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经济学

合集下载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一)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一)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一)在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学原理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在总结西方流行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评估、预测、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前提下,回顾了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估算的方法和结果,特别分析和强调了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特点对经济模型和政策设计的影响,提供了有效的基于市场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学;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一、引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7a),近百年来,全球表面的气温升高了0.74℃。

如果在2000年到2030年间依然保持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增加25—90%,预计未来20年间,气温将每10年增加0.2℃。

科学证据表明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累积以及人类活动排放的其他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如热浪)发生的频率加大、风暴的密集度增加、大气降水模式的改变以及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自然系统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根本的影响,从而威胁生物的生存能力和人类财富的安全。

经济学家WilliamsNordhaus1982发表了题为“HowFastShallWeGrazeTheGlobalCommons”的文章,开始应用经济学研究气候变化,从此气候变化经济学就将焦点落在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提供积极的针对面临的气候问题的政策分析。

虽然和环境经济学的其他领域有重叠,但气候变化经济学更多的是利用气候变化的鲜明特点,即温室气体影响的长期性、气候问题产生和影响范围的全球化、政策的效益和成本的不平衡的分布等,来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多个侧面。

通过模拟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趋势,检验和分析技术选择对气候变化进程和减排成本的影响,选择控制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如碳税和碳交易等)。

气候变化经济学已经建立了其研究领域和基础要素,并在经济学界达成了共识。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引言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不仅对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还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经济学以及制定相应的气候政策成为当今世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气候变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学科。

在研究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性: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即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排放者并不为此付出成本。

经济学家通过内部化外部性,即通过建立排放许可证或者碳税等机制来激励企业减少排放,从而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2.成本效益分析:经济学家通过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评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确定最优方案。

例如,通过估计不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减排成本、经济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效益,来比较各种政策的优劣。

3.温室气体排放定价:通过建立合适的碳市场,经济学家可以为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价格,从而激励企业减排。

这种定价机制能够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

气候政策的基本原则在制定气候政策时,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以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并促进可持续发展:1.市场导向:通过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政策工具,如碳市场、碳税等,激励市场参与者自主决策,从而更好地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

2.动态调整: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策需要根据科学研究的进展和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灵活的政策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机遇。

3.公平公正:制定气候政策时,需要注意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政策措施应该合理分摊经济成本,避免加剧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的挑战在实际研究和政策制定中,气候变化经济学和气候政策面临一些挑战:1.不确定性: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等。

这使得研究和政策制定变得困难,需要对不确定性进行合理处理。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一、气候变化的特征在过去的30年中,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平衡正在受到破坏,这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全面和长期的重大影响。

很多研究者利用一些相互独立的数据观测到外力导致的气候变化,发现过量燃烧化石燃料①破坏了大气平衡,并且导致了全球变暖。

这些研究证实了IPCC②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的结论,即“50年来的全球变暖很可能应该归因于人类导致的温室气体的增加”。

然而,温室气体排放是否会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否会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以至于必须采取控制和减排措施,曾经在很长时间都有争议,这种争论甚至一直持续到上世纪末。

Schelling(1992)就认为,越是放眼长期,温室气体对气温的影响就越不确定。

他还就气候变暖是否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大的影响提出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科技无法对长期影响做出准确预测,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依赖气候的产业越来越少,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将有限。

但是目前Schelling等提出的这类争议已经不复存在,气候变暖会对全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破坏这一点被很多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在学界也已达成广泛共识。

据研究,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在过去的100年里上升了0.3-0.6℃。

Hansen 和Lebedeff(1987-1988)每5年取一个平均值,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平均表面气温从1880年的-0.5℃上升到1980年的0.2℃。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IPCC,2001)预计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上升1.4-5.8℃。

就像Dickinson(1986)指出的那样,实际的均衡气温上升幅度将远远大于自上一个冰川期以来10000年间的气温上升幅度③。

全球变暖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海平面的上升。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2007)指出,全球海平面在1961至2003年间每年上升了1.8毫米,上升速度在1993至2003年间加快,约每年3.1毫米,并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海平面会上升0.18至0.59米。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孙永平;惠利【期刊名称】《新文科教育研究》【年(卷),期】2024()2【摘要】气候变化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环境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本质上更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因此,气候变化经济学天然具备多学科交叉属性。

作为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的新兴学科,气候变化经济学需要从跨学科视角出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个方面综合发力,推动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学术创新和话语传播。

本文从学科缘起、学科定位、学科交叉融合和学位体系建设等方面阐释了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重点领域、学术共同体建设等方面阐释了气候变化经济学学术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从时代使命、人类情怀和中国特色等方面阐释了气候变化经济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应时而生的气候变化经济学承担着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解决方案,为推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决策支撑的重要使命,必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总页数】15页(P41-54)【作者】孙永平;惠利【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相关文献】1.中国社会学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学术体系与叙述话语体系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2018”在学院成功举办4.建设中国经济学的科学生态体系——以教材体系为突破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中国经济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5.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XJY007)作者简介:刘 勇(1979—),男,重庆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低碳经济学研究;张雅宁(1998—),男,河北唐山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

