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我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我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我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教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规划发展处(高教研究所)

2018年第1期 2018年 4月10日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我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背景 (1)

二、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方式 (2)

三、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4)

四、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措施 (7)

五、我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0)

六、结束语 (13)

一、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背景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并没有专业被直接冠以“人工智能”或“人工智能工程”的名头。通常认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人才培养主要蕴涵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或统计学等专业之中。究其原因,从目前来看,主要是学界对“人工智能”尚未有清晰的定义,概念太宽泛,涉及学科和领域太多。有些专家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涉及了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不定性论以及控制论等等。在这一背景下,难以对“人工智能”达成广泛共识。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却显得越来越迫切。

近年来,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特别是从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将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以来,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类人才严重稀缺。据工信部预测,我国对各类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缺口超500万,供需比接近1:10[1]。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产业界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其中本科占比46.1%[2]。从工作角色来看,可将人工智能本科毕业生分为数据智能分析师、创新型智能技术人才、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和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等4类特色人才。本文先对我国人工智能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达成措施进行探讨,然后针对我校加强人工智能本科

人才培养给出思考。

表1 AI公司对人才学历要求分布(2017年)[2]

二、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方式

在我国本科专业目录中,与人们日常所说的“人工智能”最为接近的专业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统计学等传统本科以及机器人工程等新工科,它们与人工智能之间都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因此,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多种多样。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在相关专业增加AI课程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多数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统计学等专业课程设置上,增加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群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知识培养。因此,从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与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还有部分专业,通过增设《人工智能》课程,对学生进行入门级的人工智能教育,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在本领域应用的兴趣。总体来说,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系统地获取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截止目前,全国有26所高校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除少数高校(见下文)外,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计算机或信息技术大类,如北京大学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归属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下的智能科学系。培养方式以

“信息基础+智能(包括自然智能和机器智能)基础”为模式,分方向(包括机器感知与智能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学习、新技术及其它等)对学生进行培养。学习期间,学生能够比较集中、深入地学习所在方向的专业知识。

(三)汇聚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设置“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庞大的知识体系,包括坚实的数学基础、计算和程序基础。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分析建模能力,已经超出目前传统计算机专业的培养内容,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到核心类课程如机器学习、知识表示与处理、技术支撑类如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自动规划、多智能体系统、计算智能等,平台类如机器学习系统平台、机器人、智能系统等等。因此,国内一些高校,针对人工智能本身的复杂性,对人工智能按培养的侧重点不同设置了多个智能科学相关的本科专业(如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出现了以“学院”为组织形式的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单位,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系统地培养。

表2列出了四所率先建立人工智能学院,进行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的高校及专业。在这些高校中,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每个专业有各自的培养侧重点,并系统地开设AI相关课程,以满足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下面,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来说明人工智能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特点。

表2 部分高校开设AI课程的本科专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为本科生开设了两个特色专业,分别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拟建)。前者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理论、电子信息系统、计算机与互联网络、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而后者要求学生能掌握大数据相关的统计、计算机、数学和应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数据分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技能。从本质上来看,这与当前相关计算机专业所学的内容似乎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人工智能专业要求学生更要扎实数学、计算和程序等学科基础,基本培养模式是“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大数据”。

从表中可以明确地看出,人工智能本科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专业最为普遍。目前,在全国有26所高校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有247所高校获批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从专业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符合人工智能科学发展方向,加上社会对人工智能特色领域人才的巨大缺口,相信有更多的高校会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进行本科层面的人才培养。

三、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一)培养目标在我国,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一般将近期目标描

述为培养学生开发智能系统和利用智能技术协助实现复杂问题的求解,远期目标描述为培养学生研究和制造具有一定人类智能水平的智能。在具体的培养计划中,着力体现将自然智能和机器智能相融合,以网络化智能信息处理、大数据智能计算、智能系统开发为切入点,并以“计算技术+智能技术”为本专业的特色,以有别于计算机大类的其它专业。

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以培养智能系统工程师、数据智能分析师、创新智能技术人才及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掌握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智能信息分析与处理、智能系统开发能力。

(二)课程体系围绕培养目标,人工智能专业本科人才,除了英语、政治类、体育类等公共课程之外,加强数理(特别是数学)基础教育,使学生具备坚实的计算机技术硬软件知识和技能。在专业特色上重点强调智能科学的教育(包括模式识别、生物信息、生物智能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并在机器感知与机器人、智能信息处理与机器学习若干方向上进行特色知识扩展,同时在金融、互联网、医疗及工业4.0等领域进行有选择性的专业拓展[3]。研究发现,每所高校在人工智能本科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了所在高校的特色和优势。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特别强调学生的“电子”学基础,因此设置了多门与“电子”有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在其它高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是很少见到。表3是国内部分高校为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

