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是目的还是手段
如何理解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观念

如何理解康德关于“⼈是⽬的”的观念作者俞吾⾦原载《哲学动态》2011年第5期长期以来,理论界形成了⼀种定见,即康德视“⼈”为“⽬的”,⽽不是“⼿段”。
其实,这种流⾏的见解完全缺乏对康德著作的深⼊研究和细致领悟。
本⽂试图通过对康德⽂本的认真解读,恢复其相关观念的本真含义,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在1785年出版的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此书苗⼒⽥先⽣译为《道德形⽽上学原理》,李秋零先⽣译为《道德形⽽上学的奠基》)中,康德⽐较详尽地论述了这个主题。
深⼊的研究表明,康德从⼈的⾏动出发来阐述其“⼈是⽬的”的观点,⽽⼈的⾏动通常包含着以下两个不同的侧⾯:其⼀,⼈与物的关系。
康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存在者”(Wesen):⼀种是⽆理性的存在者,即“事物”(Sachen),它们不是依据我们的意志,⽽是依据⾃然的意志⽽存在的,因⽽它们只具有相对的价值,只能作为“⼿段”(Mittel);另⼀种是理性的存在者,即“⼈”(Personen),他们具有绝对的价值,他们的本性凸显为“⽬的本⾝”(Zwecke an sich selbst)。
康德随即写道:“Dies sind also nicht bloss subjective Zweck,deren Existenz,als Wirkung unserer Handlung,fuer uns einen Wert hat;sondern objective Zwecke,d. i. Dinge,deren Dasein an sich selbst Zweck ist,und zwar einen solchen,an dessen Statt kein anderer Zweck gesetzt warden kann,dem sie bloss als Mittel zu Diensten,weil ohne dieses überall gar nichts von absolutem Werte wuerde angetroffen warden.”[1]李秋零先⽣把这段话译为:“因此,这就不仅仅是其实存作为我们的⾏动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说具有⼀种价值的那些主观的⽬的,⽽是客观⽬的,亦即其存在⾃⾝就是⽬的的东西,⽽且是⼀种⽆法⽤任何其他⽬的来取代的⽬的,别的东西都应当仅仅作为⼿段来为它服务,因为若不然,就根本不能发现任何具有绝对价值的东西。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尤其活在当下的我们,见识了很多,而人的本质就是一切技术、文明的用武之地。
人也是一切组织的核心,只有人才有能力创造世间万物。
既然人是思想和行动的核心,那么他们的目的就是最重要的,因此应该用目的来指导行为方向,而不是以手段来实现目的。
当我们做某件事的时候,最主要的是明确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既能更快更有效达到目的,又能以最少的代价实现目标。
目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也把目的作为发展的核心,尽管企业可能采取多种手段,但最终都是为实现共性的目标,比如赚钱,提升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等等。
所以,当我们在施展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目的,不能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样是违反道德的。
因此,要记住,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毫无疑问,当今社会中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只要最终的目的是让全人类受益,人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不能因为手段的诱惑而失去了智慧与道德的把握。
另外,应该牢记,有目的的行为比无目的的行为更有价值,作为人类,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来驱动我们上进的进取精神,以及执行责任,
不断提升自己。
最后,要特别突出的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只有当我们把这个价值理念融入到我们的行为之中,我们才能实现人类对社会发展的期望,健康地成长,实现社会美好的未来。
下面能够体现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是

下面能够体现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是(1)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的。
(2)“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它离开人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原则,不是科学的命题。
人是目的又是手段,就其实际内容来说,是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人的社会价值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
(3)在社会生活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个人只有作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也就是充当他人和社会的手段的过程,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4)在剥削制度下,人的目的和手段是分离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人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片面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实质上是把自我当做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
这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最新资料

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目的与手段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两者的统一在当代中国获得了现实的含义。
我们国家在21世纪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妗?…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P19)这是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强调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指“每个人”,而且指“人民”,主体是“人民”。
为了人民,即意味着人民是目的;同时,人民是目的的实现又需要依靠人民,人民又表现为手段。
从哲学的角度看即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坚持以人为本。
目前我国“人是目的”的价值理念日益凸显,但若把以人为本简单地归结为“人是目的”却是片面的。
充分认识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对坚持以人为本具有重大意义。
一、最终目的与具体目的以人为本,从目的性上讲,包含着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但仅仅这样理解问题还远远不够。
例如人们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具体目的,片面地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也可以说是“为了人”。
因此,我们还应进一步追问,应以人的什么需求为根本目的或最终目的?人的最终目的与具体目的有什么关系?等等。
人的目的是指人在从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标和方向。
实践是具有一定目的的主体凭借手段改造客体以达到某种现实结果的活动。
实践是具体的,每一个具体的实践都有具体的目的,一个个具体实践目的之总和构成了人类整体实践的普遍目的也即根本目的。
人类的普遍目的具有终极的意义。
因此,可将人的目的分为具体目的和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就其本意来说具有无条件、绝对的含义。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终极目的是这样一种目的,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作为它的可能性的条件。
辩论赛辩词大全6篇

