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珐琅瓷赏析
清代瓷胎画珐琅掐丝工艺特点

清代瓷胎画珐琅掐丝工艺特点
清代瓷胎画珐琅掐丝工艺,也被称为“古月轩”,是一种集成了中国制瓷史上各种优点的装饰技法。
以下是其特点:
1. 色彩鲜艳:珐琅彩瓷器的色泽十分鲜艳,其画工精致,质地细腻。
同一件物品上可以出现七、八甚至上十种颜色。
2. 工艺精湛:这种工艺集合了中国制瓷史上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等方面,各种技艺都极为精湛。
3. 器型和形态多样:珐琅彩器型多为碗、盘、杯、瓶等小件,瓷胎都是素胎,瓷质细润,瓷胎细薄,修胎规则。
形态精美,具有凹凸不平的立体感,绘画的层次鲜明多姿。
4. 温度影响色彩:由于是高温烧造,珐琅彩会一直保持釉面的纯净度,在数百年的时光中不褪色,也因温度的不同伴随着色彩也会随之变化。
5. 发展与创新:在清代,掐丝珐琅工艺的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铜胎更薄并且无砂眼,掐丝也更细,彩釉也更加鲜艳。
虽然花纹图案变得繁复多样,但相较于明代的纹饰生动程度却有所不足。
镀金部分的金水较薄,但金色非常漂亮。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专业书籍或者相关网站获取。
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什么是珐琅彩瓷器?说起这瓷器,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清代的珐琅彩,珐琅彩瓷器是清朝皇室⾃⽤瓷器中最具有特⾊的,珐琅彩绘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50年代欧洲佛朗德斯地区。
在康熙⼆⼗三年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量涌⼊中国,西洋珐琅彩从此进⼊中国市场。
在进⼊中国市场后珐琅彩在⼯艺和⾊彩的选择上也上融合了中国元素,从清初⾊彩上的素净淡雅到清中期的雍容华贵,庄重威严,这都于当时的执政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珐琅彩的收藏价值极⾼,也正是因为它的收藏价值使得世上有许多以假乱真仿品在市场上浑⽔摸鱼。
今天就来教⼤家如何辨别雍正珐琅彩的真伪。
图1:清雍正玫茵堂典藏珐琅彩粉彩「平安春信」图碗,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RMB 12,000,000-20,00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46,000,000, 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周年秋季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7-12-18, 尺⼨:直径11.9cm。
碗直⼝,弧腹,外壁曲线极为柔和、唯美,⾄底内收,承接圈⾜,底⾜修胎完美,胎质细洁致密,外壁以洋彩绘就梅花、南天竺、⽔仙,别具匠⼼。
外壁下侧绘就⼀对憨态可掬鹌鹑相伴,⾊彩绚丽,填⾊⼯整华贵。
⼀、⾸先看瓶⼦的形状我们在看⼀个瓶⼦的形状时,⾸先要了解瓶⼦出现的历史阶段,对瓶⼦当时时代的历史⽂化背景,造型的流⾏趋势及烧瓷的⼯艺都要有所了解,因为这些是可以鲜明的了解当时的⽂化特⾊,民风民俗。
随着时代的进步烧瓷⼯艺及形态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素雅到华丽的阶段。
我们不说唐宋就以元、明、清这三个时期为代表、元代瓷器⼤多⾼⼤笨重,早期以古朴浑厚后期以秀美飘逸为造型特点,清代瓶⼦造型多种多样。
图2:清雍正珐琅彩⾍草纹葫芦瓶 , 拍卖成交价格估计:HKD 12,000,000-12,000,000,最终成交价格:RMB 35,790,300, 拍卖专场:澳门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15年秋季拍卖会, 拍卖成交时间:2015-11-08, 尺⼨:⾼21.5cm;⼝径3cm。
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定(上篇)

《前言》为符合《艺术市场》杂志刊登发表的要求,笔者将本文在原《乾隆珐琅彩系列》这一基础上做了很大程度缩写,如果读者希望详细深入的了解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别,请参考本网站《乾隆珐琅彩系列》。
《正文》乾隆时期是清三代中制作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最鼎盛期,由于康雍两朝的迅速稳步发展,使乾隆珐琅彩瓷制作更加成熟。
乾朝时期的珐琅彩瓷不论造型种类、还是绘画图案都丰富多彩,令康、雍两朝制品略感黯然。
一:三朝珐琅彩瓷的制作地点乾隆朝不仅是三朝中瓷胎画珐琅制作时间最长,也是瓷胎画珐琅的制作地点变化较为复杂时期。
为清晰介绍该朝瓷胎画珐琅,笔者先简单概括清三代珐琅彩瓷的制作地点。
1.“武英殿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康煕五十七年:奏准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増设监造一人。
”该处解体时间较早,加上康熙瓷胎画珐琅的制作量相对较少,并缺少《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人们对其认识与研究最为肤浅。
由于该处没有乾隆时期制品,因此本文不多涉及。
2.“养心殿珐琅作”(?——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养心殿造办处创始于康熙初年,设置养心殿珐琅作更要晚些时候。
