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推荐文档)
溶度积原理(推荐文档)

溶度积原理溶度积原理[教学目标]1、熟悉难溶电解质溶液的沉淀溶解平衡。
2、掌握溶度积规则,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沉淀的溶解。
[教学重点]掌握溶度积规则。
[教学难点]掌握溶度积规则。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讲授法,启发法[教学时数]30min学时[教学过程]一、溶度积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将难溶电解质晶体放入水中时,就发生溶解和沉淀两个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解和沉淀速率相等时,便建立了一种动态平衡。
可表示如下:Ag+(aq)+Cl-(aq)该常数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 sp 表示。
一般沉淀反应:A n B m (s)nA m+(aq)+mB n-(aq) K sp = [A m+]n [B n-]m溶度积常数的意义:一定温度下,难溶强电解质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系数次方之积为一常数。
K sp 越大则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溶解趋势越大,反之越小。
K sp 只与温度有关。
温度一定,值一定,不论含不含其它离子。
溶度积为一常数,在数据表中可查得。
例:二、溶度积规则沉淀溶解平衡时: K sp = [A m+]n [B n-]m非平衡态时:离子积J= {c(A m+)}n {c(B n-)}m任意时刻离子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沉淀—溶解平衡的反应商判据,即溶度积规则。
溶度积规则:J < K sp 不饱和溶液,无沉淀析出。
若原来有沉淀存在,则沉淀溶解,直至饱和为止。
J = K sp 饱和溶液,处于平衡。
J > K sp 过饱和溶液,沉淀析出,直至饱和为止。
Fe(OH)3 Fe 3+ + 3OH -Ksp = [Fe 3+][OH -]3例:0.100 mol·L -1 的MgCl 2溶液和等体积同浓度的NH 3水混合,会不会生成Mg(OH)2沉淀?已知 K sp [Mg(OH)2] =5.61×10-12, K b (NH 3)=1.77×10-5。
解:MgCl 2溶液与NH 3水等体积混合,两者浓度均减半。
溶度积和溶解度关系 -回复

溶度积和溶解度关系 -回复《溶度积和溶解度关系》溶度积和溶解度是研究溶液中物质溶解程度的重要概念。
溶解度可以理解为单位体积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通常用摩尔浓度表示。
而溶度积是指溶固与溶液中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通常用数学公式表示。
在化学领域,溶度积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溶液的饱和度、离子反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溶度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AgCl(s) ⇌ Ag+(aq) + Cl-(aq)Ksp = [Ag+][Cl-]其中,AgCl表示溶解度相对较小的固体物质。
[Ag+]和[Cl-]分别表示溶解度相对较大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度,Ksp表示溶度积常数。
溶度积常数代表了固体在饱和条件下溶解生成离子的程度。
溶度积常数越大,表示溶质在溶液中溶解程度越大。
溶度积常数越小,表示溶质的溶解度越小。
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溶解度可以通过溶度积常数来计算,反之亦然。
实际上,溶度积常数是溶解度的量化指标。
当溶液中溶质浓度达到溶度积常数对应的浓度时,溶液被认为是饱和的。
如果溶液中溶质浓度小于溶度积常数对应的浓度,则溶液被认为是亚饱和的。
如果溶液中溶质浓度大于溶度积常数对应的浓度,则溶液被认为是过饱和的。
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来描述。
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浓度(溶解度)与溶度积常数的变化关系图。
溶解度曲线的形状与溶液中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
有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一直上升,即随溶液的浓度不断增加。
而有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达到一定浓度后会开始下降。
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物质的晶体结构和离子间作用力。
总的来说,溶度积和溶解度是研究溶液中物质溶解程度的重要指标。
它们的关系告诉我们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程度,从而对溶液的饱和度和离子反应进行定量分析。
因此,进一步研究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溶度积和溶解度

溶度积和溶解度
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溶度积(m)=溶解度(S)×温度(T)
溶度积和溶解度是两个涉及溶解的概念。
溶度积是指溶解在固定体积中的最大质量,而溶解度是指在固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1单位体积的溶解剂中可以溶解的最大质量。
