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爱情观
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看爱情婚姻观的异同_冯秀林

冯秀林/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山西阳泉045200)。
Jan.2014Vol.30No.1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2014年1月第30卷第1期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素材。
婚姻作为爱情的升华同样也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话题。
在中西方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都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其所处时代的不同爱情婚姻观。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观的异同,可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爱情婚姻观。
一、中西方传统观念的不同引发爱情观之间的差异(一)中国传统爱情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虽然儒家思想中许多思想都促进了当时封建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它所包含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女有别等思想观念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男女之间情感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一名女子往往是深居闺中,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异性,并且在两性关系上所推崇的是“发乎情,止乎礼”的观念,这些观念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男女对爱情的追求。
这种影响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
例如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点绛唇》所写的那样:“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中“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少女对爱情的那种向往却又羞于表达的感觉完全表达出来了。
在元曲《西厢记》中也有体现,在《西厢记》中,深居闺中的大小姐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崔莺莺也只是将这份感情藏于心中不敢大胆表达出来,如果不是因为她的丫鬟红娘在一旁牵线搭桥,崔莺莺对张生的这份感情肯定也只能永藏于心。
并且,古代人们对爱的表达方式,也不像现代人这般大胆直白,他们对爱的表达比较委婉,例如李商隐在他《无题》里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中国人对爱情的描述

中国人对爱情的描述摘要:1.中国古代对爱情的描述2.中国现代对爱情的描述3.中国式爱情的特点正文:【1.中国古代对爱情的描述】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永恒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爱情被描绘得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内涵。
古代中国对爱情的描述,往往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被描述得缠绵悱恻、至死不渝,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爱情形象。
此外,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描绘爱情的佳作,如《长恨歌》中描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及《孔雀东南飞》中对焦仲卿与刘兰芝坚贞不屈的爱情的赞美。
【2.中国现代对爱情的描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代对爱情的描述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文学、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中,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和个人色彩。
现代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中,爱情被描绘得细腻入微、千回百转。
她的小说《色戒》描述了一段在战争背景下的爱恨情仇,展现了爱情在特殊时期的复杂性。
此外,电影《霸王别姬》中,程蝶衣与段小楼之间的爱情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现代中国爱情的代表之一。
【3.中国式爱情的特点】中国式爱情在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含蓄内敛:相较于西方的爱情表达方式,中国式爱情更注重含蓄和内敛,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义”。
(2)爱情与责任并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不仅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责任和承诺。
家庭观念在中国式爱情中占据重要地位。
(3)爱情与物质相互影响:在中国式爱情中,物质条件往往对爱情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真爱仍然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
总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爱情始终是中国人关注的焦点。
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止乎礼义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11期杜丽娘既追求自由,强调自我个性,渴望生生死死随人愿的爱情,也希望自己的婚姻合乎传统伦理道德,是一种『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想情感,具有双重性。
对《牡丹亭》的评价,最常见的说法,即这是一部“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浪漫主义杰作”。
应该说,这种评价有一定道理。
反对礼教《牡丹亭》最重要的出目《惊梦》《幽媾》《硬拷》,透露出的信息就是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杜丽娘从小接受传统伦理教育,从来没有接触过一位年轻异性,她在梦中敢于和陌生的男性私订终身,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在柳梦梅主动追求下,她半推半就成就个人心愿。
这里的“半推半就”,有两层内涵。
一层是杜丽娘个人情欲的自然表现,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方式。
她内心就想这么做,柳梦梅的主动追求切合了她的内心情感需求。
另一层是杜丽娘听从自我内心的声音,勇敢挣脱传统伦理道德、传统女教对她的束缚,实现个人情感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蜕变。
