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和中国传统文化-2019年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收稿日 期�2 009-05-18 作者简 介� 张 � 伟( � - ) 男 河 北保 定人 大理 学院 马克 思主 义学院 硕士 研究 生 研 究方向 思 想政 治教 育 � 李 钢( � - ) 男 � 云 南洱 源人 大理 学院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副 教授 硕士 生导 师 研究 方向 思 想治 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 验, 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也是在继承中 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 胡锦涛指出: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 连续五千 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 .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 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 也 � 深深影响这当代中国 . 纵观国内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 究,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即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 展观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影响, 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传统 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合理成 分 . 笔者沿着上述的逻辑思路, 对国内科学发展观与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中有代表性观点进行系统 的梳理和评价,期望能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 考.
一� 科学 发展 观从 思 维方 式 上承 续 了中 国 传统 文 化的 思想 资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在思维方式上受到了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 深入研究和挖掘,主要形成了有代表的几种观点: 刘 � 晓伟 认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 化中 " 和而不同" 这一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 借鉴 国内文化与文明的成功实践提出来的,并且超越了 " 和而不同 " 的哲学关照. 把 " 和而不同" 上升为 "不同 而和" , 从而抓住了 "和 " 的价值与意义, 在尊重和理解 差异的基础之上, 从发展的全面性 , 协调性和可持续 性出发, 真正地使人 , 自然与社会达到一种 " 和" 的境 界. 张九海 , 韩强� 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社会发展 模式,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性思维 , 人本思维 , 整体思维 , 和谐 思维经过创造性诠释与现代转换, 成了科学发展观的 文化资源, 即以感性思维 " 中和 " 理性主义, 实现社会 的科学发展; 以主体, 人本思维倡导人的全面发展; 以 整体思维观照社会的全面发展; 以和谐思维寻求社会 的协调 , 持续发展 . 高德步 �认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科学与人文 , 目标与手段, 道德与功利相统一的现 代价值, 体现了物 质文明 , 制度文明 , 精神文 明的统

科学发展观与古代传统文化的异同(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古代传统文化的异同(论文)

浅议科学发展观与古代传统文化的异同汪军元任何一种思想都不会凭空产生,从本质上它都是现实物质世界的反应。

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反应这个时代的内在精神与要求。

同时作为一种思想,它又有它的源头和演化。

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因此它的源头主要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同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受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润泽,和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也是科学发展观重要源头之一。

但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植根我国古代社会,反应了它时的时代要求和阶级本质,这和科学发展观是有着显著不同的。

看到科学发展观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同”有助于我们认清科学发展观的来源,而理清科学发展观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异”,则有助我们认清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更深更准确理解与把握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简明而完整的表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里面,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我国古代“小康”“大同”的理想,都极为相似,又有所不同。

1.“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先贤著作不少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

比较集中和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视民为草芥的大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孟子等之所以提出重民爱民亲民,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

他们对“民”的认识较一般统治者认识的更为深刻,比如荀子在《王制篇》中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基于此,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他们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民众,给予民众一定的自由与权力。

而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今天提出以人为本,其出发点和我们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创新驱动: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以人为本:强 调发展成果惠 及全体人民, 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注重 经济、社会、 环境的协调发 展,实现可持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与发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壹 述科
学 发 展 观 概
贰 的中
继国 承传
统 文 化
叁 观基
视于 角科 的学 发发 展展
肆 动文科
关化学 系传发
承展 的观 互与
伍 展观基
望视于 角科 的学 未发 来展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概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和发展,强调人的主体性
文化传承中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 创新发展。
文化传承中的包容性有助于克服科学发展观中的片面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 的未来展望
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与现代 科技的融合:利 用科技手段创新 传统文化表达方 式,如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等技术。
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要 求以人民为中 心,推动传统 文化更好地满 足人民群众的 精神文化需求。
科学发展观倡 导绿色发展, 有助于保护传 统文化的生态 环境,实现可
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注重 创新驱动,有助 于激发传统文化 的发展活力,推 动传统文化与时
俱进。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文化