辩论赛辩词大全6篇辩论赛辩词大全 (1) [一辩对垒]正方一辩:大家好!人活着总要有个理由。
这个理由便是人要在一生中体验自我意义,提升自我价值,这便是人自我实现的定义。
今天谈人的自我实现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论述:第一,自我实现目标的选择和调整更多地蕴含在过程中。
人的目标不可能一成不变,人们要在生命中去调整这个目标。
我敢说在座很多人小时候都想当天文学家,对不对?可是有几个人现在还坚持这一理想呢?这不正是证明了人在人生的历程当中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吗?第二,人自我实现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更多地印证在过程中,是卑劣的骗术还是高尚的行为,是小人得志还是英雄圆梦。
没有对于手段的考察我们无从谈起人要体验的自我不是没有善恶判断的空壳。
人要提升的价值也不能脱离社会的精神。
第三,人自我实现感情的投入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中。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如果我们谈人的自我实现,却不谈人的情感问题,就有一点没有人性了对不对?如果在座各位能够允许我把美好的爱情、甜蜜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可爱的孩子也算作人自我实现必须考察的因素的话,那么在座各位您更多的是去哪里体验这种感情的呢?白头偕老的人生之路见证了永结同心的誓言。
第四,人自我实现潜能的发挥更多地在过程中得到证明。
在困难面前,人每一次坚强的努力,人每一滴坚强的汗水向世人证明了你的潜能。
不相信结果刻板的评判,不相信失败残酷的宣告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不可或缺的精神。
当然,今天我们谈人的自我实现,既要看过程也要看结果。
结果直观地告诉我们什么是输赢成败,体现了过程的完结。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探讨的是人的自我实现,那我们是不是更应当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是不是更应当看重人自我实现的行为手段,看重人自我实现的感情投入呢?我们是不是更应当采取一种看待一个自我实现者身上那真善美的精神的思路来理解这个问题呢?这便是我方今天判断人自我实现过程重于结果的基点。
走出输输赢赢的怪圈,直面成成败败的世界,永远不变的是人们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而永不褪色的是人自我实现的人性光芒。
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_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名言金句34

已完成项目概述(文字可以编辑)
项目1的标题
此处添加项目1的文字说明 此处添加项目1的文字说明
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 ——严遵(坚守原则正直行事)
01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 改变,许多时候,自 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 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 烟,不复记忆,其实 他们仍是潜在的。在 气质里,在谈吐上,
02
03
冯骥才:风可以吹走一张大的纸,却 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力量在 于不顺从。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稼说》
项目2的标题
此处添加项目2的文字说明 此处添加项目2的文字说明
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 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王小 波
项目2的标题
此处添加项目2的文字说明 此处添加项目2的文字说明
“道法自然”,这是中国人的本体 论,不是无神论,也不是简单的 不可知论,而是“不可知且不可 论论”,“敬鬼神而远之”。对“未 知”心存敬畏,,“六合之外,存 而不论”但对“不可知”不予讨论。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 轼(勉励 乐观 不囿于困境 把握时光)
从一个圆心向外能够画出多少半径,就有 多少种生活之道。——梭罗「适用于:生活 之道,多样人生等」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道 德经》
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
“逍遥游”,这是中国人的自由,既高且远,超越一切,“游刃有余”。
但愿所有的负担都将变成礼物, 所受的苦都能照亮未来的路。— —卢苏伟。
马哲辨析与解答

4、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的以哲学“形象与抽象的关系”来讲,人民是社会的群体形象,而英雄是其所在时代的群体意志抽象代表者,因此,英雄也是人民群众之一员——所不同的:只是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群体意志或意识”并率领了人民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而创造了历史……所以,不能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了历史”,而是“英雄代表人民创造了历史”才为真正的历史!!7、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中都是起作用的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
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
但是,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11、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错误。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
辨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同层次的真理,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答案要点:错误。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不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辨析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辨析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正确的理论对革命的行动有决定性作用。
答案要点:正确。
理论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从康德“人是目的”到马克思“人是目的与手段统一”对教育的影响

