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手段当目的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观念

如何理解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观念

如何理解康德关于“⼈是⽬的”的观念作者俞吾⾦原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5期长期以来,理论界形成了⼀种定见,即康德视“⼈”为“⽬的”,⽽不是“⼿段”。

其实,这种流⾏的见解完全缺乏对康德著作的深⼊研究和细致领悟。

本⽂试图通过对康德⽂本的认真解读,恢复其相关观念的本真含义,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在1785年出版的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此书苗⼒⽥先⽣译为《道德形⽽上学原理》,李秋零先⽣译为《道德形⽽上学的奠基》)中,康德⽐较详尽地论述了这个主题。

深⼊的研究表明,康德从⼈的⾏动出发来阐述其“⼈是⽬的”的观点,⽽⼈的⾏动通常包含着以下两个不同的侧⾯:其⼀,⼈与物的关系。

康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存在者”(Wesen):⼀种是⽆理性的存在者,即“事物”(Sachen),它们不是依据我们的意志,⽽是依据⾃然的意志⽽存在的,因⽽它们只具有相对的价值,只能作为“⼿段”(Mittel);另⼀种是理性的存在者,即“⼈”(Personen),他们具有绝对的价值,他们的本性凸显为“⽬的本⾝”(Zwecke an sich selbst)。

康德随即写道:“Dies sind also nicht bloss subjective Zweck,deren Existenz,als Wirkung unserer Handlung,fuer uns einen Wert hat;sondern objective Zwecke,d. i. Dinge,deren Dasein an sich selbst Zweck ist,und zwar einen solchen,an dessen Statt kein anderer Zweck gesetzt warden kann,dem sie bloss als Mittel zu Diensten,weil ohne dieses überall gar nichts von absolutem Werte wuerde angetroffen warden.”[1]李秋零先⽣把这段话译为:“因此,这就不仅仅是其实存作为我们的⾏动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说具有⼀种价值的那些主观的⽬的,⽽是客观⽬的,亦即其存在⾃⾝就是⽬的的东西,⽽且是⼀种⽆法⽤任何其他⽬的来取代的⽬的,别的东西都应当仅仅作为⼿段来为它服务,因为若不然,就根本不能发现任何具有绝对价值的东西。

讽刺玩套路的经典语句

讽刺玩套路的经典语句

1.有些人玩套路那可真是一套一套的,就跟耍猴似的,把别人都当傻子呢。

比如说在谈生意的时候,明明自己占了大便宜,还装出一副吃亏的样子,这不是糊弄人嘛!2.玩套路的人啊,以为自己多聪明呢。

就像那只在陷阱旁边蹦跶的狐狸,还以为自己能把猎人都骗了。

就像有些商家搞促销,先把价格抬高再打折,当消费者看不出来啊?3.哼,那些玩套路的家伙,这心眼都用到歪地方去了。

你说在朋友之间,还玩那些小心思,跟谍战片里的特务似的,累不累啊?比如借钱的时候说马上还,结果拖了又拖。

4.套路玩得深,谁把谁当真。

有些人在感情里玩套路,就像在蛋糕上涂了一层烂泥,看着好像是个好东西,咬一口才知道多恶心。

比如说假装很深情,其实只是为了骗财骗色。

5.玩套路的,别以为别人都瞎。

这就跟在大太阳底下藏东西一样,能藏得住吗?就像有些网红,虚假宣传产品,把消费者当提款机。

6.哟,有些人那套路玩得,跟走迷宫似的,把别人绕得晕头转向。

在工作中,有人为了升职,背后搞小动作,排挤别人,这不是坏嘛!7.咱就说,玩套路的人是不是心里有毛病啊?明明可以坦诚相待,非要拐弯抹角的。

就像在一场比赛里,有人偷偷作弊,这对那些凭本事的人公平吗?8.那些个玩套路的,就像在黑暗里捣鬼的小鬼。

你看在网络上,有人用虚假信息骗点赞,这不是忽悠大众嘛!9.玩套路的人啊,真该醒醒了。

这就好比在大海里撒网,网眼太密了,到最后啥都捞不着。

就像有些人为了多拿点奖金,虚报业绩。

10.有些人玩套路玩得都上瘾了,这跟吸毒有啥区别?把周围的人都伤害了。

就像有些中介,故意隐瞒房子的问题,就为了多赚点中介费。

别把手段当目的

别把手段当目的

别把手段当目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分不清手段和目的,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