在《幽媾》一出里,杜丽娘的鬼魂主动私会柳梦梅,自荐枕席。
如果说做梦时杜丽娘还顾虑到传统伦理观念,第一次面对异性表现出羞涩、含蓄,那么,成为鬼魂后,杜丽娘完全不顾人间礼教、女教对她的限制,甚至编假话说自己是邻家女子以获取柳梦梅的信任,如此大胆、无畏,有策略,有计谋,如同换了一个人。
她要实现后花园寻梦,梦中人不见的遗憾和失落。
所以,她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和主动,而她的态度令柳梦梅感觉不真实,以为自己在做梦。
这突显出个人婚姻自主对于传统女性的重要性。
在《硬拷》一出里,柳梦梅、杜丽娘与杜宝发生激烈冲突,杜宝用拷打的方式让柳梦梅对王权臣服、认罪,用让杜丽娘离了柳梦梅才认她是自己女儿的方式,让杜丽娘对父权低头。
但柳梦梅与杜丽娘面对王权、父权的压制,不仅没有臣服,反而极力反抗,维护了他们追求情感自由的尊严,维护了婚姻自由的尊严。
所以说,《牡丹亭》是一部反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浪漫主义杰作。
发乎情与止乎礼同在

发乎情与止乎礼同在作者:吴荷荣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04期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朝代怎么更迭,在爱情婚姻观上,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理想始终贯穿在整个历史长廊中。
到了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这一理想就更突出地表现在人们的爱情理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上。
“情”与“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而封建礼教下的爱情和婚姻也往往是尖锐对立的,儒家的爱情理想就是要在尖锐对立中把“情”和“理”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
有着“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作品,在小说塑造的众多人物中,薛宝钗是举足轻重的一个。
宝钗一出场,第五回众人就这样评价她“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第八回又写道“寡言少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仅就这两回来看,寥寥数语,高度慨括出了宝钗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需要的性格特点。
金陵十二钗中,宝钗的品性是最为圆通豁达的,在贾府这样复杂的大坏境中,作为客居也能应付周全实在不易。
即便是在宝玉、黛玉、宝钗三者的关系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超人冷静也令人惊叹。
宝玉和黛玉的情意在贾府几乎人尽皆知,而处于同样对宝玉有意位置的宝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到了“冷”的程度。
外表看起来“冷”,但实质内里还是充满温情的,在青春和爱的悸动下,宝钗冷漠中也透露着温情,道是无情实有情!在第三十四回中,宝玉挨打后,黛玉的表现是“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心疼之情路人皆知,而宝钗则表现得低调且温情。
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将药递给袭人,见他不像先前,能睁开眼说话,心里宽慰不少,便又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这段描写中,连身在其中的宝玉都听出这话“大有深意”,更何况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呢?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在那个深受“礼”的熏陶的贵族少女心里,彼时彼地心中的温情决堤,奔涌而出。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一、本文概述《西厢记》作为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一直以来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该剧以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为蓝本,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
本文旨在探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即“发乎情,止乎礼义”,并分析这一主题如何在剧中得到深刻体现。
《西厢记》所展现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主题,不仅是对人性中情感与道德冲突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当时社会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命运的真实写照。
在剧中,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既体现了人性中对于真挚情感的追求,又展示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这种追求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压抑。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厢记》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西厢记》中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作为王实甫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了情感与礼义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情感表达是核心主题之一,通过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为真挚、深沉的情感。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起始于寺庙中的一次偶然相遇。
他们的初次相见,仿佛天造地设,两颗孤独的心在刹那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产生,既发乎自然,也发乎人性,它超越了社会等级、家庭背景的束缚,纯粹而真挚。
随着剧情的深入,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升温,从初次的羞涩、试探,到后来的深情厚意、难舍难分,这种情感的递进和变化,被王实甫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西厢记》并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纯真爱情的作品,它更是一部探讨情感与礼义之间关系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王实甫借用了儒家传统的礼义观念,对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们的爱情虽然纯真、深沉,但在面对社会礼义的束缚时,却不得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这种压力和考验,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环境,也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尽管如此,张生与崔莺莺并没有屈服于礼义的束缚,他们选择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爱情与命运的纠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分析