表3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三)教学计划以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4],该大学的教学计划具有几个特点:一个大基础——以学院的数、理和信息类为主,强调宽厚扎实;三个核心课程群作为专业理论基础,包括智能基础课程群(智能科学技术导论、人工智能、脑与认知科学、信息论、信号与系统)、机器感知课程群(生物信息处理、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和计算智能与知识发现课程群(智能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智能等),以及两门实验(机器感知和机器智能)和其他各种选修课。四年学分150 分,其中必修88学分(包括全校公选26 学分、大类平台20 学分、学院要求的13学分、专业必修29 学分),专业选修56学分(含专业课44学分、通选课12 学分),毕业设计6学分。

四、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措施

从社会需求上来讲,人工智能人才按工作分类主要有智能系统工程师、数据智能分析师、创新智能技术人才、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等[5]。在本科阶段,针对各类人才需求,可进行有针对性制定培养方案。

(一)数据智能分析师培养数据智能分析是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与分析、知识发现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提取隐藏在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寻求有效解决方案及决策支持预测。目前,社会急需懂得智能技术的各层次数据智能分析人才,可以预计,熟练掌握智能技术的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数据挖掘人员将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高校通常采取的培养手段有:①以“点一线一面”结合的方式横向纵向设置课程群,面向数据智能分析,以案例为导向贯穿“线”上的各关节点课程,比如以数学基础课(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学分析)—大类专业课(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数据智能分析专业课(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多维数据分析)为主线,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②立足培养“计算技术+智能信息+知识技术”的高级数据分析师,理论学习—随课实验—集中实践—科技活动—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协调配合,“资格认证—竞赛获奖—奖学资助”激励培养;③以大数据智能分析为契机,积极培养本科生的大数据计算思维和认知能力,使其掌握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工具和开发环境。

(二)创新型智能技术人才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几乎

同时起步,但其进展比计算机技术要慢许多。主要原因是人的大脑高度复杂性,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实践都适合教师与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可以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分组”培养和科研训练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研究型教学。教与学从研究思维、问题探索、模型改进、算法优化、脑认知和自然智能指导的角度推进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性教学和研究型学习。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学生半监督式学习与自监督学习为主导,鼓励引导深度学习,经典案例、前沿讲座、讨论探索贯穿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注重创新科技实践、问题探索、课程内容探索、课程研究性专题报告、以课程为基础的作品开发等创新效果和教学效果。

“研究型分组”培养。总体来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成熟教材不多,课程体系需要不断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做出调整,又加上智能科学专业课程本身的发展探索与实际应用现在处于同步发展阶段,决定了专业老师大力推进“研究型班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大班基础讲授”+“小班研究型讨论”+“小组探索型课题实施与报告”的教学体系,同时来自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也作为助教协助专业老师对小班(组)课题讨论进行引导。

科研训练。通常,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的数学基础课,如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离散数学等,由于缺乏实际应用案例支撑,学生会怀疑这些知识在将来本专业学习中的用处,课堂

课后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个别学生还会由于认识滞后,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基础知识学习,以至于专业分流后表现为学习能力严重不足。一些高校通过吸收本科生参加科学创新实践和科技活动的方法,使他们发现数学知识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从中发现部分优秀本科生的创新潜力和研究能力,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智能科学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并致力于攻读相关方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一步强化其科学创新能力,使其获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

(三)智能系统开发人才培养智能系统是建立在“智能技术+计算技术”基础上,结合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系统。智能系统开发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其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运营、服务及相关的技术指导。为了适应智能系统开发人才的培养,需要建设智能终端实验平台、计算智能实验平台、脑认知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等人才培养基地与实训基地,推进实施智能终端软件开发技术、智能系统应用课程设计、智能系统与工程课程设计、智能游戏开发与设计、人机交互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教学实践活动。

(四)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智能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电子信息、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管理、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众多领域,需要大量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

以下4条措施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兴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①充分大类培养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优势,开放“全校特色专业选修课”,跨专业、跨学院科教团队,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复合性、应用性;②引导并严格要求指定学分课程学习,特别是设计规划实施好“科技创新”、“文体活动”、“技能认证”、“企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提高计划;③交叉融合办好本科生二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对知识的渴求,允许学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再辅修另一个专业,并提供配套措施,保证二专业学生能获得优质教育,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使本科生形成宽广深厚的知识结构,培养有特色的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复合人才;④通过与企业横向合作,建立校企实训基地,紧跟企业和市场需求,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应用人才。

