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的尴尬

合集下载

教授要撤《出师表》港报:连司马昭都不如

教授要撤《出师表》港报:连司马昭都不如

教授要撤《出师表》港报:连司马昭都不如中新网4月28日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话起了前半句,读者多半就不由自主地接出下半句来。

没错,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中学生,一直都有背诵这篇《前出师表》,字里行间流露着诸葛亮一片苦心的《前出师表》。

香港文汇报报道,近日,中国内地西安市委党校的一位教授胡觉照,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并以华歆的《止战疏》取而代之。

他的看法是:《出师表》文中所传达的“愚忠”思想,不利于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去形成符合科学的军事观。

该报认为,这篇《前出师表》作于蜀国后主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

时间往前倒回四年,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病逝,临终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魏文帝)的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

若我的孩子刘禅还能辅佐,你就辅佐他;若是他终究不成器,那么就取而代之吧。

”诸葛亮听了大哭,向刘备保证他一定会尽心辅佐刘禅。

刘备死后,这一年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着手平定以成都为都城的蜀国后方。

之前,刘备东伐时,南中受东吴策动而叛乱,威胁蜀汉后庭。

诸葛亮派使节与东吴恢复了邦交,切断南中的外援。

又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

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

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次战争中。

平叛结束后,诸葛亮把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

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蜀国大局已定,诸葛亮不忘他年轻时在南阳卧龙岗上与刘备讲过的《隆中对》,那是诸葛亮流传后世的另一名篇,文中说:“将军是汉室的后裔,天下人又都敬仰您的信义,许多英雄人物都被招揽到旗下,思贤若渴。

如果您能占据荆州和益州,坚守住高山险隘,西边与戎族交好,南边让夷越族臣服,东边结好孙权,又把内政做好;天下时机一到,则命一上将率领荆州的大军进攻宛城、洛阳,您自己亲身率益州兵马攻出秦川,到时候百姓谁会不挑着粮食和水来迎接您呢?诚如是,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为什么有人说《后出师表》的作者不是诸葛亮?

为什么有人说《后出师表》的作者不是诸葛亮?

为什么有人说《后出师表》的作者不是诸葛亮?《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默记》中,是《出师表》(《前出师表》)的姊妹篇。

文曰:“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关于《后出师表》的作者是否是诸葛亮本人,史学界多有争议。

此表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

然而,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

因此,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

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和表中的言辞恳切来看,《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

”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做至于原因如下:一、文风不太符合诸葛亮的习惯。

诸葛亮的行文特点是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古散文气息很重。

除了《前出师表》,《诫子书》等现存亮文亦可为例证,给人的感觉是文风自然,说理通畅。

《后出师表》却恰恰相反,此表气绥调低,与《前出师表》辞气迥异,有可能非出自一人之手。

诸葛亮写的《前出师表》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诸葛亮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

然而《后出师表》的语气写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说了很多理由。

且出现在《后出师表》之后的表文,如《公文上尚书》等,其文风与《前出师表》基本一致。

《后出师表》真伪考释

《后出师表》真伪考释

《后出师表》真伪考释
卿三祥
【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有学者对诸葛亮《后出师表》提出置疑.笔者提出几点意见:一、《后表》虽不载于《诸葛亮传》,但见于《诸葛恪传》;二、《后表》不是张俨、诸葛恪伪造;
三、《后表》用语与诸葛亮习惯用语符合;四、《后表》立意与诸葛亮行为一致.由此可知,《后表》是诸葛亮的作品.
【总页数】8页(P23-30)
【作者】卿三祥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6.2
【相关文献】
1.《后出师表》真伪之我见 [J], 赵熠
2.破解《后出师表》之谜 [J], 韩亚光
3.20世纪以来《后出师表》真伪论争述评 [J], 刘莉莉
4.成都武侯祠碑刻《出师表》真的有错别字吗?
——诸葛亮《出师表》两种流传版本的异文考释 [J], 王国巍
5.清刻本《辛丑销夏记》题跋考释──所著录《长江万里图》之真伪考辨 [J], 陶海林;马文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出师表》是千古伪文《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所作的三大证据

