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探讨

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治疗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发生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对本组39病例均进行清创或内固定物取出,术后所有患者进行伤口局部持续冲洗或负压吸引治疗,所有患者均根据细菌培养药敏使用抗生素。
结果:39例钢板内固定术后感染病例, 23例取出内固定物,余16例保留内固定物,经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骨折和伤口顺利愈合。
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感染有肯定的疗效。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感染The Research of Treatment for Infection after Fracture Fixation with PlatesLi Guo-song ,Ye Jun-qiang , Shi Yu-peng et al .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 Longgang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zhen , Shenzhen , 518116,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infection after fracture fixation with plates. Methods 39 cases were carried out debridement or fixation removed, all patients was irrigated or partial vacuum suction treatment on wound postoperation and all patients were used antibiotic based on bacterial culture. ResultsIn the all 39 cases of infection after plates internal fixation,23 patients removed internal fixation, other 16 cases reserved internal fixation, the wound and fracture healed after comprehensive surgical treatment. Conclusions Comprehens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fection after plate fix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Key Words】Fractures,Internal fixation,Infection【中图分类号】R687.3+2 【文献标识码】B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中经常遇到,病程相当复杂,如治疗不当,将使感染迁延不愈,导致严重的病废。
中国下肢骨折术后负重专家共识(2023)解读PPT课件

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
患者因车祸导致右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术 。术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部分负重至完全负重 训练,患者恢复良好。
案例二
患者因摔伤导致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治 疗。术后延迟负重,加强抗感染治疗,待骨折愈合后逐渐 进行负重训练,患者功能恢复满意。
案例三
患者因扭伤导致右踝关节骨折,采用螺钉内固定术。术后 根据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适时进行部分负重训练,患 者顺利康复。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并发症
通过合理的负重训练计划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可以降低下肢骨折术后负重训练的 并发症发生率。
处理并发症
如果患者出现疼痛、肿胀、感染等并发症,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 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 疗和建议,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康复。
术后负重有助于患者尽快 恢复行走功能,提高生活 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0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下肢骨折术后负重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个性化
、精准化的负重方案,同时注重患者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
0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下肢骨折术后负重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强调早期、渐进性负
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种评估术后负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方法。
减轻疼痛
通过规范的术后负重治疗 ,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 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增强自信心
随着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 ,患者的自信心也会得到 增强,有利于更好地融入 社会和生活。
对推动相关领域发展的贡献
促进学术交流