去年,我和公司的一位同事去十堰出差,在列车上这位同事先帮我泡了一碗方便面,我随手拿过列车上供乘客阅读的杂志轻松地压住了碗面盖子,而后这位同事也泡了一碗方便面,他选择用方便面里自带的塑料叉子将碗面盖子和碗沿夹住,一次、二次、三次……,他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但他却仍然坚持用叉子去夹住碗面盖子与碗沿。

最后,我制止了这位同事,并告诉他:压住碗面盖子才是最终的目的,用杂志压还是叉子夹只是实现压住盖子的一个手段而已,没有必要与和一个实现压住碗面盖子的手段较劲。

在生活中,像我这位同事一样将手段当成目的的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但这种手段与目的分不清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有害的。

在很多城市的市区,施工占道的现象屡见不鲜,仅仅一小段占道施工使道路变窄,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交通拥堵。

事实上,有些占道施工的项目并没有达到改善道路、疏导交通的目的,而只是化做相关部门政绩报告中“XX路段检修,道路更新施工XX米”的文字。

显然,道路施工只是一个手段,通过施工让交通更加顺畅、市民出行方便才是最终目的。

如果错将手段当目的,为了政绩而施工,只会给市民带来更大的困扰。

此外,这种将手段当目的的现象还有一些转化,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化形式就是分不清想要的和该要的。

例如,很多企业的老板是为了获得一个可以向他人炫耀的MBA学位证书,或是为了获得丰富的人脉资源去进修MBA课程,但他们并不没有意识到通过MBA课程的学习,获得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进而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企业运营管理能力是他们该要的。

其实,有时候想要的并不一定是该要的。

企业管理亦是如此。

在管理过程中,大到多元化发展战略、小到绩效考核制度,其背后所希望达成的目的必须清晰和准确,因为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手段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和调整,但如果错将某个手段当作最终目的,就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重大失误。

目前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海鑫钢铁集团,陷入经营困境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过于重视资本投资,把金融手段当成了目的,而未能从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出发,在多变的钢铁市场环境中审时度势,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而导致企业停产、陷入破产危机的严重后果。

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作者:刘璇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31期目的和手段,是反映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和客观之间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所谓目的,是主体依据外界情况和主观需要而提出的行动目标,即事先存在于主体头脑中实践之后的结果;所谓手段,是为达到目的,实现目的主体所用的工具、操作方式和方法等一切中介之总和。

本文结合企业基层管理中推行“工分制”绩效管理实务,进一步探究目的和手段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内在作用,以及如何合理运用此二者的关系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

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一)目的和手段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各自以其独立的形态存在着,目的就是目的,手段就是手段,界限不容混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目的是主观的,手段是客观的。

人们利用外界的规律、各种物质及其属性、他人的经验教训作为手段,将如何满足人的主观需要,实现主体目的转化为各种设想、意图,在对象性的活动中,通过客观手段将主观意图传导给外部加工对象,不断扬弃主观目的,改变手段的存在状态,以满足人们的主观需求。

2.目的必须服从自然界,而人们凭借手段,可以支配自然界。

人因自己的工具而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来说,他却是服从自然界的(注:转引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02页)。

3.目的是易逝的、暂时的,而手段是长久的。

作为一个具体的目的形态,一旦实现了,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它也就完结了,而作为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尤其是物质手段,在目的实现的过程中,虽然有所消耗,但它的消耗是缓慢的。

