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落实《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深入理解落实《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深入理解落实《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深入理解落实《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杜柯伟

一、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重大意义

(一)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需要。管理方式的变革。建设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是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标志。

近年来,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快建成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系统。

学籍系统建设被列入“金教工程”并确定为优先建设的项目之一,还被列入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贵仁同志在2013年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针对目前数据分散、采集困难、交换不畅等问题,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逐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等信息全部入库。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也特别关注和支持学籍系统建设。

建成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系统需要上位的制度保障。按照教育部领导要求,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系统要在2013年秋季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使用规则,为电子学籍系统实施提供支撑。

调研发现,基于分类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和过去的实际情况,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做出明确规定。虽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如《小学管理规程》(1996)、《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02)和《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2007)等,但这些都只是从局部或技术层面规范学籍管理,缺乏更上位的规定和依据。

(二)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

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以县为主管什么,需要明确和细化,学生学籍管理应该是“以县为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制度需要统一。出台《办法》及建设电子学籍系统还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改变各地制度不健全的局面。《小学管理规程》(1996年)规定“小学学籍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从调研的情况看,全国只有23个省份出台了学籍管理办法。未出台管理办法省份,只有极少数的市县出台了学籍管理办法。

二是规范学籍管理,实现省间学籍对接。建设电子学籍系统和出台《办法》将改变国家层面缺乏总体制度安排导致的各省学籍管理办法不一致、难以实现省与省之间顺利对接的情况,适应当前流动学生学籍管理的需要,逐步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服务和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三是促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当前出现的“高考移民”、控辍保学、转学不规范、大城市择校、学生人数不准、冒领资助金等诸多方面的管理困难,都可以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和《办法》提供一定的技术和制度支持,推动问题的解决。

二、关于学籍管理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制定学籍管理办法的依据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以县为主究竟管什么?当然是学校、校舍、校长、教师、学生、经费。《义务教育法》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学籍,但其中有一章

是关于学生的,而学生与学籍是不可分的,学籍管理是学生管理的基础,也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依据《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制订《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不仅没有问题,而且可以说《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填补了一个空白。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在印发前经过了教育部法制办的合规性审查,当时法制办的意见是不能增加新的行政许可或行政审批,所以现在的表述是“第十四条学生转学或升学的,转入学校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启动学籍转接手续,转出学校及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予以核办。”因此,法制办针对的是新设行政许可或行政审批,与学籍管理不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学籍管理办法落实的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因为根据学籍管理办法的规定,学籍主管部门只是核办,而不是“审核批准”。所谓核办,就是对信息进行核查核实后办理,不存在是否批准的问题,既不是行政许可,也不是行政审批。

有的同志问,“比如学校已经超大班额了还在接收学生,普通高中违规跨区接收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倒垃圾”行为,即学校在考试前大批量把一些低分学生转入其他学校,这样在考试评价的“分母”做文章,人为拔高优秀率或录取率等问题要不要管(通常有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纵容)。

我的理解,这些问题都属于学校不规范办学行为的问题,不是学籍管理本身的问题,而是不规范办学行为在学籍管理上的反映。我们所说的学籍管理是以学校的办学行为都是规范的为前提。对这样的问题当然要管,可以通过学籍管理去倒逼,但不是针对某个学生的学籍。对于不规范办学行为,治理的对象是学校,而不是学生。

(二)什么是学籍。

学籍是指某个儿童少年作为某所学校学生的身份,也是学生在该校学习的资格。学籍具有唯一性、依附性(依附学生和学校)、

流动性(随学生流动)。学生和学校构成了学籍的两个基本要素。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个学籍,对应着某所学校。学籍、学校、学生遵循三位一体原则。

(三)什么是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实施培养过程的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籍作为一种就读资格,存在“取得(学生)或建立(学校)、变动(升级、升学、跳级、留级、转学、休学、复学)、完结(毕业、结业、肄业、注销)”三个阶段。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对这三个阶段的审核管理上。

(四)什么是学籍信息变动、学籍正常变动、学籍异动。

学籍信息变动:指学生的学籍信息的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广义的学籍信息变动包括由于学籍变动导致的学籍信息变化,狭义的学籍信息变动不包括。本办法指狭义的学籍信息变动,需要人工更改。

学籍变动:正常变动和异动。

正常变动:升级、升学、毕业、结业、肄业。

异动:跳级、留级、转学、休学、复学、死亡

转学的三个环节:确定接收学校、办理学籍转接、接续学籍档案。

(五)学籍管理制度与学籍信息管理制度。

国家层面:学籍信息管理制度

—围绕学籍信息管理制定制度

省级层面:学籍管理制度

—围绕学生行为制定制度

细化落实全国性制度要求

不能和全国制度冲突

不能规定其它省份的义务

(六)与学籍系统相关的问题

1.关于学校(机构)代码。2011年7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发(2011)6号),规范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工作。学校(机构)代码是所有中小学管理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数据,学校(机构)代码管理是教育统计部门的法定职责。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之前主要有两套代码,一套是统计部门的,另一套是基教部门的。在很多地方,两套代码并不一致。

●我们的学籍系统应不仅只是基教部门管理的工具,将来还应成为教育事业统计的依据,因为统计是法定的,所以使用规划司的学校(机构)代码库就是必然,否则永远是两套东西。而且不仅是学籍系统,其它所有的中小学管理系统都必须以规划司的学校(机构)代码库为标准。(代码系统不是规划司的系统,是教育部的系统)

●学校(机构)代码由“学校(机构)标识码”和“学校(机构)属性码”两部分组成。

●“学校(机构)标识码”是指由教育部按照国家标准及编码规则编制,赋予每一个学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识别标识码。

●“学校(机构)属性码”是对学校(机构)所在地域、城乡划分、办学类型、举办者等信息的分类编码,并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管理需要进行拓展和调整。

新设置的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职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由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代码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相关信息,填写纸质《新设置学校(机构)代码申请表》,加盖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逐级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上报教育部核准,由代码管理信息系统生成学校(机构)代码。

幼儿园、普通小学、普通初中、职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

职业学校(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代码的更新和维护工作,由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代码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相关信息,填写纸质《学校(机构)代码变动申请表》,加盖所在地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逐级上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上报教育部核准后生效。

