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研究》(1-8辑)

合集下载

2010年明史研究综述_赵现海

2010年明史研究综述_赵现海

2010年明史研究综述赵现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2010年的明史研究,在观点、方法、史料等层面都有不小的收获与推进。

在政治、军事、中外关系领域,部分主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诸多新的历史面相,提出了许多引人关注的新问题、新观点。

近年对于明代经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新现象的持续讨论,引发了一些学者从不同视角、方法,提出对明代历史重新定位,以及未来明史研究走向何处的整体思索。

这些令人欣喜的成果与明史学界全体同仁积极吸收其他断代史,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理论与方法,开拓创新有关,也与前辈学者奠定的坚实基础无法分割。

牛建强《谢国桢先生年谱》(《明史研究》第11辑)便提示我们,所有的学术进步都是在继承与发扬的不断互动中实现的。

一专著本年度讨论明代政治史的著作有:李广廉《明史讲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苏同炳《明代史事与人物》(紫禁城出版社)、萧用桁《大明名相杨士奇》(江西人民出版社)、方志远《大明嘉靖往事》(现代教育出版社)、王永贞《明代直臣王家屏》(三晋出版社)、朱方纲《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赵中男等《明代宫廷典制史》(紫禁城出版社)、胡凡《明代历史探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讨论军事史的著作有:于志嘉《卫所、军户与军役:以明清江西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肖立军《明代省镇营兵制与地方秩序》(天津古籍出版社)、于秀情《明朝经营百夷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解文超《明代兵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讨论经济、社会史的著作有:陈涛《明代食盐专卖制度演进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舒瑜《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张建民《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王家范《明清江南史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冯江《祖先之翼: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高志超《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社会群体与海洋社会经济变迁》(辽宁大学出版社)、张天堡《明代社会生活管窥》(线装书局)、刘晓东《明代的塾师与基层社会》(商务印书馆)、王尊旺和李颖《医疗、慈善与明清福建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明史研究书目介绍以西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图书为基础(1)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K248/287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

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2)明实录中研院史语所上海书店特藏展厅 K248/064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

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

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

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

《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3)明会典中华书局 1988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D691.5/113 明申时行撰申时行(1535年-1614年)明代官员。

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

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历官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以累朝典制,散见于简册卷牍之间,百司难以查阅,民间无法悉知,故□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书成,称《大明会典》,共180卷。

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间重校刑行。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续纂,然未颁行。

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重修,至十五年二月书成,称《重修会典》,题为申时行等撰,共228卷。

明史研究专刊总目1-14

明史研究专刊总目1-14

明史研究专刊
主编者︰吴智和
出版者︰明史研究小组
台湾.宜兰县罗东镇光武街50 -3号
电话︰(03) 9512843
经销处︰乐学书局有限公司
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138号10号之1
电话︰(02)23219033
FAX︰(02)23568068
第一期目次一九七八年七月出刊
第二期目次一九七九年九月出刊
第三期目次一九八○年九月出刊
第四期目次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出刊
第五期目次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出刊
第六期目次一九八三年六月出刊
第七期目次一九八四年六月出刊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出第八期目次

第九期目次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出刊
第十期目次一九九二年十月出刊
第十一期目次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出刊
第十二期目次一九九八年十月出刊
第十三期目次
二○○二年三月出刊[ 悼念王恢教授專輯 ]
第十四期目次
二○○三年八月出刊[ 點差御史專輯 (一) ]
第十五期目次
二○○六年十月出刊[ 點差御史專輯 (二) ]
明史研究專刊1-10期分類目錄
[學術思想][政治][制度][軍事][社會][經濟][史學] [文學][科技][宗教][外交][建築][人物][評介][其他]。