专家共识的发布有助于促进相关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推动下肢骨 折术后负重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骨折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诊治

sureandpattern[J].JFootAnkleResꎬ2017ꎬ10(1):13. [8]㊀田勇ꎬ马骁.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踝关节稳定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ꎬ2015ꎬ19(22):3565-3570. [9]㊀李国建ꎬ邢建新ꎬ李大鹏ꎬ等.跟骨关节内粉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分析[J/CD].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ꎬ2017ꎬ11(6):612-616.[10]樊友亮ꎬ吴一雄ꎬ张文ꎬ等.重建钢板和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ꎬ2015ꎬ30(11):1152-1155.[11]姚昱ꎬ章筛林.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ꎬ2017ꎬ20(2):253.[12]解品亮ꎬ殷勇ꎬ李云飞ꎬ等.1/3管型防滑钢板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ꎬ2017ꎬ55(36):74-77.[13]殷勇ꎬ郑青全.1/3管型接骨板在踝关节后踝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ꎬ2017ꎬ24(2):281-285.(接收日期:2019-09-08)doi:10.3969/j.issn.1008 ̄0287.2020.01.020 方法与应用 骨折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的诊治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woundinfectionafterinternalfixationoffractures周先贵ꎬ刁天月ꎬ张㊀亚ꎬ李健华ꎬ蒋学军ꎬ杨㊀挺ZHOUXian ̄guiꎬDIAOTian ̄yueꎬZHANGYaꎬLIJian ̄huaꎬJIANGXue ̄junꎬYANGTing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ꎻ术后伤口感染㊀Keywords:internalfixationoffracturesꎻpostoperativeinfectionofwounds中图分类号:R687.32ꎻR619.3㊀文献标识码:B㊀文章编号:1008-0287(2020)01-0065-01㊀㊀2012年1月~2018年12月ꎬ我科诊治36例骨折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患者ꎬ取得良好效果ꎬ报道如下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病例资料㊀本组36例ꎬ男31例ꎬ女5例ꎬ年龄17~76岁ꎮ感染发生于术后26d~10个月ꎬ感染病程2d~4个月ꎮ原手术切口或其周围皮肤㊁皮下软组织坏死感染27例ꎬ合并钢板或骨外露5例ꎬ窦道形成㊁骨膜反应㊁骨质坏死4例ꎮ1.2㊀治疗方法㊀术中彻底清除窦道及坏死组织ꎬ双氧水㊁碘伏溶液浸泡伤口ꎬ大量生理盐水冲洗ꎮ①感染范围小㊁程度轻者ꎬ伤口一期缝合或敞开换药ꎬ部分采用局部转移皮瓣或带蒂皮瓣覆盖创面ꎻ②伤口分泌物多或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较大者ꎬ一期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ꎬ二期无张力缝合或植皮或作者单位:中铁二局集团第二医院骨科ꎬ江苏邳州㊀221300作者简介:周先贵ꎬ男ꎬ主任医师ꎬ主要从事创伤外科研究ꎬE ̄mail:1076169811@qq.com皮瓣修复创面ꎻ③慢性骨髓炎患者ꎬ彻底清创后在骨髓腔及创口内放置抗生素骨水泥珠链ꎬ术后逐步拔除ꎻ④取出内固定者ꎬ可辅助外固定支架或石膏固定ꎮ36例均置管3~10d充分引流ꎮ选用敏感抗生素ꎮ骨髓炎患者在感染控制后3个月根据骨缺损及骨不连情况重新行内固定及植骨术ꎮ2㊀结果㊀㊀一期缝合22例ꎬ换药自愈3例ꎬ皮瓣修复2例ꎻ一期VSD覆盖创面9例ꎬ其中1~2周后二期缝合5例ꎬ皮瓣及植皮修复各2例ꎮ36例中4例伤口内置入抗生素骨水泥珠链ꎬ2例骨髓炎患者二期行植骨术及植骨加内固定手术ꎮ患者均获得随访ꎬ时间4~60个月ꎮ伤口愈合良好ꎬ无再次感染及窦道形成ꎬ无骨髓炎复发ꎬ无骨不连接发生ꎬ肢体功能恢复良好ꎮ3㊀体会㊀㊀遵循彻底清除感染㊁消灭感染灶㊁充分引流的外科手术原则ꎬ根据感染的程度㊁创面大小㊁骨痂生长㊁骨折稳定性等综合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ꎮ软组织的坏死感染或局部骨质表浅的感染及感染历时短㊁局部分泌物不多㊁肉芽组织新鲜的伤口ꎬ经积极的清创引流㊁换药ꎬ局部炎症有明显的好转趋势ꎬ则予以保留内固定ꎮ清创后一期缝合伤口或皮瓣修复创面ꎬ伤口较小者可行换药治疗ꎻ对于骨折已愈合ꎬ应手术取出内固定ꎻ局部分泌物多㊁创面大或有骨缺损的伤口ꎬ清创冲洗后采用VSD临时覆盖创面ꎮ如创面分泌物或渗血较多时ꎬ为防止管道阻塞或增加出血ꎬ清创后应先行创面换药1~2次再行VSD术ꎬ5~7d更换1次VSD以减少感染的风险ꎮ根据伤口炎症情况放置抗生素骨水泥珠链ꎬ既可有效控制感染ꎬ又可避免需再次手术取出内置的骨水泥ꎮ无张力皮瓣修复创面有较高的成活率㊁较强的抗感染力及抗摩擦力ꎬ应根据创面的部位和大小设计适合的皮瓣ꎮ术前应针对不同的高危因素积极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ꎮ软组织条件差者ꎬ可临时用外支架固定骨折ꎬ二期更换内置入物ꎮ(接收日期:2019-07-06)56临床骨科杂志㊀JournalofClinicalOrthopaedics㊀2020Febꎻ23(1)。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胡建锋;王彩霞;谢培钧;王春晓【摘要】目的:查阅近年相关文献,总结骨折术后感染原因,归纳具体治疗措施.方法:分析近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相关文献,总结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及对策.