岳麓版第18 课音乐与美术教案6编写:王正文批阅:山东单县五中高二历史组 2018-10-24【课标要求】1、赏识 19 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认识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价值。
2、列举 19 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要点难点】要点:联合历史背景赏识19 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与音乐、美术如何反应社会历史变迁。
【预习案】【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1、创作背景〔1〕时代背景: 18—— 19 世纪之交,是欧洲音乐向音乐过渡期间。
贝多芬生逢革命与改革的时代,深受 _________影响。
〔2〕个人经历:一世饱受贫穷、耳聋、失恋的难过摧残。
〔3〕创作动机:追求进步和自由,拥有激烈的抗争封建与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
2、作品特点:构想广阔,形式弘大,洋溢着_________和乐观主义气味,蕴涵着深邃的真理。
3、主要成就〔1〕将 _________与器乐联合,创始了交响曲的新形式。
〔2〕成功地给予器乐反应社会重要题材的使命,并调换全部音乐表现手段来为这个使命服务。
〔 3〕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如《英豪交响曲》、《__________》、《田园交响曲》等〕4、优秀地位:贝多芬既把_________发展到出神入化,又创始了浪漫音乐的先河,在音乐史上建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1、印象派绘画〔1〕出生背景: 19 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 _______理论和实践的启迪。
〔2〕特点:直接描述阳光下的物象,追求激烈的个人感觉,依据自己眼睛的察看和感觉,来表现奇妙的色彩变化。
〔3〕代表作品: _________的代表作,如组画《 _________》《鲁昂大教堂》等。
〔4〕深远影响:印象派的出买卖味着感觉和方式的改革。
这类创作不单改变了 _________方式,并且影响了音乐创作。
2、印象派音乐〔 1〕特点:重申音响和 _________ ,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代替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系统;以为音乐只好供给一种示意或________。
江西赣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电子课本教材

学习领域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永恒的造型第1课 宏伟壮丽的古罗马建筑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综合·探索目 录五年级下册m u l u 美好的家乡第2课 新街古韵第3课 风光无限理想的生活第4课 校园新构想第5课 我们的小天地巧手创新第6课 能“变化”的蔬果第7课 有“生命”的金属第8课 会“传神”的木头第9课 藏书票第10课 门和窗红色记忆第11课 鲜花送英烈主题策划第20课 爱心大行动美的体验第12课 点线面·黑白灰第13课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第14课 鸟语花香第15课 手绘线条的图像表现传统的魅力第16课 吉祥纹样第17课 敦煌壁画第18课 民间陶瓷第19课 陶俑同学们好,新学期又开始了,这套崭新的美术教科书将带领你们踏上探寻美的历程。
这套教科书是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
所编课程内容注重对同学们的个性、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内容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培养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科书关注文化与生活,介绍了美术与社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
在跟随这套教科书探寻美的历程中,同学们将会发现:德育与美术学习融合。
红色革命经典能让同学们在美术学习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针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既适合城市又兼顾农村,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注重美术学习的趣味性和愉悦性。
同学们能在快乐的学习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特色浓厚。
教科书弘扬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同学们得以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感悟祖国灿烂而伟大的文明。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美术学习与语文、音乐、数学以及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将带给大家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本套教科书结构体系按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及初中划分为四个学段。
初中人教版历史全年级教材目录

初中人教版历史教年级教材目录(7—9)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活动课一寻找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附录后记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附录二中国历史纪年表附录三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后记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3课收复新疆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第7课戊戌变法第8课辛亥革命第9课新文化运动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1课北伐战争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难忘九一八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第16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第18课战略大决战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部分)附录后记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最可爱的人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课改革开放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第11课民族团结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4课钢铁长城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活动课二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活动课四家庭照片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现代部分)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2课美国的诞生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后记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页亚非拉的奋起第13页动荡的中东地区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8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世界历史大事年表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附录后记。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6张ppt)

(三)文学常识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华盖集》,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等。
六、明确立论思路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 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 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 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回顾二单元
《敬业与乐业》 论说“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论教养》 论说对“真正的教养”的看法。 《精神的三间小屋》 表达作者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
六、明确立论思路
思考3: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在”的论据是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6-9段,圈画出作者的论据。
六、明确立论思路 埋头苦干的人 詹天佑、邓稼先等 拼命硬干的人 岳飞、林则徐等 为民请命的人 范仲淹、海瑞等 舍身求法的人 商鞅、玄奘等
六、明确立论思路 论据: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 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九年级语文上册
作者:鲁迅
前言
• 神舟上天,蛟龙入海。建国70年后一次次的大辉煌震撼世界,国人精 气神激荡天宇。相信同学们一定对祖国一件件大事记忆犹新、历历在 目。
科技革命优质课件PPT

