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运动调节 实验报告
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呼吸运动对人体生理的调节作用,了解呼吸运动对身
体的影响。
实验材料,实验室、呼吸运动监测仪器、实验人员。
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实验人员需放松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以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
2. 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内进行呼吸运动监测,监测仪器记录呼吸频率、深度和节
律等数据。
3. 实验人员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监测呼吸运动的变化。
4. 实验人员进行深呼吸、浅呼吸等不同呼吸方式,观察呼吸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实验结果:
1. 在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后,呼吸频率和深度明显增加,呼吸节律也发生变化。
2. 深呼吸能够增加氧气的摄入量,使人感到清新、振奋,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3. 浅呼吸则导致氧气摄入量减少,容易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呼吸运动对人体生理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能够根据身体需要进行自我调节。
2. 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氧气摄入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3. 合理的呼吸方式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应当注意培养良好的呼吸习惯。
实验意义:
本次实验结果对于加深我们对呼吸运动调节作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呼吸运动对人体生理的重要调节作用,希望通过这一实验结果,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呼吸运动的关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愿我们的实验成果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谢谢!。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呼吸运动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血液中化学因素(PCO2、PO2、[H])改变对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通气量)的影响及机制。
3. 学习气管插管术和神经血管分离术。
二、实验原理呼吸运动是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通过呼吸肌节律性运动使胸廓节律性地扩大或缩小,从而实现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运动调节机制主要包括化学因素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仪器:手术台、常用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呼吸传感器、气管插管、注射器、橡皮管、刺激电极、生理盐水、棉线、纱布等。
四、实验步骤1. 家兔麻醉:取一只家兔,称重后,用剪刀剪去耳缘静脉上的毛。
用20ml注射器由耳缘静脉缓慢推注25%氨基甲酸乙酯(1g/kg体重)进行麻醉。
2. 气管插管:在兔颈部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传感器,记录呼吸频率和通气量。
3.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a. 观察正常呼吸曲线:记录家兔在正常条件下的呼吸频率、节律和通气量。
b. 观察CO2吸入对呼吸运动的影响:通过气管插管向家兔吸入一定浓度的CO2,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通气量的变化。
c. 观察N2吸入对呼吸运动的影响:通过气管插管向家兔吸入一定浓度的N2,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通气量的变化。
d. 观察无效腔增大对呼吸运动的影响:通过手术方法扩大家兔的无效腔,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通气量的变化。
e. 观察肺牵张反射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剪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通气量的变化。
4. 实验结束:完成所有实验步骤后,将家兔恢复至正常状态,进行解剖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呼吸曲线:家兔在正常条件下的呼吸频率约为60-80次/分钟,节律均匀,通气量适中。
2. CO2吸入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吸入CO2后,家兔呼吸频率明显加快,节律变浅,通气量增加。
这是因为CO2是一种化学刺激物质,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呼吸中枢兴奋,从而增加呼吸频率和通气量。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进一步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调节过程。
实验原理:呼吸运动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呼吸中枢和周围感受器的信号传递。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的呼吸中枢区,受到化学和神经因素的调节。
主要包括呼气中枢和吸气中枢。
呼气中枢对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敏感,当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呼气中枢被刺激,使呼气动作增强。
吸气中枢则对氧气浓度敏感,当氧气浓度降低时,吸气中枢被刺激,使吸气动作增强。
此外,呼吸中枢还受到来自周围感受器的信息输入,如呼吸肌肌肉内的运动感受器和肺部的伸展感受器。
这些感受器通过神经传递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
实验材料:实验步骤:1.将小白鼠放置在呼吸运动调节实验装置中,固定其头部。
2.用细针在小白鼠胸壁上插入呼吸感受器电极,并连接到放大器上,记录呼吸信号。
3.调节装置中的刺激器,通过电压刺激呼吸中枢。
4.分别对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进行刺激,记录呼吸信号的变化。
5.调整呼吸中枢刺激的强度和频率,观察呼吸运动的调节效果。
实验结果:实验中观察到,在对吸气中枢进行刺激的情况下,小白鼠的吸气运动明显增强,呼吸深度和频率均增加。
