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

合集下载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富山事件 (From 1931;Japan) 博帕尔农药泄漏 (1984,12;India)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 漏(1986,4;USSR)
1408人死亡,2万人 45吨异氰酸甲泄漏 中毒,15万人接受治 疗,20万人逃离 31人死亡,203人受 伤,13万人疏散,直 接损失30亿美元 4号反应堆机房爆炸
1、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燃 煤排放的烟雾(元凶)
2、高压中心,几天无风
年 代 不 洗 马 桶 盖
民 谣 90 80 70 60 50:
年 代 鱼 虾 绝 代 年 代 也 还 可 爱 年 代 水 质 不 坏 年 代 淘 米 洗 菜
98年特大洪涝灾害
原因:与湖争地,乱砍滥伐森林 湖泊面积: 洞庭湖4200减至3000平方千米 鄱阳湖5000减至4000平方千米 森林覆盖率: 四川由19%降至9% 水土流失: 增加了40%~50%
人 类 与 环 境 的 关 系
环境
物质和能量
人类社会
废弃物
环境问题的产生 当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一定程度 时,即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 了资源再生的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 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 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具体原因?
饥饿的女孩
94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凯文 ·卡特[南非]
环境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药排入海洋
主要表现
具体方面
后果
滥伐森林
自然植被的破坏
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灌溉
CO2 氟氯烃排放
捕猎、环境破坏
主要表现
具体方面 滥伐森林
后果 对环境调节的功能下降
自然植被的破坏
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灌溉 CO2 氟氯烃排放

十大环境问题

十大环境问题
➢ 固体废弃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 弃物,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而 日益增加的,至今已成为地球,特别是城 市的一大灾害。
.
16
.
17
十、全球气候变暖
➢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到了为人察觉的程度。它的 危害是不应漠视的。它会引起两极冰川的融化, 会带来频繁的暴风雨,会导致生物物种的减少,
更会使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受淹。
,构成了足以毁灭人类的水危机。
.
12
.
13
八、大气污染肆虐
➢ 最普遍的大气污染是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粉 尘造成的
➢ 现代都市还存在光化学烟雾,这是由于工 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中夹带大量化学物质
➢ 1998年我国竟有7个城市的大气质量,被列 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中,可见问题之严 重。
.
14
.
15
九、固体废弃物成灾
➢ 专家预计,再有50~60年即可耗去石油储量的80% ,某些贵金属资源则已近消耗殆尽。
.
11
七、水环境污染严重
➢ 人口膨胀和工业发展所制造出来的越来越多的污 水废水超过了天然水体的承受极限,于是本来是 清澈的水体变黑发臭,细菌滋生,鱼类死亡,藻 类疯长。
➢ 工农业生产也因为水质的恶化而受到极大损害。 ➢ 水资源的短缺,水环境的污染加上水的洪涝灾害
➢ 我国在这方面是较为突出的。土地荒漠化 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的贫困化。
.
9
.
10
六、资源短缺
➢ 近数十年来,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与日俱增,已有很多 资源显现出短缺的现象。最重要的有水资源、耕地资 源和矿产资源。
➢ 2000年全球有约1/2以上的人口已受到缺水的威胁 。
➢ 人口总量的增加,为供应粮食所需的耕地日见紧张, 而工业城市建设工程却在不断地占用大量耕地,化肥 农药的使用还在使耕地的质量不断降低,这些使人类 面临耕地不足的困境。

202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环境问题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八 臭氧空洞(含答案)

202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环境问题专题强化训练 专题八 臭氧空洞(含答案)

专题八臭氧空洞1.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环境问题依次为( )A. 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B. 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荒漠化C. 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D.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酸雨(2)由图中③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有( )A. 大气污染B. 腐蚀建筑物C. 皮肤癌高发D. 海平面上升2.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

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B.在各纬度均出现递减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加(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减少B.全球降水量减少C.平流层气温降低D.地面散失热量减弱3.近地面大气臭氧主要是石化工业、加油站、汽车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在高温环境与强紫外线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

