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崛起面前 谢冕

合集下载

论朦胧诗(上)

论朦胧诗(上)

论“朦胧诗”(上)【概要】在这世纪之交,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愈加深入了。

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这一话题又在学界引起了一定的争论。

为了尽可能对“朦胧诗”作出公允的评价,本文试将其放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考察新诗潮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析出其作为人本主义英雄主义诗歌的精神实质,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论述过程中,本文力图做到穷理与资料的充分结合,以期获得学理上的周密与历史的真相相一致,从而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判。

【关键词】朦胧诗、新诗潮、人本主义、英雄主义“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新诗潮用来定义一类诗歌作品和理论所传达的一种共同思想倾向和思想潮流,是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而“朦胧诗”则是指属于这一思潮的一类诗歌作品,它侧重描述的是这类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

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是经由新诗潮而得以产生的,“朦胧诗”是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

因此,“朦胧诗”不应被看作是一个诗歌流派,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动而在文学上形成的一种思想潮流,一种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总要同旧的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胧诗”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就有了新诗潮诗歌运动,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 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

这一运动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对“文革”神本主义思想统治的胜利而告终,这个胜利也便是人本主义文学对“四人帮”文化专制的胜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而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

文章里的朦胧诗历史

文章里的朦胧诗历史

文章里的朦胧诗历史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伍明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诗人北岛的《回答》开篇两句,直到现在仍经常被引用。

同样的两句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而其实,“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才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本质意义。

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发出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了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朦胧诗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特征。

朦胧诗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然而,这在当时文坛却引起了争论。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的行文风格,既不同于孙绍振一贯擅长的锋芒毕露的雄辩,也异于徐敬亚作为一位亲历者对朦胧诗所作的系统而深入的论述,而是在总体上呈现为温和、从容的论述话语中,富有策略性地保持某种必要的批判力度。

针对当时保守评论者们对朦胧诗的种种批评和打压,谢冕在文中所作的回应,可谓有理、有据、有节、有力:“对于这些‘古怪 '的诗,有些评论者则沉不住气,便要急着出来加以‘引导 '。

有的则惶惶不安,以为诗歌出了乱子了。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习试题库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习试题库

28.王蒙的处女作是《青春万岁》,成名作是《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29.贯穿王蒙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创作主线是(少共精神)。

30.倪吾诚是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

31.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由《《失态的季节》、《恋爱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所组成。

32.(刘心武、《班主任》)的短篇小说《》被誉为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33.刘心武塑造的被称之为时代畸形儿的形象是(谢惠敏、宋宝琦)、()。

34.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35.被称之为擅长写“小巷文学”的作家是(陆文夫、),《美食家》中塑造了一位吃客(朱自冶)的形象。

36.在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的名字与(工业改革题材小说)密不可分,擅长塑造(开拓者家族)的形象。

37.开改革文学先河的作品是(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38.张洁进入文坛的开篇之作是《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39.新时期文坛上第一部反映工业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是(张洁、《沉重的翅膀)40.“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人到中年》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41.冯骥才从(神鞭)开始进行“文化小说”的创作。

42.馒头上的箩纹这一细节出自(张贤亮、《绿化树》43.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塑造了一个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人物(韩玄子)。

44.高晓声在新时期创作的第一篇引人注目的小说是《《漏斗户主》》,此后,他又发表了(“陈奂生系列小说”),并以编年的形式将作品陆续出版。

45.阿城的小说“三王”除《棋王》外,还有《《树王》、《孩子王》》。

46.王安忆的《》是寻根文学中的力作,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

47.王安忆展示一位女子与一座城市关系的长篇小说是《长恨歌》,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48.丙崽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韩少功.《爸爸爸》49.擅长设置叙事圈套的作家是(马原)。

50.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其(冷漠叙述、),如《现实一种》。

鲁人版-语文-高一-第10课《富有的是精神》作者谢冕人物简介

鲁人版-语文-高一-第10课《富有的是精神》作者谢冕人物简介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富有的是精神》作者谢冕人物简介谢冕:福建福州人,1932年生,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探索》杂志主编。

早年就读于福州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

1949年8月入伍,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诗歌中心成立后,谢冕被任命为该中心副主任,并就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新诗评论》主编,研究员。

