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分析视角评析
怀抱希望,但也正视现实的复杂和困难——读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

作者: 黄瑞祺
作者机构: 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台北11529
出版物刊名: 鄱阳湖学刊
页码: 123-12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国际政治;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公共政策;剑桥大学;自然灾难;极端天气;克林顿
摘要:英国知名学者、上议院议员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2009年出版的《气候变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一书,率先从公共政策和国际政治的角度探讨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该书获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大力推荐,且上市不久就荣登美国亚马逊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足见其受重视之程度。
黄瑞祺先生是吉登斯过去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所指导的学生,他和黄之栋先生对吉登斯的这部著作分别发表评论.旨在站在学者的立场,呼吁全球正视当前极端天气或自然灾难频发问题的复杂性,呼吁“把暖化政治找回来”。
气候变化_怀疑论_分析及启示

气候变化“怀疑论”分析及启示赵宏图[内容提要]气候变化“怀疑论”由来已久,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后引发空前关注。
“怀疑论”者成员复杂,也并无统一理论观点,他们或质疑全球变暖的真实性和严重性,或质疑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及当前应对措施的合理性。
“怀疑论”升温将使本已步履维艰的全球气候谈判难度进一步增大,但难以逆转国际社会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看,“怀疑论”各种观点的披露也有助于使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更加谨慎、全面,相关应对措施更加务实和理性。
[关键词]气候变化 怀疑论 全球变暖 I PCC 低碳经济[作者介绍]赵宏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环境等问题研究。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人类需大幅减排温室气体以应对全球变暖已成主流观点和联合国相关谈判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变暖已成为气候变化的代名词。
但近年来质疑全球变暖的声音也在增强,特别是2009年底英国气候学界的“邮件门”、2010年初联合国报告一系列出错事件以及北半球罕见严冬等,使气候变化“怀疑论”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
“怀疑论”升温不可避免会使民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和支持率有所下降,未来联合国气候谈判难度增大,但国际社会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难以逆转。
同时,对主流观点的质疑与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国际社会在研究与应对气候变化时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促使相关气候政策更多基于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而非对夸大的危险乃至世界末日的恐惧。
由来及演变气候变化领域有关全球变暖的争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国际社会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气候变冷。
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根据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较早提出地球气候将进入冷周期。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 rys on)认为,地球正缓慢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
一批欧美知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召开题为“当前的间冰期何时及如何结束”的研讨会。
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但是 , 在吉 登斯 此书问世之前 , 学术界并没 有从 政治学 那样 的情况 , 我们就 不再 有行动的余地 了, 一切都 为时 的意 义上探讨 过气候 变化 问题 , 没有理解 气候 变化 已晚。… 如 果我们再 不把气候 变化 问题 有效 地纳入 并 的社会学意义和 政治学意义。 吉登斯 对气候 变化政 治 的阐述可谓 广博 深厚 , 对
“ 登斯悖 论 ” 吉 主要 指这样 一种 困境 : 气候 变化 问
影 响。2 0 年 , 登斯再 出新著 《 09 吉 气候 变化 的政治 》 题尽 管是一 个结果 非常严重 的 问题 , , 但对于 大多数 公
民来说 , 在 日常生活中感受不直接 , 由于 人们 虽然 意识 在 当今 的这个世界 和时 代 , 气候 变化政 策是 一个 到 它的重要性 , 普通人 的 日常生活却鲜 有 因此发生 改
英 国著 名社会 学家 、 敦政治 经济 学院前 院长安 伦 去 的4 年 里 , 提 出的一 系列 理论对世界 产生 了重要 0 他 并迅速在全球学术界和政治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
、
破 解“ 吉登斯 悖论 ” —— 给各级 地方政 府 以节
东 尼 ・ 登斯是 当今世界 最重 要的思 想家之一 。在过 能减排降耗的动力与激励 吉
这本 书里 , 登斯特 别提到 了中国 , 中国治理 气候 变 部 的考核 指标 , 吉 “ 但是宣传 和推行都 不够 高调 , 目前来说
化 的决 策遇到 的最 大障碍就 是 中央政府 的“ 政治整合 ” 这一举措没有运行起来 , 其成效不彰是必然的。
和 “ 济整合 ” 经 在上令 下达 的过程 中 , 往往经 过层层 官
国家不能回避的重要主题。这一 问题 的解决最终要走 变 , 更没 有动 力做 出实质性的努力 , 几乎没 有人 以 自己
把“暖化政治”找回来——读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