五、对我校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我校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背景与现状我校加强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具有学科优势、政策优势和整体创新优势。这与我校长期紧贴制造业行业发展,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有密切关系;同时,依托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深厚的行业基础,积极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和数字传播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急需的学科。伴随工程教育的时代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战略,学校设立“太赫兹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现代医疗器械研究院”、“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院”等前沿科技创新机构。这些学

科、政策和创新机构是我校培养人工智能特色本科人才培养良好的基础。

作为我国首批获批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我校从2010年起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同时,我校还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及自动化等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另外,生物医疗技术、机械制造、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学生都有一定课时量的人工智能课程。在这些专业中进行人工智能教育,为我校培养具备智能科学素养的本科人才及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我校2017年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显示,该专业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部分。专业课程部分又分成专业基础和三个专业拓展模块。具体课程设置与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流高校相比较而言,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还需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特别是数学和智能科学方面的知识教育。培养目标比较笼统(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专业培养特色体现不明显。虽然设置了三个扩展模块,但这些课程还不足以形成专业特色。因此,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而言,我校在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二)我校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的可能模式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其它高校人才培养经验,我校在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上的可能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对现有相关专业进行改造的方式进行培养,二是设置人工智能学院的方式进行培养。

对现有相关专业进行改造的方式进行培养结合我校学科特色,可以对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进行一定的改造,使其更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工智能人才。主要措施包括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数理基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教学,在专业基础教育上与一流大学接轨。结合我们在光学工程、系统科学、机械制造、医疗器械等学科的优势地位,设置若干人工智能典型应用领域(如医疗、金融、工业4.0等)作为专业特色方向。增设“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采取案件驱动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另外,加强同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合作和联系,关注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从而实现专业课程的持续改进。当然,对现有专业的改造还需解决师资和经费投入问题。对于其它专业,可适当增加智能科学课程量占比,来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以设置人工智能学院的方式进行培养为了加强和聚焦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近一年来已有部分高校率先设置了人工智能学院,专门用于人工智能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如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相信还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学院正在筹备中。这些高校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等与人工智能相近的专业从计算机或信息学院分离出来,组成人工智能学院的本科专业群。

研究发现,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的高校,通常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具有较好的科研及学科基础,能够实现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在机器学习、语音识别等领域具有深厚的科研基础,能够实现从本科到博士

的全程人才培养。对我校来说,若以建立学院模式来培养人工智能人才,除现有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之外,建议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共同组成人工智能专业群。同时,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申报相关学科点,逐步实现该领域人才的全栈培养。

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强势高校相比,制约我校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大因素是缺乏师资。现有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团队,存在人员不足,每位教师教学任务较重,且暂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教研团队的劣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或者对现有师资进行必要的整合,对改善我校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与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如BAT、科大讯飞、中科曙光等)进行合作或联合培养,也是一个值得推荐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结束语

社会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迫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应对。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在众多新工科建设中,“智能”是提及最多的词,表明智能化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新技术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组成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

为适应社会转型需求及积极融入新工程建设的大背景,建议我校尽早在人工

智能本科人才培养上投入足够的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增加实验室投入,积极申报人工智能相关本科专业。注重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增设人工智能课程,加强智能科学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人民政协网站,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供求比例仅为1:10.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012907.html,/c/2017-07-14/1657301.shtml.

2.腾讯研究院,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 2017年12月.

3.陈毅东,曹冬林,李绍滋.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在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修订.计算机教育,2014年第19期.

4.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网站,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21012907.html,/personnel/BKS/Training/939.shtml.

5.曾宪华,夏英,兰文富. 大类培养模式下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特色人才培养, 计算机教育,2015年第12期.

《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 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 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 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 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 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 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 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 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 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 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人工智能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012907.html, 人工智能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作者:王萍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7期 摘要: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術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使得设计师的很多工作被机器最大化地解放与取代。而未来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将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这就给从事高校视觉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者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即在人才培养上的倾向转变,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而非技术。 关键词:人工智能;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性 1 国外人工智能应用于文化教育领域的现状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领域内发展速度极快,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展了研究与应用,想抓住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在西方社会,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将人工智能技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取向,不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布局与创新,想要在这一领域占领高地,这样的竞争形势使得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各国竞争角逐的主要战场。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对人工智能领域尤其重视,在2015年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中,就倾向于与人工智能密切关联的领域,其中就包括了教育领域,提出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技术的结合。2018年,美国 公立学校引入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项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接触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种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未来的创造者。 在亚洲各国的研究中,日本对人工智能尤为重视,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并且较早地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研发体系,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作为研发的核心,使其在医疗、汽车、教育等各个领域保持技术优势。同时,很早就意识到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较大缺口,为了保障人才培养与输出,日本已经提出在未来的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编程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另外,选派有实战经验的企业讲师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进行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培养真正的实战型高端智能人才。 2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视觉文化教育领域的体现 人工智能目前正处在产业的爆发期,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促进行业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投入较大且深入,政府提出了较多支持人工智能研究的政策。调研显示,到2012年,我国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过美国。