瓷胎画珐琅派生于珐琅器制作,因此其创始制作应该是宫内珐琅作掌握画珐琅工艺之后的事情。
“养心殿珐琅作”制作终止时间可参考《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员外郎达子、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京内造办处各作,著搬挪圆明园去。
钦此。
《记事录》”。
其中“京内造办处各作”里应该包括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
至乾隆二十年养心殿珐琅作解体之前,清宫内务府主要依赖养心殿珐琅作和圆明园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
宫内养心殿珐琅作地处大内,受地理条件所限,无法正常扩大生产规模,而雍正中、后期的珐琅彩瓷发展迅速,制作量一再增大,原有造办处两珐琅作的人数、制作规模无法承受所赋使命,于是设备增加、作坊规模扩张就主要转移到京外的圆明园珐琅作。
3.“圆明园珐琅作”(?——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圆明园珐琅作”具体创建时间暂因自立资料不全而难以考证,现在所知最早的圆明园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制作资料为:“雍正四年七月十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杜寿交来珐琅花抹红地头等酒圆二十四个(随紫檀木盘二个)、珐琅花抹红地二等酒圆二十四个。
赞美珐琅彩瓷器优美的句子

赞美珐琅彩瓷器优美的句子
说起景泰蓝,大家一定不陌生,这个经常被作为国礼的国粹,因其华丽精美的外观而备受大众喜爱。
然而,还有一种器物,有着跟景泰蓝相似的光彩,其外观绚丽多姿,完全不下于景泰蓝,只是因为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所以极少被常人所知,它就是瓷器中的极品——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正式名称是瓷胎画珐琅,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
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即珐琅彩。
珐琅彩瓷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堪称是瓷器中的“内廷秘玩”。
它的瓷质极为细润,彩料凝重,色泽十分鲜艳,细如毫芒,是历代最收藏家最为青睐的瓷器之一,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被称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珐琅彩瓷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有“彩瓷皇后”之美誉。
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
可以说,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
清代珐琅彩瓷中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探究

清代珐琅彩瓷中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探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清代珐琅彩瓷概述 (2)1.2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简介 (3)1.3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4)二、清代珐琅彩瓷概述 (5)2.1 珐琅彩瓷的起源与发展 (7)2.2 清代珐琅彩瓷的特点与工艺 (8)2.3 清代珐琅彩瓷的收藏与鉴赏 (9)三、巴洛克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中的体现 (10)3.1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 (11)3.2 巴洛克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造型中的体现 (13)3.3 巴洛克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纹饰中的体现 (14)四、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中的体现 (15)4.1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特点 (16)4.2 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造型中的体现 (17)4.3 洛可可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色彩搭配中的体现 (18)五、清代珐琅彩瓷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 (19)5.1 两种艺术风格在造型上的差异与融合 (21)5.2 两种艺术风格在纹饰和色彩搭配上的比较 (22)5.3 清代珐琅彩瓷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和意义 (23)六、清代珐琅彩瓷中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的价值评估 (24)6.1 艺术价值 (26)6.2 历史价值 (27)6.3 文化价值 (28)七、结论 (30)7.1 研究成果总结 (31)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2)一、内容简述本文档旨在探究清代珐琅彩瓷中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珐琅彩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一种,在清代时期发展至巅峰,并受到了西方艺术风格的影响。
