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县龙潭古镇街巷空间形态剖析
城市特色步行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

Ab t a t B u yn o srcin b c g o n f ce t il S e t h n d i 。 o a o n i n n n e ine n e  ̄ o ep o sr c ys d i gc n t t a k ru do i ni t e i C e g u C t lc t ne vr me t dd s o c p f h r— t u o An n J r In y i o a g t ic ee it d c d S a a o f r t n o n in il Sr e a n lz df m te p rp c v so e t p ,s mi s q e c ,rt c l e tw r r u e . p t c nomai A ce t ni t t sa ay e o e e t e f t e e p M u n e a os a no i l o f J e w r h s i s r y t e i e a d ln s a e n d . ro e , rh tc rli g d s a a ir rh f h t e ee itr rtd tr u h a ay ig a c i c r h re n d c p o e Mo e v r a c i t a a eu ma ea p t l e ac y o esr t r e p ee o g n z rht t a e aa — n i h t e w n h l n eu l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濯水古镇旅游开发探析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濯水古镇旅游开发探析作者:孙章学来源:《卷宗》2018年第21期摘要:在濯水古镇旅游开发中,只有将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结合起来,实现定位与规划相结合、思路与举措相结合、保护传承与开发相结合,让游客真正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才能提升旅游的质量,进而实现古镇旅游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古镇;民族文化;旅游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古镇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古镇发展的新要求和方向。
濯水古镇集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优美的自然山水于一体,是展现和传承土家族苗族独特而灿烂的文化景观和载体,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依托。
如何将古镇旅游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灵魂作用,是黔江区在“旅游大区”建设背景下开发濯水古镇时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濯水古镇的民族文化的特点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苗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
濯水古镇民族文化具有以下的特点:1.1 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一万年前,濯水古镇所在的阿蓬江领域就有人类的活动。
红土湾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巴国编钟的出土、巴寡妇清的文字记载、石鸡坨和蒲花河宋代砖瓦窑遗址、阿蓬江箱子岩和蒲花河泉门口等的“悬棺葬”、蒲花河畔的冉土司官陵墓群,都证明从先秦到明清濯水人类生活的轨迹。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镇上相继出现了“十大号口”、三大会馆,詹氏徽墨开始大量生产,印染、酿造等工业作坊悄然兴起,这里与龙潭、龚滩并称“酉阳三大镇”。
1.2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史上的濯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1130年、1394年,土司武装为争夺濯水在这里发动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公元1863年8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将李复猷率太平军在这里住军修整,并从此出发攻入黔江城;公元1934年5月5日,贺龙、关向应等率红三军全部人马在这里驻扎,并强渡阿蓬江;公元1939年,国民党军在这里举行“川东整训”,开办军工企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酉阳县龙潭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批复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酉阳县龙潭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12.28•【字号】渝府[2002]213号•【施行日期】2002.1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酉阳县龙潭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批复(渝府[2002]213号)酉阳县人民政府:你县《关于批准实施龙潭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请示》(酉阳府文(2002)87号)收悉。
市政府原则同意酉阳县龙潭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现批复如下:一、酉阳县龙潭镇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渝东南边陲,是土家族、苗族、侗族、傣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地。