谢冕参与了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北京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博士点,他也就成为该校第一位指导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导师。

自1981年起至2000年止,先后有十余届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在他的指导下毕业。

在此期间,谢冕还接受了指导国内外的高级进修生和高级访问学者的任务,先后达一百多人。

1989年起,谢冕在北大首创“批评家周末”,以学术沙龙的形式定期研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大或热点问题,坚持十年不辍。

谢冕是“二十世纪文学”理念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他先后主持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10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1卷),并主编了《中国百年文学经典文库》(10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等。

谢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新诗史和新诗理论的研究,特别专注于中国当代诗的理论批评。

1980年《光明日报》发表谢冕的论文《在新的崛起面前》,引发了关于新诗潮的广泛讨论,对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80年他筹办并主持了全国唯一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谢冕担任该刊主编至今。

谢冕的理论批评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关怀基础之上,他坚持社会历史批评的视点,倡导建设性的理论批评立场。

谢冕先后出版了《文学的绿色革命》、《中国现代诗人论》、《新世纪的太阳》、《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898:百年忧患》等专著十余种,另有散文随笔《世纪留言》、《流向远方的水》、《永远的校园》等多种。

三崛起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崛起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崛起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个崛起指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三篇为朦胧诗辩护的文章,具体指: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这三篇带有“崛起”字眼的文章,后来常被合称为“三个崛起”。

这三篇文章在1983年至 1984 年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被看作是有代表性的错误理论而受到严厉警告。

最后,这场历时五年的讨论以徐敬亚1984年3月5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检讨文章《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关于“崛起的诗群”的自我批评》而告终。

但“朦胧诗”的影响已迅速扩大,并确立了它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新时期诗坛由此出现了新诗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主要思想
第一、朦胧诗代表了由非我向自我、非人向人的回归的趋势。

第二、朦胧诗代表了回归艺术本身的趋势。

第三、提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呼声,公开亮出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题目1《檀香刑》的叙述者分别是()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A. 眉娘B. 钱乙C. 赵甲D. 孙丙题目2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题目3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题目4五四时期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文坛的女作家主要有陈衡哲、石评梅、冯沅君、谢冰莹和()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A. 庐隐B. 张爱玲C. 冰心D. 凌叔华题目5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题目6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题目790年代以后以女性的敏感去发掘和表现自身的情感或生存体验,凸显出强烈的“个人化写作”的色彩的女作家主要有徐小斌,以及卫慧、棉棉、周洁茹、魏微和()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A. 海男B. 林白C. 徐坤D. 陈染题目8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题目9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

选择一项:A. 《与往事干杯》B. 《无处告别》C. 《嘴唇里的阳光》D. 《私人生活》题目10王安忆以南昌、陈卓然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为主要人物的成长小说是()。

选择一项:A. 《启蒙时代》B. 《叔叔的故事》C. 《长恨歌》D. 《乌托邦诗篇》题目1120世纪60年代初在京剧现代戏勃兴中出现的优秀剧目主要有()等。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pptx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pptx

I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ABC)等。 A.李季的《杨高传》 B.臧克家的《李大钊》 C.田间的《赶车传》 D.郭小川的《望星空》 20世纪60年代初在京剧现代戏勃兴中出现的优秀剧目主要有(ABD)等。 A.《红灯记》 B.《智取威虎山》 C.《沙家浜》 D.《奇袭白虎团》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缅怀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ABe)等。 A.《芙蓉镇》 B.《古船》 C.《白鹿原》
B.《红色娘子军》 C.《沙家浜》 D.《智取威虎山》 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红色娘子军》和(八)。 A.《白毛女》 B.《红灯记》 C.《沙家浜》 D.《智取威虎山》 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八)。 A.《绝对信号》 B.《车站》 C.《正红旗下》 D.《野人》 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长诗是(B)。
2024春期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 题》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二)试题及答案
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在线形考
形考任务二
试题及答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4月;适用于2024春季学期国开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在线形考考试。
形考任务二 试题及答案
提醒:试题随机抽取!!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题库中抽取单项选择题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
A.食指 B.北岛 C.舒婷 D顾城 “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ABC)等。 A.束为 B.马烽 C.西戎 D孙犁 “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BCD)等。 A.《三里湾》 B.《林海雪原》 C.《红旗谱》
D.《红岩》 《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三(ABD)o A.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 B.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 C.抗战爆发后日本人的奴役 D.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 《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BCD)。 A.松二爷 B.王利发 C.常四爷 D.秦仲义 《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是(BCD)。 A.梁生宝 B.郭世富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A.《九级浪》B.《第二次握手》C.《波动》D.《火神交响曲》2.《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B.梁倩C.钟雨D.柳泉3.张贤亮有九部著名中篇小说的总标题是()。

