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美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美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美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线条语言

——“线条”美

在谈线条语言之前,我想提一提道家,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菲的影响。

《庄子.知北游》中载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万物很壮观,是不能说出来的;四季有分明的法度,但不能来评论。万物都遵循着道理,道理是说不出来的。圣人,就是能通过天地的壮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基本意思是说:自然规律是不会以人的语言或者说以人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所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就需要人主动去发现、去总结了。庄子主张顺从无道,而摒弃“人为”,我想也是后者对线条重视的原因之一吧。他也认为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嬗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却达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以柔克刚.庄子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特别重视“天道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使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柔性特征,也使中国文艺形成一种追求从容徐缓、沉郁豁达、缠绵悱恻为美的阴柔风格。道家还强调“有生于无”、“唯道集虚”、“致虚极守静笃”,这种对虚的重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也使文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追求。我想这也是在中国的书法、画、雕塑、园林里面主要用线条表达的原因之一吧。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的关系,根本上说是思想与文艺的关系问题。从简要上讲,道教的原始文本对中国传统文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尤其是《老子》和《庄子》一直渗入文艺,有时甚至直接显现为文艺潮流后来,道教的思想在发展中也影响了其它的思想流派的形成,主要是道教、玄学、禅宗三家。不仅使华夏大地产生无数精美的建筑、雕塑、壁画和音乐。道教思想里的神仙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艺的想象空间。

受道家思想接影响,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及哲学观里,讲究的是含蓄内敛、气势不外露,在不经意间散发的气质就能打动人,这是中国传统文艺的风格,也是国人的特点。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艺的整体影响主要有书法、国画、雕塑、园林、诗歌等方面,它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和传统文艺追求“自然境界”的形成于发展起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在这从多方面中,能隐隐约约感受那种追求从容徐缓而又缠绵悱恻、不见其规律的“线条”,各种线条语言。

下面一一谈谈我的感受和看法:

一、书法之“线条”美

南北齐代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法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他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兼备。“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我想除了拿捏好这三个要素是书法线条之美的基本以外,情感也是占一定的比例的。

(一)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线条要求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

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书法中才可虚实相生,达到追求的线条之美。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书法线条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整篇书法文章能隐隐约约感受那种一气呵成的线条,那种追求从容徐缓而又缠绵悱恻、不见其规律的线条美。

在中国众多的书法作品中,举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分别是“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和“草圣”张旭的草书。

例一:“书圣“王羲之书法。

人都说:“王羲之书法笔墨遒劲圆润,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笔法隐约而含意极深,藏锋运笔,意在笔前,如锥画沙,似印印泥”。

其精妙之作,多出自晚年,因为这时他思虑通达审慎,志气恬淡平和,不偏急,不凌厉。前人评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中风气。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书法时而行云流水时而虚实顿挫,把书法的线条之美书写得胸有成竹一般。可想而知,为文为书者有深厚的情感,不造作,不虚假,其文字才有生命力,才能传之久远。因此,情感也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图一)王羲之《游目帖》

(图二)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局部

(图三)王羲之《淳化阁帖》(图四)王羲之《孔侍中帖》

(图五)王羲之《兰亭序》

图一为王羲之的《游目帖》;图二为王羲之《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的局部;图三为《淳化阁帖》:图四为《孔侍中帖》;图五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所举的例子都是有代表性的。

如图四的《孔侍中帖》的笔画更像一气呵成,气韵自然得如行云。就如中国舞蹈的美妙之处,在锦袖衣带随着舞者娴熟的动作,在空中画出有韵味的线条。

更比如图五的《兰亭序》中的书法字体线条妩媚、灵动、精微,充溢着天然情趣与活泼的生机,如清风盈袖,明月入怀,有自然天成之功,于王羲之的个性和人生态度上那股“放浪形骸”的气质。他全无因袭心理负荷,以超脱的心态来书写,其书法风格和书写时的心态正吻合于自然,心与书水乳交融,顺理成章,流成一体。想必,书法和国画一样,也是讲求请情感美的。所以把中国书法的线条之美表现得自然,其行书更是有行云流水的线条之美。

还比如图二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因为王羲之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线条美,因此王羲之的《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也不例外。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

例二:“草圣”张旭的草书。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以上图片皆为“草圣”张旭的草书作品。)