而对呼气中枢进行刺激时,小白鼠的呼气运动明显增强,呼气深度和频率均增加。
当调节刺激强度和频率时,呼吸运动的效果也会相应改变。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对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进行刺激可以分别增强吸气和呼气运动。
这表明呼吸运动主要受到呼吸中枢的调节。
而呼吸中枢受到来自化学和神经因素的调节,调节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机体气体交换的平衡。
当机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呼气中枢被刺激,使呼气动作增强,从而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
而当机体内的氧气浓度降低时,吸气中枢被刺激,使吸气动作增强,从而摄入更多的氧气。
此外,来自周围感受器的信息也会对呼吸运动产生影响。
运动感受器和肺部的伸展感受器会通过神经传递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呼吸中枢,使机体能够根据需要调节呼吸运动。
实验结论:呼吸运动主要受到呼吸中枢的调节,呼气中枢和吸气中枢分别对应呼吸过程中的呼气和吸气动作。
呼吸运动调节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家兔呼吸运动的变化,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和通气量。
2. 探究血液中化学因素(PCO2、PO2、H+)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调节机制。
3. 分析迷走神经在家兔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机制。
4. 学习气管插管术和神经血管分离术。
二、实验原理呼吸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呼吸肌的节律性运动使胸廓节律性地扩大或缩小。
呼吸运动不仅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还受到一些理化因素(如代谢产物、药物、肺的扩张与缩小等)的调节。
这些理化因素可通过化学敏感呼吸反射、肺牵引反射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
三、实验对象与材料1. 实验对象:家兔(雌雄不限,体重约2.5kg)2. 实验材料:BL-420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电刺激器、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气管插管、注射器、棉线、纱布、3%戊巴比妥钠、3%乳酸、钠石灰、气囊、CO2、胶皮管。
四、实验步骤1. 麻醉与固定:使用3%戊巴比妥钠溶液进行家兔麻醉,待动物麻醉成功后,将其固定在兔手术台上。
2. 气管插管:在颈部切开皮肤,暴露气管,插入气管插管,连接气囊,确保呼吸道的通畅。
3. 神经血管分离:在颈部切开皮肤,暴露迷走神经和颈动脉,用棉线将迷走神经与颈动脉分离。
4. 连接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将气管插管与BL-420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连接,记录呼吸频率、节律和通气量。
5. 观察与记录:a. 基础呼吸运动:观察并记录家兔在正常条件下的呼吸频率、节律和通气量。
b. CO2吸入:将家兔置于含有CO2的密闭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呼吸运动的变化。
c. N2吸入:将家兔置于含有N2的密闭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呼吸运动的变化。
d. 迷走神经切断:切断家兔的迷走神经,观察并记录呼吸运动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础呼吸运动:家兔在正常条件下的呼吸频率约为60次/分钟,节律规则,通气量稳定。
2. CO2吸入:吸入CO2后,家兔的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呼吸加深,通气量增加。
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实验原理:呼吸运动是由呼吸中枢调节的,主要通过调节呼吸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来实现。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干,由神经元组成。
呼吸中枢对于呼吸运动的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调节,另一种是被动调节。
主动调节是指呼吸中枢根据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主动调整呼吸运动的深度和频率。
一般情况下,当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时,呼吸中枢会增加呼吸运动的强度和频率,以增加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反之,当血液中氧气含量提高、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时,呼吸中枢会减少呼吸运动的强度和频率。
被动调节是指呼吸中枢受到一些身体反射的调节。
其中最重要的是呼吸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呼吸化学感受器散布在主动脉体和延髓等部位,能感受到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呼吸化学感受器会通过神经传递给呼吸中枢,使其增加呼吸运动的强度和频率。
反之,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时,呼吸化学感受器会减少刺激,呼吸中枢相应减少呼吸运动的强度和频率。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反射机制,如肺组织器官和呼吸肌的反射。
实验方法:1. 实验器材:呼吸运动测量仪、呼吸频率计、磁力键、呼吸波形检测系统等。
2. 实验步骤:(1)使用呼吸运动测量仪测量实验对象的呼吸运动。
(2)使用呼吸频率计测量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
(3)使用磁力键刺激呼吸化学感受器,观察实验对象的呼吸反应。
(4)使用呼吸波形检测系统观察实验对象的呼吸波形。
实验结果:实验对象的呼吸运动和呼吸频率会随着呼吸化学感受器的刺激而变化。
当磁力键刺激呼吸化学感受器时,实验对象的呼吸频率会增加。
呼吸波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实验结论:呼吸运动受到呼吸中枢的主动和被动调节。
主动调节主要是根据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呼吸运动的深度和频率。
被动调节主要是通过呼吸化学感受器等身体反射来调节呼吸运动。
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呼吸化学感受器可以使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波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呼吸运动的调节 实验报告

