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等。

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a 离体实验b 在体实验;(2)慢性实验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细胞内环境的各种理化环境保持在动态平衡的条件,叫做稳态。(3点)

意义: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集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并非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出在一个动态平衡。

3?动物机体的生理机能特征:

①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

②兴奋性: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

③生殖:生物体具有产生后代的能力。

④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称为适应性。

4 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怎样调节的,举例说明)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血压,呼吸运动

体液调节: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自身调节:范围小,不够灵活。

5 动作电位和反馈调节(闭环系统)

反射: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反馈调节: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调节的类型:正反馈(加强作用)和负反馈(减弱作用)

第二章

1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

(1)细胞跨膜转运的形式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被动)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举例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有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O2 CO2)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脂溶性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a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b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和离子由膜的低浓度测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入胞和出胞:是指转运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过程。

(2)信号传导:跨膜信号传导、细胞与细胞间传导(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激素到达靶细胞表面与受体结合的过程)

细胞外液中的各种化学分子以及非化学性的外界刺激信号,通常并不是进入靶细

胞内起作用,它们大多数是通过跨膜信号转导,间接地引起靶细胞膜的电变化或其他细

胞内功能的改变。

第二信使学说

2 生物电活动和其产生的机制(条件过程)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K+的平衡电位。

*细胞膜内外存在离子浓度差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K+的高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是大多数细

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收到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的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的过程。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

a 动作点位上升支(去极化)的形成:Na+通道被激活,膜外的Na+内流。

b 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化)的形成:Na+通道失活后,膜恢复了对K+的通透性,大量的K+外流。它是在极短时间内产生的,因此,在体外描记的图形为一个短促而尖锐的魔宠图形。似山峰般,成为峰电位。

c 后电位(超极化)的形成:当膜电位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K+的跨膜转运停止。随后,膜上的Na+-K+泵被激活,将膜内的Na+离子向膜外转运,同时,将膜外的K+向膜内运输,形成负后和正后电位。

3 膜上受到刺激兴奋(动作电位传导:局部电流学说)如何传导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细胞兴奋性的依次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时间的变化变化率。

局部电流学说——细胞膜上任何一个部位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可以沿着细胞膜向周围扩布,使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导致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跨膜离子移动,实现动作电位在膜上的传导。

第三章

1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所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的生理功能:a 营养功能 b 运输功能c 免疫作用d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e 缓冲作用f 形成胶体渗透压g组织生长于损伤组织修复方面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a 气体运输功能b 酸碱缓冲功能c免疫功能;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免疫作用(渗出,趋化,吞噬)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a 营养和支持作用b 止血功能c 凝血功能d对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2 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按细胞质内有无嗜色颗粒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另一类为有颗粒细胞,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特点是变形运动活跃,吞噬能力很强。对细菌产物的直接和间接趋化作用都很敏感。

2.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但吞噬作用不明显。其主要功能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过敏作用及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它可释放PGE1、PGE2和组胺酶。

3.嗜碱性粒细胞其结构与功能都与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相似。能释放组织胺、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肝素等活性物质。

3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脆性等

A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这种抵抗能力,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或简称脆性。

B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C红细胞的可塑变形:红细胞经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是的红细胞会发生卷曲和变形,通过后恢复原形,这种变形称为可塑变形。

D红细胞脆性:当红细胞可塑变形能力降低以后,细胞挤过小口径的毛细血管时即容日发生破裂,这种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脆性。

4 血浆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成为渗透压。

A 晶体渗透压:多,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B 胶体渗透压:少,主要维持血浆和组织也之间的液体平衡。

5血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成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6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成为生理性止血。

7血液凝固:血凝的原因:纤维蛋白原降解成为纤维蛋白,它要降解必须要生成凝血酶,凝血酶的生成必须要有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有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恩呢该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成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a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B 凝血酶原→凝血酶

C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物质。

8 ABO血型的确定与区分:将待测红细胞分别与抗B血清,抗A血清和抗A-抗B血清混合,在十一条件下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依据交叉配血试验即可确定血型。

第四章

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相似,也是由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膜外流动所产生的钾离子的跨膜平衡电位。普通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为-90mV。特点

(2)普通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1,2,3,4,五个时期。特点

产生机制:A0期去极化的形成: 历时:1—2ms

原因:Na+内流使心肌细胞膜在短时间内去极化和反极化。

B 复极化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 形成锋电位,历时10ms

原因:Na+通道失活后,K+快速外流,使膜电位下降。

C 复极化2期:平台期历时:100ms—150ms

原因: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 mV左右。

D 复极化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历时:100ms—150ms

原因:Ca2+通道失活,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形成。

E 复极化4期:恢复期

原因:3期后,K+外流停止,膜上Na+-K+泵和Ca2+-Na+泵活动,将Na+、Ca2+泵出,泵入K+,使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动作电位的特点: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3)窦房节P细胞电位特点:a 动作电位只有0、3、4三个时期;

B 0期是由于Ca2+通道被激活,Ca2+内流而启动;

C 4期少量Ca2+ 和Na+内流引起自动去极化,爆发下一次动作电位,周而复始。

2 心肌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叫做自动

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自律性大小: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等

兴奋性: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传导性:心肌细胞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的特性。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的特点和传导速度的不一致性,对于保证心脏各部分有次序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缩性--心肌细胞的收缩性有以下特点:

(1)对细胞外液中Ca2+浓度的依赖性

(2)同步收缩(“全”或“无”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临床上以什么指标来评价心脏的造血功能:

3心率(heart rate)——为心搏频率的简称,以每分钟心搏次数(次/min)为单位。

心率可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生理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代谢越旺盛,心率越快;代谢越低,心率越慢。

4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叫每搏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所指的心输出量,都是指每分输出量。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收缩力——等长自身调节

静脉回流血量——异长自身调节

外周阻力——动脉血压

心率

血管的组成:

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中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与微动脉、血细血管前括约肌——围绕在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容量血管——静脉血管、短路血管——小动

脉与小静脉的吻合支。

5血压: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形成血压的条件:血液充盈血管——前提;心脏射血——必要条件;动脉弹性缓冲——维持;外周阻力——充分条件

影响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收缩压;心率—舒张压;外周阻力—舒张压;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脉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平均充盈压。

6?大题微循环

①微循环的组成和机能: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场所。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宜,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

组成部分(7个):微动脉,后微动脉,脉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三个通路:a 直接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B 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通透性好,营养通路)

C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体温调节)

②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生成: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通过毛细血管管壁滤出而形成。(血浆在动脉端由血管壁滤出而形成组织液,在静脉端,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在一出一进制种完成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影响因素:a 毛细血管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c 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d 淋巴回流

③淋巴回流及其生理意义

(1)一部分组织液进入到淋巴管就形成组织液;

(2)意义:a 调节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体液平衡

B 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C 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

D 淋巴结的防御功能

9减压反射(含义和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由颈动脉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发放冲动,引起血压降低的反射活动。

由于持续高血压将使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减少,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大多数心肺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的反射效应是交感紧张降低,心迷走紧张加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血压下降。

10 体液调节:

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心肌细胞β1受体心跳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加强

肾上腺素(强心药)→ 皮肤、肾等α受体缩血管作用(器官血流量减少)

骨骼肌血管等β2受体舒血管作用(器官血流量增加)

α受体使皮肤、肾脏器官血管收缩

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

β1受体心跳加快,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加强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③升压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经轴突输送到垂体后叶再释放入血的一种激素。此激素在正常情况下不参与血压调节。只在机体严重失血时,才产生一定的缩血管作用,使因大失血造成的血压下降得以回升。生理功能: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故又称抗利尿激素。

第五章

1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呼吸过程有三个环节组成(内容):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外呼吸又称为肺呼吸;内呼吸又称为组织呼吸。

2 呼吸道、肺泡的结构

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和胸腔外的气管;下呼吸道——从气管一直到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脂蛋白。(二棕榈酰卵磷脂)

何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何生理作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形成单分子层分布于液-气界面上,并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其密度。当肺扩张时,密度减小;肺缩小时,密度增大。

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如下:

①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有利于维持肺的扩张。

②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所以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大,降低表面张力作用强,表面张力小,不致塌陷;大肺泡则表面张力大,不致过度膨胀,这就保持了大小肺泡的稳定性,有利于吸入气在肺内得到均匀的分布。

③防止肺泡积液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肺总容量(TLC)、潮气量(TV)、补呼气量(ERV)、补吸气量(IRV)、肺活量(VC)、残气量(RV)、功能残气量(FRC)

吸气肌——肋间外肌和膈肌;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呼吸频率——一分钟内呼或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展性。

3 呼吸的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

4 O2的运输:1分子的血红蛋白可以和4分子的氧结合

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称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的关系曲线。该曲线表示不同PO2下O2与Hb分离情况,同样也反映了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

①氧离曲线呈“S”形,是血液运输O2有效的特性表现。

②第一阶段:PO2值在8~13.33kPa (60~100mmHg )——维持氧饱和度(>90%)

③第二阶段:PO2值在5.33~8.0kPa——安静条件下代谢所需

④第三阶段:PO2值在2.67~5.330kPa——机体的氧储备

氧离曲线的位移:Hb与氧的结合与分离受许多因

素的影响。当氧离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表明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发生了改变。

A曲线左移:表明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因为曲线

左移后,在低氧条件下,Hb仍然有较高的氧饱和

度。

B 曲线右移:表明Hb与氧的亲和力下降。

影响氧离曲线位移的因素:

① pH值和CO2浓度的影响

肺通气-pH上升,CO2下降,曲线左移

组织换气-pH下降,CO2上升曲线右移

②温度的影响(T上升,曲线右移,反之下降T)

③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3—DPG升高,曲线右移,2,3—DPG下降,曲线左移

④ Hb自身性质的影响

H+浓度变化以后是怎样影响呼吸的

动脉血中H+浓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H+浓度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高(血—脑屏障)

所以血中H+对呼吸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低氧对呼吸的影响

吸入的空气中,若PO2在一定范围内下降则可以引起呼吸增强。实验证明动脉血中PO2降到10.6kPa(80mmHg)以下时,呼吸深度和频率都增加。这是通过血氧下降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反射性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

实验证明,当动脉血中PCO2增高0.2kPa(1.5mmHg),便可使肺通气容量增大一倍,加快CO2的排出,以维持血中的CO2含量的相对恒定。若PCO2降低0.2kPa(1.5mmHg),会引起呼吸暂停。

第六章

1 消化:发生在消化道中的一系列过程称之为消化。

消化的方式:

物理性消化(口腔咀嚼):是指通过咀嚼和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其与消化液混合,并将食糜向消化道后端推进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酶消化过程):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消化(各类微生物参与的消化):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发酵的过程。

口腔:物理消化(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化学消化(反刍动物)

胃:物理消化(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化学消化(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反刍动物)

小肠:物理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化学消化(胰腺分泌胰液)

消化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

2 吸收:饲料经消化后,期分解产物通过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类型吸收成分

胃单胃动物少量水,无机盐

反刍动物前胃VFA、CO2、水、无机盐

大肠食草动物、禽类大肠水分、盐、VFA、CO2、CH4等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糖、脂肪酸、甘油、部分氨基酸、维生素

空肠中段大部分氨基酸、单糖

回肠盐类、VB12

3小肠运动的形式:分节运动,蠕动,钟摆运动。

胃运动的形式:紧张性收缩,容受性收缩,蠕动。

胃运动的生理功能:(1)贮存食物(胃底、胃体前部)(2)机械消化(分裂成小颗粒,

形成食糜)(3)向十二指肠排出食糜

4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这是因为:

A .小肠内集中了许多重要的消化液和消化酶,如胰液、胆汁、小肠液等。其中的各种消化酶,对饲料(食物)的各种成分都能进行彻底的消化。饲料在小肠内经过充分消化后,已变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B .小肠具有较大的吸收面积。马、牛、猪等动物的小肠较长,约为10~18米,且小肠粘膜上有环状皱褶,皱褶上又有大量的绒毛,这些结构可使小肠面积增加数百倍,很适合于营养物的吸收。

C .饲料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作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5?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a兴奋性较低,收缩较缓慢;b较大的展长性;C持续的紧张性;d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e自身节律性运动起源于平滑肌本身,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二) 生物电特性:a静息电位——静息电位较小b慢波电位(slow Wave)——肌源性基本电节律c动作电位——也称快波

7胃肠道激素:胃肠道具有大量多种类型的内分

泌细胞,它们散在分布于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分

泌的多种激素和激素类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 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3. 营养作用

8脑肠肽:胃肠激素中的许多激素也存在于中枢

神经系统中,所以,也将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

质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已知的脑-

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

神经降压素等约20余种。

第七章

1 体温:身体深部的平均体温。

正常体温是集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 产热方式:a 战栗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高

B 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指体内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加。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

3散热方式:

辐射:机体热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向外界发散体热的方式,常温和安静状态下,占总散热量的60%。

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

蒸发:机体通过体表水分蒸发来发散体热的方式。

对流:机体与体表接触的气体或液体流动来交换和散发热量的方式。

体温恒定的调节:①行为调节:指动物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以控制散热和产热的程度,维持体温的恒定。②自主调节: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而使体温维持恒定。

4体温定点学说: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区)中有一个控制体温的调定点,而PO/AH 区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起调定点的结构基础。当温度处于调定点时,集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状态,体温维持在调定点设定的水平。

5代谢稳定区名词解释?:动物产热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可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而体温仍能维持恒定,这种环境温度范围成为动物的等热范围,又称代谢稳定区。

第八章

1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肾脏的组织结构: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1)肾小体:肾小球,肾球囊

(2)肾小管:近球小管,髓袢细段,远球小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3)集合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1)皮质肾单位:肾小球较小,髓绊短

(2)近髓肾单位:肾小球较大,髓绊长

(三)肾小球旁器:

(1)肾小球旁细胞(近球细胞):由入球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细胞演变而来,细胞内含肾素分泌颗粒,能感受血流量的多少,调节肾素分泌。

(2)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袢升支粗段处与入球小动脉相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大呈高柱状,局部呈现斑状隆起,能感受肾小管液中Na+含量,并将信息传递给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3)间质(系膜)细胞: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与致密斑共同参与肾素分泌的调节。

3 ?大题尿液的生成过程?

答:尿液的生成分为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1)肾小球的滤过:血液经过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在有效率过压的推动下,透过滤过膜的进入肾小囊,生成滤液,既原尿。滤过膜具有较大的通透性和有效面积,而滤过的直接动力来自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它具有较高压力,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的阻力,也有较大的有效滤过压。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经小管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将对机体有用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全部重吸收,绝大部分水,Na+,K+,Cl+,HCO3-等,小部分尿素被重吸收;对机体无用的肌酐等代谢废物不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K+等都是主动重吸收的,原尿中约99%以上的水随着溶质的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冲洗受是受ADH调节的,是决定尿量的关键。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再进入血液循环。(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由肾小管分泌的物质有H+,K+和NH3等。排泄的物质有肌酐。对氨基马尿酸以及进入机体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酚红等。

由肾小球滤出的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十元鸟的质和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后形成排出的终尿。

5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机体对尿液生成的调节是通过对尿液生成的两个环节进行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的形成;集合管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凡是影响上述两个环节的因素,均会影响到终尿的形成.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调控这两个过程.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通透性(原尿的量和成分)、有效滤过面积(尿量)

滤过膜对溶质分子:机械屏障作用&化学屏障作用

2、有效滤过压(尿量):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胶体渗透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相对稳定

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情况下胶压稳定,但在营养不良时,胶压下降,尿量增加。

囊内压——稳定,但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时,囊内压增高。

3、肾血流量

影响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以及排泄作用的因素: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内外渗透压差是尿液中水分吸收的动力,若小管液渗透压增大,水分重吸收增大,必

然尿量减少,因此,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必然影响水分的重吸收。

(2)球-管平衡

近端小管对溶质的量和水的重吸收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肾小球的滤过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滤过率大,肾小球的重吸收增大,反之,减少。

(3)抗利尿激素(ADH)也称血管升压素:

生理意义: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加强水的重吸收

第九章

1骨骼肌的收缩方式: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单收缩,强直收缩。

2骨骼肌的组织结构:细胞膜、细胞质、肌浆网、线粒体、肌红蛋白、肌原纤维、细胞核(多核)

骨骼肌为什么称作横纹肌?答:光镜下的肌原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故称横纹肌,原因是肌节中含有两套不同的肌丝。

肌原纤维(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的结构:肌原纤维中含有若干肌小节,每个肌小节又由粗肌丝、细肌丝以及作为收缩蛋白附着点,维持粗、细肌丝精确几何位置的细胞骨架构成。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 肌肉收缩过程:

①兴奋从神经传到肌膜

②肌膜接受神经信息后通过肌浆网Ca2+的释放导致信息传递给肌原纤维

③肌原纤维收缩

(1)静息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之间受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的抑制不能结合。

(2)动作电位产生并传入肌细胞后,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肌钙蛋白的C亚基与钙离子结合,使肌钙蛋白的构型发生改变。I亚单位将此信息传递给原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的构型发生改变。

(3)原肌球蛋白的抑制作用解除,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暴露。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横桥上的ATP酶被激活,降解ATP。