[ 者 简 介 : 瑞 祺 (9 4 ) 男 , 作 黄 15 一 , 台湾 台 北 人 , 国 英
③ e
Wa:T e R n w lo oi e orc, y h ee a f Sca D m cay l
剑桥 大 学 国王 学 院社 会 暨政 治 学 系博 士 , 台湾 “ 中央 研 究
谲 ” 字 . 从全 球 暖化 的文献 分类谈 起 。 间搭 二 得 坊 上 “ 化 热 ” 出版 品 , 致 可分 为 四类 : 学 地 暖 的 大 科 述说 暖化 的成 因与危 险 ; 乐观 地 细数 创新 科技 与
后, 暖化成 了道 德议 题 。人 们 似乎 很难 再从 天上 重 返人 间 , 心静气 地 看待 围绕在 暖化 议题 旁 的 平
院” 美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 要 从 事 欧 美 社 会 政 治 理 论 、 欧 主 马
C m r g: oi rs, 9 8 中 译本 《 三条 路 : 会 a bi e P lyPes 19 . d t 第 社 民 主 的更 新 》 ,台北 联 经 出 版 事 业 公 司 19 9 9年 出 版 ; 《 球化 与第 三条 路 》 台 北 松 慧 文 化 出版 社 2 0 全 , 0 5年
对 看 不见 、 不着 的问题 常 常睁 一 只 眼 、 摸 闭一 只 眼 . 虑 到 暖化 一 旦 成 真 时 的严 重性 , 们 至 少 考 我
要 也太 棘 手 , 们 不 该 眼 高手 低 , 不 能 空谈 国 我 也 际 合作 , 或把 问题 留给道 德 劝 说 , 忽 视 了国 际 而
关 系 中权 力 竞 合 的 张力 本 质 。吉登 斯 锐 利 地 看
不过 在 劝 人为 善 的 电影 《 不愿 面 对 的真 相 》 映 上
介绍吉登斯的《气候变化的政治》.

介绍吉登斯的《气候变化的政治》如果说《2012》和以前的灾难片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很多人看了之后,都明白这很可能不仅仅艺术家的无聊想象。
近年来,关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宣传铺天盖地,使得世界末日不再是抽象的神学概念而是可预见的未来。
但是尽管如此,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却鲜有因此发生改变。
对于这些宣传,人们听过,怕过,进而抛之脑后,继续自己的生活。
“吉登斯难题”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前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先生的新书——《气候变化的政治》,就是一本试图解决这一难题的书。
这被称为“吉登斯难题”,即由于气候变化的后果太抽象,与日常生活相隔太遥远,人们虽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却没有动力做出实质性的努力(Introduction, p.2)。
吉登斯说这本书旨在探究一个问题——为什么到今天,仍有这么多人选择开极为耗油的SUV(运动功能型汽车)?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SUV的使用者——几乎没有人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来回应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但吉登斯认为,问题并不主要存在每个个人身上——恰恰相反,政府和政治家应该对这种现状负主要责任。
他认为,我们现在缺乏一种关于气候变化的有效的政治,不仅缺乏成熟的政治理论,也缺乏成功的政治实践。
本书正是试图在现有的各种制度的框架内,提供一套新的政治思维,以帮助政府应对和处理气候变化。
所以,这是一本关于气候变化的政治而非气候变化本身的书。
政治的产生源于人的话语本能,因而政治话语在政治实践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吉登斯在展开自己的气候政治理论之前,首先批评了现有的气候变化政治思维和话语的局限。
第一,现在有关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宣传几乎全是负面的,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也大多是遏制、削减等消极措施。
这样做会造成“吉登斯难题”的放大,人们将更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现今气候变化的政治话语基本上来自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为宗旨的绿色运动(The Green Movement)。
环境正义与气候议题的政治化进程——吉登斯困境的解读与思考