《后出师表》是千古伪文《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所作的三大证据

《后出师表》是千古伪文《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所作的三大证据前后《出师表》不仅是当年蜀汉伐魏的两篇战斗檄文,更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后出师表》并不是诸葛亮所做,而是后人在百无聊赖中,假托诸葛亮的名义伪造的一篇文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句千古名言,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用来形容忠臣赤子。

这句话出自《后出师表》,但却不是诸葛亮说的。

因为《后出师表〉本身就是假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后出师表》的风格与诸葛亮的其他文章截然不同。

我们知道,诸葛亮好口才,也写得一手好文章。

流传于后世的《出师表》《戒子书》《与孟达书》等都写得文采飞扬,但这个《后出师表》则写得平淡无奇。

从文法上看,诸葛亮的文章喜欢用“之”、“而”之类的连词,一个句式之中既有并列,又有转折,因而显得内容丰满,并且读起来朗明上口。

像《前出师表》中的开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

”这段话就是“亮体”的经典句式。

而《后出师表》一开篇则说: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三个判断句式放在一起,让我们看不出文章有丝毫的层次感。

这样的开篇,往好处说这叫开门见山,往坏处说,这叫连个铺垫都没有。

《后出师表》与诸葛亮的其他作品风格迥异。

从内容上看,《后出师表》就更离谱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诸葛亮一上来就对刘禅说:你爹早就考虑到汉贼势不两立,咱们又不能在西南一隅偏安,所以托付我来主持讨贼兴汉的大业。

你爹是个明白人,他知道以我的能力和水平,如果咱们真的和曹魏打起仗来也占不了什么便宜。

但是现在不去北伐,肯定是要亡国的。

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去进攻曹魏。

我们知道,不管《前出师表》还是《后出师表》,都是诸葛亮上报给后主的一篇开战出兵的请示,是鼓舞士气的战斗檄文。

《后出师表》综合阅读及答案

《后出师表》综合阅读及答案

《后出师表》阅读综合原文阅读:后出师表【作者】诸葛亮【朝代】魏晋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思考题:一.基础题,翻译文章第一自然段。

初中议论文作文:诸葛亮出师表

初中议论文作文: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亮出师表《后出师表》是很精彩是很好的,特别是诸葛亮无法理解的5个问题。

刘备的才能很好,谋臣也不错,可也没有平安顺利,都是在危难中磨练后挺过来了,才有一时的平定。

但现在陛下才能不如高帝,但都在梦想着有一种长策来取胜,安定天下,这是无法理解的。

无论什么时候,这种希望都只在梦中才会出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也是后来汉朝天下失败的原因,扶不起的阿斗,就算在有几个诸葛亮,也不会有用的。

就如同原文中的那样:“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而取胜,坐安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我们可以想想,先阅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来看,诸葛亮几乎是把阿斗以极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汉朝的发展都已经说得一清二楚,那些人可以亲近,该听那些人的忠言,该如何做,还举了例子,虽然这不一定能让汉朝复兴,但如果阿斗能够醒悟,汉朝也不会像后来那样衰败!可是阿斗正因为一直拥有着那种梦,让他永远都无法看懂出师表。

诸葛亮对于我们心中来说,一直都是治国之才。

而这样的人才我刚刚开始时都还有一些理解不了,为什么像他这样的人不去曹操那里去发挥才能,却要去蜀国这样又小,又弱的地方。

就算前期的他因为刘备先看重他,作为人情,开脱不开,但刘备死后,他完全可以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发展才能,因为阿斗是无法扶起来的,可他依然辅佐着他,甚至还写出了《出师表》。

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因为当初的刘备为了他三顾茅庐,已经是让他受宠若惊了,更何况后来刘备对他的重用,甚至死前托孤时说,如果阿斗不行的话,你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如何的信任啊!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对汉室忠心耿耿。

好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又好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完全是内心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汉室的兴隆,造就了乐不思蜀的阿斗,默默无闻的诸葛亮。

汉室的衰败,又造就了阿斗无可挽回的失败,又造就了诸葛亮的神话!再读《出师表》,让我们打开人生新的顿悟!。

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实有两份,一部流传千古一部埋藏千年

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实有两份,一部流传千古一部埋藏千年

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实有两份,⼀部流传千古⼀部埋藏千年诸葛亮⼀⽣最著名的作品是《出师表》,《出师表》分成前后两篇,前篇已成经典,⽏庸赘述,关于后篇的真伪却⼀直有争议。