(4)ATP提供的能量使横桥向M线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动,整个肌小节缩短;ADP 被释放。

(5)其余的ATP继续结合到肌球蛋白头部。

(6)肌球蛋白头部恢复原来位置,降解ATP的能量储存在头部以激发下一次摆动,直到钙离子同肌钙蛋白解离。

4兴奋收缩偶联:将基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及纤维长度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a 动作电位的传导

b 信息在三联管部位的传递

c 在纵管系统中钙离子的释放和再积聚。

钙离子对肌球蛋白中ATP酶活性的调节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基础。

第十章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传导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2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和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处形成的特殊结构,

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的区分可以根据:突触前膜有没有囊泡,突触间隙距离的大小,突触后膜有没有受体来区别。

突触传递的五大特征:单向传递,突触延搁,综合作用,兴奋戒律改变,对内环境的敏感和易疲劳性,突触的可塑性。

其中传递的信息包括:兴奋传递和抑制传递。

(1)兴奋传递:AP传导至突触前膜→前膜去极化→Ca+内流→囊泡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扩散与后膜受体结合→Na+内流,膜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时间空间总和达到阀电位→动作电位→兴奋传导至整个突触后神经元

(2)抑制传递:AP传导至突触前膜→前膜去极化→Ca+内流→囊泡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扩散与后膜受体结合→Cl-内流,K+外流,膜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抵消EPSP的作用→不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活动抑制。

3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期的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4受体:细胞膜或者细胞内能够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5中枢抑制:由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种;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这种抑制就称为突触后抑制。

(2)突触前抑制: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个神经元轴突的影响,导致前者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特点: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紧张性作用,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7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由第三脑室和周围的核团鱼群组成,大致分为前去,内测区,外侧去,外侧去和后区四个区。下丘脑与边缘前脑和脑干网状结构有密切的形态和功能联系,共同调节内脏活动。此外,下丘脑还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和下丘脑-垂体束来调节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的活动。下丘脑和大脑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它能够进行细微和复杂的整合作用,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下丘脑参与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设施行为调节,对情绪反应调节,内分泌活动调节。

8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a 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B 在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要强化,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需多

次结合且无关刺激要先于非条件刺激

C 条件刺激的生理强度要比非条件刺激弱放容易建立条件反射。十二章

1妊娠:指雌性动物在卵子受精后合子发育、胎儿生长和准备分娩所发生的生理过程

2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3顶体反应:精子与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中的酶系释放出来以溶解卵子外围的的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4性成熟: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生殖器官基本发育完全并具备繁殖能力,叫性成熟

5体成熟:动物的生长基本结束,并具有成年动物所固有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称体成熟

6着床:胚泡滋养层与子宫内膜发生组织及生理联系,使胚泡固定于子宫内膜,称着床

高级动物生理学复习提纲(2017)

高级动物生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3、脑肠肽:指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内双重分布的多肽,例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等多肽。 4、胸内压:又称胸膜内压或胸膜腔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5、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 6、脊休克: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7、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对机体生理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但激素既不增加能量,也不增添成分,仅起“信使”作用。 8、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呼吸道是沟通肺泡与外界的通道;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气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实现通气的动力。 9、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膜特化,凹凸相连,形状呈阶梯状。称闰盘。 10、胃肠激素:胃肠道具有大量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它们散在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分泌的多种激素和激素类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 11、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层与胸膜脏层所围成的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其间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浆液,无气体存在。 12、去极化:静息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13、横桥周期:肌丝滑行的机制是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解离、复位、再结合的反复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横桥周期。

动物生理学考试重点复习进程

动物生理学考试安排 一、选择题(20分,1分/题) 二、填空题(20分,1分/题) 三、名词解释(20分,2分/题) 四、简答题(30分,7题选6题,5分/题) 五、分析题(10分,共1题) 重点(第一份) 一、绪论 名词解释: 异化作用、同化作用、适应性、内环境、稳态、负反馈、正反馈、前馈、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简答题: 1、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2、简述动物机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分析论述题: 1、动物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体内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二、细胞 名词解释: 简单扩散、异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作用、出胞作用、受体、细胞凋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阀刺激 简答题: 1、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 2、试比较单纯扩散与异化扩散的区别 3、什么是兴奋性?其周期性变化如何? 4、简述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5、简述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和肌肉收缩舒张的原理 6、什么是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在兴奋传导中有何意义? 7、简述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 分析论述题: 1、什么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原理? 2、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3、单一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而神经干的复合动作电位中高度却可因刺激强度不同而变化,请分析说明。 三、血液 名词解释: 溶血、血液凝固、纤溶、血型 简答题: 1、血液有何生理功能?血液的生理功能与其成分的关系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3、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征及其功能 4、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分析论述题: 1、机体剧烈运动和处于缺O2环境中时,血液红细胞数量有何变化?原因? 2、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四、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心动周期、心力储备、期前收缩、代偿间歇、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简答题: 1、简述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2、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心肌细胞一次兴奋以后,兴奋性将发生什么变化? 4、什么是期前收缩?为什么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 5、简述等容收缩期特点 6、简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生理作用 7、简述心肌细胞为什么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8、急性失血(占全身血量10%左右)时,机体可出现哪些代偿性反应? 分析论述题: 1、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各有何变化? 2、正常情况下参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体液因素有哪些? 3、影响动脉血压因素及其机理。 五、呼吸 名词解释: 外呼吸、内呼吸、余气量、每分通气量、氧离曲线、肺牵张反射、生理无效腔、潮气量简答题: 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哪些生理作用? 2、胸腔负内压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3、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有哪些? 4、何为通气/血流比值?为什么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缺氧比CO2潴留更明显? 分析论述题: 1、试述氧离曲线特点,影响因素及生理意义; 2、试述动脉血中PCO2升高、PO2分压降低对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 3、试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及其生理意义; 4、血中CO2增多、缺O2对呼吸的影响,其作用途径有何不同? 六、消化吸收代谢 名词解释: 胃排空、反刍、移行性收缩群、吸收、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容受性舒张、分节运动简答题: 1、何谓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它与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有何关系? 2、胃排空是如何调控的?