●学校(机构)有撤销、合并、升格等变动情况时,须对其学校(机构)代码及时进行更新和维护。

●学校(机构)被撤销的,其代码停止使用,但在代码管理信息系统中保留。停止使用的代码不得再赋予其他的学校(机构)使用,以确保代码的唯一性。

●有其他学校(机构)并入,学校办学层次、类别均未发生变化的,其学校(机构)标识码不变,学校(机构)属性码按实际情况变更。

●因学校(机构)合并、升格等原因,使得学校办学层次、类别发生变化的,停止使用其原代码,按新设置学校(机构)代码赋予办法处理。

●学校(机构)被合并的,其代码按被撤销学校(机构)的代码处理办法处理。

●恢复办学的,重新启用原学校(机构)标识码,学校(机构)属性码按实际情况变更。

●学校(机构)仅改变名称的,沿用原代码,但需在代码管理信息系统中填报学校(机构)名称变动信息。

●充分认识贯彻执行《管理办法》的重要意义。《管理办法》是对学校(机构)统一编制、及时更新、动态维护学校(机构)代码的管理制度,对于统一规范学校(机构)代码并及时更新、维护,提升教育统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教育统计数据快速交换和共享,提高教育数据利用效率和效益,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业务机构要互相配合,依据《管理

办法》相应工作流程,处理好学校审批工作与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工作的衔接。教育行政部门内负责学校审批工作的机构在处理学校(机构)的设立、合并、变更和终止等有关业务时,须及时向负责学校(机构)代码管理工作的机构告知相关信息。

2011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已建立了学校(机构)代码库更新机制,代码库随时更新,只要地方走完了规定的流程,代码管理系统就会赋码,赋码以后学籍系统就可以调用。代码库的对外发布有两种,一种是以新的行政区划为依据,每年9月发布一次,另一种是对外发布,每三个月一次。内部使用不受发布周期的影响。

我们现在就是要推动把准确的数据如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作为统计的依据,但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如提高数据的质量。未来的统计将不再是层层报数,而是直接从系统提数。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基教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努力。目前数据质量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人不全、人不准、数不全、数不准。

2.关于学籍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机构)人员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则>的通知》(教发厅函[2013]91号),赋予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人员一个终身不变的唯一识别标识码。“个人标识码”是教育部按照国家标准及编码规则为学校(机构)人员统一编制、全国范围内唯一、终身不变的识别标识码。个人标识码共19位,由1位类型码和18位公民身份号码或18位个人标识自编码构成,个人标识码的各特征码应依次连接,不留空格。

基本表示形式及说明如下:

●有公民身份号码的,个人标识码中类型码为“G”,18位公民身份号码是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GB/11643)编制执行。

●暂无公民身份号码(第二代)或原公民身份号码不可用的,其个人标识码编码办法为:

☆个人标识码中类型码为“J”,18位个人标识自编码由17

位数字本体码和1位校验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6位地址码,8位出生日期码,3位顺序码和1位校验码。也就是身份证号的编码规则。

☆“个人标识码”后18位首选为“公民身份号码”,只有学校(机构)人员为外籍或中国公民暂无公民身份号码、原公民身份号码不可用时才可使用“个人标识自编码”。

☆公民身份号码若存在重码时,按“先入者保有”原则,后入者按暂无身份号码处理,“个人标识码”后18位使用“个人标识自编码”。

临时学籍号的生成规则是L+参照身份证号编码规则所生成的号码(6位学校所在地区划码+8位出生日期+4位随机码)。在目前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少数学生没有身份证号码,全国学籍号是J(教育)+身份证号编码规则所生成的号码;

二是当地户籍管理部门为其编发的身份证号不符合身份证号编码规则,但这个身份证号确实是公安部门编发的,此种情况学生将来的学籍号为G(公安)+身份证号;

三是学生有身份证号,但录入系统的是错的,这些就是需要公安部认证后各地需要处理的问题学籍之一,目前提供身份证号后查不到的大多是此种情况,说明我们各地录入的数据质量有问题。

这些错误的身份证号待各地纠正后才能配发全国学籍号,学籍号的生成规则是G(公安)+正确的身份证号。

三、制定办法所考虑的一些基本关系和总体思路

(一)基本关系

1.办法与各省学籍管理办法的关系。

2.办法与学籍系统的关系。办法:基础、支撑、规则;系统:落实、方式、工具。

3.纸质学籍档案与电子学籍档案的关系。现实与未来。

4.通过学籍系统实现的工作流程和其它工作环节的关系。如转学的各个环节。

5.强化学籍管理与方便家长的关系。既不能导致家长让孩子随意转学,又要方便家长转学。(最短转学12小时,广东—河南,现在的存在的问题是技术问题或系统外的问题)

6.省市直属学校、高校附属学校与其它学校的关系。

(二)总体思路

一是省级统筹,属地管理。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是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并充分考虑到各地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和较大差异,《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学籍管理中的具体权限和职责,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办法》的实施细则,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统筹制定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办法。

二是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学籍是指某个儿童少年作为某所学校学生的身份,也是学生在该校学习的资格。学生和学校构成了学籍的两个基本要素。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应拥有一个学籍,对应着某所学校。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对学籍的取得、变动、丧失、恢复、完结等方面的规定和管理不够严谨,出现了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问题。(目前仍然存在问题。)

为确保中小学生学籍的唯一性,《办法》规定了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后,学校就要为其建立学籍,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学籍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终身不变。学籍号生成规则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同时规定了,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学校和学籍主管部门应利用电

子学籍系统进行查重。

为确保学籍内容真实、及时记录学生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也为了确保学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数据更新的及时性,防止出现学生在原学校“不辞而别”,在新学校无从登记和无法统计,确定了“籍随人走”原则。除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校学生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外,学校不得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

三是动态监管,全程跟踪。学籍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全面、全程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为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情况,《办法》立足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设计了学生学籍档案基本内容,除包括学籍基础信息外,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体质健康测试及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学生在校期间的奖励信息,以及享受资助信息等。

为完整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办法》规定了学籍变动,包括正常变动(升级、升学)和非正常变动(转学、休学、复学、出境、辍学、死亡)处置的办法和流程;对于跳级、留级和失踪虽然文字没有提及,但已经包含在学生学籍信息发生变化处置要求中。(辽宁家长来信要求跳级的例子)

为兼顾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学生,《办法》覆盖了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工读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情况,还考虑了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学籍管理问题。总之,《办法》力图构建跨地域、贯穿基础教育各学段、动态监管、全程跟踪的综合体系。

(三)所考虑的重要问题。

1.关于《办法》的适用对象。根据教育事业统计,《办法》确定了适用对象,即我国所有由政府、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另有规定,不适用本办法。对于残疾学生和转入工读学校的学生,考虑到家长担心孩子可能受到歧视,本着尊重家长意愿、保护学生利益的原则,根据主管部门意见和一些地方现行的做法,采取变通方式,即规定学籍可保留在原学校。

《办法》中的学校分类及其他指标解释均依据教育事业统计。

2.关于“借读生”问题。为应对学生流动,近年来,各地在学籍管理中陆续引用了“借读生”的概念。我们认为,“借读”一词的存在,不符合基础教育管理发展方向,也是造成一人多籍的原因,而且有的地方如浙江已取消了这一概念。因此,《办法》没有采纳“借读生”概念,而是要求按照学生实际就读学校及时转接学籍。因全国学籍档案样式和信息项目一致,借读和正式学生不应再有区别。