《后出师表》在《三国志》⾥并没有记载,《诸葛亮集》⾥也没提。

裴松之注引此篇出⾃习凿齿《汉晋春秋》,⽽最原始的出处,则是吴⼈张俨的《默记》。

蜀汉丞相的上表,⾃家都没收录,却从⼀个吴⼈私撰的笔记⾥流传去,这不能不引起别⼈的疑问。

关于《后出师表》的真伪细节,历朝历代有许多学者做过辩证,各执⼀词,对⾥⾯⼏乎逐字逐句做过审视。

就我个⼈感觉,更倾向于是伪作。

《后出师表》的写作时间是建兴六年,也即公元228年,恰好是诸葛亮在第⼆次北伐之前所上,与前出师表相差正好⼀年。

第⼀次北伐虽然失败,但并⾮惨败,⽽是功败垂成。

对这次失败,诸葛亮⼼⾥懊恼是肯定的,但不⾄于颓丧成这样。

事实上,他根本没有⼀蹶不振,反⽽摩拳擦掌,积蓄⼒量准备再⼤⼲⼀场。

随后的第三、第四次北伐打得都不错。

如果是第五次北伐之前诸葛亮上这个表,情绪和史实就能对上了。

那时候的蜀汉连年征战,精疲⼒尽,损兵折将毫⽆战果,国内也有反对之声。

这个阶段的诸葛亮⼼⼒交瘁,流露出颓丧情绪并不奇怪。

⼆伐之前的诸葛亮,北伐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他不可能也不应该带有这样的情绪。

差⼀分没上重点线⽽已,何⾄于搞得跟连续复读五年似的。

尤其在《后出师表》中还有这么⼀句:“⾃⾂到汉中,中间期年⽿,然丧赵云、阳群、马⽟、阎芝、丁⽴、⽩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余⼈,突将、⽆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千余⼈。

此皆数⼗年之内所纠合四⽅之精锐,⾮⼀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也,当何以图敌?”“期年”就是⼀年,诸葛亮罗列的这份战损名单触⽬惊⼼:仅仅⼀年时间,从赵云以下的⾼级将领有⼋⼈,中层军官有七⼗多⼈,整整⼀⽀军队的建制没了。

可在这期间,诸葛亮⼀共只跟曹魏交锋了⼀次,⽽且除了马谡惨败街亭之外,并⽆败战记录,怎么会造成如此之⼤的损失?更何况赵云死于建兴七年,诸葛亮在建兴六年的《后出师表》⾥就拿出来说,未免太未⼘先知了。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是伪作吗?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是伪作吗?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是伪作吗?《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传世名篇,又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

《古文观止》也对此进行了收录,《三国演义》也是照抄不误,于是诵读的人就更多了,也更深入人心了。

《三国演义》中说《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向后主刘禅呈上的。

但是针对《后出师表》却有许多疑惑之处。

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收有《前出师表》,而没有《后出师表》,后者只是裴松之作注时,引《汉晋春秋》时附加进去的;而且又解释说。

“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连《诸葛武侯文集》中都没有,却由吴国做过大鸿胪的张俨记录下来,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陈寿是蜀国人,他收集孔明的事迹和文章应该是很齐备的,为什么连这么有名的《后出师表》都遗漏了呢?实在让人不敢相信。

更重要的是《后出师表》中所提到的阳群、马玉、丁立等这些人物在史书中根本就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后人怀疑它是一篇伪作。

从《后出师表》的内容分析,其意窘而辞繁。

因为文中充满了一片失败的气氛,简直像一个被逼到绝路上的人在垂死挣扎时所发出的哀鸣一般,同蜀国当时的形势完全不吻合。

我们试把此文的内容进行细致的推敲,就会发觉它不可能是出自诸葛亮的笔下。

此文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少人都曾引用过,他也被认为是诸葛亮一生忠贞,至死不逾的内心表白。

从表面来看,这与《前出师表》所表现出来的必胜决心和奋斗精神的格调是一致的,所以后人便对此很少有产生疑心的。

但是从整篇《后出师表》的内容来分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成了一句十分泄气的话,因为这是诸葛亮在二次北伐时写的,在出兵讨伐敌国前,全军的“气可鼓而不可泄”,出战前竟散布失败的议论,像文中的“故知臣讨贼,才弱敌强也”。