当近地面的大气臭氧浓度过高时,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2018年6月中国气象部门增加了臭氧气象预报业务。

据此回答下题。

(1)下列城市与时间组合,易发生臭氧污染的是( )A.广州 5月B.武汉 6月C.南京 7月D.北京 8月(2)推测下列预报臭氧气象的方法,正确的是( )A.综合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天气状况预报B.气象部门到指定地点进行臭氧浓度实测实报C.参照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进行预报D.结合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云图进行预报(3)近地面大气臭氧浓度过高时,正确的应对措施是( )A.减少室内通风换气次数B.用环保材料进行家庭装修C.少用私家汽车,绿色出行D.关停部分电器,节约用电4.读环境保护主题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1)图1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水污染B.臭氧层空洞C.酸雨D.全球变暖(2)图2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A.排放氟氯烃物质——旱涝频率增加B.排放温室气体——海平面上升C.排放二氧化硫气体——土壤酸化D.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3)同图3漫画反映的属于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是( )A.荒漠化B.臭氧层的破坏C.凌汛D.火山喷发5.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人类发展路上环境保护三个标志

人类发展路上环境保护三个标志

从斯德哥尔摩到约翰内斯堡,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人类整整走了30年。

这30年,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30年,是人类理性又一次觉醒和复苏的30年,是人类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30年。

回眸这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在这颗星球上发生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其中包括了生态环境领域的变革。

作为一个见证人,我亲眼见证甚至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变革,我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些变革的喜悦和欢欣。

第一个路标: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也派出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会议,我有幸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呢?我想这与人类一直在寻求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无论是原始经济时期、农业经济时期,还是工业经济时期,追求GDP的增长这样一种发展观一直统治着人们的认识。

18世纪初工业革命后,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热”。

在这一阶段,发展主要是按经济增长来定义的,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为根本目标,认为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

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加剧了通货膨胀、失业等固有的社会矛盾,而且加剧了南北差距、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更为广泛而严重的问题。

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公害事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后,痛定思痛,开始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在西方国家,“反污染,争生存”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

人们在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发展的观点,其中最醒目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10年》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虽然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发展本身除了“量”的增长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总体的“质”的方面有所提高和改善。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消极影响为主。

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引起的。

在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开始大面积地砍伐和焚烧树林,开垦土地以用作农耕的用途,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的生态循环系统,削弱了地球的自我保护能力。

之后,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所引起的气候变化也更大。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造成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的海滩和海岸会遭受侵蚀、海水入侵和海水倒灌;还会造成风暴潮和洪涝灾害加剧等危害,影响农业和生态。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有以下几个人为因素:第一是人口剧增。

地球上庞大的人口基数直接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断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尤为突出。

城市人口集中,高楼密集,消耗大量能源,散发出大量热量和废气,且空气流通性较差,使城市温度升高,形成“热岛效应”、“干岛效应”。

第二是土地资源遭破坏,森林资源锐减。

由于人口的剧增,人类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为了获取木材而乱砍滥伐、过度开垦土地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地球的植被面积大幅度锐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还引起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等灾害加剧。

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温室气体转化和吸收的条件遭到破坏,从而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

二.酸雨酸雨主要是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所引起的。

从蒸汽时代开始,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人类大量地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而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随雨、雪等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具体来说,这些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工厂燃煤产生的废气、热点站燃料产生的废气和汽车等排放的尾气和烟尘,除此之外,人们日常生活中取暖、做饭燃煤产生的废气,也对酸雨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温室气体臭氧空洞

温室气体臭氧空洞

温室效应机理
温室具有与大气类似的对入射太阳辐射和射出热辐射的作用
人类活动的影响
CO
2
CH
4
N
2
O
CFC
-
11
HCFC
-
22
CF
4
工业化前
的浓度
~
280ppmv
~
700ppbv
~
275ppbv
0
0
0
1994
年的
浓度
358ppmv
1720ppbv
312ppbv
268pptv
教学内容: §1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 §2臭氧层破坏问题 §3致酸前体物与酸雨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12章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
教学要求
要求了解全球气候和全球污染,理解和掌握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污染问题。
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介绍臭氧层破坏问题,致酸前体物与酸雨
教学难点
臭氧层破坏问题
3
2
1
4
5
6
第12章 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
无氟氯昂制冷设备
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环境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
制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1985年, 28个国家 《维也纳公约》 1987年, 46个国家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公约》
国际行动



