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的作用

合集下载

人称及其作用

人称及其作用

人称类技巧分析: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人称类。

常考题型: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现代文阅读中三种人称及其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3)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4)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5)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6)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第二人称:你;你们(1)增加亲切感;(2)直抒胸臆(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3.第三人称:他;她:它们(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2)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趁热打铁做练习故乡的八月,你那烫金的封面,彩色的插图,你那多彩斑斓、丰厚而充实的文字,曾给我童年带来多少欢欣,多少稚趣,吸附了我多少时光!作者称呼故乡时,使用了第几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二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如同和故乡对话一样,显得更加亲切。

B.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C.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D.第三人称。

便于直抒胸臆,如同和故乡对话一样,显得更加亲切。

答案A2016~2017学年陕西西安雁塔区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初三上学期期中第12~16题18分较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刀八大爷余飞鱼八大爷叫八大爷的原因,一说他当过八路军,一说他的刀下共死过八个日本鬼子。

总之,八大爷和他的刀是俺村的传奇。

一天,两个日本兵进村祸害妇女,撞到了八大爷刀上。

一声大吼,八大爷斜提着刀,也没怎么作势,一扬,一个日本鬼子的刺刀尖还没沾上他的衣服,就头一歪,倒了。

人称的作用答题格式

人称的作用答题格式

人称的作用答题格式人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人称:使用“我”或“我们”来叙述,使文章更真实、更亲切、更自然。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感觉像是在亲身经历一样,增加文章的客观性和亲切感。

同时,使用第一人称也可以让作者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文章更具有个人化和独特性。

第二人称:使用“你”来叙述,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有一种与文章内容互动的感觉。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增加文章的亲切感和互动性,让读者感觉像是正在与作者进行对话一样。

使用第二人称也可以让作者更容易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应,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兴趣和期望。

第三人称:使用“他”、“她”或“他们”来叙述,可以更客观地描述人物和事件,让读者感觉更加真实和可信。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同时,使用第三人称也可以让作者更容易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人物和事件,从而更全面地展现文章的内容和细节。

在回答人称作用的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文章中使用的人称。

然后,需要分析该人称在文章中的作用,结合具体例子说明该人称如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需要总结该人称在文章中的总体作用,评估其对文章的整体效果和影响力。

例如,如果文章使用第一人称“我”,可以让读者感觉更真实、更亲切,并且可以增强文章的客观性。

在叙述个人经历或观点时,使用第一人称可以更直接地传达作者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认同。

如果文章使用第二人称“你”,可以让读者感觉更互动,并且可以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互动性。

在对话或指导性文章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以更好地模拟对话情境,让读者感觉像是正在与作者进行对话一样。

如果文章使用第三人称“他/她”,可以让读者感觉更客观、更真实,并且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在报道或描述性文章中,使用第三人称可以更客观地描述人物和事件,让读者感觉更加真实和可信。

人称作用

人称作用

人称作用第一人称:①亲切,使所描述的事件更加真实可信②便于直接面对读者(可参与事件,又可离开作品后向读者描述,评论)③(“我”主人公时)以“我”的_______来衬托主人公的__________第二人称:①具有亲切感,便于直接对话(多用于书信)②增强语气,便于抒情第三人称:①不受时空限制,自由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②深入表现任何人的内心世界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给人亲切的感觉,从讲故事变为与人交谈,让人看了回味无穷第三人称→第二人称:提升读者意境(从意境到一个更高境界),感觉更亲切,贴切详略的好处:①使文章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②使读者感到文章更生动具体。

详写完整,丰富文字内容;略写言有尽而意无穷。

两者结合,恰到好处,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正序:①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情理协调,文章气势易于贯通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倒叙:①造成悬念,吸引读者②增强文章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主题插叙:①插入文章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完整②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的情况③中断或停止适应读者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④便于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富完整,便于突出主题线索(包括人物事件物品地点时间感情)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为抒发情感找到一个很巧妙的切点双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连又看似无关题目的理解①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深层意②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喻体体现主体_______的特点+整体的含义作用:①概括文章内容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③点明主旨④暗含文章主旨⑤象征意义⑥语带双关⑧表意/深意。

