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劝谏的艺术复习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难点,解释其意义。
(3)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态度,了解古代帝王接受忠言的典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邹忌讽谏技巧的高超和齐王纳谏的诚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难点。
(3)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解释。
(2)邹忌讽谏技巧的高超和齐王纳谏的诚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难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态度,探讨邹忌如何巧妙地提出建议,以及齐王如何真诚地接受忠言。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重点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解释。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练习题答案:分析学生练习题的答案,评估学生对邹忌讽谏艺术和齐王纳谏态度的认识。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古代帝王的故事,引导学生置身于古代文化氛围,增强学习兴趣。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人的劝说艺术

群文阅读《古人的劝说艺术》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默读五篇选文,体会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领略文言文的言语智慧,学会有效地进行劝说。
教学重难点:体会古人的劝说艺术,学会劝说他人。
教学准备:阅读材料、阅读卡、PPT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一段劝说视频,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揭示群文课题:《古人的劝说艺术》二、随心所读《远公讲论》。
1、借助工具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出示阅读提示:快速默读《远公讲论》,借助注释读懂内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故事?故事中是谁劝说谁?为什么而劝?怎样劝说?结果怎样?勾画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快速默读选文,思考、批注。
4、学生交流汇报。
5、远公为什么能成功劝说?引导学生回答:巧妙设喻。
6、归纳小结学生方法:读—悟—勾—议三、随心畅读:1、出示阅读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可以是默读、浏览、选读、跳读)文章《优旃反语谏秦皇》《少孺子智劝吴王》《孙权劝学》《晏子谏杀烛邹》,然后选取一篇你最感兴趣的文章细细品读,想一想故事中是谁劝说谁?为什么而劝?怎样劝说?结果怎样?勾画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在旁边作批注。
(2)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合作完成阅读卡,准备全班交流。
2、学生自由默读文章,勾画相关语句,与小组同学作交流,并完成阅读卡:3、各组派代表交流阅读收获。
四、快乐分享:1、这几个故事中主人公能把对方劝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你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你认为如何劝说才有效?五、学以致用(妙笔生花)1、列举一个事例:爸爸经常教育小东不要和人攀比,要勤俭节约。
可是有一天,爸爸带小东去餐馆陪客人吃饭,却不打算将剩菜打包带走。
小东发问,爸爸却说这多没面子。
假如你是小东,该如何来劝说爸爸?2、学生练习写一写,再交流。
六、总结谈话、推荐阅读。
劝谏艺术简易版

应用写作:
你的好友不喜欢学习语文,尤 其不喜欢学习古诗文,请你运用以 上劝谏的方法,来劝说他(她)主 动学习古诗文。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 诏吏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 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 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 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 杀,寡人闻命矣 。”
良药不苦更利病,忠言顺耳最利行
——选修一 专题一·古人的劝谏艺术
比干:商纣王暴虐荒淫,比干强 谏三日不去。纣怒曰:“吾闻圣 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 干剖视其心;
伍子胥:“抉吾眼,县吴东门之 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回顾本专题中古人劝谏的 语言,并思考和总结他们都 采取了怎样的方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 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 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 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 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 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 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 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 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专题一 古人的劝谏艺术:
(1)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 (2)语言上尊重对方,赢得好感。 (3)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可以退为进。 (4)可推己及人,由小道理引出大道理。 (5)渲染一意孤行的严重后果。 (6)营造气氛,制造噱头,或出人意料,引起
对方的关注。 (7)前提条件是要充分了解你的游说对象。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课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课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课教案=============================发布时间:2010-12-0819:00哈113中赵琪教学目标:1、邹忌说服齐王的过程及劝说的方式;2、复习重点文言实词、句子;3、自编习题,积累一词多义。
一、导入二、解题抓住讽纳二字解析全文: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把握情节,复习重点词句翻译(一)邹忌是怎样讽谏齐王的?明确:邹忌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己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
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重点词句: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二)邹忌是怎样与徐公比美的?结果怎样?1、邹忌为什么要与徐公比美?重点词句:①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邹忌分别向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重点词句: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②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邹忌与徐公比美的结果怎样?重点词句: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②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小结:邹忌由问视思,说明他是一个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盲目自喜,而是善于反思的智者,他由此事悟出了直言不易的道理。
邹忌善于设喻说理,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说明他是一个时时心系国家的贤臣。
(三)齐王纳谏后具体是怎样做的?效果如何?重点词句: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描写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
二、复习过程:1、导入复习课,明确复习内容。
2、自主复习,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意思(见上述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等并找出疑难。
3、质疑讨论。
4、老师释疑后学生再读。
5、检测巩固(口答、检测)。
6、总结评价。
三、附知识点梳理:一、重要的词语:1.实词:(1)孰视之(通“熟”,仔细)(2)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4)皆朝于齐(朝拜)(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2.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整数之外还有零数)(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通“熟”,仔细)3.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3)令初下,群臣进谏(下,名词作动词,下达)(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6)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4.多义词:(1)朝:A.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B.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C. 朝服衣冠(读zhāo,早晨)(2)孰:A.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B.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3)若: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B. 门庭若市(如,像)(4)方:A. 今齐地方千里(方圆、纵横)B. 有朋自远方来(地方)(《〈论语〉十二章》)(5)私:A. 莫不私王(偏爱)B.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私下)(《观刈麦》)(6)上:A. 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上等)B. 上书谏寡人者(送上)(7)于:A. 皆以美于徐公(比)B. 皆朝于齐(到)C.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8)之:A. 齐国之美丽者也(的)B.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代词,指徐公)C. 吾妻之美我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9)有:A. 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B. 欲有求于我也(与“无”相对)5. 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或空间的某一部分)(2)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今天的下一天)(3)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今义:表大致范围,方位词)(5)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6)能谤讥于市朝(古义:议论;今义:诽谤讥讽)6.重要句式(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劝说的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阅读---- 劝说的艺术教学目标:1、回顾邹忌劝谏经过,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2、对比阅读,进一步学习学习有条理的说话,体会劝说的艺术。
3、培养学生说话的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几天刚播的一部反贪大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个情节,反贪局长侯亮平劝说畏罪出逃的公安厅长祁同伟,面对逃犯的枪口,侯亮平毫不畏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虽然最终没能使祁同伟接受正义的审判,但却使他良心发现,以死谢罪。
这一情节不仅塑造了侯亮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更展现了他劝说的艺术魅力。
这节课我们借助《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探讨一下劝说的艺术。
板书:劝说的艺术。
二、释词解题。
请大家看课题,解释“讽”,抽生回答: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师强调:语言委婉是劝说的基本要求,暗示、比喻是劝说的基本方法。
三、出示目标,教师解读目标。
四、回顾“进谏”,解析“类比”。
让我们再度进入“进谏”现场。
(白板显示进谏的段落,邹忌向齐王进谏的过程),齐读,出示问题:1、邹忌的劝谏包含几层意思?在这个进谏的过程中,邹忌先说了什么?(在家里与徐公比美时受到蒙蔽的情况)接着说了什么?(说了齐王与自己相似的情况)最后说了什么?(得出了结论:王之蔽甚矣)。
请一位同学用一句通顺的话概括邹忌劝谏的思路,用上“先......接着......最后......”。
2、解析类比。
“比美”和“劝谏”什么关系呢?师引导学生分析类比说理的方法。
借助白板分析类比说理的特点、作用。
比美---------劝谏-------- 类比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妾(畏臣)(直言不易)朝廷之臣(畏王)(王之蔽甚矣)客(有求臣) (受蒙蔽)四境之内(求王)(家庭小事)(国家大事)以小见大易于理解乐于接受3、归纳劝谏的艺术性。
邹忌的劝谏是成功的 ,它不仅让齐王接受了谏言,并且马上广开言路,最终战胜于朝廷。
邹忌劝谏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学生边思考边交流,教师适时点播。
从条理、语言、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提示。
跟古人学点劝谏学生的艺术