从以上的作品无疑能感受到“草圣”张旭的书法作品当中的线条之美,每篇文章中上下映带,缠绵相连,越写越快,越写越狂,越写越奇,意象迭出,颠味十足,将草书的情境表现发挥到了极致。可以看出,张旭这种纵横豪放的情怀,张扬恣肆的渲泄,泰山压顶的气概,变幻莫测的态势,在奋笔疾书的狂草中,横空出世,让观者惊心动魄。他把草书线条的“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更而,在于将原来各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像有气在流动,就像被赋予了以生命的线条一样,书家称之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淋漓尽致。他的书法把草书中线条的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表现的恰到好处。草书的线条美如暴风雨也时如行云流水。张旭草书作品中的线都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出动人表情美。在其作品中,字里行间在飘逸的同时不失着落感,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相对于王羲之的行书而言,又是一番出奇得让人流连忘返的充满线条美的伟大突破。

在草书中,“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草书若粗细一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们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寞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历代书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已展示特有的美感,如颜氏的悬针。黄山谷的一波三折和长横大捺,米芾的别致竖钩等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在中国众多的书法家中,更是各自都创作了各种性格各种美感的书法线条之美。

二、国画中的“线条”美。

在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要素里,线条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漫长的中国画发展历史中几乎从来没有改变过。据考古所发现的许多原始绘画的遗迹,不管是岩画、壁画,还是陶画等,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线条构成的二维空间的艺术形象。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艺术样式,它更加注重的是作者人格精神的物化,而不必拘泥客观世界的纷繁芜杂。中国画是以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态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不同于西方绘画的表现,即用光影的明暗来塑造物体的向背关系。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之分,但这并非说西画完全排斥用线,而是说只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

中国传统的国画里,“线条”是具备东方艺术素质、韵味,甚至专指用毛笔画出的线条。国画里的线条是反应世界中所对自然及生活形态中最概括、简明的表现形式。中国历代画家以线条为造型运用的基本手段,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概括出许多以线描为形式的艺术美,也就是线条美。画家通过这些基本技法来表现所描绘的对象,从而通过运笔、行笔的提、按、转、折的力度;以及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浓淡的节奏感;还有绘画艺术本身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情感美,来给所表达的内容增加了艺术的表现力,并在画中表现出线条独特的韵律美。

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中,线始终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风格。要研究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必须从研究线开始。用线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早在远古的结绳记事就已开始,绳即是线。象形文字的出现及其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与线有着深刻的密切的同源关系。

线条语言虽然单纯,但中国画在表现不同对象和物体时,通过对线条进行各种微妙变化,使其产生了独具个性的形式语言。如根据丝绸、棉布和麻料等不同质地的物体,使用不同线型、力度、弹性的线条进行表现。这种不同变化、不同形式和不同线型的线条在人物画中被总结成“十八描”,在山水中被概括成“十六皴”,这些都是根据描绘对象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的。同时,线也是中国绘画造型的基本手段,不同于西画,西画主要依靠明暗色调,通过光投射到对象上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来造型。中国画则主要依靠线条来造型。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也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明暗,中国画线条变化很丰富,有轻、重、缓、急、粗、细、曲、直、刚、柔、肥、瘦等区别。而单是中国古代画人物衣服的褶纹,就总结出了十八种描法,称为“十八描”。而且古代中国画家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还总结出了用笔的“五忌”、“六要”。用笔“五忌”是指忌刻、板、枯、弱、结;用笔“六要”是指一要自然有力,二要变化有联系,三要苍老而滋润,四要松灵而凝炼,五要刚柔相济,六要巧拙互用。

然而,细细斟酌过来,不难发现国画和书法的线条有异曲同工之妙。国画也是要讲求力量美、节奏美、和情感美的。

力量美。在中国画作品中可以细细品味,国画的行笔要讲究“逆”字,逆则紧,逆则劲,行笔少“逆”就是信笔,中国书画“行笔不可信笔”。信笔是运笔时只用一股顺力,笔自然一滑即过,其线必然轻浮力弱。而运笔用“逆”,笔锋在纸上无论怎样运动,总有一股相反的力在和它抗争,运笔就会感到涩,不直滑过去。由于增大了笔峰在纸上的摩擦力,就会在运笔时发出沙沙声。用逆势涩行法所作线条的边缘仿佛有毛,不那么光滑,这样就会古拙,劲健,力感极强。而信笔画出的线边缘光滑,力感自然就弱了。在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就是中国画线条重视力量,崇尚阳光之美的体现。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

