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肺炎和嗜酸性肺炎

合集下载

儿科7--呼吸系统疾病

儿科7--呼吸系统疾病

• 2、血气分析:反映气体交换和血液的酸碱失衡状 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当PaO2﹤50mmHg(6.67kPa), PaCO2﹥50mmHg (6.6kPa), SaO2﹤85% 时为 呼吸衰竭。 • 3、肺脏影象学: •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在直视下活检或刷检, 也可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了解肺泡灌洗液中细胞 成分、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分析各种细胞因子和 炎症介质。
预防
• • • • 主要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提倡母乳喂养; 防治佝偻病及营养不良; 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肺炎 pneumonia
• 肺炎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 小儿肺炎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 因是卫生部四病防治之一。 • 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吸入羊水、 油类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肺部炎症。主 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 难和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重症可累及 循环、神经和消化系统而出现相应的临床 症状,如中毒性脑病和中毒性肠麻痹。
• (五)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分类; • 1、典型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肺 炎。 • 2、非典型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 病毒性肺炎等。 • 02年冬季和03年春季我国发生一种传染性非典型 性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WHO命名 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初步认定为新型 冠状病毒引起。以肺间质病变为主,传染性强, 病死率高。儿童患者较成人轻,病死率较低。
一、分类 classifing
• • • • • ㈠病理分类:按病理累及的部位分为: ①支气管肺炎 最多见 ②大叶性肺炎 ③间质性肺炎 ㈡病因分类 ①病毒性肺炎:国外RSV占首位,我国曾ADV为 主,现在RSV占首位。 • ②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军团菌等。

过敏性肺炎的诊断

过敏性肺炎的诊断

过敏性肺炎的诊断过敏性肺炎是一种由过敏反应引起的肺部炎症性疾病。

它通常由吸入细菌、病毒、真菌或化学物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引起。

过敏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开始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过敏性肺炎的诊断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

过敏性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患者通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体检时,医生会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肺部啰音和肺部充血等体征。

但这些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胸部X射线检查。

在过敏性肺炎患者的胸部X射线片上,可以看到肺部广泛的间质性浸润,以及肺泡内出现的渗出物。

这些改变是诊断过敏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此外,胸部CT扫描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影像信息,对于了解病变的范围和性质非常有帮助。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肺功能测试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测量患者的肺活量、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流速等指标,可以评估肺部功能的损害程度。

特别是测量强直性肺活量和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之比(FEV1/FVC),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气道阻塞和肺功能损害。

过敏试验也是诊断过敏性肺炎的重要手段。

通过皮肤划痕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对某些过敏原的过敏反应。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霉菌和动物皮屑等。

如果过敏试验阳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可以确诊过敏性肺炎。

除了上述常规诊断方法外,有时还需要进行肺组织活检。

这是一种直接观察肺部组织病变的方法,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炎症的严重程度。

但是,组织活检是一项创伤性检查,仅在必要时才会进行。

综上所述,过敏性肺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可能患有过敏性肺炎的患者,及早明确诊断并开始相应的治疗非常重要。

医生应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过敏性肺炎PPT课件

过敏性肺炎PPT课件
晚期则出现广泛蜂窝影。这些病变主要累及两肺 上2/3区域而肋膈角稀少为特征。动态观察薄壁囊 腔和结节影大小的变化有助于诊断本病。 5、结 节病:肺部病变以中上肺野分布为主,特征性的CT
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多个结节影,边界 清楚而边缘不规则。晚期纤维化病变也上要累及 支气管血管周围,呈肺门向周边放射状分布。当 有磨玻璃密度影时,也常分布于支气管管血管周 边,这与过敏性肺炎广泛而随机的分布明显不同。
.
2
尽管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过敏性肺炎被认为与复合物(Ⅲ型) 和细胞介导(Ⅳ型)的免疫反应有关。另外,与抑制性淋巴细胞功能 有关的免疫调节异常也发挥作用。 【病理表现】
急性型:病变主要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及相邻的血管和肺泡,肺泡和 间质有明显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激活的肺泡巨噬细胞浸润。巨噬细胞 胞浆通常有特征性的空泡样改变,融合的巨细胞有时也可见到。有的 细支气管生发了阻塞,管壁遭到破坏,有25%-50%的病例可发生闭塞 性细支气管炎,有15%-25%的病例可伴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 肺炎。上述病理表现可随着与过敏原的脱离可完全消退而不留痕迹。
过敏性肺炎影像诊断
.
1
过敏性肺炎
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又称为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是一组免疫性非IgE介导的 弥慢性间质性和肺泡性疾病,反复接触存在家庭、 工作环境或各种潮湿环境中的多种有机粉尘或低 分广化学活性物质后发病。 【发病机制】导致过 敏性肺炎的抗原大多数来源于微生物、动物、植 物、小分子化学物质及某些药物等。依接触抗原 条件的不同,可分别称作农民肺、蔗尘肺、蘑菇 工人肺,饲鸽者肺、化学工人肺、湿化器肺、空 调肺、夏季型肺炎等。
(1)急性期:为双肺多发肺密度增加,多为边缘模糊, 主要CT表现:1、两肺弥漫的磨玻璃影:双肺广泛分布的 磨玻璃影,分布无明显区域分别。边缘模糊(图3-94)。2、 广泛的肺实变影或不规则斑片状影:双肺多发肺叶或肺段 的实变,其内可见支气管空气征。边缘可见模糊影(图395)。双肺散在不规则斑片状影、密度不均,轮廓模糊 (图3-96)。3、肺弥漫性粟粒状影:密度较淡,分布均匀 (图3-97)。4、双肺散在结节影:密度不均,可见结节内 有不规则小的透光影(图-98)(图3-99)。

