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光周期对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合集下载

光周期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

光周期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

光周期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马亚玲;刘长仲【摘要】为探讨光周期对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增长的影响,于室内模拟光周期22L∶2D、16L∶8D、10L∶14D和4L∶20D四个水平,研究了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的发育、繁殖和生命表.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光周期,在光周期22L∶2D时,红绿两种色型豌豆蚜若蚜存活率最高,繁殖力最强;其红色型豌豆蚜种群增长内禀增长率(rm=0.3263)高于绿色型豌豆(rm=0.2863).光周期16L∶8D时,红色型豌豆蚜的若蚜存活率(72.22%)高于绿色型豌豆蚜(69.45%),而成蚜寿命(6.58d)较短;但绿色型豌豆蚜内禀增长率(rm=0.2648)高于红色型豌豆蚜(rm=0.2249),其种群繁殖力强.光周期10L∶14D时,红色型豌豆蚜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若蚜存活率(80.55%)高,内禀增长率(rm=0.2490)高,种群增长力强,而绿色型豌豆蚜成蚜寿命(12.71d)较长.光周期4L∶20D时,两种色型豌豆蚜若蚜存活率最低,繁殖力最弱,成蚜寿命显著延长;红色型豌豆蚜若蚜存活率(64.67%)高于绿色型(35.50%),成蚜没有产生后代;绿色型豌豆蚜内禀增长率(rm=-0.0366),其种群为负增长.综上,短光照条件(4L∶20D)延长了两种色型豌豆蚜的若蚜发育历期及成蚜寿命,降低了若蚜存活率、繁殖力及生命表各项参数;长光照条件(22L∶2D)缩短了两种色型豌豆蚜的若蚜发育历期及成蚜寿命,若蚜存活率高、繁殖力强;红色型豌豆蚜更适宜光周期10L∶14D,而绿色型豌豆蚜更适宜光周期16L∶8D.【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6(036)014【总页数】8页(P4548-4555)【关键词】光周期;豌豆蚜;色型;种群;繁殖;生命表【作者】马亚玲;刘长仲【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usm Harris)是一种重要的刺吸式昆虫,属于半翅目蚜科,具有复杂的生活周期[1],以孤雌生殖为主,发育历期较短,繁殖量大,田间调查发现豌豆蚜具有红绿两种色型,红色型豌豆蚜数量正在逐年上升,但绿色型豌豆蚜种群仍处于优势地位。

不同光周期下草地贪夜蛾两性生命表的比较

不同光周期下草地贪夜蛾两性生命表的比较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设置5个光周期,分别为 L∥D=16h∥8h、
L∥D=14h∥10h、L∥D=12h∥12h、L∥D=10h∥ 14h和L∥D=8h∥16h。幼虫老熟时,在6孔板 中放入相对湿度15%的灭菌土,让其化蛹,化蛹第4 天,先 用 分 析 天 平 (METTLER TOLEDO,ER 182A)称 蛹 重,之 后 将 蛹 放 回 灭 菌 土 中,等 待 其 羽化。
均值±标准误表示。对不同光周期下的生长发育及
生殖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差异性显著的
数据用 Tukey’sHSD 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
设置为0.05。相同处理不同性别之间的比较用独
立样本狋测验,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05。交配率和
各阶段存活率结果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时的净繁殖力。
1.4 草地贪夜蛾种群动态预测
利用软件 TWOSEXMSChart[30]得到生命表数
据,使用 TIMINGMSChart[31]软件预测 5 个光周
期条件下草地贪夜蛾未来60d的种群动态。
1.5 数据分析
本统 计 分
析,用 OriginPro9.1进行图形绘制,分析结果用平
目前对环境条件影响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的 研究 主 要 集 中 在 温 度、寄 主 等 环 境 因 子 上[2224]。 关于光周期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国 内外还少有报道。因此研究不同光周期对草地贪 夜蛾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通过探索不同光周期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生 殖的影响,建立种群生命表并对种群动态进行预 测,旨在揭示我国不同纬度不同季节所对应的不同 光周期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 发生为害情况。确定最适合其生长发育的光周期 条件,为预测不同季节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分布提