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

节奏美。比较于中西绘画中的用线法,虽然西方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具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独立的审美作用。中国画线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从两个方面表现:即是每根线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它是由画者在绘画过程中有控制的作用于线的提按、行顿、转折、轻重、疾徐等所产生的变化。另一种是各种线条的长短、粗细、繁简、疏密、浓淡、虚实等变化形成整幅画的节奏美。

情感美。除了在用笔上要注意以外,画家在创作时还要带有情感的因素。中国素来有诗、书、画、意的结合,为此,我觉得画家的情感和诗、书、画、意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互相贯通的。古代也有书画同源一说,以书法为例。书法家表现思想和情感,从字体上够成其独特魅力。中国画同书法艺术一样具有强烈魅力的奥妙,又常于书诗结合或书文、书画结合中体现出艺术效果。一幅成功的国画作品,往往能够将绘画艺术本身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同书画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可以说书画的艺术力量将我们带入诗、文的意境,也可以说诗、文、画所表达的内容增加了线条艺术的表现力。

因此,中国画中笔画线条间的力量美、节奏美,加上画家创作时的萌发的情感之美,能在中国画中的线条中若隐若现的感受出画里那从容却不失刚柔之力的线条之美。

如,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在绘画领域,在当时也享有极高的声誉的顾恺之。

唐代的张彦远在论述顾恺之的画迹时,说它:“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线条不仅周密精致,而且软韧劲健,匀和舒缓,其行笔飘逸迅疾,产生较强的运动美感。后人称赞其笔线“如春蚕吐丝”,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就如现存作品(图十)《女史箴图》与(图十一)《洛神赋图》(图十二)《列女仁智图卷》,运用凝练、精到、圆润的细线勾画衣纹服饰,赋予丝绸质地以轻软流动之感觉,并且精确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情形态。流动并富有韵味的线条。

(图十)顾恺之《女史箴图》

(图十一)顾恺之《洛神赋》

(图十二)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卷》

(图十三)不详

虽然图十,不知道这幅画是出自于谁手,但是,我觉得其中的线条的韵律美是值得去提一提的。

中国画,历来以线条美而著称,线条是造型之根本,意蕴之灵魂。中国画家运用单色线条来表现对物象的心理感受,重在形体本身的结构,着重研究由这些结构所造成的物象精神实质,在表现物象时,基本上排除从固定的兴源出发或条件色出发的西洋素描观察表现法,以笔墨放笔直取,形成了中国画以白描为造型基础的审美特色。线描是一种最能直写胸臆,抒发情感和体现个性特色的表现方法,它简洁概括而又变化无穷。想必,这也是历代画家重视线条美的重要原因吧!

我们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历代画家从未离开过对线条之美的追求与探索。早在南朝时,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的序言中,提出了“六法”,其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即概括了用线的表现特质;上面已经提到的顾恺之的画作中,明显知觉他的用线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后人形容他的用笔为“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也是不为过的。他运用游丝般的线条,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写遒劲于婉媚之内。

更而,谈谈唐代画家吴道子创造了“兰叶描”画法,丰富和发展了线描的艺术表现方法,其画作中物象“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层次分明动感十足,被誉为“吴带当风”。

宋代画家李公麟发展了白描画法,用粗细、刚柔、曲直、轻重的线条对物象进行描绘,创造出“扫去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画风。

元宋以后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更为丰富,线条的形象变化愈加多样,加之上层文人画的介入,画家们开始追求绘画线条的书法韵味,讲究“笔情墨趣”,更加注重线条在画面中的整体神韵。

如上表达的,正如音乐追求的节奏美,舞蹈追求的姿态美一样。而节奏美、姿态美有赖于形线美方能体现出来,形又须由线来表达。所以归根结底还须研究线条的美感,线的特性和线的规律,这正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点。

简之而论,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基本、最简练、最具概括性的艺术元素。各种线条的交联组合,虚实相间,或断或续,奇妙变幻,展现了中国画特有的神韵与美感。国画线条给人以简练道劲之美,变幻飘逸之妙,让人感受到跳动变化的节奏美,浓淡虚实的韵律美,其作用远远超出形象的表现和形体的塑造,成为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传递着一种内在的气质之美和神韵之雅,呈现非凡的表现力,这就是国画里的线条美。