结果: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各方面原因分析为骨折术后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干预的关键是做到旱发现、旱治疗,通过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规范侵入性操作,提高机体抵抗力,可减少骨折术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6(029)007【总页数】3页(P137-139)【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感染;原因分析;外科治疗【作者】胡建锋;王彩霞;谢培钧;王春晓【作者单位】天水市中医医院,甘肃天水741020;天水市卫生学校;天水市中医医院,甘肃天水741020;天水市中医医院,甘肃天水741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4.1近年来,骨折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广泛,虽然在操作过程中目前已具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和所必备的无菌条件,但骨折术后感染作为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中仍具有较高发病率,其发病率为5%~20%[1],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2],因此,骨折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感染,治疗棘手,成为临床难题[3],据报道[4],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均可诊断骨折术后感染,现通过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原因的分析,提出具体的临床外科治疗建议。
耿琳等[5]研究认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包括手术操作技巧、创口大小及污染程度、手术室无菌环境、手术时间长短、患者自身健康状况:如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慢性疾病营养状况、年龄、肥胖、糖尿病等均可增加感染风险。
陈慧华等[6]研究认为骨折术后切口感染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最主要为患者及医源性两方面。
为此,在临床上,当患者发生骨折术后感染,要正确分析其具体原因。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期及治疗进展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期及治疗进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多,伴随而来的原发和继发感染问题变得极为突出。
据国外文献报道,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 5% ~2. 5%,国内文献报道,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 5%。
骨折内固定术后一旦发生感染,轻则延长疗程,增加医疗费用,重则并发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截肢可能。
为了对内固定术后感染有更好的认识及治疗,现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期及治疗进行综述。
1 临床分期根据感染出现时间,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分为早期感染(术后< 2 周)、中期感染( 术后2 ~ 10 周) 和晚期感染( 术后> 10 周)[1]。
1. 1 早期感染早期感染主要为高毒力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2]。
多由于开放性骨折的创面污染、手术切开时创口污染或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原因引起。
临床上多表现为创面愈合不良,伴有局部红、肿、热、痛,分泌物为脓血样或脓性液,内固定物未外露及松动,X 线片示骨质无破坏或偶有骨膜反应。
大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沉、C 反应蛋白(CRP)升高。
但有文献报道,内固定术后2周内血沉增快不能作为继发感染的主要诊断依据,而3 周后的血沉变化可作为继发感染简便、实用的参考指标[3]。
1. 2 中期感染中期感染致病菌多为低毒力性细菌[2],主要与内固定物相关[4],内固定物表面常常出现细菌生物膜,不仅能对抗机体免疫防御机能,还可防止抗生素侵入到菌体周围,从而对细菌生长起到保护作用,但此期生物膜附着牢固性较晚期差,易清除。
临床表现多为局部红、肿、热、痛较早期轻,可伴有窦道形成,分泌物变稠,有的骨质钢板外露,多数患者表现为中低热或不发热,白细胞数偏高或正常,血沉和CRP 升高,X 线片表现不一,可出现骨膜反应或骨破坏,内固定物稳定或可出现松动,伴少量死骨形成。
1. 3 晚期感染晚期感染细菌培养证实多为低毒力性细菌[2],主要是因为在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之时,不能完全将其清除,进而表现为慢性的过程。
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分析

接触创 面周围, 避免了缺血 、 随访患 者 3 O例 , 平均 随访 23年 ( . . ) 0例患者中 , 采用外 固定架 固定 , . 1 5~38年 。3 9例 9例病灶 扩创后关 闭困难者, 3 例行皮肤减 张术, 2例行肌皮瓣转移术 , 5例行负压封 闭引流术。 结论 : 骨折 内固定术后感染 的治疗原则 为及 时扩创取出 内固 定物 , 时更换 为外 固定 , 必要 持续灌洗 引流 或敞开 引流。
病灶扩创后, 固定外固定架, 中 5 9例 其 例胫腓 骨骨折 ,
各 2例股骨 干和肱 骨干骨 折; 9例病 灶扩 创 闭合 困难 者, 3
例实施皮肤减张术, 2例实施皮瓣转 移术, 彻底 冲洗创 面, 控 制感染 。拔管指 征: 液清晰, C E R、 温正常 , 引流 WB 、 S 体 3次 连续菌学检验显 现阴性 。 5例行负压封闭引流术, 引流 管不
参 考 文 献
【】 赵滨 . 1 股骨交锁髓 内钉 固定术 后迟发感染 性不愈合 中国骨 伤,04 1(0:3 — 3 2 0 ,71) 2 6 3 6 【 李衡 , , 2 】 任栋 王鹏程 , 股骨骨折髓 内钉 固定术后 感染 的治疗 等. f.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0 51(2: 5 8 7 1 2 0 ,31) 9 — 9 . 8 【 张永民, 3 ] 施忠民, 金国华, 局部载体抗生素治疗 四肢创 伤后感 等. 染的疗效观察[ _ 医学与临床教育,0 644: 8 J全科 】 2 0 ,() 8 . 2
2 方 法
41 治疗 术 后 感染 .
