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I. 内容概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首先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基本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诊断依据。

其次本文将详细阐述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原理,包括针刺穴位的选择、针刺手法、刺激强度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和细胞水平的实验研究等。

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同时本文还将讨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未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抑郁症的概述和流行病学数据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降低以及对日常活动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抑郁症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自杀行为,因此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2017年美国约有的成年人口患有抑郁症。

在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人抑郁症患病率为。

这些数据表明,抑郁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生物化学、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失衡是抑郁症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与应用引言: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关注。

在中医针灸的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和按压等手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一、中医针灸疗法的历史与发展中国是中医针灸的发源地,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就有了相关的记载和实践。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中详细叙述了针灸的原理与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二、中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中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理论、五行学说等。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健康。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逐渐揭示了针灸对各种疾病的作用机制。

例如,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此外,针灸还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等,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四、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中医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

针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传统药物治疗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内科领域,针灸被用于治疗慢性疾病、调整内分泌功能等;在外科领域,针灸可以缓解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在妇科、儿科等领域,针灸也有独特的应用。

五、中医针灸疗法的争议与展望尽管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实践中收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例如,部分人士对于针灸的疗效持怀疑态度,认为其难以科学解释。

此外,针灸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未来,应加强对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并加强对针灸师的培训与管理,确保针灸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针灸中医学术研究与前沿动态

针灸中医学术研究与前沿动态

针灸中医学术研究与前沿动态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自古以来一直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代医学领域仍然保持着活跃的研究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针灸中医学术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动态。

一、现状分析1. 针灸在中医学中的地位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治疗原理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以及经络学说。

在中医学中,针灸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特别是慢性病方面的疗效显著。

2. 针灸研究的现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针灸研究逐渐形成了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研究者们通过临床实验、生理学探索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手段,对针灸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进展1. 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等手段,揭示了针灸对大脑活动的调控作用。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针灸刺激可以调节疼痛信号通路,从而缓解慢性疼痛。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2. 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逐渐与其他医学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综合疗法。

例如,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针灸与康复医学相结合可以促进康复过程。

这些新的治疗模式为针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前沿动态1. 针灸的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应用,针灸研究正逐渐朝向个体化治疗方向发展。

通过分析个体的遗传信息和生理特征,研究者们可以精确评估患者对针灸治疗的反应,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针灸的临床应用拓展除了常见的疾病治疗,针灸在一些新兴领域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方面的应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和探索。

这些新的临床应用领域将为针灸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挑战。

总结:针灸中医学术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针灸的作用机制、探索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关注针灸的前沿动态,可以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的优势,并推动针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对针灸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对针灸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对针灸的研究与应用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医对针灸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针灸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针灸技术由神农氏发明,并流传至今。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针灸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疗效验证,并成为中医学中的独特疗法之一。

二、中医对针灸的研究进展2.1 针灸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对针灸的研究主要基于传统的针灸理论,包括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针灸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近年来,一些现代科学研究也对针灸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影响机制。

2.2 针灸疗效的验证中医学界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验证了针灸在一系列疾病上的疗效。

例如,针灸在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一些现代研究还证实了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这为其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3 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医生开始将针灸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此外,一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针灸的安全性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三、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针灸在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障碍等方面的应用。

3.1 疼痛管理针灸在疼痛管理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针灸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3.2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面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脱发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脱发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脱发的研究进展脱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近年来,针灸治疗脱发的疗效逐渐受到。

本文综述了针灸治疗脱发的现状和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脱发,中医,刺激部位,针刺手法,穴位贴敷脱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根据病因的不同,脱发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遗传性脱发、斑秃、脂溢性脱发等。

目前,治疗脱发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近年来,针灸治疗脱发的疗效逐渐受到。

本文将对针灸治疗脱发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医认为,脱发是由肾气不足、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原因所致。

治疗脱发需从补肾养肝、益气养血等方面入手。

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脱发的目的。

针灸刺激部位针灸治疗脱发的刺激部位主要包括头部穴位、局部穴位和全身穴位。

其中,头部穴位如百会、神庭、本神等,可调和气血、滋养头皮;局部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可改善头皮血液循环;全身穴位如肾俞、脾俞、足三里等,可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

针刺手法包括补法、泻法和平刺法。

补法适用于肾气不足、肝肾阴虚的脱发患者,可采用重刺、长刺、捻转等方法刺激穴位;泻法适用于湿热内蕴、气血瘀滞的脱发患者,可采用轻刺、短刺、提插等方法刺激穴位;平刺法适用于气血两虚、脏腑功能失调的脱发患者,可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刺激穴位。

穴位贴敷是针灸治疗脱发的另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贴敷特定的中药方剂或生发膏等物质来刺激穴位。

如采用补肾养血的中药方剂进行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肾虚血虚型脱发的症状。

另外,有些研究还尝试利用生物制剂、基因工程等技术制备生发膏,并通过穴位贴敷的方法刺激头皮,以达到治疗脱发的效果。

针灸治疗脱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方式达到治疗脱发的目的。

然而,针灸治疗脱发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

有关针灸治疗脱发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一、引言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旨在对中医经络理论及其在针灸疗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介绍,以增进对这一传统医学领域的了解。