又如“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又如“丧赵云”一段,说军中已少了许多勇将,为什么还要着急北伐呢?以及“今民穷兵瘁而事不可息”,也就是说魏军大举进犯,为什么不停止征伐呢?从逻辑上思考这些话都是说不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出师表》的尴尬刘慧儒提起诸葛亮的《出师表》,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胡前后两篇。

白居易写过“前后出师遗表在”的诗句,苏轼也曾无区别地称“出师二表”。

然而,《后出师表》的真实性颇有争议。

陈寿在《三国志》中不惜笔墨全录《出师表》,却只字未提《后出师表》,在他编纂的《诸葛氏集》里,后者也付阙如。

《后出师表》得以传世,是由于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全文征引。

引文源于《汉晋春秋》,《汉晋春秋》又引自三国吴人张俨的《默记》。

不少人认为,既然“良史”陈寿未提,那么《后出师表》多半属后人伪托。

可是,翻检一下古文选本,《后出师表》第赫然在列,署的自然是诸葛大名。

显然,编书人、读书人都不愿相信,最能体现诸葛亮高风亮节我名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讹传为“尽瘁”),不是他本人的肺腑之言,竟乃出自赝文!《后出师表》到底是不是诸葛亮所作?裴松之征引时,想必心已存疑,故特说明原始出处,以撇清文责。

到了乾嘉考据盛行之时,袁枚跳出来斥之为伪作。

理由是,出师临征,当以气夺人,《后出师表》却先自怯馁,“上危主志,下懈军心”,此虽至愚不为,而况诸葛。

上世纪中叶,受过“科学主义”洗礼的傅斯年也称,《后出师表》“若果决而实忧疑,若奋发而实不振”,即使不算“败北主义”,也脱不掉悲观论之嫌,诸葛亮伐魏,志当必胜,必无漫作此等泄气话的道理。

在众多史论家眼里,《后出师表》之伪,凿凿已成定论。

《后出师表》若非诸葛亮所写,作者是谁?现成的答案是“好亮者”或“好事者”。

不过,“好事”也好,“好亮”也罢,作伪者既然意在乱真,理当尽量仿效《隆中对》、《出师表》等作品才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隆中对》的诸葛亮英气勃发,指点江山,犹胜券在握;《出师表》虽内敛沉潜,但必胜之心,溢于言表。

《后出师表》不仅绝口不言取胜,行文也不似前者气壮而语畅,倒像是恐人不信而回环往复、申之不已。

后人对照二表发出冰炭两途之叹。

《出师表》曾明确提到伐魏的目的,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做了类似军令状的承诺。

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后出师表》一面竭力主张出师,一面却又间接承认胜算不大。

如此低调悲观,若出自“好亮者”之手,则正如袁枚所说,乃欲誉之而适以毁之。

“好亮”而不去大书诸葛亮踏平秦陇、饮马河洛的雄心,竟让他以“何能必胜”之类的话塞责,于理于情都不合。

若说“好事者”意欲解构孔明用兵如神的神话,那么,尾段兵事难料云云,倒又像是伏笔,预先为诸葛亮出师无功开脱。

再说,一个一心想揭孔明智短的有闲文人,岂会想出“鞠躬尽力”的话来营构一个无怨无悔的忠臣形象?!反过来,想彰显诸葛亮高义的人,完全没必要拐弯子贬低他的军事才能,暗示他无胜算而轻启战端,侥幸以逞。