它总是和目的相分离而存在下来,保留下来。

(二)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提出目的和实现目的,依赖于一定的手段。

手段是提出能实现的目的的现实条件,又是保证目的得以实现的现实力量。

人的目的总是反映某种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需要,但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

在具备了一定手段的基础上,人们根据需要提出目的,为实现目的而奋斗;目的又推动、促使人们去创造新的手段;新的手段又引起新的需要,人们又提出新的目的。

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例子(一)

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例子(一)

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例子(一)为了利益不择手段1. 商业欺诈商业欺诈是为了获得非法利益的一种行为。

比如,代理商在销售产品时,夸大产品优点,隐瞒产品缺点,骗取消费者信任,并通过谎言获得非法利益。

2. 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是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取的行为。

比如,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后代留下难以弥补的后果。

3. 贪污受贿贪污受贿是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的非法交易。

比如,公务员在职务上利用职权为企业提供便利,企业支付好处费,公务员获取非法财物。

4. 黑色产业黑色产业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产业。

比如,毒品贩卖、走私贩卖等非法活动,破坏社会和谐,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

5. 投机倒把投机倒把是指利用市场波动获取利益的行为。

比如,股票“炒作”,通过传言和虚假消息抬高股价,然后快速出售,获取高额利润。

6. 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是企业为了排除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采用不正当手段,以获取利益。

比如,企业之间商业诽谤、恶性竞争等行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总结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在社会和个人利益上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建立信用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增强社会诚信意识,共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

7. 红利收割红利收割是指在特定时期获取不义之财的行为。

比如,在公司上市后,相关责任人为了获得高额股权红利,恶意操纵财务报表,欺骗投资者。

8. 掠夺资源掠夺资源是指为了获得资源的掌控权,采取恶意方式依附他人或侵犯他人的资源行为。

比如,企业通过良心组织合作,干扰竞争对手的经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9. 不履行诚信义务不履行诚信义务是指在经济活动中违反承诺和诚实信用原则。

比如,企业不遵守合同约定,恶意拖欠、拒绝履行,损害交易对方的利益。

10. 盗窃窃听盗窃窃听是指通过非正当途径获得他人信息,盗窃、窃取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行为。

比如,黑客攻击、网络监控、偷听谈话、偷拍等行为,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职场常用的害人手段

职场常用的害人手段

职场常用的害人手段职场中有许多害人手段,这些手段常常被一些不择手段的人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害人手段,希望大家能够提高警惕,避免成为这些手段的受害者。

1. 放言诽谤放言诽谤是一种常见的害人手段,通过散布谣言和恶意言论,诋毁他人的名誉和信誉。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被害者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还可能导致工作和人际关系的破裂。

在面对这种手段时,被害者应该保持冷静,及时澄清事实,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2. 挖坑陷害挖坑陷害是指刻意设下陷阱,让他人掉进去受到损害。

这种手段常常在工作中出现,例如故意隐瞒重要信息、安排他人承担自己的责任等。

被害者应该保持警惕,避免掉入陷阱,同时及时寻求帮助,在团队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减少被陷害的机会。

3. 恶意竞争恶意竞争是一种通过诋毁他人形象、损害他人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的行为。

在职场中,恶意竞争常常表现为对同事的揣测、指责和攻击,甚至故意破坏他人的工作成果。

被害者应该保持自信,展现自己的实力和才能,同时与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避免被恶意竞争所伤害。

4. 暗箱操作暗箱操作是指在背后偷偷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人利益。

这种手段常常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操控他人的利益和决策,让他人无法察觉。

被害者应该增强对权力的警惕,及时揭露和制止暗箱操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 资源垄断资源垄断是指某个人或某个团队独占了某种资源,不与他人分享,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这种手段常常表现为不公平的分配资源,让他人无法公平竞争。

被害者应该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寻求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同时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提高自己的资源获取渠道。

6. 调虎离山调虎离山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将对手从自己的领域中引开,使其失去竞争能力。