爱情与命运的纠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分析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一位重要的女性角色,以其深情、聪明、独立的形象而深受读者喜爱。
她与爱情之间的纠葛以及与命运的斗争,是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林黛玉形象的分析,探讨她与爱情、命运之间的关系。
林黛玉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上。
她自幼生活在贾府中,与贾宝玉形影不离。
她与贾宝玉的感情从童年时期开始逐渐升温,两人之间互相吸引,形成了深厚的感情纽带。
她对爱情的向往充满了浪漫和激情,对贾宝玉抱有的期待和依恋可见一斑。
然而,命运却对她的爱情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其次,林黛玉的形象与命运之间的纠葛也体现在她的命运安排上。
由于家族的势力斗争和贾府贵族化的压力,林黛玉被迫接受与宝玉结婚的命运安排。
然而,在她内心深处,她更希望宝玉能够选择其他女子作为妻子,而不是她自己。
她对命运的无奈和悲哀成为了《红楼梦》的一道难解之谜,也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人性关怀。
在命运的摆布下,林黛玉的爱情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磨难。
同时,林黛玉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与命运进行斗争。
她以其聪明才智和敏锐的触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并不仅仅由外界因素所决定。
在故事的发展中,她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不愿意成为被动的牺牲品。
尽管她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她的坚持和勇敢使她成为小说中最令人敬佩的女性之一。
此外,林黛玉的形象也反映了爱情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她对贾宝玉的爱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既希望与他共度一生,又不愿意为了自己的爱情去伤害其他人。
她内心深处对贾宝玉的追求是一种纠结和无奈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她的命运像一条绳索紧紧地束缚住她与爱情的纠葛,使她难以自拔。
综上所述,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与爱情和命运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她在爱情的纠葛中展示了自己深情的一面,同时也与命运进行坚决的斗争。
她的形象丰满而且深刻,不仅体现了一个女性的坚强和执着,还代表了每个人在爱情和命运面前的纷繁复杂。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赏析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林黛玉的形象特点1.聪明伶俐2.感情丰富3.独立自强三、焚稿断痴情的意义1.表达了林黛玉对爱情的绝望2.体现了林黛玉自尊自强的性格3.预示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四、赏析《林黛玉焚稿断痴情》1.情节安排2.人物刻画3.主题思想五、结论正文【引言】《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其中林黛玉这个角色更是深入人心。
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奈与悲哀。
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这个章节中,我们看到了林黛玉的勇敢与决绝,也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绝望。
【林黛玉的形象特点】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她的形象特点丰富多彩。
首先,林黛玉聪明伶俐,她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才情,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她都能驾轻就熟。
其次,林黛玉的感情丰富,她深爱着贾宝玉,这份感情深入骨髓,让她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最后,林黛玉有着独立自强的性格,她不屈服于命运,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追求。
【焚稿断痴情的意义】焚稿断痴情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它表达了林黛玉对爱情的绝望,体现了林黛玉自尊自强的性格,也预示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在这个情节中,林黛玉选择焚烧自己的诗稿,表示她已经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她不再寄希望于爱情,而是选择坚守自己的尊严和自尊。
【赏析《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这个章节,无论是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还是主题思想来看,都非常精彩。
首先,情节安排紧凑,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林黛玉焚稿的过程,让读者感受到了她的痛苦与决心。
其次,人物刻画生动,立体感强。
林黛玉的形象在这个章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她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
最后,主题思想深刻,发人深省。
这个章节表达了对爱情的反思,让人们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红楼梦中的爱情观

红楼梦中的爱情观在《红楼梦》中,爱情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以其细腻入微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心理分析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一系列爱情故事的表达,小说展现了多种不同角度的爱情观,包括婚姻的现实与理想、情感的喜怒哀乐等方面。
本文将以《红楼梦》中几对代表性的情侣为例,探讨其所体现的爱情观。
1. 贾宝玉与林黛玉《红楼梦》中最为著名的一对情侣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
他们的爱情被描绘得既浓烈又忧郁。
贾宝玉深爱黛玉,黛玉也对宝玉有着深深的情感。
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矛盾和纠葛,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感关系的深入观察。
尽管他们的爱情最终未能实现,却也成为小说中最为动人的故事之一。
2. 贾宝玉与薛宝钗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则更多地体现了家族与利益之间的矛盾。
他们的婚姻被视为两个大家族之间的联姻,是经济与社会地位的交换产物。
这种以利益为基础的婚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婚姻观念的现实,而非真正的爱情。
3. 薛蟠与尤三姐薛蟠与尤三姐的爱情描写呈现了青春年少时的浪漫与单纯。