科学发展观与传统文化

要根据经验 , 顺从作物生长 的规律 , 就能够达到预期
的生 产 目的。 业 文 明使人 们崇 尚“ 农 自然 ”注 重 当下 , 的现实生活 , 由此 形 成 一 整 套政 治 、 历史 、 会 等 的 社 “ 环论 ” 念 。黑 格尔 在 他 的时代 发 现东 方社 会 长 循 观 期停 滞 不前 , 至没 有历 史 , 东方 社 会 的历史 还 没 甚 说 有开 始 。 格 尔 的看法 不是 没有 道理 的 , 黑 马克思 在 晚 年 曾把东 方社 会 的这种 状 态称 之为 “ 亚细 亚生 产方 式 ”并把 这种 生 产 方式 置 于历 史发 展 序列 最原 始 的 , 位置 , 明 了东 方 各 国 的历史 并 无 “ 表 发展 ”相 应 地 , , 也 没 有 历 史 的“ 展 ” 发 观念 , 可见 东 方 各 国在 历史 观 上 的循 环 论是 有其 “ 观 ” 客 基础 和原 型 的。 然 而 ,在 古代 的西方 社 会 ,由于地 理条 件 等 因
[ 关键 词 ] 环论 ; 循 经济发展 ; 化 ; 面发展 ; 统道 德 异 单 传
di 03 6 6i n1 0 - 3 92 0 .30 1 o: . 9 . s.0 9 0 3 . 90 . 1 9 s 0 0
[ 图分类  ̄]6 中 - 4 D
【 文献标 识 码] A
[  ̄ 文章
10 9 0 3(0 90 —0 5 0 10 - 3 920 )3 0 0— 4
意味 , 而可 以发 现 , 从 西方社 会 “ 发展 ” 的历史 观在很 久 以前就 有 了一 定 的原型 。 “ 展” 发 的历 史观 真正 形成 则是 在 “ 化论 ” 进 出现
位, 近代中国寻找 自身落后的各种努力 , 只是找到了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 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轻徭 薄赋”、“制民之产”,使老百姓有固 定的产业和收入、“关市不征”、“尊 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 上》)、照顾鳏寡孤独弱势群体。
在贫富问题上,传统的思想家主张缓 解贫富悬殊,缩小贫富差距,追求共同 富裕即“均富”。老子:“损有余而补 不足。”(《道德经·七十七章》) 董 仲舒:“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 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 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 (《春秋繁露·度制》)。“调均之”指 的是要协调好贫富关系,把贫富差距控 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实现社会的相对 富裕与稳定。
贾谊:“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 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新书·大政 上》)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明夷待访录·原君》)人民是主人, 是主体。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 制》)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要求统治 者重视人民的力量。魏征曾用“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警告唐太宗。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那 么,天地各安其位,万物生生不息,欣 欣向荣。
“和”不是没有矛盾、斗争。它承认 矛盾,只不过强调的是矛盾不同方面的 相互配合与协调,寻求不同因素的最佳 结合。儒家的基本态度是能和则和,该 和则和,即使需要斗争,也要合乎道义, “和谐”是目的。它不崇尚斗争。百姓 不是言“怨怨相报,何时了?”张载: “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 不应“仇必仇到底”;矛盾与斗争不应 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为结局,而应寻求和 解。冲突与斗争,最后只能通过和谐、 相互尊重、相互协调来解决。
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立君为民”,视 人民为最高目的。科学发展观在为谁发 展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可以说是对 传统“立君为民”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制定的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科学发展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仁爱”、“诚信”、“礼仪”等价值观念,并提倡“以德治国”。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自然。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 佛教思想佛教强调“无我”、“空性”,提倡超越个人利益,追求普遍利益。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公共利益事业具有启示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核心。

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念相契合。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要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相契合。

3. 科技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思想相契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学发展观的途径1. 弘扬“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应弘扬“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推崇“无为而治”、“以德治国”等思想在现代环境保护中,应推崇“无为而治”、“以德治国”等思想,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3. 倡导“超越个人利益,追求普遍利益”在现代公共利益事业中,应倡导“超越个人利益,追求普遍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强化“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现代科技创新中,应强化“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9年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doc

2019年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doc

2019年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篇一: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离不开发展。

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要鼓励人们依法经营,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必然形成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3.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综合上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一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018-2019-科学发展观,教育-精选word文档 (10页)

2018-2019-科学发展观,教育-精选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科学发展观,教育篇一: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发展教育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发展教育文 / fengye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就教育的发展而言,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建立科学发展观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德能、开发智能、训练技能、锻炼体能的新环境,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经验、探究问题、反思教学、超越自我的新舞台。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发展的和谐,实现教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从学前教育抓起,三教统筹,继续教育,坚持走科研兴校、特色强校、质量立校的教育发展道路,形成教育品牌,保证每一个永续发展。

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做到:1、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聚精会神搞教育、一心一意求质量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2、落实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中小学发展,统筹“三教”的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和谐发展,统筹国内教育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3、落实到实现学校发展速度和机制、质量、效益相统一,教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发展优质教育、促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来;4、落实到着力推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5、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最高期望值作为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中小学布局,逐步理顺用人机制,努力解决城乡困难学生和进城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和中国传统文化
1 以人为本与中华文化传统的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何为“以人为本”?胡锦涛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进一步追溯起来,以人为本在中华文化传统上的源头是民本思想。

胡锦涛在2003 年7 月1 日讲话中阐释这个“本”时讲:
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胡锦涛所引用的这段富于哲理的古训,出自《孟子?梁惠王
下》。

孟子恰是中华文化传统上民本思想的突出代表。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围绕君与民的关系而展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孟子的重民思想就是孔子提出的“所重:民、食、丧、祭”,就是孔子说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孟子的亲民思想就是孔子主张的以政富民,省力役、薄赋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民本思想也为历代开明的政治家所尊崇,成为他们治国安邦
的重要原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汉代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文帝和景帝尊崇以民为本的原则,实施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唐代“贞观之治”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李世民强调“国依于民”。

清代的“康乾盛世”,也与康熙坚持“以足民为首务”、乾隆坚持“以养民为本”密不可分。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古代农业社会由于劳动生产率低
下,社会劳动在农业部门的分配比例不能过小。

中国历史上过分
的重农抑商政策,带来了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但是,恰当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保持农业劳动在社会劳动中的必要比例,对维护社会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结合的具体比例是历史的。

但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相适应才能有效利用人力和思想,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按比例结合的认识,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协调发展的要求。

生产资料,这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

中国古代“人必称土”
天人合一”是中国历史上一种肯定人与自然界统一的思
想。

天人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人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和谐、人类活动顺应天时而行等方面。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这是孔子效法自然的思想。

宋代理学家张载是传承前人“天人合一”思想、宣传天人和谐的突出代表。

他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既然我为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同胞,生物都是我的近亲,所以我不仅要善待所有人民,还要善待所有生物,顺应天地,不可逆天地之性而行。

这种观点的传播对天人和谐、保护自然生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和谐:科学发展观的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主张“致中和” “君子和而不同”“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合异以为同”。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毛泽东就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鲜明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也提出一系列体现建设和谐社会
的新论断: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等。

江泽民进而强调,要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要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尊
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 胡锦
涛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 发挥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
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和谐。

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根本方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
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