扩创后 , 及时取出内固定物 , 固定 方式 为外 固定, 更换 持
续灌洗 引流 。 骨折术后若 出现 白细胞异常以及 局部疼痛, 应 排 除是 否有 深 部 感 染 的可 能 , 进 行 穿 刺 证 实 。 所 以 出现 并 之 感染不 易控 制, 创面难 以闭合 的情 况 , 因填充 内固定异物 是 的持续刺激 , 而为 改善感染情 况 , 须及 时扩创, 必 取出 内固 定物, 更换 为远离骨折感染段 的外 固定物。 于感染面大无 对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 在选择不同治疗策略时应考虑的9个基本问题: • ①感染症状持续时间, • ②骨折是否已愈合, • ③内固定物的稳定程度及骨折复位情况, • ④内置物的类型, • ⑤骨折部位, • ⑥软组织的覆盖条件, • ⑦宿主全身及局部机能, • ⑧感染部位的既往处置情况, • ⑨是否为难治致病菌感染。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金标准”,因此, 强烈推荐对于所有疑似骨感染的患者均行疑似感染组织的病理学检 查,建议术中至少取2~3处不同部位的疑似感染组织送检。
• 对于术前或术中已能明确感染存在的情形下,不建议行术中快速冰 冻病理检查(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即可),而对于术前及术中无法明 确是否存在感染、且术中需根据感染与否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时, 推荐至少取2~3处疑似感染骨组织旁的软组织标本进行术中快速冰 冻病理检查。对疑似感染组织,可经特殊染色后镜下观察是否存在 致病微生物;建议将任意5个高倍镜(×400倍)视野下,每个高倍 镜视野内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U)数量≥5个作为骨感染的病 理(含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标准。
给我一份信任,还你铮铮铁骨,创一流骨伤
定义
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范统一 的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其定义,而使 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 脓性渗出、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升高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与关 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应将其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一类疾病。 建议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 骨折内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 低下所致的、与内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 骨组织感染。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操作技术 , 掌握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及备皮时机 , 能够预防骨 科植入术手术部位感染 J 。提高 手术技 巧 , 减 少手术 操作 时
间, 以及创腔 的充分 引流都 是减少感 染发生 的重要 因素 。对
于迟发性感 染 , 我们 统计 的迟发 性感染 中 1例为早期 感染保 守治疗后复发 , 2例为其他部位感染血 行播散致 内置物感染 , 2例患者有糖 尿病史 , 血糖控 制欠佳 。因此需 对有 内置 物患 者加强教育 , 避免 出现 身体其 他部 位 如脚 癣、 口腔 等部位 感 染, 一旦 出现 , 积极治疗 。有糖尿病史患者需注意加强血糖控 制, 去除易感 因素 。 无论何种原 因引起 的感 染 , 其严 重 程度 、 影 响 范 围的大
二、 治疗方法及结果 对 于早期感 染 中 2 O例 采用 切 口充 分 引流 , 加强 换 药处
是多方面的 。术中电凝的较多使用 , 会导致坏死组织增加 , 为 细菌定植及繁殖创造 了条件 。手术 时间长 , 手术 室 的无 菌条 件不达标及手术 当中没有 严格执行 无菌操 作 , 也是感染 发生 的重要原因 。术 中置人异体骨 , 增加 了异物 , 部分产生排异反 应, 也是导致感染发生 的原 因。术后创面未充分 引流 , 血肿等 积液的残 留, 为细菌 提 供 了 良好 的培养 基 , 易 导致感 染 的发 生 。综合来讲 , 内固定术 后感染 是多种 原 因是 多方 面 的。加
【 关键词】 内固定; 术后并发症 ; 感染
骨折 内固定术后 感染是骨科 内固定 手术较严 重并发症 , 治疗不 当常会对 骨折愈 合及病情 预后带来 严重不 良后果 , 给
患 者及 医生带来身体 、 经济及精神上 的负担 。笔者 总结 2 0 1 0 口组织 的条件及细菌 致病力 、 数量 、 侵人染 切 口和合 并糖 尿病 是手 术后感染的独立风险 因素。随着手术 条件 的改善 、 清创 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日趋增多,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应的诊疗共识,本着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经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制定本共识。
概述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临床难题之一,原因在于其诊断时常困难,治疗相对棘手,一旦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极易产生慢性骨髓炎,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同时,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也是灾难性的,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早期准确诊断与合理规范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定义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范统一的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其定义,而使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脓性渗出、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升高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将其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一类疾病。
