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合集下载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征求意见稿)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者坏疽者)(ICD-10:K43.9)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二)诊断根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

患者通常无特殊不适。

长时站立或者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与牵涉痛。

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者椭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由直疝三角突出;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选择腹腔镜下修补);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者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5-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务必符合ICD-10:K43.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 天(指工作日)。

1.所务必的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2.必要时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选用二代头孢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1小时。

小肠一胃肠间质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019年版)

小肠一胃肠间质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019年版)

小肠一胃肠间质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2019年版)(一)适用对象 (1)(二)诊断依据 (1)(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2)(四)标准住院日为11-18天 (3)(五)进入路径标准 (3)(六)术前准备3~6天 (3)(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4)(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7天 (4)(九)术后住院恢复7~11天 (5)(十)出院标准 (5)(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5)(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肠良性肿瘤(ICD-10: D13. 2/ D13. 3+M89360/0),小肠动态未定肿瘤(ICD-10: D37. 2 +M89360/1),小肠恶性肿瘤(ICD-10: C17 + M89360/3), 行小肠切除术(ICD-9-CM-3: 45. 6)。

(二)诊断依据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第8版),《NCCN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美国国家癌症协作网,2018年,第2版)。

1.有以下临床表现者须髙度警惕有小肠一胃肠间质瘤的可能性:(1)原因不明的小肠梗阻,或反复发作的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并可以除外术后肠粘连及腹壁疝的患者;(2)原因不明的下腹部及脐周肿块患者;(3)原因不明食欲减退、消瘦、腹痛、反复消化道出血或伴有贫血或持续大便隐血阳性,经食管、胃、结肠等部位各种检查未发现病变者;(4)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或有慢性小肠穿孔及腹部伴有压痛者。

2.小肠一胃肠间质瘤的确诊需要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手段。

(1)组织学符合典型小肠一胃肠间质瘤、CD117阳性的病例可做出小肠一胃肠间质瘤的诊断。

(2)对于组织学符合典型小肠一胃肠间质瘤、CD117阴性的肿瘤,应检测c-kit 或PDGFRA基因的突变,以协助明确小肠一胃肠间质瘤诊断。

(3)对于组织学符合典型小肠一胃肠间质瘤、CD117阴性、且c-kit或PDGFRA 基因无突变的病例,在排除其他肿瘤(如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后也可做出小肠一胃肠间质瘤的诊断。

肠结病中医临床路径 (1)

肠结病中医临床路径 (1)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的住院患者。

一、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结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ICD-10编码:K56.7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断方案(试行)》。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常见证候:气机壅滞证实热内结证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结病(不完全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危重症及完全性肠梗阻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钾、钠、氯)、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

(4)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5)立位腹平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肝胆脾胰超声,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住院流程是在临床诊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该医院服务质量的窗口。

一般来说,住院流程是指每个患者从诊断及入院检查开始,到住院诊断治疗、结算出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的总称。

只有每一个流程都顺利,住院才会顺利进行。

住院病人标准流程:
1、患者入院
患者应遵循医院住院相关规定,应准备相关检查资料,按照要求向入院科室报到,做好入院登记、住院登记。

2、入馆检查及签署协议
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要登记入住,进行入住检查,提供及注册资料,与护士商议病情及治疗内容,并签署病情诊断及治疗协议。

3、治疗过程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及时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接受医院安排的诊治,应配合诊治。

4、出院
在经过病情合理控制后,如患者情况好转,可当病情稳定后,由护士根据规定填写通知出院表格,并交予护士站,实行出院手续。

5、结算
完成出院手续后,费用科应与患者沟通,了解费用明细及支付方式,确定费用明细后,结算费用,完成结算程序,出院病人应领取结算单据并离开。

综上所述,住院标准流程包括入院、入馆检查及签署协议、治疗过程、出院、结算等内容,是一整套相互衔接、一定程序一定步骤的工作程序,必须统一标准,严格执行和管理,保证病人治疗质量及安全,以便确保病人在正常住院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

卫生部临床路径(附表单)

卫生部临床路径(附表单)