同意该保护规划确定的核心保护区用地面积7.34公顷、控制建设区用地面积12.64公顷、建设协调区用地面积112.87公顷。
二、要认真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内涵,保护好古镇的山水风貌格局和社会文化风貌。
严格执行该保护规划确定的赵世炎故居、万寿宫、吴家院子等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实体边线以外10米以内为重点保护范围、20米以内为一般保护范围、30米以内为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定。
三、你县要在市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该保护规划确定的原则对历史文化名镇进行管理,抓紧修编该城镇总体规划;要严格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合理安排近期和远期建设,完善建设好市政基础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适度发展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加强管理,严格保护,努力使古镇保护与城镇规划建设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00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重庆入围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及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渝北区龙兴古镇龙兴古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建文帝曾在此地古庙中避难,故称为“龙兴场”。
清嘉庆年间(约公元1796—1820年)建“禹王庙”,商业逐渐繁荣。
古镇总面积228.19公顷,核心保护范围8.35公顷,建设控制区约65.3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154.45公顷。
2、九龙坡区走马镇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是成渝路上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古镇总面积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3.7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8.01公顷。
有关武庙等文物2处,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北碚区偏岩镇(现金刀峡镇)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是成渝路上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
古镇总面积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3.7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8.01公顷。
有关武庙等文物2处,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巴南区丰盛镇丰盛古镇位于重庆府巴县与涪州(涪陵)间陆路交通要道,清代因商贸交往而兴盛,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其独特的巴渝古商业文化气息充蕴于古街古巷之间,结合历史上“九龟寻母”自然山水格局的城镇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巴渝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思想。
古镇总面积95.83公顷,核心保护范围14.6公顷,建设控制区约37.17公顷,风貌协调区约55.06公顷。
老街长800余米,有禹王宫等6处保护建筑,是以山地田园风格为特征的古镇。
5、江津区中山镇中山古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建筑靠水而建,曾是繁华的水码头,为渝、川、黔三区的商品集散地。
古镇面积约8公顷,老街长约1.5公里,现存南宋题刻共82字,历史建筑28处,还有汉代古墓葬枇杷岩墓群。
第2章 “景观信息链”理论与方法

• 总之,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可 进行相互转化,即所谓的内化和物化。“内化”即由显性 信息转变为隐性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传统民居中的实物载 体被人们大脑所感知而形成意象的过程;“物化”即由隐 性信息转变为显性信息的的过程,也就是传统民居中所蕴 含的历史文化、宗法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民风民 俗等隐性信息通过聚落空间形态、建筑造型及装饰等物质 形态表现出来。
留了下来,有的则被淘汰了,人们现在所看到的传统民居 建筑景观,经过了历史长期的检验,其蕴含的景观信息和 历史文脉,对于现今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作为传统民居聚落中最核心的实体 要素,对聚落的景观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景观信息的分类 可以从建筑平面、屋顶造型、竖向空间、结构与材料等方 面着手。详细内容参见第5章。
• ①景观信息点 • 我国传统聚落中有代表性的景观信息点主要有:民居建筑、
会馆、祠堂、书院、宗教建筑、戏楼、鼓楼、牌坊、寨门、 山门、古桥、古树、古井、水口、村口、场口、码头、亭 子、广场(公共开敞空间)等(图2.8)
传统民居(福建土楼)
祠堂(安徽西递胡氏宗祠)
会馆(成都洛带古镇)
牌坊(安徽西递)
• 非物质文化基因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中建立起来 的社会关系、组织形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 心理状态等,可通过人们的感知、体验与物质要素结合, 通过外在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实际上,非物质文化基因 是物质文化基因的“内在密码”,而物质文化基因是非物 质文化基因的“外在表现”。