一连串的疑问,一连串的尴尬,还是回到文本。

通览《后出师表》,全文都在为出师辩护,篇首强调先帝遗命,中间列举当战的理由,结尾申明已志。

先说刘备遗命。

三分割据,蜀国最小也最弱,没有并吞魏吴的实力,不过倚仗天险,也暂无被害人灭之虞。

刘备死后,似应休养生息,徐图大业。

表中提出伐魏,并没有从战略上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只是笼统地归结于先帝遗命。

众所周知,刘备晚年对挺进中原兴趣缺缺,临终嘱托也算不上什么伐魏的“既定方针”。

虽说《隆中对》拟以荆益两州之兵分取宛洛和秦川,但荆州失守,这一计划实已告吹。

刘备从称帝到去世,除了临终嘱托,史书里找不到他谋图霸业的只言片语。

关羽死后,赵云曾劝阻他伐吴、提醒他“国贼是曹操”,他也听不进去。

由此推知,托孤是“终定大事”云云,更多是人之将死时的泛泛之语,当不得真。

仔细推敲一下刘备的苦心安排,不难看出,他真正放心不下的不是尚未收复的汉家天下,而是怎么保住蜀中的小朝廷。

刘备的心思,诸葛亮不会不明白,可表中却口口声声把伐魏说成无可辩驳的先帝遗命,相当耐人寻味。

退一步讲,就算刘备伐魏方能瞑目,那诸葛亮也应该在执行遗命是视实际情况而动,因为对一个政治家来说,国家利益远比君主一时的意志重要。

古代之所以设谏议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当君主意志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能有人站出来犯颜直谏,劝君主放弃自己的主张。

臣下出于国家利益违拗上意,正是更高意义上的忠君表现。

将在外,君命还有所不受呢,况且刘备已死、其遗嘱并没说非要伐魏不可。

事实上,后人批评诸葛亮伐魏失策,没有以他不得已行君命而为之辩解。

《蜀记》就曾写到,谈论者每每指责他“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

人们不批评刘备,是因为,即使他有伐魏的遗命,也不会强求别人罔顾国家利益而盲从。

战与不战,最终当由执事者审时度势后做出抉择。

《后出师表》把伐魏作为先帝遗命,又理所当然地把这一遗命定为国策,无形之中放弃了对这一干系重大的战略决策的审视与考量,同时也就撇开了当事人自己的责任。

这种做法,与人们印象中思维缜密、谨慎负责的诸葛亮形象不相符。

再看文中提出的出师理由。

一共六条,归结起来有三点:一、不战不能得天下,反会使敌人坐大;二、吃败仗没关系,不能指望一战而定;三、蜀国地小人寡,拖不起。

这三点,说白了就是:非战不可,败了也得战,得速战。

这里,作者要传递的信息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一个字——打。

但措辞委婉,不正面言战,仅间接说,不打则是“臣之未解”。

至于论证,却出奇的薄弱,比类引喻,也不很恰当。

乍看之下颇有些道理,细究起来,或多或少都成问题。

首先,坐得天下并非不可能,周文王就是修德怀远奠定周朝基业的。

至于其弟武王后来伐纣则是“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叛”,不仅没遇到抵抗,反受商民箪食壶浆的欢迎呢。

说使敌人坐大云云,与当时实情也不合。

天下三分,魏据泰半,不“坐”已最强,再“坐”也大不到哪里去。

其次,一战而定天下自然不现实,但蜀国资源少,没资本长年以战事奉陪强邻,尤其吃不起败仗——不仅物力人力赔不起,心理上也输不起。

蜀人历来闭关自守,对出蜀道攻掠外域素无兴趣。

倘有利可图,倒也罢了;如果长途跋涉仅只伤财送命,自然无法接受。

这也是为什么失街亭后“议者谓为非计”的原因。

第三,蜀国地小人寡,更要恤兵惜物,不打无把握之战,不能效法曹操屡败屡战。

当年曹操败而转胜,不能因而期待出在伐魏同样会先失利面后赢。

另外,说驻军与行军劳费相等,从而得出守不如攻的结论,更是有违常识。

蜀魏交兵,出入蜀道劳费甚巨。

我们知道,出祁山一次次修栈道,运辎重粮草,进军退军,大大损耗了蜀国的元气。

至于攻与守的得失,兵法讲“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攻方兵力当然得强,否则就会陷入胶着状态,进退两难。

如果采取防御措施,守在万夫莫开的关隘,以逸待劳,劳费必会少得多。

凭借一隅之地,与强敌是完全打得起消耗战的。

六条出兵的理由,不可谓不多,竟没有一条说得通。

作者既然主战,至少应该回答为什么危后必安、为什么攻优于守这两个最根本的问题,而他却只是虚晃一枪。

行文貌似翔实谨严,实则疏阔草率,不比诸葛亮的风格。

文章最后说,世事难料,成败利钝无法逆睹,所确知者,唯有自己“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总之,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种与命运对着干的精神,“不自惜”的自我砥砺,若限于个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诚然令人钦佩。