跟古人学点劝谏学生的艺术人们常用“口若悬河”来形容很能说话,很会说话;用“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形容劝说的重要作用;用“舌如利刃”来比喻口才与劝说技巧的效果。
对于中小学教师,虽不用“巧舌如簧”,但,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如何能让学生接受我们的建议,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愉快接受我们的意见,对于心智还需完善的中小学生,还真需要许多沟通技巧和艺术。
古人早有劝说“刺头”的许多方式方法,我们不妨学习,借鉴,以期更好开展班级工作。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巧妙地用自己身边的例子讽喻齐王应该“纳谏”。
齐王在邹忌讲比美的过程中不自觉有了兴趣,很自然接受了建议,于是才有了“群臣吏民都前来进谏”。
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学生,许多教师选择批评、指正,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甚至体罚、打骂,很不接地气,殊不知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叛逆、抵触情绪很容易被激起,一味“教育”未必能取到预期效果,弄不好的“教训”甚至会让学生“破罐子破摔”。
然而,找到缘由,对症下药,能用各种生动活泼的身边事例春风化雨地“进谏”,效果可能会更好。
有句网络语: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把它改一下就是“你永远教不会一个不想学习的学生”。
兴趣、毅力需要目标,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难,许多学生面对困难逐渐产生畏惧情绪,对学习没了兴趣,以致从开始一点不懂到最后的完全放弃,当再回头努力想去补习,已跟不上,只能“空悲切”,最后自暴自弃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苦口婆心的讲道理能不能改变这个现实呢?比较难!不过,老师利用知识越来越受到社会尊敬,等等学生身边具体例子让学生感悟,从而重新树立新目标,特别是同班中“浪子回头”的例子。
也许会让他变成课堂的“参与者”。
小阚是一个因违纪回家反省一周的“旁观生”,因耽搁了几节课跟不上,渐渐自暴自弃,最后变得上课就趴着头假睡。
我没有说教、指责,而是录制了临班一个摔伤右胳膊用左手坚持做作业,和本班一个女生一边打吊瓶一边背书的两个小视频,让他自己静静的看,然后让他写感受。
孙权劝学复习教案

孙权劝学复习教案第一篇:孙权劝学复习教案复习教案四——《孙权劝学》复习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复习内容:一、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了解文意:1、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
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鲁肃大惊——结友三、课文研析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侧面描写)(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劝谏的艺术
全国第三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选文一:
七步诗
朝代:魏晋作者: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选文二:
鲁哀公问孔子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
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
”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选文三:
晏子劝谏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
”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
时景公烦于刑,有鬻踊者。
踊,刖者所用。
公问晏子曰:“子之居近市,知孰贵贱?”对曰:“踊贵履贱。
”公悟,为之省刑。
选文四:
少孺子智劝吴王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舍人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