如果想要转换溶度积和溶解度,需要使用质量守恒定律。
这个定律表明,在固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剂和溶解物的总质量是不变的。
所以,溶度积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方程表示:
溶解度= 溶度积/ 体积
这个方程表明,溶解度是溶度积除以体积得到的。
例如,如果你知道某种物质的溶度积是100克,它在100毫升的体积中溶解,那么它的溶解度就是1克/毫升。
注意:溶解度是一个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度量,它是对一个物质的性质的描述。
而溶度积是一个物质的溶解性的度量,它是对一个溶解系统的性质的描述。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在化学溶解度常数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难溶电解质。
它们是指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小的电解质物质,比如银氯化物、铅碘化物等。
在研究这些物质时,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溶解度常数的概念。
1. 溶度积的定义溶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水中达到溶解平衡时,其离子浓度的乘积。
以银氯化物(AgCl)为例,其离子方程式为AgCl ⇄Ag⁺ + Cl⁻,在溶解平衡时,Ag⁺和Cl⁻的浓度分别为x,那么AgCl的溶度积Ksp就等于x²。
对于难溶电解质来说,Ksp的值通常非常小,代表其溶解度极低。
2. 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通常定义为单位体积溶液中难溶物质的质量。
溶解度是溶液饱和时,溶液中包含的物质的量,可以用溶度积来表达。
具体而言,当难溶电解质达到溶解平衡时,其溶解度与溶度积之间的关系为溶解度=√(Ksp)。
这表明,溶解度与溶度积之间存在平方根的关系。
3.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意义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溶度积,我们可以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溶解平衡时离子的浓度,从而推导出其溶解度。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也是我们研究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和性质时的重要依据。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溶液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变化。
总结回顾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溶度积是在溶解平衡下离子浓度的乘积,而溶解度则是溶液饱和时单位体积溶液中难溶物质的质量,其与溶度积之间存在平方根的关系。
这种关系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特性,以及在不同条件下其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个人观点对于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实际,在化学实验中进行验证和观察,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内在规律。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探讨难溶电解质的相关性质和应用,从而拓展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解读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关键词:溶度积,溶解度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及溶解度的数值均可衡量物质的溶解能力。
因此,二者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在一定条件下,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换算。
根据溶度积公式所表示的关系,假设难溶电解质为A m B n,在一定温度下其溶解度为S,根据沉淀-溶解平衡:B n(s)mA n+ + nB m−A[A n+]═ m S,[B m−]═ n S则K sp(A m B n)═ [A n+]m[B m−]n ═ (m S)m(n S)n ═ m m n n S m+n(8-2)溶解度习惯上常用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g/(100g)]表示。
在利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时,需将溶解度的单位转化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即:mol/L)。
由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溶液很稀,可以认为饱和溶液的密度近似等于纯水的密度,由此可使计算简化。
【例题8-1】已知298K时,氯化银的溶度积为1.8×10−10,Ag2CrO4的溶度积为1.12×10−12,试通过计算比较两者溶解度的大小。