动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科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__ _____,它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和血_______↓、血_______↑的调节。 2、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支气管平滑肌,瞳孔。 3、血浆中有许多缓冲对以维持其pH的稳定,其中最重要一对是。 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 组成。哺乳动物的血浆的渗透压大约与葡萄糖或氯化钠溶液相等。 5、皮肤散热的方式有、、 和 。 6、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 平,调节这两种激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7、肾小球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 代数和。 8、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和悬浮其中的所组成。 9、肾上腺皮质产生、和三类激素。 肾上腺髓质产生和二种激素。 10、血浆蛋白中_____________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_____________是机体防御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 _________则参与血液凝固 11、机体在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 ___,运动或使役时的主要 产热器官是____ ____,促进机体产热的最主要的激素是。 12、经典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和_________ ___。 13、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实现的消化活动称为___ _____消化。

14、胃肠共有的运动形式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 二、选择题 1、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2、红细胞的比容是指红细胞()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C. 与血管容积之比 D.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微循环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 A.物质交换 B.维持血容量 C.促进散热 D.保存体温 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4、CO 2 A.物理溶解 B. 形成碳酸氢盐 C.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与血浆蛋白结合 5、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 Cl- B. Na+ C. HCl D. 内因子 6、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B. 胆汁酸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C. 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 胆汁的消化酶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7.原尿和终尿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终尿中不含() A. 葡萄糖 B. Nacl C. Kcl D. 白蛋白 8. 下列哪些物质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原料() A. 碘 B. 铁 C. 镁 D. 钠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反馈 10、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反射弧固定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正反馈就是指反馈信息对起。 2反射弧就是由 , , , ,与五个部分组成。 3体液包括与。 4反射活动包括与两大类。 5体液调节得特点就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 6自身调节得特点就是:调节作用较 ,对刺激得敏感性。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种实验中,何种属于急性实验方法。( ) A离体蛙心灌流实验 B狗食管瘘假饲实验 C临床胃液分析实验 D血液常规检查 2.维持机体稳态得重要途径就是:( ) A正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神经调节 D 体液调节 三、名词解释: 1可兴奋组织 2稳态 3反馈 新陈代谢: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得最基本得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指机体(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或应激性)。 适应性:指机体得功能与环境协调一致地变化并能保持自身生存得能力或特性称为适应性。 兴奋: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强变弱。 自身调节:即不依赖于神经与体液调节,由机体器官、组织与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得适应性反应。 体液调节:指机体依赖某些化学信息物质(如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对靶器官、靶组织或靶细胞得功能进行调节得方式;主要参与对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活动得调节。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回得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得活动加强得调节方式(系一个不可逆得生理调节过程)。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回得反馈信息使控制部分得活动减弱得调节方式(系一个可逆得调节过程)。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控制信息加强作用 2、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4、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5、持久 6、局限较小 二、选择题 1、A 2、B 三、名词解释 1可兴奋组织在接受刺激后迅速产生特殊生物电反应得组织被称作可兴奋组织。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得状态,称为稳态。 3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得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节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得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得调节,这一过程称之为反馈。反馈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受控部分得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得控制信息起促进或增强作用者称正反馈,与此相反,反馈信息对控制信息起减弱作用者,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一、填空题: 1.静息电位就是外流形成得电-化学平衡电位,静息 电位绝对值称超极化。 2.冲动达到神经-肌肉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 ,使终板膜 主要对得通透性增加。 3.骨骼肌收缩时,胞浆内得钙离子升高,其主要来源于。 4.横桥具有ATP酶得作用,当它与蛋白结合后才被激活。 5.骨骼肌收缩与舒张过程中,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得升高主要就是 由于钙离子由中释放,而钙离子浓度得降低,主要就是由于肌浆网结构中活动得结果。 6.细胞去极化后向原来得极化状态恢复得过程称为。 7.肌肉收缩就是肌丝向肌丝滑行得结果。 8.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得中介物质就是。 9.钠离子泵就是一种酶,它能分ATP解释出能量以形成 与维持细胞内外得正常分布状态。 10.终板膜上乙酰胆碱受体通道开放时,可允许与 同时通过,结果造成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11.第二信使物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细胞功能:一就是通过 直接激活各种 ,引起磷酸化反应,二就是提高胞浆中浓度。 12.如果化学信号与膜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膜内得促速G 蛋白(Gs), 则Gs与GTP得复合物可以增强得活性,后者可使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模板】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动物生理学是全国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报考动物学类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XX大学动物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生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神经肌肉组织生理的一般原理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神经肌肉细胞的电位变化、细胞电信号传递的功能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过程、肌肉收缩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 第四章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与味觉器官 第五章血液与血液循环 血液的生理机能与组成特性、体液免疫系统、心脏的生理活动、血管的生理活动、血液循环的调节 第六章呼吸生理