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报告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报告引言:呼吸是人类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提供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来维持我们的生命。
呼吸运动的调节是由呼吸中枢在大脑干中控制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条件下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并通过实验结果来进一步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了动物模型,选择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
首先,我们将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小白鼠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高强度运动,而对照组小白鼠则保持静止状态。
在实验进行期间,我们使用呼吸监测仪器来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组小白鼠在运动期间呼吸频率明显增加,而呼吸深度也相应增加。
这与我们的预期结果相符,说明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能够根据身体的需求进行调整。
而对照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则保持相对稳定。
讨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呼吸运动的调节是由呼吸中枢在大脑干中控制的。
在高强度运动期间,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和排除更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呼吸中枢会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来满足这些需求。
这一调节机制的存在,保证了我们在剧烈运动等高氧消耗情况下仍能正常呼吸。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呼吸运动的调节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呼吸频率的改变。
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相符,当我们感到紧张或激动时,呼吸会变得更快更浅。
这种现象表明,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与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结论: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对小白鼠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了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呼吸中枢能够根据身体的需求调整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以满足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除的要求。
此外,我们还发现呼吸运动的调节可能受到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深入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二、实验原理呼吸运动是由呼吸中枢在脑干调控下进行的。
呼吸中枢由延髓内的呼吸节律生成区和脊髓内的呼吸节律传导区组成。
呼吸节律生成区通过调控脊髓内的呼吸节律传导区,使肺部肌肉产生适当的收缩和松弛,从而实现正常呼吸。
呼吸节律生成区受到多种调节因素的影响,包括血液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及神经系统的调控。
当血液中氧气浓度降低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呼吸中枢会通过调整呼吸节律生成区的放电活动来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以增加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此外,神经系统的调控也会对呼吸运动产生影响。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刺激手段来观察呼吸运动的调节情况,如改变呼吸频率和深度,以及呼气时间和吸气时间的比例。
三、实验设备和药品1. 实验动物(可以是小鼠、大鼠或兔子等)2.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装置(包括呼吸频率、呼气时间和吸气时间的调节装置)3. 麻醉药物四、实验步骤1. 安静环境下,给实验动物注射适量麻醉药物使其进入麻醉状态。
2. 将实验动物固定在实验装置上,调节装置的参数,使呼吸频率、吸气时间和呼气时间保持正常水平。
3. 观察实验动物的呼吸运动,记录呼吸频率、深度以及呼气时间和吸气时间的比例。
4. 分别对实验动物进行不同刺激,如给予高浓度氧气、低浓度氧气、高浓度二氧化碳等,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5. 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停止刺激,再次观察呼吸运动的恢复情况。
六、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可以得出呼吸运动调节的结果,如呼吸频率、深度以及呼气时间和吸气时间的比例的变化。
七、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呼吸运动调节的结论,如不同刺激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等。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保证实验动物的安全和健康,减少对其造成的伤害。
2. 麻醉药物的使用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实验动物的麻醉状态。
3. 实验环境应保持安静、恒定,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引言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供给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维持着我们的身体正常运转。
呼吸运动的调节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不同因素对呼吸的影响。
实验一:呼吸运动与运动强度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测试不同运动强度下的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
实验对象是十名年轻健康的志愿者。
他们被要求在不同的运动强度下进行跑步,分别为慢跑、中等强度跑步和高强度跑步。
我们使用呼吸频率计和呼吸深度计来记录呼吸运动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慢跑时,呼吸频率和深度相对较低,而在高强度跑步时,呼吸频率和深度明显增加。