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我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教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规划发展处(高教研究所) 2018年第1期 2018年 4月10日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我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背景 (1) 二、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方式 (2) 三、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4) 四、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措施 (7) 五、我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0) 六、结束语 (13)

一、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背景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并没有专业被直接冠以“人工智能”或“人工智能工程”的名头。通常认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人才培养主要蕴涵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或统计学等专业之中。究其原因,从目前来看,主要是学界对“人工智能”尚未有清晰的定义,概念太宽泛,涉及学科和领域太多。有些专家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涉及了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不定性论以及控制论等等。在这一背景下,难以对“人工智能”达成广泛共识。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却显得越来越迫切。 近年来,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特别是从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将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以来,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类人才严重稀缺。据工信部预测,我国对各类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缺口超500万,供需比接近1:10[1]。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产业界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其中本科占比46.1%[2]。从工作角色来看,可将人工智能本科毕业生分为数据智能分析师、创新型智能技术人才、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和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等4类特色人才。本文先对我国人工智能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达成措施进行探讨,然后针对我校加强人工智能本科

2017年度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系

2017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社会调研 (一)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背景 进入21世纪以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整个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更是社会急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引发了商务方式的变革。我国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战略选择,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从2014年至2016年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个行业和领域正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活动,比如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招商、网上广告服务、在线证券交易、电子银行、电子税收等。 2017年5月15日,京东数据研究院发布《2017“一带一路”跨境电商消费趋势报告》。通过跨境电商消费大数据,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及参与国家网络民间商贸的消费特点、最新趋势,描绘由跨境电商连接起来的“网上丝绸之路”。京东大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的民间商贸一直在“路”上。通过电商平台,中国商品销往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泰国、埃及、沙特阿拉伯等5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超过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通过电商走进了中国。通过“网上丝绸之路”,民间商贸往来在世界地图上构成的连接线日益繁密,形成了进一步扩大文化、商品流通,实现共同繁荣的交流支点。 电子商务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了商务活动的运作模式,对企业的经营方式、支付手段和组织形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并将给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大数据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跨境电商迎来爆发式发展。据统计,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而我国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地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均为电子商务发展搭建了宽广的舞台,而与之配套的电子商务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奇缺。据统计,国际贸易中80%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的,目前全国有10万左右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其中大部分人虽能利用电子商务

人工智能下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docx

人工智能下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中的发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便利,但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类开发所得的产物,想要完全取代人工的地位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如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人工智能的问世对会计行业毋庸置疑是一次革新,这对未来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浪潮必然需要新的教育方案,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区域,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理应顺应时代做出调整。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20XX年,首届世界会计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CFO大会的召开,成为会计人工智能革新会计领域的标志。近年来,根据部分事务所的介绍及网络对会计人工智能的热议,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工作主要是录入类、校对类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这些工作大多具有高重复性与数据量庞大的特点,例如核对企业与各家银行多个账号往来的核对、对按周期编制的报表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相关税务的核对。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为例,人工智能可自动查验扫描仪中的发票并进行登记,随后自动在发票确认模块中下载发票并识别文件,再与先前的所登记的发票相匹配,自动识别是否符合认证抵扣的条件。但相应的,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在会计主体趋于多样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效果未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日益复杂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核算的数据量不断增大,使得基础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不断扩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要处理的数据量增多,自我提升的时间被压缩。而会计行业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会计工作中高重复性和需要占用大部分精力的简易操作步骤,它可以自动识别信息并录入,简单处理数据,统计数据并有着人类无法企及的计算能力等。人工智能的高效率工作结果,极大地解放了基层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也为企业的日常运营节省了大量时间。 (二)提高信息质量,减少人为舞弊。会计数据的可靠性是会计的八大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会计人员工作时要遵守的首要原则。在过去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中,由于人为的参与,或多或少存在着手工核算失误或是人为蓄意造假等行为,这就给后续工作对会计数据的分析与应用造成干扰,这种影响小至使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决策方案出现漏洞,大则使一个国家的宏观和微观经济调控政策产生偏差。而人工智能是由专家编写相关程序实现统一化、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流程,它的操作行为由代码所决定,在确定的会计工作系统中,每一位登录系统的人员都会有唯一的账号和密码,以及自己的权限,可以说分工明确,相比较而言,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岗位相容程度较深,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对于职能的明确区分有助于遏制对信息的造假。这种模式下则或多或少的规避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了人工核算参与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减少了人为舞弊的现象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有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浅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定稿)