• 在不同地域,由于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性,即不同的传统聚落及民居建筑都具有自己 独特的物质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基因,它们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别具一格的传统 聚落及民居建筑文化景观,体现了传统聚落及民居建筑的 文化地域性。
民族街区设计分析报告范文

民族街区设计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民族街区作为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是城市中保留和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空间。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民族街区的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提升该街区的文化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背景介绍某一民族街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面积约XX平方公里。
该街区以某一民族文化为主题,建筑风格、道路布局等都体现了该民族的独特特色。
然而,目前该街区在文化活力、商业发展等方面仍有待提升,需要通过设计改善。
三、设计分析1. 空间布局该街区的空间布局较为紧凑,建筑物之间通常密集排列,道路狭窄,导致行人流动不畅。
此外,街区内公共空间相对较少,限制了人们的休闲活动。
2. 设施配套目前该街区的设施配套较为简单,公厕数量不足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停车设施也相对不足。
此外,还缺乏文化交流和展示设施,限制了街区的文化传播和吸引力。
3. 商业经营街区内的商业业态单一,缺乏创新和差异化。
大部分商铺主要以纪念品、传统手工艺品为主,缺乏多样性和现代化的产品,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 文化活动街区内的文化活动较为有限,在一些重要节日或传统节庆时才会有一些简单的庆祝活动。
缺乏长期、常态的文化活动,限制了游客对于该街区的参观和体验。
四、改进建议1. 优化空间布局通过扩宽道路、增加广场和绿地等公共空间,提升通行舒适度和游客休闲体验。
同时,将一些历史建筑恢复原貌,并进行改造,开放为文化展示和体验场所。
2. 完善设施配套增加公厕、停车位和自行车停放点,为游客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
同样,还应增加文化交流中心和展览馆等设施,举办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3. 丰富商业业态引入更多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和工艺品,丰富商业品牌的内涵和多样性。
同时,还可以引进当地特色小吃、民族舞蹈表演等,提升游客的消费体验和文化感受。
4. 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活动街区管理部门可以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节庆、艺术展览等活动,丰富街区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到访。
传统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

考, 在其规划建设发展 中用有机更 新的理念 , 在保 护 的基 础上合
民国期间 , 经济 的进一步发 展 , 涌现 出十余 家较 大的盐号及
龚滩古 镇 闻名 一时。每 日商 贾 、 夫 、 力 纤夫等 70 0 0 理规划 , 永续利用… 。城市人异乎寻 常的热衷 于古镇旅游是人们 百 余家商号 , 余人来往 于古镇 , 热闹非凡 。这一时期 , 兴建 了大量建筑 , 沿老街 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唤 和尊重 , 也给古镇 的保 护带来一次难得 的
建, 许许多多粉墙青 瓦的传统 住区被推 平 , 代之 以混凝土 的高层 商 贸市 场渐至完善 、 繁荣 。光绪 年间 , 陕西商人 张朋 九首先在龚 建筑 。很多城市 的记忆正在丧 失 , 本来 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存 , 滩修建“ 由 西秦会 馆” 汇 聚本地商 人经营 生意。一时 , 、 、 , 渝 涪 江津 往 往 于各种原 因已大量毁损 , 面临灭绝 的境 地 , 而地处偏 僻 山区或经 帮商贾纷纷 云集龚 滩 , 上游地 区运送 大宗食盐及 日用百货 , 桐油 、 卷油 、 食 , 粮 古 济发展相对滞后 的众多古镇 目前 还得 以幸存 , 们是传统住 区中 下游地 区则运送 贵州湖北等地 盛产的生漆 、 它
机会 。重庆市酉阳县龚滩镇是 20 年重庆市 人民政府公布 的第 呈 带状发展 。 02
一
批市级历史文化 名镇 , 因位 于乌江彭水 水 电站水 库淹 没区 , 需
解放后迄今 , 乌江航运陆续得 到了整治 , 塞江 巨石被炸掉 , 船
要 搬迁 保 护 。
只上下通行无阻 , 滩成为 过路码头 , 龚 在此 停 留的人流和货 物大 大减少 , 逐步丧失了作为物 资中转 、 集散地 的地 位。16 96年酉龚
重庆濯水古镇景点介绍

重庆濯水古镇景点介绍
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境内,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久负盛名的古镇之一,与酉阳龙潭古镇、龚滩古镇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濯水古镇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同时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相互交织。