3.关于转学问题。转学是最常发生的学籍异动,涉及公平、流动儿童、控辍保学等问题。我们将转学细分为三个阶段,即确定接收学校、办理学籍转接、接续学籍档案。考虑到各地情况和做法千差万别,《办法》对第一阶段即如何确定接收学校未作统一规定,也不纳入学籍系统管理,而是要求各地自行确定转学条件和要求,也便于与各地现行的相关规定接轨。

关于办理学籍档案转接,《办法》做出了具体时限规定;没有规定具体转接方式,电子学籍档案转接由网络自动完成,纸质学籍学籍档案转接,转出学校应采取稳妥方式进行。《办法》要求转入学校在原档案基础上接续学籍档案。

关于转学时是否需提供纸质材料盖章的问题。在系统中审核就相当于盖章,所以要转变观念,简化流程。

4.关于控辍保学问题。控辍保学仍是我们当前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面临的重要任务。《办法》以有利于各地开展控辍保学工作为着眼点,进一步细化了《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要求: 一是规定学校应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情况及时书面报告

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籍主管部门,并在义务教育年限内将其学籍分类管理。

二是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的,就读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应于每学期末将学生学籍档案转交其户籍所在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

三是在转学流程中,也特别要求有转学意愿的学生先确定接收学校方可办理转学手续,所以转学是转入学校发起。

四是为使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了解辖区内学生流动情况,规定省(区、市)直管学校、设区的市直管学校每学期要将学生转入转出情况报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五是在保障措施中也规定不及时报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要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人员责任。

5.关于学籍档案的内容。学生学籍档案内容设置遵循有效、适度、够用原则,并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等留出空间。主要包括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获奖材料、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体质健康测试及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享受资助信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和材料等。同时,电子学籍系统还为各地学籍管理工作提供个性化设计和选择。

6.关于学籍信息安全。学籍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它的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处理性和多效用性,对于学生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同时还具备应用上的专属性,所以产生了学籍信息安全问题。实质上就是要保护电子学籍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破坏和盗用。(成都的例子)

为确保学生学籍信息安全,《办法》特别强化了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包括指定专门的学籍管理员,建立学籍信息保密制度,对于泄露学生学籍信息的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管理责任等。

学籍信息导出的管理与责任问题。将来采用调用方式向各地

开放学籍数据,供各地应用。(目前,重庆、新疆、湖北、西藏等地已经提出数据需求)

7.关于学校违反规定有关行为。

“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或学籍档案”指学校凭空杜撰学生,或学生存在但个人基础信息、信息变更或学籍变动不真实。

“不为学生建立学籍档案”指学生在某校就读,学校应该但没有为其建立学籍档案。

“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指学校出于某种主观故意,对符合转学条件的转学申请不予审核、不为学生转出学籍档案或拖延办理超出规定时限的行为。

四、学籍管理办法的具体内容

《办法》分为总则、学籍建立、学籍变动管理、保障措施、附则共5章30条。

第一章共3条,规定了《办法》制定的依据、使用范围及对象,学生学籍管理采用的方式,实行的“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管理职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小学生学籍管理,提高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科学管理水平,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所有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

第三条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实行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各地学生学籍管理工作,负责

组织建设全国联网的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电子学籍系统),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和实施办法。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本行政区域内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制订本省(区、市)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要求建设电子学籍系统运行环境和学生数据库,确保正常运行和数据交换;作为学籍主管部门指导其直管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

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本省(区、市)关于学生学籍管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作为学籍主管部门指导其直管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应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相应管理;督促学校做好学生学籍的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负责学籍信息收集、汇总、校验、上报,应用电子学籍系统开展日常学籍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章共7条,规定了学籍建立的时间、依据、流程和保管主体,学籍档案的基本内容、形式和个人基本信息改动的条件。特别规定要依据身份证号建立学籍,一人一籍,籍随人走。

第二章学籍建立

第四条学生初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应为其采集录入学籍信息,建立学籍档案,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

学籍主管部门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及时核准学生学籍。

第五条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生成,一人一号,终身不变。学籍号具体生成规则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订。

逐步推行包含学生学籍信息的免费学生卡。

第六条学校不得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生学籍,不得重复建立学籍。学籍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查重。

学籍管理实行“籍随人走”。除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学校学生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外,学校不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残疾程度较重、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由承担送教上门的学校建立学籍。

第七条学校应当从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建立学籍档案。

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一、学籍基础信息及信息变动情况;

二、学籍信息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信息和材料。

学籍基础信息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

第八条学籍档案分为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纳入电子学籍系统管理,纸质档案由学校学籍管理员负责管理。

逐步推进学籍档案电子化,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

第九条学生转学或在基础教育阶段升学时,学籍档案应当转至转入学校或升入学校,转出学校或毕业学校应保留电子档案备份,同时保留必要的纸质档案复印件。学生最后终止学业的学校应当归档永久保存学生的学籍档案,或按相关规定办理。

学校合并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并入的学校管理。

学校撤销的,其学籍档案移交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管理。

第十条如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修改学生基础信息的,凭《居民户口簿》或其他证明文件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附《居民户口簿》复印件或其他证明复印件,由学校核准变更学籍信息,

并报学籍主管部门核准。

第三章共12条,规定了学籍变动时的各种管理工作。涵盖了学籍正常变动(升级、升学)和非正常变动(转学、休学、复学、出境、辍学、死亡)处置的办法和流程。规定了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工读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籍管理要求。

第三章学籍变动管理

第十一条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当地实际统筹制定。(这条非常重要。各类学籍变动都要记入学籍系统)

第十二条正常升级学生的学籍信息更新,由电子学籍系统完成。

第十三条学生学籍信息发生变化,学籍进行转接或学生毕业(结业、肄业)时,学校应及时维护电子学籍系统中的有关信息,并将证明材料归入学生学籍档案。学籍主管部门应及时对学生学籍变动信息进行更新。

第十四条学生转学或升学的,转入学校应通过电子学籍系统启动学籍转接手续,转出学校及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予以核办。

转入、转出学校和双方学校学籍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学生学籍转接。

十五条学生办理学籍转接手续后,转出学校应及时转出学籍档案,并在1个月内办结。

第十六条学生转学或升学后,转入学校应当以收到的学籍档案为基础为学生接续档案。

第十七条特教学校学生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转入特教学校就读的,其学籍可以转入新学校,也可保留在原学校。

进入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其学籍是否转入工读学校,由原学校与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商定。

第十八条省(区、市)直管学校、设区的市直管学校学生的转入转出情况,由学校每学期书面告知所在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

第十九条学生休学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审核同意后,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报学籍主管部门登记。复学时,学校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学生休学期间学校应为其保留学籍。