巴洛克和洛可可作为西方艺术史上的两种重要风格,与清代的珐琅彩瓷产生了奇妙的交融。
本段落将简要概述清代的珐琅彩瓷及其与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关联。
介绍珐琅彩瓷的起源、发展和特点,阐述其在清代的重要地位。
探讨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清代珐琅彩瓷的。
本文将概述本文档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即探究这两种艺术风格在清代珐琅彩瓷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珐琅瓷、景泰蓝

景泰蓝的历史
明朝蓝景泰
明朝早期(15世纪中期)景泰蓝特点:
(1)番莲及莲瓣等图案式纹饰,为当时最主 要的装饰纹样。 (2)番莲花瓣丰满而瓣尖短,花心形状并不 固定但花瓣紧包。 (3)叶片具形,形状与大小不规则;用单根 掐丝表达枝与卷须,与清朝的双钩方式不同。 (4)落款的方式,以自右至左一列横排楷书 款最为可靠。 (5)叶片内常填两、三种色釉,但釉料没有 混杂使用。 (6)经X 光透射,证实釉层较後期的厚。 (7)没有锦地。 (8)器型小、胎体由铸造成型,且较後期的 厚重。 (9)掐丝粗细不匀,掐丝末端多以叠接隐藏 的方式处理。
景泰蓝的历史
明朝后期(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前期)
明朝后期景泰蓝特点: (1)与瓷器一样,大型的器皿烧制日盛。 (2)釉色丰富,但明亮度不及前期。 (3)番莲花心分成上下两个,并於花心 上方的如意云头纹上,再加圭纹。 (4)转枝番莲纹呈规则的横「S」形旋转, 叶片小而整齐,或呈逗点式对生排列。 (5)龙纹的背脊由早期的锯齿状,逐渐 变成连珠状,或於三个珠纹中,间一锯 齿;龙的 下颚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须; 龙眉则成「山」字形。 (6)锦地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图案式云纹 锦、或草莓形锦。 (7)豆绿色釉出现於十六世纪晚期及十 七世纪前期。 (8)图案式龙凤纹、璎珞纹,在这时期 出现。
景泰蓝的起源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春秋时已有此技术,到明代景泰年间制作最为精美而著 名,故称“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 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 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 蓝”。
清代珐琅彩之美的文化内涵

清代珐琅彩之美的⽂化内涵 瓷器,是中国特有的原产地产品。
历史上,中国⽣产的瓷器和丝绸,茶叶⼀样,为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也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物艺术品。
珐琅彩的制作难度很⼤,“古⽉轩”凭借宫中造办处的优越条件尚不能完全杜绝破损,⼯艺之复杂是可想⽽知的,再加上这个耗费⼈⼒物⼒财⼒的过程,就更加体现了它的珍贵。
珐琅彩瓷器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
胎上施釉细腻,釉⾊极⽩,釉表极具光泽,可以「⽩璧⽆瑕」赞誉。
珐琅彩瓷质地细润,彩料凝重,⾊泽鲜艳靓丽,画⼯精致且有⽴体感。
清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宫廷,再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次⼊低温炉烧制⽽成。
清宫御⽤珐琅彩瓷可以代表当时最⾼的制瓷⼯艺⽔准。
属宫廷御⽤瓷器。
因⽽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器造价最贵,艺术⽔平也,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
清朝末年连皇家都⽆法承担它的巨额制作费⽤⽽停烧,导致这种⼯艺绝迹数百年,被誉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
珐琅彩瓷器存世极少,全球仅存400余件,其中200多件藏于台湾故宫,北京故宫博物院仅藏40余件,由于珐琅彩瓷为皇帝御⽤宝物,当下藏品出⼿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
伍⼥⼠致⼒民间藏品出⼿渠道建设。
禁⽌流⼊民间,故清末前民间⼏乎⼀件珐琅彩瓷都不可能出现!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中的珐琅彩瓷,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的,且⼤多为残⽚,完整器不⾜10件,堪称世间瑰宝,国之⽂物;⼀件珐琅器残⽚往往⾝价百万,完整器更动辄数千万甚⾄过亿,各国元⾸、亿万富翁都以⼀睹珐琅彩瓷真品为终⽣荣耀。
雍正是⼀位审美情趣偏重清新雅致的帝王,为了将⾃⼰的追求融⼊的宫廷⽣活中的⽅⽅⾯⾯,他对常⽤的宫廷器⽫纹饰提出了⾃⼰的要求。
如有藏品想送拍咨询可联系福羲彭先⽣:壹叁玖零,贰叁零,零肆零捌。
清三代珐琅彩瓷民间到底有没有?