建议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骨折内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内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骨组织感染。
分类(一)时间分类根据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3期:早期感染(<2周):多因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可能已初步形成生物膜,但其尚处于未成熟阶段,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变化并不明显;延迟期感染(2〜10周):多由毒力稍弱的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形成生物膜逐步成熟,对抗生素及宿主免疫有更强的抵抗力,骨组织出现溶解进而不愈合,软组织出现进一步坏死;慢性期感染(>10周):多由低毒力致病菌感染所致,此期骨与软组织感染进一步加重,出现以骨质炎症性破坏伴新骨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骨髓炎。
感染持续时间的不同,骨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病理学变化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治疗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二)骨髓炎Cierny-Mader分型Cierny-Mader分型包括解剖分型和宿主分型。
解剖分型:I型髓内型:感染仅累及髓腔;II型浅表型:通常有原发软组织的感染,感染累及骨皮质外层;III型局限型:感染侵袭骨皮质内层,累及一侧骨皮质和髓腔,有边缘明确的皮质死骨形成,骨结构尚稳定;IV型弥散型:累及整个骨皮质和髓腔,骨结构不稳定。
宿主分型:A型:生理功能正常,免疫及血液循环等系统正常;B型:全身和/或局部生理功能异常;C型:全身情况差,预后不良。
临床选择治疗策略时,需结合患者解剖分型和宿主分型2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流行病学(一)发病率骨折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取决于外部环境与宿主条件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外部环境如损伤性质、骨折部位与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致病菌种类、治疗时效与策略等;而宿主条件则包括患者的免疫状态、营养状况、全身及局部基础疾病等。
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该病的发生率为0.4%~16.1%不等,平均约5%,其中,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1%,而开放性骨折则超过15%,甚至达30%,最高可达55%。
不同部位的骨折,其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略有不同,胫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发生率为 2.1%~11.1%,平均6.9%,而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1%~6.1%,平均4.1%,此外,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也影响骨感染的发病率。
(二)危险因素与合并症吸烟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吸烟能显著增加骨感染术后复发风险,因此,针对吸烟患者,建议术前应充分告知患者吸烟风险,务必戒烟。
其他系统性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包括术前高血糖)、肥胖、营养不良、酗酒、免疫低下/缺陷、贫血、对内置物过敏、高龄、慢性缺氧、恶性疾病及肝肾功能衰竭等;局部危险因素包括创伤部位的血流灌注不足、静脉血流不畅、软组织条件欠佳、慢性淋巴性水肿、放射性纤维化、既往手术产生的严重瘢痕等。
合并症方面,近期多项研究表明:骨髓炎患者罹患其他系统疾病风险显著增加,如脑出血、急性胰腺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抑郁症等。
(三)医疗费用国外最新研究表明: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总体医疗费用是未感染患者的6.5倍,达44,468欧元,抗生素治疗时间是未感染患者的11倍,住院时间是未感染患者的7.7倍。
国内较少此类数据报道,根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近3年住院的278例创伤后骨髓炎的患者资料,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直接住院费用是未感染患者的4.8倍,平均约为73,500元。
由此可见,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经济代价是非常巨大的。
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要点包括:患者的病史与体征、影像学检查、血清学炎性指标检测、微生物培养与鉴定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检查。