尽管他们的关系并不被家人认可,但他们的爱情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幸福。
这种爱情观念强调了个体情感的真挚与自由,是对封建礼教束缚的一种反抗。
4. 薛蝌与贾迎春薛蝌与贾迎春的爱情是《红楼梦》中的小情小爱之一。
他们的关系被描绘得轻松愉快,没有太多世俗的束缚。
尽管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太多传奇的色彩,但却是小说中一抹明亮的色彩,给整部作品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通过这些不同的爱情描写,可以看出《红楼梦》中对于爱情观的多元观察。
既有现实的婚姻与利益的考量,也有真挚的情感与自由的追求。
这些表达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使作品更具时代特色。
在人们对于爱情的认识中,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得到了展示。
总结而言,《红楼梦》中的爱情观是多元而细腻的,以其对于爱情的深刻描写和对人性的独到洞察而令读者陶醉其中。
通过对不同情侣关系的刻画,小说展现了婚姻、亲情和友情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了封建礼教与自由追求之间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爱情观摘要: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恋往往被看作是违背封建礼教的叛逆之恋,故而两名男女主角也被冠以“封建的叛逆者”。
整篇红楼里,围绕着林黛玉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几乎都是对贾宝玉的爱。
这种视爱情为生命全部意义的爱情观,不仅局限了林黛玉的生活,更加局限了她的思想。
这使得林黛玉在渴望获得真爱的路途上不得不依附于旧道德,传统婚嫁中的“父母之命”时时刻刻萦绕在她的心头。
再者,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母系一族是名门望族,少时又从师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儒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林黛玉想要成为一个彻底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不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都是不允许的。
关键词:林黛玉、“发乎情,止乎礼义”、爱情观《红楼梦》中宝黛情爱生出的悲剧的浓雾“遍及华林”,在人类的声音和心灵中回环振荡。
我们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的爱情是清纯的,没有如薛宝钗般在爱情上附加自己的人生要求。
马斯洛认为,爱情是对他人个性的接受,对他人的尊重。
①林黛玉的爱情观颇具有这种现代意识。
在大观园中,独有林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因为以爱情为生命的性格使得黛玉接受了具有叛逆精神的宝玉的个性。
林妹妹的“爱一个人就接受他的全部”的爱情主张,让她获得了宝玉全部的爱情。
清朝的二知道人就特别认可林黛玉的爱情:“惟黛玉不阻其清兴,不望其成名,此宝玉所以引为知己也。
”②作为女人,绝不给爱人以人生压力的林黛玉无疑是男人们理想的人生伴侣。
但是她的清纯爱情最终却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一反中国传统文学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格局,因而在读者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巨大波澜。
长期以来,后人在追寻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时,逐渐形成了共识:作为一对叛逆的恋爱者,他们理所当然地遭到封建家庭的反对和阻挠。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认知还未及事情的实质层面。
朱光潜认为,“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己的受难负有责任”③。
看遍红楼,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对贾宝玉爱情的执着是充溢着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和意义。
这样一个视爱情为生命的人,是不可能做出任何有可能毁掉自己收获爱情的举动的,也就说,在当时男女婚配还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要途径的社会环境下,不讨得父母的欢喜,不得到长辈的认可,想要达到与自己喜欢的对象婚配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再者,林黛玉出身高贵,系名门书香之后,若要她做出什么违背礼教的疯狂举动,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我对林黛玉到底是不是封建礼教的反逆者持怀疑态度,并将立足①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M].许金声、刘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229.②一粟.红楼梦说梦〃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 (第1册) [C].北京:中华书局,1963:93.③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89.林黛玉的爱情观,提出我的几点拙见。
一、林黛玉的“发乎情”读过红楼的朋友都熟悉,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萌发于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在梨香院外遥闻大观园女伶演习《牡丹亭·惊梦》: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
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
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再听时,恰唱道:“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听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①这一段文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林黛玉第一次接受《牡丹亭》传奇的情感教育的过程。
正如脂砚斋在“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等句处,有一评云:“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恰极当极。
”曹雪芹连续运用《牡丹亭·惊梦》中的曲词,作为启迪林黛玉情爱心理的媒介,循序递进地将林黛玉的青春萌动写得丝丝入扣,步步深入。
②在《牡丹亭》中,从“惊梦”、“闹殇”、“游魂”、“幽媾”一系列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杜丽娘对情爱的追求一直是依照内心的强烈需求而行动的,她的爱情理想不仅包含着对两性之情的追求,还更加明确地抱着以现实婚姻作为爱情实现的最终目的渴望,因此她不惜恳求柳梦梅挖坟掘棺,使自己复活,从而最终走向现实婚姻的殿堂。
杜丽娘这种爱情实现的过程,清楚地展现出传统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文化内涵。
《诗大序》认为:“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③“发乎情”,是指符合人的自然情感;“止乎礼义”,则是指符合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