三、雕塑里的“线条”美

在中国传统文艺里,雕塑与绘画是有互通性的。

“塑绘不分”、“塑容绘质”是中国雕塑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想中国画重视的雕塑也一定重视。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雕塑之家,亦有吴装。”这是就风格而言的,所谓吴装指绘画上出现的“吴带当风”的画风,受其影响,雕塑中也出现了这种风格的雕塑,在雕像衣饰上表现出来。清人余俊明在《画跋》中说:“吴生之画如塑然,隆颊丰鼻,跌目陷脸,非谓引墨浓厚,面目自兴,其势有不得不然者。正使塑者如画,则分位重叠,便不求其鼻颧额可分也。”可见画家在描绘人物时也会受到雕塑的影响,表现出在平面中追求立体效果的努力。引此而见,中国人并不注重雕塑和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中国雕塑常常表现出许多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因素,比如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而在中国雕塑里,它是蓄意在流动的线条,讲求气韵,注重神似。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讲究“传神”、“以形写神”,其要旨是要挖掘和表现对象内在的美。其中写意就是表现内美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雕塑上这种写意性的特点也十分明显。

(图十四)(图十五)

从上面的两幅画的对比,可以看出“塑绘不分”、“塑容绘质”这个中国雕塑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两个方面的是在互相映射的。

下面来简单的比较一下东西方的雕塑:

经上面两幅图简单的比较一下,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的雕塑讲求的是神韵,注重神似。中国雕塑蓄意在流动的线条,而西方的雕塑讲求塑以团块堆积。

可看出,中国的雕塑线条流畅,刻画出的衣褶简洁,韵味深厚,其线条简练,有韵致且妖娆而不轻浮。坐像间用横向褶纹,身躯直立如圆柱体,线条的动态美让佛像栩栩如生一般。而西方讲求块面感、立体感,突出力量。

四、园林的“线条”之美

中国园林与中国传统绘画被誉为“姊妹艺术”,中国园林造园与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是在历史上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的两个艺术门类。可见,中国的园林与中国传统的绘画的审美观也是相一致的,线条语言在中国园林里也必定有重要的位置。而这在私家园林里表现得比较明显。

古有说“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中国园林被誉为绘画艺术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依恋,其间伴随着人类自身及其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中国文人的艺术心境较西方人更早地转向了自然,对自然美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和细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它是中国人把自然人化和把人自然化的艺术方式,主张人与自然要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共存关系。正是这种自然美学思想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中国山水画如此,园林也如此。

六朝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山水的绘画美学论著,他在《序》中提出了“山水以形媚道”的重要美学命题,审美观照的直接对象就是自然山水,人们通过这种观照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愉悦,而且可以实现对“道”的把握,从而使审美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即“畅神”的境界。同时,宗炳还在《序》中提出“应目会心”、“类之成巧”的审美创作命题。指出不仅要用眼睛观察,还要通

过心灵直觉作用来对自然山水的内在规律和生命意蕴“理”进行深层的体会和把握,然后画家通过审美创造将自然山水内在之“理”以“类”的形象加以提炼、概括并巧妙地表现出来。所以,中国山水画的“师法自然”是“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自然之中融入个体的意识却又不着痕迹,这种意识的体现更多的是与自然亲和、平等,并融为一体,在这些意识下,用线条的打造自然美。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已历史地成为园林艺术品评的美学标准。中国园林不求轴线对称,山怀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林取自然之姿,而且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之势,结合山水列于上下,参差错落,点缀成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之境,这正是利用线条打造这些意境。

中国的园林里,它并不会很直观得去表达景色。比喻一条小道上从这片景色通往另外一片景色,其间会设置一些小景致。比如,早圆门前旁边有种栽这些芭蕉树或者是一簇竹子林,又或者是园林离得假山小

道上会有些挡住前方景致的假山,这些隐隐约约遮挡着你的视线,可它们偏偏让前面的景色更加让人期待,这就增加了游人游园的兴致了,当然,还加上园林中每一处景色都不雷同,兴致就更趣生起来了。我想着大概也是园林中的自然不做作的“线条”语言表达出来的美。