A.《初吻》B.《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C.《绿化树》D.《男人的一半是女人》4.在80年代戏剧舞台上的荒诞派戏剧中,魏明伦的代表是()。

A.《车站》B.<等待戈多》C.《潘金莲》D.《屋外有热流》5.在冯骥才的市井民俗小说中,刻意表现民间文化中恶俗的小说是()。

A.邓拓B.吴南星C.吴晗D.廖沫沙8.预示着当代文学新走向的“三只报春的燕子”是()。

A.《曙光》B.《班主任》C.<伤痕》D.《哥德巴赫猜想》9.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A.陈凯歌的《黄土地》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D.郑洞天的《邻居》’10.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A.<爸爸爸》B.<诺日朗》C.<女女女》D.《归去来》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

12.茹志鹃的《百合花》几经周折,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

13《青春之歌》描写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分子中,还有追名逐利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的白莉苹,以及叛变革命的戴愉等。

14.1957年1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第一期就由于发表了流沙河的散文诗《草木篇》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5.“文革”中著名的“八个样板戏”是指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16.1957年,被列为审查对象的穆旦发表了他归国后的第一首诗作《葬歌》。

17《芙蓉镇》中的“运动根予”王秋赦的形象是古华对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的崛起面前
谢冕
新诗面临着挑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人们由鄙弃帮腔帮调的伪善的诗,进而不满足于内容平庸形式呆板的诗,诗集的印数在猛跌,诗人在苦闷。

与此同时,一些老诗人试图作出从内容到形式的新的突破,一批新诗人在崛起,他们不拘一格,大胆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某些表现方式,写出了一些“古怪”的诗篇。

越来越多的“背离”诗歌传统的迹象的出现,迫使我们作出切乎实际的判断和抉择。

我们不必为此不安,我们应当学会适应这一状况,并把它引向促进新诗健康发展的路上去。

当前这一状况,使我们想到五四时期的新诗运动。

当年,它的先驱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旧体诗词僵化的形式已不适应新生活的发展,他们发愤而起,终于打倒了旧诗。

他们的革命精神足为我们的楷模。

但他们的运动带有明显的片面性,这就是,在当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历史是不能割断的。

尽管旧诗已经失去了它的时代,但它对中国诗歌的潜在影响将继续下去,一概打倒是不对的。

事实已经证明:
旧体诗词也是不能消灭的。

但就“五四”新诗运动的主要潮流而言,他们的革命对象是旧诗,他们的武器是白话,而诗体的模式主要是西洋诗。

他们以引进外来形式为武器,批判地吸收外国诗歌的长处,而铸造出和传统的旧诗完全不同的新体诗。

他们具有蔑视“传统”而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的前辈诗人们,他们生活在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开放的艺术空气中,前进和创新就是一切。

他们要在诗的领域中扔去“旧的皮囊”而创造“新鲜的太阳”。

正是由于这种开创性的工作,在五四的最初十年里,出现了新诗历史上最初一次(似乎也是仅有的一次)多流派多风格的大繁荣。

尽管我们可以从当年的几个主要诗人(例如郭沫苦、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的作品中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影响,但是,他们主要的、更直接的借鉴是外国诗。

郭沫若不仅从泰戈尔、从海涅、从歌德、更从惠特曼那里得到诗的滋润,他自己承认惠特曼不仅给了他火山爆发式的情感的激发,而且也启示了他喷火的方
式。

郭沫若从惠特曼那里得到的,恐怕远较从屈原、李白那里得到的为多。

坚决扬弃那些僵死凝固的诗歌形式,向世界打开大门吸收一切有用的东西以帮助新诗的成长,这是五四新诗革命的成功经验。

可惜的是,当年的那种气氛,在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再出现过。

我们的新诗,六十年来不是走着越来越宽广的道路,而是走着越来越窄狭的道路。

三十年代有过关于大众化的讨论,四十年代有过关于民族化的讨论,五十年代有过关于向新民歌学习的讨论。

三次大讨论都不是鼓励诗歌走向宽阔的世界,而是在左的思想倾向的支配下,力图驱赶新诗离开这个世界。

尽管这些讨论曾经产生过局部的好的影响,例如三十年代国防诗歌给新诗带来了为现实服务的战斗传统,四十年代的讨论带来了新诗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气象等,但就总的方面来说,新诗在走向窄狭。

