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与戏曲的关联

合集下载

戏曲戏词的诗性

戏曲戏词的诗性

戏曲戏词的诗性作者:彭举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古代戏曲是一种融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乃至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炉的综合表演艺术。

在戏曲的艺术形式上,戏曲与诗歌有着太多的相似性。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戏曲与诗歌,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无不体现出传统民族文化中的诗性智慧。

本文以《北洋画报》中的戏词理论出发,研究戏曲曲词所具有的诗词性,以及戏词的诗化和其审美性在戏曲艺术中的表现。

【关键词】戏词;诗性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09-03中国作为诗歌的国度,其诗性审美贯穿于所有的文学样式,正所谓“文以载道,诗以缘情”。

并且中国的戏曲理论家,历来把戏曲看作是诗的演变与发展。

古人说:“词是诗之变,曲是词之变”。

戏曲在接受了诗歌优秀深厚的审美传统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

同时,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主流样式,在中国文学艺术乃至于文化观念中,诗歌的影响无处不在,强大而悠久的诗歌传统和诗性文化对于戏曲的渗透也是深入骨髓的。

可以说,中国戏曲之所以成为“中国戏曲”,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成它的文化背景是截然不可分开的。

一、戏词的诗词性从元代至今,关于戏曲的起源问题,都有一种观点:戏曲是承袭中国古代的诗歌传统而来,即为“诗经-骚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一文学形式变革流传而来。

且戏曲作为一种兼具表演的艺术,戏曲的形成和唐宋传奇小说也有很大的关系。

傅谨先生谈到戏曲的内在结构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首先是从唐诗宋词直接发展出来的、具有强烈的表现性与高度音乐性的曲辞,它决定了戏曲的主体为格律化的韵文;其次是由变文和诸宫调衍生出来的敷衍故事的体裁,它决定了戏曲具有一个外在的叙事结构;第三则是从百戏流传下来的诸多难度不一的技巧,它使戏曲夹杂了丰富多彩的技艺表演”①。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

什么是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
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曲赋是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包括诗歌、词、曲和赋四种体裁。

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古老的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分为《诗经》、《楚辞》等不同类型。

词是在诗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起源于唐五代时期,以小令为主,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曲是元代以后的主要文学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

赋是古代的一种韵文形式,以铺叙、描写为主,多用于抒情和议论。

戏剧表演是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包括戏曲、话剧、歌剧等多种形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元、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京剧、昆曲等不同流派。

话剧是近代西方传入中国的戏剧形式,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歌剧是以歌唱和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在古代文学中,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诗词曲赋为戏剧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戏剧表演也促进了诗词曲赋的创作和发展。

同时,古代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和戏剧表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论《西厢记》对古典诗词的吸收与运用

论《西厢记》对古典诗词的吸收与运用

论《西厢记》对古典诗词的吸收与运用我国戏曲文学正式诞生于文学史上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唐宋以后,加之戏曲又是以“曲”为重要标志的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

因此,曲文创作必然要受到唐诗宋词的影响。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得益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在创作中善于选择和提炼古典诗词中的佳句,将其化用到自己的语言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意境,集本色、文采于一身,形成了诗情画意、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一、全方位、多角度地化用古典诗词无论《西厢记》唱词或道白,都极丰富地化用了前人的诗词,堪称登峰造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化用古典诗词无处不在,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言情无不化用王实甫善于凝铸、提炼前人诗词之佳句、意境描摹景物、酝酿气氛、刻画人物心理。

《西厢记》化用古典诗词、意境达20多处,形成作品独特、优美的风格。

如剧中写到张生佛殿与莺莺邂逅,描写莺莺倾国倾城之色,“宜嗔宜喜春风面”,化用了宋代杨无咎《生查子》中的名句:“妖娆百种宜,总在春风面。

含笑又和嗔,莫作丹青观。

”继而写张生出场,则用了很大篇幅描写九曲黄河汹涌澎湃之势,以暗示张生满怀壮志。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不由令人想到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

(二)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形式不拘一格王实甫使用多种手法将前人诗句与《西厢记》语言完美结合。

其一,直接引用。

为明白、清晰地表达曲词的意义,《西厢记》往往直接引用前人的诗句。

如《寺警》一折中就直接借用了秦观《鹧鸪天》中的“雨打梨花深闭门”来表现莺莺一腔惆怅、满腹哀怨的独特心理。

其二,化用前人诗词名句,扩大曲词的意境。

如《后候》一折中,张生乘夜逾墙与莺莺赴约却讨了没趣,红娘替莺莺送药方重定幽会之期。

红娘打趣张生:“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宵个秋千院宇夜深沉。

花有阴,月有阴,便该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又诗对会家吟?”“秋千院宇夜深沉”化用宋代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抵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典诗词的艺术共通

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典诗词的艺术共通

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典诗词的艺术共通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典诗词之间有着密切的艺术关系,它们在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以及主题内容上都有许多共通之处。