第二十条学生到境外就读的,应当凭有效证件到现就读学校办理相关手续。回到境内后仍接受基础教育的,应接续原来的学籍档案。

第二十一条学生死亡,学校应当凭相关证明在10个工作日内通过电子学籍系统报学籍主管部门注销其学籍。

第二十二条学校应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依法及时书面上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籍主管部门,在义务教育年限内为其保留学籍,并利用电子学籍系统进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的,就读学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应于每学期末将学生学籍档案转交其户籍所在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

第四章共5条,提出了学籍管理的保障措施。规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学籍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配备或指

定学籍管理员。强调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人员,要责令改正并追究责任。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学籍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配备或指定学籍管理员,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工作机制。

对学籍管理员当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保持相对稳定。各级学籍管理员的基本信息须报送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四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每学期复核学生学籍,确保学籍变动手续完备、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

第二十五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非经学籍主管部门书面批准,学籍信息一律不得向外提供,严防学籍信息外泄和滥用。

第二十六条教育行政部门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学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校长和相关人员责任:

一、不为已接收学生建立学籍档案的;

二、以虚假信息建立学籍或学籍档案的;

三、不及时把学籍变动信息纳入学籍档案的;

四、不及时报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的;

五、接收学生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的;

六、不按规定为学生转接学籍档案的;

七、泄露或非法使用学生学籍信息的;

八、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附则共3条,规定了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籍管理

原则。规定各省应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办法》从2013年秋季实施。

例子:香港学生想到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接受基础教育,外籍华人、华侨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均应参照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学校的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籍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或完善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五、实施要求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出台《办法》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办法》要求加快建设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提高学籍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学生学籍号是学籍信息的核心要素,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有机衔接,终身不变。

(二)抓紧制订或完善《办法》实施细则。《办法》确定了省级统筹、属地管理的基本原则。已出台省级学籍管理办法的省份要按照《办法》的规定进行完善和调整,尚未出台省级学籍管理办法的省份要根据《办法》要求抓紧研究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操作办法。

截止3月底《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订进展情况:

已经印发细则或工作通知的省份15个:天津、山西、辽宁(义务教育阶段)、江苏、安徽、福建(工作通知)、江西、山东(工作通知)、广西(义务教育阶段)、海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或待印发的省份18个:北京、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高中阶段)、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高中阶段)、重庆、四川、云南、西藏、新疆、兵团。

沿用已有办法的省份2个:辽宁(高中)、上海(义务教育)。

(三)有效开展《办法》教育培训。要按照职责划分组织对学籍管理人员和学籍系统技术支持人员进行培训。主要内容是,加强学籍管理的重要意义、《办法》的基本内容、学籍系统的基本功能、学籍信息采集的基本要求、学籍变动操作办法等。对省级培训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实施。

(四)建立加强学籍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制订实施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要建立学籍核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追究违反规定人员的责任。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办法》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我部安排教育管理信息化经费和其他经费时将与《办法》实施情况和成效挂钩。

(五)营造实施《办法》的良好舆论环境。要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家长通知书等多种方式进行政策解读和宣传,重点介绍必要性、重要性和预期成果。要取得家长理解和支持,使《办法》家喻户晓。要让教育部门认识到《办法》对于科学决策的价值,让学校感受到对于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作用,让家长和社会体会到教育部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服务水平的坚定决心。

六、下一步工作考虑:

1.全面实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2.全面应用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今年的升级毕业和升学管理工作。

3.开展数据核查,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

4.发挥学籍数据的基础性作用,为各级教育管理服务。

5.进一步改进完善系统功能,让系统更好用,让用户更爱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计算机网络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1世纪是一个信息经济时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当代大 学生,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任何时候的大学生都要来得沉重,因此 在校期间,我们必须尽可能的利用好学习时间,尽可能地学习更多 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创新求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毕竟,不管将来是要从事什么样的相关行业,都需要掌握较为全面 的计算机知识,因为小到计算机的组装维修,大到服务器的维护与 测试,知道的更多更全面,那么对于自己以后找工作以及参加工作 帮助就越大。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一个用人单位会傻到和知识作对,不是么? 基于这样对社会现状的认识,让我积极、认真地对于学习计算机课 程有了较为良好的心理基础。而我在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就觉得很新鲜,觉得很奇妙,上网、玩游戏什么的操作都很是简单,但随着需 求的变化,自己对电脑接触的不断深入,对计算机的认识越来越深,特别是进到大学,专业要求进行电脑利用数据画图、学习了各种操 作并不简单的办公软件等等之类。 更令人恼火的是,当在制图、办公过程中,遇到一些电脑系统出错 导致文件成果丢失的令人恼火的突发问题时,我才深深地感受到自 己计算机知识是多么的欠缺,自己终归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对计 算机知识的掌握都是零散的,对这些突发问题只能束手无策。但大 一并没有相关计算机课程,更多的时候只能自学,在第一个学年结

束后,为了自己知识的充实,也为了响应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改革的 号召,我带着课程相关的两本教科书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同时,也 开始了一段并不一昧玩乐的大学第一个暑假。 翻开主教材的第一节,我不禁有点傻眼,和我想象中的第一节不一样,它不是什么我们会、却不精通的软件的相关学习(受大一专业课教材的影响),而是在我的观念世界里地球人都能做到的----电脑开机,虽很意外可我还是认认真真的看了相关内容,也完成了实验要求。在做着这项在我看来在简单不过的电脑操作时,我想了很多以 前都不会想到的东西,简简单单一个开机键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其实深思一下就能想到,在电脑发明的最开始的最开始,想要启动 电脑绝对不是像现在轻轻松松地按一个开机键就能做到的。那一个 简简单单的启动电脑的过程简化尚且如此,那其他由复杂而又浩瀚 如星海的程序代码及函数所构成的程序应用及电脑操作又将会是怎 样的神秘呢?我不禁对他们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之心。 其实对于计算机我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说经常使用,但其中好 多东西都还不懂,但经过多日的计算机自学,我对网络世界有了更 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说在学习中,我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学习中,我对网络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当然不仅是学会了如何下载各 种软件、如何运用它进行下载一些网上资料的技巧、如何搜索和浏 览信息、怎样打开IE浏览器、输入搜索引擎地址、输入关键词、进入网站、浏览相关网页、文字信息的保存等等大量实用的知识。还 学会了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管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frontpage(网页制作)、access(数据库管理)、outlook(邮件管理)、publisher(广告设计,新闻稿,海报制作)、infopath(表单管理,动态表单填写)等等办公软件的较为深入的应用。还借此学习契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 以字母次序排列的网络术语和缩写字 名词解释 10 Base T : 双绞线以太网技术名 2- 3 Swap : 指对一端用来发送,与之连接的另一端用来接收或相反的电线。 数字2和3指的是DB-25接线器的发送和接收插脚。 2B+ D Service : ISDN服务,因其包含二个标准电话连接加上一个数据连接。 3- Way han dshake Tcp三次握手:TCP和其它传输协议中使用的一种技术,用来可靠地开始或完美地结束通信。 3-Wire Circuit 三线电路:经常采用的在一对计算机之间异步串口连接 的接线方案。第一根接线用来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数据,第二根接线用来反方向传输数据,第三根线是公共接地线。 4 —Wire Circuit 四线电路:是经常采用的在一对计算机之间异步串口连接 的接线方案。一对接线用来在一个方向传输数据,另一对接线用来相反方向传输数据。四线电路通常用于比三线电路更长的距离。 7—Layer refere nee model 七层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早期 概念模型,给出了与提供的通信服务协同工作的一系列协议。七层协议不包含互联网协议层。 802.2 : IEEE逻辑链接控制标准。见LLC和SNAp 802.3 : IEEE以太网标准。 802.5 : IEEE令牌环标准。 access delay 访问延迟:网络接口在它能访问共享网络前的等待时间。