这种手段常常表现为对对手的攻击和诋毁,让其陷入困境,无法有效竞争。

被害者应该保持冷静,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及时调整策略,避免被调虎离山所影响。

对于玩心眼的人的忠告

对于玩心眼的人的忠告

对于玩心眼的人的忠告玩心眼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它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负面影响。

玩心眼的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

然而,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最终伤害自己。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给那些玩心眼的人一些建议和忠告,希望能够引导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走上正道。

我要告诉那些玩心眼的人,要始终保持诚实和正直。

玩心眼往往意味着欺骗和虚伪,但这种行为只会带来短暂的利益。

长远来看,诚实和正直才是取得信任和成功的关键。

不要试图通过玩心眼来获取利益,而是要通过努力、诚实和真诚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玩心眼的人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玩心眼往往伴随着对他人的伤害和欺骗,这种行为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原则。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权益。

不要试图通过玩心眼来占取他人的便宜,而是要以合作和共赢的心态与他人相处。

玩心眼的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玩心眼往往源于个人的贪婪和欲望,追求一己私利而不顾他人的利益。

然而,这种行为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玩心眼的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一种培养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玩心眼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和处境的理解,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然而,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我要告诉那些玩心眼的人,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玩心眼往往是一种自私和孤立的行为,它不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相反,与他人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我们应该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建立互信和互助的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遇和成功。

玩心眼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它不仅伤害他人,也会最终伤害自己。

作为一个玩心眼的人,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努力改正错误。

诚实、尊重、控制欲望、换位思考和与他人合作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准则。

别把手段当目的

别把手段当目的

别把「手段」当「目的」在求学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父母也经常会加以督促、要求。

我们都知道,考试、父母的要求,都只是一种「手段」(亦即「方法」),真正的目的是要达到好的学习成果、学得有用的知识。

但是,求学一、二十年间,许多人不知不觉陷入「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以为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父母。

于是学校有考试、父母有要求才念书,否则就荒废课业,甚至用作弊的方式来应付。

如今再来回想,想必每个人都很清楚「考试是手段、好的学习成果才是目的」,以及「读书是为自己,而不是为父母」的道理。

但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难道不是到处存在、屡见不鲜吗?以业务单位为例,公司提供相关的信息系统供业务人员使用,主管也会要求进电成交率、客户成交率、客户业绩成长率、客户等级分布状况…等指标。

信息系统、主管的要求都是手段,亦即帮助业务人员达成个人业绩目标的工具或方法;其真正目的,是要达到整体通路经营的稳健与业绩的提升。

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而利用各种方法把数字「做」得漂亮,看到数字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却只想掩饰、合理化,则不仅无法达到稳健经营、提升业绩的效果,反而可能隐藏问题,产生危害。

同样的道理,公司要求业务同仁拟定「客户拜访规划」,这也是一种手段、方法,其目的是训练业务同仁,养成系统化进行客户拜访工作的能力,并提高客户拜访的效率与质量。

但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只是应付了事、随便填写,却未用心思考客户的状况,仔细拟定切合客户的谈论主题,便无法达到实质的效果。

再以产品规划单位来讲,公司要求产品经理追求市占率扩大、维持合理毛利率…等。

这些要求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追求业绩、净利的成长。

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便容易产生偏颇,当主管要求注意毛利率的时候,自己却忽略了占有更大市场是业绩、获利成长的根源,形成只有「毛利率」提高,整体「净利」却不升反降;或是当主管要求冲刺市场占有率的时候,就忘了维持合理的毛利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把「手段」当「目的」
在求学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父母也经常会加以督促、要求。

我们都知道,考试、父母的要求,都只是一种「手段」(亦即「方法」),真正的目的是要达到好的学习成果、学得有用的知识。

但是,求学一、二十年间,许多人不知不觉陷入「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以为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父母。