14
1998年克隆珍珠牛
2021/02/01
15
1999年克隆小仔猪
2021/02/01
16
2000年克隆猕猴
2021/02/01
17
2000年中国第一只体细胞 克隆山羊诞生
2021/02/01
18
下列关于克隆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A最早由美国科学家提出克隆技术的设想; B可以抢救濒危动物;可以攻克遗传型疾病;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
以上材料说明: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 发展,人类由此进入 信息化 社会;
2021/02/01
6
比尔盖茨的童年
2021/02/01
7
2021/02/01
8
互联网
2021/02/01
9
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示意图
2021/02/01
10
2021/02/01
2004年4月2日华龙网
类 数据 的通信媒介,人类由此进入 信息化 的社会; 4、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 、 细胞学 、 微生物学 、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其核心是 基因工程 ,其中 克隆 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2021/02/01
5
电视和计算机的推广使人们比以前更便利 和更快地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7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第19课现代音乐和电影
2021/02/01
1
1996年世界第一只从成年动物细胞
克隆出的哺乳动物绵羊“多利”诞
生。
2021/02/01
2
1、 20 世纪 四五十 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 、计算机 、 航天技术 、生物工程 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第 三 次科技
九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课件:第18课

※知识梳理
美国:① 德莱赛 的长篇小说 《 美国的悲剧》.
文学
法国:② 罗曼·罗兰 的长篇小说 《 约翰·克利斯朵 夫》 ;贝克特的剧本 《 ③ 等待戈多 》
现代文学 和美术
苏联: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 《 静静的顿河》 ;尼·奥斯 特洛夫斯基的 《 ④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立体派:西班牙著名画家⑤ 毕加索 的 《 格尔
( )D
3. (2015绥化)名画《格尔尼卡》展出时,现场一
位德国将领问画家:“这是您的杰作吗?”画家回答
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这位画家是
C
()
A. 达·芬奇
B. 梵高
C. 毕加索
D. 德莱塞
现代美术
尼卡》
超现实主义画派:西班牙达利的 《 记忆的永恒》
※真题演练
1. (2015北京)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
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就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的
社会状况。它的作者是 A. 德莱塞
B. 海明威
(A)
C. 马克·吐温
D. 斯托夫人
2. (2015宿迁)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如果挑选一幅美术名作来揭露和控诉法西斯 屠杀无辜平民的血腥罪行,下面哪一幅最合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造成克来德悲剧的原因?
1、小说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美 国崇尚伪善的侈谈,并没有好好地培养青 年一代。当时实利主义流行,使青年人认 为,有了金钱便能占的一切。小说中所描 述的不仅仅是克莱德的悲剧,也是美国社 会的悲剧。
2、追求财富、贪图享受的虚荣心和利已 主义的恶性发展。
思考:造成克来德 悲剧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法国著名的现实主 义作家。出身中产 阶级家庭,代表作 有《群狼》、《丹 东》、《贝多芬 传》、《米开朗基 罗传》《托尔斯泰 传》等。1915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1866---1944)
塑造了一个个人奋 斗的知识分子的形 象,反映了他们对 帝国主义时代德国、 法国黑暗腐朽社会 的反抗,以及他们 个人奋斗道路必然 失败的悲剧。
肖洛霍夫(1905---1984)
二、现代美术
画家 国别 代表作 画派毕加索 西班牙〈尔尼卡〉 立体画派 达利 西班牙
超现实主 记忆的永恒 义画派
二、现代美术
画家 国别 代表作 画派
毕加索 西班牙〈格尔尼卡〉 立体画派 达利 西班牙
超现实主 记忆的永恒 义画派
毕加索 格尔尼卡
记忆的永恒
第18课 现代文学和美术
一、文学名著 作家 国籍 作品 体裁
德莱塞 美国 《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
罗曼罗兰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长篇小说
贝克特 法国 《等待戈多》 荒诞剧
肖洛霍夫
奥斯特洛 夫斯基
苏联 《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
苏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长篇小说
一、文学名著 作家 国籍 作品 体裁
德莱塞 美国 《美国的悲剧》 长篇小说
20世纪初,爱尔兰 戏剧家、小说家。 出身于犹太人家族。 代表作有《马纳诺 之死》、《无名的 人》、《马洛伊》、 《等待戈多》等。 1969年获诺贝尔文 学奖。
特克贝(1906---1989)
《等待戈多》剧照
当代前苏联著名作 家,具有独特艺术 风格和世界声誉的 文学巨匠。代表作 有《被开垦的处女 地》、《一个人的 遭遇》等。1965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长篇小说
贝克特 法国 《等待戈多》 荒诞剧
肖洛霍夫
奥斯特洛 夫斯基
苏联 《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
苏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长篇小说
20世纪初,美国著 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贫苦的移民 家庭,代表作有 《嘉莉妹妹》、 《珍妮姑娘》、 《金融家》、《欲 望三部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