不同温度对牧草盲蝽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不同温度对牧草盲蝽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不同温度对牧草盲蝽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李燕;杨奥;冯丽凯;王佩玲【摘要】应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13、18、23、28和33℃温度条件下以菜豆为食物的牧草盲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在13~33℃,牧草盲蝽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牧草盲蝽若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49℃和10.21℃,有效积温分别为323.62日·度和393.7日·度;在试验温度范围内,23℃时牧草盲蝽的若虫期存活率最高(75%),33℃时存活率最低(41%).18~28℃为最适温区,较低的温度(13℃)和较高的温度(33℃)不利于牧草盲蝽的存活.【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5(041)001【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牧草盲蝽;温度;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作者】李燕;杨奥;冯丽凯;王佩玲【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绿洲农业病虫害治理与植保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绿洲农业病虫害治理与植保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绿洲农业病虫害治理与植保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石河子832000;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绿洲农业病虫害治理与植保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石河子832000;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22.9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半翅目:盲蝽科)是新疆棉田盲蝽的优势种,棉花蕾铃期主要害虫之一[1-3]。

除为害棉花外,近年来牧草盲蝽对核桃、枣树、香梨等新疆主要林果为害也逐渐增加[4-6],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新疆林果、蔬菜、畜牧饲草业的发展为牧草盲蝽提供了丰富的寄主;二是Bt棉花的快速商业化种植,棉铃虫得到有效控制,造成生态位点空缺,刺吸式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同时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导致牧草盲蝽数量增加,为害增强,甚至造成局部地区大暴发[4-6]。

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实验种群的影响

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实验种群的影响

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实验种群的影响杨洪;王召;金道超【摘要】采取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毒力,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实验种群的影响,为协调水稻害虫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若虫LC50和LC10分别为83.5mg/L和61.3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成虫LC50和LC10分别为64.3 mg/L和39.0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若虫和成虫的LC10分别大于和接近于大田使用剂量40mg/L.以大田使用剂量40 mg/L氯虫苯甲酰胺稻茎浸渍法处理黑肩绿盲蝽3龄若虫后,其产卵期、寿命和产卵量降低了4.3d、3.0d和22.0粒,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当代成虫寿命与生殖力影响较大;药剂处理后次代种群的成虫前期延长了2.3d;存活率、平均日产卵量跟对照相比明显降低;种群净增值率、周限增长率、内禀增长率跟对照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21.0(对照63.3)、18.8(对照19.2)、0.16(对照0.22),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为4.3(对照3.2);这些结果表明,在40 mg/L浓度下,氯虫苯甲酰胺能够降低黑肩绿盲蝽种群的增长.【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2(032)016【总页数】7页(P5184-5190)【关键词】氯虫苯甲酰胺;黑肩绿盲蝽;生命表【作者】杨洪;王召;金道超【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长期以来,评价农药对天敌昆虫的影响常用致死中浓度(LC50)或致死中量(LD50)来表示[1-3],但是LC50或LD50只能表现出测试昆虫在某一发育阶段对药剂的反应,因而不能反映杀虫剂对测试昆虫种群的影响。

国内绿盲蝽主题文献研究分析

国内绿盲蝽主题文献研究分析

国内绿盲蝽主题文献研究分析1. 引言1.1 绿盲蝽的定义与特征绿盲蝽(Green Marmorated Stink Bug)是一种属于半翅目昆虫的昆虫,其学名为Halyomorpha halys。

绿盲蝽体型较大,通常成年个体体长约1.7厘米至2厘米,身体呈现灰绿色或棕色,背部有黑色斑纹和白色斑点,并且具有特征性的椭圆形的红色眼斑。

绿盲蝽的前翅与后翅形状相似,呈现多角形的交替黑白色条纹,翅膀呈半透明状态。

成虫繁殖力强,且寿命较长,可以生存1年以上。

绿盲蝽属于植食性昆虫,以水果、蔬菜、谷物等作物为食,且可能给种植业带来严重损失。

绿盲蝽还可以通过分泌出一种具有刺激性的臭气来驱敌。

绿盲蝽不仅对农作物造成危害,也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绿盲蝽是近年来国内农业领域关注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对其生物学特性、对作物的危害、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护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2000字】1.2 绿盲蝽在国内的分布情况绿盲蝽(Nezara viridula)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害虫,其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在国内,绿盲蝽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尤其常见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

绿盲蝽对多种作物都有较大危害,如大豆、棉花、蔬菜等,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其繁殖力强、适应性强,且喜欢吸食多种植物的汁液,导致其数量逐渐增多并对农作物产生威胁。

绿盲蝽在国内的分布情况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绿盲蝽主题文献研究分析引言绿盲蝽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在国内广泛分布于多种作物田间。

绿盲蝽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绿盲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对作物的危害与防治措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害虫的特点和规律。