文学作品中叙述人称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叙述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的作用: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 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 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 切。 •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 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 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 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 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 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 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文学作品中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 们。
•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 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 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拉进作者 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 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 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 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中三种人称及其作用

现代文阅读中三种人称及其作用

现代文阅读中三种人称及
其作用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现代文阅读中三种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我
(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
(4)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5)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6)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第三人称:他;她:它们
(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
3.第二人称:你;你们
(1)增加亲切感;
(2)直抒胸臆
(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三种人称的作用答题模板

三种人称的作用答题模板

三种人称的作用答题模板人称是指代语言使用者的代词,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不同的人称在语言交流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以下是三种人称的作用及相应的答题模板:1.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代词指的是说话人自己。

在语言交流中,第一人称的作用有:(1)强调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

(2)表达个人经验和感受。

(3)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连结。

(4)建立互信关系和加强团队合作。

答题模板:在作文中,使用第一人称可以强调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例如:“在我看来,……”、“我认为,……”;也可以表达个人经验和感受,例如:“我曾经经历过……”、“我感到很失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场合或论述客观事实时,不宜过多使用第一人称。

2.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代词指的是对话的另一方或称呼某个人的代词。

在语言交流中,第二人称的作用有:(1)直接呼唤和交流。

(2)加强亲密关系和信任感。

(3)表达谦恭和尊重。

(4)调动听众的积极参与和注意力。

答题模板:在作文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呼唤读者或听众,引起他们的思考或参与,例如:“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请你仔细思考一下……”;也可以表达谦恭和尊重,例如:“您的建议非常有价值,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式场合或与陌生人交流时,不宜随意使用第二人称。

3.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代词指的是与说话人和听话人都不直接相关的第三个人或事物。

在语言交流中,第三人称的作用有:(1)客观描写和分析。

(2)强调事实和数据。

(3)避免主观情感的介入。

(4)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

答题模板:在作文中,使用第三人称可以客观地描写和分析事物,例如:“他努力工作,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本书的主题是……”;也可以强调事实和数据,例如:“据报道,今年的粮食收成比去年增加了10%。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人情世故或个人情感时,不宜过于冷漠和客观。

三种叙述人称的作用

三种叙述人称的作用

三种叙述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的作用: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

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更为客观公正。

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

第二人称的优点: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的优点: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理解——人称的作用(含答案)部编版

语文小升初阅读理解理解——人称的作用(含答案)部编版

阅读理解——人称的作用人称是指代人或者事物的代词。

文章使用的人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叙述人称表明了作者写文章的角度。

在现代文阅读中经常考察。

常见题型:1.选文中作者采用了第_____人称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选文运用了人称代词“_____”,有什么表达效果?3.文章的叙述人称由第_____人称变换为第_____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有什么含义)?(一)理清概念在汉语中有三种人称:第一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我们);第二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你们);第三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二)人称的运用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

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

阅读时要注意,“我”并不一定是作者本人,而可能只是文中的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有时指作者自己,如《丁香结》中的“我”就是作者宗璞;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中的“我”——王葆;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的“我”——酒店里的小学徒;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的小说《呐喊》中的“我”(《少年闰土》),贯穿了整本小说。

2.第二人称作品通篇以“你”为视角叙述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量的作品只是使用第二人称而不是以第二人称的角度叙事。

