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_蔡晶晶

合集下载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
己 与 外 在 事 物 以及 意 识 中 的产 物 区分 开 。人 与 自然 是合 而为一 的, 人 只 在 极 少 数 的 情 况 下 与 自然 保
持 一 定 的 距 离 叼 。 于 这 一 时 期 地 球 上 人 口稀 少 , 由 尽 管人类 群体采 集或狩猎 给生物 资源造成 破坏, 但环
能源 面 临危 机 , 等 。可 以说 , 类 在 通 过 科 学 技 术 等 人
的 进 步 极 大 地 改 善 了 自身 物 质 生 活 条 件 的 同 时 , 造
成 了 人 与 自然 的 分 离 与 对 立 , 使 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 关
畜 力 的使 用 和 金 属 犁 的发 明 ,使 得 人 类 社 会 从 狞 猪 — — 采 集 社 会 进 入 到 农 业 社 会 。人 类 开 始 从 事
个 阶 段 , 会 生 产 力 水 平 大 大 提 高 , 口 猛 增 , 了 社 人 为 生 存 , 类 不 得 不 向 自然 界 过 度 索 取 , 累 巨 大 的 物 人 积 质 财 富 , 人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变 得 不 协 调 , 与 自 然 的 使 人 矛盾迅速 激化 。 些不协调 或矛盾主 要表现在 : 境 这 环
第 2 卷第 2 9 期
Vo . 9, 1 2 No. 2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 l S c a ce c ’ l o ilS in e a
21 年 4 01 月
Ap .,2 1 r 01
关于人与 自然关系恶化 的原 因及 出路
蔡 晶 晶
( 陕西师 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2
境 问题 还 不 足 以 影 响 到 人 类 的 生 存 。 此 时 , 于 生 而 由 产 力 水 平 十 分 低 下 并 且 发 展 缓 慢 , 人 类 改 造 环 境 的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其应对策略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其应对策略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一、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一)人口的急剧增长“二战”以来,全球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科学家推断世界人口大约将于 21世纪中期超过 90亿,于 21世纪末超过 100亿。

人口无限增长,地球将超载。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需求增大。

人类为了生存向自然过度索取,造成环境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二)科技的负面效应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人类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正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盲目征服自然,而忽视了科技的负面效应,使其负面效应扩大化,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失衡,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三)现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认为消费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消费主义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此种方式激起的人类欲望显然超越了地球的承受限度,这将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危机。

同时,消费主义带动的无限消费欲望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垃圾过剩,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转化限度。

实际上,正是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生成了现代环境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枯竭和废弃物剩。

消费主义所采用的生活方式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四)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人为自然之主的价值观念。

这是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类主体性不断增强。

这促使人类向着“主宰者”的中心地位逼近。

人类视自然界及其中生物的存在价值不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人类对自然不顾后果地掠夺、征服,自然伤痕累累。

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一味索取而没有给予必要的补偿,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二、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根据上述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应提出相关的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有四点:○1 适度控制人口的增长;○2对科学技术进行正面引导;○3 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4 转变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存在,并且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理解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源,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导致了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同时,人类对森林、水资源和野生动物的过度利用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非可再生能源的滥用也使得自然资源逐渐枯竭。

其次,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对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了污染。

与此同时,现代人的高消费习惯使得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无节制的消费让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那么,针对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首先,我们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鼓励企业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技术。

个人也应该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此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遏制气候变化的进一步加剧。

其次,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我们应该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替开车,减少尾气排放;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购物袋、吸管等,改用可持续的替代品;鼓励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等。

通过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此外,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教育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然而,人类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经历了许多实践困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回顾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以期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本文将回顾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分析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并提供实践建议,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实践困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以下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些实践困境。

第一,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加剧。

大规模的采矿活动、石油开采、工业废水和垃圾排放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许多地区的空气、水和土地都受到了污染,这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产生了威胁。

第二,极端天气事件频繁。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和消耗造成了地球气候变化。

大规模的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如干旱、洪水、飓风、暴雨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第三,资源问题。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非常严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导致资源的枯竭和消失,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等,这些都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新问题。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批判性地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于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理的核心是“自然法则是无限的”,这意味着自然的总体性和多样性是无限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学会与自然相互作用。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强调了对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探究和认识。

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我们必须尝试去了解自然界的原理和自然规律,我们必须学会对自然规律进行分析,寻找与其共处的方式,并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

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面对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与困境,人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重新反省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重新评价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掠夺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未来的前景与命运。

走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困惑,成为20世纪中叶以来全社会的最强音,寻求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

本文就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发表个人见解。

一、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本文认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1、工业文明时代自然观的误导自16—17世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文化倡导的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并且错误地认为“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时流行的口号是:“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大自然索取”。

在这种以“征服自然”为主导的自然观的引导下,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为了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为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发展,开始拼命地向大自然开战、掠夺、索取,加上过去根本谈不上回报自然,补偿自然,保护自然,只是一味地开发自然资源,掠夺自然财富,由此必然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2、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观的失衡在整个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指标被确定在唯一的经济指标上,即GNP 成了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