绿盲蝽在不同棉花品种_系_上取食行为的EPG解析及田间验证_赵秋剑

绿盲蝽在不同棉花品种_系_上取食行为的EPG解析及田间验证_赵秋剑
关键词:绿盲蝽;DC-EPG;取食行为;抗虫性;棉花品种(系)
EPG Analysis of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Feeding Behaviors on Different Cotton Varieties (Lines) and Field Verifications
Beijing 100193)
Abstract: 【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feeding behaviors of lygus bugs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on different cotton varieties and to understand the feeding mechanism of A. lucorum, so that the cotton germplasm with resistance to lygus bugs can be bred.【Method】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device (Giga-8 DC-EPG) and stereomicroscope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feeding behaviors of A. lucorum on 14 different cotton varieties (lines), and the occurrence and damage dynamics of A. lucorum popu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cotton field. 【Resu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ive types of sucking waveforms produced by A. lucorum including A wave, H wave, M wave, B wave, and non-probing wave (NP wave), respectively. A wave is a spying wave, H wave is a stylet probing in the phloem wave, M wave is a stylet probing into the phloem to break cells and secret saliva wave, B wave is a chopping cells mixture and stylet pulling after staying wave, NP wave is a beak and the stylet staying on the leaf surface without piercing wave. 【Conclusion】 Asian cotton and GK50 have a strong repellence to A. lucorum. However, A. lucorum showed great preference to varieties Ling-06 and Shikang 338. It is concluded that indoor analytic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ccurrence and damage of A. lucorum in cotton field.

绿盲蝽研究进展

绿盲蝽研究进展

绿盲蝽研究进展作者:张未仲,李捷,周旭凌,李庆亮,胡增丽,赵龙龙,刘朝红,韩凤来源:《农学学报》 2018年第10期0 引言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绿盲蝽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表明目前发生规律研究主要集中在害虫种群发生动态及生命表制作、害虫与寄主相互选择性及其内在机制探索2个方面;防治方法研究主要针对绿盲蝽的抗药性筛选合适的药剂及改进防治措施等方面。

本研究指出目前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思路。

环境因子对绿盲蝽生长发育及种群发生影响均有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降雨量决定了卵孵化[1],而温度影响个体发育[2],并且光周期与温度一起诱导滞育[3-4]。

对棉田绿盲蝽发生预测模型已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5-6]。

作为绿盲蝽主要的寄主,棉花的物理性质与次生代谢的化学物质是害虫产生选择行为的依据[7-9]。

而取食后体内生化反应也是影响绿盲蝽选择性的因素[10]。

防治方面,采用色板诱集及自然生草方法降低绿盲蝽抗药性应用较为方便[11-12]。

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类比较,将研究主要方面进行归纳。

研究指出相对薄弱环节即研究功能基因比较单一,防治的靶标基因较少,相关基因间相互作用研究不足。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对当前绿盲蝽研究的整体方向思路有所了解,为将来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各种组学方面加大力度,深层次揭示分子机理,并寻找更多更合适的靶标基因。

1 绿盲蝽的简介1.1 分类地位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寄主种类多达38 科147 种[13]。

有多个同种异名如CapsusLucorum (Meyer- Dür)、Lygus Lucorum (Meyer- Dür)、Lygocoris Lucorum (Meyer-Dür)[14]。

1.2 发生地区绿盲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世界范围内亚洲、欧洲、北美洲及非洲北部均有分布。

国内绿盲蝽主题文献研究分析

国内绿盲蝽主题文献研究分析

国内绿盲蝽主题文献研究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国内绿盲蝽进行了文献研究分析。

在探讨了绿盲蝽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研究现状。

在分别从绿盲蝽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行为学、对农作物危害及防治等方面展开研究。

结论部分总结了国内绿盲蝽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建议。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绿盲蝽的特征和行为,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本文的目的是为促进国内绿盲蝽研究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国内绿盲蝽、生物学特征、生态学、行为学、农作物危害、防治、展望、保护、利用建议1. 引言1.1 绿盲蝽的研究意义绿盲蝽(Nezara viridul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多种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绿盲蝽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生物学特征、生态行为和危害机制,还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护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

绿盲蝽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命周期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绿盲蝽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其分类、鉴定和监测提供便利,有利于及早发现和防控其危害。

绿盲蝽的生态学研究可以揭示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探讨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了解绿盲蝽的生态学特点有助于预测其种群动态和扩散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绿盲蝽的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护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支持。

有必要加强对国内绿盲蝽的研究,提高对其认识和了解,促进其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管理。