中州大学毕业论文 浅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学 院:经 济 贸 易 学 院 专 业: 电 子 商 务 学 号: 20050313108102 姓 名: 崔 杰 指导教师: 成 绩: 提交时间: 年 月 日

摘要 目前,企业信息化进程日趋加快,电子商务日益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所面临的最根本、最紧迫的问题。纵观国内外电子商务教育现状,加快各层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我国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On E-commerc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At present, enterprises increasingly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zation, e-commerc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means of management. However, due to the delayed personnel training, talent shortage has become China's e-commerce development faced by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urgent issue. Looking at the status quo at home and abroad of e-commerce education, speed up e-commerce at all level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qualified personnel, in providing the community with a large number grasp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master modern busines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posite personnel, to ensure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mmerce the key. Keywords: E-business;Personnel training;Composite personnel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五)以“网络+面授+实践”培养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1)网络培训。农民电商从业者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半数以上课程采用网络培训方式。根据农民知识水平和需求特点进行分组,将信息录入农民电商教育培训平台。培训教师上传相关培训资料和学习任务到电商培训平台,学员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接受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农民接受网络培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避免集中培训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2)课堂面授。课堂面授能够较好的弥补网络培训的不足,面对面沟通,解决电商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提高电商从业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效果较好。(3)现场实践。现场实践教学是农民电商培训的重要环节,可拓宽农民经营电商的思路和眼界。现场实践课时占全部课时的20%,组织学员参观考察电商 成功案例、学习成功经验等。培训后,为学员安排电商店铺进行动手操作,学习与实践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农民动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玲.湖南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7(22). [2]钱俊,蒋良骏.村园企校协同培育农村电商人才的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7(4). [3]邱雷鸣,童红斌.高职院校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4]樊勇,吴莉萍,吴小平.促进农村电商“互联网+”发展新模式的思考[J].电子商务,2018(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中的发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便利,但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类开发所得的产物,想要完全取代人工的地位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如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人工智能的问世对会计行业毋庸置疑是一次革新,这对未来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浪潮必然需要新的教育方案,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区域,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理应顺应时代做出调整。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2018年,首届世界会计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CFO大会的召开,成为会计人工智能革新会计领域的标志。近年来,根据部分事务所的介绍及网络对会计人工智能的热议,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工作主要是录入类、校对类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这些工作大多具有高重复性与数据量庞大的特点,例如核对企业与各家银行多个账号往来的核对、对按周期编制的报表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相关税务的核对。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为例,人工智能可自动查验扫描仪中的发票并进行登记,随后自动在发票确认模块中下载发票并识别文件,再与先前的所登记的发票相匹配,自动识别是否符合认证抵扣的条件。但相应的,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在会计主体趋于多样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效果未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日益复杂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核算的数据量不断增大,使得基础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不断扩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要处理的数据量增多,自我提升的时间被压缩。而会计行业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会计工作中高重复性和需要占用大部分精力的简易操作步骤,它可以自动识别信息并录入,简单处理数据,统计数据并有着人类无法企及的计算能力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文/陈薇毛腊梅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提要]随着人工智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会计领域对其应用也愈加广泛,这对会计行业是一次革新,对会计人员无疑也是一个挑战。本文首先从探讨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出发,分析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现状,进而探究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具体调整措施。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高校人才培养 项目名称: “基于智能化时代背景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jyxm0462);铜陵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tlxydxs02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3日 劳动/就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9s2019 126--

《关于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 2.05 万亿,同比增长 38.51%,环比增长 9.6%。目前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 38780 家,同比增长 8%。直接从业人员超过 200 万人,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420 万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引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企业要求对照教学现状可以发现,目前中职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不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盲目性,课程体系缺乏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缺乏融电子技术与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核心课程。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过程严重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组赶赴中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江苏、浙江以及江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本调研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师生座谈等形式,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现状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针对目前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客观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为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以期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职电子商务师资人才。 二、调研情况简介 课题组一行5人于2013年9月23日至9月27日为期一周时间,赴江苏常州刘国均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经贸学校和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进行调研。此后又于2013年10月23日至24日,赶赴江西新余渝州学院和江西冶金工业学校进行调研。调查研究分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访谈三种形式。问卷调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卷;另一类是在校学生卷。整个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30份,回收问卷116份,回收率为89.2%。座谈、个别访谈针对目前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6所中职学校。调查显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技能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受“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等学科教育思想影响,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三、调研方案设计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义及未来职教人才培养