临床过敏性肺炎病理、临床表现、病因、诊断要点及影像表现

临床过敏性肺炎病理、临床表现、病因、诊断要点及影像表现

临床过敏性肺炎病理、临床表现、病因、诊断要点及影像表现概述过敏性肺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是易感人群反复吸入各种具有抗原性的有机粉尘、低分子量化学物质,引起的一组弥漫性间质性肉芽肿性肺病。

反复吸入含嗜热放线菌干草引起的农民肺即是其中的代表。

过敏性肺炎的发生与季节性大气污染、室内微生物污染有关,病人首先须脱离致病原的环境。

临床表现急性型常在接触抗原后4~8小时发病,可有发热、畏寒、咳嗽和呼吸困难,也可出现厌食、恶心和呕吐。

肺部听诊有细中吸气相湿性啰音,哮鸣音不常见。

脱离抗原之后,症状一般在几小时内改善,但完全恢复需几周,反复发作可致肺纤维化。

亚急性者可隐袭发病,咳嗽和呼吸困难持续数日至数周,病情不断发展者需要住院治疗。

在慢性者,进行性活动后呼吸困难、咳嗽、乏力和体重下降可达数月至数年,疾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

病因过敏性肺炎是一组由不同过敏原引起的非哮喘性变应性肺疾患,小儿发病率不高。

过敏原为含有真菌孢子、细菌产物、动物蛋白质或昆虫抗原的有机物尘埃颗粒。

诊断要点急性过敏性肺炎的CT表现双肺磨玻璃样改变;双肺广泛的斑片状、团片状、云絮状肺实变影,边缘模糊,密度及分布不均,以中下肺较多见,短时间内病灶位置变化大且具有游走性。

急性过敏性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基础为肺实质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小血管炎症引起的弥漫性肺充血水肿及肺泡内蛋白液的渗出。

亚急性过敏性肺炎的CT表现弥漫性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结节影,边缘不清;斑片状磨玻璃影;气体陷闭征与肺囊性改变。

亚急性过敏性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基础:小叶中心性结节影是细胞性细支气管炎的表现;磨玻璃阴影是弥漫性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存在的表现;气体陷闭征及肺囊样变是细支气管炎症、阻塞的结果。

小叶中心性结节影及磨玻璃改变是过敏性肺炎的特征性改变,而小叶中心性结节影是亚急性过敏性肺炎的特征性改变。

慢性过敏性肺炎的CT表现可见网格状、蜂窝状纤维索条影,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甚者可见到肺不张、肺气肿及胸膜增厚等征象。

过敏性肺炎的诊断

过敏性肺炎的诊断

临床肺科杂志2011年7月第16卷第7期985・专家论坛・过敏性肺炎的诊断张德平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pneumonitis,HP)是由于吸入各种抗原性有机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间质性肺病¨’2。

又称为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extrinsicalle晒calveolitis,EAA),HP不仅累及肺泡,还累及肺间质和气道,故亦可认为是一种症状群。

一、HP的诊断标准HP的诊断主要根据抗原性有机粉尘接触史、临床表现、胸部x线和HRCT、肺功能、血清沉淀抗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淋巴细胞计数、组织病理学等综合确定¨o。

对HP的诊断,许多学者提出了诊断标准,目前较常用的是Richerson等提出的标准:1.病史、体检和肺功能检查提示问质性肺病;2.x线检查与其相一致;3.已知抗原暴露史;4.有特异性抗原的沉淀抗体。

但该标准对诊断要求过于严格,故目前更多学者或临床医师往往采用Schuyler等提出的诊断标准,它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1.与HP相应的症状;2.病史、血清或/和BALF抗体检测证实有特异性抗原;3.胸部x线或HRCT显示与HP相应的改变;4.BALF淋巴细胞增多(如果进行了BAL);5.与HP相应的肺组织学改变(如果进行了肺活检);6.自然激发试验阳性(暴露到可疑环境后症状或实验室异常再现)。