清三代珐琅彩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陶瓷之一。
人们对于清三代珐琅彩瓷的认识却存在一些争议,其中最为热议的问题就是:清三代珐琅彩瓷民间到底有没有?在中国古代,瓷器一直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品,而民间则很难接触到这种奢侈品。
很多人认为清三代珐琅彩瓷只是皇室和贵族阶层的专属品,民间并没有珐琅彩瓷器。
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珐琅彩瓷并不是完全由皇室和贵族阶层所制造和使用的。
在清朝时期,珐琅彩瓷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瓷器,不仅在宫廷和贵族家庭中广泛使用,也在一些中产阶级家庭和民间家庭中出现过。
这些珐琅彩瓷器可能不如皇室和贵族家庭中的那些珐琅彩瓷器那么精美和昂贵,但它们同样具有珐琅彩的特点,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珐琅彩瓷在民间的使用并不仅限于清朝时期。
在中国瓷器历史上,珐琅彩瓷一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瓷器,不仅在清朝时期广泛使用,也在唐、宋、元、明等时期出现过。
在这些时期,珐琅彩瓷虽然不如清三代珐琅彩瓷那么精美和昂贵,但同样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珐琅彩瓷也不仅局限于中国,它在亚洲、欧洲等地也有广泛的应用和流传。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民间珐琅彩瓷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对较低。
由于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因此制作珐琅彩瓷的成本非常高。
在古代,只有皇室和贵族阶层才有能力制作和收藏珐琅彩瓷。
而在民间,由于经济条件和制作工艺的限制,珐琅彩瓷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对较低,因此珐琅彩瓷在民间的使用和收藏也相对较少。
清三代珐琅彩瓷在民间的使用和收藏虽然不如皇室和贵族阶层那么广泛和精美,但并不是完全不存在。
在中国古代,珐琅彩瓷一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瓷器,不仅在宫廷和贵族家庭中广泛使用,也在一些中产阶级家庭和民间家庭中出现过。
这些珐琅彩瓷器虽然数量和质量都相对较低,但同样具有珐琅彩的特点,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我们不应该将珐琅彩瓷局限于皇室和贵族阶层,而应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种美丽的陶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理工大学
清
代
珐
琅
彩
瓷
器
赏
析
姓名:何泳
专业班级:旅游11-01班
学号: 311110050104
完成日期:2013年6月2日
清代珐琅彩瓷器赏析
摘要:
中国的陶瓷发展是一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通过研究陶瓷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每个不同时期,不同朝代。
珐琅彩瓷器可以说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它也向我们展示了康雍乾三代的盛世景象。
著名古瓷专家叶佩兰女士对珐琅彩瓷器做过如下评价“宫廷秘藏,制作不易,传世极少,难以估量其价格”。
据2012年拍卖年鉴记载,一件清乾隆蓝地珐琅彩双龙莲纹碗以人民币50,236,740.00元成交。
由此可见,珐琅彩瓷的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正不断升高。
关键词:清代、珐琅彩、瓷器
前言: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
由于其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异常珍贵,又被称为官窑中的“官窑”。
它作为清康雍乾三代皇室的秘制秘藏之物,无论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艺术格调上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瓷器艺术制作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康雍乾三代的国泰民安和国力强盛。
一、珐琅彩的基本介绍
珐琅彩亦称瓷胎画珐琅,是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釉上彩瓷。
铜胎上珐琅釉而成的叫景泰蓝,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因此,珐琅彩瓷器
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
清康熙后期时,铜胎画珐琅技法被成功移植到瓷胎上,珐琅彩瓷由此诞生。
自诞生之时起,珐琅彩瓷的制作就不同于其他瓷器。
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是在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上好白瓷素胎,经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绘画、填彩等工序之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由皇宫内“造办处”烧制,生产过程受皇室亲自监控及严谨审查。
顶盛时期则是雍正期至乾隆期。
但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
二、珐琅彩瓷器赏析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产于清康熙年间,是当时的宫庭御用瓷器,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高5.2cm,口径有11cm,足径为4.4cm。
碗口敞开,深弧壁,底圈足。
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
足内也是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