ackno wledgeme nt 应答:一个简短的返回消息,它通知发送者:数据已经到 达它所希望的目的地。 active docume nt 活动文档:WW文档是一段计算机程序,下载一个活动文 档后,测览器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该程序。活动文档能连续地改变显示。参阅动态文档,静态文档和URL ad aptive retra nsmisio n 适应性重复:适应性重发传输协议的一种能力, 为适应各种不同的互联网延迟不断地改变重发计时器。TCP是众所周知的使用 适应性重发的协议。 address mask 地址掩码:一个32位二进制的值,每一位对应一网络和子网络相应的IP地址。未被屏蔽的覆盖的地址位对应部分,也称为子网掩码。 address resolution 地址解析:从一个地址到一个地址的匹配,通常是从 高层地址(如IP地址)到低层地址(如以大网地址)的匹配。 anonymous FTP匿名文件传输协议(FTP : 使用登录入名anonymons和四个字guest访问FTP访问器。不是所有的FTP服务器都允许匿名FTP。 API ( Applicatio n program in terface ) |应用程序接口:计算机程序能够调 用的过程集,用来访问指定的服务。程序用来访问网络协议的过程集统称为网络API。 Applet :构成活动WW文档的计算机程序,APPlet是由诸如Java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 AppleTalk :由Apple计算机公司开发和销售的一组网络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 地址解析协议:计算机用以匹配IP地 址到硬件地址的协议。计算机调用ARP广播一个请求,目标计算机对该请求应答。 ASCII(America n Sta ndard Code for In fomatio n In tercha nge ) 美国信息交 换标准码:赋以128个字符唯一值的标准,包括上、下档的字母,数字,标点 符号。 ASN 1 ( Abstract Syn tax Notatio n.1 ) 抽象语法表示1 : 表示数据的标准。SNM协、议使用ASN.1表示对象名。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十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一、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科学指引,对于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蔓延,西方国家结束黄金增长期,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贸易低迷,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沿袭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等等。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新发展理念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二版家庭作业答案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二版)家庭作业第二章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二进制 2.55-2.57 略 2.58 int is_little_endian(){ int a = 1; return *((char*)&a); } 2.59 (x&0xFF) | (y&~0xFF) 2.60 unsigned replace_byte(unsigned x, unsigned char b, int i) { return (x & ~(0xFF<<(i<<3))) | (b << (i<<3)); } 2.61 A. !~x B. !x C. !~(x>>((sizeof(int)-1)<<3)) D. !(x&0xFF) 注意,英文版中C是最低字节,D是最高字节。中文版恰好反过来了。这里是按中文版来做的。 2.62 这里我感觉应该是英文版对的,int_shifts_are_arithmetic() int int_shifts_are_arithmetic(){ int x = -1; return (x>>1) == -1; } 2.63 对于sra,主要的工作是将xrsl的第w-k-1位扩展到前面的高位。 这个可以利用取反加1来实现,不过这里的加1是加1<<(w-k-1)。

如果x的第w-k-1位为0,取反加1后,前面位全为0,如果为1,取反加1后就全是1。 最后再使用相应的掩码得到结果。 对于srl,注意工作就是将前面的高位清0,即xsra & (1<<(w-k) - 1)。额外注意k==0时,不能使用1<<(w-k),于是改用2<<(w-k-1)。 int sra(int x, int k){ int xsrl = (unsigned) x >> k; int w = sizeof(int) << 3; unsigned z = 1 << (w-k-1); unsigned mask = z - 1; unsigned right = mask & xsrl; unsigned left = ~mask & (~(z&xsrl) + z); return left | right; } int srl(unsigned x, int k){ int xsra = (int) x >> k; int w = sizeof(int)*8; unsigned z = 2 << (w-k-1); return (z - 1) & xsra; } 2.64 int any_even_one(unsigned x){ return !!(x & ()); } 2.65 int even_ones(unsigned x){ x ^= (x >> 16); x ^= (x >> 8); x ^= (x >> 4); x ^= (x >> 2); x ^= (x >> 1); return !(x&1);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复习提纲及试题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网络(如Ethernet、Internet)会进行基本的配置和使用。 二、课程教学组织 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基本遵循分层模型,但不拘泥于分层结构模型;以Internet技术与高速网络技术为主线,加入网络发展的最新内容。 三、课程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新名词、术语及设计思路和方法技巧,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处理计算机网络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一种网络的安装、使用和简单维护,且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技术,具有跟踪、继续学习的基础与能力。 1. 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 了解: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复习要求 第 1 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定义、协议、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应用。 复习要求: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协议;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体系结构。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及计算。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方法。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的基本概念。 ?掌握:计算机网络拓扑构型的定义、分类与特点。 ?了解:典型的计算机网络。 ?掌握:协议、层次、接口与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附简答计算