次要标准:1.两侧肺基底部哕音;2.DLCO减低;3.休息或运动时动脉低氧血症。

假如满足4条以上的主要标准,2条次要标准,并排除其他症状类似的肺部疾病,则可以确定诊断。

最近还有学者提出了HP诊断的6项预测指标:包括已知侵人性抗原暴露史、血清沉淀抗体阳性、反复发作性症状、抗原暴露后4—8h出现症状、吸气性爆裂音和体重减轻。

符合以上标准者,诊断准确率可达98%L4,5J。

在HP的诊断过程中,应当注意与其他疾病作鉴别诊断。

例如,急性HP可因住院和应用抗生素后很快缓解(去除致病原)容易误诊为感染,仅在出院后复发或抗生素治疗无效时才可能考虑本病。

肺炎的分类

肺炎的分类

儿科第十章肺炎1、肺炎的分类:㈠病理分类: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㈡病因分类:①病毒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占首位,其次为腺病毒(ADV)。

②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③支原体肺炎④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CT),肺炎衣原体(CP)⑤原虫性肺炎:卡氏肺囊虫⑥真菌性肺炎:白色链株菌⑦非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包括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过敏性肺炎)等;㈢病程分类:急性肺炎:病程<1个月;迁延性肺炎:病程1~3个月;慢性肺炎:病程>3个月㈣病情分类:a、轻症: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仅轻微受累,无全身中毒症状b、除呼吸系统外,其它系统亦受累,全省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危及生命2、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五大表现”: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性的中细湿啰音。

包括:①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全身症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②体征:呼吸增快,可见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发绀、肺部啰音③重症肺炎表现:除呼吸系统改变外,可发生循环、神经和消化等系统功能障碍。

3、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泡。

4、肺炎合并心衰诊断标准(必背):①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②心率>180次/分③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指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以上三项不能用发热、肺炎本身和其它合并症解释者④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⑤肝脏迅速增大⑥尿少或无尿,眼睑或双下肢水肿。

具备前5项即可诊断为肺炎合并心衰5、肺炎合并心衰的治疗:吸氧、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活性药物。

①利尿:可用呋塞米、依他尼酸,剂量为1mg/(kg.次),稀释成2mg/ml,静注或加滴壶中静点;亦可口服呋塞米、依他尼酸或双氢克尿噻等。

②强心药:可使用地高辛或毛花苷丙静脉注射。

③血管活性药物:常用酚妥拉明0.5~1.0 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次,肌注或静注,必要时隔1~4小时重复使用;亦可用旒甲丙脯酸和硝普钠6、支气管肺炎抗生素治疗原则:①跟据病原菌选用敏感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采集适合的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便指导治疗;在未获培养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择敏感的药物;②选用的药物在肺组织中应有较高的浓度③早期用药④联合用药⑤足量、足疗程。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简称CEP)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肺部疾病,其特征是由嗜酸性粒细胞在肺泡和间质中的局部蓄积引起的炎症反应。

该疾病往往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和肺炎。

病因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所知道的是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有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致敏原,如氧化物、细菌和真菌,可能在CEP的发展中发挥作用。

临床表现
患有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患者常常呈现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同时有全身不适、发热和体重下降等症状。

诊断
CEP的诊断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组织活检等多项检查。

在影像学检查中可观察到双肺弥漫性斑点状浸润的影像表现,肺功能检查可呈现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

治疗
对于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抑制治疗和激素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长期进行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预后
对于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一旦患者接受合理的治疗并控制炎症反应,很多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对于部分晚期诊断或治疗不及时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结论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是一种罕见但仍需引起重视的肺部疾病。