呼吸道的结构与呼吸运动、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呼吸调节、肺的非呼吸功能第七章消化系统 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消化吸收的调节、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与调节、摄食的调节 第八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能量代谢及影响因素、体温调节 第九章排泄系统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的生成过程、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渗透调节的其他器官、排尿活动的调节 第十章内分泌调节 激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下丘脑的内分泌调节机能、脑垂体的生理机能、甲状腺的功能、肾上腺的功能、其他内分泌腺与激素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雄性动物的生殖机能、雌性动物的生殖机能、受精、妊娠与生殖控制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各章节内容的有机联系;从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角度认识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生命活动规律及机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医学和应用动物学领域的一般生产实践问题。 四、试卷结构 (一) 基本概念:占总分 20%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 1)研究内容:生理学就是研究活得有机体生命过程与功能得科学。 2)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 A. 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超微结构得功能,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分子得特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细胞与分子生理学。 B。器官与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得功能—-—--—器官生理学。 C。整体水平:研究完整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得相互关系,完整人体与环境之间得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条件对人体生理功能得影响等。 3)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 生理学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其实验方法主要可分为急性实验与慢性实验。急性实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活体解剖实验。 4)生理学得产生与发展: 盖伦——三元气学说;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派;哈维——《心血运动论》2、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得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血浆)构成了机体得内环境。 2)稳态:指在正常得生理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其理化性质只在很小得范围内发生变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做稳态。3、生命活动得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外源性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主要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规律性得应答。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数量无限、较高级,可以新建、消退、分化、改造,具有极大得易变性与灵活性,能适应复杂变化得生存环境。 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数量有限、较低级,比较恒定,不能适应复杂得环境变化、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机体得各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可产生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如激素),它们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特殊得反应,以调节机体得生理机能、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局部性体液调节(旁分泌):组织细胞所产生得一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以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从而改变附近得组织细胞活动。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得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调节范围较小,且不十分灵敏。 神经-体液调节:机体中大多数内分泌腺都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得控制,使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得一环,相当于反射弧传出通路中得效应器。 4、机体稳态得反馈调节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 在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 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①特点: 顺浓度差, 不耗能;对通过膜的物质具有选择性;②分类: 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载体介导:高度的结构特异性、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抑制现象) 刺激与兴奋 凡能引起机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作刺激,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都称为反应。最初,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尽管形式不同)都称为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引起兴奋的条件: ①刺激强度 阈强度(阈值):当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都不变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阈强度时的刺激。 基强度:无论作用时间多长,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值:两倍于基强度时的作用时间。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大刺激都不产生兴奋,兴奋性为0。 相对不应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低于原有水平。 超常期:阈刺激低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高于原有水平。持续12ms 低常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低于原有水平。持续70ms 阈下刺激通常不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但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可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总和。

电紧张:直流电通电过程中以及断电后短时期内,组织的兴奋性发生的变化。通电过程中,阴极部位组织的兴奋性增高,称阴极电紧张;阳极部位降低。断电后相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㈠概念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RP),通常膜内为负。 细胞兴奋时产生的扩布性的可逆膜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AP)。 膜内电位由RP上升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后期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时相称反极化。AP由最高点恢复到RP水平的过程称复极化,低于RP水平的过程称超极化。 ㈡特点: 全或无:在同一C上,AP一旦出现,其锋电位的形状、幅度、持续时间都是恒定的,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非衰减性传导:AP一旦产生,就以一定的速度向整个细胞传导,其锋电位不随传导距离而发生改变。 ㈢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①膜内外离子分布差异;②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为PK :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11

第十一章生殖 选择题 1 睾酮的化学性质是 A 固醇类 B 类固醇 C 胺类 D 肽类 E 蛋白质 2 睾酮由睾丸的下列哪种细胞分泌 A 间质细胞 B 支持细胞 C 精原细胞 D 精母细胞 E 精子 3 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合成与分泌睾酮的激素是 A FSH B TSH C ACTH D LH E GnRH 4 雄激素结合蛋白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的 A 肝细胞 B 睾丸间质细胞 C 睾丸支持细胞 D 睾丸生精细胞E睾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5 随尿排出的睾酮代谢产物主要是 A 双氢睾酮 B 脱氢异雄酮 C 雄烯二酮 D 17-羟类固醇 E 17-氧类固醇 6 抑制素的化学性质是 A 肽类 B 类固醇 C 糖蛋白 D 胺类 E 蛋白质 7 抑制素由睾丸的哪种细胞分泌的 A 间质细胞 B 支持细胞C精原细胞D 精母细胞E 精子 8 抑制素对下列哪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A LH B TSH C FSH D PRL E GH 9 能促进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的激素是 A LH B ACTH C TSH D ADH E FSH 10 雌二醇的化学性质是 A 胺类 B 肽类 C 类固醇 D 固醇类E蛋白质 11 下列哪一种激素能在排卵前一天左右诱发排卵所必需的LH峰 A 雌二醇B孕酮C 促卵泡激素D 抑制素E 雌三醇 12 尿中排出的雌三醇是下列哪一种激素的代谢产物 A 皮质醇 B 雌二醇 C 睾酮 D 孕酮 E 孕二醇 13 孕酮的化学性质是 A 蛋白质 B 肽类 C 胺类 D 类固醇E固醇类 14 下列有关孕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促进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 B 促进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变化 C 子宫发育 D 促进并维持女性特征E促进子宫收缩 15 育龄期女子基础体温的双相变化是有下列哪种激素的作用 A 雌激素 B 孕激素 C 甲状腺激素 D LH E FSH 16 月经正常的妇女,其月经黄体能维持几天 A 3-5天 B 5-7天 C 7-9天 D 9-11天 E 12-15天 17 尿中排出的孕二醇是下列哪种激素的代谢产物 A 皮质醇 B 雌二醇 C 雌三醇 D 雄酮E孕酮 18 女性月经周期诱发排卵最重要的激素是 A FSH B GH C PRL D LH E GnRH 19 女性月经周期中,月经来潮是由于血中 A E2浓度下降,P浓度升高 B E2浓度升高,P浓度下降 C E2和P浓度均不变 D FSH和LH浓度均下降