规律 却迫使 人们 意识到 , “ 任何 人都不 可能 独 自实 现
自己的 目的 , 他必 须把他 人 当作 自己生存 的条件 . 同 样, 他 自己也 是他人 达 到其 目的的手段 : 这 是一种 相 互关系, 在其 中 , 人人是 目的 , 人 人也是 手段 ” 。马 克
思 “ 以人为本 ”思 想标 志着人 学思想取 得历 史性 突
的. 而 不仅 仅 是手 段 ” 命题 , 使 人 们对 “ 人 是 什 么” 又 多 了一 份 有价 值 的参 考 。康德 尊 重人 类 生命 价 值 . 使人 从 “ 工具 ” 彻 底转 变为 “ 目的” 。这一命 题抨 击 中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7 9 7 4 ( 2 0 1 3 ) 0 2 -0 1 l 7 —0 3
人 类在 发展 中经 漫长历 史历 经原 始社 会 、奴 隶
是 什 么” 这一 问题 的争 议颇 多 。 当时古 希腊 的思想 在 哲 学界 最具 代表 , 其妙 处在 于主 张 以“ 人” 为 中心 , 而
一
此思 想鼓 吹神性 、 否定 人 的生存 价值 , 无数 大众受 迷
、
“ 人是 目的” 命题的提 出
惑而 忽视 自身价 值 。甘愿作 为 工具被 封建 贵族利 用
和压 迫 , 长期 忍 受 困苦 的非 人生 活 。直 至 1 3世 纪文
人类诞 生之 初 , 社 会 文明还 无从 谈起 。 面对 恶劣
着世 间万 物 , 神 或上帝 是 中心 , 而人是 工具 ” 的思 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人是目的,但这个目的要通过人自身的劳动、活动而实现。
人及其活动又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
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人是目的”和“人是手段”的关系问题,在这方面有两个人物的思想值得我们重视。
一个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
他说:“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绝不只是用作手段。
”另一个是英国早期经验论哲学家霍布斯提出的“人对人是狼”。
他从假想的“自然状态”入手,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都依据自然法或“利己心”为保存自身而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来排斥和消灭敌人,这就造成“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使得“人对人就像狼一样”一、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自从作为有自觉意识的动物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世界就一分为二:一方面是自然界,一方面是人类社会。
人是主体,自然界则成为客体和对象。
其一,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但是,自然界并不会自发地满足人,人的需要并不能由自然界提供现成的东西来满足。
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使其适合于自己的需要,才能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
这是人类生活不同于动物生活的根本特点。
所以,对于自然界而言,对于人自身的劳动实践而言,人是目的,这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人这个目的又是通过人自身的劳动、人自身的活动而实现的。
因此,人及其活动又是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
人是自身手段的目的,也是自身目的的手段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其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具有合理的结构。
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相渗透。
一方面,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创造的、承担的,都是人的关系,都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另一方面,一切人又都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脱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将不称其为人。
在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本人是目的,他人就一定是手段;他人是目的,本人就必然是手段。
因此,无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二、历史的演变过程原始社会的原始人类,由于没有职业分工和阶级分化,人人劳动,人人消费,每个人都是目和手段的统一。
每个氏族,每个部落也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产生以后,人们之间逐步由贫富差别发展为阶级分化,出现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抗的阶级。
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奴隶本身。
奴隶们承担着全部繁重的劳动和物质生产的任务,他们只是奴隶主的“会说话的工具”。
奴隶主们甚至把体格强健的奴隶训练为“角斗士”,把角斗士之间的拼杀作为娱乐活动。
奴隶既是奴隶主的劳动工具,也是奴隶主的娱乐工具。
在奴隶制社会,人作为目的和手段是彻底分裂的,奴隶主是纯粹的主人和目的,奴隶是纯粹的奴仆和工具。
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耕牛和农具,农民则完全不占有或很少占有,他们被迫租佃地主的土地以谋生。
封建社会的农民虽然没有根本改变“奴”的地位,但是有了“生”的权利,地主已经不能随便杀害农奴了。
农奴还可以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和自己所支配的时间与劳动产品,已经多少有点独立的人格,而不纯粹是地主的奴仆和工具了。
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逐步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商品交换的领域里,人与人之间实现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在商品交换的活动中,每个商品所有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作为卖者是手段,作为买者是目的。
因此,从表现来看,卖和买是统一的,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每一个商品交换者都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作为一个买者,他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为了买必须卖,卖是实现买的手段。
当卖者和买者,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无产者和资产者一旦离开商品交换领域而进入生产领域,两者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就改变了,资产者是目的,无产者不过是资产者聚集财富的手段的情景就显现出来了。
马克思对此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描述。
马克思说:“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的界限内进行的。
这个领域,实际是天赋人权之真正的乐园。
在那里行使支配的,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