臭氧层破坏的控制策略
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订案所包括的损耗臭氧的气体
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削减
臭氧层主要特征
2臭氧层破坏问题
臭氧层主要特征 离地面20~30km的平流层中 占当地空气含量的1/105 厚度单位 DU(Dobson unit)- 273K,1atm下,10-3cm厚的O3层称为一个DU 1DU=10-3 atm cm=2.69×1016molecules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轮复习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轮复习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轮复习一、环境问题(一)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①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③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④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二)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排放>自净,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

生态破坏:索取>再生,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1.全球变暖:原因: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的破坏。

危害: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异常;影响农业生产;影响人类健康。

措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空洞原因: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

危害: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危害人体健康。

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剂;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

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加强国际合作。

(三)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1.城市地区主要是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是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态破坏。

(四)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采集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2.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呈现不协调;3.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4.现代文明时期——人地和谐——人地关系开始缓和并逐步走向协调。

针对性练习1: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

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

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目标:了解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其应对措施。

重点:1、全球变暖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2、酸雨的分布、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难点: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臭氧空洞的形成机理 导入: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问题。

一、全球气候变暖1、成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②毁林开荒备注:全球气候变暖也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这一自然因素有关。

不利: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②引起降水和干湿变化、极端灾害天气增多 有利:①光合作用增强;②高纬度变暖,适宜温带作物生长备注: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会导致水平自然带向 两极 移动,垂直自然带向 高处 移动 3、措施:①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②提高能源利用率;③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④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⑤加强国际间合作等二、臭氧空洞1、成因:冰箱空调制冷剂氟氯烃(氟利昂)的广泛使用2、影响: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皮肤癌、白内障)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备注:臭氧有“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之称3、对策:①减少氟氯烃排放;②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③加强国际合作等 4、典型地区:南极上空(春季9~11月)、北极上空、青藏高原上空三、酸雨自然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人为原因: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能源,排放的酸性气体多2、影响: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危害人体健康;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3、对策:①调整以矿物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②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③加快清洁汽车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④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⑤加强绿化,生物防治等备注: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我国:南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湘赣地区) 世界:西欧、北美备注:我国酸雨多因燃煤引起,为硫酸型;欧美酸雨多因燃油引起,为硝酸型 2、影响 1、成因 4、典型地区练习巩固1、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下列不属于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A.酸雨B.温室效应C.臭氧层破坏D.人口急剧增长2、属于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是A.全球变暖、噪声污染B.海洋污染、生态破坏C.酸雨危害、臭氧层的破坏D.电磁污染、白色污染3、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
酸雨
一、酸雨的成因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由于我国多燃煤,所以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

而多燃、石油的国家下硝酸雨。

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⑴S→H2SO4 S+O2(点燃)→SO2
SO2+H2O→H2SO3(亚硫酸)
2H2SO3+O2→2H2SO4(硫酸)
(也可以被认为是SO2先被氧化为SO3,SO3再与水反应生成H2SO4)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O2(点燃)=SO2,2SO2+2H2O+O2=2H2SO4
⑵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
a. NO→HNO3(硝酸)
2NO+O2=2NO2,3NO2+H2O=2HNO3+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H2O+3O2=4HNO3
b. NO2→HNO3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2H2O+O2→4HNO3
(*注:元素后的数字为脚标,化学式前的数为化学计量数。


二、酸雨的危害
硫和氮是营养元素。

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矿物质,供植物吸收。

如酸度过高,pH 值降到5.6以下时,就会产生严重危害。

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也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离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还可使湖泊、河流酸化,并溶解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中,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可能危及人体健康。

酸性雨水的影响在欧洲和美国东北部最明显,而且被大力宣传,但受威胁的地区还包括加拿大,也许还有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地区、洛基山脉和中国。