《释名》曰:“礼,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第二十三回.②谢雍君.<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9③郑玄注,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一.周南〃关雎.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272.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儒家宣扬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儒家对男女之情是一种不排斥,反而肯定的态度,是承认男女的情欲是人之自然本性,与天地万物一样是一种自然存在,只要合乎传统礼义的男女之情,都将之纳入合理而合法的范畴。
①这种崇尚道德礼义范畴内人欲的思想,到了宋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才被曲解成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与儒家最初的观念是相背离的。
因此,在《牡丹亭》中,“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情”②,固然是杜丽娘理想情爱的主要内涵,但却不是唯一的内涵。
在她的“理想情爱”的字典中,也包含着合乎伦理道德的夫妇之情。
也就是说,杜丽娘追求的正是这种“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想情爱。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推而得知,林黛玉作为心思敏感,情感细腻的封建贵族小姐,在细细聆听过《牡丹亭》这样一部描绘封建女性大胆追求爱情的作品后,情不自禁地从心底里激荡出一股思想的电流,成为她意识到“木石前盟”的催化剂,这也是合乎情理的。
我们再看“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几句曲词,以其“感慨缠绵”的魅力,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原本不大喜欢看戏文的林黛玉的芳心,使她不由自主地“止步侧耳细听”。
紧接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词曲,顿时令饱读诗书的林黛玉判断出《牡丹亭》非同一般戏文的韵致,深感到“戏上也有好文章”,并细细地“领略其中的趣味”——也就是杜丽娘所感受到的春光易逝,红颜易老的滋味。
“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则像电击了林黛玉的心灵一样,令她“不觉心神动摇”,因为这既使她领悟到青春的美好和短暂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更为杜丽娘获得爱情怦然心动,心向往之。
最后,“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更让林黛玉“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因为杜丽娘孤独的心境让林黛玉感同身受,使她不得不“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同时又激起内心中储藏的知识资源,品味“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以及《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曲文,从而对杜丽娘的伤春之情有了更为悠远的体会,“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杜丽娘由春景及人情,踏上了追求理想爱情的道路。
而原本就有着一颗极其敏感的心灵的林黛玉,在“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后,春天的自然景物便一次①如《荀子〃大略》云:“<国风>之好色也,传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
其诚可比于金石,其声可内于宗庙。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这些都是要求男女之间的情欲在行动上不违背礼义,不过分.②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诗文”卷三三,1153.又一次深切地感发她的情爱心理。
因此,在与杜丽娘感受的高度统一,以及自然景物时时的感发的情况下,林黛玉满腔的情感冲动以及对情爱理想的不悔追求便由此被激发了。
而这一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里,黛玉葬花并吟咏了一首琼枝碧玉般的《葬花吟》中再次得到证实。
《葬花吟》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和“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间,“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与“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得先”之间,显然是有着明晰可见的精神传递关系。
①借用瓦西列夫:“两性的心理差别早在儿童时期就萌露出来。
男孩子选择男性‘学习榜样’,女孩子则选择符合她们天赋的女性榜样。
”②的这一说法,可以充分解释为什么曹公会安排杜丽娘在《牡丹亭·惊梦》中的一番独白,来作为启迪林黛玉情爱心理的媒介,由此开始,并催化了黛玉对这种传统儒家持肯定态度的,合乎传统礼义的男女之情的向往与追求。
二、林黛玉的“止乎礼义”对于林黛玉形象地概论,红学界的多数声音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他们的依据大多数是从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追求上挖掘出的。
然而,我却有着不同于他们的看法——林黛玉并不是完全彻底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一点,我将从其出身教养,日常行为,处世态度以及如何对待贾宝玉等方面进行论述。
但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正确理解林黛玉封建淑女的形象,我将以薛宝钗作为参照系,供大家对比。
1、出身教养:林黛玉是当朝探花林如海与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
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出身于金陵四大家之冠的贾家,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
如此显赫的名门望族,必定家教严明,封建礼教严苛。
作为这样的贵族小姐,林黛玉必然从小受到封建礼教习俗的熏陶,不敢越雷池半步。
况且,林黛玉的家庭教师是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儒生,这样的老师,是断不能培养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的。
往往在大家口中,堪称为标准的封建淑女的薛宝钗,母系与父系分别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和薛家,而薛家,又是紫薇舍人皇商。
古代的封建社会,不论哪个朝代,社会的等级排列始终是士、农、工、商这样的顺序,尽管清朝①谢雍君.《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0②【保加利亚】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赵永穆等译. 102.入关后多尔衮颁布了提高商人地位的法令,但商人始终还是属于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