此碗在宝石蓝底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清康熙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御制描金双耳珐琅彩瓶,全名又叫做清雍正御製描金双耳珐琅彩瓶,这个雍正时期的珐琅彩花瓶高17.8厘米,而且珐琅彩颜色极为丰富,一改康熙时只有花卉的单调图案,有很多绘画在其中,包括花鸟竹石和山水,而且彩画中题了很多的诗词,绘有迎首及压脚章。
在珐琅彩作品中,在一付瓷器上集诗、书、画印为一体是非常的少见的,而且还采用了油画技法堆垛料彩,立体感非常强,另外诗词对仗工整,书法极精湛的题句及朱白相应的图章,堪称艺术珍品,这件雍正珐琅彩瓶现在的估价是约六百万人民币。
清雍正御制描金双耳珐琅彩瓶
天津博物馆成列的清乾隆款珐琅彩瓷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
其形细颈鼓腹,小巧玲珑,造型高雅端庄,简洁而优美。
瓶颈部兰料绘蕉叶纹,腹部绘制雏鸡、芍
药等。
在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笔花鸟技法绘制雉鸡、盛开的芍药等形象,色彩繁富艳丽,形态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艺精者不能胜任的。
纹饰空白处墨书题诗,是诗、书、画合璧的彩瓷艺术珍品。
玉壶春瓶的造型创烧于北宋时期,由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是富有时代特征的陈设瓷之一,从元代盛行不衰直到今天。
这样的瓷瓶在当时制作了几个,呈给乾隆皇帝,乾隆将其中的一件保留下来,其余的被砸碎。
因而与这件瓷瓶完全相同的作品是不存在的。
清乾隆款珐琅彩瓷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
三、康雍乾三代珐琅瓷器彩绘的特点
事物的发展在不同时期的有各自的特点,珐琅瓷也不例外,珐琅瓷器的不同突出体现在彩绘上,珐琅彩绘在康雍乾三代都有各自的时代特点。
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
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
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
这时彩色质地的衬托就显得非常有用,质地有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但所有色
彩和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洁白。
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雍正初年时珐琅彩绘变化不大,构图仍是呆板的对称,但写生画开始多了起来,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红、黄、蓝、白等色。
到了雍正中期,“院画”的工笔画在整个社会流行开来,很得雍正皇帝的赏识。
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
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
因为雍正本人喜欢水墨及设色山水,所以这些画中就有用赫、墨、蓝单色或两种颜色画的,极为淡雅清丽。
“团蝶图”则是集所有颜色于一身,据说有36种颜色之多。
终究是纸绢画做底稿,这些画有直接在洁白如雪的瓷器上画的,有在设色上画的,但设计都很精巧。
此时的器物身上仍多数是里不画,有少许里画的则外面就被敷上彩色。
此时也偶见“锦灰堆”画法。
到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
其一,前面已经提到的郎世宁这个意大利画师曾是乾隆的御用画工。
画式画法中的阴阳向背与凹凸感就不仅出现在纸绢画上,也出现在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上。
珐琅彩绘上有用矾红勾画面部的,用不同浓淡、深浅、颜色表现人物衣衫,配景极为传神,乾隆款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乾隆款蓝锦地珐琅彩折技花卉纹灯龙尊这是中西结合的人物画法。
其二,“锦灰堆”画法的大量运用。
“锦灰堆”就是在一种彩色质地中用各种颜
色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丝绸纹和其他花纹,花纹中又添绘各式各样的缠枝花和其他图案,所以也叫“锦上添花”。
“锦灰堆”这种繁密的华丽是乾隆在位时的流行时尚,而且愈演愈烈。
乾隆后期,“锦灰堆”内还要根据画意的主题描绘大开光,再有多个小开光的也不新奇。
开光内绘画山水、人物、诗句种种,极尽奢华之事。
四、珐琅彩瓷器鉴定要领
1、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
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
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
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10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
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等。
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
料更为丰富。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并且还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
7、款识: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段时间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蓝、紫、黑等色。
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
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形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赫色料款。
五、小结
瓷器的产生是中国陶瓷业发展得进步,珐琅彩瓷器的成功烧制更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清珐琅彩瓷器的研究》魏彩芸
2.《清宫珐琅彩瓷综述》王健华的《景德镇陶瓷》1994
3.《千年瓷韵》周荣林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