解(1)设氯化银的溶解度为S1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反应式:AgCl(s)Ag++Cl−平衡浓度(mol/L)S1S1K sp(AgCl)═ [Ag+][Cl−]═ S12S1 ═10⨯═ 1.34×10−5(mol/L)8.1-10(2)同理,设铬酸银的溶解度为S2AgCrO4(s)2Ag++ CrO42-平衡浓度(mol/L)2S2 S2K sp(Ag2CrO4)═[Ag+]2 [CrO42-]═(2S2)2S2═4S23S2 6.54×10−5(mol/L)>S1在上例中,铬酸银的溶度积比氯化银的小,但溶解度却比碳酸钙的大。
可见对于不同类型(例如氯化银为AB型,铬酸银为AB2型)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小的,溶解度却不一定小。
因而不能由溶度积直接比较其溶解能力的大小,而必须计算出其溶解度才能够比较。
无机化学第五章 溶度积

例2:25oC,已知Ksp(A2B)=4×10-12,求同温度下A2B的溶 解度S(A2B)/g·L-1。(A2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解:
A2B
2A+ + B2-
平衡浓度 /(mol·L-1)
2x
x
Ksp = c(A )2 c(B2 )
4 10 12 = 2x2 x = 4x3 x = 104 mol/L
平衡浓度/(mol
1
L
)
x
x
Ksp (AgCl) = c(Ag )c(Cl ) = x2 =1.81010
1. AB型(如AgCl、AgI、CaCO3) AB (S) ⇋ A+ (aq) + B–(aq)
x
x
Ksp = c(A+ )c(B–) = x2
2. AB2或A2B型 (Mg(OH)2 、Ag2CrO4)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g/100g
S>10g 易溶 1>S>0.01g 微溶
10g>S>1g 可溶 0.01g>S 难溶
本章主要研究微溶和难溶
溶度积
在一定温度下,将难溶电解质放入水中时, 就发生溶解和沉淀两个过程。
以BaSO4为例:
Ba2+
H2O作用下
SO42-
H2O
BaSO4
BaSO4溶解过程
AB2(S) ⇋ A2+ (aq) + 2B–(aq)
x
2x
Ksp = c(A+ )c2(B –) = x(2x)2 = 4x3
3. AB3或A3B型 (如 Fe(OH)3 、Ag3PO4)
溶度积与溶解度关系

溶度积与溶解度关系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溶度积和溶解度这对“好兄弟”。
咱先来说说溶解度,这就好比是一个班级里能容纳的学生数量。
有的物质比较容易溶解在溶剂里,就像那些性格开朗好相处的同学,能在班级里很自在地待着,数量也会比较多;而有的物质就比较难溶解,像是性格有点古怪的同学,在班级里的数量就比较少啦。
那溶度积呢,它就像是班级里的一种特殊规定或者标准。
只有达到了这个标准,物质才能稳定地存在于溶液中。
如果没达到,就好像不符合班级规定的同学,可能就待不下去啦。
你想想看,要是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很大,那是不是意味着它很容易就达到溶度积的要求呀?这就好像一个很优秀的同学,很轻松就能符合班级的各种标准。
但要是溶解度很小呢,那要达到溶度积可就有点费劲咯,就跟一个学习有点吃力的同学要达到很高的标准一样。
比如说盐吧,我们做菜经常会用到盐。
盐在水里的溶解度还不错,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在水里溶解一定量的盐。
但是如果水里已经溶解了很多盐,接近了溶度积,那再想溶解更多可就难喽。
这就好像班级里的座位有限,已经坐满了人,再想加人就不太容易啦。
再比如一些难溶的物质,就像有些很难融入集体的同学。
它们的溶解度很小,要达到溶度积就更是难上加难啦。
那这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对我们生活有啥用呢?这用处可大啦!咱就说在化工生产中吧,工程师们得知道各种物质的溶度积和溶解度,这样才能合理地控制反应条件,让反应顺利进行,生产出我们需要的产品呀。
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很重要哦!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些污染物在水里的溶度积和溶解度,怎么能有效地治理水污染呢?总之,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就像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一样,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大奥秘呢!我们要好好去研究它们,利用它们,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呀!所以,可别小瞧了这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哟!。
高中化学溶解度与溶度积关系题解题方法总结

高中化学溶解度与溶度积关系题解题方法总结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溶解度与溶度积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理解和掌握这个关系对于解题非常关键。
本文将总结一些解题方法,帮助高中学生或他们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知识点。
一、溶解度与溶度积的概念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溶解所达到的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与溶质的各个离子的浓度的乘积。