环境正义与气候议题的政治化进程——吉登斯困境的解读与思考王书明;旷萍【摘要】根据吉登斯悖论,气候变化无形的、间接的后果源于温室气体排放国将风险转移至其他国家,或是将风险分摊,出现环境代内不公问题;当代温室气体排放国将风险转嫁给后代人,将风险继承,即出现环境代际不公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化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中产生的的环境不公问题,实现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从而抑制气候变暖的进程.【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气候变化;吉登斯悖论;环境正义;气候政治化【作者】王书明;旷萍【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学所(系) 山东青岛266100;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X22现代气候变化问题是指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引起地球平均气温升高所造成的可能危害,如地球生态系统的改变、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过去150多年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随着工业化的扩张而增加,1901年以来,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
从1978年开始可以获得的卫星数据表明,北冰洋冰层的年均厚度正以每十年近3%的速度消融,夏季减少更快,超过7%。
北极冰冠的体积已不足50年前的一半。
在这段时期内,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上升了大约7℃。
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抑制全球变暖趋势,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切的政治议题。
但正如吉登斯所言,在治理气候变化问题中存在“吉登斯悖论”①本文认为“吉登斯悖论”还是成为“吉登斯困境”更合适,理由详见王书明:《气候治理的困境与中欧认知共同体建设——从英国学者吉登斯的观点说起》,《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3年第2期。
现象,我们称之为“青蛙效应”,意即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听起来很可怕,但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直接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
走出气候变化的囚徒困境

走出气候变化的囚徒困境作者:田方萌来源:《小康》2010年第03期《气候变化的政治》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定价:35元英国学者吉登斯称得上全球思想界的领军人物。
在新著《气候变化的政治》中,吉登斯谈天说地,试图为全球变暖找出政治层面的解决之道。
德国法学家施米特曾言,根本不存在什么“全人类的政治”。
如果存在,那么全球变暖问题可能最接近这一概念。
而全球变暖问题的最大吊诡在于,谁都知道这样生活下去会发生什么,可谁都还是这么生活下去。
正如吉登斯所说:“⋯⋯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看起来很可怕,但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直接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
”如何走出这一有史以来最大的囚徒困境?吉登斯首先批评了极端自然主义者,认定退回前现代社会根本不可行。
相反,穷国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才能抵抗气候变化的危害。
其次,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有望缓解温室气体排放,但前景尚不明朗,它们也有自身的代价和风险。
风能供应不稳定,核能价格居高不下,氢燃料用途有限,生物燃料甚至弊大于利。
吉登斯看好的对策,在于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敛合。
吉登斯花费大量篇幅讨论发达国家的对应措施,却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着墨甚少。
正如哥本哈根会议所展示的,这一问题的囚徒困境很大程度上在于南北国家不能达成合作协议。
我的美国朋友约翰是个生活简朴的环保主义者,骑自行车上下班,可他一天也得洗一回热水澡。
有一次我问他:“为了防止全球变暖,你能否像中国人那样一周洗两回澡?”约翰想了想,答道“可以!”他也许真能换种生活方式,大多数美国人就不干了。
老布什总统曾在里约热内卢峰会上公然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容商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每天洗一次澡,这澡塘的蒸汽该往哪排呢?美国政论家扎卡瑞亚(Freed Zakaria)洞悉这一南北矛盾。
在华府的一次新书发布会上,他明确表示解决气候变化的唯一办法就是向中国和印度转移节能技术,“这两个国家不降低排放速度,你开发多少节能车都没用。
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分析视角评析