于是学校有考试、父母有要求才念书,否则就荒废课业,甚至用作弊的方式来应付。

如今再来回想,想必每个人都很清楚「考试是手段、好的学习成果才是目的」,以及「读书是为自己,而不是为父母」的道理。

但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难道不是到处存在、屡见不鲜吗?
以业务单位为例,公司提供相关的信息系统供业务人员使用,主管也会要求进电成交率、客户成交率、客户业绩成长率、客户等级分布状况…等指标。

信息系统、主管的要求都是手段,亦即帮助业务人员达成个人业绩目标的工具或方法;其真正目的,是要达到整体通路经营的稳健与业绩的提升。

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而利用各种方法把数字「做」得漂亮,看到数字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却只想掩饰、合理化,则不仅无法达到稳健经营、提升业绩的效果,反而可能隐藏问题,产生危害。

同样的道理,公司要求业务同仁拟定「客户拜访规划」,这也是一种手段、方法,其目的是训练业务同仁,养成系统化进行客户拜访工作的能力,并提高客户拜访的效率与质量。

但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只是应付了事、随便填写,却未用心思考客户的状况,仔细拟定切合客户的谈论主题,便无法达到实质的效果。

再以产品规划单位来讲,公司要求产品经理追求市占率扩大、维持合理毛利率…等。

这些要求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追求业绩、净利的成长。

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便容易产生偏颇,当主管要求注意毛利率的时候,自己却忽略了占有更大市场是业绩、获利成长的根源,形成只有「毛利率」提高,整体「净利」却不升反降;或是当主管要求冲刺市场占有率的时候,就忘了维持合理的毛利率。

产品经理也必须利用各种管道营销产品,甚至采取促销手法。

这些做法同样是手段,其目的是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的特色而产生购买动机;或是对还在犹豫的客户,增强其购买意愿,而最终目的则是整体销售业绩的提升。

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只强调自己规划了多少种促销,或是在网站写了多少篇文章,却不问促销是否切中客户购买考虑上的关键点,或是网站内容的表达是否足以产生正面效果,那么,投入再多资源亦属枉然。

又如月报制度、职能衡量制度的实施,同样也是手段、方法。

月报制度的目的是要训练同仁整理、分析与计划的能力,同时达到主管辅导同仁、同仁共同分享的效果(详见「月报制度」的精神与目的、「月报制度」的执行要领、「月报制度」执行方式的省思与变通三篇文章);职能衡量制度则是让同仁了解自己的能力现况,据以了解未来的成长方向与努力空间,并且规划如何从工作中自我提升。

如果未能分辨手段与目的,认为准备月报数据是额外的工作负担,对于职能衡量窗体则随便填写、交差了事,便无法获得真正的效果。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还存在于许多细微之处,例如,沟通。

与他人沟通的目的,是要对方充分了解事情的精神与本质,使其准确判断该如何提供协助、配合;至于口头说明、发电子邮件等等,都只是手段、方法。

如果清楚认知目的所在,为了把事情做好,则在沟通的技巧、用语便会特别注意,也会有沟通的耐心;可是,却常有人误把手段当目的,以为「我已经说了」、「我已经发e-mail了」就表示达到了目的,却未注意对方是否掌握到事情的重点、是否确实配合,于是效果不彰、未能成事。

其实,无论是公司的各种运作制度与规定,或是主管平时的要求、指示,都只是手段、方法。

其最终目的在确保公司整体营运质量与绩效的提升,而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并且长期稳定成长与发展;同时,透过各种要求,也藉以达到训练员工,提升员工专业化能力的目的。

如果未能清楚地分辨手段与目的,而陷入应付了事的态度,表面上符合了规定、要求,但是却未产生真正的效果,业绩无法成长、个人能力也未能提升。

我们在职场上可以普遍看到,在一段时日之后,有些人的能力可以有显著的成长,但也有人在原地踏步,最后因为无法跟上组织成长脚步而被淘汰,产生这么大差异的关键之一,便在于是否能够随时清楚分辨何为手段、何为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