特别是私家园林,不像皇家园林讲究等级,富丽堂皇。它讲求的是趣味天然,自怡自乐,往往是依山顺水的,就自然为上,再加上点人工化。

我没有找到合适表达我心里感受的那种美的图片,只能用以上的两张图片来替一替了。

在《阿房宫赋》里面,有一小段让我记忆深刻的句子:“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我想着便是园林里面的廊亭小道、屋檐翼然最好的线条美的描述了。长长的廊腰像丝缎那般萦萦缠绕贯通在园林之中,而屋檐也像是被线条悄悄的勾勒出要展翼而飞的样子一般。

五、诗歌的“线条”美

我还想略谈一下中国诗歌里面的线条美。

虽然我积累的诗句不多。但,我还是想谈谈诗歌这一方面的感受。

在《破山寺后禅院》里面写道: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都寂,惟但余钟磬音。”

读罢,会不知觉的感受到一幅画又或是一角风景,把曲径的“线条”美表达了出来。

还有,上面我提到的: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这个句子也能让我感受到廊亭小道、屋檐翼然最好的线条美的描述了。长长的廊腰像丝缎那般萦萦缠绕贯通在园林之中,还有屋檐像是被线条悄悄的勾勒出要展翼而飞的样子一般的“线条”美。

或许是中国人的性格里骨子里内敛委婉,因此,特别是在文言文里,可以感觉古人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会用词藻委婉出来,语言相浮连圆滑的“线条”美。

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人在表示自己对某件事没能力时,他们会用“无能为力”来表达,而不会用“干不了”、“做不来”,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无能为力”表达的更圆滑委婉,让人听起来更舒服。

当然,在诗歌方面,古人所表达的那种具有而又幽婉曲美的语言情感“线条”更显得有雅致美有诗意美。

当然,还有好多其他好的诗歌,表达的比我所列举的更美。但,本人是在是才疏学浅啊…

六、舞蹈的“线条”美

在前面提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时,我曾说过的:“如图四的《孔侍中帖》的笔画更像一气呵成,气韵自然得如行云。就如中国舞蹈的美妙之处,在锦袖衣带随着舞者娴熟的动作,在空中画出有韵味的线条。”中国舞蹈的美妙之处,正是如此。

在中国舞蹈里,舞者长长的锦袖衣带在半空中随着娴熟的动作,又或者是,或快或慢的节奏在空中画出的线条,未尝不像笔墨在宣纸上舞出来的有韵味的书法一样。

舞蹈里的衣袂带风的线条,舞出的动感美未尝也不像雕塑、绘画里面的衣纹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线条”美。

下面,我就是总结了:

从我上面的表述,你可以知道我所想的:无论是书法、国画、雕塑、园林、诗歌、舞蹈、又或者是我没有提到却我微薄感受的到的其他领域,我所感觉的是,它们是互相影响着彼此、作用着彼此,而又互相的有着共同的地方。

而,为什么中国会形成这种特别的用“线条”表达的审美观呢?或者是因为人们审美观是大同小异的吧,又或者是道家和其他思想的影响。原因千丝万缕着,太深远了。具体原因不是一时半会深究就能清晰的。

但是,尽管这样,我还是这么觉得吧:这些独具有个性的“线条”形式语言值得我去慢慢感受慢慢深究…

因为它对我来说,太有诱惑力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_经典阅读优秀版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阅读精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礼貌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一样。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度---高深莫测。 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文化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说起中国古代的建筑,不得不先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大背景下营造出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所借鉴,而且他的作用也得到了世界性的认可。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园林中的应用,那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我仅从五行学说,等级观念,这两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古人,乃至现代人一直所推崇的境界。所谓五行它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构成的,古人造房,喜用木材,木材扎根于土,生于水。又得大自然的滋润。用它来构造房屋,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中国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成型之前,十分注意风水,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风水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的地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敲定建造地点,尽量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这样的一种观念和文化也与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建房时用的房顶样式,装饰的材料,装饰的花纹都有明确的规定。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又称五脊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等。这种供地位一般的人使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形成了样式多变的建筑体系,比如有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江南的水乡建筑、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甚至到庄严无比的皇宫大殿。无一不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文化”界说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文化”界说 (一)“文”的释义及扩展 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 (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 西文中的文化: 结论2:广义与狭义 (一)广义的“文化” 1、广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 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二)狭义的“文化” 1、狭义“文化”的定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2、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也属于“小文化”范围。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 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于狭义文化。 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翻译题中国传统文化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calendar 闰年: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spring couplets 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 庙会:temple fair 爆竹: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舞狮:lion dance 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花灯:festival lantern 灯谜:lantern riddle 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 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 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 Traditional holiday treats include nian gao (rice pudding), ba bao fan (eight treasure rice), jiao zi (crispy dumplings), candied fruits and seeds. 四合院:Siheyuan/ Quadrangle 亭/阁:pavilion/attic 刺绣:Embroider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偏旁:radical 战国:Warring State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Flow 铁饭碗:Iron Bowl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孟子:Mencius