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1 社区获得性肺炎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 支气管扩张1.4 支气管哮喘1.5 自发性气胸1.6 肺血栓栓塞症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胆总管结石2.2胃十二指肠溃疡2.3反流性食管炎用2.4大肠息肉2.5轻症急性胰腺炎2.6肝硬化腹水2.7无胆管炎或胆囊炎的胆管结石2.8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2.9肝脓肿2.10胃恶性肿瘤2.11慢性胆囊炎2.12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2.13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2.14脾破裂2.15上消化道出血2.16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17胃溃疡合并出血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脑出血3.3吉兰巴雷综合症3.4多发性硬化3.5癫痫3.6重症肌无力3.7脑挫裂伤3.8脑梗死3.9病毒性脑炎3.10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8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2.1初治APL5.2.2 完全缓解的APL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终末期肾脏病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急性肾损伤6.4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 1型糖尿病7.2 2型糖尿病7.3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库欣综合征7.5 Graves病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急性乳腺炎8.2直肠息肉8.3门静脉高压症8.4腹股沟疝8.5下肢静脉曲张8.6血栓性外痔8.7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8结节性甲状腺肿8.9乳腺癌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颅前窝底脑膜瘤9.2颅后窝脑膜瘤9.3垂体腺瘤9.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三叉神经痛9.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9.7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9.8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 9.9颅骨良性肿瘤9.10前窝底脑膜瘤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腰椎间盘突出症10.2颈椎病10.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股骨颈骨折10.5胫骨平台骨折10.6踝关节骨折10.7股骨干骨折10.8股骨头坏死10.9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0.10尺桡骨干骨折10.11胫腓骨干骨折10.12股骨下端骨肉瘤10.1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0.14强直性脊柱炎后畸形10.15胸椎管狭窄症10.16髋关节发育不良10.17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18锁骨骨折10.19肱骨干骨折10.20肱骨髁骨折10.21尺骨鹰嘴骨折10.22股骨髁骨折10.23髌骨骨折10.24髋关节骨关节炎10.25膝内翻10.26膝关节骨关节炎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肾癌11.2膀胱肿瘤11.3良性前列腺增生11.4肾结石11.5输尿管结石11. 6睾丸鞘膜积液11.7精索静脉曲张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2.1贲门失缓和症12.3支气管肺癌12.4非侵袭性胸腺瘤12.5平滑肌瘤12.6管裂孔疝12.7肺良性肿瘤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房间隔缺损13.2 室间隔缺损13.3动脉导管未闭1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子宫腺肌病14.2 卵巢良性肿瘤14.3宫颈癌14.4输卵管妊娠14.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方案性剖宫产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轮状病毒肠炎16.2 支原体肺炎16.3麻疹合并肺炎16.4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先天性巨结肠17.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尿道下裂17.4急性肠套叠17.5支气管肺炎17.6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共同性斜视18.4上睑下垂18.5老年性白内障18.6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18.7角膜裂伤临床路径18.8翼状胬肉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声带息肉19.3慢性鼻-鼻窦炎19.4喉癌19.5慢性扁桃体炎19.6突发性耳聋19.7鼻出血19.8鼻中隔偏曲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舌癌20.2唇裂20.3腭裂20.4下颌骨骨折20.5下颌前突畸形20.6腮腺多形性腺瘤20.7乳牙中龋20.8乳牙慢性牙髓炎20.9个别乳磨牙早失20.10复发性口腔溃疡20.11口腔扁平苔癣20.12口腔念珠菌病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带状疱疹21.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1.3寻常型天疱疮21.4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22.1甲状腺癌22.2结肠癌22.3胃癌22.4原发性肝癌22.5直肠癌22.6食管癌22.7甲状腺良性肿瘤二十三、肛肠科疾病临床路径23.1肛瘘23.2肛裂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21年版〕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医院初治儿童ALL(标危、中危型)临床路经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

医院初治儿童ALL(标危、中危型)临床路经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

医院初治儿童ALL(标危、中危型)临床路经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一、初治儿童AL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标准住院日为35天内。

(二)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疾病编码(ICD10:C91.002)的标危、中危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三)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 3-5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输血前检查;(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超声检查(包括颈、纵隔、心脏和腹部、睾丸等)、眼底检查;(4)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微生物培养、影像学检查;(5)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白血病相关基因检测;(6)脑脊液常规、生化和细胞形态学检查,在治疗开始4天1内,鞘内注射化疗药物;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颈胸部MRI或CT、脊柱侧位片、脑电图、血气分析等。

3.患者及家属签署以下同意书:病重或病危通知书、骨穿同意书、腰穿及鞘内注射同意书、化疗知情同意书、输血知情同意书、静脉插管同意书(有条件时)。

(四)化疗前准备。

1.发热患者建议立即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并使用抗菌药物,可选用头孢类(或青霉素类)抗炎治疗,3天后发热不缓解者,可考虑更换为碳青酶烯类和/或糖肽类和/或抗真菌治疗;有明确脏器感染患者应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微生物培养结果选用相应抗菌药物。