文章使用第二人称,如课文《天窗》,文中使用大量的“你”,我们阅读课文时会产生“我会这样吗?”的联想,引人入胜。

另外,写景、状物的文章常常采用第二人称,把景物拟人化,使感情抒发真切自然。

3.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

这种叙述角度常见于小说和他传中,古典四大名著、课文《巨人的花园》《青山处处埋忠骨》都采用了这种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⑴“我”见证了满仓“剃头”行为的 缘起与经过,这使得故事中的人和事更 具真实感;⑵写“我”,更能表现农民 工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⑶ 借助“我”和满仓的对话,突出了文章 的主旨: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工的辛酸、 不满和无奈,呼唤我们关注农民工的生 活。(每点2分)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
非鱼
11.小说开头两段勾勒的图景,有怎样的特点? 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分)
人称的作用
杨柳
丰子恺
20.文章对牡丹花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 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 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
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 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 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 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长城
鲍昌
2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 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 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14.试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其实,只是上 一碗米饭的时间”有哪些内涵。(6分)
14.
①只不过服务小姐给“我”上一碗饭的很短时 间,老人飘然而逝,不再等待,写了老人的悲 凉、无奈、绝望。 ②上一碗饭的时间本该很短,可老人却等了很 久,写了服务员的势利冷漠。 ③在 等一碗饭的时间里,老人承受了不公平的 待遇,“我”也阅尽人情冷漠。 ④上一碗饭的时间虽 短, 却集中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不公平和生活现实的冷漠,呼唤爱、尊严、公 平、人性的回归。
上一碗米饭的时间
肖复兴
11.小说中的老人从进门到离开,内心经历了 哪些变化?请用简洁的语句分条概括。(4分)
11. ①进门时,不自然、羞涩; ②点饭时,犹豫; ③等饭时着急、尴尬; ④被冷待后,难受; ⑤离开时, 愤懑或悲伤、无奈(4分, 答对四点即得满分)
12.小说中多次出现“寒风”,有什么作用? (6分) 12.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 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 “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 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 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萧萧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灼。的外形和使用 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案] (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 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2)因为前面说到“由是人们发现”, 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 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 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 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作用
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的文章的叙事手 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 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 的距离。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 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 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6分)
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 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 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 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 生的重要一步。

.特点:古旧、凝滞(死寂、清冷、缺少生
机)。(1分。前者着眼于客体, 后者着眼 于客体给主体带来的感受。) 作用:①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形 象地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孤单、寂 寞(或: 将老年人的空巢问题形象化)。②为蛇的出 现营造氛围,为下文写蛇 对老人生活的好奇、 关注、伤感作铺垫。(每点2分)
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 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 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③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1)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
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 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可得满分)
13.如何理解满仓的“剃头”行为?(4分)
13. ⑴过年了,要“剃头”,展现了满仓 家乡的风俗;⑵剃头,表达了满仓的思 乡思亲的情怀;⑶因为没钱,自己剃头, 反映了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农民工的生活 艰辛和无奈。(1点1分,2点2分,3点4 分)
1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满仓,请结合全文探究 故事中“我”这个人物的作用。(6分)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 灯之间。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
“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惆;② 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 一些美好的东西。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6分) 特点:
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 的相互交叉。
(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剃头
周海亮
1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试分析其含意。(4分)
11. 此段内容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 法(2分),描写了满仓自我剃发后外 形的丑(1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 城市底层的农民工艰辛生活和处境的同 情(1分)。
12.小说在文末写到了“看电视”,有哪些作 用?(6分)
①设置人物活动的情境: 天气寒冷,人心冷漠。 ②营造悲凉氛围,奠定全文悲凉的情感基调。 ③表现了老人悲凉的心境,烘托了他求自尊、 公平而不得的悲苦形象。 ④与饭店内的温暖形 成对比,突出人情冷暖 与人生的不平等。
(6分,每点2分)
1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4分)
13. ①“我”是全文的线索; ②全文通过“我”的观察、心理活动等,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服务员 对待“我”与老头的态度形成 对比,突出其势利的性格特点。 (①②两点各1分,③点2分)
12.
⑴破旧黑白电视暗示了打工者贫穷的 现状,使自己给自己“剃头”的行为显 得更合情合理。⑵小说把除夕本应有的 团聚和热闹与现实中农民工经济窘迫身 在异乡的冷清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 达了对底层农民工的同情。⑶从电视看 不清任何影像到显出影像再到向赵忠祥 挥挥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⑷通过看 电视这一情节,表现了人物不满、无奈 和渴盼与亲人团聚的心情,使人物性格 更丰满、个性更鲜明。(每点2分,答对3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