动物生理复习要点及大纲知识点

绪论 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反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反射弧(reflex arc)的组成及其各自的作用 a感受器:接受刺激的结构,并将这种变化转变成一定的神经信号; b效应器:产生反应的结构; c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内; d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将感受器和效应器与神经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 C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体液调节:A.定义: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B.特点: 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层次: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 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 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捕食行为、逃离行为) 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 3、急性实验:是以失去知觉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分成 A 在体实验与离体实验:在体实验:麻醉在状态下,对动物施行手术,暴露所要观察或实验的器官。例如胸内负压的测定、大脑皮层运动机能的定位。 离体实验:从动物体内取出某一器官、组织或分离出某种细胞,置于适宜的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观察它们的功能活动及其影响因素。例如蛙心离体灌流、小肠离体运动描记。 以上这两种实验方法都要求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B 特点: 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在体内的活动情况。 慢性实验: A、定义: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例如假饲实验 B、特点: 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动物生理学复习答案完整版

动物生理学复习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本科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2.稳态(homeostasis) 3.刺激(stimulus) 4.兴奋性(excitability) 5.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6.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7.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二、问答题 1. 体生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2. 简述生理学研究的方法。 3. 试述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4. 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2.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 gated ion channel) 3. 兴奋性(excitability) 4. 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5.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6. 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 7. 兴奋-收缩藕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二、问答题 1. 试述Na+-K+泵的本质、作用及生理意义。 2. 什么是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如何 3. 试述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4. 简述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5. 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不同。 6. 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2014年河北工程大学824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4年河北工程大学824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研大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090500畜牧学 一、考试性质 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是河北工程大学为招收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硕士研究生(学术型)而设置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业务课程考试科目,属学校自行命题的性质。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并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应考范围包括: 1、动物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能量代谢和体温、泌尿、神经系统、内分泌等部分。 2、动物生物化学:生命的化学特征、蛋白质、核酸、酶、糖类代谢、生物氧化、脂类代谢、含氮小分子的代谢、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的调控。 三、评价目标 1.系统地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及整体水平理解动物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内在机制。 2.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3.系统地掌握动物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弄清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4.能够掌握动物体内物质代谢,能量转变的过程和基本规律,生理机能与外界条件的关系,了解生命活动的化学基础,增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通过实验掌握一些常规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动物生理学为75 分;动物生物化学75分)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动物生理学 50%,生物化学 50%。 4.试卷结构及题型比例: 单项选择题 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动物生理学为15 小题;动物生物化学为15 小题) 简答题 6 小题,每小题8 分,共48 分(动物生理学为3小题;动物生物化学为3小题) 实验题 2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动物生理学为1 小题;动物生物化学为1 小题) 分析论述题 4 小题,每小题13 分,共52 分(动物生理学为2小题;动物生物化学为2小题) 五、考试内容要点 动物生理学部分 1.动物生理学概述 (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

(注:其中加粗的知识点考大题的概率为99.9%、还有编辑时可能有误差请大见谅、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绪论 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 2.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3.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 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4.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第一章、细胞的功能 1.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方式。如:二氧化碳、氧气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需要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如:Na+通道 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 (1)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钙泵、碘泵(2)继发性主动转运如:主动转运分类: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分类:(1)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2)由G蛋白耦联受体

2019年生理学期末考试

2019年生理学期末考试 所有答案请作答到“答题卡”,否则无效! 二、选择题(单选,1分/题,共计40分) 1、机体内环境是指 ( )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2、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是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作用 3、二氧化碳进入红细胞属于 ( ) A、载体扩散 B、单纯扩散 C、入胞作用 D、通道扩散 4、细胞内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 ( ) A、Na+ B、Ca2+ C、K+ D、Fe2+ 5、毛细血管产生自发性出血现象主要是由于() A.白细胞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凝血因子减少 D.纤维蛋白原减少 6、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的血型是()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7、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注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 A.升高 B.下降 C.红细胞皱缩 D.不变 8、某一体重60kg的健康成年人,其血液量约为() A.约为4500ml B.约为3500ml C.约为5500ml D.约为2500ml 9、导致血压立即下降,机体各生命活动受影响的一次急性失血量,是超过人体总血量的() A.10% B.20% C.30% D.40% 10.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少() A.铁 B.蛋白质 C.维生素B 12和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 11.肾性贫血是() A.缺乏铁质 B.缺乏维生素B 12 C.缺乏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12.输血的原则是() A.A,B型不能互输 B.输同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次侧均不能凝集为首选 C.紧急情况下O型可少量缓慢输给其他血型 D.AB型必要时可少量缓慢接受其他血型 E.以上都对 13、骨髓受到X线损害时的贫血是() A. 缺铁性贫血 B.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肾性贫血 E. 脾性贫血 14、血液中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均在() A. 肝脏 B. 小肠 C. 血细胞 D. 骨髓 E. 心肌 15、输血时最不易找到合适给血者的血型是() A. Rh阴性O型 B. Rh阳性O型 C. Rh阳性 AB型 D. Rh阴性 AB型 16、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凝血障碍,主要是由于() A. 某些凝血因子缺乏 B. 维生素K缺乏 C. 凝血因子不能被激活 D. 血小板减少 17、心室内压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心室射血 B、心室肌舒缩 C、心室充盈 D、瓣膜开放 18、正常机体内,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A、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口径 B、血液粘滞性 C、微静脉的口径 D、血管长度 19、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博出量 B、大动脉的弹性 C、循环血量 D、外周阻力 20、影响正常人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 A、循环血量 B、博出量 C、心率 D、外周阻力 21、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敏感的人,适当压迫颈动脉可以产生() A、血压下降 B、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 C、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加 D、以上都对 22、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最主要生理作用是() A、使心输出量增加 B、使外周阻力增大 C、使血管容量增大 D、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23、血液进出心腔按一定方向流动取决于() A、重力作用 B、心室肌收缩 C、心房、心室依次收缩 D、压力差与瓣膜开启状态 24、交换血管是指() A、大动脉 B、小动脉及微静脉 C、毛细血管 D、静脉 25、心脏射血时,大动脉内所呈现的最高压力称()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平均动脉压 26、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 A、脊髓 B、延髓 C、下丘脑 D、大脑皮层 27、大量输液对心肌负荷的影响是() A、增加心肌前负荷 B、增加心肌后负荷 C、降低心肌前负荷 D、对心肌负荷无影响 28、严重肾病时,尿蛋白增多引起水肿的原因是()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B、有效滤过压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 D、淋巴回流减少 29、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30、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A、淋巴回流减少 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有效滤过压增大 31、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肺本身的舒缩活动 B.肺内压于大气压之差 C.肺内压的变化 D.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32、某人的潮气量50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肺泡通气量为() A.3000ml B.5000ml C.4000ml D.5500ml 33、产生和维持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位于() A.脊髓和延髓 B.延髓和脑桥 C.脑桥和间脑 D.脑桥和下丘脑 34.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依赖于() A.高浓度的CO 2 B.正常浓度的CO 2 C.缺氧 D.H+的浓度 35.机体缺氧时最早受损害的是() A.心肌 B.肾脏 C.肝脏 D.脑 36、胃排空速度由快到慢的物质依次是() A.糖、脂肪、蛋白质 B.脂肪、糖、蛋白质 C.糖、蛋白质、脂肪 D.蛋白质、脂肪、糖 37.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口腔 B.胃 C.十二指肠和空肠 D.回肠 38.滥用广谱抗生素可造成那两种维生素缺乏() A.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A B.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 C.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D D.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 39.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Cl- B.HCl C.Na+ D.K+ 40.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脊髓胸段 B.脊髓腰骶段 C.延髓 D.脑桥及中脑 二、名词解释(5分/题,共计20分) 1、肺泡通气量: 2、排泄: 3、反射: 4、肾糖阈: 三、问答题(20分/题,共计40分) 1、气胸有什么危害?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理论教学 一、教学目标 在了解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掌握人体及哺乳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则。理解机体的工作原理,即生命活动的过程,特别是机体适应于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控过程,涉及从分子到整体的多水平研究的整合。充分认识到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以及生命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并通过对人体功能的了解,科学和自觉地维护自身健康。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主要内容: 1.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内环境及稳态。 3. 生命活动的调节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反馈系统:负反馈,正反馈。 教学要求: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体内控制系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和负反馈的概念。 重点、难点:内环境及稳态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系统。 第二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学时 主要内容: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载体。 3.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等离子泵),继发主动转运。 4.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物质跨膜转运各种方式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和重要作用。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细胞膜的电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Na+平衡电位,不应期,不衰减传导。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以及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重点和难点: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6学时 主要内容: 1.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终板电位,量子释放(微终板电位)。