中国传统文化整理 (1)

中国传统文化整理 一、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雨说》郑愁予【九年级上册P8】 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列子汤问》【九年级下册P180】 3.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 4.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想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丱(guàn)兮。”角,小髻;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八年级下册P164】 5.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以“豆蔻年华”指称十三四岁的少女。【八年级下册P164】 6.及笄(jī):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八年级下册P164】 7.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八年级下册P164】 8.而立之年:30岁。立,这里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9.不惑之年:40岁。惑,迷惑,疑惑。 10.知命之年:50岁。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1.耳顺之年(花甲):60岁。耳顺,通常的解释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2.从心之年(古稀):70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七年级上册P53】 13.中岁:中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王维【八年级下册P221】 14.黄发:用来指老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P166】 二、古代诗歌意象 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七上p190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七下p236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八下183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八下p222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八下224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八下p225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P197 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P202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124 2、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七下p237 3、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P39 4、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祯《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八下p218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八上p18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风水是传统文化还是封建迷信

风水是传统文化还是封建迷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城建学院的马威老师开了一个学期的“建筑与风水”选修课,单但这节课却被叫停了。 对此,著名学者、中国易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教授费秉勋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风水学说有科学的一面,也有其迷信的一面。大学不是不能开“风水课”,只是一定要选对时机,选好内容和老师。这样才能真正传承、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而评论家韩浩月则认为,风水学说是需要尊重的。 “我教的内容和迷信没有任何关系,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也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我不理解学校的做法。”马威无奈地说道。 据马威介绍,这门课刚开始时吸引了一百多名学生来听。但这学期一开始,他就接到学校教务处停课通知。教务处给出的解释是,这门课存在争议,并有迷信的成分在内。 马威说,他讲授内容主要是地形、阴阳调和、光照等等,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和迷信没有任何关系。在该校学生论坛里,许多学生都表达了对马威的支持。一名学生认为,他们懂得分辨迷信与科学,取消该课小题大做了。还有学生认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即可。也有一些学生认为,风水之说太过玄幻,迷信成分浓,不可信。 开设“风水课”是迷信还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风水”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其表现出来的对人体健康、人居环境和谐等方面的关注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一个“风水课”会引来这么大的争议学术界认为,风水的许多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而民间主要认为风水就等同于迷信。而政府对此则更多持谨慎态度。大学为什么会开设“风水课”?是因为市场有这个需要。从这点来说,学校开这种课没错。但在自上而下的思想还基本没统一的时候开,时机有些不对。而且,风水很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中国的高校这种老师很缺,“许多号称‘风水权威’的大多都是江湖术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几乎不了解。” 但无论如何风水都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对它有基本的尊重和爱护。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中国传统文化有些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无比,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下想法也许很浅,但确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以下是精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感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几千年文化未出现的断层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无比,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下想法也许很浅,但确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我喜欢词的参差感与随意感,尤喜欢婉约词表达情感时的那份细腻与含蓄,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试想,花又怎么会作出回应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有多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把离愁别绪描写得何其形象! 我也时常惊异于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华美食。稀松平常的食材由我们平常人来处理,顶多“香”、“味”两全,但一经大厨妙手,便熠熠生辉。我想历来中国人都是很能吃很会吃的吧!要不然,我国的饮食行业怎么会如此发达呢?