1.2 国内绿盲蝽研究现状国内绿盲蝽研究自20世纪中期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研究者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已经初步了解了绿盲蝽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习性、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目前,国内绿盲蝽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绿盲蝽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研究者对绿盲蝽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殖生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r ia ae( :D=8:1 ) s2 .6 hg e a elwet L :D=I :8 ;h xmu a ea efcn i L :D=1 : uvv l t L r 6 wa 52 % ih r h t tn h o s( 6 ) tema i m v rg eu dt y( 2
2 0头
( p ig sy i 的性 蚜 产 生 . 1  ̄ 配合 光 周 期 A hs ospi ) 在 8C
L : = : 6和 L : 1 : 4处 理 下 , 诱 导 岛 D 8 1 D= 0 1 能
纬度 种 群 产生 性 蚜 , 不 能诱 导 低 纬 度 种群 产 生 而 性蚜 [: 稻 叶蝉 ( r o oy S als a u 雌 成 水 ] Ti n fJ e t l m) g U c e ii 虫 存 长光 照 条件 下 产 生非 滞 育 卯 , 短 光 照 条件 存 下产 生滞 育 卵l 6 l 。目前 . 绿盲 蝽 的研究 主 要集 巾 对
生 产 的重 要 害 虫 。
转 B 基 因棉 在我 国大 面 积种 植 ,棉 铃 虫等 鳞 翅 t
目靶标 害虫 得 到 了有效 控 制 . 绿盲 蝽等 非靶 标 害 虫却 填 充 了因 杀灭 棉铃 虫 而 留下 的生态 位空 缺 ,
据报 道 . 厨期 对 昆虫 的生长 发 育与 繁 殖有 光 重要 作用 , 其诱 导 产生 的滞 育 不仅 是 昆虫 克服 不
1 ) f e l a ut wa 72 r a e nmu ( : = 2o f mae d l s . moe h nt i m L D 8: 6 .nte h t eidL : : 2: 2 tei r s ts f s 2 9 t h mi 1 ) I oo r D 1 1 ,h t n i r e h p p o n i ca o
1 l 4: O和 1 8下 的实 验 种 群 的 生长 发 育 特 各 虫 态存 活 6: 不
率 、 卵前 期 及 产 卵 量 等均 有 显 著 性差 异 。不 同 光周 期 处 理 下 , 盲 蝽 最 高孵 化 率 ( : = 0: 4 比最低 孵 化 产 绿 L D 1 1)
绿 盲 蝽 A oy u crm y r t 半 翅 p l s u ou Mee— i g l D r( 目: 盲蝽科 ) 为我 国农业 多寄 主害虫 。 年来 , 近 随着
其 发生 和危 害 日趋 严 重 ,并 呈现 严重 灾 变趋 势 , 尤 其是 在 长江 、 河 流域 , 黄 已成 为危 害棉 花 、 果树
率( : L D=1 6:8 高 2 .6个 百分 点 ; 虫 最 高存 活 率 ( :D= ) 50 若 L 8:1 比最 低 存 活 率 ( :D=1 : ) 2 .6个 6) L 6 8 高 52
百分 点 ; 成 虫 最 高平 均 产 卵 量 ( : = 2: 2 比最 低 平 均 产 卵量 ( : = 1 ) 2 .9粒 。综合 来 看 , 周 雌 L D 1 1) L D 8: 6 多 72 光 期 L: 1 1 D= 2: 2处 理 下 的 绿 盲蝽 种 群 内禀增 长 率 ( ) 大 ( . 9 ) 种 群 加 倍 时 间( ) 短 ( . 1 ) 表 明该 r最 m 01 3 , 0 DT 最 63 7 , 4 光 周 期处 理 十 分 有利 于绿 盲 蝽 种 群 的发 育 与繁 殖 。 关 键词 : 盲蝽 ; 绿 光周 期 ; 育 ; 殖 ; 命表 参 数 发 繁 生
tp f dL : o e o D=1 :1 sv r e e c a e eo me t n c n i f poy u c r m . i 2 2 wa e yb n f i l od v lp n d f u dt o A lg s u o u i t a e y l
摘 要 : 探 明 光周 期对 绿 盲蝽 种 群 增 殖 的 影 响 , 为 应用 种 群 生命 表 的方 法 ( 温度 ( 5 1 o 相 对 湿 度 ( 0 5 %、 2 ̄ ) c、 7 ̄ ) 光
照 强度 4 0 l)系 统研 究 了绿盲 蝽( p l u lcmm Mee- a ) 5个 光 周 期 L: = 1 ,0: 4 1 1 , 0 0x , A o g su o y yr r在 D D 8: 6 t 1 ,2: 2