这表明呼吸运动与运动强度密切相关,身体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满足更多氧气的需求。
实验二:呼吸运动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环境温度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实验对象被要求在不同环境温度下进行静坐,并记录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
我们将环境温度分为低温、常温和高温三组。
结果显示,在低温环境下,呼吸频率和深度明显增加,而在高温环境下则明显降低。
这表明身体通过调节呼吸运动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以维持体温的稳定。
实验三:呼吸运动与情绪的关系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究情绪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实验对象被要求观看不同类型的影片,包括喜剧、恐怖和悲剧,然后记录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观看喜剧片时,呼吸频率和深度明显增加,而在观看恐怖片和悲剧片时则明显降低。
这表明情绪对呼吸运动有着显著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呼吸运动,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呼吸运动。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呼吸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运动强度、环境温度和情绪状态都会对呼吸频率和深度产生影响。
这些调节机制有助于身体适应不同的生理和环境需求。
此外,呼吸运动的调节还与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调节呼吸运动。
交感神经活动增加会导致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而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则会导致呼吸频率和深度的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给予各种刺激,观察呼吸的变化:
a)吸入N2
b)吸入CO2
c)50cm胶管(增大无效腔)
d)将气管插管上端侧管半夹闭,造成动物不完全窒息5-10min
解除夹闭,待动物呼吸正常后进行后续实验
e)剪断一侧迷走神经
f)剪断双侧迷走神经
呼吸暂停期间出现的呼吸脱逸,可能是由于血液中CO2蓄积刺激延髓呼吸中枢,使迷走传入冲动(抑制呼吸)与CO2蓄积(兴奋呼吸)相互竞争,出现此强而彼强的原因,属于呼吸自我调节。
【实验结论】
缺O2、CO2增多、增大无效腔、不完全窒息会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切断一侧和双侧迷走神经,会使吸气加深,呼吸频率加快。
中等强度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会先导致呼吸暂停,弱等强度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会使呼吸变浅变快。
PCO2增高时,还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
c)50cm胶管(增大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增加气道长度等于增加无效腔,增加无效腔使肺泡气体更新率下降,有效肺泡通气量下降,导致换气障碍,引起血中PCO2上升、PO2下降,刺激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运动会加深加快;
3.每项实验前均应有一段正常呼吸曲线作为对照。
每项实验做完后,需待神经放电及呼吸恢复后,再进行下一项实验。
4.进行缺氧、增多二氧化碳时,一旦出现明显效应后,应立即移去气体实验装置。
完成报告:
2019
年
06
月
03
日
批改报告:
年
月
日
教师签名:
一开始呼吸频几近暂停;
后来出现呼吸脱逸,接着呼吸继续暂停;
最后停止刺激后,出现短时的明显代偿性呼吸运动增强现象。
m)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 75Hz
n)
由图形及数据可见,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75Hz)后,与双侧迷走神经剪断后呼吸相比:
一开始呼吸频几近暂停;
后来出现呼吸脱逸,接着呼吸继续暂停;
最后停止刺激后,出现短时的明显代偿性呼吸运动增强现象。
肺牵张反射是保证呼吸运动节律的机制之一。肺牵张反射是其感应器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吸气时,肺扩张,当肺内气量达一定容积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发放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入至延髓,抑制吸气中枢活动,停止吸气而呼气。呼气时,肺缩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传入冲动减少,吸气中枢再次兴奋,使呼气停止,再次产生吸气,开始一个新的呼吸周期。
【实验原理】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机体摄取02,排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呼吸运动,是指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节律性扩张和缩小,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呼吸中枢节律活动的反应。
呼吸运动是保证血液中气体分压稳定的重要机制。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刺激可以直接或通过感受器反射性地作用于呼吸中枢,影响呼吸运动的深度和频率,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机体通过呼吸运动调节血液中的O2,CO2和H+水平,血液中的PaO2,PaCO2和[H+]的变化又可以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调节呼吸运动,从而维持内环境中PaO2,PaCO2和[H+]的相对稳定。
e)剪断一侧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是肺牵张反射的传入纤维。肺牵张反射中的肺扩张反射的作用,在于阻止吸气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从而加速了吸气和呼气活动的交替,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当切断一侧迷走神经以后,中断了该侧肺牵张反射的传入道路,肺扩张反射的生理作用就被消除,呈现慢而深的呼吸运动。由于对侧的迷走神经尚未剪短,对侧仍然存在肺牵张反射,所以出现慢而深的呼吸。
g)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
5.打印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a)吸入N2(滴速调节器开3/4)
由图形及数据可见,吸入N2后,与正常呼吸相比:
一开始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幅度变小;
后来呼吸频率保持加快,但呼吸幅度加深;
最后解除N2后呼吸逐渐恢复正常。
b)吸入CO2(滴速调节器开1/2)
c)
由图形及数据可见,吸入CO2后,与正常呼吸相比:
呼吸明显幅度加深,频率加快;
最后接触CO2后呼吸逐渐恢复正常。
d)50cm胶管(增大无效腔)
e)
由图形及数据可见,50cm胶管(增大无效腔)后,与正常呼吸相比:
一开始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幅度变小;
后来呼吸频率保持恢复正常。
f)将气管插管上端一侧管半夹闭一侧管完全夹闭,造成动物不完全窒息5-10min
最后保持慢而深的呼吸。
i)剪断双侧迷走神经
j)
由图形及数据可见,剪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与正常呼吸相比:
一开始呼吸频率变慢,呼吸幅度明显减小;
后来呼吸频率减慢,但呼吸幅度加深,且呼气低峰时长明显变长;
最后保持呼吸频率减慢,吸气过深,呼吸幅度减小。
k)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50Hz
l)
由图形及数据可见,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50Hz)后,与双侧迷走神经剪断后呼吸相比:
f)剪断双侧迷走神经
当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中断了左右两侧的肺牵张反射的传入道路,肺扩张反射的生理作用被完全消除,对吸气的抑制解除,所以出现频率更慢且吸气过深的呼吸运动。但由于机体失去了对呼吸的正常调节机制,所以呼吸频率和幅度都无法回到正常水平。
g)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
迷走神经对呼吸的作用是抑制吸气过程,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
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
课程:
机能学实验
临床医学
系
2017
级
01
班
组员:
【实验目的】
掌握理论:
1.缺O2、CO2增多、增大无效腔、不完全窒息、切断迷走神经、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2.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
掌握操作:
1.家兔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分离神经等)。
2.呼吸运动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使用。
以弱等强度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使迷走神经对呼吸的吸气过程的抑制作用加强,因而使吸气过程快速向呼气过程转换,引起呼吸变快变浅。
以中等强度电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一般可导致呼吸运动暂停。因为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后反射性地引起吸气动作的抑制,使吸气加强加深。传入纤维经迷走神经兴奋后,产生传入冲动到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运动的改变。由于电刺激引起的传入冲动持续性的传到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运动,故出现呼吸暂停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1.麻醉药的前2/3要快速推注,后1/3注射速度要缓慢,边注射边观察家兔反应。
麻醉成功的标志:角膜反射消失,四肢肌紧张下降,呼吸深而平稳,痛觉消失;
2.保持气管插管通畅,如有血液或分泌物要及时清除。气管插管后应密切注意动物呼吸变化。如果呼吸变得急促,常提示气管内有血凝块堵塞,应将其清除,必要时重新插管。
此外,缺氧程度不同,表现也不同。轻度缺氧时,通过颈动脉体等的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呼吸中枢起兴奋作用大于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而表现为呼吸增强。
b)吸入CO2
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因素,它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是维持延髓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活动所必须的。当动脉血中PCO2增高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由于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血液中PCO2增加,CO2透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CO2浓度增多。(反应式CO2+H2O→H2CO3→HCO3-+H+)CO2通过它产生的H+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器,间接作用于呼吸中枢,通过呼吸肌的作用使呼吸运动加强。
另外,气道加长使呼吸气道阻力增大,导致通气障碍,减少了肺泡通气量,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
所以家兔通过调节增大潮气量即呼吸加深,和增加呼吸频率使肺泡通气量保持不变,维持正常呼吸。
d)将气管插管上端一侧管半夹闭一侧管完全夹闭,造成动物不完全窒息6min
由于气管插管夹闭,气道阻力增加,导致通气功能障碍,体内CO2排出减少,O2摄入减少,使PCO2下降、PO2增加,刺激外周及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频率幅度都上升。
o)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 25Hz
p)
由图形及数据可见,刺激一侧迷走神经中枢端(25Hz)后,与双侧迷走神经剪断后呼吸相比:
一开始呼吸频几近暂停;
后来呼吸逐渐恢复,但频率变快,幅度变小。
【实验讨论】
a)吸入N2
吸入气中缺O2,肺泡气PO2下降,导致动脉血中PO2下降,而PCO2(因为扩散速度快)基本不变。随着动脉血中PO2的下降,通过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的呼吸中枢兴奋,膈肌和肋间外肌活动加强,反射性引起呼吸运动增加。
在正常麻醉状态下、实验动物保持平稳的呼吸节律,其中上升之为吸气,下降支为呼吸;曲线疏密反映呼吸频率,曲线高度反映呼吸幅度。动物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在肺牵张反射和呼吸调整中枢的共同作用下,保持平稳的节律性呼吸。
【实验动物】
家兔
【实验步骤】
1.动物称重,麻醉,固定
2.颈部手术,气管插管,分离两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夹闭之前
夹闭六分钟后
由图形及数据可见,将气管插管上端一侧管半夹闭一侧管完全夹闭,造成动物不完全窒息6min,与正常呼吸相比:
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幅度加深。
g)剪断一侧迷走神经
h)
由图形及数据可见,剪断家兔右侧迷走神经后,与正常呼吸相比:
一开始呼吸频率变慢,呼吸幅度明显减小;
后来呼吸频率减慢,但呼吸幅度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