小时候,甚至现在有些时候,我都幻想自己能回到古代,最好是唐朝。不为别的,只为能在平常的日子里穿上美丽的衣裙走走停停,那感觉肯定很美。因为依我的理解,古代女子都是裙裾飘飘的。 并不认为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我很反感其中的一些元素。比如,中庸。何谓“中庸”?我认为也就是明哲保身,忍气吞声。中国人历来倡导“和”,但这个“和”应是有原则的“和”,而非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和”。所以,我认为,遇不平之事,当挺身而出。还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未免荒谬。不知道是它们成就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就了它们?我并不否认忠孝仁义道德,但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又何来谁是谁的主人,谁又必须要依附于谁呢? 还有令人痛心疾首的科举制度。科举衍生的是一些迂腐之人,没有主张,没有魄力,没有创新。四大发明确是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但发明了之后呢?火药被用来制爆竹、炼丹药,罗盘用来看风水,西方国家却利用火药与指南针走上了富强之路,将我们远远的抛在了后面。这是何故?这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深受科举毒害,缺乏创新精神。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已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1)

传统文化主题班会设计 一、班会主题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设计背景 现在的媒体中充斥着大量虚幻的爱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2、讨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 四、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 五、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你们的理解中,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教师出示幻灯片,简单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文化思想着作诗词文化铸造文化绘画作品雕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传统美德 教师在介绍传统美德时注意区分两个“恭”的区别第一个是“恭敬”第二个是“谦恭”。 3、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几方面内容。 (1)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2)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3)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4、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具体又应该学什么? 5、教师: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讲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传承千年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6、教师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祭扫陵墓、缅怀故人的节日。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样一个年份里的清明时节,我们缅怀的除了故去的亲人,还有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 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 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这就是我们中国烈士的特点,我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赞扬他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感者, 他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 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我热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我将永远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中 国有辉煌的历史,有铁一般的热血男儿,有着那种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祖国的未业而奉献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继者,我一生的求学难道不是为了这 个目的吗?作为身为中国人的我,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是理所当然的。我真想像烈士那样,做到永垂不朽。我这个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 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 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1)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推介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度,美丽而又宽广;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而又坚强;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种璀璨的文化,博大而又精深。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的五千年,中华文明也从无到有,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唯一一个延续至今从未间断,有着极强生命力的传统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它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涵盖性和前瞻性。尤其是中华古代哲人对人、对宇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把握和深刻认识,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在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愈加暴露出其不足和弊端的时候,无异于一股清纯的甘霖,给为现代“文明”所困扰的人们,带来一线希望和生机。早在本世纪中期,国际学术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就已认识到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指导意义。甚至预言,未来人类文明的出路,在于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在国内,近十年来,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传统文化的学术讲座和出版物受到普遍欢迎,许多传统文化典籍一次次被版、重印,各种古籍选本大量涌现,而且还出现了古典诗词朗诵会和中小学生读经活动等。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冲击面前,尽管有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和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渴望,传统文化对人的实际影响却日渐微弱。面对着越来越恶化的生态环境,面对着越来越缺少道德规范的现代社会,我们有必要去想一想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想一想我们还能为我们的未来做些什么?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中华传统文化里那对宇宙时空的深刻认识,那万物一体、人与自然的和谐,那巨大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强的忧患意识,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只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才能够找到照耀人类未来的曙光。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史为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经验和智慧。那是老祖宗们对宇宙大道的一种认识,是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深入思考。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每一部经典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书五经”每一部都堪称经典,每一部都堪称独具慧眼。这些经典都是古之圣人对人、对物、对事的人生思考。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去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化,学习这些古文经典。在人类社会动荡、无序、灾变叠起,日益走入西方现代文明的误区的时候,我衷心希望,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秀文化和民族传统,能够真正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对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对进化人心,有所裨益。如果说,中华文明也许是人类面临黑暗当中的一线曙光的话,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异于一项有关整个人类进化的总体工程。为了中华民族自身的祥和、美好、繁荣与富足,为了整个人类的光明与前途,我们每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自身做起,从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做起。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信仰的 迄今见到的论点中,大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入世的世俗文化,缺乏超验的宗教神学,因此中国人也就没有信仰。如果说没有神学,笔者是认同的。就是道教也不能称为神学,因为他信仰的对象是生命,而不是高于生命的神。但不能就此就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信仰,这种信仰甚至也达致了宗教的高度。 信仰的核心是一方面信,另一方面仰。信,就意味着不怀疑,意味着笃信、坚信;仰,表面含义是用仰起得头来看,其内在实质是从内心的敬仰,而敬仰的本质是畏,即敬畏。一切的宗教,从根本上讲都是对本教中信仰对象的敬畏,因为,宗教起源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弱小、无助和畏惧。西方人认为宇宙有一个精神本质,这个精神本质就是人们信仰的对象。的确,中国人似乎把这个宇宙缩小化了,把人与自然看成了一体,自然地存在价值归根结底只是在于人,因此人所组成的社会就成了整个的宇宙了。于是,中国人自然也就不相信有什么超自然的神能拯救自己,解救人的力量也只能来源于人本身。孔子对神的认识是:“敬神如神在”、“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信仰问题,只是他们信仰的不是超验的神,而是做人的道、理、法则和底线。这些道、理、法则、底线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慈、恕、和、耻