明史研究

明史研究

• ②后期进展: • ——欧洲近代化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大航 海时代”加速近代化进程,但仍比中国郑和船 队落后近一个世纪。
• ⑶明朝的世界发展水平: • ——吴于廑:“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开 端”,至少可以认为在明朝建立的一百五十年 左右时间里,中国仍然走在世界前列。
• 3.后期社会发展形态比较:
⑴时间跨度:从明神宗万历十年皇帝亲政至崇 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 ⑵发展特点:各种矛盾盘错相交,明廷无力应 对内忧外患局面,导致明朝灭亡。
• (四)明朝时期世界与中国
• 1.传统封建制度持续发展的时期 • ⑴传统观念下的明朝:
• ——明清被视为建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统一的、超 稳定的“板块”,明清经历五百年发展历史。 • ——明清被视为专制、独裁、保守、闭关等不良的社 会发展时代,甚至被视作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社会 “祸根”。
• 一、明史研究
• (1368~1644,共历16帝277年)
• (一)历史进程
• ——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建都南京,国号明。 •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亡。 • ——明亡后诸王在南京、福州、广州等地建立政权, 旋起旋灭,最后亡于1663年,此一时期,史称南明或后 明时期。
• (二)主要特点: • 1、传统社会之发展:
• ——传统农耕经济达到鼎盛,君主专制高度集 中,理学思想成为社会统治思想。
• 2、社会发展新气象:
• ——商品化浪潮席卷全国,反传统思想风起云 涌,新经济、新思想、新生活构成晚明社会的 主色调。
(三)三个阶段: 1、前期——开创时期:
⑴时间跨度: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建国至 正统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变”。

明史研究资料简介

明史研究资料简介

明史研究资料简介1.《明史》《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由清代学者張廷玉等主修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

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

《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藏于我校逸夫图书馆二楼,图书编号为K248.04,出版时间为1974年。

2.《皇明通纪》《皇明通纪》是嘉靖时代著名史家陈建撰作的一部明史专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代通史著作,该书由钱茂伟点校。

著名史家谢国桢先生在《增订晚明史籍考》中称:“明代史学,自陈氏《通纪》流传宇内,人各操觚,遂成一时风气。

”该书是明代优秀的历史叙事作品,其特点是:思想性强,主线明确;叙事生动,对话相对较多,可读性强;评说恰如其分。

因而,成为中国史学名著之一,受到《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的大力推荐。

该书原版第一次标点整理出版。

自隆庆五年(1571)通纪板遭禁毁以来,原版流传甚少,目前仅有一部原汁原味的嘉靖原刻足本存世。

本书即据此整理而成。

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藏于我校逸夫图书馆二楼,图书编号为K248.043,出版时间为2008年。