ACK 确认 A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NSI 先进的加密标准 AP 接入点/应用程序 API 应用编程接口 ARP 地址解析协议 ARPA 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高级研究计划署)ARQ 自动重传请求 AS 自治系统/鉴别服务器 ATU 接入端接单元 ATM 异步传递方式 BGP 边界网关协议 CCITT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DMA 码分多址 CHAP 口令握手鉴别协议 CIDR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SMA/CD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 CSMA/CA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 DDOS 分布式拒绝服务 DES 数据加密标准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NS 域名服务 EGP 外部网关协议 EIA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FCS 帧检验序列 F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M 频分复用 FTP 文件传送协议 FIFO 先进先出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体制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FC 光纤同轴混合(网)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TP 超文本传送协议 ICM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GMP 网际组管理协议 IGP 内部网关协议 IMAP 网际报文存取协议 IP 网际协议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ITU 国际电信联盟 LAN 局域网 MAN 城域网 MPEG 活动图像专家组 MTU 最大传送单元 OSI/Rm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PF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 PCM 脉码调制 PDA 个人数字助理 PKI 公钥基础结构 PPP 点对点协议 RIP 路由信息协议 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SID 服务集标识符 SSL 安全插口层,或安全套接层(协议)STDM 统计时分复用 STP 屏蔽双绞线 TCP 传输控制协议 TDM 时分复用 TIA 电信行业协会 TLD 顶级域名 TPDU 运输协议数据单元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配套自测题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配套自测题 一、小小数制伤大脑,抓包分析不可少 1. 与二进制100101.001101等值的十进制数是(C)。 A.25.203125 B.25.34 C.37.203125 D.37.34 2. 与十进制数28.625等值的十六进制数为(B)。 A.112.10 B.1C.A C.1C.5 D.112.5 3. 与十六进制数AC.E等值的十进制数是(D)。 A.112.875 B.162.875 C.254.7 D.172.875 4. 将-33以单符号位补码形式存入8 位寄存器中,寄存器中的内容为(A)。 A. DFH B. A1H C. 5FH D. DEH 5. 原码1.0101110 所表示的真值为(A)。 A. -0.0101110 B. +0.0101110 C. -0.1010010 D. +0.1010010 6. 若用8位机器码表示十进制数–101,则补码表示的形式为(B)。 A.11100101 B.10011011 C.11010101 D.11100111 7. 将多项式214 + 211 + 24 + 21 + 20表示为十六进制数为(A)。 A.4813H B.8026H C.2410H D.EB410H 8. 设字长8位并用定点整数表示,模为28,若[X]补=11111010,则X的原码及真值X分别为(B)。 A. [X]原=00000110,X=+0000110 B. [X]原=10000110,X=-0000110 C. [X] 原=01111010 ,X=+1111010 D. [X] 原=11111010 ,X=-0000110 9. 真值 X=-127D ,则其真值及 8 位反码分别为(D)。 A. [X] 反=11111111 , X=-1000000 B. [X] 反=10000000 ,X=-1000000 C. [X] 反=11111111 , X=-1111111 D. [X] 反=10000000 , X=-1111111 10. 若[X]补=CCH,机器字长为8位,则[X/2]补=(D)。 A.34H B.66H C.98H D.E6H 二、网络基础最基本,马上试试不要等 1.最早的计算机网络通常认为是(A)。 A. ARPANET B. BITENT C. CERNET D. ETHERNET 2. 小王出差到北京了,打电话给广州公司的小张说他要公司一份文件,小张马上用邮件发给他。这体现了计算机网络的(D)功能。 A. 资源共享 B. 分布式处理 C. 网络通信 D. 数据通信 3.有关令牌环网络的描述错误的是(C)。 A.令牌只能沿着逻辑环的一个方向进行传递 B. 任何时刻只有一个站点发送数据,不会产生介质访问冲突 C.发送数据时令牌必须随着数据一起传递,并一起被目的站点接收 D. 发送的信息帧(包括数据帧和令牌帧)最终都会回到源站点,目的站点接收的是复制数据帧 4. 有关令牌总线网络的描述错误的是(C)。 A.令牌总线网络的数据传输也是沿着逻辑环进行的,但每次生成的逻辑环可能都不一样 B. 如果总线网络中某个站点出现故障,或者没有工作,可以重新建立新的逻辑环 C. 令牌总线网络发送数据时不同时发送令牌帧,源数据也不用回到源站点 D. 在令牌总线的逻辑环中每个站点都有一张“连接表”,标识了本站点及前、后站点的地址 5. 下面关于令牌环网络和令牌总线网络比较,不正确的是(B)。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 1. 广域网:覆盖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可以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的网络互联起来。 2. 城域网:可以满足几十千米范围内的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求,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 3. 局域网:用于有限地理范围(如一栋大楼),将各种计算机、外设互联起来的网络。 4. 通信子网:由各种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与其他通信线路组成,负责全网的通信处理任务。 5. 资源子网:由各种主机、外设、软件与信息资源组成,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并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 6. 计算机网络: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7. 分布式系统: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来自动调用完成用户任务所需要的资源,整个网络系统对用户来说就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 8. 公用数据网:由邮电部门或通信公司统一组建与管理,向社会用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的网络。 9. 面向终端的远程联机系统: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 10. 宽带骨干网:是指传输速率达到2Gbps的骨干网。 11. 全光网:以光结点取代现有网络的电结点,并用光纤将光结点互联成网络。 12. 网络拓扑: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构型。 13. 基带传输:在数字通信信道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好的方法。 14. 频带传输:利用模拟通信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 15. 线路交换: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前,首先要在资源子网中建立实际的物理线路连接的方法。 16. 数据报:同一报文中的分组可以由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的方法。 17. 虚电路:同一报文中的所有分组可以通过预先在通信子网中建立的传输路径来传输的方法。 18. 单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的方法。19. 半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一个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20. 全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21. 数据通信:是指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传送表示字母、数字、符号的二进制代码0、1比特序列的过程。 22. 媒体: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与半导体存储器;二是指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语音、图像与图形。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是指后者。 23.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信号的表示形式。 24. 模拟信号:电话线上传送的按照声音的强弱幅度连续变化的电信号称为模拟信号。 25. 数字信号:计算机所产生的电信号是用两种不同的电平去表示0、1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信号,这种电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26. 调制解调器:在数据通信中,用来完成调制解调功能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 27. 调制解调:如果通信信道不允许直接传输计算机所产生的数字信号,则需要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在接收端再将模拟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这个过程被称为调制解调。 28. 串行通信:是指将代传送的每个字符的8位二进制代码按由低位到高位的顺序依次发送的通信方式。 29. 并行通信:是指将表示一个字符的8位二进制代码同时通过8条并行的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方式。 30. 同步:是指要求通信双方在时间基准上保持一致。 31. 位同步:要求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数据的起止时间和时钟频率,来校正自己时间基准与时钟频率,这个过程称为位同步。 32. 字符同步:是指保证收发双方正确收发字符的过程。 33. 同步传输:是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情况及功能说明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基本 情况及功能说明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情况及功能说明 山西福康源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基本情况 我公司使用的为用友时空医药管理软件。 用友时空在多年流通领域信息化平台研发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流通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管理模式创新多变、大规模快速扩张、降低运营成本获取规模效益等方面的特征,引入SOA理念,采用“工具平台化、体系架构化”的研发策略设计开发了KSOA流通企业信息融通平台(下文中简称“KSOA平台”)。 KSOA平台面向国内流通企业中高端客户,旨在以面向服务的、集成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支撑流通企业差异化竞争、持续化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 KSOA平台涵盖了流通企业经营中的业务职能、财务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协同办公职能和决策支持职能等等。包括批发业务系统,连锁业务系统,零售业务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供应商在线自助系统,客户在线自助系统,网上在线购物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用服务系统等核心模块。 本《用户操作手册》对KSOA平台重点介绍包括KSOA平台涉及概念、通用单据操作说明、主要业务流程等内容,内容浅显易懂。用户在启用KSOA管理系统前,须仔细阅读本操作手册,了解各个子系统、各模块及功能情况,并在商品提供商的指导下实施、操作。