摘 要:人工智能被普遍认为是科技发展的下一幕,其必将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新,助力经 济的再一次跨越发展,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目前,国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耕布局远超过国内,近几年,我国把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人工智能时代对职教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冲击,其发展将会带来新的职位,而且很多的行业将会出现大量的人才缺口,基于此,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与时俱进,在保障数量的前提下提升质量,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规模的平衡,提高职教人才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17)04-0011-05 作者简介:陈昂(1992-),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 收稿日期:2017-05-06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义及未来职教人才培养 陈昂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古今,历史上每当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获得突破的同时都会推动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一直也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伴随着三次科技革命,人类从农耕时代步入蒸汽时代,又到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次的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地影响,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前两次科技革命让国人体验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楚,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在一些领域甚至已经实现了赶超,走到了世界前列。而如今,人工智能的旋风正席卷世界,且热度一直不减,其日益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澎湃引擎。人工智能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风口,其必将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并成为主旋律。 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人才。要想在人工智能时代抢得先机,人才的储备尤为重要。而职教人才在我 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实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平稳过渡,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剖析人工智能时代的职教人才需求,进而相应的调整职教人才培养方向,避免“闭门造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布局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 人工智能是一门集研究、开发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1]。人工智能被业界普遍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风口[2]。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使得其产业规模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人工智能已经渐渐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甚至探入到各行各业中。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技术水平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格局正在重塑,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绝对不能错过。人工智能不单单能对经济发展的再一次腾飞提供动力,更将会颠覆人们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把人类的文明进 本期关注

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91
2008年第5期
人才培养
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张瑞碧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摘 要 中国的电子商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机构,肩负重任。本文分析了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人 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人才 培养 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对经济进 步、企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子商务 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快速发展。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批 专业人才。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生力军,其培养人才的数量、质 量对各行业,乃至社会的发展都起重要作用。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 业起步较晚,虽然2001年后许多院校都开设了不同学历层次的电子 商务专业教育,但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处于摸索阶段。 1 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场所。学校联系这样的实习基地比较困 难,而企业由于场地和管理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愿意接纳学 生 。在以往的国家职业资格电子商务师鉴定考试中,考生的理论知 识考核成绩要强于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绩。这说明,电子商务人才实践 能力较弱。 2 改善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的建议
[2]
2.1 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培养方向 从学科分类来看,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属管理学范畴。不管是专业 人士,还是管理工作者,大家都已达成共识,即在电子商务中,商务 是目的和核心,电子是手段和工具[3] 。因此,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定 位在商务、管理和技术的“服务经济型”上,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战 略型人才、商务分析人才和商务执行人才。 (1)电子商务战略型人才:这类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熟悉网络经济、网络管理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了解电子商务的 精髓,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强的业务协调与商务决策能力。高等院校 的研究生教育可以定位于此类,为企业培养高层电子商务人才。 (2)电子商务分析人才:这类人才是一种前瞻型的人才,他们 应具备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开发和电子商务项目策划分析的能力,具 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教 育、有办学优势及特色的部分高等院校本科生教育可定位于此类,培 养中高级电子商务人才。 (3)电子商务执行人:这类人才主要从事互联网业务操作,具 备网页制作、计算机系统维护、信息更新处理、信息收集分析与利 用、网络营销等各种电子商务实务能力。高等院校的本、专教育以及 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都可以定位于此类。 2.2 专业课程设置要合理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 直接反映在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实践适应能力的高低上。电子商务 是技术和商务的融合,开设课程时要注意商务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 融合,防止在实际授课中两类课程出现单摆局面。该专业计算机课 程的教学要与计算机专业有所区别,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 段而已,只是在应用的层面上研究计算机和网络,没有必要深入研 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通信的理论、系统设计等高深问题。 对电子商务专业来说,信息技术只是手段,实现商务才是目的。所 以要将技术手段与商 务活动结合起来,即在讲技术时,要讲其在实 际商务活动中的应用。 2.3 校企联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既为企业服务,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和老师 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将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只有将理论 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既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为电子商务的应用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本着“实际、实用、实践”原则,摆脱学科教 育的束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专业特点,通过电子商务学习电子商 务,使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以及企业的一些针对教 学的开放平台。建立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尽可能早地使学生接触 到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形成企业、学校、学生的长期合作、相互支 持的资源环境。 截至2006年10月中旬,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已和 36所高校结盟,共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为推进高校电子商务教育, 搭建校企人才交流平台做出贡献。 (转122页)
近几年来,各大中专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数量在增加,然而 质量却存在问题。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电 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却不高。这说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人才 市场的需求脱节,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 方面来分析: 1.1 学校盲目上马,急功近利,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不清 教育逐步走向市场,一方面促进了人才的培养,而另一方面,学 校办学的商业性又使得学校做出一些不顾条件、追求热门的行为。许 多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上缺乏严格而科学的论证,没做好必要 准备就盲目上马。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不像会计、营销、金融、贸易 等一些传统的、已经发展成熟的专业,各院校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 方向。目前电子商务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的阶 段,许多院校对这个专业不能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即使有培养目 标,也都存在不切实际或不能体现自己办学特色的现象。多数院校开 设的本、专科电子商务教育希望用三年、四年时间把一个知识缺乏、 经验不足的学生变成既懂商务又精通技术的全才,这种培养目标显然 是不现实的。 1.2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欠佳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还是信息技术? 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技术 与商务活动的简单结合吗?有这样两个公式: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 即就是说,电子商务不是电子和商务的简单相加,而是电子和商 务的有效融合。目前多数院校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开设的课程大都是 “电子+商务”的模式。这样就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也不能两者有机结 合,毕业后技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商务运作能力又不如商务类 专业的学生。 1.3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是高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电子商 务教师由经济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组成,真正从事过电子商务实 践的人很少,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缺少计算机知识,计算机专业的教 师则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教师自身没有机会通过实践将商务和 技术有效融合,在教学中必然缺乏两者的融合[1]。这种师资配备也导 致许多专业课程开设困难,老师也勉为其难。 1.4 实践环节欠缺 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该课程的实践是教学环节当 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两种: 一方面是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实训,用模拟教学软件。但是,建立电子 商务实验室对软、硬件要求较高,大多数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还 没有电子商务实验室。另外一方面是校外实习,主要是建立校外实训