2.神经元突触:突触的分类和结构,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中枢递质。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区分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理解突触抑制的作用方式。了解中枢递质种类。 重点: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 难点:突触抑制。 第五章骨骼肌生理——肌肉细胞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学说,横桥周期。 3.骨胳肌收缩的机械特性:单收缩和强直收缩,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特性,理解和掌握骨骼肌收缩原理。重点: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难点:横桥周期,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第六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6学时 主要内容: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腱器官反射,脊休克。 2.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去大脑僵直。 3.脑的高级功能:脑电图,学习和记忆。 教学要求:了解脑的高级功能。掌握脊髓及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重点:牵张反射。 难点:去大脑僵直。 第七章感觉器官 4学时 主要内容: 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和感受器电位,适应。 2. 视觉器官:眼的折光成像系统和调节,视网膜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3. 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基底膜的频率分析,毛细胞的换能,微音器电位。 教学要求: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感受器的功能和换能机制。 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杆和视锥系统的特点,暗适应,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难点:视色素的感光机制,听毛细胞的感音机制。 第八章血液 2学时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测树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按教育部的有关要求,为了让考生比较详细地了解掌握有关考试的内容及信息、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测树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 二、考核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1.基本测树因子与测定工具 2.树干形状与一般求积式 3.伐倒木的近似求积式与区分求积式 4.形数与形率 5.单株立木材积的测定 6.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 掌握树干形状的基本理论,伐倒木区分求积式,形数与形率,理解立木材积的测定方法,了解枝条、树皮及薪材的测定。 第二章林分调查 1.林分调查因子 2.标准地调查 熟练掌握地位级、地位指数、平均直径、平均高、郁闭度、疏密度等调查因子,及标准地调查方法,理解出材级、树种组成、权属等基本概念。 第三章林分结构 1.林分直径结构

2.林分直径分布拟合方法 3.林分树高结构 4.形数、形率及材积结构 重点掌握林分直径结构规律及其拟合法,理解林分树高结构规律,了解形数、形率及材积结构。 第四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1.立地质量及其评价方法 2.地位指数表和地位级表的编制 3.林分密度和林分生长 4.单木竞争指标 5.林分密度控制 掌握立地质量及其评价方法、地位级表与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方法,理解密度与林分生长的关系。了解单木竞争指标的概念。 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定 1.标准木法 2.材积表法 3.3P样木法 4.标准表法和实验形数法 5.目测法 本章是比较重要的考核内容,要重点掌握。特别是标准木法、材积表法、标准表法和实验形数法测算林分蓄积量。理解目测法的依据,掌握目测的基本技能。 第六章林分材种出材量测定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内环境和稳态: 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维持体内酶活性的最佳状态。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必要前提。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过程(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体液调节: 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能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组织、细胞称为靶组织、靶细胞。 远距离分泌、旁分泌调节、自分泌(低等动物)。 3自身调节:(局部) 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 关系: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也有密切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它们自身以及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调节,使机体内环境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保持稳定。 细胞膜物质转运: 1被动转运: 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的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称为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题都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水分子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 2)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点位梯度跨国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以载体为中心: 载体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它能再溶质高浓度一侧与溶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构想发生改变,把溶质转运到低浓度一侧将之释放出来,载体蛋白回复到原来的构像,又开始新一轮的转运。 特点:顺浓度梯度转运高度的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以通道为中心: 离子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分子层的、中央带有亲水孔道的膜蛋白。 特点:速度快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