北京时空超越科技有限公司致各软件用户:请严格遵照本《用户操作手册》使用,对于因违反操作流程和规范所导致的系统问题,要求时空超越公司提供的任何相关的服务和支持,不列入商品售后服务的免费服务范畴。 对于用户在实际系统操作中所遇到,本《用户操作手册》中未有涉及的相关操作,请与北京时空超越公司技术部取得联系,获得相应解决办法及操作指导。 第一部分:平台整体概述 1.1第一章单据中出现的名词 账:账的概念来源于实际业务处理和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其表现形式与会计核算所使用账簿账页格式类似。根据核算对象不同分为商品总账、货位商品账、往来 账等。 货位:是为了明显标出些商品所在的位置,以便规范管理、统计分析、查询分类,货位可以根据用户需要灵活设置,既可以标示商品作在物理位置,也可以标示 商品所在虚拟位置。KSOA平台中货位字段西文名称是“hw”。 批号:是指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药品的生产历史。KSOA平台中批号字段西文名称是“pihao”。 保质期:的保质期是指商品在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商品的保质期由提供,标注在限时使用的商品上。在保质期内,商品的生产企业对该商品质量符合有关标 准或明示担保的质量条件负责,销售者可以放心销售这些商品,消费者可以 安全使用。保质期在单据明细项中相应字段是“baozhiqi”字段。 商品淘汰:流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因各种原因(如滞销等)不适合销售的商品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一、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概要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 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 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2个著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 先后建立。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随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 时间:20世纪60年代早期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 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期 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子网。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实现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 198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TCP/IP协议的诞生。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

一英文名词 ACK 确认 A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NSI 先进的加密标准 AP 接入点/应用程序 API 应用编程接口 ARP 地址解析协议 ARPA 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高级研究计划署)ARQ 自动重传请求 AS 自治系统/鉴别服务器 ATU 接入端接单元 ATM 异步传递方式 BGP 边界网关协议 CCITT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DMA 码分多址 CHAP 口令握手鉴别协议 CIDR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SMA/CD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 CSMA/CA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 DDOS 分布式拒绝服务 DES 数据加密标准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NS 域名服务 EGP 外部网关协议 EIA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FCS 帧检验序列 F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M 频分复用 FTP 文件传送协议 FIFO 先进先出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体制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FC 光纤同轴混合(网)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TP 超文本传送协议 ICM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GMP 网际组管理协议 IGP 内部网关协议 IMAP 网际报文存取协议 IP 网际协议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ITU 国际电信联盟 LAN 局域网 MAN 城域网 MPEG 活动图像专家组 MTU 最大传送单元 OSI/Rm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PF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 PCM 脉码调制 PDA 个人数字助理 PKI 公钥基础结构 PPP 点对点协议 RIP 路由信息协议 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SID 服务集标识符 SSL 安全插口层,或安全套接层(协议)STDM 统计时分复用 STP 屏蔽双绞线 TCP 传输控制协议 TDM 时分复用 TIA 电信行业协会 TLD 顶级域名 TPDU 运输协议数据单元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lec01-intro

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 计算机系统详解 Lecture 1 Intro February 25, 2011 Wu junmin (jmwu@https://www.360docs.net/doc/5216775107.html,)

Outline °Course Theme °Five great realities of computer systems °Administrative Matters °Lecture topics and assignments

课程出发点 ° Abstract vs. Reality °抽象是必须的,但也应该考虑问题的实现! °其他计算机课程通常强调抽象的地方: ?抽象数据类型 ?渐进分析法 °这些抽象往往是受限的: ?特别是当计算机系统中存在一些小的缺陷 ?有必要去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中一些底层的实现 °通过了解具体的实现有助于: ?成为更有效率的程序员 -能够更有效的找出并且消除bug -能够更好的进行程序性能调优 ?为以后的计算机类“系统”级课程做好准备 -编译, 操作系统, 网络, 计算机体系结构, 嵌入式系统等等

Great Reality #1 °Int ’s 不是整数, Float ’s 不是实数°举例 ? x 2 ≥ 0? -Float ’s: 是! -Int ’s: – 40000 * 40000 --> 1600000000 – 50000 * 50000 --> ?? ? (x + y) + z = x + (y + z)? -Unsigned & Signed Int ’s: 是! -Float ’s: – (1e20 + -1e20) + 3.14 --> 3.14 – 1e20 + (-1e20 + 3.14) --> ?? -1794967296 0

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管理操作规程

李生晓梦晓李飞刀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再上传必究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管理操作规程 1、目的:通过制定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管理操作规程,有效控制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管理符合质量规定的要求。 2、依据: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及现场检查指导原则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3、适用范围:适用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管理全过程。 4、责任者:分店所有在册人员。 5、内容: 5.1计算机信息管理员依照编制好操作人员岗位权限,对员工发放管理软件登录使用信息,由使用者保存,应注意对自己使用的登录信息做到保密,由质量负责人监督,防止人员之间相互跨权限登录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 5.2计算机信息管理员负责建立系统管理软件的服务器和数据库,对数据库产生的数据信息应采取安全保密的储存管理,对每天产品的数据信息进行备份,防止数据缺失,数据应保存至少5年。 5.3当数据的录入因疏忽产生错误时,操作人员应当及时联系门店质量负责人及计算机信息管理员提出数据修改申请,由质量负责人审核、确认后,由计算机信息管理员进行数据的修改。 5.4药品在计算机系统上的采购和收货:采购员每次采购药品时,依据系统数据库生成采购订单,采购订单确认后,系统自动生成采购计划;药品到货时,收货员根据系统生成的采购计划,对照实物确认相关信息后,方可进行验收,系统录入相关信息后系统生成“采购记录”。 5.5药品在计算机系统上的验收:药品验收员按规定进行药品质量验收,对照药品实物在系统采购记录的基础上核对药品的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到货数量等内容并系统确认后生成验收记录。 5.6药品在计算机系统上的养护:系统依据质量管理基础数据和养护制度,对药品按期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简答题目汇总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简答题目汇总第一章名词解释 这是书本上的课后习题上的: 1-26 试解释以下名词:协议栈、实体、对等层、协议数据单元、服务访问点、客户、 服务器、客户-服务器方式。 答:实体(entity) 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的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的提供方。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协议栈: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模型后,每层的主要功能由对等层协议的运行来实现,因而每层可用一些主要协议来表征,几个层次画在一起很像一个栈的结构 对等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通信双方实现同样功能的层. 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实体进行信息交换的数据单位.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服务访问点 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体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 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答:数据:是运送信息的实体。 信号:则是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数据:运送信息的模拟信号。 模拟信号:连续变化的信号。 数字信号:取值为有限的几个离散值的信号。 数字数据:取值为不连续数值的数据。 码元(code):在使用时间域(或简称为时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 值的基本波形。 单工通信:即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 收)。这种通信方式是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过一段时间再反过来。全双工通信:即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像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 像文件的数据信号都属于基带信号。 带通信号——把基带信号经过载波调制后,把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以便在 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这些是课本中的: 一、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LAB2