3.《大明会典》《大明会典》系明代专述本朝典章制度的会典体史书。

又名《明会典》。

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三月,经正德时参校后刊行。

《大明会典》共一百八十卷。

嘉靖时经两次增补,万历时又加修订,撰成重修本二百二十八卷。

《大明会典》一书主要根据明代官修《诸司执掌》、《皇明祖训》、《大明集礼》、《孝慈录》、《大明律》等书和百司之籍册编成,多有交代。

2014年明史研究综述_解扬

2014年明史研究综述_解扬




认为



晚明

虽 然 有 凸 显其 时 代 特 色 的 益 处
但 容 易 有 被 转化 为

研 究模 式

的危

宋继 刚

赵克 生

明 代 文 官 丧 葬 公 文与 丧 礼 制 度 建设 》


古代文明 》 第


指 出 丧 葬 公 文 既 是政 府行 政 文 书
与 行政 的 有 机 结 合 体

发展历 程


方 面 从 纵 向 探讨 了 宋 元 明 三 代杨 氏 家族 兴 衰 历 史 及 家族 特色



方面
从 横 向 研究 了 杨 氏 家 族 的 维持
家 族与 地 方关 系

学术 与 诗 文 成 就



政治

法律
云南 师 范 大 学学 报 》 第

商传
讨论 了



分析 了 明 代 信牌

信 票 和 路引 在 管 理人


动 上 的作 用 冯 贤亮

共服 务 为 例 》
是 分工 而 治
策 的 演递

学术 月 刊 》 第 6 期


认为 明 清 南方 的 宗 族

会馆 等 个 案 研 究说 明 当

时并 不 具有 近 代 西 方

市 民 社会

与 现代

公民 社会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第1辑《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户役田述略王毓铨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明代的寄庄韩大成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再谈火佃彭超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论解缙商传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明代的乐户张正明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读史札记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附录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第2辑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书讯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学会动态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附录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3辑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卞利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暴鸿昌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吕景琳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王廷元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台湾)吴智和试论景泰帝朱祁钰尹选波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若亚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张显清“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方祖猷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杨绍溥读史札记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张德信书评书讯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平和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赵联谨《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佟佳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史克海外明史研究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日)吉尾宽学术动态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程德附录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4辑严嵩传序王毓铨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白寿彝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李学勤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张显清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张宪博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张海鹏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李龙潜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范金民、夏维中论明代的吏李洵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柏桦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郭培贵论明之移都北京(美)范德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万明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韩)曹永禄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陈梧桐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韩大成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何龄修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香港)赵令扬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沙似雪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吴量恺正直博学的焦澹园南炳文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香港)马楚坚明人审美风尚概观罗筠筠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台湾)徐泓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赵毅、赵轶峰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商传郑经的诗集和诗歌(台湾)朱鸿林天花、商贾和白莲教(美)卡尼·T·费什附录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5辑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赵毅、罗冬阳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刘重日明代的重工业税(台湾)罗丽馨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夏维中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封越健论袁文新与区田法吴庭美、夏玉润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颜军明代豪民私债论纲赵毅明代的党争(台湾)吕士朋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陈怀仁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张宪博朱元璋与李善长张健“顺案”考略毛佩琦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美)范德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张英聘略论明代驿传之役吕景琳、若亚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商传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范金民严嵩诗诣评价析论(美)谢正光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胡华兴文物选萃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余学群读史札记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张德信第6辑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张显清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郝兆矩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刘文鹏论钱谦益的史学陈宝良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杨绪敏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方志远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吕景琳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阿风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高寿仙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陈琳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赵中男土木之战志疑李新峰试论丘濬的人才观寇伟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田澍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万明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日)松浦章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林金树、杨志清李自成之死考辨赵国华、张德信书评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王振忠读史与考察牟定白马山考察记张方玉补白《明督抚年表》术补(一)《明督抚年表》术补(二)《明督抚年表》术补(三)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吴艳红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商传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李兴盛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张显清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刘晓东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张英聘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高寿仙明代天津人口初探高艳林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张金奎明末勇卫营潘星辉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周玉英明代科场案张德信明代八股文略论田澍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王熹论明世宗禁佛何孝荣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南炳文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赵克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柏桦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赵秩峰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周祝伟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周均美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刁书仁、王剑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冯俊第8辑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栾成显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毛佩琦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陈宝良明清无锡进士简论杭建伟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赵克生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姚旸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胡正宁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徐新照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孟凡人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张士尊、赵毅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万明“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庞乃明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成淑君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蒲霞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范中义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李小林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南炳文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张显清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程德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彭克明、周晓光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张金奎补白《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天津人口研究》出版《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明史研究】试析明代的女主干政及其特点(论文资料)

【明史研究】试析明代的女主干政及其特点(论文资料)

试析明代的“女主干政”及其特点杜洪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迄今为止,明史研究者通常认为,明代后妃严格遵守后宫不预外事的《祖训》,终明之世并无“女主干政”现象。

但细考史籍可知,武宗猝崩后,奉遗命主持国政的是慈寿皇太后张氏;她选立新君、革除弊政、收捕江彬,在明廷解决空位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以上史实颠覆了既有观点,证实了明代亦有“女主干政”现象。

由于历史背景的差异,明代的“女主干政”在干政形式、干政期限、权力基础、历史评价等方面还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点。

关键词:明代女主干政张太后自西汉吕后称制以来,“女主干政”现象在中国古代史上屡见不鲜,而对这一政治现象的批评亦史不绝书。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代教训,将女主不得干政写入《祖训》,并命工部铸造刻有戒谕之辞的“红牌”悬于宫中。

[1](j卷6《宫闱》,P89)《明史》作者对此大加赞赏,称明代“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