在本文中,将首先对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整体概述,然后重点关注针灸疗法的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

二、中医经络理论的概述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经脉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特点。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密布的经络网络,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等生物信息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经络的系统性、连续性、循环性,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密切关联等。

在经络理论中,经络被分为十四条主要经络和数百条络脉。

经络的走行路径沿着人体表面和内脏器官,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通的网络系统。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是运输气血的主要通道,络脉则是分布于皮肤、肌肉、腱膜等组织中的辅助通道。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状态,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三、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利用针刺或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经络和恢复人体平衡。

针灸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而今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在针灸疗法中,医生通过刺激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缓解疼痛等。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等。

针灸疗法在各个疾病领域均有应用,例如疼痛病、内科病、妇科病等。

对于一些慢性病,针灸疗法也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针灸疗法还可以与传统草药治疗相结合,形成中医药综合疗法体系。

这种结合治疗可以综合利用中药的药效和针灸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由于其丰富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明显,针灸疗法得到了许多国际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和推崇。

四、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持续不断。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给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的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被认为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本综述旨在概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和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总结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一、面瘫的概述面瘫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

面瘫可分为两种类型: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或脑干的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面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一侧的肌肉麻痹或无力,导致面部表情失常,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口角歪斜,咀嚼和说话困难等。

面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肿瘤,中风等【1】。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作用、血液循环调节作用、炎症抑制作用和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

神经调节作用:针刺特定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神经递质释放等机制,调节周围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针灸刺激可以改善面瘫患者面部肌肉的张力失衡,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2】。

血液循环调节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机制,改善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问题。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促进组织的氧气和养分供应,加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过程。

炎症抑制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减轻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炎症症状。

炎症的抑制可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水肿和纤维化,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3】。

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节细胞的再生等机制,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神经肌肉的再生可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和表情,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1. 介绍中医针灸疗法(200字)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长的针具,以达到平衡、调节、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针灸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健。

近年来,针灸疗法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并被广泛应用。

2. 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范围(300字)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涵盖了各个医疗领域。

在内科领域,针灸可以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在外科领域,针灸可以用于疼痛管理、手术前后的康复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辅助妇科、儿科、神经科等其他专科的治疗。

中医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其独特的治疗原理和灵活的操作方法。

3.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800字)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方面,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在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一些研究者正在深入探索针灸的作用机制。

研究现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变脑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4.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方法(600字)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方法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针对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者通过使用红外线成像、功能磁共振等技术手段来观察针灸治疗时人体的生理变化。

此外,基础研究还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面的研究。

在临床研究方面,研究者通常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针灸疗法的疗效。

5. 中医针灸疗法的挑战与前景(400字)尽管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针灸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导致其难以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完全契合,这给其研究和推广带来了一定困难。

其次,针灸治疗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针灸师的技术、穴位的选择等,这也对针灸疗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出了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 20%的中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失语。

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结构的逐渐老龄化,中风失语越来越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为了更好的将针灸应用于中风失语的临床治疗,现将近2O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文献概述如下。

关键词中风失语头针舌针体针综合应用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国家,脑血管意外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与致残原因。

中风在我国古代是四大难症之首,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如今有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卒中220-2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00-140 万人,死亡率在城市占第三位,在农村占第四位,积累下来的为数更多的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1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

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

①情志所伤或所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

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②。

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灼,灼烁液成痰,痰郁化火,蒙敝清窍,流窜经络而卒然发病。

③脉络空虚,风邪内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喎噼不遂。

2 辨证论治中风失语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证候。

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决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

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不失语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

所以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更具显著疗效。

现就以头针疗法,体针疗法,舌针疗法三方面阐述针灸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的应用。

2.1 舌针疗法2.1.1 纯舌针疗法盂凡秀[1]等…认为舌针不仅可刺激与舌有联系的脏腑经络,起到疏通经气、调整气血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濡养舌体,增强舌的活动功能。

同时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生理功能,从而改变“内结血淤”病理状态。

故临床上常将舌针作为治疗中风失语的主要疗法之一。

李湘力等[2]将60例中风后失语的患者随机分成了治疗组、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应用舌三针疗法,取上廉泉、左旁廉泉、右旁廉泉;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取穴哑门、廉泉、通里,经治疗后统计分析娃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73.33%,两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李滋平等[3]将62例中风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舌针组和体针组,观察治疗后患者语言能力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显示:舌针与体针均能很好的恢复患者的语言能力、改善脑血流灌注(对比治疗前P<0.01),舌针组与体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66.67%,经比较二者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叶晓翔[4]应用舌体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 l5例,在舌体刺 3针,第 1针沿舌体横刺、第2针在瘫侧舌尖部呈 15。