LAB1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使用课程知识拆除一个“Binary Bombs”来增强对程序的机器级表示、汇编语言、调试器和逆向工程等理解。 实验简介: 一个“Binary Bombs”(二进制炸弹,简称炸弹)是一个Linux可执行C程序,包含phase1~phase6共6个阶段。炸弹运行各阶段要求输入一个字符串,若输入符合程序预期,该阶段炸弹被“拆除”,否则“爆炸”。实验目标是你需要拆除尽可能多的炸弹。 运行结果: 通关密码储存在0014301-151420131.txt文件中。 成功运行结果截图: 实验中的六组密码:

PHASE1:字符串比较 本关比较简单,根据课件中的提示用GDB将最先压栈的那个字符串常量打印出来,然后将其作为密码输入,比较成功后即通关。 08048ab2 : 8048ab2: 83 ec 14 sub $0x14,%esp 8048ab5: 68 04 9f 04 08 push $0x8049f04 8048aba: ff 74 24 1c pushl 0x1c(%esp) 8048abe: e8 4d 04 00 00 call 8048f10 将地址0x8049f04中的值打印出来: 即“The future will be better tomorrow.” PHASE2:循环 在查看汇编语言的时候,会看到有调用一个read_six_number函数,猜测此题是让输入六个数字。 08048ad3 : 8048ad3: 56 push %esi 8048ad4: 53 push %ebx 8048ad5: 83 ec 2c sub $0x2c,%esp 8048ad8: 8d 44 24 10 lea 0x10(%esp),%eax 8048adc: 50 push %eax 8048add: ff 74 24 3c pushl 0x3c(%esp) 8048ae1: e8 46 05 00 00 call 804902c 8048ae6: 83 c4 10 add $0x10,%esp 8048ae9: 83 7c 24 08 01 cmpl $0x1,0x8(%esp)------→判定是否为1 8048aee: 74 1e je 8048b0e 8048af0: e8 12 05 00 00 call 8049007 8048af5: eb 17 jmp 8048b0e 8048af7: 8b 03 mov (%ebx),%eax 8048af9: 01 c0 add %eax,%eax----→进行自加,扩大两倍 8048afb: 39 43 04 cmp %eax,0x4(%ebx) 8048afe: 74 05 je 8048b05 8048b00: e8 02 05 00 00 call 8049007 8048b05: 83 c3 04 add $0x4,%ebx 8048b08: 39 f3 cmp %esi,%ebx 8048b0a: 75 eb jne 8048af7 8048b0c: eb 0a jmp 8048b18

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DCS系统介绍 第一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简介 第一节概述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控制设备所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具有实现各种数学运算和逻辑判断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 1运算速度快,能存储大量的数据,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2、容易实现各种控制规律(PID控制、串级控制、复合控制等); 3、将显示、打印、报警、给定参数等功能集中在控制台上,方便运行人员操作与监视; 4、指导运行人员正确地进行操作和控制。 计算机在电厂生产过程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采集和处理 计算机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的功能是:定时采集生产过程中大量的,经过一次测量仪表 发送、统一信号、模/数转换后的过程参数信号,并按预定的要求对它们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最后进行CRT显示、报警、打印或储存。 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实线部分所示。 数据处理的另一种应用形式是操作指导。计算机根据生产过程提出的数学模型进行计 算,寻找出生产过程的最优操作条件和数值,并CRT显示屏上显示出来或通过打印机打印 给操作人员。由操作人员去改变模拟调节器的给定值或直接操纵执行机构,从而把生产过程控制在最佳状态。 操作指导属于计算机开环监控方式。

简图:计算机数据处理与操作指导系统 2、直接数字控制(DDC) 生产过程的被调参数通过模拟量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按预定的控制规律进行运算,并运算的结果由输出通道去直接控制执行机构,从而把被调参数保持在给定值上。这样的控制方式称为直接数字控制。 简图: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3、监督计算机控制(SPC) 监督计算机控制是指计算机根据生产过程的信息,按照过程的数学模型,求出生产过程 最优运转的操作条件和数值,并直接去改变模拟调节器的给定值,由模拟调节器或DDC控制机实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从而使生产过程处于最优化状态。 简图: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使用EXCEL建立的工作簿文件的扩展名是( A )。 2.在Excel中,组成一个工作表的基本单元是( C )。 3.在Excel中,默认状态下新建的工作簿中包含的工作表数量是( C )。 4.企业中业务信息的特点是数据(A )。 5.数据处理过程是从(C ) 6.输入数组公式之后,会发现公式自动出现一对( C ),即代表数组公式输入成功。 7.以下单元格描述方式中采用混合引用的是( C )。 8.下列选项中,属于推动移动商务发展的新兴技术的是( C ) 9.以下单元格描述方式中采用绝对引用的是( A )。 10.企业计算机应用从组织内部向外部逐步扩展、延伸的过程称为企业的( B ) 11.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最多的信息系统是( A ) 12.下单元格描述方式中采用相对引用的是( B )。 13.包含智能化查询和服务支持系统的DSS应用被称为( B ) 14.按键盘组合键( A )即可输入数组公式,实现一次性对多个单元格输入公式的操作。 15.Excel2003是一种主要用于( A )的工具。 16. 在Excel中,默认状态下新建的工作簿中包含的工作表数量是(C )。 17.按拓扑结构划分,计算机网络分为( C ) 18.根据资源分布结构和处理过程的不同,网络信息处理平台分为( D ) 19. 工作表第28列的列标为( B )。 20 在Excel中,单元格地址的表示方式是( A )。 21.因特网发展的基础框架是( A ) 22.由数据库、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的整体是(B ) 23. 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时,如果需要在单元格内换行应使用( C )键。 24. 在默认格式下,当在一个单元格内输入6-1时,单元格中显示的数据为( C )。 25.能充分利用多处理器平台,同步处理数据的数据库系统是(D ) 26.从一个学生关系中找出所有学生考试成绩的操作属于( A ) 27.如果一个关系模式的码由单一属性构成,那么它(D ) 28.在SQL语言中,命令动词DELETE属于( C ) 29.以下运算中不是算数运算符的是( D )。 30.以人的观点模拟事物本身的模型称为(B ) 31.从规划内容上看,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分为(D ) 32.在可行性分析中,能回答“项目在企业中能否获得支持”的是(D ) 33.在Excel 中,给当前单元格输入数值型数据时,默认为( C )。 34.在用户需求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信息系统开发宜选用( D ) 35.当向Excel 工作表单元格输入公式时,使用单元格地址D$2 引用D 列2 行单元格,该单元格的引用称为(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