(一)诊断成立条件2017年,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 AO/ASIF)制定了判定骨折内固定术后是否存在感染的专家共识,共识中指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即可确诊骨感染:①与骨组织或内置物直接相通的窦道、瘘管或者伤口裂开(骨外露/内置物外露);②术中发现内置物周围存在脓液;③术中疑似感染组织细菌培养阳性;④组织病理学特殊染色证实术中疑似感染组织中存在致病微生物。
(二)病史与体征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往往有明确外伤史及手术史,采集病史时应明确外伤性质、部位、骨组织与软组织损伤程度、已采取的治疗策略(包括抗生素应用、手术方式)等,同时,应重点关注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尤其是骨感染的高危因素。
早期感染多由高毒力致病菌所致,患者感染症状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伤口愈合欠佳,局部存在血肿,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延迟期感染表现兼有早期和慢性期的临床症状,如局部血肿(早期)、窦道/瘘管(慢性期);慢性期感染症状多不典型,可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局部肿胀、压痛、红斑以及窦道/瘘管形成,但常缺乏全身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核医学检查等。
建议X线应作为怀疑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式,其能迅速评估骨折复位、愈合情况以及内置物的状态,通过动态随访能观察到骨质变化情况,典型的骨感染X线特点为骨腐蚀以及远离骨折端的反应性新骨的形成,而对于怀疑低毒力致病菌所致或早期骨感染X线表现不典型时,建议持续动态摄片,密切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超声检查能较好地评估局部脓肿形成等软组织感染情况。
与X线检查相比,CT检查能更好地评估骨质变化、骨折断端是否接触、内置物位置、骨不连情况等,能明确与窦道相通骨病灶的位置;对于髓内固定,CT检查一旦发现髓腔内存在气体,高度提示感染可能性。
CT检查的主要不足在于无法判定软组织感染情况,对骨髓水肿变化的敏感性较低,且易受金属内置物伪影的干扰。
MRI对于感染早期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感染早期(1~2 d)即可发现骨髓水肿变化,对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的变化监测均比较敏感,因此其能清晰显示骨组织/软组织感染的范围,有助于确定清创界限,但慎用于部分体内有内置物的患者。
核医学检查主要包括骨扫描、白细胞扫描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
骨扫描可以检测是否存在全身多发感染病灶,但对近期的骨折及内固定手术后是否存在感染的判断价值有限;白细胞扫描对于骨扫描不能明确的骨髓炎的病例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可用于近期骨折及内固定手术后是否存在感染的判定;PET是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也可应用于体内有金属内置物的患者,但不作为首选检查。
(四)血清学指标检测传统的血清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和CRP;对于怀疑骨感染的患者,建议术前常规行WBC、ESR及CRP检测,3项指标中,出现异常升高的指标越多,提示感染的可能性越大,但3项指标均正常,仍不能排除感染;对于怀疑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时,建议持续动态复查CRP,若术后4~7 d CRP出现持续性升高,在排除其他系统感染及持续应激状态后,高度怀疑术后感染的可能性;对于怀疑低毒力致病菌所致感染、或是延迟期及慢性期感染,WBC、ESR及CRP等3项指标均正常时,可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等因子的浓度进行辅助判定。
新型炎性因子如α-防御素、D-二聚体、钙卫蛋白等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估,目前暂不建议作为诊断骨折术后感染的常规检测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多数血清炎性因子在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特异性并不高,炎性因子水平升高时需高度警惕感染的可能性,但其水平正常时也并不能排除感染,此时应结合患者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五)微生物培养与鉴定因开放性伤口在清创起始所取污染组织的培养结果与后续感染后的致病菌之间并无相关性,因此,不推荐初始开放性骨折在清创时直接取污染组织进行培养;针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患者,为提高术中感染组织培养阳性率,不建议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除外感染急性发作伴全身症状),建议骨感染手术治疗前,抗生素应至少停止使用2周;对于有明确窦道的患者,不推荐术前常规采集窦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因窦道分泌物培养结果与术中感染组织细菌培养结果的一致性不高;培养时间推荐至少7 d,对于怀疑低毒力或特殊致病菌所致感染,可适当将培养时间延长至14 d,必要时加做厌氧菌、结核分枝杆菌及真菌条件下的培养;对于怀疑细菌生物膜感染、内置物标本培养阴性时,可将取出的内置物送实验室进行超声波降解,破坏细菌生物膜,以提高培养阳性率;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术中微生物学标本采集及术后诊断推荐采用“3-2-1”原则,即术中至少取3个疑似感染组织的部位进行致病菌培养,有2点培养出相同致病菌诊断即可成立,而对于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只要培养出1点,骨感染的诊断即可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