通过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揭示其发病机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PIE 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PIE 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过敏性肺炎 吕弗勒综合征 PIE 综合征
内脏幼虫移行综合征概述
内脏幼虫移行综合征即 LOffler 综合征(吕弗勒 综合征),又称单纯性嗜酸细胞增多性肺浸润征 (pulmonary idiopathic eosinophilia,PIE)、PIE 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肝肿大(儿科型)、嗜酸性粒细胞 性肺炎、游走性肺炎、过敏性肺炎等。属一种肺部的 变态反应性综合征,指无明显病因的肺部嗜酸粒细胞 浸润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属淋巴细胞型 肺泡炎疾病。其临床特征为患者肺部出现为时短暂而 易消失的浸润病变,伴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 X 线 胸片显示有斑片状阴影。
细胞常增多,一般在抗原暴露停止后数天到数周痊愈, 如果病人住院也会迅速好转,这种好转常被误认为抗 生素的效果,其实最大可能是由于避免抗原后的自然 结果。由于诊断不明,出院后病人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症状会再次发作,如此反复的暴露,终于导致患者产 生不可逆的肺组织损伤。急性期胸部的 X 线检查示 间质和肺泡有微小结节性浸润,多呈斑片状或弥散分 布。结节直径从一到几毫米不等,也可见到腺泡型阴 影,肺门淋巴结一般不增大,胸部 X 线检查异常的 程度反映病情的严重性。偶尔,在急性发作时,特别 在暴露后早期检查,肺部可完全正常。
内脏幼虫移行综合征症状体征 轻症无热或仅有微热、自觉疲乏、食欲不振、体 重不增、夜间出汗、轻微干咳;重症可有高热、发作 性阵发性咳嗽、可伴有黏痰、甚至咯血、呼吸困难。 肺部听诊有哮鸣音或湿性啰音;叩诊有时呈浊音。小 年龄患儿常有肝脏肿大。病程多限于 1 个月之内。 临床分急性和慢性,以暴露于抗原的强度和频度而定。
轻症无热或仅有微热、自觉疲乏、食欲不振、体 重不增、夜间出汗、轻微干咳;重症可有高热、发作 性阵发性咳嗽、可伴有黏痰、甚至咯血、呼吸困难。 肺部听诊有哮鸣音或湿性啰音;叩诊有时呈浊音。小 年龄患儿常有肝脏肿大。病程多限于 1 个月之内。 临床分急性和慢性,以暴露于抗原的强度和频度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过敏性肺炎和嗜酸性肺炎”,本人有些困惑,请熟悉这两种疾病的朋友谈谈自己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

当然自己也参考过一些书籍,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感觉不统一,有些书籍甚至把这两种疾病等同起来,到底应该怎么认识这两种疾病呢?
解答一:
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是一组由不同致敏原引起的非哮喘性变应性肺疾患,以弥漫性间质炎为其病理特征。

系由于吸入含有真菌孢子、细菌产物、动物蛋白质或昆虫抗原的有机物尘埃微粒(直径<10μ)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因此又称为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一般认为是Ⅲ型变态反应(由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着),但肺活检未发现Ⅱ型变态反应的组织损害所特有的肺血管炎,因此,有人支持Ⅳ型变态反应(迟缓反应)观点,因为它的组织学损害在急性期是以肺泡壁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继而是单核细胞浸润和散在的非干酪化性巨细胞肉芽肿,后期是肺组织纤维化和机化的阻塞性细支气管炎,与Ⅳ型变态反应一致。

但亦有报告指出Ⅱ型变态反应及非免疫学机理均参与此症的发病。

本病多见于吸入抗原3~6小时后开始出现症状,6~8小时达高峰,24小时左右消失,如接触含真菌之稻草引起的“农民肺”,对鸟粪中动物蛋白过敏的“饲鸽者肺”等。

有人报告患者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系统和过敏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是一种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疾病,其病因未明,可能与寄生虫(钩虫、蛔虫等)和药物(呋喃妥因等)所致的变态反应有关,也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实验室检查可见周围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多在20%-70%。

肺间质、肺泡和细支气管内有白细
胞浸润,主要为成熟嗜酸粒细胞,少量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肺泡中可见细胞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和尖棱结晶的多核巨细胞。

患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热、咳嗽多粘痰,伴气促和咯血。

并有体重减轻、盗汗。

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多在20%-70%。

X线胸片显示不呈段或叶性分布的周围片状阴影,常为双侧分布(“肺水肿反转”表现)。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48小时内症状和X线表现可迅速消失。

在同一局部可反复发生,数年后变为纤维化或蜂窝状改变。

胸部X片显示不呈段或叶性分布的周围片状阴影,常为双侧分布。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48h内症状和胸片可迅速消失。

在同一局部可反复发生,数年后变为纤维化或蜂窝状改变。

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常可恢复正常,因停药较易复发,故全疗程需在一年以上。

解答二:
过敏性肺炎的临床现和影像学表现
临床:
病人可无症状而只是在常规胸透或体检时才被发现,急性型可在接触抗原物质4~6小时后出现干咳、发热等临床症状。

病人血液和痰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影像:
1.一侧或双肺中、下野沿支气管走行分布的斑片状云雾状阴影。

呈非节段性分布。

2.两肺弥漫分布的粟粒状和网线状阴影,边缘模糊,两肺中、下肺野病灶较密集。

3.病变呈游走性,在短时间内可一处病灶吸收,他处又出现新病灶,这种病灶的暂时性和迁移性是较为特征性的X线表现,故又名游走性肺炎。

慢性嗜酸粒细胞肺炎
临床: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发热、咳嗽多粘痰,伴气促和咯血。

并有体重减轻、盗汗。

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多在20%-70%。

影像:
表现为双下肺或胸膜下分布为主的肺实变影。

CT扫描主要表现为两肺斑片状实变影,以中上肺野分布为主。

横断面上病变局限于肺组织的周边部分是本病的特征性CT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