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古典诗词则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两者在演绎方式上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中国古代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通过舞台表演、音乐、舞蹈等形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而古典诗词则通过字里行间的表达,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感受传递给读者。

首先,古代戏曲与古典诗词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共同之处。

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音乐和朗诵的方式将剧情传达给观众。

而古典诗词则以字句的组合和韵律的排列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戏曲还是诗词,都需要对语言的运用和艺术表达的把握有极高的要求。

其次,古代戏曲和古典诗词在艺术手法上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戏曲采用了许多与古典诗词相似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等。

这些手法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还使得观众和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诗意。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比喻,使得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另外,古代戏曲和古典诗词的主题内容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它们都是以人生百态、爱情悲喜、人情世故等为素材展开叙述的。

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往往以历史传说、战争与政治为背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而古典诗词则以吟咏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描绘社会人生等为主题,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典诗词之间有着密切的艺术共通之处。

它们在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以及主题内容上都有着相似之处。

无论是戏曲还是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艺术共通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也给后世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借鉴。

中国古代戏曲和古典诗词的艺术共通,不仅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传承,更体现在对人性、情感以及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描绘上。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一、强烈的现实‎性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

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

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

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

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

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

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

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

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

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内容摘要:戏曲进校园,是一项旨在让全国大、中、小学的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探索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将戏曲文化植根于语文教学中,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戏曲文学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影响、戏曲塑造舞台形象的方法对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影响、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课外延伸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考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戏曲进校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一.戏曲文学对语文诗词教学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不仅是为了传承经典,从语文教学层面来说也是为了进行韵文训练,就像中国古代儿童诵读的一些启蒙读物《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一样。

中国的戏曲是一种包含了音乐和舞蹈在内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而从戏曲文学来讲又是诗与剧、曲与戏的结合,所以叫做戏曲。

戏曲教育同时也是诗歌教育,更是韵文学习的有效方式。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珠,是语文教学中传承古典文化的载体。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2016年期间,将唐诗宋词中的名篇用黄梅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将经典诗词、黄梅戏、音乐、美术、舞蹈进行全新的综合,分为“思”、“别”、“赋”、“颂”四个篇章共计27首,如“思”中汇聚了《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竹枝词》、《离思其四》、《雨霖铃寒蝉凄切》、《一剪梅》等8首;“别”中汇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赠汪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离别怀念之曲的七首诗词;“赋”中汇聚了《静夜思》、《回乡偶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幕遮燎沉香》等七首;“颂”中汇聚了《满江红》、《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等6首具有深沉而真挚的家国情怀的诗词。

其中每一首单曲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吟诵,不失为用黄梅戏来写中国的古诗词是很新颖很大胆的尝试。

文化寻根与传承——浅谈古诗新唱

文化寻根与传承——浅谈古诗新唱

文化寻根与传承—-浅谈我校的古诗新唱辉南县高集岗中学谷春菊文以载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提高品格修养。

另一方面有利于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习主席在讲话和报告中就经常引用古典文学诗句,增添了文章的精彩和魅力。

他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从《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华古诗词》《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播出,我们可以看出国学在盛行。

这是我们寻找民族之根和认同文化身份的一种体现,也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国粹的一种表现。

从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正式终结。

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与之前各个版本相比,传统文化明显增多,整个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均分别入选古诗文124篇。

小学占百分之三十,初中占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体裁更是从诗经到诗文,古风,民歌,诗词曲,诸子散文,历史散文都有涉猎。

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而古诗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更重在养成积累的习惯,从而形成语感,触类旁通!除了反复朗读,加强记忆达到背诵方法外,我校还根据本校实际研发了校本课程《文化寻根——古诗新唱》。

我们都知道,古人作诗时都是边创作边吟诵的,杜甫就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之语,贾岛也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名句——诗人们一边吟诵,一边推敲,直到创作出满意的诗句。

“吟诵"不同于今天的“朗读".吟诵、吟唱、演唱诗词与戏曲行腔的道理是差不多的,就是用各种形式,充分表达诗句中蕴含的、但又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的内涵。

戏曲人物古诗词

戏曲人物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与戏曲人物相关的古诗词:
1. 《戏子由》
宋·苏轼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戏子的声音有时候就像教书的先生拉的长长的,有时又像学舍一样小小的。

2.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洋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沈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中秋为背景,通过描绘月宫中的嫦娥、玉兔等戏曲人物,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请注意,由于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和艺术元素,因此与戏曲人物相关的古诗词数量众多,风格各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与戏曲关联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标题直接含有“戏”或“曲”的并不鲜见,比如卢纶的塞下曲,而文中带有此两字的也绝非罕有,比如陆游的“云烟古寺闻僧梵,灯火长桥见戏场”。

然而,真正谈到古典诗词与戏曲关联的精髓,仅仅看到这些字面上的诗词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例子中,找寻它们出处的渊源或者内在联系的底蕴。