n tr ces( ) a e ags(. 9 ) hl te obei ( a a i raet w sh ret01 3 w i u l t DT) s esots(.4 7, i dctdtatepo u ln n i t l 0 eh d me wa r t6 1)whc i i e th h — h t h e 3 hn a h
Abt c: h e to df rn p oo eid ( : = 1 , 0: 4 1 1 , 4 : 0 1 8 o ec a c r t f e e p s atT e f c f i ee t h tp r s L D 8: 6 1 1 , 2: 2 1 l , 6: ) nt r t i i o d v l - r e s o h ha esc o
系建 设 专 项 资 金
Cot o Sc e e t n i nc
2 赵 l洪霞等 : 光 周 期 列 绿 盲蝽 实 验 种 群 生 命 表 参 数 的影 响 11 4
良环 境 条 什 ( 低 温 、 旱 、 物 短 缺 等 ) 如 干 食 的一 种 适应 机 制 , 是 昆 虫使 其 生 活 史与 季 节 保 持 同步 也
的 一 种 策 略 。 例 如 , 周 期 能 影 响 不 同 纬 度 棉 蚜 光
录 若 虫 的 蜕 皮 次 数 、 龄 历 期 及 死 亡 数 . 天 定 各 每
时 更 换 管 内 的 四季 豆 ,以保 持 食 物 的充 足及 新
鲜 。其 余 剩余 的若 虫 放入 长 方 形塑 料 盒 ( 宽× 长× 高 = 0c l mx 0C I中集 体 饲 养 , 盒 l ~ 2 mx 5c 1 l1 T 每 5
中 图分 类 号 :4 56 2 ¥ 3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0 27 0 ( 0 1 0 — 1 00 l 0 —8 7 2 1 ) 20 4 —7
E e t fDie e tP oo e id n t e Lf a l a a f cs o f r n h t p r s o h i T be P r mee s o oy u u o u o e t r fAp lg s lc r m
t e osT e xmu h t ig ae : 0: 4 wa 2 . % hg e ta h mii u L : 6: )te ihsnmp o f d. h mai m ac n rt L D 1 1) s 50 pi h ( 6 i rhnte nm m( D 1 8;h hg et y h h
rae i ticb tr i mprt e 5 1℃.e t e u dt(0 5% a d l mi tnitni 00l. h ria erd n l en u a t t e u ( _ ) rli mii 7 _ ) n l n i esy4 0 T es vvl i c ma o w he a r 2 + av h y + iu a o n t x u
Me e- u ( mi ea Mid e y r rHe p r: r a ) D t i
ZHA O n x a, A O u— i TA N ng a 、, u — ing, Ho g— i XI Li b n , Yo - n , ^U G o q a BA I — i xn Li
(. o ee f l trtco , n n gi l rl nvri , ni ,i g u 10 5 C i ; .ntue f ln Poetn 1 C lg Pa Poetn Naf gA r ut a iesy Naj g J n s 0 9 , hn 2 Is tto Pat rt i , l o n i i c u U t n a 2 a i co J n s Acdmyo A r u uaS i csNaj g J n s 104 C ia i gu a e a f gi lrl c n e, n n ,i gu2 0 1, hn ) ct e i a
me t n c n i o oy u c r m e e — i r t d e sn f b eme h d . o y u u o u M e e - l s n d f u d t fAp lg sl o u M y rDt wee s i d u i g l et l t o s Ap lg sl c r m y r r wa a e y u r u i a Df
收 稿 日期 : 0 0 0 .9 2 1 —92
作 者简 介 : 洪 霞 ( 94) 女 , 士研 究 生 ,ho o g il 1@ 13 o 通 讯 作 者 , abx as c n 赵 18 一, 硕 za hn xa O 1 6. m; t j sl@j . . a aac
基 金项 目 : 家 “ 一 五 ” 技 支 撑 计 划 (0 6 AD 8 0 ) 国 家农 业公 益 性 行 业 专 项 ( 0 13 1 ) 现代 农 业 产 业 技 术 体 国 十 科 2OB 0A 7 ; 2 10 0 2 ;
Ke rs Ap lg s u o u Me e- i ; h tp r d ; e eo me t fc n i ;i bep rmees ywod : oy u c r m y rDf p oo ei s d v lp n;e u dt l et l aa tr l r o y f a
棉 花 学 报 Co o ce c 2 1 , 3 2 :4  ̄1 6 U n S in e 0 12 ( ) 10 4
不同光周期对绿盲蝽 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