等。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社会存在,而为了社会存在的人不是做人的底线,就必须、必然地十分注重人格的修养,并十分注重人与畜生的区别。而要使人真正与畜生区别开来,就必须坚守底线,这些底就是中国人信仰的内容,敬畏的内容,不敢突破的内容。 是不是就此就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信仰属于浅层次的,是没有得到提升到终极意义上的水平呢?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把这些做人的底线法则神圣化、超验化了。他们认为,信奉并实践这些法则,守牢这些底线,人的灵魂、心灵就可以得到救赎,就可以庇荫后世,灵魂就可以大致永恒,就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似乎,这也就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了,对此的关怀也就成了中级的关怀了。因此,这些法则和底线已经从做人行事的道理,升华成了超验的形上“原则”,成了神圣化的信奉对象了,也就成了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了。 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的今天,应该说十分重要、非常迫切的事情是重塑中华民族的信仰,从这些传统的信仰里是不是可以借鉴到有益的内容呢?今天的许许多多的道德滑坡、价值混乱、人生迷茫、社会冲突等,能不能说是现代的许多人已经完全突破了这些做人底线呢?比这始终认为,作为人,信仰问题不解决,就难以真正地解决与动物(畜生)的本质区别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及建筑历史 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 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 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

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及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所以中国古代及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及地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 一、概述 入国问禁(忌),入境随俗(民俗) 1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明则是文化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显现。 2、什么是民俗? 民俗是产生与流传于一个民族的大众生活的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 特征:民族性、集体性、传承性、实用性。 3、什么是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又叫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有四个特征: 特征一:独立完整延续不断 特征二:统一多样开放包容 特征三:原始神秘封建小农 特征四:人文伦理宗教色彩 道家老子像 佛祖释迦牟尼 儒家孔子像 二、民间信仰 民俗中都含有信仰。信仰民俗主要是原始信仰遗留和现代宗教渗透。 1、自然崇拜 这是最普遍的信仰形式。认为大自然力量至高无上,加以人格化和神灵化。 天体崇拜:天帝; 天象崇拜:雷公、电神、风神、云神、雨神; 自然物崇拜:土地神、火神、水神、石神;

生物崇拜:老虎、狮子、狼、牛及怪兽、 神禽神兽(龙、凤、麒麟)。 2、图腾崇拜 原是印第安人方言totem的译音,意为“亲族”、“标志”。 龙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 “龙”的形象是以蛇为主体,加上其他各种动物的特点而形成的。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及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成为“龙”。 龙飞凤舞——凤是古代中国东方集团又一图腾。 “凤”所代表的氏族部落大多数被“龙”吃掉,从属于“龙”,但仍保持相对独立性,被保存和延续下来。 凤凰龙 3、祖先崇拜 建立在鬼魂信仰基础上。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共同祖先。 按科学观点解释,大概黄帝是属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末期氏族公社时代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战胜蚩尤又击败炎帝,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黄帝聪明能干,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后来,人们还把一切文明制度推源于他。所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为“炎黄子孙”,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共同祖先。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南新郑3月29日)。清明陕西黄陵县:公祭黄帝。 祖先崇拜 黄帝像 祭祖大典 4、宗教崇拜 多宗教和谐相处。 最受民间崇拜的是佛教的观音菩萨和弥勒佛。 观音菩萨 千手观音 弥勒佛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5、其它崇拜 颜色崇拜:黄色、红色 黄袍 结婚 数字崇拜:689 文字崇拜:王安石与双喜: 马氏门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考官出联(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书写“双喜”并赋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