向舌根部进针,第 3针在舌尖向舌根直刺达舌根部,3针均用泻法不留针,疔后结果显示显效 l3例(87%),好转 2例(13%)。

2.1.2 舌针为主疗法舌针为主配合其他疗法郭翠萍[5]认为中风失语多是由患者平素心、肝、肾、脾等脏腑阴阳失调产生风、痰、火、气、血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故取用舌针的心穴(位于舌面尖部,顶尖后 5分)、肝穴(位于舌面后 1/3处,边缘向内5分)、脾穴(位于舌面中央处旁左右分开 4分)、肾穴(位于舌面叶J央后 3分,外开4分)、聚泉(位于舌面中央)、金津、玉液、中矩(舌上举舌根底与牙齿龈交界处),配合体针辨证循经取穴(如肩偶、膈会、曲池、外关、合谷等)治疗中风失语症 56例,经2—5个疗程的治疗后,结果显示治愈34例(60.7%)、无效 11例(19.6%)、有效 8例(14.3%)、无效 3例(5.4%),总有效率为 94.6%。

李滋平等[6]将70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O例。

治疗组以舌针为主配合穴位注射疗法:舌针取心穴、脾穴、肾穴,用 1-1.5寸毫针,进针0.1-0.2寸,拇指向右大弧度捻转 l2次,最好出现舌体抽动,不留针;接着在双侧风池穴注射丹参注射液.每穴1 mL。

对照组用单纯体针疗法,取外金津、外玉液、廉泉、双侧风池、双侧内关、双侧通里。

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

经 2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治愈l0例、显效14例进步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9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进步l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 60%,二者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语言能力评分比较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语言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同时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张小英[7]对 44例确诊中风失语症患者应用舌针(上廉泉、海泉、金津、玉液)配合语言区穴位注射治疗30d后,观察疗效显示:痊愈 l4例(31.8%),显效 18例(40.9%),有效9例(20.4%),无效 3例(6.8%),总有效率为93.2%,说明舌针配合语言区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确切。

米建平等[8]将84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6例和对照组 38例,治疗组以舌针配体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治疗 3个疗程后的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语言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观,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时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80.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68.4%,两组的差异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故得出舌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优于单纯应用体针治疗的结论。

2.2 头针疗法2.2.1 纯头针疗法单纯应用头针疗法头针可以反射性增加皮质的血流量,改善皮质缺氧状态,促进皮质功能的恢复。

孙铭[9]运用头皮针语言区治疗中风失语100例,取头皮针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晕听区,用毫针沿皮分三段刺人帽状腱膜下,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再配合电针以增加刺激量,每日针刺次,10次为 1个疗程,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痊愈5l例(51%)、显效 16例 (16%)、有效 l4例(14%)、无效 19例(19%),总有效率为 81%;并且对比各型失语症的疗效显示,头皮针治疗中风失语对于感觉性失语总有效率为91.67%,而对运动性失语总有效率为 78.26%,二者的差异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江钢辉等[10]认为通过针刺病灶在头皮的投射区,促进了病变部位侧枝循环的建立和皮质缺血缺氧状态的改善,重建语言活动的神经通路,即可使患者言语功能得以恢复。

故以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CT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临床疗效观察显示:恢复5例(16.67%),显效7例(23.33%),有效14例(46.67%),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

2.2.2 头针为主疗法王素霞等[11]以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50例为治疗组,对比常规针刺治疗40例为对照组。

治疗组取头针语言三区从耳尖直上1.5cm处沿皮向后水平透刺4 cm,快速捻转2 min,以局部产生麻胀感为度,然后接 C6805电针仪,留针30 min;配合通里、太溪穴常规针刺。

对照组取廉泉、哑门、通里、百会、太溪穴。

经2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疗效显示:治疗组痊愈l0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l2例,总有效率为70%。

二者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陈安亮等[12]取舌根三针、头针言语一区、二区、三区,配合体针肩髑、曲池、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太冲等穴治疗中风后失语症3O例,经5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观察显示:患者的语言障碍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2.3 体针疗法2.3.1 纯体针疗法石学敏院士[13]认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改善血液凝固性、粘滞性,可以改善中风患者的“三高”状态,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循环灌注,使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得以改善,促使丧失或减弱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目的。

李隽[14]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取用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完骨、天柱、上廉泉、金津、玉液穴,先在双侧内关穴进针0.5—1寸,施以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 min,然后针刺人中穴,向中方向斜刺0.3寸,施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成45。

斜刺,进针1—1.5寸,施以体补法,以下肢抽动 3次为度;风池、完骨、天柱针向结喉,进针1.5—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上廉泉针向舌根,进针1.5—2寸,施捻转提插泻法,致喉头有酸重感为度;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 mL,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

每天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疗效评价显示:显效6例、有效l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魏凤英[15]”根据“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的中医理论,取肺经的原穴太渊及肾经的原穴太溪,配合上廉泉、足三里治疗中风失语36例,临床疗效观察显示:痊愈28例(78%)、好转8例(22%),总有效率为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