古镇内老街由青石板铺就,长约千米,宽2-3.5米不等,街道两旁的商号、民居、会馆、学堂均为木质结构,有的是吊脚楼,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撮箕口,错落有致,别有风韵。
民居之间隔着画有精美壁画的封火墙,窗花是精致的木雕,磉墩上有精湛的石刻,走在街上,仿佛置身在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殿堂。
古镇入口的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老戏台,檐上的人物雕刻惟妙惟肖,是重庆各地难得一见的雕花。
古镇风雨桥横跨于阿蓬江上,长约303米、宽约5米,据说是亚洲较长的廊桥,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可惜已于2013年发生的火
灾而被烧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重庆市 酉阳县 龙潭古镇 的街 巷是 由 “ 街”和 “ 巷” 组成 的。通过对龙 潭古镇街巷 空间的
调 查 ,从 街 巷 的 平 面布 局 、 街 巷 功 能 、街 巷 空间 形 态 的 美 学 几 个 方 面剖 析 了龙 潭 古镇 的街 巷 空 间特 点 。
关键词 : 阳县; 潭古镇 ; 酉 龙 街巷 空间;美学 中图分类号 : U 4 T 2 文献标 识码 : A
“ 道不会存在于 什么都 没有 的地方 ,亦 即不可能同周 街
石 板街沿街 建筑 的功 能也是 多样 的 ,由于 其本身 围环境分开 。换句话说 ,街道必定伴着那 里的建筑而 是繁 华 的步行 商业街 ,也是上 下码 头货物转运 和销售 存在 。街道是母体 ,是城市的房间 ,是丰厚的土壤 ,也
第5 卷第 6 期
VO . . 1 No 6 5
南 方 农 业
S u hC i a rc l r o t h n Ag iu t e u
21 年 6 01 月
Jn 2 l u . Ol
酉 阳 县 龙 潭 古 镇 街 巷 空 问 形 态 剖 析
王 波
( 南大 学园艺园林学院 ,重庆 4 0 1 ) 西 0 7 5
发展状况如何 ,直接影响龙潭镇 。甚至于可 以这样说 , 陵 山腹地 中一小块盆地 ,四周山环水抱 ,山清水秀 ,因 这条街 、石板街 ,它就 是龙潭古镇 。石板街 ,是沿着 地处伏龙 山下,左右各有一洼地 ,圆如龙眼 ( 喻水洞) , 龙潭 河的蜿蜒而用一 块块大青石板 并铺 成的 。整个街 常积水成潭 ,故名 “ 龙潭” 。雍正十三年 ( 公元 13 年) 74 区中间高 ,两边 略低 ,富有特 色的民房一 间紧挨着一 历经改土归流,不久原镇毁于大火 ,迁至湄苏河畔 ( 即 间,一 家紧连着一 家 ,沿石板街两边 一字儿排开 ,高 今龙潭镇老街 、顾河街一带 ) 。凭借龙潭河、酉水之便, 低错 落 ,参差不齐 。而这些 民居 ,纯一色儿木 门、木 逐渐 发展 成为重要商业集 镇。 窗 、木 板墙 、古 色古香 ,人行 的 “ ,从这 “ 窗” 窗”看 出去 ,笔架山绿意盎然 , 海拔约 5 01。古镇的南北两侧 由自北向南绕镇而过的 0 I T 龙潭河碧绿如玉 ,河 边古树 苍虬如 龙,好一幅 山水画 , 龙潭河环 抱 ,龙潭河 发源 于泡木 乡境东 的水源头 ,南 就这样 跃然于此 ,这 也是龙潭人 民最 纯朴 ,也最 有力 流至 秀山妙泉乡与梅江汇 合 ,折 而向东 ,至石堤注入
的艺术表 现。
酉水; 其千 百年的细水流长,成就了今天号为 “ 阳米 酉
粮仓 ”的龙潭盆地 ,并哺育着一 代又一 代的龙潭人 。
1 尼 潭 I镇 概况 ’ - I
龙潭镇隶属距重庆市 区 5 0 0 余千米的酉 阳县 ,与重 庆 的彭水 县、黔江 区、秀山县 ,贵州 的沿河县 ,湖南
2 尼潭 1镇街 巷 的 ・ 肜念 0 I t
龙潭古镇街 巷整体 的平面形态是个 网状 ,石板街
是主要干道 ,贯穿南北与 国道 3 9平行 。它们之间的巷 1
作者 简介 : 王波 (98 ) 17 一 ,男,汉族 ,湖 北监利 人 ,硕 士 ,助教 ,主要从
道及去码 头的巷 道是支道 ,为东西走 向。石板街分复 兴街 、中街 、永胜街三段 ,街道宽 4~6m,与街道两
3 尼 潭 I镇 街 巷 的 功 能 ’ f
存 ,特别是连接石板街与码头的巷道 ,几乎都是 阶梯 。
顾名思义 ,龙潭古镇的街巷是 由 “ 街”和 “ 巷”组 但巷道 一般很直 ,可 以一眼看穿 ,这样形成 的小 巷空 成的 。石 板街是 龙潭古镇 区生 活单元的主轴 线 ,一 直 间景 致可 以说 是龙潭 古镇 空 间景观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
龙潭镇 的街、巷是其景观形态控制轴 、主骨架,也 的龙山县 ,湖北 的来凤县交界。该镇位于酉阳东南 ,距
是龙潭镇总体构成和功能运 营的一种 内在联系和支撑 , 县城 3 m。陆路有川湘公路 ( 6k 国道 39 ,水路有湄书 l) 是人们 从 内部 了解 龙潭 镇形象 的场所 和途径 ,用蔓藤 河 ( 龙潭河 )通湖南 ,交通便利、商旅云集 、市面繁荣。 理论来说 ,它是龙潭镇这棵植物 的血管 ,而它的生存 , 龙潭镇 原是渤海 乡梅树 村的一个小 集镇 ,地 处武
古镇 东西两侧为南北 走 向的 山脉夹峙 ,东侧 的 白
“ 簇群式”的 民居使街道 连贯性很好 ,但往往会被打断 岩是 自湖北入境的天龙山的一脉 ,海拔在 15 10 0 0 20 m;
一
下 ,因为码头 ,因为 下河的石板路 。于是也就有 了 西 面的巫 家坡 与酉 阳县 中部 的毛坝 盖 山脉一脉 相承 ,
种是坡道 ,一种是 阶梯 。 由于龙 潭坝子不是纯粹 的
街道 的平面 形状基本 上是一根任 意 曲线 ,这种形 平地 ,略有起伏 ,但 自然坡度一般在 5 以内,因而石 % 状形成 的原 因是 多方面 的 ,与地形 、水 形 、建筑 、功 板街 在顺河道 的蜿 蜒 中又有 随地 形的起伏 ,但 由于坡 能要 求都有联系 。 度 不大 ,大部分街 道 皆为坡道 ,也不通车 ,只是步行 街 。而巷道情 况略有不 同,巷道 大多是坡道 与阶梯并
是龙潭的商业文化 中心 ,又是交通性主干道 ,所 以说 , 味道 十足。 石 板街是 交通 性 的也是 生活性 的。而巷道 则纯粹是交 4 街 巷与建筑 空间的关 系 . 3 通 性的 ,它 起着联 系龙潭东 、西 ,联系石板街 与码头
的作用 。
街巷 的构成与建筑 外部 空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事城l规 划、 市 风景 园林 、 城市建 筑等方 面的研 究。 - i6017@q .m。 Ema:5475 qc l o
1 6
王 波: 酉阳县龙潭古镇 街巷空间形态剖析
旁建筑剖面高度 比约 为 1: ,是一种相 当亲近宜 人的 1
尺度 。
一
而街巷 在龙潭坝子 中的空间形态大 致可分 为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