本来,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指标应是多因素,综合性的,它包括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生活环境,人的心身健康,社会的安全系数以及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因此唯一经济指标的发展观是失衡的、不科学的。

在这种失衡发展观的误导下,各个国家或地区拼命地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人热衷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从而制造了一个物欲横流,金钱主宰一切的病态社会。

著名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病态的社会,其特征是极其简单的,这就是它为人的生物学需要提供得太多,但同时却处于精神饥饿状态”。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而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迅猛增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本文将分析当前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根源分析1. 民众对自然的认知不足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仅限于日常所见,缺乏对自然的全面了解。

这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缺乏深入的认识,从而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经济增长至上的盲目追求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观念。

这使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一种竞争手段,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导致了大量的环境污染,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消耗。

3.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在当前法律法规体系下,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

一些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不足,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

二、对策措施1. 加强环境教育通过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增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与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组织研讨会等形式,向广大民众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政府应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和承载能力,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留下足够的资源和环境空间。

3.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提高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

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治理。

4.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可以通过宣传和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推广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等方式,引导人们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

5. 加强国际合作保护自然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可以通过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等形式,共同制定并执行环境保护政策。

《地域分布规律与综合自然区划的关系》

《地域分布规律与综合自然区划的关系》

《地域分布规律与综合自然区划的关系》(姓名:周超学号:xx100245)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按一定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布,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地域分异。

制约或则支配这种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

则称为地域分布规律。

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而综合自然区划是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不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个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地域分布规律与综合自然区划的关系如下:一。

地域分异规律是综合自然区划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的作用,是地域分异规律存在着纬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地带分异规律以及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而综合自然区划在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之上,把自然条件(如热量。

水分等)在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会出现某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小、相似性显著地区域,进而把它们划分为一个区域。

同时综合自然区划的划分,需要全面的掌握和认识地域分异规律,采用适当地方法论基础上,既要掌握自然地理的分异规律,还要了解区域分异规律的历史。

从中发现地域分异规律自然条件差异小而相似性显著地地方,进行综合自然区划的划分。

二。

综合自然区划是是地域分异规律一种整合和体现,综合自然区划是对地域分异规律中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差异的整合。

把其中差异较小的划分一体。

同时从整体上来看,综合自然区划包含着地域分异规律的一部分,是对地域分异规律的应用。

而某些特殊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综合自然区划的划分。

三。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的划分也是据于地理分异规律进行划分的,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区域,地域分异规律是受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由于两者彼此矛盾,互不从属,所以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探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及应对策

探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及应对策

探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及应对策摘要:现代社会生态危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在于人类思想深层的认识根源。

本文主要从人类的认识根源出发,论述了当代社会生态危机存在的深层根源以及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生态危机认识根源价值观念生态文明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迈进。

然而,高速发展的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生成危机日益凸显。

因此,深入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事关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

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众多,但最深层的根源是认识根源,对这种根源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克服危机根源的有效对策。

一、生态危机的认识根源1.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认识论角度探讨主体性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把意识、思维或理性设定为主体性。

笛卡尔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最初代表,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把“思”中的“我”当作唯一不可怀疑的存在,而其它的一切都是虚幻和值得怀疑的;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突出地强调了主体的理性认识功能,过分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当作衡量万物的标准,使得“人”与“自然”成为对立的主客二元。

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过分强调,最终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困境,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俞发紧张,生态危机问题日益加剧。

2.以人为价值世界的中心纵览近代西方哲学史,我们发现,不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还是康德、黑格尔,总体上他们都以纯粹地探索知识论作为哲学的主流,方向,而很少真正关注到自己身边的生存环境,很少关注到人类与自己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明确提出主客观世界中主体的独立与至上地位,因而不可避免地将人看做是自然的支配者和统治者;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的推动下,人类无限制地攫取自然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会发生性质上的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展开和不断解决的循环过程。

最初,人类刚刚从动物中分化出来,还没有把自己与外在事物以及意识中的产物区分开。

人与自然是合而为一的,人类“只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与自然保持一定的距离”①。

由于这一时期地球上人口稀少,尽管人类群体采集或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但环境问题还不足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而此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十分微弱,因而人类只是消极适应自然,听天由命,处于“崇拜自然”的无能为力状态②。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既恐惧又依赖的关系。

在恐惧和依赖的生存状态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宗教神学自然观,“敬畏自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畜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使得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

人类开始从事规模越来越大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们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食物供应,人口开始迅速增长,这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

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③。

可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由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积极主动地向自然界索取,人从受动性④转向主观能动性。

但是从总体上讲,农业文明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增强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自然受到深度的破坏不大,人与自然总体处在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了工业社会,18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人类利用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改造自然的能力,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猛增,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向自然界过度索取,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不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迅速激化。

这些不协调或矛盾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日益脆弱,资源消耗加剧,能源面临危机,等等。

可以说,人类在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状态,直接威胁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一)错误的自然观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文化倡导的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并且错误地认为“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此时新发明的收稿日期:2010-04-27作者简介:蔡晶晶(1986-),女,陕西镇安县人,陕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及出路蔡晶晶(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