在某些地方,偶尔观察到降下的雨水像醋那样酸。

酸雨影响的程度是一个争论不休的主题。

对湖泊和河流中水生物的危害是最初人们注意力的焦点,但现在已认识到,对建筑物、桥梁和设备的危害是酸雨的另一些代价高昂的后果。

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最难以定量确定的。

受到最大危害的是那些缓冲能力很差的湖泊。

当有天然碱性缓冲剂存在时,酸雨中的酸性化合物(主要是硫酸、硝酸和少量有机酸)就会被中和。

然而,处于花岗岩(酸性)地层上的
湖泊容易受到直接危害,因为雨水中的酸能溶解铝和锰这些金属离子。

这能引起植物和藻类生长量的减少,而且在某些湖泊中,还会引起鱼类种群的衰败或消失。

由这种污染形式引起的对植物的危害范围,包括从对叶片的有害影响直到细根系的破坏。

在美国东北部地区,减少污染物的主要考虑对象是那些燃烧高含硫量的煤发电厂。

能防止污染物排放的化学洗气器是可能的补救办法之一。

化学洗气器是一种用来处理废气、或溶解、或沉淀、或消除污染物的设备。

催化剂能使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又是化学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能起作用的另一个实例。

酸雨的损益值计
分析及计算公式
D=DH+DA+DF+DB+DC+DT
其中,
D——大气污染引起的总损失
DH——大气污染引起的人体健康损失
DA——大气污染引起的农业损失
DF——大气污染引起的林业损失
DB——大气污染引起的建筑材料损失
DC——大气污染增加的清洗费用
DT——酸雾影响能见度的交通损失
1.大气污染对人体损失的估算
DH=DHM+DMT+DHD
其中,
DHM——呼吸系统疾病医疗费用损失
DMT——呼吸系统疾病的误工损失
DHD——肺癌患者提前死亡引起的生产损失
2.大气污染对林业损失的估算
DA=DAV+DAG
其中,
DAV——大气污染引起的蔬菜减产的损失
DAG——大气污染引起的粮食减产的损失
3.大气污染对林业的损失估算
DF=DFW+DFE
其中
DFW——森林减产的木材经济损失
DFE——森林生态效益危害(非林产品)的经济损失
4.大气污染对建筑材料的损失估算
DB=DBS+DBP
其中
DBS——镀锌钢破坏的经济损失
DBP——油漆破坏的经济损失
5.大气污染增加的清洗费用估算
DC=DCH+DCR
其中
DCH——家庭清洗费用
DCR——城市房屋外观清洗费用
6.能见度降低对交通运输损失的估算
DT=DTH+DTW
其中
DTH——酸雾对陆路运输造成的经济损失
DTW——酸雾对水上运输造成的经济损失
三、酸雨的防治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目前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

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90%的二氧化硫气体。

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

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

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
臭氧层空洞
一、成因
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动影响和大气动力学解释。

其一,大气化学过程解释,认为臭氧层中可以产生某种大气化学反应,将3个氧原子含量的臭氧(O3)分解为分子氧(O2)和原子氧(O),从而破坏了臭氧层;其二,太阳活动影响解释,认为当太阳活动峰年(即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期)前后,宇宙射线明显增强,促使双电子氮化物(如NO2)与O3发生化学反应,使得奇电子氮化物(如NO3)增加,O3转换为O2;其三,大气动力学解释认为,初春,极夜结束,太阳辐射加热空气,产生上升运动,将对流层臭氧浓度低的空气输入平流层,使得平流层臭氧含量减小,容易出现臭氧洞。

一般认为,在人为因素中,工业上大量使用氟里昂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臭氧层空洞的危害
臭氧层空洞威胁人类生存: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

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

现在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

据说那里的兔子眼睛全瞎,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子耳朵带回家去,河里捕到的鲜鱼也都是盲鱼。

推而广之,若臭氧层全部遭到破坏,太阳紫外线就会杀死所有陆地生命,人类也遭到“灭顶之灾”,地球将会成为无任何生命的不毛之地。

全球变暖
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其一,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

而液态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