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解释,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生长: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

是小儿裸体的重量。

身长: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后囟: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1、婴儿期:婴儿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一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2、幼儿期:自满一周岁至三周岁。

3、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4、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3~4天内体重下降3%~9%小儿营养及营养性疾病。

5、肥胖症:小儿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6、赫氏沟: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7、佝偻病串珠:佝偻病患儿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因此向胸腔内压迫肺组织,容易引起肺炎。

儿科护理部分名词解释42题

儿科护理部分名词解释42题

儿科护理部分名词解释42题1、新生儿:从脐带结扎至出生后不满28天的新生婴儿。

2、足月新生儿: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的活产新生儿。

3、早产儿:指胎龄未满37周的活产新生儿。

4、过期产儿:指胎龄大于等于42周的活产新生儿。

5、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者。

6、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出生体重小于1500g者。

7、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出生体重小于1000g者。

8、巨大儿:出生体重大于4000g者。

9、高危儿: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

10、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11、大于胎龄儿(L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12、适于胎龄儿(A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的新生儿。

13、新生儿窒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14、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儿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15、胎粪吸入综合征: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导致呼吸道和肺泡机械性阻塞和化学性炎症,由于胎儿缺氧,出生后常伴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多系统损害。

16、麻疹黏膜斑:又称Koplik 斑,是麻疹的特征性体征,于发疹前24~48小时在下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出现0.5~1.0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1—2日内遍布全部颊黏膜,出疹1—2日后逐渐消失,留有暗红色小点。

17、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儿造成的全身感染。

18、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2、追赶生长:指某些儿童在一些阻碍生长发育的因素(如神经性厌食,营养不良等疾病)被克服后,在康复阶段会以极快的速度恢复生长的现象。

3、主动免疫:指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接触感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4、假月经: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使有些女婴出生后5~7天出现阴道可见血性分泌物,类似月经出血,可持续一周,称为假月经5、粟粒疹:新生儿出生后3周内,可在鼻尖、鼻翼、面颊部长出细小的,白色或黑色的、突出在皮肤表面的皮疹,系新生儿皮脂腺堆积形成,可自行消退。

6、麻疹粘膜斑:麻疹患儿出疹前1-2天在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出现的,直径约为0.5-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于出疹后1-2天消失。

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7、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进食减少、水份丢失、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8、生理性贫血:小儿在生后2~3个月,红细胞数降至3×1012 /L,血红蛋白降到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9、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以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身体发育正常,添加辅食后即逐渐转为正常。

10、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一般生后2~3天开始出现,4~5天最明显,10~14天消退。

11、癫痫持续状态:凡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超过30分钟,均称为癫痫持续状态12、分离性焦虑: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13、失控感:是一种对生活中和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名解、简答)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名解、简答)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名解、简答)贫血:单位容积末稍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

生理性贫血:指出生后细胞生成素减少,生理性溶血,循环血量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同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的12次方/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和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候,死亡率最高主动免疫:指给易感都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被动免疫:指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从而立即获得勉力。

食物热力作用:指人体摄食物而引起的机体能量代谢的额外增加,主要用于食物消化、吸收、转动、代谢和储存。

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PEM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血清胆红素>342umol/L,游离的间接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神经基底核处神经细胞损害,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营养性给D缺乏性佝偻病:指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牲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婴幼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指由多种病原或因素引起的,以大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肺炎:指不同病原体及其它因素所引起肺部炎症,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为主要表现。

髓外造血:婴儿时期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缺铁性贫血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不足3.生长发育快4.铁吸收减少5.铁丢失过NS: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多种原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的大量血浆蛋白尿丢失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1、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接扎至生后2‎8天内。

2、围生期:从孕期满28‎周至生后7天‎。

3、婴儿期:生后满1周岁‎之前。

4、幼儿期:1周岁后之满‎3周岁之前。

5、生长:一般指小儿个‎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改变。

6、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

7、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一周‎的长度。

8、上部量:从头顶到趾骨‎联合上缘。

9、胎儿期:从卵子与精子‎结合到胎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

10、矮身材:是指小儿身高‎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两个标准‎差(或第三个百分‎位)。

11、被动免疫: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

12、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13、菌苗:用细菌菌体或‎细菌多糖体制‎成,包括死菌苗和‎活军苗。

14、疫苗:用病毒或立克‎次体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组织中‎培养,经处理后形成‎包括灭活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与减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

15、类毒素:用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加入‎甲醛变成无毒‎性而仍有抗原‎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

16、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食物消化、吸收及转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

17、初乳:产后4天以内‎的乳汁。

18、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低于2‎500g者。

19、适于胎龄儿:是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者‎。

20、早产儿:指胎龄满28‎周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体重一般在2‎500克以下‎。

21、足月小样儿:胎龄已足月而‎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

22、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产生过‎多、肝脏功能不成‎熟、肠肝循环而导‎致胆红素浓度‎增高,出现的黄疸,临床上也称为‎生理性黄疸。