虽然人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自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却一步步的走向恶化和衰退的地步。

面对环境污染、酸雨、臭氧破坏、水土流失等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人与自然环境恶化的原因,找出解决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出路,使得人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从演进中观察人与自然恶化的原因,从中探讨出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自然观;发展观;消费观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1)02-008-03第29卷第2期Vol.29,No.2西安社会科学Xi'an Social Science 2011年4月Apr.,20118··棉纺机和蒸汽机需要铁、钢和煤的供应量也在增加。

加上在这种以“征服自然”为主导的自然观的引导下,人类借助新科学技术的力量,为了获得更大的财富,为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发展,开始不断地掠夺和索取大自然的资源,根本不会去花多余的心思考虑保护自然、回报自然的事情。

只是一味地开发自然资源,掠夺自然财富,这样的结果直接造成资源渐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从而生态失衡。

(二)不平衡的发展观在工业革命以后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全都集中在使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目标上,从本质上说,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标准应是多种因素,它包括经济发展快慢,自然资源稀缺,生活环境是否美好,公民的心身健康状况,社会的安全系数以及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等等。

因此,把经济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标的发展观是失衡的、不科学的。

在这种失衡发展观的误导下,各个国家或地区拼命地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人热衷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从而使社会变成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状态,根本考虑不到环境是否美好,人民是否安居乐业。

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必然导致各个国家和地区只重视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资源的保护,由此终将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三)病态的消费观近代以来的文化倡导的是一种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许多人的吃、穿、住、行、用的消费都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

富人会吃一顿饭就花掉上万元,住别墅。

而穷人却温饱难以维持甚至露宿街头。

粗茶淡饭可以温饱,人们却因为面子和排场而花高价钱吃饭;小房子可以睡得香,却花大价钱开发土地,盖置别墅豪宅。

人类的文明、共产主义的目标是让绝大多数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因此,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是病态的、不可取的。

从某个角度上说,正是由于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消费观,造成了当今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生态系统的高破坏。

因为生产销售消费是一个不可中断的产业链。

至此人类社会陷入了高消费→高生产→高索取→高消耗→高污染→高破坏的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我们要深刻反思工业文明时代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要从这种畸形消费文化中走出来,要树立健康适度的消费观念,选择绿色生活方式。

(四)人口增长过快和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1950年世界人口才25亿,现在已经超过60亿。

再这样发展下去,地球终将会人满为患,自然界将会不堪负重。

因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要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对消费的需求,就必然会加大对资源的开发。

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与人关系紧张的思想来源。

每个人一生下来首先要求得生存,要生存就要有物质保障。

单单个人的生存需要、健康需要、安全需要还是比较容易满足的。

可怕的是人的贪欲,如果个人的贪欲得不到控制,就会造成极大地浪费。

富人占了社会80%的财富,而富人之占了社会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几。

这种不均衡让我们看到,如果整个人类对金钱财富的贪婪得不到控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势必造成人们为了追求更奢华的生活而对自然进行更高强度的掠夺,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更高强度地破坏。

可以说,正是人性的贪婪,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贪婪,导致了经济发展中的恶性经营,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恶化。

因此,要改造人性,要控制人的贪欲,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缓解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路径选择(一)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类要认识到,“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⑤。

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万物之一。

人类要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家园,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人类与自然界应该看成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不能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用身心、用真善美的价值去认识自然的价值⑥,汤因比说:“爱和良心只要不以全人类、地球以及其他天体上的全部生物,甚至全宇宙本身为对象,是不会产生完全的好结果的。

”⑦这就是我们应该对自然的态度。

人类改造自然应有的限度。

这“度”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改造,必须以保护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

第二,人类干预、改造自然及其活动的过程,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活动为限度。

第三,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自然、索取自然、掠夺自然,还要保护自然、补偿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人类只有建立这种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持续发展。

(二)树立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上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该大纲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与废物”的旧观念;抛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采用经济、文化、资源、环境和人的素质等综合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公民素质的提高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中,以引导各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并且通过对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调整9··与变革,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机制。

在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之上,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

(三)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盲目地高消费实际上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与全面发展,同时还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因此,人类要改变过去那种追求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前景完全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

人类只有终止盲目的高消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才是唯一的既利己又利自然的出路。

正如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按需消费,把剩余的财富捐给穷人,把多余的资源留给后代。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按需消费,人与社会就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就会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绿色科技多一个人就得多消耗一份自然资源,多排放一份废弃物。

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矛盾,就要有效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

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环境资源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绿色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可以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

(五)改造和引导人性我们每个人,不论高低贵贱,对物质需要的满足实际上是有限的。

人吃饱了,即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难以下咽;房子装修得豪华无比,人也只能睡在床上。

因此,我们的文化要引导人类选择健康适度的物质消费,追求健康高雅的精神生活。

要把人的思想从过分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财富的占有的贪婪中拉出来,引向更多地追求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健康、理性、高雅的精神需要。

这既是人性改造的出发点,也是人性改造的归宿。

只有守望好精神生态,才能保护好自然生态,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