溶解度与溶度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可以推导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二、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1. 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大小关系溶解度与溶度积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
当溶度积大于溶解度时,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会发生结晶现象;当溶度积等于溶解度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溶质的溶解和析出达到平衡;当溶度积小于溶解度时,溶液处于亚饱和状态,可以继续溶解溶质。
2. 溶度积的计算方法溶度积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溶质的离子化方程式得出的。
以AB为例,其离子化方程式为:AB(s) ⇌ A+(aq) + B-(aq)。
溶度积的表达式为:Ksp = [A+] * [B-],其中,[A+]和[B-]分别表示溶质的各个离子的浓度。
三、解题方法1. 计算溶解度题目中通常给出溶质的溶解度,要求计算溶度积。
此时,我们可以根据溶质的溶解度,确定溶质的浓度,然后根据离子化方程式计算溶度积。
例如,题目给出某化合物的溶解度为0.1mol/L,要求计算其溶度积。
根据溶解度可知,该化合物在溶液中的浓度为0.1mol/L。
假设该化合物的离子化方程式为AB2 ⇌ A2+ + 2B-,则溶度积的表达式为Ksp = [A2+] * [B-]^2。
代入浓度可得Ksp = (0.1) * (0.1)^2 = 0.001。
2. 比较溶度积的大小题目中通常给出多个溶度积,要求比较它们的大小。
此时,我们可以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关系,判断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例如,题目给出化合物A的溶度积为1.0 × 10^-3,化合物B的溶度积为1.0 ×10^-4,要求比较它们的溶解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与溶度积
联系:溶度积与溶解度均可表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性,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换算。
区别:溶度积是一个标准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而溶解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系统的组成、pH值的改变及配合物的生成等因素有关。
在溶度积的计算中,离子浓度必须是物质的量的浓度,其单位为mol·L-1;而溶解度的单位有g/100g水,g·L-1,mol·L-1。
计算时一般要先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S的单位换算为mol·L-1。
对于难溶物质饱和溶液浓度极稀,可作近似处理:(xg/100gH2O)×10/M mol· L-1。
物质类型难溶物质溶度积Ksp 溶解度/mol·L-1换算公式
AB
AgCl 1.77×10-10 1.33×10-5Ksp =S2 BaSO4 1.08×10-10 1.04×10-5Ksp =S2
AB2CaF2 3.45×10-11 2.05×10-4Ksp =4S3 A2B Ag2CrO4 1.12×10-12 6.54×10-5Ksp =4S3但对于不同种类型化合物之间,不能根据Ksp来比较S的大小。
例1、25℃时,AgCl的溶解度为1.92×10-3g·L-1,求同温度下AgCl的溶度积。
例2、25℃时,已知Ksp(Ag2CrO4)=1.1×10-12,求同温度下S(Ag2CrO4)/g·L-1。
例3、查表知PbI2的Ksp为1.4×10-8,估计其溶解度S(单位以g·L-1计)。
溶度积规则
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称为浓度积,用符号Q C 表示,它表示任一条件下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Q C和Ksp的表达形式类似,但其含义不同。
Ksp表示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幂的乘积,仅是Q C的一个特例。
对某一溶液,当
(1)Q C= Ksp,表示溶液是饱和的。
这时溶液中的沉淀与溶解达到动态平衡,既无沉淀析出又无沉淀溶解。
(2)Q C< Ksp,表示溶液是不饱和的。
溶液无沉淀析出,若加入难溶电解质,则会继续溶解。
(3)Q C> Ksp,表示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
有沉淀析出。
以上的关系称溶度积规则(溶度积原理),是平衡移动规律总结,也是判断沉淀生成和溶解的依据。
当判断两种溶液混合后能否生成沉淀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先计算出混合后与沉淀有关的离子浓度;
(2) 计算出浓度积Qc;
(3) 将Qc与Ksp进行比较,判断沉淀能否生成。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1)判断是否有沉淀生成
原则上只要Qc>Ksp便应该有沉淀产生,但是只有当溶液中含约10-5g·L-1固体时,人眼才能观察到混浊现象,故实际观察到有沉淀产生所需的离子浓度往往要比理论计算稍高些。
(2)判断沉淀的完全程度
没有一种沉淀反应是绝对完全的,通常认为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小于1×10-5mol·L-1时,即为沉淀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