2023 6No 6,2023 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3年6月Jun ,2023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刘 勇,张雅宁(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摘要: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出持续变暖的总体趋势,不仅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而且对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这一背景催生了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但是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影响的传导机制及其微观基础仍不清晰。

马克思主义从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和级差地租三个方面有效奠定了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

单个劳动力的价值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影响劳动力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进而最终影响劳动力的价值。

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种极端天气会影响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进而对剩余价值产生影响,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厂商榨取剩余劳动的行为也会做出相应调整。

级差地租受到土地等级、肥力、地理位置和投资生产率的综合影响,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土地肥力和土地位置作用于土地的级差地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气候变化经济学;价值理论;级差地租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3)6-0109-07 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当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和谐共生,人类社会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经济学如何指导政 府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政策

经济学如何指导政 府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政策

经济学如何指导政府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经济学如何指导政府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在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的学科,可以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政策提供重要的指导。

首先,经济学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帮助政府评估不同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可行性和效果。

例如,政府在考虑推广可再生能源时,需要计算投资建设太阳能或风能发电厂的成本,包括设备采购、安装、维护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的费用。

同时,也要评估这些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的效益,如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以及创造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等。

通过比较成本和效益,政府可以确定是否值得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或税收优惠,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

其次,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为政府干预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或社会产生了未被市场交易反映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产生了外部性。

气候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因为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和个人并没有承担其行为所导致的全部环境和社会成本,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征收碳税或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手段,将温室气体排放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促使企业和个人减少排放。

再者,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理论也适用于气候变化问题。

像清洁的空气、稳定的气候等都属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

由于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政府就需要介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投资研发新技术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来保障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维护。

在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政策时,政府还需要考虑政策的分配效应。

不同的政策可能会对不同的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提高能源价格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可能会对低收入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通过补贴、社会救助等手段来减轻这些不利影响,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社会的稳定性。

气候变化 环境经济学

气候变化 环境经济学

气候变化环境经济学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问题和经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分析工具。

在气候变化领域,环境经济学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首先,它可以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其次,它可以研究经济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工业生产、能源消耗和运输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最后,它可以研究政策措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碳排放配额制度、碳税和清洁能源政策等。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环境经济学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例如,碳排放交易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减少碳排放的方式;碳税则是增加对碳排放的消费成本,从而减少碳排放的方式。

此外,清洁能源政策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总之,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

环境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 1 -。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解决方式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解决方式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解决方式一、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碳税是一种通过对碳排放征收费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手段。

通过建立碳税制度,可以为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提供经济激励,推动其转向更环保的生产方式。

碳排放权交易则是通过建立排放上限,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排放权交易,从而以更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二、绿色金融和投资绿色金融和投资专注于提供资金支持环保项目和低碳产业。

通过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可以为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和低碳交通等领域的创新和规模化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优惠来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绿色投资。

三、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效标准,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四、低碳技术和创新低碳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通过研发和推广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的新技术,可以为企业和国家实现减排目标提供有效途径。

同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五、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环节。

这涉及到对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产品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全过程的优化和改革。

同时,鼓励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和服务,促进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市场需求的增长。

六、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通过参与国际气候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合作,可以共同制定全球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

同时,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推动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七、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城市和基础设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

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可以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例如,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排水系统防洪能力、建设耐候性基础设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经济学
2006-2-6金融时报中文网 Scheherazade Daneshkhu、Fiona Harvey 美国“石油瘾”("addiction to oil")所要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该国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上周(在国情咨文中)提到的对政局动荡的中东各国的依赖。

全球顶级气候学家们认为,人们对矿物燃料的依赖正造成一场全球变暖的灾难,最终可能会以地球本身为代价。

面对这些威胁,可以预计:理性的人们和政府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然而,却没什么人呼吁在短期内采取成本高昂的举措,以避开某种长期的威胁——特别是当这是一种天生就难以准确评估的的威胁时。

要说服个人和企业采取必要行动,以解决经济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这本身就需要经济学方面的论证。

然而,应如何给全球气候及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灾难来定价呢?
随着《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即将于2012年到期,填补这一政策真空的种种尝试,突然使得环境经济学成为该学科最热门的领域。

目前的挑战在于,要找出能够最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的政策,并提供一个有利于达成国际共识的理性基础,以便在政治家和商业人士中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气候变化经济学用了一段时间才步入主流。

尽管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经济方面的进步却相对缓慢得多。

你无须费力寻找其背后的
原因。

绝大多数经济学理论都是用来处理那些相对短期或本国的问题。

即便是国际经济学,在应对跨国境问题时也是捉襟见肘。

经济学家们发现,要想准确预测一年以后的事,就已经非常困难,更不用说100年以后了。

然而,环境经济学必须在一个长得令人生畏的时间跨度内,应对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科学和政治两方面的因素。

难怪英国政府资助的商业咨询组织碳信托(Carbon Trust)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格布(Michael Grubb)宣称:“要领会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就像试图在没有牛顿力学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去理解宇宙大爆炸。