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质量重点

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种电子商务培训班陆续涌现,现有中专、高职、本科及研究生等各种层次的电子商务教育。据粗略估算,目前全国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有270多所。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正处在不断普及和发展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4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0%。未来5年,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目前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5万人。我国有3100万家企业,其中99%是中小企业。2005年经常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约50万家,并且已经有1/4中小企业开始尝试电子商务,而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的缺乏成为妨碍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但是,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0%的平均水平。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与就业率低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一)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清 电子商务是一个概念很宽泛的专业,既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又包括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如采购、生产、销售、资金支付、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相应的人才体系尚未健全,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学生学习这个专业,毕业以后到底从事什么工作并不明确,许多学校不能清晰地定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方向,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万能型”人才,而这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许多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较低的就业率对培养应用型操作人才的职业教育来讲,更是十分不利的现象。 (二)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节缺乏 师资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基本上都不是科班出身,大部分是从计算机或经济管理类专业转行过来的。教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掌握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学或者通过有关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或培训。由于学科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电子商务教学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只能是边教边学。 此外,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一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通过专门的软件模拟实际操作。但是,真实的商务活动环境要比模拟环境复杂得多,且模拟软件存在着不能及时升级的问题,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限制。二是校外实习,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但是,目前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并不多,学校联系实习基地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还存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方向) 专业代码是:610201 二、入学要求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方向)专业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方向)专业修业年限为3年。 四、职业面向 表1 本专业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必备的人工智能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

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人工智能专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以互联网大产业背景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体系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人工智能系统分析与设计、智能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系统维护、综合商业案例分析、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应用等能力,对人工智能行业前沿发展有较深入了解,并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全面素质教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培养 1 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的敬业、创新意识。 2 文化素质。具有高等数学、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理工科知识,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法律、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3 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常用应用软件;具有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维护能力;具有一般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编写和使用能力;具有以业务知识为基础,专业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志的较高的