”[2](卷300《外戚列传》,P7659 )学术界普遍认同明史作者的说法,以为明代全无“女主干政”之事。

[3](P47-61)[4](P112)[5](P189)但细检史籍,笔者发现此论与历史事实不符。

本文以对相关史实的考述为基础,指出张太后在空位期里的作为属于“女主干政”范畴,并试图探析明代“女主干政”的特点,以期对相关研究略尽微薄之力。

一、明代亦有“女主干政”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既无子嗣又未曾预立储君的武宗崩于豹房,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即皇帝位。

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世宗虽在此前已经接到了“入继大统”的遗命,但在举行即位仪式之前仍不能算作大明王朝的皇帝。

史载:“世宗自藩邸入继,勑车骑由正阳门。

(阎)闳叩头曰:‘殿下未即位,不得由天子门。

’举朝壮其言。

”[6](卷96《阎闳传》)因此,在武宗去世后的三十八天里,[7](卷15《杨廷和行状》,P496 )明廷的最高统治者另有其人,即明代唯一的女主---慈寿皇太后张氏(1471-154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研究》总目(1-8辑)发信站: 我爱南开站(2005年06月13日11:33:42 星期一)[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

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高寿仙2004年8月31日第1辑《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户役田述略王毓铨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明代的寄庄韩大成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再谈火佃彭超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论解缙商传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明代的乐户张正明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读史札记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附录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第2辑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书讯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学会动态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附录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3辑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卞利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暴鸿昌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吕景琳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王廷元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台湾)吴智和试论景泰帝朱祁钰尹选波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若亚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张显清“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方祖猷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杨绍溥读史札记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张德信书评书讯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平和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赵联谨《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佟佳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史克海外明史研究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日)吉尾宽学术动态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程德附录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4辑严嵩传序王毓铨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白寿彝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李学勤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张显清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张宪博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张海鹏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李龙潜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范金民、夏维中论明代的吏李洵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柏桦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郭培贵论明之移都北京(美)范德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万明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韩)曹永禄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陈梧桐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韩大成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何龄修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香港)赵令扬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沙似雪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吴量恺正直博学的焦澹园南炳文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香港)马楚坚明人审美风尚概观罗筠筠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台湾)徐泓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赵毅、赵轶峰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商传郑经的诗集和诗歌(台湾)朱鸿林天花、商贾和白莲教(美)卡尼·T·费什附录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5辑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赵毅、罗冬阳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刘重日明代的重工业税(台湾)罗丽馨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夏维中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封越健论袁文新与区田法吴庭美、夏玉润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颜军明代豪民私债论纲赵毅明代的党争(台湾)吕士朋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陈怀仁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张宪博朱元璋与李善长张健“顺案”考略毛佩琦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美)范德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张英聘略论明代驿传之役吕景琳、若亚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商传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范金民严嵩诗诣评价析论(美)谢正光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胡华兴文物选萃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余学群读史札记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张德信第6辑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张显清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郝兆矩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刘文鹏论钱谦益的史学陈宝良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杨绪敏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方志远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吕景琳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阿风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高寿仙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陈琳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赵中男土木之战志疑李新峰试论丘濬的人才观寇伟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田澍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万明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日)松浦章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林金树、杨志清李自成之死考辨赵国华、张德信书评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王振忠读史与考察牟定白马山考察记张方玉补白《明督抚年表》术补(一)《明督抚年表》术补(二)《明督抚年表》术补(三)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吴艳红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商传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李兴盛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张显清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刘晓东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张英聘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高寿仙明代天津人口初探高艳林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张金奎明末勇卫营潘星辉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周玉英明代科场案张德信明代八股文略论田澍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王熹论明世宗禁佛何孝荣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南炳文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赵克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柏桦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赵秩峰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周祝伟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周均美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刁书仁、王剑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冯俊第8辑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栾成显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毛佩琦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陈宝良明清无锡进士简论杭建伟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赵克生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姚旸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胡正宁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徐新照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孟凡人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张士尊、赵毅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万明“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庞乃明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成淑君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蒲霞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范中义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李小林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南炳文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张显清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程德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彭克明、周晓光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张金奎补白《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天津人口研究》出版《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