有趣的是,三次大的讨沦不约而同地都忽略了新诗学习外国诗的问题。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这是受我们对于新诗发展道路的片面主张支配的。

片面强调民族化群众化的结果,带来了文化借鉴上的排外倾向。

当我们强调民族化和群众化的时候,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把它们与维护传统的纯洁性联系在一起。

凡是不同于此的主张,一概斥之为背离传统。

我们以为是传统的东西,往往是凝固的、不变的、僵死的,同时又是与外界隔裂而自足自立的。

其实,传统不是散发着霉气的
古董,传统在活泼泼地发展着。

我国诗歌传统源流很久: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诗的骄傲。

正是由于不断的吸收和不断的演变,我们才有了这样一个丰富而壮丽的诗传统。

同时,一个民族诗歌传统的形成,并不单靠本民族素有的材料,同时要广泛吸收外民族的营养,并使之溶入自己的传统中去。

要是我们把诗的传统看作河流,它的源头,也许只是一湾浅水。

在它经过的地方,有无数的支流汇入,这支流,包括着外来诗歌的影响。

郭沫若无疑是中国诗歌之河的一个支流,但郭沫若却是溶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外国诗歌的优秀素质而成为支流的。

艾青所受的教育和影响恐怕更是“洋”化的,但艾青却属于中国诗歌伟大传统的一部分。

在刚刚告别的那个诗的暗夜里,我们的诗也和世界隔绝了。

我们不了解世界诗歌的状况。

在重获解放的今天、人们理所当然地要求新诗恢复它与世界诗歌的联系,以求获得更多的营养发展自己。

因此有一大批诗人(其中更多的是青年人),开始在更广泛的道路上探索——特别是寻求诗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的适当方式。

他们是新的探索者。

这情况之所以让人兴奋,因为在某些方面它的气氛与“五四”当年的气氛酷似。

它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也带来了令人瞠目的“怪”现象。

的确,有的诗写得很朦胧,有的诗有过多的哀愁(不仅是淡淡的),有的诗有不无偏颇的激愤,有的诗则让人不懂。

总之,对于习惯了新诗“传统”
模样的人,当前这些虽然为数不算太多的诗,是“古怪”的。

于是,对于这些“古怪” 的诗,有些评论者则沉不住气,便要急着出来加以“引导”。

有的则惶惶不安,以为诗歌出了乱子了。

这些人也许是好心的。

但我却主张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

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而每次的粗暴干涉都有着堂而皇之的口实),我们又有太多的把不同风格、不向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诗歌视为异端、判为毒草而把它们斩尽杀绝的教训。

而那样她的结果,则是中国诗歌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过
“五四”那种自由的、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

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我们读得不很懂的诗,未必就是坏诗。

我也是不赞成诗不让人懂的,但我主张应当允许有一部分诗让人谈不太懂。

世界是多样的,艺术世界更是复杂的。

即使是不好的艺术,也应当允许探索,何况“古怪”并不一定就不好。

对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旧诗,新诗就是“古怪”的;对于黄遵宪,胡适就是“古怪”的;对于郭沫若,李季就是“古怪”的。

当年郭沫若的《天狗》、《晨安》、《凤凰涅槃》的出现,对于神韵妙悟的主张者们,不啻是青面獠牙的妖物,但对如今的读者,它却是可以理解的平和之物了。

接受挑战吧,新诗。

也许它被一些“怪”东西扰乱了平静,但一潭死水并不是发展,有风,有浪,有骚动,才是运动的正常规律。

当前的诗歌形势是非常合理的。

鉴于历史的教训,适当容忍和宽宏,我以为是有利于新诗的发展的。

(原载一九八0年五月七日《光明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