但兵者凶器也,事关立国之本和民众的安危生死,一已“死而后已”关系不大,问题是,战争的魔盒一打开,就会有千千万万人跟着殉葬,即使是正义战争,没有必胜的把握硬打,也是不明智的,至少是不负责任的。

可见,伐魏与否绝非诸葛亮一已之私事,它关系到百姓的身家性命,需要通盘考虑、理智抉择。

一篇《后出师表》,作为论证是否应当伐魏之作,雄辩是雄辩,然缺少思辨力度和内在逻辑,能服人之口,却不能服人之心。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从头到尾都不像出自诸葛亮之手。

假若当年陈寿看到此表,想必也会视为伪作。

可是为什么偏偏这篇文章,总令历代文人志士一咏三叹、赞赏不已呢?平心而论,《后出师表》虽论理不足,但在那低调而沉潜的执著之中弥漫着一股悲情,极具感染力。

人们推重此文的原因,除了其美学价值外,主要是闪耀在字里行间为报知遇之恩奉献一切的人格精神。

问题是,这篇不像诸葛亮所写的文章倾心何以千百年间无数读者坚信真实呢?这不能不说是个谜。

或许《后出师表》的含糊其辞,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难言的尴尬处境,与读者的模糊印象正好契合。

说诸葛亮处境尴尬,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刘备临终托孤,寄望他“终定大事”,孔明“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一心扑在复兴汉室的大业上,义无反顾,并无半点困惑和疑虑,何尴尬之有?倘若把诸葛亮出祁山伐魏仅仅看成是执行君命,未免过于简单了。

这里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刘备之死。

当然遗嘱也是君命,一样得执行,即使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也断不会把先君的遗愿置诸脑后。

问题是,刘备一死,诸葛亮不仅失去了与君主的所谓鱼水关系,而且有了生存危机。

阿斗即位,诸葛亮的顶头上司是个信馋好逸、了无责任心的弱智少年!虽说刘备责成皇子们父事诸葛亮,甚至还给他留下句“可自取”的活话,但两人都心照不宣:蜀国的第一把手不是诸葛亮,而是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又是封侯,又是开府治事,兼领州牧,事无巨细,都由他做主,似乎拥有从未有过的执政空间,可以大干一番了。

可他毕竟不是国君,头上永远悬着一把有达摩克利斯之剑。

按理,后主应该庆幸有这么一位尽忠尽职、两朝开济的老臣,没有理由自毁栋梁。

但刘禅和诸葛亮的矛盾是显见而不可调和的:前者贪图享乐,后者勤政敬业,可以说两者都达到了一种极致。

虽说这只是个人作风,不影响他们治国安民的共同心愿,但由于两人地位特殊,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迟早会引发决策上的龃龉和冲突。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生活态度的对立,不止于个人好恶,它势必导致民心的向背和朝中大臣的派系化。

诸葛亮建议后主“亲贤臣,远小人”,说明他非常担心后主身边形成一个“小人”的圈子。

面对这一隐忧,他除了建言,并不能做有效的防范。

以刘禅的角度看,“贤臣”都在诸葛亮一方,这些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他的“政敌”,如何亲近得?这位难免有失落感的君主只有被群`小捧丰,才会觉得满足、才能获取某种心理补偿。

在这一吊诡的格局里,诸葛亮越是忠勤受拥戴,后主就越不开心。

笼罩在诸葛亮道德和实权双重优势的阴影下,刘禅日子过得不舒坦也不踏实,心里无疑很窝火。

身在此境,若不能痛下决心改变自己,谁都会想办法改变现状的,何况是至高无上的一国之君!当然,刘禅初登基时才十七虚岁,很难有所作为,但他总有一天人亲政。

一旦大权在握,左右又有小人进馋蛊惑,诸葛亮处境之不妙,可想而知。

昏君之为昏君,不仅无德无能,往往还性情乖张,难免做些匪夷所思的事出来。

对这一点,谨慎如诸葛亮者,绝不会没有认识。

他的困境是,既要保全自己,又要维护昏君的地位和权威,一公一私,是为两难。

而他又不能舍身奉公:作为西蜀赖以立国的道德化身和精神支柱,诸葛亮舍身无异于毁国,求自安也就是保社稷。

忠臣自安,可以体现君主的正当性;身遭不测,则会凸显君主的昏庸和暴戾——这是诸葛亮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