诗词与戏曲的关联,必须从它们的本源开始谈起。

诗歌是戏曲的源头之一,从汉乐府、唐声诗、宋词,到元曲(散曲、套曲、剧曲),有一以贯之的元素存在。

中国的戏曲无论古今都可以称之为“诗剧”或“剧诗”,不但唱词都是诗歌,而且具有象征性、大写意等“诗化”的艺术特征。

另一方面,古代戏曲作家和理论家在很长的时间里,未能充分重视戏曲作为“戏”的特性,常常牺牲“戏”的特点以迁就诗的成分。

通常认为直到李渔的《闲情偶寄》,古代曲论家才以“戏”的立场出发建立“剧论”,而此前的几乎全部(以及此后的很多)曲论家则是以诗话的方式来发表“曲论”,并且以一种精致的、儒雅的、贵族的、诗的态度,侵蚀了俚俗的、粗砺的、民间的、“戏”的正当权利。

这种倾向如果得不到抑制(事实上也常常得不到抑制),就会发展为卖弄学问,掉书袋子,抠字眼,抠声律,无视观众,终于以时文为剧,酸腐不堪。

这种倾向始终存在于明清文人剧之中,时起时伏,时隐时现,从未消除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戏曲在金元之际异峰突起以后一直未能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在古代诗人典范中,仍不乏将诗词与戏曲结合的特例。

李白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许已经成了一个意向,把酒临尊,对青山而吟,向流水而笑,面蜀道则愁容起,观残月则思乡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仅仅体会到李白的豪放不羁,仅仅读出他的浪漫如童,但读着读着,我从他的诗词中读出一种孤独与无奈,这种无奈是浅浅的淡淡的,恰似京剧中程派青衣一样,没有梅派的华贵,没有荀派的俏皮,没有尚派的姿丽,但程派的青衣是最感人的,最有女人味的,总带着浅浅的悲情。

李白有诗云“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这句诗给我印象很深,因为它奇特的想象,把巴陵下的洞庭湖水都变成酒,会醉倒洞庭湖的秋色,使它显出绯红的醉颜,这沿袭了李白惯有的浪漫主义手法,但读的再仔细些,前两句中竟有种愤懑不平之情,诗人要把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铲平了,让湘江水奔流,这不是让湘江水奔流而是让诗人自己心绪抒发。

这其中隐隐的有一层愤懑与无奈。

李白有句诗非常的有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个放荡不羁的人,对月独饮,自饮自酌,边酌边吟,且吟且感。

这是多么孤独的李白,虽然他的豪情掩盖了他的孤独,但是他的孤独在诗句中不经意的体现了,邀请明月一起共饮,把明月当做朋友,把明月当做寄情处。

多么孤独,但这种孤独不细细体会是体会不到的,因为李白终究是李白,他的豪气与生俱来的陪伴着他。

李白诗词是大气中隐隐的一种愁思,那程派艺术也把这种大气不失婉转体现的淋漓尽致,程派名剧《锁麟囊》中:“一霎时,把七情六欲俱以昧尽”这一腔幽怨显在其中,但是程派毕竟是大青衣,不会是怨妇一般的唯有哭泣嚎啕,大青衣身上终究是莞尔大气的,她又唱:“我只道铁富贵一生注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这句话是女主人公遇难,从幸福家庭变成夫离子散,这话说得相当的大气,好像悟的了什么因果之缘,原来幼稚的认为铁富贵一辈子衣食无忧,到如今富贵就像过眼的繁华一样,如梦破灭,梅派的杨贵妃,荀派的小红娘这样的女性虽然娇美抑或俏皮,但是终是比程派的女子少了一份气质,少了一份淡然,少了一份典雅优美,更少的是大气。

程派的女子像智者,宠辱不惊,虽是幽怨但是不失大气,非常的内秀,程派的唱腔也是如此的,程派非常的有秋凉韵,婉转低旋,低音时如落红扫阶,高亢时如珠落玉盘,程派的高亢是尽突其贤的,如同《陈三两爬堂》中的吟板,女主人遭受了如此的命运折磨,但她没有埋怨,只是诉尽平生苦,说道自己的恨时,声音高亢,似在抒发这一腔的悲情,婉转内秀又淋漓尽致的体现,一个小女子竟面对恶人的指责“天有阴阳确保太虚”她浩然正气的回答让人一惊“人有双目明辨是非”,这不像闺阁女子,而像个历尽世事的老者,大气恬淡。

李白诗词和程派艺术中共同体现的是一种大气里的愁情,往往这种愁情最能感动我们,就像一个老妪丧子后,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时,她悲痛的淡淡一笑,
这一笑是最可悲的,因为她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是体现着老妇人作为老者的大气,不会悲痛的埋怨着老天爷的不公平。

不知程派艺术中大青衣的大气有几人知?李白诗中李白的愁情有几人知?这完美的结合又有几人能够体会?
之于如今,诗歌与戏曲的联系则是有过之而不及。

各种常见的艺术方式都有可能把诗歌和戏曲串联起来。

这固然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事,但是诗歌艺术和戏曲艺术在经过有机结合后是否会改变它们原先的韵味,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和尽量避免的。

也许可以说,诗歌元素之于戏曲,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