23、病理性黄疸:如果是黄疸持‎续不退而且有‎加重的迹象,同时宝宝出现‎精神不好、哭闹增多、体重下降等情‎况24、胆红素脑病:是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细胞‎中毒变性,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的临床和‎亚临床表现,也称之为胆红‎素中毒性脑病‎。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复习)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复习)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1. 生长: 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值来表示是“量”的变化。 2.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和功能成熟是“质”的改变。 3. 围生期:是指妊娠满 28 周至出生后 7 天内的新生儿。 4. 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 28 天,为新生儿期。 5. 婴儿期: 从出生后到满一周岁为婴儿期。 6. 幼儿期:从满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期。 7. 学龄前期:从三周岁至 6 到 7 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8. 青春期: 年龄范围一般为 10 到 20 岁 。 9. 头围: 指自眉弓上缘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和颅骨生长的重要指标。 10. 前囟:是由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在出生时约 1.5—2cm(对边中线连线长度),一岁到一岁半时闭合。 11. 胸围:指沿乳头下缘,经肩甲角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胸围的大小反应肺和胸廓的发育一岁时头围和胸围相等。 12. 正常出生体重儿:2500 克≤出生体重≤4000g 的新生儿。 13.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小于 1500 克的新生儿,称极低出生体重儿。 14. 正常足月新生儿: 37 周≤胎龄 42<周的新生儿,2500g≤出生体重≤4000g。 15. 早产儿:28 周≤胎龄<37 周的活产婴儿,出生体重多在 2500g 以下,身长多低于 47cm。 16. 过期产儿:胎龄≥42 周的新生儿。 17. 足月儿:37 周≤胎龄< 42 周的新生儿。 18. 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相同,胎龄平均体重的 10~90%之间的新生儿。 19. 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相同,胎龄平均体重的 10%以下的新生儿。 20.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周内(多为生后 2~4 天),由于摄入不足,胎粪排出和水分丧失,
解质的丢失。 52. 高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比例小于水的丢失,血清钠>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 53. 等渗性脱水(最常见):水和电解质等比例丢失,血清钠 130~150mmol/L 每升血浆渗透压正常。 54. 低渗性脱水(最易休克):电解质的丢失比例大于水的丢失,血清钠<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 55. 2:1 等张含钠液: 2 份 0.9%氯化钠 + 1 份 1.4%碳酸氢钠。 56. 4:3:2 液:4 份 0.9%氯化钠 + 3 份 5%或 10%葡糖糖 + 2 份 1.4%碳酸氢钠。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发育和疾病的科学学科。

在儿科护理学领域,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1. 婴儿:一般指出生后一个月到一岁的儿童,也称为婴幼儿或婴儿期。

2. 儿童:一般指年龄在1岁到12岁之间的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3. 新生儿:指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也称为初生儿。

4. 儿科护理师:专门从事儿童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人员,负责儿童的护理、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

5. 婴儿湿疹:一种常见的儿童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面部、手臂弯曲部位,呈现红肿、起皮、瘙痒的症状。

6. 小儿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儿童呼吸道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和全身疲倦。

7. 儿童发育评估:通过测量、观察和评估儿童身体、智力和社会功能的方法,了解儿童的发育水平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8. 儿童心理疾病:指儿童发生的精神心理障碍和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9. 儿童营养不良:儿童由于饮食不均衡、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引起的营养状况不良,表现为生长迟缓、贫血、免疫力低下等症状。

10. 儿童预防接种: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对儿童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和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儿科护理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健康、发育和疾病相关的知识,提高儿童护理水平,确保儿童获得更好的健康成长。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1.计划免疫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监测情况,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合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2新生儿窒息胎儿娩出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疾病指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新生儿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而出现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早产儿多见5.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大部分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

6.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

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8.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多种病原体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水肿、少尿、血尿、高血压,严重者可有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及肾功能衰竭。

9.肾病综合征一组有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

10.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出生后满28天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1周。

婴儿期自小儿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

幼儿期自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

学龄前期自3周岁到入小学前。

学龄期自6~7周岁到青春期开始之前。

11.肺炎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上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有固定湿啰音为主要表现。

12.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1周内由于摄入少、水分丧失、胎粪及小便排出,体重可减轻3%~9%,至出生第7~10天可恢复至出生时体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绪论与小儿生长发育1. 婴儿期:婴儿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一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2. 幼儿期:自满一周岁至三周岁。

3. 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4.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3~4天内体重下降3%~9%小儿营养及营养性疾病5. 肥胖症:小儿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6. 赫氏沟: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7. 佝偻病串珠:佝偻病患儿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因此向胸腔内压迫肺组织,容易引起肺炎。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8. 足月儿:大于或等于37周,小于42周的新生儿。

9. 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龄胎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第90百分位数之间的新生儿。

10.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龄胎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以下的新生儿。

11. 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指早产儿呼吸停止超过20秒,足月小儿呼吸停止超过15秒;或呼吸停止不超过15~20秒,但伴有心跳减慢,皮肤青紫或苍白,肌肉张力减低。

12. 中性温度:是指使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对新生儿至关重要。

消化系统疾病13. 累积损失量:发病以来累积损失的液体量17. 迁延性腹泻: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18. 生理性腹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甚至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一定很多,其中含少量水分,一般没有特殊腥臭味。