“离开简单流通或商品交换的领域……剧中人的形象似乎就有些改变了,原来的货币所有者,现今变成了资本家,他昂首走在前头;劳动力所有者,就变成他的劳动者,跟在他后头。
一个是笑眯眯,雄赳赳,专心于事业;另一个却是畏缩不前,好像是把自己的皮运到市场去,没有期待,只期待着刮似的。
三、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目的与手段统一的起点自消灭剥削和压迫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开始摆脱历史上目的和手段分离的状态,并开始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完全的社会主义)里,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不能把它用来作为剥削和压迫别人的手段;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每一个劳动者都能根据自己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一份相应的生活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全体社会成员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需要的满足。
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没有权利在自己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之外向社会进行索取,没有权利把自己应承担的劳动转嫁给别人,也没有权利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及其成果。
任何人劳动的目的都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任何人生活需要的满足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实现。
因此,每一个人既是自己目的的手段,又都是自己手段的目的,每一个人都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每一个人是如此,就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都是主张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灭特权、使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生活的,因而其以人为目的宗旨是很明确的。
梅叶(公元1644—1729年)是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个代表,他在尖锐揭露暴君、官吏、包税人、牧师等人的罪恶之后断言:“所有的人天生是平等的,他们全都同样有在人间居住和行动的权利,同样享有自己的天赋的自由的权利和自己应得的人间幸福。
”[4]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按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才能给人民带来愉快和幸福。
社会全体成员都参加劳动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条件,社会权力机关的目的是社会的福利和人民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被剥削、被压迫的工人阶级的解放、人类美好生活的获得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境界的实现,建立在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性的基础之上,从而把对人类理想的价值目标的追求同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科学理论统一起来,这就从根本上、全体上、最终的目标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是目的的问题。
可见,只有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才是“人是目的”的科学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
四、正确认识人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人是目的”应该是每个人都把所有的人当做目的,而把自己当做所有人的的手段,这“所有人”中也包括自己。
人是目的,如果从整个社会考察,那么就形成一切人是一切人的目的,一切人是一切人的手段的关系,即全人类、全社会构成自身是自身的目的,自身是自身的手段的关系。
人是目的,如果从个人和他们的关系考察,那么就形成一种我是一切人的手段,一切人是我的手段;一切人是我的目的,我是一切人的目的的关系,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关系。
人是目的,如果从个人的角度考察,那么当其作为手段时,其目的是为了自己;当其作为目的需要寻找手段来实现时,这手段无疑也只能是自己,或者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实现,或者通过同别人交换活动来实现;这两种情况虽然有直接、间接之分,但作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手段而言则是相同的。
这样,就每一个人而言,也就形成自我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人作为手段、工具的关键问题在于做什么人的工具,做什么样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由于把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崇高事业,因而自觉地把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当做目的,而把自己当做手段、当做工具、当做人民的勤务员和公仆,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正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意义、价值、人格、值得人们尊重的所在。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首先要把人当做目的,然后才成为手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生活品采取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按劳分配的原则,生动地体现了每个人自身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但是,每个人的劳动并不都是直接为自己生产消费品,而是首先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领回自己所应得的那一份生活消费品。
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没有任何人是纯粹的目的,也没有任何人是纯粹的手段。
如果只把自己当做别人的目的,而不同时把别人当做自己的目的;只要求别人为自己服务,自己却不愿意为别人服务,这是根本违背“人是目的”的本意的。
目的和手段的区分有相对的一面。
在目的和手段相互关系确定的范围内,两者的区分是确定的,一者是目的,一者是手段。
生产者和生产的关系就是这样。
生产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生产出产品满足生产者的需要,因而生产是手段,满足生产者的需要是目的。
但是当一个企业在安排生产任务把生产任务的完成当做目的时,那么,各种资源和条件包括生产者这种劳力资源和条件都成为完成生产任务的手段了。
综上所述,人类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自身,人是所有活动的最终目的。
人的这种目的又是只有通过人自身的创造性的劳动和活动才能实现的。
人是人自身的目的,也是人自身的手段,人是人自身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