牛津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 Oxford)经济系的迪特尔•赫尔姆(Dieter Helm)补充说:“在如此规模的挑战面前,经济学家们的常用工具似乎微不足道。

”他表示,正如上世纪30年代的失业经历要求重塑宏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内容一样,气候变化也需要新思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气候变化)传统思维方式的缺点令人不悦地开始显现。

当时,经济学家们受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委托,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来评估其对环境的破坏。

在上述分析中,对一个美国人生活的估价,是生活在欠发达地区人口的15倍,此消息一出,抗议之声顿起。

另一个问题是,标准的经济学分析极少将环境商品纳入考虑范围,譬如清洁的空气和水、稳定的气候。

为此,联合国开始推广“自然资本”的概念,
将其作为一种环境商品的估价方式,以便将此种商品纳入经济学家的考虑之中。

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董事克劳斯•托普弗(Klaus Töpfer) 所
描述的那样:“大自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包括大气、森林、河流、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其价值当以万亿美元计。

当我们破坏自然资本的时候,我们不仅在破坏我们的生命支撑体系,同时也在破坏今人与后人的经济基础。

从发展角度而言,针对这种自然资本的投资有很高的回报率。


英国可以宣称自己处于辩论的最前沿——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财政
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的一个决定,即对气候变化经济学进行委托研究。

该项研究由世界银行(World Bank)前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高级官员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爵士领衔进行。

斯特恩爵士的报告,将从全球角度研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和潜在利益,并就解决这一问题之经济手段的潜力进行评估。

从今年起,联合国将就《京都议定书》的未来进行讨论,而上述研究结果将成为讨论的部分依据,由此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力。

上周,尼古拉斯爵士在牛津经济政策学会(Oxford Institute for Economic Policy)的一次演讲中首次公开谈论他的研究情况。

他概述了对气候变化设置经济学解决方案的一些复杂因素,并接着说道:“这个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采取行动……简单的外部标准理论”——这种外部性在于生产和消费产生的无报酬溢出效应——“是有用的,但不是该问题的根本答案”。

他表示,第一步是要让所有相关政府相信,有必要针对气候变化采取紧急行动。

《京都议定书》的历史反映了达成国际共识的难度。

该议定书已遭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的否绝,而且拖延和争执此起彼伏。

美国等国家认为妥协的代价过于高昂。

正像赫尔姆所指出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害”,单个国家由此滋生了从他国减排行为中“沾光”的动机:如果一国减少其排放量,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该国竞争力的影响却意义重大。

剑桥大学应用经济系(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Economics in Cambridge)的乔纳森•克勒(Jonathan Köhler)认为,没有必要为了在减排方面取得进展,而要求每个国家都在国际协议上签字。

他指出,市场力量将会起到一些作用。

“如果你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大问题,而全世界将不得不为此采取一些举措,那么从某个角度而言,将会出现巨大的市场和低碳生产技术的巨大出口机遇。

”他援引了丹麦的例子。

该国通过其对风力发电的早期投资,夺取了该领域的一大块市场。

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要考虑到能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的科技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克勒表示,考虑到这一因素的经济模型显示,与无法回避的能源系统投资成本相比,向低碳能源环境转型的成本并不算高。

目前尚不明朗的是,这种情况会以多快的速度发生,以及需要多少政府干预。

克勒兼任
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Tyndal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Research)主管,该中心总部设在英格兰的诺里奇。

可供政府运用的传统政策工具包括征收碳(排放)税,限制排放,并激励发展清洁燃料技术。

多数经济学家喜欢将以市场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作为驱动商业惯例变革及鼓励新技术发展的最有效方法。

去年12月,25位美国经济学家(包括3位诺贝尔奖得主)联名给布什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敦促建立相关机制,设定各国可排放二氧化碳量的上限,允许各国间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等,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赫尔姆认为,除了对特殊技术(如核燃料技术)进行补贴,另外一个减少碳排放的方法是拍卖长期碳合同。

这种方案是,政府拍卖碳合同,以便在长期内(如20年至30年)减少排放量。

这样做对政府的益处是,它们没有义务对业界有关哪种技术成本更低廉的说法进行评估。

它们也没有义务将政治上不受欢迎的选择——如核技术——兜售给抱怀疑态度的公众。

世界银行已开发了一个类似的计划。

然而,(环境经济学)这一学科充满高度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在尝试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提供权威分析,并进而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经济手段的时候备受困扰。

尽管有科学证据明确显示人类行为正对气候产生影响,但许多重要问题仍没有答案,例如:气温会平稳上升或跳跃上升至何种程度?“高影响”事件,如墨西哥暖流(Gulf Stream)转向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尼古拉斯爵士认为,他的考察(计划于秋季结束)将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他于上周表示:“我们的关键任务之一是找出你是否可以使环保与发展并存。

有很多论据表明这是可能的。


但他暗示,通往知识的道路并不好走:为了搞清楚问题,“你需要运用所学过的所有经济学知识——甚至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