2.对于Hb﹤80g/L,PLT﹤20×109/L或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分别输浓缩红细胞、单采或多采血小板,若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倾向则当PLT﹤50×109/L即应输注单采或多采血小板,并使用肝素等其他DIC治疗药物。

有心功能不全者可放宽输血指征。

3.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输注相关血液制品。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在医院住院治疗是许多患者都会经历的过程,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则是医院为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管理方法。

临床路径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规范,确定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的医疗行为和相关服务的一种规范化管理模式。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的相关内容。

首先,患者入院后需要进行病情评估和初步诊断。

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在这个阶段,医生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意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是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手术、护理等内容。

在执行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治疗方案的执行,患者在住院期间还需要得到全面的护理和关怀。

医院会为患者提供24小时的护理服务,包括生活护理、心理护理、营养护理等方面。

同时,医院还会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住院期间,医院还会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合理的治疗。

最后,患者出院后,医院会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

医护人员会与患者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出院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治疗和关怀。

总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是医院为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而制定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规范化的管理,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全面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急性胃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县级医疗机构医院适用)

急性胃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县级医疗机构医院适用)

急性胃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一、急性胃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胃肠炎(ICD-10:K52.90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典型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可有发热。

2.体征:中上腹、左下腹或全腹压痛,肠鸣音活跃。

3.便常规:高倍视野可见白细胞、红细胞。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去除病因,适当休息,清淡流质、半流质饮食,必要时适当禁食。

2.药物治疗:抑酸药(PPI或H2RA)、胃肠粘膜保护剂;适当应用消化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腹痛明显者给予解痉药物;呕吐、腹泻剧烈者给予补充水电解质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4-5天。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2.905急性胃肠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大便培养+药敏;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其中2、3项可在住院前完成,也可在住院后进行。

(七)出院标准。

1.诊断明确。

2.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明显缓解。

(八)退出、变异原因分析。

1.急性胃肠炎出现感染性休克时不进入本路径。

2.老年人出现心肺脑等其他重要脏器病变,影响路径执行时,退出路径。

3.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要调整药物进一步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者。

二、急性胃肠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胃肠炎(ICD-10:K52.905)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因:主要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引起的感染,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或肠道炎症之后发病。

(1)常见感染病原有柯萨其B病毒(病毒及其毒素经血循环到达回肠系膜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2)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化脓菌及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行或淋巴结途径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感染,炎症通常较为剧烈);(3)肠道内的细菌及寄生虫,如沙门氏菌、耶尔森菌、血吸虫、阿米巴原虫等,可经肠壁直接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引起特殊性炎症,但临床上较少见。

2.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腹部症状:腹部疼痛是患儿主要就医的原因。

腹痛发生较急,常呈绞痛性及阵发性的特点。

间歇期腹痛明显好转,或毫无不适,照常活动。

腹痛部位常较广泛,疼痛可始于上腹、脐周或全腹,以后局限右下腹部。

常伴有轻度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腹泻等。

(2)伴随症状: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近期内曾有低热、咽痛及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就医时正值上感期表现为腹痛的同时有发
热、头痛及咽痛等(占42.5%)。

(2)查体:浅表淋巴结肿大,颈侧表浅淋巴结可有反应性增大,触诊可及肿大伴有触痛的淋巴结,病愈后肿大的淋巴结可恢复正常。

腹部压痛以右下腹部为主,但范围较广泛,压痛明显的部位,经常变化不恒定。

左侧卧位时,压痛点也可移向左侧,腹肌紧张较轻或无,反跳痛常为阴性。

部分患儿在右下腹可触及状伴压痛的肿块,很可能是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编码;
2. 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
2. 抗感染、降温、补液等治疗,需要时请外科会诊。

3. 局部治疗:可行腹部推拿理疗。

4. 对症、支持治疗:
(五)标准住院日为4-7天。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入院后第1天必需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电糖、CRP、PCT、抗链球菌溶血素、必检四项、血培养、咽试子培养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等。

(七)出院标准: 1. 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消失,精神食欲
好;2. 腹部无异常体征;3.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如命体征平稳,有急腹症,需要转外科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并发重症腹膜炎、感染性休克需住PICU治疗。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7天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