1 气候变 化的政治 学分 析背景 气候 问题 已然 成 为 世界 普 遍 关 注 的焦 点 ,这 一 点可 以在 20 09年哥本 哈根联 合 国气 候峰会 以及 2 1 00 年坎 昆世界 气候 大 会上 得 到 印证 。各 国如 同讨 论 国 家安 全般讨 论 全球 变 暖 ,在 承担 温 室 气 体减 排 义 务 上锱 铢必较 。政府 间气候 变 化委 员会 (P C 第 四 IC ) 次评估 报告 指 出 ,近 百 年来 ,全 球 表 面 的气 温 升 高 了 0 7 c ¨ 。气 候变 化如 果 得不 到 有 效遏 制 ,与 气 . 4【 = 候变 化关 系密 切 的一 些 极 端气 候 事 件 ( 如洪 水 、热 浪 、雪 灾和 风暴 、沙 尘 暴 、森 林 火 灾 等 ) 发 生 的 频 率 和强 度也会 有 所增 加 。气 候 变 化 会 对人 类 社 会 发 展 产生 深 远 的 影 响 ,甚 至 危 及 人 类 的生 存 和 发 展 。 更 重要 的 是 气 候 问 题 需 要 人 类 对 现 行 的科 技 体 制 、 政 治 体 制 、经 济 体 制 、生 活 方 式 等 进 行 重 大 改变 , 转 变传 统 思 维 方式 、重 新 调 整 价 值 观 念 。 因此 , 应 对气候变化需要彻底变革。 英 国学者安 东尼 ・ 登 斯 关 于气 候 变 化 的政 吉 治 学分析 框架 旨在从 政 治 的 角 度 ,解决 气 候 变 化 的 问题 。他以 自身名字命 名的 “ 吉登斯悖论” ( i Gd . dn aao)3 气 候 变 化 问题 的风 险 与人 类 对 该 es rdx [将 P 3
c mmu t h sc u e d s r a o c r By r c nsr ct g t r s o lmae ch ng o ni y, a a s d wi e p e d c n e n. e o tu i he wo d fci t a e,An h n d e s e p oe t n t o y Gi d n x lr s i fo t r p cie o oiia ce c r m hepe e t fp lt ls in e,a d s me s g sin o h r b e a e p o t d.Th sp p ra l z st c s v c n o ug e to sf rt e p o l m r r mp e i a e nay e heba 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分析视角评析
作者:孟蕾, MENG Lei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刊名:
科技管理研究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2011,31(7)
1.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 2009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2006
3.希尔曼;史密斯气候变化挑战与民主的失灵 2009
4.ANTHONY;ELLIOTT Chancing our arm 2010(02)
5.CASTREE;NOEL Review of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外文期刊] 2010(01)
6.GIDDENS;ANTHONY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2009
7.HERZOG,HOWARD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2009
8.HELM D;HEPBURN C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2009
9.HULME;MIKE Review of 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 2009(05)
10.STERN,NICHOLAS Key elements of a Global Deal on Climate Change 2008
1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the Climate change 2007
1.孙伟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2.近来若干重要国际问题的分析[期刊论文]-红旗文稿2010(6)
3.朱博.高冠新.ZHU Bo.GAO Guan-xin简论国际"碳政治"困局[期刊论文]-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07(3)
4.刘蓓.Liu Bei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新手段——气候科学政治化[期刊论文]-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6)
5.朱留财.王爱华.ZHU Liu-cai.WANG Ai-hua关于低碳经济的环境国际政治经济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环保产业2011(4)
6.李建勋.钟革资欧盟的气候变化政策概论[期刊论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
7.刘德顺.马玉清.段茂盛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政策研究——CDM的基本政策性问题[会议论文]-2003
8.孔凡立.罗月娥国际"碳政治"博弈与中国的对策思考[期刊论文]-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3)
9.任美锷气候变化对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2004,19(5)
10.郭忠华.Zhonghua Guo求解"吉登斯悖论":评《气候变化的政治》[期刊论文]-公共行政评论2010,3(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jglyj201107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