生理性腹泻的婴儿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呼吸系统疾病19. 咽-结合膜热:腺病毒3、7型所致,常发生于春夏季,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在儿童中集体流行。

为特殊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是指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夏秋季,特点为高热、咽痛、流诞,咽腭弓、软腭处可见疱疹。

20. 肺大疱:先天性多见于小儿,因先天性支气管发育异常,粘膜皱襞呈瓣膜状,软骨发育不良,引起活瓣作用所致。

多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21. 脓气胸:儿童脓气胸(pyopneumothorax)多继发于肺部细菌感染如肺炎、肺脓肿、脓胸。

感染使肺部边缘的肺泡或小支气管破裂,形成支气管瘘,气体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如胸膜腔内有脓液,即形成脓气胸。

循环系统疾病22.蹲踞现象: 一种特殊的强迫体位,多见于先心法洛四联症的患儿。

表现为患儿行走或游戏时候,出现双腿屈曲、蹲下片刻的特殊体位,后又恢复正常行走,蹲踞反复出现。

23. 差异性青紫: 动脉导管未闭病儿的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病儿出现左上肢有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下半身青紫,即差异性紫绀.24. 杵状指:杵状指亦称鼓棰指,表现为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称为杵状指,见于肢体末端缺氧等。

25. 艾森曼格综合症:室间隔缺损中的大型室间隔缺损当右室收缩压超过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即艾森曼格综合征。

泌尿系统疾病28. 低蛋白血症:血浆总蛋白质,特别是血浆白蛋白的减少。

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

主要表现营养不良。

低蛋白血症诊断标准为:血清白蛋白小于25g或总蛋白小于60g。

29. 肾病综合征: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病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不是一独立性疾病,而是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症候群。

肾病综合征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33. 高血压脑病:本病见于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太突发急骤升高,导致脑小动脉痉挛或脑血管调节功能失控,产生严重脑水肿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34.髓外造血: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在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时,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5.生理性贫血:婴儿生长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红细胞利用蛋白量逐渐增加,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12/L ,血红蛋白降至100g/L,出现轻度贫血。

36.无效造血:在骨髓内红细胞分裂成熟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其在成熟和进入外周循环之前就被破坏,死亡,称之为无效造血,或者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或原位溶血。

37.Hb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胎儿水肿综合征是一种极易致死的胎儿异常。

发生在胎儿和婴儿早期,表现为全身软组织高度水肿,可有胸腔和腹腔大量液体积聚,心肝脾增大,严重者致胎儿死亡或出生后出现溶血、核黄疸等症状。

围生儿死亡率很高,而且胎儿水肿、胎盘巨大、子宫紧张度增高,容易引起孕妇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38.地中海贫血:海洋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其共同特点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

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本组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

39.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内,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农村多见,近年已明显减少。

主要因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

其特点为:各期红细胞大于正常,红细胞比血色素减少更明显,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粒细胞核右移,骨髓出现巨幼红细胞等造血特点,经维生素B12及叶酸治疗有效。

小儿结核病40. 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41.结核中毒症状:结核病人可有长期低热、轻咳、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中毒症状。

42.PPD试验:基于Ⅳ型变态反应(见变态反应)原理的一种皮肤试验,用来检测机体有无感染过结核杆菌。

凡感染过结核杆菌的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具有对结核杆菌的识别能力。

当再次遇到少量的结核杆菌或结核菌素时,致敏T淋巴细胞受相同抗原再次刺激会释放出多种可溶性淋巴因子,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巨噬细胞在局部集聚,导致浸润。

约在48~72小时内,局部出现红肿硬节的阳性反应。

若受试者未感染过结核杆菌,则注射局部无变态反应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43.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Tubercolous meningitis)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一1年内发病,多见于1 ~3岁的小儿。

结核性脑膜炎从起病到死亡的病程约3 ~6周,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44.脑性低钠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累及下丘脑或垂体后叶,可引起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引起低钠血症和血浆渗透压降低,加重脑水肿,促发惊厥,并加重意识障碍。

45.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

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散发性脑炎。

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单纯胞疹病毒、粘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

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

46.硬脑膜下积液:硬脑膜下积液是指头部外伤后硬脑膜下腔大量液体积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或偏瘫、失语。

这些症状常在头部外伤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形成。

经CT可确诊。

47.脑室管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的并发症之一。

多见于婴儿、诊治不及时及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者。

临床特点为:频繁惊厥,甚至呼吸衰竭,病情危重,疗效不佳,是造成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的原因之一。

小儿遗传与代谢性疾病48.染色体病:染色体病是染色体遗传病的简称。

主要是因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的数目或形态、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

通常分为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两大类。

49.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疾病累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抑制甲状腺素缺乏,或是由于甲状腺素受体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

按病变涉及的位置可分为:①原发性甲低,是由于甲状腺本身疾病所致,②继发性甲低,其病变位于垂体或下丘脑、又称为中枢性甲低,多数与其他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缺陷同时存在。

50.苯丙酮尿症(PKU):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cs; PKU)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

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罗伯逊易位:仅发生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相互易位,其额外的21号染色体长臂易位到另一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上。

最常见为D/G易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