中国跨境电商人才调研报告

我国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商企业销售的产品品类和销售市场更加多元化,企业对电商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企业招聘跨境电商人才时更多倾向于 选择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 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前不仅财经类和综合类的院校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其他院校也大都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一些院校的英语专业中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方向。现在全国高校中的国际贸易专业点约有700多个。 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自中国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批准学校试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以来,据统计,到2010年,教育部共批准339所本科学校和800多所专科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有电子商务的特点。 现在设立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每年,在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相当可观。学校每年向企业输送大量的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但是,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特征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较强。单一的专业可能无法满足企 业对人才的需求。业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招不到合适的跨境电商人才。 业界可能会有很多企业人士认为,在跨境电商方面,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那么,到底有没有缺口? 我们决定通过调研,来验证在跨境电子商务行业,是否存在这样的人才缺口。 一、分析 1.现有企业选择跨境电商人才最多的倾向还是还是倾向国际贸易专业。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虽然跨境电子商务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但是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结合出现了新特征。所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能满 足企业的要求。 企业选择跄境电商人才倾向的专业 2.企业更多希望跨境电商人才来源于聘用复合性学科人才。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该文为南京邮电大学06校教改09课题研究成果(基金项目编号:JG00106JX09)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陈立梅(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专业,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不明朗的就业前景也为该专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扰。该文首先介绍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了造成电子商务学生“尚未毕业,就已失业”的原因,探讨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只有把握社会需求,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性环节 关键词: 电子商务作为近年来的一个新兴专业,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13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306所高校、700多所高职高专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得到普及,部分地保证了电子商务人才的供给。与此相对应的,电子商务在全国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未来十年内,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为200多万。那么,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应该是非常看好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电子商务学生目前处于一种“尚未毕业、就已失业”的尴尬境地。这不仅给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这一学科的发展。 导致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庞杂、系统性较差、实践实训环节缺乏,最终导致学生就业方向模糊是重要原因。因此,结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如何改革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符合市场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电子商务是由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法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交融而成的学科,是人们创造性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商务活动的创新,具有内容综合性、结构多样性和知识体系复杂性的特点。以上特点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既不同于已有学科的既定模式与成果,也不是各种学科的简单拼凑和组合。由于涉及的学科众多,因此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设置一直是该行业教育者关心的问题。为此,教育部专门成为了电子商务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 从我国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建设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取向:即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经济商务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包括物流与市场营销),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三种办学模式均分电子商务专业的天下,其中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所占的比重更高一些。就高校的办学层次而言,研究型大学所占的数量较少,研究教学型大学所占数量中等,教学型大学所占比重较高。我国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种设在经济管理学院,以管理为主,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平台,进行电子商务的应用;二是设在信息学院或计算机学院,以技术实现为主要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进行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管理与维护能力。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为电子商务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该学科下培养的人才却似乎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2.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实际上电子商务专业在开设之初,对电子商务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许多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提出了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如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求学生既通晓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熟悉金融、贸易领域的规则;具有维护电子系统和建设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如此多的目标定位最终只能导致一个结果:什么课程都学了,但是什么都没有学精、学通,而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胜任某一项具体工作的人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生涯痛苦,而另一方面却由于没有掌握一项专业技能而面临失业,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尽快改变,将使电子商务专业丧失发展的动力。因此,所有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都应该尽快明确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2.2对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的把握不够准确 由于该专业是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市场需求了解和掌握并不是十分的深刻和准确,而绝大多数从事一线教学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因此也无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这实际上也是造成电子商务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如著名的网上书店当当网C2C业务人力资源经理坦言:“由于业务是崭新的,所以要求应聘者的学习能力要强。目前的员工都非常年轻,当当网意在建立一支非常有活力的团队。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很好,只要对互联网感兴趣,就可以考虑这个领域。”这一要求扩大了该公司在人才招聘时的选择范围,无形当中也削弱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和优势。 2.3实践性环节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现在高校电子商务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教学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电子商务活动是一个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对象,简单地套用书本上的理论或纸上谈兵是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商务运作的。开设电子商务的高校,或者由于思想上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或者受到硬件条件和资金的限制,绝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实训实验室和模拟软件,教师和学生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系就更是少之又少,实习平台几乎没有。 2.4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层次性 电子商务的主要核心课程包括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与结算、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结构、电子商务安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法律等。但是由于对这些课程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其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这些课程未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上还是处于一种人为割裂的状态。如果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折扣。 2.5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最活跃的因素。毋庸讳言,目前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几乎都是从计算机技术或经济管理领域转型过来的。对于他们而言,电子商务也是一个新的学科,他们也要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加载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多半是通过自学或者其他的有关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或培训来获得的,本身不是很成熟,再加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感性认识和实战经验,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就难免存在“以己昏昏,使其昭昭”的现象,其结果是学生越学越糊涂。 3.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我国在电子商务专业建立并培养出人才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要尽快调整和改进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的不合理之处,修正培养目标,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尽快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下转第63页)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经营与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